托轮和混凝土搅拌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69672阅读:47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托轮和混凝土搅拌车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混凝土搅拌车(即混凝土搅拌运输车),具体地,涉及一种托轮和包括该托轮的混凝土搅拌车。
背景技术
混凝土搅拌车通常包括托轮1、轮轨2和搅拌筒(未显示)。其中,轮轨2固定套设(例如焊接)在搅拌筒的外侧并通过托轮1支撑。使用时,减速机(未显示)驱动搅拌筒旋转,轮轨2随搅拌筒一起旋转并通过与托轮1的接触产生的摩擦力带动托轮1转动。由于恶劣的施工路况造成混凝土搅拌车的不停颠簸,现有的托轮1通常由金属制成,当受到猛烈的冲击时,极易造成托轮1与轮轨2的磨损,同时产生巨大的噪声。虽然可以在托轮1 外侧设置缓冲材料(例如橡胶)制成的外圈,但外圈在长期与轮轨2的摩擦接触中极易脱落,造成托轮1失效,因而需要频繁更换托轮1。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防止外圈脱落的托轮。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托轮,该托轮包括主体和设置在该主体外周上的外圈,所述外圈由缓冲材料制成,其中,所述主体的外周具有凹槽,所述凹槽的内壁具有第一结合部,所述外圈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所述凹槽内并形成有与所述第一结合部匹配的第二结合部,所述内壁上形成有凹孔,所述外圈的一部分位于所述凹孔内。优选地,所述凹槽沿所述主体的外周连续并形成环状。优选地,所述内壁包括侧壁,所述凹孔形成在所述侧壁上。优选地,所述凹孔贯穿所述侧壁。优选地,所述侧壁具有多个凹孔,该多个凹孔沿所述侧壁的周向均勻布置。优选地,所述缓冲材料为复合聚氨酯。优选地,所述外圈的外缘与所述主体的外缘平齐或者突出于所述主体的外缘。优选地,所述内壁包括连接所述侧壁的连接壁,所述第一结合部形成在所述侧壁和/或所述连接壁上。优选地,所述第一结合部包括交替形成在所述连接壁上的凸起和凹陷。优选地,所述凸起和所述凹陷的横截面的外轮廓线形成为连续的折线形或波浪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混凝土搅拌车,其中,该混凝土搅拌车包括本实用新型的托轮。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使凹槽的第一结合部与外圈的第二结合部匹配,使得外圈和主体具有稳固、加强的连接,防止外圈脱落。另外,缓冲材料可以进入凹孔内,从而形成了类似于将外圈嵌入主体内的结构并进一步加强主体和外圈的结合。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
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
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是说明现有的混凝土搅拌车的托轮和轮轨的结构关系的示意图;图2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托轮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说明图2的托轮的主体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 托轮 2 轮轨3:主体 4:外圈 5:凹槽 6:第一结合部7:侧壁 7a:凹孔 8 连接壁 8a:凸起8b 凹陷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
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左、右”通常是指参考附图所示的上、下、左、右;“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托轮,该托轮1包括主体3和设置在该主体 3外周上的外圈4,所述外圈4由缓冲材料制成,其中,所述主体3的外周具有凹槽5,所述凹槽5的内壁具有第一结合部6,所述外圈4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所述凹槽5内并形成有与所述第一结合部6匹配的第二结合部,所述内壁上形成有凹孔7a,所述外圈4的一部分位于所述凹孔7a内。通过使凹槽5的第一结合部6与外圈4的第二结合部匹配,可以使得外圈4和主体3具有稳固、加强的连接,从而能够防止外圈4脱落。通过布置凹孔7a,当成型外圈4 (例如通过注塑成型)时,缓冲材料可以渗入凹孔7a内,从而形成了类似于将外圈4嵌入主体 3内的结构并进一步加强主体3和外圈4的结合。如上所述,外圈4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凹槽5中。具体地,外圈4的外缘至少与主体3的外缘平齐,优选地,外圈4的外缘可以突出于主体3的外缘。或者,可以在主体3的外周形成不连续的凹槽5,外圈4则形成为一部分与主体3的外周接合,另一部与凹槽5结
I=I ο优选地,所述凹槽5可以沿所述主体3的外周连续并形成环状,从而使外圈4能够沿主体3的周向与凹槽5结合,进一步加强主体3和外圈4的连接。在这种情况下,当外圈 4的外缘与主体3的外缘平齐时,则外圈4全部设置在凹槽5内。其中,凹孔7a可以形成在凹槽5的内壁的适当位置上,只要能够使外圈4的一部分进入凹孔7a,从而防止外圈4脱离即可。例如,凹槽5的内壁包括侧壁7,所述凹孔7a可以形成在所述侧壁7上,从而能够形成倾斜于外圈4的径向的凹孔7a,以防止外圈4沿径向方向移动而脱离。当然,也可以使凹孔7a形成在其他位置,例如下文所述的连接壁8上并优选使凹孔7a的延伸方向倾斜于径向方向。优选地,在图2和图3所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凹孔7a可以贯穿所述侧壁7,从而与较多的缓冲材料接触并使嵌入接合更加稳固。优选地,所述侧壁7具有多个凹孔7a,该多个凹孔7a沿所述侧壁7的周向均勻布置,从而使上述嵌入结合更加均勻。在本实用新型中,外圈4可以由各种适当的缓冲材料制成,只要该缓冲材料具有弹性并能够有效吸收震动产生的能量即可。例如,可以使用适当的非金属材料。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缓冲材料为复合聚氨酯。另外,第一结合部6可以设置在任意适当的位置上,只要能够便于在外圈4上形成与之配合的第二结合部并能够与第二结合部牢固结合即可。例如,所述内壁包括连接所述侧壁7的连接壁8,所述第一结合部6可以形成在所述侧壁7和/或所述连接壁8上。此外,第一结合部6可以形成为各种适当的结构,外圈4可以通过注塑或其它方式成型,以形成与第一结合部6匹配的第二结合部。另外,在图2和图3所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结合部6可以包括交替形成在所述连接壁8上的凸起8a和凹陷Sb。通过交替的凸起8a和凹陷8b,可以增大外圈4的缓冲材料与主体3的结合面积,以进一步加强外圈4和主体3的结合。优选地,所述凸起8a和所述凹陷8b的横截面的外轮廓线可以形成为连续的折线形或波浪形,以进一步增大主体3和外圈4的结合面积。例如,在图2和图3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凸起8a的外轮廓线形成为梯形,凹陷8b的外轮廓线形成为三角形。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通过这些折现形或波浪形,可以使第一结合部6和第二结合部形成类似于啮合的匹配形式,从而防止外圈4在外力作用下脱落。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混凝土搅拌车,其中,该混凝土搅拌车包括本实用新型的托轮1。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
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内容。
权利要求1.一种托轮,该托轮(1)包括主体C3)和设置在该主体C3)外周上的外圈G),所述外圈(4)由缓冲材料制成,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C3)的外周具有凹槽(5),所述凹槽( 的内壁具有第一结合部(6),所述外圈(4)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所述凹槽( 内并形成有与所述第一结合部(6)匹配的第二结合部,所述内壁上形成有凹孔(7a),所述外圈(4)的一部分位于所述凹孔(7a)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托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5)沿所述主体(3)的外周连续并形成环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托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壁包括侧壁(7),所述凹孔(7a)形成在所述侧壁(7)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托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凹孔(7a)贯穿所述侧壁(7)。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托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壁(7)具有多个凹孔(7a),该多个凹孔(7a)沿所述侧壁(7)的周向均勻布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托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材料为复合聚氨酯。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托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圈⑷的外缘与所述主体(3)的外缘平齐或者突出于所述主体(3)的外缘。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托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壁包括连接所述侧壁(7)的连接壁(8),所述第一结合部(6)形成在所述侧壁(7)和/或所述连接壁(8)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托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结合部(6)包括交替形成在所述连接壁(8)上的凸起(8a)和凹陷(Sb)。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托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8a)和所述凹陷(8b)的横截面的外轮廓线形成为连续的折线形或波浪形。
11.一种混凝土搅拌车,其特征在于,该混凝土搅拌车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托轮(1)。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托轮和混凝土搅拌车公开了一种托轮,该托轮(1)包括主体(3)和设置在该主体外周上的外圈(4),所述外圈由缓冲材料制成,其中,所述主体的外周具有凹槽(5),所述凹槽的内壁具有第一结合部(6),所述外圈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所述凹槽内并形成有与所述第一结合部匹配的第二结合部,所述内壁上形成有凹孔(7a),所述外圈的一部分位于所述凹孔内。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包括所述托轮的混凝土搅拌车。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使凹槽的第一结合部与外圈的第二结合部匹配,使得外圈和主体具有稳固、加强的连接。缓冲材料进入凹孔内,形成了类似于将外圈嵌入主体内的结构并进一步加强主体和外圈的结合。
文档编号B28C5/42GK202264305SQ201120412600
公开日2012年6月6日 申请日期2011年10月26日 优先权日2011年10月26日
发明者杨晓, 潘龙勋, 陈健晖 申请人: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