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玻璃冲模成型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玻璃冲模成型装置,具体来说属于玻璃冲模成型设备的设计与制造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传统技术中对玻璃的冲模成型一般都是在旋转式煤油钢化炉中完成的,旋转式煤油钢化炉中周向排布有多个下模,下模围绕钢化炉中心转动,工人手工将待加工的玻璃放置在下模后,围绕钢化炉中心轴转动的下模将玻璃带至加热区加热达到钢化温度,下模继续转动将加热后的玻璃带至上模位置,上模下落将玻璃在下模中压制成型,成型后的玻璃由工人手工取出进行骤冷钢化。工人在上料和取放玻璃的时候,旋转式煤油钢化炉中的热量不断的散发出来,使得工人处于高温环境中工作,且煤油钢化炉噪声大,所需模具(下模)数量多,成本高,需要配备3 4名工人才能完成玻璃的上料、下料等工作,生产效率低下。目前市场上虽出现有直线型电钢化炉,这种电钢化炉用于对玻璃进行加热和预热,一般应用·在无需冲模成型的场合。
实用新型内容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玻璃冲模成型装置,将该装置配合电钢化炉使用,能够摈弃旋转式煤油钢化炉的冲模成型模式,优化工人的工作环境,所需模具数量少,成本低。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种玻璃冲模成型装置,其包括支架,所述支架的上表面安装有用于输送玻璃的前陶瓷辊和后陶瓷辊,前、后陶瓷辊沿其轴向不抵接而形成有一空位,所述空位中设置有可沿垂直方向升降的下压模,下压模的正上方位置设置有与下压模相适配的钢化模;所述支架位于下压模的右方位置设置有两根可沿垂直方向升降的、用于挡住玻璃的定位柱。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下压模的周侧围绕下压模设置有可沿垂直方向升降的、用于向上将玻璃托起至钢化模位置的升降柱。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升降柱为四根,每两根升降柱固定在一条板上,条板连接在气缸的输出端,气缸固定在左右程控调节平台上。进一步,所述钢化模固定安装在第二气缸的输出端,第二气缸固定安装在罩壳上,罩壳罩在支架上。进一步,所述前、后陶瓷辊为轴向可调节陶瓷辊,前、后陶瓷辊上安装有链轮,前、后陶瓷辊通过链条连接由位于支架上的驱动轴驱动。进一步,所述支架上设置有与前、后陶瓷辊平齐的第二陶瓷辊,第二陶瓷辊位于前、后陶瓷辊沿玻璃行进方向的后方位置,第二陶瓷辊沿其轴向贯穿整个支架。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支架上表面设置沿其轴向不抵接而形成有一空位的前、后陶瓷辊,在空位中设置可垂向升降的下压模,下压模的正上方位置设置钢化模,并在下压模的右方位置设置可垂向升降的定位柱,使得本实用新型所述装置结合现有技术中的电钢化炉后,经电钢化炉加热的玻璃进入到前、后陶瓷辊上后被定位柱抵挡定位,然后下压模向上升起将玻璃推至钢化模中压制成型,压制成型后的玻璃随着下压模下落而回落到前、后陶瓷辊上并被输出,本实用新型所述玻璃冲模成型装置摒弃了传统旋转式煤油钢化炉的的生产模式,使得上料和下料工人可以远离高温加热区,且电钢化炉噪声小,大大的改善了工人的工作环境,同时,该装置只需一套下压模和钢化模,相比于传统旋转式煤油钢化炉中周向排列的多个下模,所需模具数量小,成本低,生产效率高。
以下结合附图
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图I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隐藏掉罩壳后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的另一角度示意图(隐藏掉钢化模);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升降柱、下压模、定位柱等零部件安装位置结构示意图;图5是下料区的结构示意图(隐藏掉一置物盘);图6是图5的另一角度示意图;图7是第三陶瓷辊在立架和顶架上的安装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实用新型在整个玻璃生产设备中的安装位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f图8,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玻璃冲模成型装置,其包括支架1,所述支架I的上表面安装有用于输送玻璃的前陶瓷辊2和后陶瓷辊3,前、后方向与玻璃行进方向垂直,该处的前、后之分是以图2所示的视角来判定的,对于不同的视角,前、后之分会有不同。所述前、后陶瓷辊2、3的末端安装有链轮,前、后陶瓷辊2、3通过链条连接由位于支架I上的驱动轴驱动,驱动轴在图中未示出,驱动轴上设置有三个链轮,其中位于两端的两个链轮通过链条分别与前、后陶瓷辊2、3上的链轮连接,另一个链轮则通过链条与支架I上的电机连接。所述前、后陶瓷辊2、3沿其轴向不抵接而形成有一空位,所述空位中设置有可沿垂直方向升降的下压模4,下压模4固定在第三气缸41的输出端,由第三气缸41来控制下压模4的升降,当然,气缸也可换为液压缸等。所述下压模4的正上方位置设置有与下压模4相适配的钢化模5,考虑到不同型号的玻璃其高度不同,为了使得钢化模5不会与玻璃产生干涉,可将所述钢化模5固定安装在第二气缸51的输出端,第二气缸51固定安装在罩壳12上,罩壳12罩在支架I上,通过第二气缸51来控制钢化模5的升降,当玻璃进入成型位置时,第二气缸51控制钢化模5下落至预设位置,下压模4将玻璃往上托至钢化模5中,罩壳12起到了遮蔽钢化模5、前陶瓷辊2、后陶瓷辊3等部件的作用,使得整个冲模成型装置更美观,也避免了高温玻璃热量向周围环境散发出来,影响工作环境;所述支架I位于下压模4的右方位置设置有两根可沿垂直方向升降的、用于挡住玻璃的定位柱6,定位柱6由气动控制其升降;下压模4的右方位置指的是位于下压模4沿玻璃行进方向的前方位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玻璃冲模成型装置是这样工作的结合图5,首先手工将玻璃取放到上料架9,上料架9上的绳滚将玻璃输送至电钢化炉10中,电钢化炉10中的陶瓷辊带动玻璃移动,玻璃在移动的过程中进行预热和加热,加热到钢化温度后玻璃由电钢化炉10的输出端进入到前、后陶瓷辊2、3上,其中前、后陶瓷辊2、3与电钢化炉10中的陶瓷辊等高,考虑到被电钢化炉IO加热后的玻璃处于软化状态,因前、后陶瓷棍2、3之间形成有一空位,加热至软化状态的玻璃由电钢化炉10中直接进入到前、后陶瓷辊2、3上可能会造成过渡不够平稳,因此可在所述支架I上设置与前、后陶瓷辊2、3平齐的第二陶瓷辊8,第二陶瓷辊8位于前、后陶瓷辊2、3沿玻璃行进方向的后方位置,第二陶瓷辊8位于前、后陶瓷辊
2、3沿玻璃行进方向的后方位置是指玻璃从电钢化炉10中出来后首先进入到第二陶瓷辊8上,由第二陶瓷辊8将玻璃平稳的输送到前、后陶瓷辊2、3上,由图2视角观察,第二陶瓷辊8应位于前、后陶瓷辊2、3的左侧位置,第二陶瓷辊8沿其轴向贯穿整个支架1,第二陶瓷辊8沿其轴向贯穿整个支架I是指第二陶瓷辊8上不存在前、后陶瓷辊2、3形成的空位,相比于加热后的玻璃从电钢化炉10中直接进入到前、后陶瓷辊2、3上,加热后的玻璃经第二陶瓷辊8后再进入到前、后陶瓷辊2、3上过渡的更平稳。 待玻璃完全进入到前、后陶瓷辊2、3上后,定位柱6在气动下向上升起而挡住玻璃,实现对玻璃的定位,图2中的箭头方向表示玻璃的移动方向,此时玻璃正好位于下压模4的正上方位置,下压模4在第三气缸41的驱动下上升并将玻璃顶至钢化模5中,通过下压模4和钢化模5的配合作用将玻璃压制成型,同时定位柱6下降至不露出前、后陶瓷辊2、3的上表面。为了避免玻璃由下压模4直接向上顶起时因重力作用而发生侧滑,优选在所述下压模4的周侧围绕下压模4设置有可沿垂直方向升降的、用于向上将玻璃托起至钢化模5位置的升降柱7。升降柱7可以为三根或四根,当玻璃由定位柱6抵接定位后,升降柱7先上升将玻璃托起至钢化模5位置,然后下压模4在第三气缸41的作用下再上升对玻璃进行压制成型,在压制成型的过程中,升降柱7下落至低于前、后陶瓷辊2、3的上表面,因为升降柱7位于下压模4的周侧,相对于下压模4,可有效的避免直接由下压模4顶起玻璃所带来的侧滑的可能性。考虑到不同型号的玻璃起大小有不同,为适应这种需要,所述升降柱7为四根,每两根升降柱7固定在一条板71上,条板71连接在气缸72的输出端,气缸72固定在左右程控调节平台73上。对于不同大小的玻璃,通过左右程控调节平台73来调节气缸72在前陶瓷辊2轴向的位置,使得对于不同型号大小的玻璃,升降柱7都能够稳当的将玻璃向上托起至钢化模5位置处。成型后的玻璃随着下压模4的下落而下落,待下压模4落至位于前、后陶瓷辊2、3的上表面时,成型玻璃落在了前、后陶瓷辊2、3上,并由前、后陶瓷辊2、3驱动进入下料区
11。下料区11包括一旋转座111,旋转座11上的旋转盘112的周侧均匀设置有三个置物架113,旋转盘112为具有成型工位、风冷工位和输送带工位的三工位旋转盘,成型工位位于本实用新型所述玻璃冲模成型装置的出料口,当一个置物架113位于成型工位时,其余两个置物架113分别位于风冷工位和输送带工位,经本实用新型所述玻璃冲模成型装置所压制成型的玻璃由前、后陶瓷辊2、3直接输送到置物架113上,考虑到经压制成型的玻璃依然是处于高温软化状态,为了确保成型后的玻璃过渡到置物架113上不会发生变形,可在成型工位位置处设置一立架114,立架114上通过气缸连接有可沿垂直方向升降的顶架115,顶架115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三陶瓷辊116,置物架113上设置有用于通过第三陶瓷辊116的条槽1133,置物架113低于前、后陶瓷辊2、3的高度,在玻璃冲模成型装置未输出玻璃时,第三陶瓷辊116低于置物架113的高度,当一个置物架113处于成型工位而位于本实用新型所述玻璃冲模成型装置的出料口时,气缸推动顶架115带动第三陶瓷辊116穿过条槽1133后升至与前、后 陶瓷辊2、3齐平的位置,同时第三陶瓷辊116在电机的驱动下自身发生转动,这样前、后陶瓷辊2、3可将成型后的玻璃很好的过渡到第三陶瓷辊116上,待玻璃全部过渡到第三陶瓷辊116上后,第三陶瓷辊116下降,当第三陶瓷辊116降至低于置物架113的高度时,玻璃便落在了置物架113上,从而可有效的避免前、后陶瓷辊2、3将玻璃直接输送到置物架113上时,玻璃与置物架113之间发送滑动摩擦导致玻璃产生变形。还可在旋转盘112的输送带工位设置一气缸117,置物架113由一 U型架1131和铰接在U型架1131上的、在气缸117的推动下其邻近旋转座111的一侧可向上抬升翻转的置物盘1132,置物盘1132的铰接位置沿背向旋转盘112方向远离置物盘113的中线,U型架1131的底侧边沿设置有用于搁置置物盘1132、防止置物盘1132邻近旋转座111的一侧向下翻转的压台1134,将置物盘1132的铰接位置沿背向旋转盘112方向远离置物盘113的中线和压台1134的设置,是避免置物盘1132在重力的作用下发生翻转而影响其正常工作;当旋转盘112将经骤冷钢化的玻璃由风冷工位带至输送带工位时,气缸117动作推动置物盘1132邻近旋转座111的一侧向上抬升翻转45°角,使得置物盘1132上的玻璃滑落在成品输送带上。当然,也可直接由人工手工将成型后的玻璃取放到置物架2上,总之,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玻璃冲模成型装置摒弃了传统旋转式煤油钢化炉的生产模式,使得加热区和成型区分开,而不是像传统旋转式煤油钢化炉那样位于一个炉体中,避免了上、下料工人在高温环境下工作,很好的改善了工人的工作环境,同时,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玻璃冲模成型装置只需一个下压模4和一个钢化模5,相比于传统旋转式煤油钢化炉中周向分布的若干下模,大大的减小了模具数量,节约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另外,电钢化炉10的使用能耗量小,噪声低,进一步改善了工人的工作环境,该成型装置与上文所述的具有第三陶瓷辊116的下料区11配合后很容易实现玻璃下料的自动化,生产效率高。作为上述实施方式的改进,所述前、后陶瓷辊2、3为轴向可调节陶瓷辊,即前、后陶瓷辊2、3沿其轴向可伸缩,使得由前、后陶瓷辊2、3形成的空位大小可调,以适应不同下压模的大小。以上所述,只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而已,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只要其以任何相同或相似手段达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都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玻璃冲模成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架(1),所述支架(I)的上表面安装有用于输送玻璃的前陶瓷辊(2)和后陶瓷辊(3),前、后陶瓷辊(2、3)沿其轴向不抵接而形成有一空位,所述空位中设置有可沿垂直方向升降的下压模(4),下压模(4)的正上方位置设置有与下压模(4)相适配的钢化模(5);所述支架(I)位于下压模(4)的右方位置设置有两根可沿垂直方向升降的、用于挡住玻璃的定位柱(6)。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玻璃冲模成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压模(4)的周侧围绕下压模(4)设置有可沿垂直方向升降的、用于向上将玻璃托起至钢化模(5)位置的升降柱(7)。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玻璃冲模成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柱(7)为四根,每两根升降柱(7)固定在一条板(71)上,条板(71)连接在气缸(72)的输出端,气缸(72)固定在左右程控调节平台(73)上。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玻璃冲模成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钢化模(5)固定安装在第二气缸(51)的输出端,第二气缸(51)固定安装在罩壳(12)上,罩壳(12)罩在支架 (I)上。
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玻璃冲模成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后陶瓷辊(2、3 )为轴向可调节陶瓷辊,前、后陶瓷辊(2、3 )上安装有链轮,前、后陶瓷辊(2、3 )通过链条连接由位于支架(I)上的驱动轴驱动。
6.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玻璃冲模成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I)上设置有与前、后陶瓷辊(2、3)平齐的第二陶瓷辊(8),第二陶瓷辊(8)位于前、后陶瓷辊(2、3)沿玻璃行进方向的后方位置,第二陶瓷辊(8 )沿其轴向贯穿整个支架(I)。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玻璃冲模成型装置,其包括支架,所述支架的上表面安装有用于输送玻璃的前陶瓷辊和后陶瓷辊,前、后陶瓷辊沿其轴向不抵接而形成有一空位,所述空位中设置有可沿垂直方向升降的下压模,下压模的正上方位置设置有与下压模相适配的钢化模;所述支架位于下压模的右方位置设置有两根可沿垂直方向升降的、用于挡住玻璃的定位柱。本实用新型所述玻璃冲模成型装置摒弃了传统旋转式煤油钢化炉的的生产模式,使得上料和下料工人可以远离高温加热区,且电钢化炉噪声小,大大的改善了工人的工作环境,同时,该装置只需一套下压模和钢化模,相比于传统旋转式煤油钢化炉中周向排列的多个下模,所需模具数量小,成本低,生产效率高。
文档编号C03B11/00GK202643536SQ20122024366
公开日2013年1月2日 申请日期2012年5月25日 优先权日2012年5月25日
发明者熊进 申请人:熊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