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自行式双螺旋立体停车库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停车库,具体涉及一种自行式双螺旋立体停车库。
背景技术:
现在,城市空间越来越少,寸土寸金,尤其是城市的中心,停车问题越来越成为有车族关心的焦点问题。通常城市中心的停车位少,人们为了找到一个停车位要花费很长的时间,而且停车费剧增,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已经发明了机械式停车库,但是该机械式停车库需要提升机和其他机械,不仅造价高,而且维护费用高。因此人们迫切地需要找到一种停车便捷、安全、适用,又可以免去维护的立体停车库。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的机械式停车库需要维护的问题,而提供一种自行式双螺旋立体停车库。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自行式双螺旋立体停车库,它包括:左平台、右平台、人行通道和坡道,其中:在立体停车库的一端设置有η层左平台,在立体停车库的另一端设置有η层右平台,相邻的左平台之间的间距与相邻的右平台之间的间距相同,右平台和左平台分别分成前、后两个区,一层的左平台的前区或后区与停车库出口相通,一层的右平台的后区或前区与停车库入口相通,坡道将顶层的左平台的前区或后区与比顶层低一层的右平台对应的前区或后区相连;坡道将中间层的左平台的前区或后区和与比该左平台高度高的相邻高度的右平台对应的前区或后区相连,坡道将中间层的左平台的后区或前区和与比该左平台高度低的相邻高度的右平台对应的后区或前区相连,坡道将一层的左平台的前区或后区与二层的右平台对应的前区或后区相连;在坡道的至少一侧布置有停车位,在坡道的中间设置有行车道,左平台与右平台连接的坡道和右平台与左平台连接的坡道的交叉处设置有交叉双向车行通道,右平台和左平台上分别设置有人行通道;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自行式双螺旋立体停车库,其中:所述的坡道的坡度为3-5%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自行式双螺旋立体停车库,其中:所述人行通道包括:电梯间和楼梯间,或者楼梯间;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自行式双螺旋立体停车库,其中:相邻的左平台之间的间距或相邻的右平台之间的间距为2.8-3.6米;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自行式双螺旋立体停车库,其中:所述η为大于等于2的整数。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自行式双螺旋立体停车库,其中:顶层的坡道一半的一侧设置有停车位,其行车道为双车道;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自行式双螺旋立体停车库,其中:非顶层的坡道的两边设置有停车位,非顶层坡道上的行车道为单车道。本实用新型自行式双螺旋立体停车库与现有的机械式停车库相比具有以下优点:本实用新型的自行式双螺旋立体停车库存取车方便、不需要人员维护、无任何机械传动,减少了设备造价和后期维护费用;并且本实用新型自行式双螺旋立体停车库出口和入口分开,减少了不必要的错车,保证了车库内的行车安全;停车库上行、下行坡道有效连通,停车便捷;并且最大限度的提高停车数量,节约用地。
图1是本实用新型自行式双螺旋立体停车库的立体示意图;图2是图1A-A处的俯向示意图;图3是图1B-B处的俯向示意图;图4为图1的俯向示意图。在图1至4中,标号I为左平台;标号2为坡道;标号3为交叉双向车行通道;标号4为人行通道;标号5为右平台;标号6为入口 ;标号7为出口 ;标号8为车位;标号9为行车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如图1至图4所示,一种自行式双螺旋立体停车库包括:左平台1、右平台5、人行通道4和坡道2,在立体停车库的一端设置有η层左平台1,在立体停车库的另一端设置有η层右平台5,相邻的左平台I之间的间距与相邻的右平台5之间的间距相同,相邻的左平台I之间的间距或相邻右平台5之间的间距为2.8-3.6米,右平台5和左平台I分别分成前、后两个区,一层的左平台I的前区或后区与停车库出口 7相通,一层的右平台5的后区或前区与停车库入口 6相通,坡道2将一层的左平台I的前区或后区与二层的右平台5对应的前区或后区相连;坡道2将中间层的左平台I的前区或后区和与比该左平台高度高的相邻高度的右平台5对应的前区或后区相连,坡道2将中间层的左平台I的后区或前区和与比该左平台I高度低的相邻高度的右平台5对应的后区或前区相连;坡道2将顶层的左平台I的前区或后区与比顶层低一层的右平台5对应的前区或后区相连;坡道2的坡度为
3-5% ;在坡道2的至少一侧布置有停车位8,在坡道2的中间设置有行车道9,左平台I与右平台5连接的坡道2和右平台5与左平台I连接的坡道2的交叉处设置有交叉双向车行通道3,右平台5和左平台I上分别设置有人行通道4,人行通道4包括:电梯间和楼梯间,或者楼梯间。顶层的坡道2 —半的一侧设置有停车位8,其行车道为双车道9 ;非顶层的坡道2的两边设置有停车位8,非顶层坡道上的行车道9为单车道。本实用新型以η等于5层为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停车库进行说明,一层右平台5的后区与车库的入口 6相通,一层右平台5的后区通过坡道2与2层左平台I的后区相连,2层左平台I的前区通过坡道2与3层右平台5的前区相连,3层右平台5的后区通过坡道2与4层左平台I的后区相连,4层左平台I的前区通过坡道2与5层右平台5的前区相连;一层左平台I的前区与车库的出口 7相通,一层左平台I的前区通过坡道2与二层右平台5的前区相连,二层 右平台5的后区通过坡道2与三层左平台I的后区相连,三层左平台I的前区通过坡道2与四层右平台5的前区相连,四层右平台5的后区通过坡道2与5层左平台I的后区相连,如图2和图3所示,左平台I与右平台5连接的坡道2和右平台5与左平台I连接的坡道2的交叉处设置有交叉双向车行通道3。本实用新型的车库也可以是一层右平台5的前区与车库的入口 6相通,一层右平台5的前区通过坡道2与2层左平台I的前区相连;其盘旋方向与图1至图4的方向相反。在驾驶员从入口 6进入本实用新型的自行式双螺旋立体停车库后,沿着图1所示的箭头向上盘旋,当驾驶员走到顶层没有找到车位8或要从顶层的车位往出口方向开时,驾驶员可以从顶层往下开至与该顶层最近的交叉双向车行通道3后,进入下行车道,沿着下行车道向下盘旋,或找到车位8,或者从出口 7离开本实用新型的自行式双螺旋立体停车库;当驾驶员走到车库的中间而不想继续往顶层开时,驾驶员可以在沿着坡道2上升的过程中找到临近的交叉双向车行通道3后,沿着下行车道向下盘旋,或找到车位8,或者从出口 7离开本实用新型的自行式双螺旋立体停车库。 以上描述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不是对实用新型的限定,本实用新型所限定的范围参见权利要求,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可以作任何形式的修改。
权利要求1.一种自行式双螺旋立体停车库,它包括:左平台(I)、右平台(5)、人行通道(4)和坡道(2),其特征在于:在立体停车库的一端设置有η层左平台(I ),在立体停车库的另一端设置有η层右平台(5),相邻的左平台(I)之间的间距与相邻的右平台(5)之间的间距相同,右平台(5)和左平台(I)分别分成前、后两个区,一层的左平台(I)的前区或后区与停车库出口(7)相通,一层的右平台(5)的后区或前区与停车库入口(6)相通,坡道(2)将一层的左平台(I)的前区或后区与二层的右平台(5)对应的前区或后区相连;坡道(2)将中间层的左平台(I)的前区或后区和与比该左平台高度高的相邻高度的右平台(5)对应的前区或后区相连,坡道(2)将中间层的左平台(I)的后区或前区和与比该左平台(I)高度低的相邻高度的右平台(5)对应的后区或前区相连;坡道(2)将顶层的左平台(I)的前区或后区与比顶层低一层的右平台(5)对应的前区或后区相连;在坡道(2)的至少一侧布置有停车位(8),在坡道(2)的中间设置有行车道(9),左平台(I)与右平台(5)连接的坡道(2)和右平台(5)与左平台(I)连接的坡道(2)的交叉处设置有交叉双向车行通道(3),右平台(5)和左平台(I)上分别设置有人行通道(4 )。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式双螺旋立体停车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坡道(2)的坡度为 3-5%ο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行式双螺旋立体停车库,其特征在于:所述人行通道(4)包括:电梯间和楼梯间,或者楼梯间。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行式双螺旋立体停车库,其特征在于:相邻的左平台(I)之间的间距或相邻右平台(5)之间的间距为2.8-3.6米。
5.如权利要求1-4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自行式双螺旋立体停车库,其特征在于:所述η为大于等于2的整数。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自行式双螺旋立体停车库,其特征在于:顶层的坡道(2)的一半的一侧设置有停车位(8),其行车道(9)为双车道。`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自行式双螺旋立体停车库,其特征在于:非顶层的坡道(2)的两侧设置有停车位(8),非顶层坡道上的行车道(9)为单车道。
专利摘要自行式双螺旋立体停车库包括左平台、右平台、人行通道和坡道,在立体停车库的一端设置有n层左平台,在立体停车库的另一端设置有n层右平台,相邻的左平台之间的间距与相邻的右平台之间的间距相同,一层左平台的前区或后区与停车库出口相通,一层右平台的后区或前区与停车库入口相通,坡道将一层左平台的前区或后区与二层右平台对应的前区或后区相连,坡道将其余左平台的前区或后区和与比该左平台高度高的相邻高度的右平台对应的前区或后区相连,坡道将其余左平台的后区或前区和与比该左平台高度低的相邻高度的右平台对应的后区或前区相连;该停车库上行、下行坡道有效连通,停车便捷;减少了不必要的错车,保证了车库内的行车安全;同时存取车方便、无任何机械传动,最大限度的提高停车数量。
文档编号E04H6/10GK203145522SQ20132013173
公开日2013年8月21日 申请日期2013年3月21日 优先权日2013年3月21日
发明者邬齐, 刘珩, 张溯, 吴耀华, 赖钰辰 申请人:中国京冶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