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音板结构及其制作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901893阅读:237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环保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吸音板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噪声污染也日益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心健康及生活品质,如何控制噪声污染已成为现代社会发展中亟待重视和解决的问题。为了降低噪音影响,通常会在噪声源外围设立吸音板结构以消除噪音。但现有工艺制造出来的吸音板结构重量太大并且成本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重量轻并且成本低的吸音板结构。

本发明的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吸音板结构,包括外框、吸音层及填充层,所述吸音层由吸音材料制成,所述填充层材料的密度小于所述外框的材料密度,所述吸音层及所述填充层固定于所述外框内,所述外框设有若干声学口,每一所述声学口由所述外框凹陷形成,每一所述声学口与所述吸音层表面连通。

进一步地,吸音层由岩棉制成。

进一步地,所述填充层为泡沫板。

进一步地,所述外框包括顶部及底部,所述吸音层及所述填充层位于所述顶部及所述底部之间,所述若干声学口设置于所述顶部,所述吸音层位于所述顶部与所述填充层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顶部及所述底部一体成型。

进一步地,所述吸音板结构还包括第一强化结构,所述第一强化结构位于所述顶部内部,所述若干声学口设置于所述第一强化结构的间隙处。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强化结构为钢筋网。

进一步地,所述吸音板结构还包括第二强化结构,所述第二强化结构位于所述底部内部。

一种吸音板结构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提供一模具,所述模具内设有一收容空间;

提供若干未凝固的原料,将所述原料添加到所述模具的收容空间底部;

将第二强化结构放置于所述原料上;

继续向所述收容空间添加原料;

提供一填充层,所述填充层材料的密度小于所述原料的密度,将所述填充层放置于所述原料上;

提供一吸音层,所述吸音层由吸音材料制成,将所述吸音层放置于所述填充层上;

继续添加所述原料至所述模具的收容空间内,直至覆盖所述吸音层;

将第一强化结构放置于所述原料上;

继续添加所述原料至所述模具的收容空间内,直至覆盖所述第一强化结构;

提供一按压部,所述按压部包括一按压本体及设于所述按压本体上的若干压块;

在所添加的原料未凝固之前,向下按压所述按压部,所述按压部的压块穿过所述吸音层上的原料并抵压所述吸音层,从而在所述吸音层上的原料上形成若干与所述压块形状相匹配的声学口,所述吸音层上的原料与所述填充层下的原料融合形成一外框,所述外框包覆所述第一强化结构、所述吸音层、所述填充层及所述第二强化结构;

移开所述模具及所述按压部。

相比现有技术,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上述吸音板结构,吸音层及填充层固定于外框内,吸音层由吸音材料制成,填充层材料的密度小于外框的材料密度,外框设有若干声学口,每一声学口与吸音层表面连通,使吸音板结构在能够吸音的同时,重量减轻、成本降低。

上述说明仅是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发明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由以下实施例及其附图详细给出。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吸音板结构的一结构示意图。

图中:100、吸音板结构;10、外框;12、顶部;14、底部;20、吸音层;30、填充层;40、声学口;50、第一强化结构;60、第二强化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请参阅图1,一种吸音板结构100包括外框10、吸音层20、填充层30、第一强化结构50及第二强化结构60。

外框10包括顶部12及底部14。顶部12及底部14一体成型。顶部12上设有若干声学口40。吸音层20由吸音材料制成。在一实施例中,吸音层20由岩棉制成。填充层30的材料密度小于外框10的材料密度。在一实施例中,填充层30由泡沫板制成。

第一强化结构50及第二强化结构60为钢筋网。第二强化结构60位于外框10的底部14内。吸音层20及填充层30收容于外框10内并位于顶部12及底部14之间。吸音层20位于顶部12及填充层30之间。第一强化结构50位于顶部12内部,第二强化结构60位于底部14内部。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强化结构50及第二强化结构60为钢筋网。每一声学口40位于第一强化结构50的间隙处并由顶部12凹陷形成。每一声学口40与吸音层20表面接触。

制作上述吸音板结构100时,包括以下步骤:提供一模具,模具内设有一收容空间;提供若干未凝固的原料,将原料添加到模具的收容空间底部;将第二强化结构60放置于原料上;继续向收容空间添加原料;提供一填充层30,填充层30材料的密度小于原料的密度,将填充层30放置于原料上;提供一吸音层20,吸音层20由吸音材料制成,将吸音层20放置于填充层30上;继续添加原料至模具的收容空间内,直至覆盖吸音层20;将第一强化结构50放置于原料上;继续添加原料至模具的收容空间内,直至覆盖第一强化结构50;提供一按压部,按压部包括一按压本体及设于按压本体上的若干压块;在所添加的原料未凝固之前,向下按压按压部,按压部的压块穿过吸音层20上的原料并抵压吸音层20,从而在吸音层20上的原料上形成若干与压块形状相匹配的声学口40,吸音层20上的原料与填充层下30的原料融合形成一外框10,外框10包覆第一强化结构50、吸音层20、填充层30及第二强化结构60;移开模具及按压部。

上述吸音板结构100,吸音层20及填充层30固定于外框10内,吸音层20由吸音材料制成,填充层30材料的密度小于外框10的材料密度,外框10设有若干声学口40,每一声学口40与吸音层20表面连通,使吸音板结构100在能够吸音的同时,重量减轻、成本降低。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本行业的普通技术人员均可按说明书附图所示和以上所述而顺畅地实施本发明;但是,凡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内,利用以上所揭示的技术内容而做出的些许更动、修饰与演变的等同变化,均为本发明的等效实施例;同时,凡依据本发明的实质技术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等同变化的更动、修饰与演变等,均仍属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