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装配式建筑用单向叠合楼面板的施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4381189阅读:352来源:国知局
一种装配式建筑用单向叠合楼面板的施工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建筑领域,具体的,涉及一种装配式建筑用单向叠合楼面板的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常见的建筑类型有砖混结构、现浇混凝土剪力墙结构、现浇混凝土框架结构和钢结构等,其中,砖混结构的应用最为广泛,历史也较为久远,但是由于保护环境和节约耕地的需要,国家已立法规定逐步淘汰并禁止使用黏土砖;其他的建筑类型也因为工艺复杂,建筑施工速度慢,工期长,建筑工业化水平低,尤其是框架结构,如混凝土框架结构或钢结构中,很长的工期浪费在了外墙的施工上。

随着现代工业技术的发展,装配式建筑逐渐的进入到建设者的视野中,建造房屋可以向机器的生产那样,成批成套的制造,只要把预制好的房屋构件遇到工地进行装配即可。装配式建筑物的建筑周期短、资源消耗少,绿色环保,建造成本低,可以有效的改善施工环境,改善漏水,保温性能不佳等弊端,在装配式建筑物上,还需要开槽出错综复杂的水电线路便于后续的水电线路的布置,另外,每层建筑墙体楼面板的施工中,还普遍采用的是浇筑的方式进行成型。因此不仅需要大量的支承机构支撑浇筑的混凝土浆料,还需要在浇筑前进行各种水电线路的预埋预设,不仅埋设的精度较差,而且费时费力,同时,这些繁琐的操作占用了大量的时间,影响着施工的进度。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装配式建筑用单向叠合楼面板的施工方法,提高建筑施工的效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装配式建筑用单向叠合楼面板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预制板的工厂定制;在预制板上预留槽孔供楼面板上水电线路的预埋预设;

(2)现浇梁施工;安装现浇梁支撑体系,绑扎现浇梁钢筋;

(3)预制板吊装;

(4)在预制板的相邻板端或相邻板侧的现浇梁部分支设模板,绑扎下铁钢筋;

(5)在待浇筑面上进行水电管线预埋施工,绑扎楼板上铁钢筋,清理垃圾后洒水润湿,浇筑混凝土,待混凝土凝固后即得所述的单向叠合楼面板。

本发明的技术要点在于,所述的楼面板包括多个预制板拼接而成的底层及以该底层为模板浇筑成型的现浇层,相比于传统的整体式浇筑楼面板的施工方式,本发明中位于底层的多个预制板起到了支承作用,免去了楼面板繁琐复杂的模板支设及支撑机构的布置,仅需设置极少的支撑机构支撑所述的预制板即可,不仅节约了材料,减少了人工成本,同时提高了施工效率,在工厂批量生产预制板的过程中,对楼面板上预留槽孔用于布置水电线路,为预埋预设作业提供方便,提高了作业效率,同时预埋预设的精度高。

本发明对预制板上预留的槽孔不做特殊的要求,可以根据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如在预制板上,

设置放线孔为施工提供便利;

设置预留孔为消防、给排水立管穿板提供便利;

设置与楼板厚度相适应的预埋线盒,为水电穿引线提供便利;

设置凹槽,为管线交错提供便利;

预置螺母,为后期支吊架施工提供便利。

更为具体的步骤包括:

(1)通过施工模拟,对预制板10进行深化,如预留100mm×100mm方孔作为放线孔;

(2)通过管线综合,确定管线合理走向并设置预留预埋;管线综合过程中应组织设计、施工各专业进行联合审查,考虑公共部位的开间和净高控制、各专业管线的碰撞和避让等;

(3)生成预制板10初步模型:模型中已经包含空间信息、尺寸信息、配筋信息、预留预埋信息等,根据信息对预制板10进行编号;

(4)在预制板10初步模型基础,结合预制板10的生产工艺,充分评估预留预埋可行性,确定预留预埋的实现方案,得到预制板10的生产模型;必要时组织设计、施工、预制构件生产、模具供应商等联合评审,对方案进行二次深化和优化;

(5)在预制板10的生产模型的基础上,结合模具供应商的技术能力和生产条件,确定模具方案并生产模具,必要时对模型进行修正;

(6)模具安装、调试、试生产、正式生产;过程中对预制板10的模型进行不断评估和优化。

经过上述步骤的实施,得到施工精度高、可实现性好的预制板组合方式,为提高施工效率和施工进度提供保障。

更进一步的,本发明所述的预制板的厚度为5~7cm,在预制板上的现浇层的厚度为6~8cm。预制板的厚度过厚导致其重量过大而不易起吊安装,而厚度过薄则不足以提供可靠的支承效果。

根据本发明,所述的预制板吊装具体包括:

在竖向构件或竖向现浇结构模板上弹设梁板标高控制线;

在预制板的预放位置下方支设竖向独立钢支撑并在其上方安装木龙骨;

起吊预制板并在下落距楼面50~80cm时暂停降落,由操作人员参照控制线缓慢引导预制板降落至木龙骨上。

进一步的,为了确保预制板被支撑的可靠性,用于每块预制板下部的独立钢支撑不少于3对。

根据本发明,为了提高位于边缘处的预制板与现浇层的连系,所述的步骤(4)中,位于边缘位置的预制板的板侧绑扎有附加钢筋,附加钢筋的悬伸端伸出并超过预制墙板的中心位置。

本发明中,两预制板的相邻板端或相邻板侧之间由附加连接钢筋连系,所述的附加连接钢筋与两预制板上的桁架钢筋连接固定。

进一步的,为了提高预制板的连接强度,所述的步骤(4)中,预制板的相邻板端或相邻板侧上方设有横跨现浇梁的附加连接钢筋,通过现浇梁的设置,提高了两相邻预制板的连接强度,所述附加连接钢筋与两预制板上的桁架钢筋绑扎固定且其配筋量不少于预制板的同向钢筋配筋量。

根据本发明,两预制板的相邻板侧或相邻板端的拼接缝处填充有砂浆,该砂浆的灌注在现浇层浇筑前完成,确保两预制板的板侧或板端之间连接紧密,无空腔存在。

根据本发明,本发明中所述的预制板的腹杆钢筋整体呈波浪形并凸出预制板的上表面,预制板的腹杆钢筋与上、下弦钢筋之间采用焊接的方式连接固定。如此,不仅能够提高预制板长度方向的强度,而且还增加了预制板与现浇层的连系,预制板的腹杆钢筋与上、下弦钢筋之间采用焊接的方式连接固定,相比于绑扎的方式,采用焊接的方式更加牢固可靠。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1、本发明提供的装配式建筑用单向叠合楼面板的施工方法,通过预制板与现浇层的组合式施工,减少了模板及支撑机构的使用,不仅节省了材料,而且节约了人力的投入,提高了施工效率;

2、本发明中,在工厂进行的预制板的批量制备时进行槽孔的预设,提高了水电线路的预埋预设效率,同时预埋预设的精度更高。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中所述的装配式建筑用的单向叠合楼面板的示意图;

图2为预制板的板侧搭靠在预制墙板上的示意图;

图3为相邻预制板的板端之间设置现浇梁的示意图;

图4为预制板的示意图;

图中标号说明:1-预制墙板,10-预制板,11-腹杆钢筋,12-上弦钢筋,13-下弦钢筋,20-现浇层,30-附加连接钢筋,50-附加钢筋,60-现浇梁,70-砂浆。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明本发明。

结合附图1~4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装配式建筑用单向叠合楼面板的施工方法:

s1:在工厂进行预制板10的定制,预制板10的厚度为6cm,如图4所示,该预制板10的腹杆钢筋11整体呈波浪形并凸出预制板10的上表面,预制板10的腹杆钢筋11与上、下弦钢筋12、13之间采用焊接的方式连接固定。结合图纸设计要求,在所述的预制板10上设置有放线孔、消防、给排水立管穿板用预留孔、预埋线盒、为管线交错用凹槽、预制螺母;

s2:现浇梁60施工,安装现浇梁60的支撑体系,绑扎现浇梁60内的钢筋;

s3:在竖向构件或竖向现浇结构模板上弹设梁板标高控制线;在预制板10的预放位置下方支设5对竖向独立钢支撑并在其上方安装木龙骨;起吊预制板10并在下落距楼面50cm时暂停降落,由操作人员参照控制线缓慢引导预制板10降落至木龙骨上。

s4:在预制板10的相邻板端或相邻板侧的现浇梁60处支设模板,板扎下铁钢筋;位于边缘位置的预制板10的板侧绑扎有附加钢筋50,附加钢筋50的悬伸端伸出并超过预制墙板1的中心位置;

预制板10的相邻板端或相邻板侧上方设有横跨现浇梁60的附加连接钢筋30,所述附加连接钢筋30与两预制板10上的桁架钢筋绑扎固定且其配筋量等于预制板10的同向钢筋配筋量。

s5:使用砂浆70对两预制板10的相邻板侧或相邻板端的拼接缝处进行填充,在待浇筑面上进行水电管线预埋施工,绑扎楼板上铁钢筋,清理垃圾后洒水润湿,浇筑混凝土,该混凝土的浇筑厚度为7cm。待混凝土凝固后即得所述的单向叠合楼面板。

本发明提供的单向叠合楼面板的施工方法,简单方便,施工效率高,省去了大量的模板及支撑结构的支设,节约了材料,同时,在预制板上进行大量的预埋预设作业,提高了预埋预设的作业精度。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特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