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立体车库横移载车板装置及其上坡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70808阅读:414来源:国知局
一种立体车库横移载车板装置及其上坡板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立体停车设备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立体车库横移载车板装置及其上坡板。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的不断增加,停车空间越来越有限,因此越来越多的地面及地下空间使用立体车库,它是可在有限地面空间内存放多辆汽车的设备,其中升降横移式立体停车设备较为常见,通过横向移动底层载车板,使上层载车板可降落到地面进行车辆的盛放。

载车板是升降横移类机械式停车设备中最重要的组成部件之一,起承载车辆升降、横移的作用,包括左右梁、波浪板、挡车杆等部件。载车板是用于承载车辆,而其横移是通过滚轮在轨道上滚动实现,因此载车板必然与地面之间存在一定的高度差,车辆开上载车板就需要借助于上坡板,也就是在载车板与地面之间架设的一个过渡板,但由于载车板需要横移,所以上坡板不能与地面直接接触,不然影响其横移运动,现有技术的上坡板都是一端直接固定在载车板的一端,上坡板另一端离地面具有一个较小的距离,保证横移顺利进行,但车辆通过上坡板驶上载车板时,对整个载车板的冲击很大,这对载车板强度要求高,直接影响其寿命,噪音也大,且长时间使用,上坡板与载车板的连接会松动、断裂;同时,此种结构只能应用于地面较平整的地方,在地面高低不平时无法适应,上坡板会与地面发生触碰,阻碍载车板的横移动作,局限性较强。

目前,针对载车板的改进相对较多,比如中国专利申请号为:201610069223.2,公开日为:2016年6月29日的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升降横移类机械式停车设备的载车板,属于升降横移类机械式停车设备技术领域。它包括互相平行的左边梁和右边梁、C型横梁、2个底撑、多块波浪板、挡车杆和2个升降吊耳,还包括阻车板、承载板、2个防坠吊耳和2个防晃装置,其中,阻车板包括位于V型板和对称位于V型板两端并向两侧延伸的矩形板;承载板包括2块边板和折弯板,2块边板通过左边梁和右边梁与2个升降吊耳分别固定连接,折弯板通过连接孔分别与前后相邻的两块波浪板连接;防坠吊耳包括挂钩耳板和防坠底板,挂钩耳板呈类L型;防晃装置包括防晃装置板和胶垫。该方案的载车板,进出车更方便,整体空间利用率更高,减少汽车的刮伤,且外形美观。

又如,中国专利申请号为:201610475907.2,公开日为:2016年9月21日的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单侧简易横移停车设备载车板横移机构,包括有铺设于地面上的导轨和载车板,载车板底部一侧的前、后端分别安装有可沿导轨移动的前、后主动轮,载车板底部另一侧的前、后端分别安装有可沿导轨移动的前、后从动轮,载车板的一端安装有与前主动轮或后主动轮传动连接的横移电机。该方案通过横移电机带动主动轮和从动轮沿导轨左右移动,能够快速让出空位,保证了让位空间,提高了上层车位的存取车效率。

上述两种方案无疑都对载车板本身缺陷提出了改进,但是它们都没有考虑到车辆在驶入载车板上时所产生的上述问题,由此可见,这个问题还没有得到广泛的关注,但是其带来的弊端直接影响到载车板的使用,因此,急需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1、要解决的问题

针对现有载车板在车辆驶入时,冲击大,造成噪音大、载车板寿命低和适应性差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立体车库横移载车板装置及其上坡板,该上坡板采用弹性结构设计,在车辆压在其上时,它产生弹性变形,与地面接触,对车辆其稳定支撑,在车辆驶入载车板后,在自身弹性恢复力作用下,可还原与地面间的间隙,保证载车板横移的顺利进行,车辆驶入过程对载车板冲击小,噪音小,延长载车板寿命,且能够适应地势变化。

2、技术方案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上坡板,包括承载板和支撑件,所述的承载板从一端到另一端依次由边梁连接段、波浪板连接段、平板段、爬坡段、竖向支撑段和撑地段组成,边梁连接段、平板段和撑地段水平布置,波浪板连接段和竖向支撑段竖直布置,爬坡段与水平面成一锐角;所述支撑件设置在承载板的平板段下方靠近爬坡段的一端。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的承载板的材料为花纹钢板,其厚度为15~30mm。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的爬坡段与水平面所成的锐角为10°~15°。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的支撑件为矩形钢管。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的承载板的边梁连接段的两端各设有一个第一腰型孔,波浪板连接段沿承载板的宽度方向布置有3个第二腰型孔。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的支撑件的两端各设有一个第三腰型孔。

一种立体车库横移载车板装置,包括左边梁、右边梁和上述的上坡板,左边梁和右边梁之间设置波浪板;所述的上坡板的支撑件的两端分别固定在左边梁和右边梁的一端上,承载板的波浪板连接段与波浪板可拆卸连接,承载板的边梁连接段两端分别固定在左边梁和右边梁上。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的左边梁和右边梁远离上坡板的一端上架设后挡车杆。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的波浪板上靠近挡车杆的一端设有定位垄。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的靠近上坡板一端的左边梁和右边梁之间通过边梁支撑杆支撑连接。

3、有益效果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上坡板,作为车辆驶入载车板的辅助部件,其安装在载车板上,其中承载板从一端到另一端依次由边梁连接段、波浪板连接段、平板段、爬坡段、竖向支撑段和撑地段组成,边梁连接段、波浪板连接段用于将上坡板安装到载车板上,爬坡段用于车辆驶上载车板的过渡板,撑地段用于支撑在地面上,并且在承载板的平板段下方靠近爬坡段的一端设置支撑件,对载车板进行支撑,在未有车辆驶入时,撑地段悬空,与地面间具有间隙,当有车辆驶入时,车辆将爬坡段向下压,其与水平面角度增大,撑地段与地面接触,稳定支撑,车辆可平稳驶入载车板上,当车辆车轮脱离爬坡段后,在弹性恢复力作用下,爬坡段恢复初始位置,撑地段离开地面,从而方便载车板的横移,能够适应不平整地面路况的要求;采用该上坡板,车辆驶入载车板时的冲击小,噪音低,可有效延长载车板寿命;

(2)本实用新型上坡板,承载板的材料为花纹钢板,增大车辆驶入的把地力,避免打滑,提高安全性,其厚度为15~30mm,在此范围内,能够承受一般的小型车的重量,且钢板弹性恢复力也较为适中,使用寿命长;

(3)本实用新型上坡板,爬坡段与水平面所成的锐角为10°~15°,坡度适中,便于车辆攀爬驶入载车板,车辆接触承载板瞬间冲击力相对较小;

(4)本实用新型上坡板,支撑件为矩形钢管,强度和刚度高,支撑稳定,重量轻,且为标准件,来源广泛;

(5)本实用新型上坡板,承载板的边梁连接段的两端各设有一个第一腰型孔,通过第一腰型孔用螺栓可将边梁连接段固定到载车板的左右边梁上;波浪板连接段沿承载板的宽度方向布置有3个第二腰型孔,通过第二腰型孔用螺栓可将波浪板连接段固定到载车板的波浪板上;支撑件的两端各设有一个第三腰型孔,通过第三腰型孔用螺栓可将支撑件安装在载车板的左右边梁上,从而实现上坡板的安装;

(6)本实用新型立体车库横移载车板装置,安装上坡板后,车辆可轻松驶入,冲击小,噪音低,延长载车板使用寿命,降低维护成本;

(7)本实用新型立体车库横移载车板装置,波浪板上靠近挡车杆的一端设有定位垄,车辆驶入后,轮胎压到定位垄,表示车辆已经停放到位可以停车,起到减速定位作用,且左边梁和右边梁上架设后挡车杆,当车辆轮胎压过定位垄后,继续行驶,可被挡车杆阻挡,从而起到极限限位的作用;

(8)本实用新型立体车库横移载车板装置,靠近上坡板一端的左边梁和右边梁之间通过边梁支撑杆支撑连接,增加左右边梁的连接刚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上坡板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仰视图;

图3为图1中A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立体车库横移载车板装置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的仰视图;

图6为图5中B-B剖视图的局部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立体车库横移载车板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的标号分别表示为:

1、承载板;101、边梁连接段;102、波浪板连接段;103、平板段;104、爬坡段;105、竖向支撑段;106、撑地段;107、第一腰型孔;108、第二腰型孔;

2、支撑件;201、第三腰型孔;

3、左边梁;4、右边梁;5、波浪板;6、后挡车杆;7、定位垄;8、边梁支撑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进行描述。

实施例1

如图4、图5、图6和图7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立体车库横移载车板装置,包括平行间隔设置的左边梁3和右边梁4,以及上坡板;其中,左边梁3和右边梁4之间沿长度方向设置多个波浪板5,相邻波浪板5通过螺栓连接,且波浪板5的两端叠合后通过螺栓固定在左边梁3和右边梁4上,采用波浪板5阻力大,增大车辆在其上行驶阻力,避免车辆冲出载车板,增加安全性。本实施例中,左边梁3和右边梁4的末端上架设后挡车杆6,波浪板5上靠近挡车杆6的一端设有定位垄7,车辆驶入到波浪板5上后,轮胎压到定位垄7,表示车辆已经停放到位可以停车,起到减速定位作用,当车辆轮胎压过定位垄7后,继续行驶,可被挡车杆6阻挡,从而起到极限限位的作用,提高安全性;左边梁3和右边梁4的前端之间通过边梁支撑杆8支撑连接,增加左右边梁的连接刚度。

需要说明的是,载车板是用于承载车辆,而其横移是通过滚轮在轨道上滚动实现,因此载车板必然与地面之间存在一定的高度差,车辆驶上载车板就需要借助于架设在载车板与地面之间的过渡板,但由于载车板需要横移,所以此过渡板不能与地面直接接触,不然影响其横移运动,现有技术都是直接在载车板的一端焊接一个斜板,且斜板最低端离地面具有一个较小的距离,以保证横移顺利进行,但车辆通过此斜板驶上载车板时,对整个载车板的冲击很大,这对载车板强度要求高,直接影响其寿命,噪音也,且长时间使用,上坡板与载车板的连接会松动、断裂。因此,本实施例在传统载车板接触上设计了上坡板,如图1、图2和图3所示,该上坡板包括承载板1和支撑件2;其中,承载板1从一端到另一端依次由边梁连接段101、波浪板连接段102、平板段103、爬坡段104、竖向支撑段105和撑地段106组成,边梁连接段101、平板段103和撑地段106水平布置,波浪板连接段102和竖向支撑段105竖直布置,爬坡段104与水平面成10°~15°的锐角,坡度适中,便于车辆攀爬驶入载车板,车辆接触承载板瞬间冲击力相对较小,本实施例中选择12°;边梁连接段101、波浪板连接段102用于将上坡板安装到载车板上,爬坡段104用于车辆驶上载车板的过渡板,撑地段106用于支撑在地面上,且支撑件2设置在承载板1的平板段103下方靠近爬坡段104的一端,对载车板进行支撑。

在本实施例中,承载板1采用花纹钢板折弯而成,加工简单,且增大车辆驶入的把地力,避免打滑,提高安全性,其厚度优选在15~30mm之间,在此范围内,能够承受一般的小型车的重量,且钢板弹性恢复力也较为适中,使用寿命长,此处选择20mm厚的花纹钢板;支撑件2为矩形钢管,强度和刚度高,支撑稳定,重量轻,且为标准件,来源广泛。另外,所述的承载板1的边梁连接段101的两端各设有一个第一腰型孔107,波浪板连接段102沿承载板1的宽度方向均匀布置有3个第二腰型孔108,支撑件2的两端各设有一个第三腰型孔201,这些腰型孔用于上坡板的安装使用。

上坡板具体安装到载车板上时,上坡板安装到左边梁3和右边梁4的前端,上坡板通过支撑件2两端的第三腰型孔201用螺栓分别固定到左边梁3和右边梁4上;波浪板连接段102通过第二腰型孔108用螺栓与波浪板5固定连接;边梁连接段101通过两端的第一腰型孔107用螺栓分别固定在左边梁3和右边梁4上,从而完成上坡板的安装。

在正常状态下,上坡板中承载板1的撑地段106与地面之间具有间隙,从而便于载车板的横向移动,当有车辆驶入时,车辆将爬坡段104向下压,其与水平面角度增大,撑地段106与地面间隙越来越小,直至接触,稳定支撑,车辆可平稳驶入载车板上,当车辆车轮脱离爬坡段后,在弹性恢复力作用下,爬坡段104恢复初始位置,撑地段106离开地面,从而方便载车板的横移,能够适应不平整地面路况的要求;本实施例采用该上坡板,车辆驶入载车板时的冲击小,噪音低,可有效延长载车板寿命,降低维护成本。

以上示意性的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该描述没有限制性,附图中所示的也只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之一,实际的结构并不局限于此。所以,如果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受其启示,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宗旨的情况下,不经创造性的设计出与该技术方案相似的结构方式及实施例,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