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装配整体式双面叠合剪力墙结构及其施工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595288发布日期:2018-06-05 06:44阅读:49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装配式建筑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装配整体式双面叠合剪力墙结构及其施工工艺。



背景技术:

装配式建筑是由工厂生产建筑构件,现场组装成建筑物。双面叠合剪力墙,俗称双皮墙,由内页墙、外页墙通过桁架钢筋或其它方式连接而成,中间空腔为现场浇筑混凝土用。内、外页墙既是剪力墙结构建筑的模板又是墙体的受力构件,通常内外页墙板厚60mm左右,空腔100-300mm左右。组合式双面叠合剪力墙,内外页墙通过桁架钢筋或螺栓等紧密连接,与空腔现浇混凝土能形成整体,共同受力。现有的生产工艺通常是平模生产、翻转组对、二次振捣、二次养护、板侧不能出筋。

但是,现有工艺的设备复杂,占地多,空间大,投入多,维修难;平面生产,180度翻转组对成型,组对时第一模板的桁架筋需要在第二模板混凝土未凝结固化前插入到第二桁架筋中,然而实际操作时钢筋的插入深度较难控制,从而导致产品外观和质量难保证;内、外页墙板对位精度差,边、角精度不易保证;组对时,外页板倒扣(模台需要旋转180度),板的中部容易脱模,造成板的中间凹陷,而且难以发现,造成产品缺陷且很难修复,完工后出现墙面翘曲现象;底面墙板混凝土必须浇筑完成才能组对,容易初凝,钢筋网片不能落实而引起组对失败,造成混凝土浪费;组对完成后需要二次振捣,钢筋网及预埋件极易脱位;两页墙板组对成型,需要再次养护,造成能源二次浪费;底面墙板混凝土必须先入模才能进行翻转对接,再振捣,此时顶面墙板已覆盖,钢筋是否外露、底面墙板是否厚度均匀等都不能发现,留有严重的质量隐患;两页墙板合拢后二次振捣,底页墙板的内侧不能按规范要求做成粗糙面,严重影响混凝土结合的质量,造成成品受力性能不佳;违反国家规范《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标准》(GB/T51231-2016);非组合墙体难以实现翻转对位,只能形成双页墙板的硬连接;墙体预埋件(水、电等接口)很难处理,无可操作空间;缺陷产品难以补救,两页墙板已浇筑一体,如有缺陷,只能报废。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至少解决以上提到的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装配整体式双面叠合剪力墙结构及其施工工艺。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装配整体式双面叠合剪力墙结构,包括第一叠合模板、第二叠合模板和浇筑混凝土,其中:

第一叠合模板包括:

第一混凝土本体;

第一钢筋网骨架,第一钢筋网骨架包括多根第一横向钢筋和多根第一竖向钢筋,第一横向钢筋和第一竖向钢筋的两端设置于第一混凝土本体之外;

多个第一桁架筋,第一桁架筋的一端设置与第一钢筋网骨架相连接,第一桁架筋的另一端设置于第一混凝土本体之外;

所述第二叠合模板包括:

第二混凝土本体;

第二钢筋网骨架,第二钢筋网骨架包括多根第二横向钢筋和多根第二竖向钢筋,第二横向钢筋和第二竖向钢筋的两端设置于第二混凝土本体之外。

多个第二桁架筋,第二桁架筋的一端设置与第二钢筋网骨架相连接,第二桁架筋的另一端设置于第二混凝土本体之外;

浇筑混凝土,浇筑混凝土设置在第一混凝土本体与第二混凝土本体之间,并结合为整体;

第一桁架筋设置于第一混凝土本体之外的部分,与第二桁架筋设置于第二混凝土本体之外的部分,相互交叠间隔设置。

本发明的一些可选实施例公开的装配整体式双面叠合剪力墙结构中,剪力墙结构上设置有通孔。该通孔主要用于方便用固定组件固定剪力墙结构。

本发明的一些可选实施例公开的装配整体式双面叠合剪力墙结构中,第一横向钢筋和第一竖向钢筋的两端设置于所述第一混凝土本体之外的长度不小于其直径的10倍,第二横向钢筋和第二竖向钢筋的两端设置于所述第二混凝土本体之外的长度不小于其直径的10倍。

本发明的一些可选实施例公开的装配整体式双面叠合剪力墙结构中,第一混凝土本体的厚度设置在40~100mm之间,第二混凝土本体的厚度设置在40~100mm之间。

本发明的一些可选实施例公开的装配整体式双面叠合剪力墙结构中,第一混凝土本体的厚度与第二混凝土本体的厚度设置为相同。

本发明的一些可选实施例公开的装配整体式双面叠合剪力墙结构中,第一叠合模板与第二叠合模板平行设置或者交错设置。

本发明的一些可选实施例公开的装配整体式双面叠合剪力墙结构中,第一桁架筋设置于第一混凝土本体之外的部分,与第二桁架筋设置于第二混凝土本体之外的部分,相互交叠间隔设置该交叠部分的高度小于第一桁架筋整体高度,也小于第二桁架筋整体高度。该桁架筋整体高度通常是指设置在混凝土本体之外的桁架筋部分的高度。

本发明一些可选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用于装配整体式双面叠合剪力墙结构的双面叠合模板,该双面叠合模板包括第一叠合模板和第二叠合模板,其中:

第一叠合模板包括:

第一混凝土本体;

第一钢筋网骨架,第一钢筋网骨架包括多根第一横向钢筋和多根第一竖向钢筋,第一横向钢筋和第一竖向钢筋的两端设置于第一混凝土本体之外;

多个第一桁架筋,第一桁架筋的一端设置与第一钢筋网骨架相连接,第一桁架筋的另一端设置于第一混凝土本体之外;

第二叠合模板包括:

第二混凝土本体;

第二钢筋网骨架,第二钢筋网骨架包括多根第二横向钢筋和多根第二竖向钢筋,第二横向钢筋和第二竖向钢筋的两端设置于第二混凝土本体之外;

多个第二桁架筋,第二桁架筋的一端设置与第二钢筋网骨架相连接,第二桁架筋的另一端设置于第二混凝土本体之外;

第一桁架筋设置于第一混凝土本体之外的部分,与第二桁架筋设置于第二混凝土本体之外的部分,相互交叠设置。

本发明一些可选实施例公开的用于装配整体式双面叠合剪力墙结构的双面叠合模板中,第一桁架筋设置于第一混凝土本体之外的部分,与第二桁架筋设置于第二混凝土本体之外的部分,相互交叠间隔设置,该交叠部分的高度小于第一桁架筋的整体高度,也小于第二桁架筋整体高度。该桁架筋整体高度通常是指设置在混凝土本体之外的桁架筋部分的高度。

本发明公开的一些可选实施例还公开了装配整体式双面叠合剪力墙结构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安装第一叠合模板;

(b)安装第二叠合模板;

(c)浇筑混凝土。

本方法还可以包括用螺栓固定第一叠合模板和第一叠合模板的步骤。

本方法还可以包括浇筑混凝土之后的螺栓拆除步骤。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装配整体式双面叠合剪力墙结构,现场混凝土浇筑完毕,墙体成型,拆除螺栓即形成整体式墙体;竖向脱模,模板容易轻量化,摆脱平面脱模吸附力的影响,双面墙板同时养护,节省能源,螺栓对拉,精准定位,品质更易保证,缺陷易补救,定位螺栓可拆卸,便于修复严重缺陷后重新组对,定位螺栓可重复利用;一次养护成型,能耗低;预留孔洞容易处理。双面叠合模板平面生产,垂直组对,模台对翻,工位节省,周边侧面可以多面出筋,模板适用范围更大,例如,可以建造更高的楼房。

附图说明

图1装配整体式双面叠合剪力墙结构示意图;

图2第一钢筋网骨架结构示意图;

图3第二钢筋网骨架结构示意图;

图4第二钢筋网骨架右视图;

图5平行设置的双面叠合模板结构示意图;

图6交错设置的双面叠合模板结构示意图;

图7双面叠合模板及固定构件结构示意图;

图8装配整体式双面叠合剪力墙结构俯视示意图;

图9装配整体式双面叠合剪力墙结构施工工艺流程图;

附图标记

1、第一混凝土本体 2、第一钢筋网骨架

21、第一横向钢筋 22、第一竖向钢筋

3、第一桁架筋 4、第二混凝土本体

5、第二钢筋网骨架 51、第二横向钢筋

52、第二竖向钢筋 6、第二桁架筋

7、螺栓 8、螺母

9、浇筑混凝土 10、通孔

11、扎丝 12、套管

具体实施方式

在这里专用的词“实施例”,作为“示例性”所说明的任何实施例不必解释为优于或好于其它实施例。本法实施例中性能指标测试,除非特别说明,采用本领域常规试验方法。应理解,本发明中所述的术语仅仅是为描述特别的实施方式,并非用于限制本发明公开的内容。

除非另有说明,否则本文使用的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作为本发明中的其它未特别注明的原材料、试剂、试验方法和技术手段均指本领域内普通技术人员通常使用的原材料和试剂,以及通常采用的实验方法和技术手段。本发明公开述及的桁架筋具有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知晓的通常桁架筋的形状和结构;述及的一端和另一端,通常是指桁架筋的两个相对的端部,仅是为了区别其相对位置,两者的设置并没有其他限制。本发明公开述及的双面叠合模板,通常是指双面叠合混凝土模板,在本发明公开中,还可以是永久性预制双面叠合模板。本发明公开述及的装配整体式双面叠合剪力墙结构,通常是指利用双面叠合混凝土模板形成的混凝土剪力墙。本发明公开实施例中述及的第一、第二并不限定其先后顺序,仅仅为了区分两个构件的位置不同,例如模板、钢筋网骨架等等。

为了更好的说明本发明内容,在下文的具体实施例中给出了众多的具体细节。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没有某些具体细节,本发明同样可以实施。在实施例中,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一些方法、手段、仪器、设备、原料组成、分子结构等未作详细描述,以便于凸显本发明的主旨。

本发明可选实施例公开的装配整体式双面叠合剪力墙,包括第一叠合模板、第二叠合模板和浇筑混凝土;其中,第一叠合模板包括第一混凝土本体、第一钢筋网骨架和多个第一桁架筋,第一钢筋网骨架包括多根第一横向钢筋和多根第一竖向钢筋,第一横向钢筋和第一竖向钢筋的两端设置于第一混凝土本体之外,第一桁架筋的一端设置与第一钢筋网骨架相连接,第一桁架筋的另一端设置于第一混凝土本体之外;第二叠合模板包括第二混凝土本体、第二钢筋网骨架和多个第二桁架筋,第二钢筋网骨架包括多根第二横向钢筋和多根第二竖向钢筋,第二横向钢筋和第二竖向钢筋的两端设置于第二混凝土本体之外,第二桁架筋的一端设置与第二钢筋网骨架相连接,第二桁架筋的另一端设置于第二混凝土本体之外;浇筑混凝土设置在第一混凝土本体与第二混凝土本体之间,并结合为整体。

第一混凝土本体和第二混凝土本体是预制模板,该预制模板可以在剪力墙施工成型后作为剪力墙的组成部分,所以又可以称为双面叠合永久性模板,可以进行标准化预制。混凝土本体的强度与混凝土性能和厚度等有关系。混凝土可以采用普通混凝土、自密实混凝土、高性能混凝土、纤维混凝土(FRC)、超高韧性混凝土(ECC)或者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作为较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混凝土本体的强度设置不低于C30。

作为一些较为优选的技术方案,第一混凝土本体和第二混凝土本体的厚度可以设置在40~100mm之间,更为优选的是,第一混凝土本体和第二混凝土本体的厚度可以设置在60~80mm之间。混凝土本体的厚度设置,应符合模板的运输和吊装过程的受力要求,且还可以符合5mm模数的设置要求。本发明的一些可选实施例公开的装配整体式双面叠合剪力墙结构中,第一混凝土本体的厚度与第二混凝土本体的厚度设置为相同。

作为可选技术方案,第一钢筋网骨架的主体部分以及与其相连接的第一桁架筋的一端设置在第一混凝土本体内部。在此述及的第一钢筋网骨架的主体部分,通常是指相互交叉设置的第一横向钢筋和第一竖向钢筋形成的钢筋网部分,第一横向钢筋和第一竖向钢筋的两端,设置伸出混凝土本体之外,通常是指钢筋两端从第一混凝土本体周边侧面伸出。作为可选技术方案,可以设置第一横向钢筋和第一竖向钢筋两端从第一混凝土本体的部分周边侧面伸出,例如,可以设置钢筋端头从一个侧面伸出,或者设置钢筋端头从相对的两个侧面伸出,或者设置钢筋端头从三个侧面伸出,或者可从四个侧面伸出,即设置钢筋端部从至少一个侧面伸出。

作为可选择技术方案,钢筋端部的伸出长度应当满足最小的钢筋搭接和锚固要求。例如,钢筋端部伸出的长度需要满足采用绑扎、套筒或者焊接的方式进行连接时连接可靠性的要求,如果伸出长度过短,则不利于不同剪力墙模块的钢筋之间的连接。一些实施例中,该伸出长度不小于其直径的10倍。

作为另一些可选方案,至少部分钢筋的两端从混凝土本体的周边侧面伸出,方便与其相邻的构件通过后浇混凝土进行连接。

作为可选择技术方案,组成第一钢筋网骨架的第一横向钢筋与第一竖向钢筋相互交叉设置连接,其连接设置方式可以采用传统的施工工艺,如钢筋绑扎、焊接等。

作为可选择技术方案,从第一混凝土本体周边侧面伸出的钢筋可以通过绑扎、套筒或者焊接的方式进行连接,然后再浇筑混凝土形成整体结构。由于钢筋的连接在混凝土浇筑之前完成,因此连接难度大大降低,且连接质量及其可靠性容易得到检测。

作为可选技术方案,第一钢筋网骨架中的第一横向钢筋和第一竖向钢筋直径范围可以设定在10~32mm之间。

作为可选技术方案,第二钢筋网骨架的主体部分以及与其相连接的第二桁架筋的一端设置在第二混凝土本体内部。在此述及的第二钢筋网骨架的主体部分,通常是指相互交叉设置的第二横向钢筋和第二竖向钢筋形成的钢筋网部分,第二横向钢筋和第二竖向钢筋的两端,设置伸出混凝土本体之外,通常是指钢筋两端从第二混凝土本体周边侧面伸出。作为可选技术方案,可以设置第二横向钢筋和第二竖向钢筋两端从第二混凝土本体的部分周边侧面伸出,例如,可以设置钢筋端头从一个侧面伸出,或者设置钢筋端头从相对的两个侧面伸出,或者设置钢筋端头从三个侧面伸出,或者可从四个侧面伸出,即设置钢筋端部从至少一个侧面伸出。

作为可选技术方案,伸出长度应当满足最小的钢筋搭接和锚固要求。例如,钢筋伸出的长度需要满足采用绑扎、套筒或者焊接的方式进行连接时连接可靠性的要求,如果伸出长度过短,则不利于不同剪力墙模块的钢筋之间的连接。一些实施例中,该伸出长度不小于其直径的10倍。

作为可选方案,至少部分钢筋的两端从混凝土本体的周边侧面伸出,方便与其相邻的构件通过后浇混凝土进行连接。

作为可选技术方案,组成第二钢筋网骨架的第二横向钢筋与第二竖向钢筋相互交叉设置连接,其连接设置方式可以采用传统的施工工艺,如钢筋绑扎、焊接等。

作为可选技术方案,从第二混凝土本体周边侧面伸出的钢筋可以通过绑扎、套筒或者焊接的方式进行连接,然后再浇筑混凝土形成整体结构。由于钢筋的连接在混凝土浇筑之前完成,因此连接难度大大降低,且连接质量及其可靠性容易得到检测。

作为可选技术方案,第二钢筋网骨架中的第二横向钢筋和第二竖向钢筋直径范围可以设定在10~32mm之间。

作为可选技术方案,第一叠合模板、第二叠合模板可以分别进行预制和养护,在模板达到设计强度后脱模,然后进行拼装,形成双面叠合剪力墙模板。

作为可选技术方案,浇筑混凝土设置在第一混凝土本体与第二混凝土本体之间,并结合为一体;通常浇筑混凝土是在施工现场进行的,浇筑混凝土与预制的第一混凝土本体和第二混凝土本体会凝固成为一个整体,形成剪力墙。浇筑混凝土的强度和材料选择,可以根据双面叠合模板的第一混凝土本体及第二混凝土本体的材料选择进行,例如,可以选择与其相同的混凝土材料。

作为可选技术方案,桁架筋主要起到连接混凝土本体和浇筑混凝土、抵抗横向剪切力的作用,其直径、间距和数量应满足一定的构造要求。所述桁架筋可以是钢筋组成的三角形桁架筋、矩形桁架筋,也可以是Z型、马凳筋等。桁架筋可以是连续布置的,也可以是分布式布置的;作为可选方案,桁架筋中的钢筋直径范围在6~22mm之间。

作为可选技术方案,桁架筋的一侧与混凝土本体内部的钢筋网相连接,即桁架筋的一侧设置在混凝土本体内部,设置于混凝土本体之外的桁架筋的高度,或者垂直高度,需要根据剪力墙厚度进行设置,设置时至少需要考虑浇筑混凝土层厚度,纵向受力钢筋直径和横向受力钢筋直径大小。第一桁架筋与第二桁架筋的可以依据同样的要求进行设置。

桁架筋还可称为连接钢筋,也可以是其他连接形式的钢筋,例如马凳筋,Z型筋等。

作为可选技术方案,第一桁架筋设置于第一混凝土本体之外的部分,与第二桁架筋设置于第二混凝土本体之外的部分,相互交叠间隔设置。该交叠部分的高度小于第一桁架筋的整体高度,也小于第二桁架筋的整体高度。作为可选方案,可以选择交叠部分的高度为桁架筋整体高度的1/5、1/4、1/3或者1/2等,该交叠部分的高度设置,只要满足剪力墙设计需要,可选择任意符合设计需求的高度。该桁架筋整体高度通常是指设置在混凝土本体之外的桁架筋部分的高度。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双面叠合剪力墙结构中,桁架筋设置在两个叠合模板之间,交叠布置,以利于两个叠合模板与浇筑混凝土连接牢固、起到协同增强的效果。第一桁架筋与第二桁架筋的设置可以完全相同,也可以有所不同,但都应满足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中对桁架筋的设置要求。

作为可选技术方案,装配整体式双面叠合剪力墙结构中,第一叠合模板与第二叠合模板平行设置或者交错设置。通常情况下,面积大小相同的第一叠合模板与第二叠合模板完全对应设置,对应的模板周边侧面都在一个平年内,可以称之为平行设置;在有些情况下,可以根据需要,设置第一叠合模板与第二叠合模板不完全对应,例如,至少一组对应周边侧面不在同一个平面内,两个叠合模板只有部分面积重叠,模板是交错排列的,可以称之为交错设置。

本发明一些可选实施例公开的装配整体式双面叠合剪力墙结构,由双面叠合模板制备得到,该双面叠合模板包括第一叠合模板和第二叠合模板,其中第一叠合模板包括第一混凝土本体、第一钢筋网骨架、多个第一桁架筋;其中第一钢筋网骨架包括多根第一横向钢筋和多根第一竖向钢筋,第一横向钢筋和第一竖向钢筋的两端设置于第一混凝土本体之外;第一桁架筋的一端设置与第一钢筋网骨架相连接,第一桁架筋的另一端设置于第一混凝土本体之外;

作为可选技术方案,第二叠合模板包括第二混凝土本体、第二钢筋网骨架、多个第二桁架筋;其中第二钢筋网骨架包括多根第二横向钢筋和多根第二竖向钢筋,第二横向钢筋和第二竖向钢筋的两端设置于第二混凝土本体之外;第二桁架筋的一端设置与第二钢筋网骨架相连接,第二桁架筋的另一端设置于第二混凝土本体之外;第一钢筋网骨架与第二钢筋网骨架均可作为装配整体式双面叠合剪力墙的受力钢筋网;

且第一桁架筋设置于第一混凝土本体之外的部分,与第二桁架筋设置于第二混凝土本体之外的部分,相互交叠间隔设置该交叠部分的高度小于第一桁架筋整体高度,也小于第二桁架筋整体高度。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由双面叠合模板制备装配整体式双面剪力墙结构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安装第一叠合模板,固定单面叠合模板的位置,确保其与相邻构件相配合;

(b)安装第二叠合模板,根据剪力墙厚度设置并固定;可以通过螺栓将第一叠合模板和第二叠合模板组装、定位,组装时螺栓可以通过模板上的预留通孔,得到中空的双面永久性模板,用于形成装配整体式双面叠合剪力墙结构。

(c)浇筑混凝土。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施工方法,还可以包括用螺栓固定第一叠合模板和第二叠合模板,进行组对的步骤;通过螺栓固定组对模板,更加有利于浇筑混凝土定形养护得到牢固的剪力墙。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施工方法,还可以包括螺栓拆除步骤,因为通常情况下,螺栓可以不作为剪力墙的组成部分,拆除后的螺栓还可以反复使用。

本方法中安装第一叠合模板和第二叠合模板的描述方式不是限定其先后顺序,仅仅为了表示需要安装两个互相配合设置的叠合模板,即第一叠合模板和第二叠合模板的安装顺序可以任意设置。

图1为本发明公开的实施例1装配整体式双面叠合剪力墙结构示意图,第一叠合模板和第一叠合模板上设置有通孔10,螺栓7通过通孔10,与螺母8相配合,将第一叠合模板与第二叠合模板固定连接,浇筑混凝土9浇筑在两个模板之间,与两个模板紧密连接固定成为整体式结构。混凝土强度为C30、C40、C50。

图2为本发明公开实施例2公开的第一钢筋网骨架结构示意图,该实施例2中,多根第一横向钢筋21和多根第一竖向钢筋22互相交错设置,形成第一钢筋网骨架,该钢筋网骨架的钢筋两端,设置在混凝土本体1的外部,从混凝土本体1的周边四个侧面向外伸出,第一竖向钢筋的端部伸出的长度为h1,第一横向钢筋的端部伸出的长度为h2,可以选择h1和h2两者相等,也可以选择不相等,例如,可以设定其长度均为其直径的10倍。该伸出长度是指钢筋顶端与混凝土本体周边侧面的距离。纵第一向钢筋22的直径选择为16mm、18mm,第一横向钢筋21的直径选择为16mm,18mm。

图3为本发明公开的实施例3公开的第二钢筋网骨架结构示意图,多根第二横向钢筋51和多根第二竖向钢筋52相互彼此交叉形成第二钢筋网骨架,该钢筋网骨架的主体设置在浇筑混凝土4内部,第二横向钢筋51和第二竖向钢筋52的两端都设置在浇筑混凝土4之外,即从浇筑混凝土4的四个周边侧面伸出,第二竖向钢筋52伸出的长度为h3,第二横向钢筋51伸出的长度为h4,两者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例如可以设置h1和h2两者相同,而且其长度至少是其直径的10倍。本发明实施例述及钢筋的伸出的长度是指钢筋端头与混凝土周边侧面之间的距离。图4为本实施例3公开的第二钢筋网骨架结构右视图,图4中第二竖向钢筋52的一侧间隔设置有多根第二横向钢筋51,横向钢筋51与竖向钢筋52交叉部位被扎丝11绑扎在一起,形成交错排列的第二钢筋网骨架。

图5为本发明公开的实施例4公开的双面叠合模板结构示意图,该双面叠合模板包括由厚度为m的第一混凝土本体1、第一钢筋网骨架2和第一桁架筋3组成的第一叠合模板,和由厚度为n的第二混凝土本体4、第二钢筋网5和第二桁架筋6组成的第二叠合模板。第一桁架筋3的一端与第一钢筋网骨架2相连接,且相连接的部位设置在第一混凝土本体1内部,第一桁架筋3的设置在第一混凝土本体1之外的部分的高度为L2。第二桁架筋6的一端与第二钢筋网骨架5相连接,且相连接的部位设置在第二混凝土本体4内部,第二桁架筋6的设置在第二混凝土本体4之外的部分的高度为L1;混凝土本体的厚度通常是指混凝土本体两个侧面之间的距离,该侧面通常是指作为墙面或与浇筑混凝土互相连接的表面,如图5中所示的m表示第一混凝土本体1的左右两个侧面之间的距离;n表示第二混凝土本体4的左右两个侧面之间的距离;其中m和n可以选择40-100mm之间的任意值,例如60mm、70mm、80mm;三角形桁架筋的高度L1和L2的高度一致,可以选择90-140mm之间任一数值,例如96mm、126mm、136mm、148mm;桁架筋的钢筋直径可以选择为10mm。

第一混凝土本体1与第二混凝土本体4的上侧面在同一平面内,第一混凝土本体1与第二混凝土本体4的下侧面在同一平面内,如此设置的周边侧面都在同一平面内的双面叠合模板,可以称为第一混凝土本体1与第二混凝土本体4平行方式设置。

第一桁架筋3与第二桁架筋6都设置在第一混凝土本体1和第二混凝土本体4之间,而且互相交叠设置,交叠部分的高度为H,H的大小为L1的一半。

图6为本发明公开的实施例5公开的双面叠合模板结构示意图,该双面叠合模板包括由第一混凝土本体1、第一钢筋网骨架2和第一桁架筋3组成的第一叠合模板,和由第二混凝土本体4、第二钢筋网5和第二桁架筋6组成的第二叠合模板;第一桁架筋3的一端与第一钢筋网骨架2相连接,且相连接的部位设置在第一混凝土本体1内部;第二桁架筋6的一端与第二钢筋网骨架5相连接,且相连接的部位设置在第二混凝土本体4内部;

第一混凝土本体1与第二混凝土本体4的上侧面不在同一平面内,第一混凝土本体1与第二混凝土本体4的下侧面不在同一平面内,如此设置的周边侧面不在同一平面内的双面叠合模板,可以称为第一混凝土本体1与第二混凝土本体4交错方式设置。图中虚线表示后浇筑混凝土成型后得到的浇筑混凝土的边界。

图7为本发明公开的实施例6公开的双面叠合模板结构示意图,第一叠合模板和第二叠合模板上设置有通孔10,套管12与通孔10相连通,螺栓7通过通孔10和套管12,与螺母8相配合,将第一叠合模板与第二叠合模板固定连接,得到双面叠合模板。双面叠合模板中设置套管12,浇筑混凝土成型后便于拆除螺栓7。

图8为本发明公开实施例7公开的装配整体式双面叠合模板结构俯视示意图,混凝土本体上设置有通孔10,第一叠合模板与第二叠合模板平行设置,并通过螺栓7和螺母8连接固定,多个第一桁架筋3与多个第二桁架筋6相互交叠,第一桁架筋3和第二桁架筋6的高度一致,交叠部分的高度为H,H为第一桁架筋伸出第一混凝土本体高度的约3/5。

图9为本发明公开实施例8公开的装配整体式双面叠合剪力墙的施工工艺流程图,该工艺流程包括:

(a)安装第一叠合模板,固定单面叠合模板的位置,确保其与相邻构件相配合,用斜模固定;

(b)安装第二叠合模板,根据剪力墙厚度设置并用斜模固定;通过螺栓通过预留通孔将第一叠合模板和第二叠合模板组装、定位,得到中空的双面叠合模板;

(c)浇筑混凝土,养护成型得到装配整体式双面叠合模板。

永久性双面叠合模板是在两个单面模板之间通过定位螺栓进行组装与定位,定位螺栓可拆卸,且可反复利用;第一叠合模板和第二叠合模板上的桁架筋交错布置,以利于两个模板构件与内部浇筑混凝土连接牢固、产生协同增强效果。永久性双面叠合模板可以实现多面出筋,便于模板之间和周边相连构件的拼接施工,同时增加了连接锚固的可靠度,构件适用范围更大,装配容易。

本发明公开的技术方案和实施例中公开的技术细节,仅是示例性说明本发明的构思,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定,凡是对本发明公开的技术细节所做的没有创造性的改变,对本发明公开技术方案的组合使用,都与本发明具有相同的发明构思,都在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