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车库及其充电接驳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041181发布日期:2018-07-27 21:29阅读:15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立体车库,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立体车库及其充电接驳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带充电功能立体车库也在全速发展。根据平移式立体车库的存取车方案,取车时载车板会与车库框架分离,存车时载车板回归车位,要实现给电动汽车充电,可通过接驳装置来实现充电系统线缆的通断功能。

针对此类型立体车库,市场上有部分车库厂家在尝试用接插件的接驳装置,但都没有真正应用在立体车库产品上。

接插件的接驳装置在实际使用时存在两个问题:

第一、接插件需要的车库的运行精度高;

第二、接插件本身存在对插次数低、寿命不高的缺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立体车库及其充电接驳装置。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充电接驳装置,包括第一接驳组件、第二接驳组件,所述第一接驳组件、第二接驳组件中的至少一个可沿第一方向来回移动以实现所述第一接驳组件、第二接驳组件之间的导通、断开;

所述第一接驳组件包括第一电极,所述第二接驳组件包括第二电极;

所述第一接驳组件、第二接驳组件中的一个安装在用来承载车体、并可带动所述车体移动的载车件上;

所述第一接驳组件、第二接驳组件之间设有位置调整机构,以在所述第一接驳组件、第二接驳组件靠近时,带动所述第一接驳组件和/或所述第二接驳组件调整与所述第一方向呈夹角的第三方向的位置,并在所述第一接驳组件、第二接驳组件继续靠近时,使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在第二方向抵靠对应导通,为所述载车件上的车体充电;

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第三方向均呈夹角。

优选地,所述第一接驳组件包括第一极座;

所述第二接驳组件包括第二极座,所述第一极座、第二极座在所述第二方向错开,所述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极座、第二极座两相对的侧面上,以在所述第二方向抵靠导通;

所述第一极座包括与所述第二接驳组件相对的第一端,所述位置调整机构包括在所述第一端设置的第一导引部,以将所述第二电极导引到所述第一电极所在侧。

优选地,所述第一方向、第二方向、第三方向两两相互垂直。

优选地,所述第一接驳组件与所述第二接驳组件相对的端部设有对所述第二电极表面进行清理的第一清理件;和/或,

所述第二接驳组件与所述第一接驳组件相对的端部设有对所述第一电极进行清理的第二清理件。

优选地,所述第一接驳组件包括座体;

所述第一极座安装在所述座体上,并能在所述第一方向、第三方向交叉形成的平面内位置可调地设置。

优选地,所述位置调整机构还包括在所述第一极座上设置的定位部,所述第二接驳组件上设有与所述定位部对应的第二导引部,在所述第一接驳组件、第二接驳组件靠近时,所述第二导引部与所述定位部抵靠,调节所述第一极座的位置,让所述第一极座在所述第三方向移动;

所述位置调整机构还包括在所述第一极座与所述座体之间设置的第一导向机构,在所述第三方向对所述第一极座进行导向。

优选地,所述定位部包括可转动设置的两个导向轮,两个所述导向轮间隔设置,且转动轴线平行;

所述第二导引部包括在所述第三方向平行并排设置的两块导向板,所述导向板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设置;

两所述导向板的两相背侧之间的间距与两个所述导向轮之间的最小间距相当,两所述导向板与所述导向轮相对的端部均设有向内侧倾斜设置的导向面,以将两所述导向板引导到两所述导向轮之间。

优选地,所述第一导向机构包括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极座和座体的两向对侧上的卡合件、第一导轨,所述卡合件、第一导轨沿所述第三方向设置,并能沿第三方向相互滑动的卡合配合,在所述第三方向对所述第一极座进行导向,限定所述第一极座在所述第二方向的位置。

优选地,所述第一导向机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极座上的滚轮,所述滚轮与所述第一导轨滚动配合,在所述第三方向对所述第一极座进行导向。

优选地,所述第一导向机构还包括在所述第一极座和所述座体之间设置的万向轴承,所述万向轴承下端设置有滚动器件,用于滚动支撑所述第一极座。

优选地,所述第一接驳组件包括底座,所述位置调整机构还包括在所述座体与底座之间设置的第二导向机构,在所述第一方向对所述座体进行导向。

优选地,所述第二导向机构包括分别设置在所述座体和底座的两向对侧上的滑块、第二导轨,所述第二导轨沿所述第一方向设置,所述滑块可沿所述第一方向滑动地与所述第二导轨卡合配合,在所述第一方向对所述座体进行导向,并限定所述座体在所述第二方向的位置。

优选地,所述位置调整机构还包括在所述第一极座和所述座体之间设置的第一复位机构、以及在所述底座和座体之间设置的第二复位机构,以在所述第一接驳组件、第二接驳组件分离后,让所述座体、第一极座复位到初始位置。

优选地,所述第一复位机构包括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极座和座体连接的第一复位件,提供沿所述第三方向的弹力,让所述第一极座复位;

所述第二复位机构包括两端分别与所述座体和底座之间连接的第二复位件,提供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弹力,让所述底座复位。

一种立体车库,包括车库框架和用来承载车体、并带动所述车体移动的载车件,所述车库框架上设有车位,所述车库框架和所述载车件之间设有所述的充电接驳装置,所述车位对应的车库框架上设有所述第一接驳组件,所述载车件上设有所述第二接驳组件,在所述载车件带动所述车体移动到所述车位时,让所述第一接驳组件向所述第二接驳组件靠近,使所述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对应导通。

实施本发明的立体车库及其充电接驳装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充电接驳装置让车库的布线和充电过程都变的更加简单,减小对停车位置精度的影响,提升停车和充电效率。针对以上情况,立体车库的大功率充电接驳装置对车库的运行精度要求低,接驳机构的对插次数高,使用寿命长,可靠地实现移动立体车库的充电接驳,拓展了立体车库的应用。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立体车库上安装有充电接驳装置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充电接驳装置的第一接驳组件、第二接驳组件分离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的第一接驳组件、第二接驳组件靠近时的侧面示意图;

图4是本图3中的第一接驳组件、第二接驳组件靠近时的俯视方向示意图;

图5是图2中的第二接驳组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6是图2中的第一接驳组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7是图6中的第一极座及第一电极的组装立体图;

图8是图6中的第一极座及第一电极另一角度的组装立体图;

图9是图3中的座体与底座的组装立体图;

图10是图3中的第一极座与座体组装时沿第一方向的投影示意图;

图11是图6中的底座的立体图;

图12是第一接驳组件、第二接驳组件靠近导通后的断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本发明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所示,本发明一个优选实施例中的立体车库包括车库框架1和用来承载车体2、并带动车体2移动的载车件3。车库框架1上设有车位,供载车件3将车体2停放。车库框架1上通常设有多个车位,让不同的载车件3承载不同的车体2停放。

载车件3的移动方向可以有水平移动和上下移动等方向,载车件3上通常可以分别设置充电插头等,在车体2停放到载车件3后即将充电插头插接到电动汽车的车体2接口上。

结合图1、图2所示,车库框架1和载车件3之间设有充电接驳装置,充电接驳装置包括第一接驳组件4、第二接驳组件5,第一接驳组件4、第二接驳组件5分别可沿第一方向x来回移动以实现第一接驳组件4、第二接驳组件5之间的导通、断开。

结合图2至图6所示,第一接驳组件4包括第一电极41,第二接驳组件5包括第二电极51。第一接驳组件4、第二接驳组件5中的一个安装在用来承载车体2、并可带动车体2移动的载车件3上。

在本实施例中,车位对应的车库框架1上设有第一接驳组件4,通过通信线缆和功率线缆与外部接通,载车件3上设有第二接驳组件5,通过通信线缆和功率线缆与载车件3上的充电、通信插头等接通,可以与电动汽车连接充电。

第一方向x为载车件3在载有车体2时向第一接驳组件4移动时进行充电的方向,本实施例中,第一方向x为水平方向,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为竖直方向或其他方向。

在载车件3带动车体2移动到车位时,第一接驳组件4、第二接驳组件5会靠近,通信线缆和功率线缆分别与第一接驳组件4、第二接驳组件5上的电极连接,传递信号和电能。

进一步地,第一接驳组件4、第二接驳组件5之间设有位置调整机构6,以在第一接驳组件4、第二接驳组件5靠近时,带动第一接驳组件4调整与第一方向x呈夹角的第三方向z的位置,并在第一接驳组件4、第二接驳组件5继续靠近时,使第一电极41与第二电极51在第二方向y抵靠对应导通,为载车件3上的车体2充电。

充电接驳装置让车库的布线和充电过程都变的更加简单,减小对停车位置精度的影响,提升停车和充电效率。针对以上情况,立体车库的大功率充电接驳装置对车库的运行精度要求低,接驳机构的对插次数高,使用寿命长,可靠地实现移动立体车库的充电接驳,拓展了立体车库的应用。

在车库框架1和载车件3之间的偏差在允许公差范围内时,位置调整机构6保证了第一接驳组件4、第二接驳组件5能够顺利的连接,避免由于公差原因导致的无法对接、对接不准、接驳件损坏等不利后果,进而实现立体车库接驳装置之间的动态连接,进而为立体车库中待充电电动汽车充电。

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将第一接驳组件4安装在载车件3上,第二接驳组件5安装在车库框架1上。进一步地,位置调整机构6也可只带动第二接驳组件5调整位置,或者同时调整第一接驳组件4、第二接驳组件5的位置,使第一接驳组件4、第二接驳组件5调整位置后使第一电极41与第二电极51在第二方向y抵靠对应导通。

结合图6至图11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接驳组件4还包括第一极座42、座体43、底座44以及第一防护壳45,第一极座42、第一防护壳45安装在座体43上,并能在第一方向x、第三方向z交叉形成的平面内位置可调地设置。座体43安装在底座44上,并在第一方向x上的位置可调地设置,优选地,座体43夹设在第一极座42和底座44之间。通常,座体43安装在车库框架1,座体43也可形成于车库框架1上。

通常,第一极座42能在第三方向z位置可调地安装在座体43上,第一极座42借用座体43在底座44上第一方向x的位置调节来实现在第一方向x的位置调节,当然,第一极座42也可以同时在第一方向x、第三方向z位置可调地安装在座体43上。

第一极座42位于第一防护壳45内,对第一极座42及第一极座42上的第一电极41进行防护,第一防护壳45上设有第一插接口451,供第二接驳组件5插入后与第一电极41导通。

再如图5所示,进一步地,第二接驳组件5包括第二极座52、安装座53,第二极座52安装在安装座53上。

第一极座42、第二极座52在第二方向y错开,第一电极41、第二电极51分别设置在第一极座42、第二极座52两相对的侧面上,以在第二方向y抵靠导通。

通常,第一电极41包括并排设置的若干第一极片,各第一极片上分别作为通信、供电、接地接头,负责对应的功能导通。通常,第二电极51包括并排设置的若干第二极片,各第一极片上分别作为通信、供电、接地接头,负责对应的功能导通。

通常,第一极片、第二极片均沿第三方向z排布,第三方向z与第一方向x、第二方向y均呈夹角。在第一接驳组件4、第二接驳组件5靠近到一定的位置后,各第一极片和各第二极片对应的接触导通,相互之间不会干扰。

优选地,第一方向x、第二方向y、第三方向z两两相互垂直,让位置调节和移动更加的平稳可控。

再结合图5至图12所示,第一极座42包括与第二接驳组件5相对的第一端,位置调整机构6包括在第一端设置的第一导引部61,以将第二电极51导引到第一电极41所在侧。第一导引部61通常为倾斜的导引面,让第二极座52、第二电极51等沿导引面向第一电极41所在侧偏移。

第一接驳组件4、第二接驳组件5的靠近过程中,当第一电极41、第二电极51错位太大时,第一导引部61可以让第一电极41、第二电极51对应的在第二方向y偏离,减少错位尺寸,既能保证第一电极41、第二电极51正常的交错后导通,还能不影响第一接驳组件4、第二接驳组件5的靠近。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减小第一极片、第二极片接触时的冲击,第二极片与第一极片对应接触的触点位置可在第二方向y调节地设置。当然,也可为第一极片与第二极片对应接触的触点位置可在第二方向y调节地设置,或者,第一极片、第二极片的触点都可在第二方向y调节。

优选地,第一电极41、第二电极51中的至少一个为弹片结构或可摆动地设置,以调节对应的触点在第二方向y的位置。

当第一电极41、第二电极51在第二方向y的位置调整合适后,还要防止第一电极41、第二电极51在第三方向z的错位。

对应地,位置调整机构6还包括在第一极座42上设置的定位部62,第二接驳组件5上设有与定位部62对应的第二导引部54,在第一接驳组件4、第二接驳组件5靠近时,第二导引部54与定位部62抵靠,调节第一极座42的位置,让第一极座42在第三方向z移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定位部62包括可转动设置的两个导向轮621,两个导向轮621间隔设置,且转动轴线平行,在两个导向轮621之间形成供第二导引部54通过的空间。

进一步地,第二导引部54包括在第三方向z平行并排设置的两块导向板541,导向板541沿第一方向x延伸设置。

两导向板541的两相背侧之间的间距与两个导向轮621之间的最小间距相当,两导向板541与导向轮621相对的端部均设有向内侧倾斜设置的导向面542,若第一接驳组件4、第二接驳组件5在第三方向z存在错位时,导向面542会与导向轮621先相抵,抵靠力将第一极座42在第三方向z偏移,以将两导向板541引到到两导向轮621之间。

优选地,两块导向板541位于第二极座52的两侧,在第一接驳组件4、第二接驳组件5的靠近过程中,既能起到导向作用,又能对第二极座52及第二电极51等进行防护。

为了让第一极座42在第三方向z顺畅的移动,位置调整机构6还包括在第一极座42与座体43之间设置的第一导向机构63,在第三方向z对第一极座42进行导向,并能限定第一极座42在第二方向y的特定位置,让第一极座42在第三方向z移动过程中,不会在第二方向y产生偏位。

第一导向机构63包括分别设置在第一极座42和座体43的两向对侧上的卡合件631、第一导轨632,卡合件631、第一导轨632沿第三方向z设置,并能沿第三方向z相互滑动的卡合配合,在第三方向z对第一极座42进行导向,另外,卡合配合的方式可以限定第一极座42在第二方向y的位置,即通过卡合件631的限位,使得第一极座42与座体43不脱离。

第一导向机构63还包括设置在第一极座42上的滚轮634,滚轮634与第一导轨632滚动配合,在第三方向z对第一极座42进行导向。

进一步地,第一导向机构63还包括在第一极座42和座体43之间设置的万向轴承633,万向轴承633下端设置有滚动器件(如滚珠),用于滚动支撑第一极座42。

为了降低在第一接驳组件4、第二接驳组件5的靠近过程中产生的冲击力,位置调整机构6还包括在座体43与底座44之间设置的第二导向机构64,在第一方向x对座体43进行导向,并限定座体43在第二方向y的特定位置。

第二导向机构64包括分别设置在座体43和底座44的两向对侧上的滑块641、第二导轨642,第二导轨642沿第一方向x设置,滑块641可沿第一方向x滑动地与第二导轨642卡合配合,在第一方向x对座体43进行导向,卡合配合的方式可以限定座体43在第二方向y的位置。

为了让调整位置后的第一极座42、座体43等能在第二接驳组件5与第一接驳组件4分离后重新复位到初始位置,位置调整机构6还包括在第一极座42和座体43之间设置的第一复位机构65、以及在底座44和座体43之间设置的第二复位机构66,以在第一接驳组件4、第二接驳组件5分离后,让座体43、第一极座42复位到初始位置。

第一复位机构65包括两端分别与第一极座42和座体43连接的第一复位件651,第一复位件651通常为弹簧,沿第三方向z设置,提供沿第三方向z的弹力,让第一极座42复位;

第二复位机构66包括两端分别与座体43和底座44之间连接的第二复位件661,第二复位件661通常为弹簧,沿第一方向x设置,提供沿第一方向x的弹力,让底座44复位。

如图5、图6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接驳组件4与第二接驳组件5相对的端部设有对第二电极51表面进行清理的第一清理件46,优选地,第一清理件46设置在第一防护壳45上设有第一插接口451,在第二电极51进入第一插接口451时被第一清理件46清洁。

另外,第二接驳组件5与第一接驳组件4相对的端部设有对第一电极41进行清理的第二清理件55,优选地,第二清理件55设置在两导向板541之间,对第一电极41进行清洁。

第一清理件46、第二清理件55中也可只设置一个,对容易脏污的第一电极41或第二电极51表面进行清理清洁。

第一电极41、第二电极51在导通前已经清洁干净,不会在导通后出现短路、起火等情况。另外,第一清理件46、第二清理件55还可起到遮挡灰尘、飞絮等异物的作用。

可以理解地,上述各技术特征可以任意组合使用而不受限制。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