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立体车库全自动小车智能控制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018842发布日期:2019-03-02 02:35阅读:287来源:国知局
一种立体车库全自动小车智能控制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智能控制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立体车库全自动小车智能控制器。



背景技术: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城市汽车拥有量在逐年急剧地增长,城市停车位越来越紧张,机械立体车库应运而生,在有限的城市空间内集约高效地发挥优势,较好地解决城市泊车难的问题。立体车库所用的全自动小车,在搬运汽车的过程中是通过智能控制器来实现的,智能控制产品在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应用仍处于初级阶段,现阶段市场规模不大,但是增长速度较高,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现有的智能控制器常用的控制器箱体都是通过螺栓的固定来连接箱体的两部分,这样的结构设计螺栓较多,拆卸不便;而且现有的控制器箱体很少设置减震装置,长时间使用后,震动会影响控制器的性能,减少控制器的使用寿命。

针对相关技术中的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相关技术中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出一种立体车库全自动小车智能控制器,以克服现有相关技术所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立体车库全自动小车智能控制器,包括防护箱,所述防护箱内固定设有直流电机,所述直流电机的上方固定设有主控芯片,所述主控芯片一侧固定设有光电传感器,所述光电传感器的上方固定设有电容式金属传感器,所述主控芯片另一侧固定设有声光报警器,所述声光报警器下方固定设有显示屏,所述显示屏下方固定设有光电探测器,所述防护箱包括下箱体,所述下箱体上方固定设有箱体锁,所述箱体锁上方固定设有上箱体,所述所述下箱体上方固定设有减震支座,所述减震支座包括下座板,所述下座板上方固定设有弹簧导杆,所述弹簧导杆外套设有减震弹簧,所述减震弹簧上方固定设有限位挡板,所述限位挡板上方固定设有连接座板,所述下座板下方固定设有减震垫,所述箱体锁包括下固定板,所述下固定板一侧固定设有支撑座板,所述支撑座板内固定设有连接固定槽板,所述固定槽板内活动设有转动手柄,所述支撑座板内活动设有移动导板,所述移动导板内贯穿设有连接卡扣,所述连接卡扣贯穿于所述支撑座板,所述移动导板一侧固定设有压力弹簧,所述压力弹簧与所述连接卡扣套设连接,所述连接卡扣一侧固定设有连接卡槽,所述连接卡槽下方固定设有上座板,所述支撑座板。

进一步的,所述弹簧导杆顶部开设有外螺纹,所述连接座板底部开设有内螺纹,所述内螺纹与所述外螺纹匹配设置,且所述弹簧导杆与所述连接座板通过所述内螺纹与所述外螺纹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减震弹簧下方与所述下座板固定连接,所述减震弹簧上方与所述限位挡板固定连接,所述限位挡板另一侧与所述连接座板活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减震垫是厚度为mm的橡胶垫,所述下座板底部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与所述减震垫匹配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座板内开设有滑动槽,所述移动导板两端固定设有连接凸头,所述连接凸头与所述滑动槽匹配设置,所述移动导板与所述支撑座板通过所述接凸头与所述滑动槽活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下固定板内开设有第一贯穿孔,且所述第一贯穿孔外匹配设有第一紧定螺钉,所述下箱体内开设有第一螺纹孔,所述第一螺纹孔与所述第一贯穿孔匹配设置,所述下固定板通过与所述下箱体通过所述第一紧定螺钉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上座板内开设有第二贯穿孔,且所述第二贯穿孔外匹配设有第二紧定螺钉,所述上箱体内开设有第二螺纹孔,所述第二螺纹孔与所述第二贯穿孔匹配设置,所述上座板通过与所述上箱体通过所述第二紧定螺钉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立体车库全自动小车智能控制器设置的减震支座,弹簧导杆与连接座板通过螺纹紧固连接,可以达到一定的减震效果,再加上设置的减震弹簧和减震垫,可以有效的实现减震功能;本实用新型立体车库全自动小车智能控制器设置的卡扣式连接方式,连接卡槽固定于上箱体上,连接卡扣固定于下箱体上,通过转动手柄的转动,传递到移动导板,带动压力弹簧的伸缩,使得连接卡扣上下活动,实现连接卡扣和连接卡槽的连接和分离,达到上箱体和下箱体的开合;该设计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便于拆卸和安装。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体车库全自动小车智能控制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体车库全自动小车智能控制器的防护箱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体车库全自动小车智能控制器的减震支座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体车库全自动小车智能控制器的箱体锁示意图。

图中:

1、防护箱;2、直流电机;3、主控芯片;4、光电传感器;5、电容式金属传感器;6、声光报警器;7、显示屏;8、光电探测器;9、下箱体;10、箱体锁;11、上箱体;12、减震支座;13、下座板;14、弹簧导杆;15、减震弹簧;16、限位挡板;17、连接座板;18、减震垫;19、下固定板;20、移动导板;21、压力弹簧;22、支撑座板;23、连接卡扣;24、连接卡槽;25、上座板;26、固定槽板;27、转动手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立体车库全自动小车智能控制器。

如图1-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立体车库全自动小车智能控制器,包括防护箱1,所述防护箱1内固定设有直流电机2,所述直流电机2的上方固定设有主控芯片3,所述主控芯片3一侧固定设有光电传感器4,所述光电传感器4的上方固定设有电容式金属传感器5,所述主控芯片3另一侧固定设有声光报警器6,所述声光报警器6下方固定设有显示屏7,所述显示屏7下方固定设有光电探测器8,所述防护箱1包括下箱体9,所述下箱体9上方固定设有箱体锁10,所述箱体锁10上方固定设有上箱体11,所述所述下箱体9上方固定设有减震支座12,所述减震支座12包括下座板13,所述下座板13上方固定设有弹簧导杆14,所述弹簧导杆14外套设有减震弹簧15,所述减震弹簧15上方固定设有限位挡板16,所述限位挡板16上方固定设有连接座板17,所述下座板13下方固定设有减震垫18,所述箱体锁10包括下固定板19,所述下固定板19一侧固定设有支撑座板22,所述支撑座板22内固定设有连接固定槽板26,所述固定槽板26内活动设有转动手柄27,所述支撑座板22内活动设有移动导板20,所述移动导板20内贯穿设有连接卡扣23,所述连接卡扣23贯穿于所述支撑座板22,所述移动导板20一侧固定设有压力弹簧21,所述压力弹簧21与所述连接卡扣23套设连接,所述连接卡扣23一侧固定设有连接卡槽24,所述连接卡槽24下方固定设有上座板25,所述支撑座板22。

其次,立体车库全自动小车智能控制器设置的减震支座,弹簧导杆与连接座板通过螺纹紧固连接,可以达到一定的减震效果,再加上设置的减震弹簧和减震垫,可以有效的实现减震功能;本实用新型立体车库全自动小车智能控制器设置的卡扣式连接方式,连接卡槽固定于上箱体上,连接卡扣固定于下箱体上,通过转动手柄的转动,传递到移动导板,带动压力弹簧的伸缩,使得连接卡扣上下活动,实现连接卡扣和连接卡槽的连接和分离,达到上箱体和下箱体的开合;该设计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便于拆卸和安装,所述弹簧导杆14顶部开设有外螺纹,所述连接座板17底部开设有内螺纹,所述内螺纹与所述外螺纹匹配设置,且所述弹簧导杆14与所述连接座板17通过所述内螺纹与所述外螺纹固定连接,所述减震弹簧15下方与所述下座板13固定连接,所述减震弹簧15上方与所述限位挡板16固定连接,所述限位挡板16另一侧与所述连接座板17活动连接,所述减震垫18是厚度为5mm的橡胶垫,所述下座板13底部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与所述减震垫18匹配设置,所述支撑座板22内开设有滑动槽,所述移动导板20两端固定设有连接凸头,所述连接凸头与所述滑动槽匹配设置,所述移动导板20与所述支撑座板22通过所述接凸头与所述滑动槽活动连接,所述下固定板19内开设有第一贯穿孔,且所述第一贯穿孔外匹配设有第一紧定螺钉,所述下箱体9内开设有第一螺纹孔,所述第一螺纹孔与所述第一贯穿孔匹配设置,所述下固定板19通过与所述下箱体9通过所述第一紧定螺钉固定连接,所述上座板25内开设有第二贯穿孔,且所述第二贯穿孔外匹配设有第二紧定螺钉,所述上箱体11内开设有第二螺纹孔,所述第二螺纹孔与所述第二贯穿孔匹配设置,所述上座板25通过与所述上箱体11通过所述第二紧定螺钉固定连接。

综上所述,借助于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立体车库全自动小车智能控制器设置的减震支座,弹簧导杆与连接座板通过螺纹紧固连接,可以达到一定的减震效果,再加上设置的减震弹簧和减震垫,可以有效的实现减震功能;本实用新型立体车库全自动小车智能控制器设置的卡扣式连接方式,连接卡槽固定于上箱体上,连接卡扣固定于下箱体上,通过转动手柄的转动,传递到移动导板,带动压力弹簧的伸缩,使得连接卡扣上下活动,实现连接卡扣和连接卡槽的连接和分离,达到上箱体和下箱体的开合;该设计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便于拆卸和安装。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