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杆式窗扇可调节开闭的防盗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26852阅读:68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推杆式窗扇可调节开闭的防盗窗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建筑物采光、通风部件,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推杆式窗扇可调节开闭的防盗窗。
背景技术
目前,一般的窗户是通过左右推移或者用手将窗扇向外推出而开启,对于用左右推移窗扇来启闭的窗户来说,窗扇完全开启后,还有一半的窗户受到阻挡,而且外面的风从正面才可以吹进,室内的空气不能与外界很好的流通;对于用手直接把窗扇向外推动而开启的窗户来说,手要探出窗外,不方便也不安全。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调节方便、旋转灵活、进风面广、安全的推杆式窗扇可调节开闭的防盗窗。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包括窗框、转页轴、安装于转页轴上的窗扇和窗扇开闭控制装置,转页轴枢接于窗框上的枢接孔,窗扇开闭控制装置由转页轴上设置的齿轮和推拉杆组成,推拉杆上设置与齿轮啮合的齿条,推拉杆上设置手动控制杆或连接电动控制器。
本实用新型,为使窗扇转动灵活、省力,可以在转页轴的一端或两端套装轴承。
本实用新型,可以在窗栅栏或/和窗扇的边框中设置与防盗报警器的触发端连接的感应回路,起防盗作用。
本实用新型,通过窗扇开闭控制装置可调整窗扇的开启角度,调控日照、采光和通风,具有结构简单、调节方便、旋转灵活、进风面广、安全的优点。本实用新型,适用于平开窗、百页窗等。
下面实施例结合附图说明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实施例1的窗扇控制开闭过程示意图;
图3是图1实施例1的A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窗扇开闭控制装置的分件组装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5实施例2的B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中,1、窗框,2、转页轴,3、窗扇,4、窗扇开闭控制装置,5、枢接孔,6、齿轮,7、推拉杆,8、齿条,9、手动控制杆,10、电动控制器,11、轴承,12、窗扇的边框,13、防盗报警器,14、感应回路,15、连接齿轮,16、连接齿条,X、推拉方向,Y、转动轴。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4,本实施例1包括窗框1、转页轴2、安装于转页轴2上的窗扇3和窗扇开闭控制装置4,转页轴2枢接于窗框1上的枢接孔5,窗扇开闭控制装置4由转页轴2上设置的齿轮6和推拉杆7组成,推拉杆7上设置与齿轮6啮合的齿条8,推拉杆7上设置手动控制杆9;转页轴2的两端套装轴承11,使窗扇转动灵活、省力;窗扇的边框12中设置与防盗报警器13的触发端连接的感应回路14,起防盗作用。
参照图5至图6,本实施例2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推拉杆7连接电动控制器10,该电动控制器10的电机可以连接控制电路,由遥控器控制动作。
本实施例2的使用,参照图1至图4,电动控制器10通过其连接齿轮15与推拉杆7的连接齿条16啮合,电动控制器10的电机旋转时,推拉杆7沿推拉方向X来回运动,推拉杆7上的齿条8拨动与啮合的齿轮6,齿轮6转动而带动转页轴2转页轴2沿转动轴Y旋转,从而使安装于转页轴2上的窗扇3的旋转,因与各个窗扇3连接的窗扇开闭控制装置4各单元的行程及方向一致,只要推拉杆7沿推拉方向X产生一动作,所有的窗扇都朝同一方向转动并同时旋转至所需的角度。
防盗报警器13采用现有公知防盗报警的方式,即当感应回路14被人为破坏、断开时,防盗报警器13的触发端导通,使防盗报警器13产生报警动作,从而达到防盗报警的目的。
权利要求1.一种推杆式窗扇可调节开闭的防盗窗,包括窗框(1)、转页轴(2)、安装于转页轴(2)上的窗扇(3)和窗扇开闭控制装置(4),其特征在于所述转页轴(2)枢接于窗框(1)上的枢接孔(5),所述窗扇开闭控制装置(4)由转页轴(2)上设置的齿轮(6)和推拉杆(7)组成,所述推拉杆(7)上设置与所述齿轮(6)啮合的齿条(8),所述推拉杆(7)上设置手动控制杆(9)或连接电动控制器(1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推杆式窗扇可调节开闭的防盗窗,其特征在于所述转页轴(2)的一端或两端套装轴承(11)。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推杆式窗扇可调节开闭的防盗窗,其特征在于所述窗栅栏或/和窗扇的边框(12)中设置与防盗报警器(13)的触发端连接的感应回路(14)。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推杆式窗扇可调节开闭的防盗窗。技术特征包括窗框、转页轴、安装于转页轴上的窗扇和窗扇开闭控制装置,转页轴枢接于窗框上的枢接孔,窗扇开闭控制装置由转页轴上设置的齿轮和推拉杆组成,推拉杆上设置与齿轮啮合的齿条,推拉杆上设置手动控制杆或连接电动控制器。通过窗扇开闭控制装置可调整窗扇的开启角度,调控日照、采光和通风,具有结构简单、调节方便、旋转灵活、进风面广、安全的优点。本实用新型适用于平开窗、百页窗等。
文档编号E06B9/36GK2688852SQ20042004522
公开日2005年3月30日 申请日期2004年4月23日 优先权日2004年4月23日
发明者刘玉龙 申请人:刘玉龙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