泵车楼梯和泵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78631阅读:592来源:国知局
泵车楼梯和泵车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工程机械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泵车楼梯和安装该泵车楼梯的泵车。



背景技术:

泵车在泵送混凝土到施工现场时,泵车上的支腿伸出车外,将泵车车身支撑至悬空状态,以防止泵车受到混凝土输送管的外力作用而翻车。由于泵车车身距离地面较高,则设置在泵车的副车架靠近车尾处的楼梯主体也距离地面较远,这使得操作人员到泵车上进行作业时(例如检查水箱中的含水量、替换零部件等),登上泵车困难。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泵车楼梯,该泵车楼梯能够适应泵车的多种状态,在便于工作人员登梯上车的同时避免影响泵车的通过性。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泵车,该泵车上安装有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泵车楼梯。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泵车楼梯,包括楼梯主体,所述泵车楼梯还包括楼梯段,所述楼梯主体的底端开设有第一限位孔和第一铰接孔,所述楼梯主体上开设有位于所述第一限位孔和第一铰接孔上方的第四限位孔,所述楼梯段的第一端形成有第二限位孔和第二铰接孔,第二端形成有第三限位孔,所述楼梯段通过第一销轴和第二销轴可转动地锁定在所述楼梯主体的底端,其中所述第一销轴插入所述第一铰接孔和所述第二铰接孔以将所述楼梯段可转动地连接在所述楼梯主体的底端,所述第 二销轴可选择地插入所述第一限位孔和所述第二限位孔或者所述第三限位孔和所述第四限位孔以将所述楼梯段分别以展出位置和收起位置锁定在所述楼梯主体上。

可选地,所述楼梯主体的底端平行设置有一对侧板,该一对侧板沿所述楼梯主体倾斜向下延伸并形成悬臂结构,每个所述侧板上分别开设有所述第一限位孔和所述第一铰接孔,且所述一对侧板上的所述第一限位孔同轴布设,所述一对侧板上的所述第一铰接孔同轴布设。

可选地,所述楼梯段的所述第一端设置有开设所述第二限位孔和第二铰接孔的铰接板,该铰接板插入所述一对侧板之间。

可选地,所述楼梯段的所述第二端垂直连接有连接板,所述第三限位孔开设在该连接板的自由端。

可选地,所述侧板大体呈等腰梯形,该等腰梯形的短底边固定在所述楼梯主体的底端,所述第一限位孔和第一铰接孔分别靠近所述等腰梯形的长底边和腰的夹角布设。

可选地,所述楼梯主体还包括安装板、第一踏板和第一斜梁,所述安装板的一侧用于安装到泵车上,所述第一斜梁沿所述安装板的另一侧倾斜向下延伸,所述第一踏板包括多级并相互间隔地固定在所述第一斜梁上,所述楼梯段包括第二斜梁和设置在该第二斜梁上的第二踏板,所述第一踏板平行于所述第二踏板。

可选地,在所述收起位置,所述楼梯段通过所述第一销轴旋转至贴合到所述第一斜梁的下表面,所述楼梯段上的所述第三限位孔与设置在所述第一斜梁上的所述第四限位孔对应,所述第四限位孔间隔开设在所述第一斜梁底端的上方。

可选地,所述第一斜梁上还设置有扶手。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泵车,该泵车上安装有根据本实 用新型提供的泵车楼梯。

可选地,所述泵车具有泵送位置和行驶位置,在所述泵送位置,所述泵车的车轮由支腿支撑远离地面,所述楼梯段位于所述展出位置;在所述行驶位置,所述泵车的车轮压靠在所述地面上,所述楼梯段位于所述收起位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在楼梯主体上加装楼梯段,通过在楼梯主体的底端设置第一限位孔和第一铰接孔,在楼梯主体上开设位于第一限位孔和第一铰接孔上方的第四限位孔,在楼梯段的第一端开设第二限位孔和第二铰接孔,在楼梯段与其第一端相反的第二端开设第三限位孔,利用第一销轴和第二销轴使得楼梯段分别以展出位置和收起位置锁定在楼梯主体上。这样,当本泵车行驶在路面上时,楼梯段可以处于收起位置,不干涉本泵车的行驶,即保证泵车的通过性;当泵车泵送混凝土时,泵车由支腿支撑远离地面,则楼梯段可以处于展出位置,缩短本泵车楼梯的下端与地面的距离,方便工作人员登上本泵车。

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提供的泵车楼梯的爆炸图。

图2是本泵车楼梯装配到泵车上的装配图,其中,泵车楼梯处于收起位置。

图3是是本泵车楼梯装配到泵车上的装配图,其中,泵车楼梯处于展出位置。

附图标记说明

1泵车 2楼梯主体 21第一斜梁

22第一限位孔 23第四限位孔 24侧板

25第一踏板 26扶手 27第一铰接孔

28安装板 3楼梯段 31第二踏板

32第二限位孔 33第三限位孔 34铰接板

35连接板 36第二斜梁 37第二铰接孔

4第一销轴 5第二销轴 6地面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泵车楼梯和安装该泵车楼梯的泵车。

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泵车楼梯,包括楼梯主体2,为了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本泵车楼梯还包括楼梯段3,楼梯主体2的底端开设有第一限位孔22和第一铰接孔27,楼梯主体2上开设有位于第一限位孔22和第一铰接孔27上方的第四限位孔23,楼梯段3的第一端形成有第二限位孔32和第二铰接孔37,与上述楼梯段3的第一端相反的第二端形成有第三限位孔33。

楼梯段3通过第一销轴4和第二销轴5可转动地锁定在楼梯主体2的底端,其中第一销轴4插入第一铰接孔27和第二铰接孔37以将楼梯段3可转动地连接在楼梯主体2的底端,第二销轴5可选择地插入第一限位孔22和第二限位孔32或者第三限位孔33和第四限位孔23以将楼梯段3分别以展 出位置和收起位置锁定在楼梯主体2上。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泵车楼梯中,通过将第一销轴4插入第一铰接孔27和第二铰接孔37,使得楼梯段3可转动地铰接在楼梯主体2的底端,通过将第二销轴5插入第一限位孔22和第二限位孔32,使得楼梯段3从楼梯主体2倾斜向下延伸,即位于展出位置;或者通过将第二销轴5插入第三限位孔33和第四限位孔23,使得楼梯段3从楼梯主体2倾斜向上收回,即位于收起位置。

利用楼梯段3的工作位置可选的特性,使得楼梯段3可以根据泵车1处于泵送位置或者行驶位置而展出于楼梯主体2或者收回于楼梯主体2。如图2至图3所示,在泵送位置,泵车1的车轮由支腿支撑远离地面6,则楼梯段3从楼梯主体2倾斜向下展出,以减小本泵车楼梯的下端面和地面6之间的距离,便于工作人员蹬上泵车1;在行驶位置,泵车1的车轮压靠在地面6上,楼梯段3从楼梯主体2倾斜向上收回,以防干涉本泵车的行驶,保证泵车1的通过性。

具体地,楼梯主体2的底端平行设置有一对侧板24,该一对侧板24沿楼梯主体2倾斜向下延伸并形成悬臂结构,每个侧板24上分别开设有第一限位孔22和第一铰接孔27,可选地,每个侧板24上的第一限位孔22和第一铰接孔27可以间隔布设,且该一对侧板24上的第一限位孔22同轴布设,该一对侧板24上的第一铰接孔27同轴布设。对应地,楼梯段3的上述第一端设置有开设第二限位孔32和第二铰接孔37的铰接板34,该铰接板34插入上述一对侧板24之间。

这样,两个侧板24之间形成有供楼梯段3的第一端转动的空间,避免干涉,此外,两个侧板24还可以限定楼梯段3的第一端偏离楼梯主体2移动。

为了使得第三限位孔33与第四限位孔23更好地对应,可选地,在楼梯 段3的第二端垂直连接有连接板35,第三限位孔33开设在该连接板35的自由端。则当楼梯段3处于收起位置,从楼梯主体2的底端旋转收回的楼梯段3上的连接板35可以向楼梯主体2进一步延伸,以使得第三限位孔33与第四限位孔23重叠,便于第二销轴5的限位。

在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方式中,侧板24为大体呈等腰梯形的板状结构,该等腰梯形的短底边固定在楼梯主体2的底端,第一限位孔22和第一铰接孔27分别靠近等腰梯形的长底边和腰的夹角布设。从而第一限位孔22和第一铰接孔27可以位于楼梯主体2的两侧,即第一限位孔22和第一铰接孔27可以位于楼梯主体2的底面的两侧,以为楼梯段3的旋转提供空间,防止楼梯段3与楼梯主体2的底面干涉。

其中,楼梯主体2还包括安装板28、第一踏板25和第一斜梁21,安装板28的一侧用于安装到泵车1上,第一斜梁21沿安装板28的另一侧倾斜向下延伸,第一踏板25包括多级并相互间隔地固定在第一斜梁21上,楼梯段3包括第二斜梁36和设置在该第二斜梁36上的第二踏板31,第一踏板25平行于第二踏板31。其中安装板28可以通过螺栓等紧固件可拆卸地安装在泵车1上,还可以通过焊接方式固定到泵车1上,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限制。

上述第二踏板31包括至少一级,具体踏板级数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置。

进一步地,第一斜梁21上还设置有扶手26,以供蹬踏本泵车楼梯的工作人员抓扶,防止摔倒。

在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方式中,在楼梯段3的收起位置,楼梯段3通过第一销轴4旋转至贴合到第一斜梁21的下表面,第四限位孔23间隔开设在第一斜梁21底端的上方,以使得楼梯段3上的第三限位孔33与第四限位孔23对应,这样,便于对收起的楼梯段3进行限定,且结构简单。

综上,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泵车楼梯针对泵车1泵送缓凝土等材料时不便 于工作人员蹬上泵车1的现象,通过在楼梯主体2上加装具有展出位置和收起位置的楼梯段3,使得本泵车楼梯能够适应泵车1的多种状态,例如泵送状态和行驶状态等,以便于工作人员登梯上车。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