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磁感应加热的电热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38140阅读:498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磁感应加热的电热锅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烹饪电器,尤其涉及一种电磁感应加热的电热锅。



背景技术:

现有采用电磁感应原理加热的电热锅,一般是在锅体内设置电磁感应加热装置,该电磁感应加热装置的底部和侧部均绕制有加热线圈,在加热线圈中输入高频电流,使得周围产生交变磁场,由于锅胆一般采用铁、镍能导磁材料制作,上述交变磁场能使锅胆产生涡流,进而起到加热锅胆的作用。然而在实际应用时,如果锅胆侧壁与底壁之间的圆弧过渡较大,则易产生锅胆底部温度偏高的情况,煮饭时就产生底层米饭发黄的现象,尤其是对于现有提出的球形锅胆来说,其胆身具有两头小中间大的特性,在底部加热和侧部加热同时进行的情况下,球形锅胆更容易出现底部温度偏高导致米饭发黄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电磁感应加热的电热锅,提升锅胆的加热均匀性。

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电磁感应加热的电热锅,包括锅体和锅盖,所述锅体内设有锅胆和位于锅胆下方的电磁感应加热装置,所述锅胆为具有外凸弧形胆身的球形锅胆,所述电磁感应加热装置上对应弧形胆身侧下部设置侧部线圈。

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弧形胆身包括上胆身、下胆身和连接在上胆身与下胆身之间的过渡部,所述过渡部相对所述下胆身向外偏移,部分侧部线圈对应所述过渡部设置,以对过渡部进行感应加热。

更进一步的方案,对应所述过渡部的侧部线圈横向排布至少两圈。

更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侧部线圈由上而下覆盖到部分下胆身或者全部下胆 身。

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侧部线圈投射到弧形胆身侧下部的投影面积占弧形胆身外表面面积的1/4~2/5。

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电磁感应加热装置的中部设有检测锅胆温度的温度传感器,所述侧部线圈与温度传感器在水平面上的投影间距为30mm~60mm。

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电磁感应加热装置包括凹形的线盘支架,所述线盘支架侧部设有多个绕线槽,所述侧部线圈绕装在所述绕线槽中。

更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侧部线圈在绕线槽中至少分布两层。

更进一步的方案,多个绕线槽中的侧部线圈层数一致,或者有部分绕线槽中侧部线圈层数少于其他绕线槽中侧部线圈层数。

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电磁感应加热装置对应锅胆底部设置底部线圈,所述底部线圈和侧部线圈分别独立控制。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电磁感应加热的电热锅,其锅体内设有锅胆和位于锅胆下方的电磁感应加热装置,锅胆为具有外凸弧形胆身的球形锅胆,电磁感应加热装置上对应弧形胆身侧下部设置侧部线圈,电热锅工作时,侧部线圈只对弧形胆身侧下部进行加热,这样做的好处在于,避免锅胆底部集中加热而导致底部温度偏高,产生诸如米饭发黄等问题;再者,由于球形内胆具备改善内部热对流形式使得内部温度分布更均匀的能力,侧部线圈对弧形胆身侧下部进行加热,依靠纵向的热对流方式将热量传递到锅胆内部其他部位,即提升锅胆的加热均匀性;本实用新型电热锅可不设置底部加热线圈,从而能简化电磁感应加热装置结构,降低制造成本。

2、弧形胆身包括上胆身、下胆身和连接在上胆身与下胆身之间的过渡部,所述过渡部相对所述下胆身向外偏移,部分侧部线圈对应过渡部设置,以对过渡部进行感应加热。过渡部的设置有助于提升锅胆的加热均匀性,但该处也易形成加热死角,本实用新型的部分侧部线圈对应过渡部设置,过渡部能得到充分加热从而形成局部对流,过渡部附近的食物与锅胆上下层的食物具有相同的加热效果,进而保证了锅胆内食物口感的一致性。

3、对应过渡部的侧部线圈横向排布至少两圈,如此设计更符合过渡部外凸的结构特征,使过渡部完全处于该侧部线圈的交变磁场中。

4、所述侧部线圈投射到弧形胆身侧下部的投影面积占弧形胆身外表面面积的1/4~2/5,可理理解:侧部线圈投射到弧形胆身侧下部的面积占弧形胆身外表面面积的小于1/4,弧形胆身侧下部加热量小,无法满足侧部加热量需求,且不利于热对流形成;侧部线圈投射到弧形胆身侧下部的面积占弧形胆身外表面面积的大于2/5,就需要设置更多的侧部线圈,增加成本。

5、电磁感应加热装置的中部设有检测锅胆温度的温度传感器,侧部线圈与温度传感器在水平面上的投影间距为30mm~60mm,由于本实用新型可以不设置底部加热线圈,从而降低了电磁感应对底部测温的干扰,保证底部测温的准确性,若侧部线圈与温度传感器在水平面上的投影间距小于30mm,有部分磁力线仍可以穿过温度传感器,从而造成干扰,若侧部线圈与温度传感器在水平面上的投影间距大于60mm,侧部线圈对弧形胆身侧下部的加热面积减少,不能满足加热量的需求。

6、电磁感应加热装置包括凹形的线盘支架,线盘支架侧部设有多个绕线槽,侧部线圈绕装在所述绕线槽中,采用疏绕方式绕装线圈,安全性高,可以减少匝间短路的情况发生,也有利于线圈的散热;并且在此基础上,侧部线圈在绕线槽中至少分布两层,在绕线面积有限的情况下,增加线圈数量,从而满足电感量等方面的性能要求,减小线圈因大电流而产生的自发热量,有助于降低线圈的温升,避免因温升太高产生的短路、烧机等危险,使得整机的安全性能更高。

多个绕线槽中的侧部线圈层数一致,这样可以保证弧形胆身侧下部加热量的一致性,受热均匀;有部分绕线槽中侧部线圈层数少于其他绕线槽中侧部线圈层数,这样可以兼顾成本、加热性能及安全性要求。

本实用新型的这些特点和优点将会在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附图中详细的揭露。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锅胆与电磁感应加热装置的配合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解释和说明,但下述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全部。基于实施方式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一:

参照图1、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出的电磁感应加热的电热锅,包括锅体、锅盖、锅胆1和电磁感应加热装置2,锅胆1和电磁感应加热装置2位于锅体内,锅胆1可取放地容置于锅体内,电磁感应加热装置2位于锅胆1下方,电磁感应加热装置2通常绕装感应线圈,工作时,感应线圈通入高频电流,使得感应线圈周围产生高频的交变磁场,交变磁场可以使得锅胆1上产生涡流,通过涡流的作用实现锅胆1本身发热,从而进行加热烹调。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现有常规电热锅锅体和锅盖结构,故而本实施例不结合附图对其进行说明。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使用的锅胆1为具有外凸弧形胆身11的球形锅胆,该种锅胆最明显的外形特征是胆身直径由中间部位向上下两端逐渐减少,从而形成近似球状结构,故而称为球形锅胆。在使用电磁感应加热装置2进行加热的前提下,因为球形锅胆的胆身下部弧度过大,若是采用现有技术中底部线圈和侧部线圈同时通电加热锅胆,球形锅胆的底部食物受热较多,煮饭时则易出现底部米饭发黄的现象。针对上述问题,本实施例提出的解决方案是电磁感应加热装置2上对应弧形胆身11侧下部设置侧部线圈,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可避免锅胆1底部集中加热而导致底部温度偏高,产生诸如米饭发黄等问题;由于球形内胆具备改善内部热对流形式使得内部温度分布更均匀的能力,侧部线圈对弧形胆身11侧下部进行加热,依靠纵向的热对流方式(如图1箭头所示)将热量传递到锅胆1内部其他部位,即提升锅胆1的加热均匀性;本实施例的电热锅可不设置底部加热线圈,从而能简化电磁感应加热装置2结构,降低制造成本。

具体实施时,本实施例的电磁感应加热装置2包括凹形的线盘支架21,线盘支架21侧部呈辐射状分布多个隔离筋23,相邻隔离筋23之间形成绕线槽24, 侧部线圈22绕装在绕线槽24中,采用疏绕方式绕装线圈,安全性高,可以减少匝间短路的情况发生,也有利于线圈的散热;并且在此基础上,侧部线圈22在绕线槽24中至少分布两层,在绕线面积有限的情况下,增加线圈数量,从而满足电感量等方面的性能要求,减小线圈因大电流而产生的自发热量,有助于降低线圈的温升,避免因温升太高产生的短路、烧机等危险,使得整机的安全性能更高。

较佳的:本实施例的隔离筋23由线盘支架21外侧面垂直向下延伸而出,形成纵向的绕线槽24,侧部线圈22在纵向的绕线槽24中至少分布两层,如三层到五层,因为电磁感应加热一般采用高频电流产生磁场,根据趋肤效应原理,高频电流一般集中在导体表面,致使导体的电阻变高,从而发热量增加,然而在绕线面积有限的情况下,增加线圈数量,其相应漆包线的表面积和也会增加,从而可以降低整体线圈的电阻,减小发热量,降低线圈温升,本实施例在实际应用时,侧部线圈22可以采用较细的漆包线,使得每匝线圈的漆包线根数增加,起到提高能效和降低发热量的双重效果。根据实际产品性能要求,多个绕线槽24中的侧部线圈22层数可以一致,这样可以保证弧形胆身11侧下部加热量的一致性,受热均匀;也可以是有部分绕线槽24中侧部线圈22层数少于其他绕线槽24中侧部线圈22层数,比如靠近锅胆1底部的1至3个绕线槽24中的侧部线圈22层数为两层,其中绕线槽24中的侧部线圈22层数为三层或者四层,这样可以兼顾成本、加热性能及安全性要求。

可以理解: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绕线槽也可以横向设置,即隔离筋由线盘支架外侧面径向向外延伸而出,侧部线圈在每个绕线槽内可以绕装2-5圈;或者采用密绕方式,即线盘支架上不设置隔离筋,将线圈盘直接粘接在线盘支架外侧面形成侧部线圈,这样线盘支架结构更加简单,成本低。

本实施例的弧形胆身11包括上胆身111、下胆身112和连接在上胆身111与下胆身112之间的过渡部113,过渡部113相对下胆身112向外偏移,过渡部113的设置可以提高锅胆1的加热均匀性,相比现有普通的球形内胆,本实施例锅胆1的加热均匀性更佳。其具体结构和原理可以参照申请人先前申请的名称为“一种均匀加热的内胆”,授权公告号为“CN203885329U”的实用新型专利,本实施例中不再详述。在实际煮饭过程中,由于过渡部113存在加热死角的问题,造成过渡部113附近的米饭偏湿,无法保证锅胆1内各层次米饭口感的一致性。本实施例的部分侧部线圈22对应过渡部113设置,使过渡部113能得到充分加 热从而形成局部对流,过渡部113附近的食物与锅胆1上下层的食物具有相同的加热效果,进而保证了锅胆1内食物口感的一致性。

考虑到过渡部113的外凸构造,本实施例对应过渡部113的侧部线圈22横向排布至少两圈,如此更符合过渡部113外凸的结构特征,使过渡部113完全处于该侧部线圈22的交变磁场中,使过渡部113得到均匀、稳定的加热。例如:在前述电磁感应加热装置2的方案中,增加线盘支架21最上端的纵向绕线槽24的横向宽度,使得该纵向绕线槽24内能容纳至少两圈侧部线圈22;或者采用横向绕线槽,侧部线圈在横向绕线槽内绕装2-5圈。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所述的部分侧部线圈22对应所述过渡部113设置,具体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如下方案:

1、侧部线圈22由过渡部113开始,由上而下覆盖到全部下胆身112,如此设计,能保证下胆身112整体的加热量需求。

2、侧部线圈22由过渡部113开始,由上而下覆盖到部分下胆身112,靠近锅胆1底部的部分下胆身112没有被侧部线圈22覆盖到,如此设计,兼顾了加热效果和制造成本。

3、在方案1或者2的基础上,侧部线圈22上部超出过渡部113,以覆盖到部分上胆身111,提升侧部加热性能,加速热对流形成。

上述无论哪种方案,都要优先要保证过渡部113和下胆身112的加热需求,故而过渡部113在弧形胆身11上的位置是决定侧部线圈22布局的重要因素,本实施例侧部线圈22投射到弧形胆身11侧下部的投影面积占弧形胆身11外表面面积的1/4~2/5,过渡部113可以位于侧部线圈22在弧形胆身11侧投影区域的中部或者上部位置,这样至少能保证过渡部113和部分下胆身112的加热需求。可以理解:如果侧部线圈22投射到弧形胆身11侧下部的面积占弧形胆身11外表面面积的小于1/4,弧形胆身11侧下部加热量小,无法满足锅胆1侧部加热量需求,且不利于热对流形成;侧部线圈22投射到弧形胆身11侧下部的面积占弧形胆身11外表面面积的大于2/5,就需要设置更多的侧部线圈22,增加成本。本实施例最佳的是侧部线圈22投射到弧形胆身11侧下部的投影面积占弧形胆身11外表面面积的1/3。

本实施例的电热锅采用底部测温,实现加热温度控制,具体是在电磁感应 加热装置2的中部设有检测锅胆1温度的温度传感器3,而在现有方案中,由于电磁感应加热装置设置了底部线圈用于对锅胆底部进行加热,底部的磁场会对温度传感器的测温造成干扰,导致测温的不准确性。本实施例的电磁感应加热装置2仅设置了侧部线圈22,而且将侧部线圈22与温度传感器3在水平面上的投影间距控制L在30mm~60mm范围内,以减少磁场对测温的影响。可以理解:若侧部线圈22与温度传感器在水平面上的投影间距L小于30mm,有部分磁力线仍可以穿过温度传感器,从而造成干扰,若侧部线圈22与温度传感器在水平面上的投影间距L大于60mm,侧部线圈22对弧形胆身11侧下部的加热面积减少,不能满足加热量的需求。实际应用时,可以结合前述方案中对于侧部线圈22投射到弧形胆身11侧下部的投影面积的要求,来综合考虑侧部线圈22的布局,以兼顾加热量、加热均匀性和抗干扰要求。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的电热锅与实施例一大致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的电磁感应加热装置对应锅胆底部还设置有底部线圈,底部线圈和侧部线圈分别独立控制。具体来说,底部线圈和侧部线圈分别由单独的线圈绕制而成,底部线圈和侧部线圈各自独立地连接到电热锅的控制电路中,在电热锅工作时,控制电路控制底部线圈和侧部线圈交替加热,以促进锅胆中食物和液体的翻滚、对流,食物加热没有死角,由于锅胆中食物和液体保持翻滚对流的状态,食物受热均匀,食物营养也能充分混合充分入味。当然,根据实际需求,也可以是侧部线圈单独加热或者底部线圈和侧部线圈同时加热。本实施例中,侧部线圈22的具体设置方案可以参照实施例一。

以上实施例所述的电热锅可以是现有常规的电磁感应加热式电饭煲或者电压力锅。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熟悉该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本实用新型包括但不限于附图和上面具体实施方式中描述的内容。任何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功能和结构原理的修改都将包括在权利要求书的范围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