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具及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74967阅读:183来源:国知局
锅具及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用具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锅具及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现有电压力锅、电饭煲等烹饪器具的铝制内胆,大多设计为3.5mm的均匀厚度内胆,其存在的缺点是,耗材量大,内胆的保温性能差、能效低;现有电压力锅、电饭煲等烹饪器具的不锈钢制内胆,一般对不锈钢内胆的底部进行钎焊加厚,以克服不锈钢内胆导热性欠佳的问题,但这样的内胆结构同样存在保温性能差、能效低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至少之一,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保温性能好、能效较高的锅具。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烹饪器具。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锅具,包括:第一锅本体;第二锅本体,套设在所述第一锅本体的外侧,其中,所述第二锅本体的侧壁的至少部分区域与所述第一锅本体的侧壁相间隔,使所述第一锅本体的侧壁与所述第二锅本体的侧壁构造出用于隔热的空腔;导热层,位于所述第一锅本体的底壁与所述第二锅本体的底壁之间,且与所述第一锅本体的底壁及第二锅本体的底壁为压制成型的一体式结构。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锅具,在第一锅本体的底壁与第二锅本体的底壁之间设置导热层,这样可起到对锅具底部加厚的目的,更利于锅底处热量富集、热量均化和强化热传导过程,从而提高烹饪效果,同时,设置第一锅本体的侧壁与第二锅本体的侧壁构造出用于隔热的空腔,这样可以起到减少锅具侧壁上的热量散失的目的,提高锅具的保温保鲜性能和加热能效。

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实施例中的锅具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锅本体的侧壁上成型有向内侧拱起的第一拱起部,所述第一拱起部与所述第二锅本体的侧壁构造出所述空腔;和/或所述第二锅本体的侧壁上成型有向外侧拱起的第二拱起部,所述第二拱起部与所述第一锅本体的侧壁构造出所述空腔。

在本方案中,可通过滚压工艺在第一锅本体的侧壁上制作成型向第一锅本体的内侧拱起的第一拱起部,利用第一拱起部与第二锅本体的侧壁构造出用于隔热的空腔,这样可以利于控制空腔尺寸和位置,保证锅具的隔热保温效果。

另外,也可通过滚压工艺在第二锅本体的侧壁上制作成型向第二锅本体的外侧拱起的第二拱起部,利用第二拱起部与第一锅本体的侧壁构造出用于隔热的空腔,这样可以利于控制空腔尺寸和位置,保证锅具的隔热保温效果;另外,在本方案中可进一步设置第一锅本体的侧壁为平坦形状,仅使拱起结构形成在第二锅本体的侧壁上,这样可以保证第一锅本体内表面的光滑性,避免藏污纳垢,使锅具的清洁工作简便。

此外,也可在第一锅本体上设置第一拱起部,并在第二锅本体上设置第二拱起部,使第一拱起部和第二拱起部构造出空腔以进一步扩展空腔体积,提高其隔热空腔的隔热效果。

当然,本方案并不局限于此,也可设计第一锅本体的侧壁和第二锅本体的侧壁均为平坦形状,仅需保证第一锅本体的侧壁和第二锅本体的侧壁相间隔以限定出能够隔热的空腔即可。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第一拱起部沿所述第一锅本体的周向设置呈环状;和/或所述第二拱起部沿所述第二锅本体的周向设置呈环状。

在本方案中,设置第一拱起部沿第一锅本体的周向设置呈环状,利用环状的第一拱起部与第二锅本体的侧壁构造出套设在第一锅本体外侧的空腔,这样可以进一步优化对锅具的保温效果,进一步降低锅具上的热损失;设置第二拱起部沿第二锅本体的周向设置呈环状,利用环状的第二拱起部与第一锅本体的侧壁构造出套设在第一锅本体外侧的空腔,这样可以进一步优化对锅具的保温效果,进一步降低锅具上的热损失。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空腔为真空腔。

在本方案中,由于真空环境仅能通过辐射传热,设置空腔为真空腔,相对于第一锅本体的侧壁与第二锅本体的侧壁之间进行对流传热或热传导传热的方案而言,可以极大地削弱从第一锅本体传递到第二锅本体上的热量,从而实现降低锅具侧壁上的热损失的目的,提高产品的保温保鲜性能和加热能效。

当然,本方案并不局限于此,根据需求,也可在空腔中通入气体,使该空腔中进行对流传热,相对于现有锅具中在其侧壁上热量通过传导方式向外传递的方案而言,同样能够达到降低热损失的目的。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锅具还包括:焊接层,分别与所述第一锅本体的锅沿及所述第二锅本体的锅沿连接。

在本方案中,设置焊接层将第一锅本体的锅沿与第二锅本体的锅沿连接,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第一锅本体与第二锅本体之间的整体连接强度,避免两者分离,另一方面可以使第一锅本体与第二锅本体之间的缝隙形成封闭结构,这样可以提高第一锅本体的侧壁与第二锅本体的侧壁之间的空腔的保温性,减少锅具的热损失,提高产品能效。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焊接层为钎焊层。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第二锅本体为导磁质体;和/或所述导热层为铝质体。

在本方案中,设置第二锅本体为导磁质体,使第二锅本体可具备在高频交变磁场中产生以供烹饪需求的能力,这样可利于锅具在电磁加热场合中的适用,更具体而言,第二锅本体在交变磁场中产热后,利用导热层导热效率高的特点,可使由第二锅本体传递向第一锅本体的热量经过导热层均化后再传递到第一锅本体上,这可利于提高对锅具内食物的加热均匀性。另外,设置导热层为铝质体,铝的导热效率高,这样可以提高对热量的均化效果,利于提高产品加热的均匀性。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第一锅本体为不锈钢质体;和/或所述第二锅本体为冷扎板质体或不锈钢质体。

在本方案中,设置第一锅本体为不锈钢质体,相对一般的铝制锅体而言,采用不锈钢质体的第一锅本体可以避免烹饪过程中铝元素释放的问题,有效保证产品的使用安全性,更优选地,第一锅本体为304不锈钢质体。另外,设置第二锅本体为冷轧板质体或不锈钢质体,优选为430不锈钢质体,利用冷轧板质体和430不锈钢质体的导磁性,可利于产品在电磁加热场合中适用,当然,本方案根据需求也可设置第二锅本体为导热优异的铝质体。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第一锅本体的底壁设置有向所述第一锅本体的内侧凹陷的第一凹台,所述第二锅本体的底壁设置有向所述第二锅本体的内侧凹陷的第二凹台,所述第二凹台的凸出侧正对所述第一凹台的凹陷区域。

在本方案中,在第一锅本体的底壁设置第一凹台,在第二锅本体的底壁设置第二凹台,且使第二凹台的凸出侧正对第一凹台的凹陷区域,一方面,凹台的设计可以增大锅具底壁的受热面积,从而提升锅具的加热效率,另一方面,利用第一凹台和第二凹台咬合,不仅可以提高第一锅本体和第二锅本体间的径向抗剥离能力,提高产品的品质,且能够提升位于第一锅本体的底壁与第二锅本体的底壁之间的导热层的装配稳定性,避免出现导热层松动的问题,此外,第一凹台和第二凹台可作为第一锅本体和第二锅本体装配的定位结构,利于提高产品的加工精度。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的锅具。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烹饪器具,因设置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的锅具,从而具有以上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更具体而言,烹饪器具还包括煲体和上盖,煲体和上盖能够相盖合以围设出烹饪腔室,上述中的锅具位于烹饪腔室内。

可选地,烹饪器具为电饭煲、电压力锅或电炖锅。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锅具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所示A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所示B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中所示C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锅本体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锅本体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导热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锅具半成品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锅具半成品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锅具的加工方法示意图流程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锅具的加工方法示意图流程图。

其中,图1至图11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0锅具,10第一锅本体,11第一凹台,20第二锅本体,21第二拱起部,22第二凹台,30空腔,41导热层,42导热板,50焊接层,60锅沿,61翻边。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9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述锅具100。

如图1至图9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锅具100,包括:第一锅本体10、第二锅本体20和导热层41。

具体地,第二锅本体20套设在第一锅本体10的外侧,其中,第二锅本体20的侧壁的至少部分区域与第一锅本体10的侧壁相间隔,使第一锅本体10的侧壁与第二锅本体20的侧壁构造出用于隔热的空腔30;导热层41位于第一锅本体10的底壁和第二锅本体20的底壁之间,且与第一锅本体10的底壁及第二锅本体20的底壁为压制成型的一体式结构。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锅具100,在第一锅本体10的底壁与第二锅本体20的底壁之间设置导热层41,这样可起到对锅具100底部加厚的目的,更利于锅底的热量富集、热量均化和强化热传导过程,从而提高烹饪效果,同时,设置第一锅本体10的侧壁与第二锅本体20的侧壁构造出用于隔热的空腔30,这样可以起到减少锅具100侧壁上的热量散失的目的,提高锅具100的保温保鲜性能和加热能效。

更具体而言,如图1至图4所示,锅具100包括第一锅本体10和第二锅本体20,第一锅本体10和第二锅本体20的形状大致相同且相适配,其中,通过将第二锅本体20套设在第一锅本体10的外侧以使两者构造出锅具100的骨架结构,该结构中不仅可以直接实现将导热层41固定在第二锅本体20的底壁和第一锅本体10的底壁之间,以使锅具100的锅底呈包括有第一锅本体10的底壁、第二锅本体20的底壁及导热层41的三层结构,且可在嵌套安装时使第二锅本体20的侧壁与第一锅本体10的侧壁之间直接构造出用于隔热的空腔30结构,相对于通过钎焊、复合或涂布方式制作的复合锅底结构而言,不仅具有成本低的优势,且本结构的加工制造工艺简答易行,利于提高产品的加工效率,降低其成本,且具有更优异的抗剥离能力,有效提升产品品质。

在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图6和图8所示,第二锅本体20的侧壁上成型有向外侧拱起的第二拱起部21,第二拱起部21与第一锅本体10的侧壁构造出空腔30。

在本方案中,可通过滚压工艺在第二锅本体20的侧壁上制作成型向第二锅本体20的外侧拱起的第二拱起部21,利用第二拱起部21与第一锅本体10的侧壁构造出用于隔热的空腔30,这样可以利于控制空腔30尺寸和位置,保证锅具100的隔热保温效果;更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8所示,第一锅本体10的侧壁大致呈平坦形状,其中,第一锅本体10的侧壁上相对与第二拱起部21正对的部分同该第二拱起部21构造出用于隔热的空腔30,第二锅本体20的侧壁的非拱起部位与第一锅本体10的侧壁为适配关系且相互抵靠。其中,优选地,如图1和图8所示,第二拱起部21与第一锅本体10的侧壁所构造出的空腔30为封闭结构,且优选空腔30为真空腔,由于真空环境仅能通过辐射传热,设置空腔30为真空腔,相对于第一锅本体10的侧壁与第二锅本体20的侧壁之间进行对流传热或热传导传热的方案而言,可以极大地削弱从第一锅本体10传递到第二锅本体20上的热量,从而实现降低锅具100侧壁上的热损失的目的,提高产品的保温保鲜性能和加热能效。

当然,本方案并不受以上实施例的限制,除此之外,也可设置第一锅本体10的侧壁上成型有向内侧拱起的第一拱起部,第一拱起部与第二锅本体20的侧壁构造出空腔;或者,也可在第一锅本体10上设置第一拱起部,并在第二锅本体20上设置第二拱起部21,使第一拱起部和第二拱起部21构造出空腔以进一步扩展空腔体积,提高其隔热空腔的隔热效果;或者,也可设计第一锅本体10的侧壁和第二锅本体20的侧壁均为平坦形状,仅需保证第一锅本体10的侧壁和第二锅本体20的侧壁相间隔以限定出能够隔热的空腔即可。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二拱起部21沿第二锅本体20的周向设置呈环状,此处,利用环状的第二拱起部21与第一锅本体10的侧壁构造出套设在第一锅本体10外侧的空腔,这样可以进一步优化对锅具100的保温效果,进一步降低锅具100上的热损失,提升锅具能效;当然,本方案并不局限于此,除此之外,还可设置第一拱起部沿第一锅本体10的周向设置呈环状以达到相同的目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锅具100还包括:焊接层50,具体地,焊接层50分别与第一锅本体10的锅沿及第二锅本体20的锅沿连接。优选地,焊接层50为钎焊层。

在本方案中,设置焊接层50将第一锅本体10的锅沿与第二锅本体20的锅沿连接,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第一锅本体10与第二锅本体20之间的整体连接强度,避免两者分离,另一方面可以使第一锅本体10与第二锅本体20之间的缝隙形成封闭,这样可以提高第一锅本体10的侧壁与第二锅本体20的侧壁之间的空腔30的保温性,减少锅具100的热损失,提高产品能效。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第二锅本体20为导磁质体,这样,使第二锅本体20可具备在高频交变磁场中产生以供烹饪需求的能力,可利于锅具100在电磁加热场合中的适用,更具体而言,第二锅本体20在交变磁场中产热后,利用导热层41导热效率高的特点,可使由第二锅本体20传递向第一锅本体10的热量经过导热层41均化后再传递到第一锅本体10上,这可利于提高对锅具100内食物的加热均匀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导热层41为铝质体,铝的导热效率高,这样可以提高对热量的均化效果,利于提高产品加热的均匀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第一锅本体10为不锈钢质体,相对一般的铝制锅体而言,采用不锈钢质体的第一锅本体10可以避免烹饪过程中铝元素释放的问题,有效保证产品的使用安全性,更优选地,第一锅本体10为304不锈钢质体。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第二锅本体20为冷扎板质体或不锈钢质体。其中,优选为430不锈钢质体,利用冷轧板质体和430不锈钢质体的导磁性,可利于产品在电磁加热场合中适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第一锅本体10的底壁设置有向第一锅本体10的内侧凹陷的第一凹台11,第二锅本体20的底壁设置有向第二锅本体20的内侧凹陷的第二凹台22,第二凹台22的凸出侧正对第一凹台11的凹陷区域。更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导热层41上相对位于第一凹台11与第二凹台22之间的部分的形状与第一凹台11和第二凹台22之间的空间形状适配,且导热层41的表面分别与第一锅本体10的底壁及第二锅本体20的底壁贴合。

在本方案中,在第一锅本体10的底壁设置第一凹台11,在第二锅本体20的底壁设置第二凹台22,且使第二凹台22的凸出侧正对第一凹台11的凹陷区域,一方面,凹台的设计可以增大锅具100底壁的受热面积,从而提升锅具100的加热效率,另一方面,利用第一凹台11和第二凹台22咬合,不仅可以提高第一锅本体10和第二锅本体20间的径向抗剥离能力,提高产品的品质,且能够提升位于第一锅本体10的底壁与第二锅本体20的底壁之间的导热层41的装配稳定性,避免出现导热层41松动的问题,此外,第一凹台11和第二凹台22可作为第一锅本体10和第二锅本体20装配的定位结构,利于提高产品的加工精度。

如图10所示,以上任一实施例中所述的锅具的加工方法,包括:

步骤102,制作第一锅本体10、第二锅本体20和导热板42;

步骤106,将第二锅本体20、导热板42和第一锅本体10依次放入模具中,并经冲压处理使第二锅本体20、导热板42及第一锅本体10固定。

更具体地,在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的锅具的加工方法中,如图11所示,包括:

步骤1022,将第一坯板经拉伸处理制得第一锅本体10,将第二坯板经拉伸处理制得第二锅本体20,将导热坯板经冲压处理制得导热板42,其中,如图7所示,优选导热板42为圆形板,且优选导热板42为铝板或铝合金板;

步骤1024,在第一锅本体10的底壁上冲压制出第一凹台11,图5示意了本步骤中所获得的第一锅本体10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在第二锅本体20的底壁上冲压制出第二凹台22;

步骤104,通过滚压处理在第二锅本体20的侧壁上制出第二拱起部21,其中,图6示意了本步骤中所获得的第二锅本体20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当然,也可选择通过滚压处理在第一锅本体10的侧壁上制出第一拱起部,以在第二锅本体20、导热板42和第一锅本体10压合固定后,使第一拱起部与第二锅本体的侧壁构造出用于隔热的空腔;

步骤106,将第二锅本体20、导热板42和第一锅本体10依次放入模具中,并经冲压处理使第二锅本体20、导热板42及第一锅本体10固定,其中,如图8所示,在第二锅本体20、导热板42及第一锅本体10通过冲压固定后,第二锅本体20的第二拱起部21与第一锅本体10的侧壁构造出用于隔热的空腔30,而导热板42在冲压过程中变形为夹在第一锅本体10的底壁与第二锅本体20的底壁之间的导热层41,且导热层41充分填充第一锅本体10的底壁与第二锅本体20的底壁之间的间隙;

步骤108,将第一锅本体10的锅沿与第二锅本体20的锅沿焊接固定,其中,优选将第一锅本体10的锅沿与第二锅本体20的锅沿通过钎焊固定。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当然,本方案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在步骤106与步骤108之间,还可包括:

步骤1072,对在步骤106中所获得的锅具100的半成品进行切边,以去除多余废料;

再如,在步骤1072后,还包括:

步骤1074,对在步骤1072中所获得的锅具100的半成品的锅沿60进行翻边处理,以在锅具100的锅沿60上制得翻边61。

上述实施例提供的锅具的加工方法,先拉伸成型一个不锈钢的坯件第一锅本体,在第一锅本体的中间设置有第一凹台,再拉伸成型一个冷板或不锈钢铁的第二锅本体,在第二锅本体的中间设置有第二凹台,再冲压一块铝圆片,然后,将第二锅本体、铝圆片、第一锅本体依次放入模具中,通过大冲床的压力磨擦,将第二锅本体、铝圆片、第一锅本体这3个零件固定在一起,最后,在两个部件连接周圈的缝隙用焊接连接,这样实现内胆的中空的真空及底部的加厚传热,相对于通过钎焊、复合或涂布方式制作的复合锅底结构而言,本方法的加工制造工艺简单易行,利于提高产品的加工效率,降低其成本,且所加工的锅具产品具有更优异的抗剥离能力,可有效提升产品品质。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图中未示出),包括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的锅具100。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烹饪器具,因设置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的锅具100,从而具有以上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更具体而言,烹饪器具还包括煲体和上盖,煲体和上盖能够相盖合以围设出烹饪腔室,上述中的锅具100位于烹饪腔室内。

可选地,烹饪器具为电饭煲、电压力锅或电炖锅。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锅具,在第一锅本体的底壁与第二锅本体的底壁之间设置导热层,这样可起到对锅具底部加厚的目的,更利于锅底处热量富集、热量均化和强化热传导过程,从而提高烹饪效果,同时,设置第一锅本体的侧壁与第二锅本体的侧壁构造出用于隔热的空腔,这样可以起到减少锅具侧壁上的热量散失的目的,提高锅具的保温保鲜性能和加热能效。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