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移送部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09820阅读:148来源:国知局
商品移送部件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紧固于商品陈列架的商品移送部件,更详细而言,涉及一种当端盖结合于商品移送部件的滚柱固定架时,上述两组件的拆装容易实现的商品陈列架。



背景技术:

今天,超市、超大型自助商场(hypermarket)、便利店或药店等零售店(retail)安装的商品陈列架安装有使得商品始终陈列于货架前端的装置,使得便于使用者识别商品、出入库、移动、管理及选择。此时,“使用者”包括购买商品的消费者,还可以包括零售店的库存管理员、商品供应商职员、制药公司的研究员、物流仓库职员、餐厅的库存管理员或厨师长等。就这种陈列装置而言,一般来说,如果取出在货架前端陈列的商品,则借助于倾斜预定角度的货架的倾斜,

使得下一个陈列的商品滑动并移动到货架前端。如上所述的货架加装有商品移送部件和划分用引导部件,所述商品移送部件构成得使商品顺畅滑动,使陈列于被选出商品的空余空间的下一个商品移动,划分用引导部件使得商品排成列并陈列。

图1a及1b是显示以往商品陈列架中的商品移送部件的结合方式的图,以往的结合方式一般是加装有滚柱11的固定架12加装于固定架外壳13后,把端盖15插入于固定架外壳13的前端,然后使在固定架外壳13上形成的孔13a与在端盖15的下面形成的孔15a对齐后,在外部通过螺栓进行螺丝结合的方式。

但是,根据这种结合方式,应事先在固定架外壳13上加工螺栓贯通孔,应在端盖15上事先执行形成承接螺栓的螺丝孔的作业。另外,应执行设计使得固定架外壳13的贯通孔与端盖15的螺丝孔的位置准确对齐的过程。因此,在固定架外壳13与端盖15的紧固作业方面一直存在相当的不便。另外,存在商品移送部件的生产时间与费用增加的问题,在发生设计上的错误或孔的加工错误的情况下,还存在导致制品不良、从而使得不良率上升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商品移送部件中,端盖对滚柱固定架的结合与拆除容易实现的商品陈列架。

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商品移送部件,用于陈列商品,其包括:滚柱固定架,其供多个滚柱沿所述滚柱固定架的长度方向并列配置并能旋转地紧固于所述滚柱固定架;一对外壳,其分别结合于所述滚柱固定架的两侧端部;及一对端盖,其分别插入于所述一对外壳的长度方向的两端,且分别紧固于所述一对外壳及被所述一对外壳支撑的所述滚柱固定架,在所述滚柱固定架的长度方向的一端及另一端,分别形成有凸型紧固件及凹型紧固槽,所述一对端盖包括在结合部形成有凸型紧固件的第1端盖、在结合部形成有凹型紧固槽的第2端盖,当所述一对端盖分别插入于所述一对外壳的两端时,在所述滚柱固定架的一端配置有所述第2端盖,在所述滚柱固定架的另一端配置有所述第1端盖,所述第1端盖的凸型紧固件能拆装地紧固于所述滚柱固定架的凹型紧固槽,所述第2端盖的凹型紧固槽能拆装地紧固于所述滚柱固定架的凸型紧固件。

另外,所述外壳可以包括:壁面框,其在与所述滚柱固定架的侧端部结合时,沿长度方向延长并与所述侧端部的侧面相接;上面框,其沿所述长度方向延长,从所述壁面框折弯,与所述侧端部的上面相接;下面框,其沿所述长度方向延长,从所述壁面框折弯,与所述侧端部的下面相接,在所述下面框上,向上方凸出的凸出轨道沿所述长度方向延长形成,所述凸出轨道插入于在所述滚柱固定架的侧端部的下面沿长度方向形成的引导槽中。

另外,所述第1端盖及所述第2端盖还可以包括连接于所述结合部的盖主体、从所述盖主体凸出的凸出部,在所述结合部的宽度方向的两端,形成有以分别对应于所述外壳的壁面框、上面框及下面框的形状的方式进行加工的壁面结合部、上面结合部及下面结合部,以便所述结合部匹配结合于所述外壳的端部;所述下面结合部在与所述凸出轨道对应的位置还形成有引导结合部。

另外,所述第1端盖的凸型紧固件可以包括从所述结合部向所述第1端盖的长度方向凸出的弹性片及在所述弹性片的端部形成的挂接片,所述第2端盖的凹型紧固槽为具有与所述弹性片对应的形状的开口。

另外,所述滚柱固定架的一端的凸型紧固件可以包括沿所述滚柱固定架的长度方向凸出的弹性片及在所述弹性片的端部形成的挂接片,所述滚柱固定架的另一端的凹型紧固槽为具有与所述弹性片对应的形状的开口。

另外,在所述一对外壳上,2个以上的滚柱固定架可以以相同的配向串行配置,其中一个滚柱固定架的一端的凸型紧固件能拆装地紧固于另一滚柱固定架的另一端的凹型紧固件。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商品移送部件,用于陈列商品,其包括:一对滚柱固定架,沿所述商品移送部件的宽度方向并排地配置,每个所述滚柱固定架供多个滚柱沿所述滚柱固定架的长度方向并列配置并能旋转地紧固于所述滚柱固定架;导轨,其配置于所述一对滚柱固定架之间,与各滚柱固定架的两侧端部中的一个侧端部结合,从而连接一对滚柱固定架;一对外壳,其分别结合于各滚柱固定架的两侧端部中的另一个侧端部;及一对端盖,其分别插入于所述一对外壳的长度方向的两端,且分别紧固于所述一对外壳、所述导轨及被所述一对外壳和导轨支撑的所述一对滚柱固定架,在每个所述滚柱固定架的长度方向的一端及另一端,分别形成有凸型紧固件及凹型紧固槽,所述沿宽度方向并排地配置的一对滚柱固定架沿长度方向相反设置,每个所述端盖形成有形成了凹型紧固槽的第1结合部和形成了凸型紧固件的第2结合部,当所述一对端盖分别插入于所述一对外壳的两端时,所述第1结合部的凹型紧固槽与第2结合部的凸型紧固件分别能拆装地紧固于对应的滚柱固定架的凸型紧固件及凹型紧固槽。

另外,所述导轨可以包括:壁面轨道,其在与滚柱固定架的侧端部结合时,沿长度方向延长并与所述侧端部的侧面相接;上面轨道,其沿所述长度方向延长,从所述壁面轨道向两侧折弯,与所述侧端部的上面相接;下面轨道,其沿所述长度方向延长,从所述壁面轨道向两侧折弯,与所述侧端部的下面相接,在所述下面轨道上,向上方凸出的一对第1凸出轨道沿所述长度方向延长形成,所述一对第1凸出轨道分别插入于在所述一对滚柱固定架的侧端部的下面沿长度方向形成的第1引导槽中。

另外,所述一对外壳可以分别包括:壁面框,其在与相应的滚柱固定架的侧端部结合时,沿长度方向延长并与所述侧端部的侧面相接;上面框,其沿所述长度方向延长,从所述壁面框折弯,与所述侧端部的上面相接;下面框,其沿所述长度方向延长,从所述壁面框折弯,与所述侧端部的下面相接;在所述下面框上,向上方凸出的第2凸出轨道沿所述长度方向延长形成,所述第2凸出轨道插入于在相应的滚柱固定架的侧端部的下面沿长度方向形成的第2引导槽中。

另外,所述端盖还可以包括连接于所述第1结合部及所述第2结合部的盖主体、从所述盖主体凸出的凸出部,在所述第1及第2结合部各自的宽度方向的两端,形成有与所述外壳的壁面框、上面框及下面框的形状分别对应地加工的壁面结合部、上面结合部及下面结合部,以便所述第1及第2结合部匹配结合于所述一对外壳及所述导轨的端部,所述下面结合部在与所述第1凸出轨道及第2凸出轨道对应的位置还形成有引导结合部。

另外,所述端盖的第2结合部的凸型紧固件可以包括从所述第2结合部向所述端盖的长度方向凸出的弹性片及在所述弹性片的端部形成的挂接片,所述端盖的第1结合部的凹型紧固槽为具有与所述弹性片对应的形状的开口。

另外,所述滚柱固定架的一端的凸型紧固件可以包括沿所述滚柱固定架的长度方向凸出的弹性片及在所述弹性片的端部形成的挂接部,所述滚柱固定架的另一端的凹型紧固槽为具有与所述弹性片对应的形状的开口。

实用新型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在端盖上形成的凸型紧固件或凹型紧固槽能拆装地结合于在滚柱固定架上形成的凹型紧固槽或凸型紧固件,具有端盖与滚柱固定架的结合和拆除通过单触式而容易地实现的效果。

另外,在一对外壳之间,2个以上的滚柱固定架可以串行排列,此时,在滚柱固定架间,在一个固定架上形成的凸型紧固件能拆装地结合于在另一固定架上形成的凹型紧固件,具有滚柱固定架间的结合与拆除也容易实现的效果。

另外,采用借助于结构简单、单纯的一对外壳而支撑滚柱固定架的形态,具有能够实现商品移送部件的轻量化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a是用于说明以往的商品移送部件的紧固方式的概念图。

图1b是显示图1a的下部形态的概念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商品移送部件的立体图。

图3a是第一实施例的商品移送部件的滚柱固定架的立体图。

图3b是图示图3a的滚柱固定架的一端的示意图。

图3c是图示图3a的滚柱固定架的另一端的示意图。

图4是第一实施例的商品移送部件的外壳的立体图。

图5a是第一实施例的商品移送部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5b是第一实施例的商品移送部件的结合示意图。

图5c是图5b的主视图。

图6a是第一实施例的商品移送部件的第1端盖俯视图。

图6b是第1端盖主视图。

图7a是第一实施例的商品移送部件的第2端盖俯视图。

图7b是第2端盖主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商品移送部件的示意图。

图9a是第二实施例的商品移送部件的导轨的立体主视图。

图9b是图9a的导轨的立体图。

图10a是第二实施例的商品移送部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10b是第二实施例的商品移送部件的结合立体图。

图10c是图10b的立体主视图。

图11a是第二实施例的商品移送部件的端盖的俯视图。

图11b是图11a的端盖的立体图。

图11c是图11a的端盖的立体主视图。

图12a是第二实施例的商品移送部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12b是第二实施例的商品移送部件的结合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200:商品移送部件 110:滚柱固定架

111:滚柱 120:外壳

130:端盖 130a:第1端盖

130b:第2端盖 131:结合部

132:盖主体 133:凸出部

230:端盖 231:第1结合部

232:第2结合部 240:导轨

1100:凸型紧固件 1110:弹性片

1120:挂接片 1200:凹型紧固槽

1300:引导槽

具体实施方式

如果参照后面与附图一同详细说明的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效果及达成其的技术构成将会明确。在说明本实用新型方面,当判断认为对公知功能或构成的具体说明可能不必要地混淆本实用新型要旨时,省略其详细说明。而且,后面说明的术语作为考虑到本实用新型中的结构、作用及功能等而定义的术语,其会因使用者、运用者的意图或惯例而异。

但是,本实用新型并非限定于以下公开的实施例,可以以互不相同的多样形态体现。本实施例仅提供用于使本实用新型的公开更完整,完整地向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告知实用新型的范畴,本实用新型只由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权利要求项的范畴所定义。因此,其定义应以本说明书通篇内容为基础作出。

在通篇说明书中,当说某部分“包括”某构成要素时,只要没有特别相反的记载,这意味着并非排除其它构成要素,而是可以还包括其它构成要素。

下面参照附图,更详细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

第一实施例

图2作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商品移送部件的立体图,商品移送部件100包括至少一个滚柱固定架110、一对外壳120及一对端盖130a、130b。

滚柱固定架110(参照图3a)是供多个滚柱111沿前后方向并列配置并能旋转地紧固的部件。图3a是第一实施例的商品移送部件100的滚柱固定架110的立体图。如果参照图3a,滚柱固定架110在为了使滚柱111固定而相向的两侧壁112上,每隔预定间隔,在同一线上分别形成有插入槽113,为了连接两侧壁112,在两侧壁112之间,至少形成有一个以上隔壁(图中未示出),坚固地支撑侧壁112。此时,在侧壁上形成的插入槽与插入槽之间的间隔,以当滚柱111插入于插入槽时,相邻的滚柱111相互不接触的间隔形成,使得滚柱111不受相邻滚柱111妨碍。而且,在两侧壁的整个长度上具有预定间隔地形成的多个隔壁的下部,构成为借助于沿与隔壁垂直交叉方向形成的中心轴而连接,保持坚固。滚柱固定架110借助于后述的一对外壳120而被支撑于外壳120之间,滚柱固定架110的长度既可以与外壳120长度对应地长长地构成,以便在一对外壳120之间配置一个滚柱固定架110,滚柱固定架110的长度也可以比外壳120长度相对较短地构成,以便多个滚柱固定架110串行连接,配置于一对外壳120之间。此时,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滚柱固定架110在前后方向的一端和另一端分别形成有凸型紧固件1100及凹型紧固槽1200。后面将就此进行详细说明。如果继续参照图3a,滚柱111一般以圆筒形态形成,在其两端面形成有向外侧凸出并具有圆形形态的插入凸起115,插入于前述滚柱固定架110的对应两插入槽并旋转。此时,滚柱固定架110的插入槽内部可以为圆形形态,且入口比内部更窄地形成,滚柱111的插入凸起以小于插入槽内部直径的直径形成,滚柱111的插入凸起向滚柱固定架110插入槽的插入借助于紧配合而实现,但在插入后,使得可以容易地进行旋转运转。

然后,一对外壳120分别结合于滚柱固定架110的两侧端部。作为参考,滚柱固定架110的侧端部指称滚柱固定架110的前述侧壁所形成的部分。一对外壳120具有相互相同的结构。具体而言,外壳120结合于滚柱固定架110的侧端部,滚柱固定架110结合得能够沿外壳120的长度方向而向前后方向滑动移动。这种结合状态起因于以下结构,即,外壳120的壁面框121、上面框123、下面框125分别与滚柱固定架110侧端部的侧面、上面及下面进行面接触,在外壳120的下面框125上形成的凸出轨道127插入于在滚柱固定架110的侧端部的下面形成的引导槽1300,从而使得阻止滚柱111的脱离。图4是第一实施例的商品移送部件100的外壳120的立体图。如果参照图4更具体地说明,外壳120包括:壁面框121,其在与滚柱固定架110的侧端部结合时,沿前后方向延长并与侧端部的侧面相接;上面框123,其沿前后方向延长,从壁面框121的上端向滚柱固定架110折弯,与侧端部的上面相接;下面框125,其沿前后方向延长,从壁面框121的下端向滚柱固定架110折弯,与侧端部的下面相接。此时,在外壳120的下面框125上,从下面框125的内面朝向上面框123凸出的凸出轨道127沿前后方向延长地形成。这种凸出轨道127在外壳120与滚柱固定架110的侧端部结合时,插入于在滚柱固定架110下面沿滚柱固定架110的长度方向长长地形成的引导槽1300。

如上所述构成的一对外壳120相互平行地配置,滚柱固定架110的两侧端部从各个外壳120的前端开始进行初始结合,两侧端部初始结合于外壳120之后,沿着外壳120的长度方向滑动移动,被支撑得能够在两外壳120之间移动。图5a是第一实施例的商品移送部件100的分解示意图,图5b是第一实施例的商品移送部件100的结合示意图。如果参照图5a及图5b,当初始结合时,滚柱固定架110的左侧侧端部对齐于借助左侧外壳120的上面框123、壁面框121、下面框125而形成的内部空间,滚柱固定架110的右侧侧端部对齐于借助右侧外壳120的上面框123、壁面框121、下面框125而形成的内部空间,滚柱固定架110的两侧端部的上面、侧面、下面分别面接触外壳120的上面框123、壁面框121、下面框125。此时,在外壳120的下面框125形成的凸出轨道127位于在侧端部的下面形成的引导槽1300中,引导滚柱固定架110的滑动移动。另一方面,图5c是在第一实施例的商品移送部件100中的滚柱固定架110与一对外壳120结合的状态的主视图。如图5c所示,滚柱固定架110的侧端部的上面与下面之间的高度略微小于外壳120的上面框123与下面框125之间的高度,滚柱固定架110的侧端部的引导槽1300与侧面之间的长度略微小于外壳120的凸出轨道127与壁面框121之间的长度,这在使滑动移动更容易方面更好。

然后,一对端盖130在外壳120的长度方向的两端,插入于外壳120的前后两端,紧固于外壳120及被外壳120支撑的滚柱固定架110。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一对端盖130包括在结合部131形成有凸型紧固件1100的第1端盖130a、在结合部131形成有凹型紧固槽1200的第2端盖130b构成。

图6a是第一实施例的商品移送部件100的第1端盖130a俯视图,图6b是图6a的主视图。另外,图7a是第一实施例的商品移送部件100的第2端盖130b俯视图,图7b是图7a的主视图。第1端盖130a与第2端盖130b分别包括结合部131、连接于结合部131的盖主体132、从盖主体132向端盖的长度方向凸出的凸出部133。端盖为结合于一对外壳120的形态,所述一对外壳120结合于一个滚柱固定架110的左侧侧端部与右侧侧端部并在内侧支撑滚柱固定架110,端盖的宽度与一对外壳120之间的距离对应。

结合部131作为插入并固定于外壳120的端部的构成,从盖主体132向朝向外壳120的一侧凸出,且在结合部131的宽度方向的两端,与外壳120的壁面框121、上面框123及下面框125的形状分别对应地加工,以便结合部131可以匹配结合于外壳120的端部内面。具体而言,形成有与外壳120的壁面框121的形状对应地加工的壁面结合部136、分别与外壳120的上面框123和下面框125的形状对应地加工的上面结合部137及下面结合部138。另外,在下面结合部138上,在与外壳120的凸出轨道127对应的位置,加工有引导结合部139。如此一来,当结合部131插入结合于外壳120的端部时,结合部的壁面结合部136、上面结合部137及下面结合部138分别面接触外壳120的壁面框121、上面框123、下面框125。此时,优先结合部的上面结合部137与下面结合部138之间的高度对应于外壳120的上面框123与下面框125之间的高度,结合部的引导结合部139与壁面结合部136之间的长度对应于外壳120的凸出轨道127与壁面框121之间的长度,以便结合部可以匹配结合于外壳120的端部。此时,如果结合部131按预先决定的长度插入于外壳120,则外壳120的前端接触盖主体132,从而插入中断。即,盖主体132发挥一种止动器的作用。

另一方面,在盖主体132上,可以按等间隔形成有多个长孔。长孔供用于对装载于商品移送部件100的物品进行分类或对齐的隔壁插入。另外,凸出部133从盖主体132向另一侧凸出,分别插入结合于在商品陈列架的前方及后方配置的一对支柱(图中未示出)的凹处。凸出部133可以从盖主体132的左右宽度方向的一端延长形成至另一端。另外,在凸出部133的内部,还可以包括按既定间隔配置的加固肋,借助于加固肋,可以在凸出部133插入于支柱的过程,防止凸出部133的破损。

此时,如果参照图6a及图6b,就第1端盖130a而言,在端盖的结合部131,凸型紧固件1100沿端盖长度方向凸出地形成。凸型紧固件1100由从结合部131向第1端盖130a的长度方向凸出的弹性片1110、在该弹性片1110的端部形成并折向上方凸出的挂接片1120构成。另一方面,如果参照图7a及图7b,第2端盖130b在端盖的结合部131形成有凹型紧固槽1200。第2端盖130b的凹型紧固槽1200可以是在与相向的部件(例如,滚柱固定架110)的凸型紧固件1100对应的位置形成的开口。

另一方面,滚柱固定架110在一端形成有凸型紧固件1100,在另一端形成有凹型紧固槽1200。图3b是图示滚柱固定架110的一端的示意图,图3c是图示滚柱固定架110的另一端的示意图。如果参照图3b,在滚柱固定架110的一端形成的凸型紧固件1100由向滚柱固定架110的长度方向凸出的弹性片1110、在该弹性片1110的端部形成并折向上方凸出的挂接片1120构成。如果参照图3c,在滚柱固定架110的另一端形成的凹型紧固槽1200可以是在与相向的特定部件(例如,第1端盖130a)的凸型紧固件1100对应的位置形成的开口。

这种滚柱固定架110被两外壳120支撑,滚柱固定架110在一端与另一端形成相异的紧固结构,根据滚柱固定架110的配向状态,决定在外壳120的两端部配置的端盖的种类。即,当一对端盖紧固于外壳120的两端部时,在滚柱固定架110的一端所配向侧的外壳120端部,紧固有第2端盖130b,从而使得第2端盖130b的凹型紧固槽1200能拆装地紧固于在相向的滚柱固定架110一端形成的凸型紧固件1100。同样地,在滚柱固定架110的另一端所配向侧的外壳120端部,紧固有第1端盖130a,从而使得第1端盖130a的凸型紧固件1100能拆装地紧固于在相向的滚柱固定架110另一端形成的凹型紧固槽1200。在第1端盖130a的凸型紧固件1100与滚柱固定架110另一端的凹型紧固槽1200紧固时,在第1端盖130a的弹性片1110弯曲的同时,在弹性片1110的端部形成的挂接片1120强制插入于在对应的滚柱固定架110形成的凹型紧固槽1200,在插入之后,弹性片1110弹性复原。同样地,在滚柱固定架110一端的凸型紧固件1100与第2端盖130b的凹型紧固槽1200紧固时,在滚柱固定架110的弹性片1110弯曲的同时,在弹性片1110的端部形成的挂接片1120强制插入于在对应的第2端盖130b形成的凹型紧固槽1200,在插入之后,弹性片1110弹性复原。此时,为了对凸型紧固件1100的弹性片1110赋予弹性力,可以在弹性片1110的两端形成缝隙。

另一方面,就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商品移送部件100而言,2个以上的滚柱固定架110沿相同的配向串行配置于一对外壳120,一个滚柱固定架110的一端的凸型紧固件1100可以能拆装地紧固于另一滚柱固定架110的另一端的凹型紧固槽1200。

第2实施例

图8作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商品移送部件的立体图,商品移送部件200包括至少一对滚柱固定架110、导轨240、一对外壳120及一对端盖230。

首先,滚柱固定架110是供多个滚柱111沿前后方向并列配置并能旋转地紧固的部件,滚柱111在其两端面形成有向外侧凸出并具有圆形形态的插入凸起,插入于滚柱固定架110的相应两插入槽并旋转。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滚柱固定架110被后述的一对外壳120及导轨240所支撑,滚柱固定架110的长度可以与外壳120长度相应地长长地构成,以便在外壳120与导轨240之间配置一个滚柱固定架110,滚柱固定架110的长度也可以比外壳120的长度相对较短地构成,以便多个滚柱固定架110串行连接,配置于外壳120与导轨240之间。滚柱111及滚柱固定架110是与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滚柱111、滚柱固定架110相同的构成,因此援引第一实施例的说明。

图10a是第二实施例的商品移送部件200的分解立体图,图10b是第二实施例的商品移送部件200的结合立体图。如图10a或图10b所示,就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商品移送部件200而言,一对滚柱固定架110相对于商品移送部件200的前后方向延长,并沿左右方向并排地配置。一对滚柱固定架110各个侧端部结合于在其之间配置的导轨240,各滚柱固定架110的另一个侧端部借助于一对外壳120而结合。

导轨240是配置于一对滚柱固定架110之间,与各滚柱固定架110的两侧端部中一个侧端部结合并连接一对固定架的构成。即,在沿商品移送部件200的前后方向长长地形成的导轨240的左右侧,滚柱固定架110沿前后方向分别进行配置,各滚柱固定架110邻接导轨240的侧端部紧固于导轨240。滚柱固定架110的侧端部指称滚柱固定架110的前述形成有侧壁的部分。导轨240结合于滚柱固定架110的侧端部,滚柱固定架110沿导轨240的长度方向结合得能够向前后方向滑动移动。这种结合状态起因于以下结构,即,导轨240的壁面轨道241、上面轨道243、下面轨道245分别与滚柱固定架110的侧端部的侧面、上面及下面进行面接触,在导轨240的下面轨道245形成的凸出轨道247插入于在滚柱固定架110的侧端部的下面形成的引导槽1300中,从而使得阻止滚柱的脱离。图9a是第二实施例的商品移送部件200的导轨240的立体主视图,图9b是图9a的导轨240的立体图。如果参照图9a及图9b,更具体地说明导轨240的构成,导轨240包括:壁面轨道241,其在与滚柱固定架110的侧端部结合时,沿前后方向延长,与侧端部的侧面相接;上面轨道243,其沿前后方向延长,从壁面轨道241的上端朝向滚柱固定架110,向两方向折弯并与侧端部的上面相接;下面轨道245,其沿前后方向延长,从壁面轨道241的下端朝向滚柱固定架110,向两方向折弯并与侧端部的下面相接。此时,在导轨240的下面轨道245上,从下面轨道245的内面朝向上面轨道243并向上方凸出的一对凸出轨道247,沿前后方向延长地形成。该一对凸出轨道247在导轨240与滚柱固定架110的侧端部结合时,在滚柱固定架110的侧端部的下面,分别插入于沿滚柱固定架110的长度方向长长地形成的引导槽1300中。

然后,一对外壳120分别结合于各滚柱固定架110的另一个侧端部。一对外壳120具有相互相同的结构。具体而言,各个外壳120结合于滚柱固定架110的两侧端部中除与前述导轨240紧固的侧端部之外的侧端部,滚柱固定架110沿外壳120的长度方向结合得能够沿前后方向滑动移动。这种结合状态起因于以下结构,即,各外壳120的壁面框121、上面框123、下面框125分别与滚柱固定架110的侧端部的侧面、上面及下面进行面接触,在外壳120的下面框125形成的凸出轨道127插入于在滚柱固定架110的侧端部的下面形成的引导槽1300中,从而使得阻止滚柱111的脱离。各个外壳120的构成是与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外壳120相同的构成,因此援引第一实施例的说明。

另一方面,导轨240的壁面轨道241的形状及尺寸,与外壳120的壁面框121实质上相同,由位于导轨240的壁面轨道241的一方的上面轨道243、侧面轨道、下面轨道245构成的结构和由位于导轨240的壁面轨道241的另一方的上面轨道243、壁面轨道241、下面轨道245构成的结构,其形状及尺寸实质上与由外壳120的上面框123、壁面框121、下面框125构成的结构相同。

如上所述构成的一对外壳120与一个导轨240相互平行地配置,滚柱固定架110的两侧端部从各个外壳120的前端与导轨240的前端开始进行初始结合。两侧端部在初始结合于外壳120与导轨240之后,沿着外壳120的长度方向滑动移动,被支撑得能够在外壳120与导轨240之间移动。初始结合时,滚柱固定架110的两侧端部中的一个侧端部在借助于外壳120的上面框123、壁面框121、下面框125而形成的内部空间对齐,滚柱固定架110的两侧端部中的另一个侧端部在借助于导轨240的上面轨道243、壁面轨道241、下面轨道245而形成的内部空间对齐,在滚柱固定架110从导轨240与外壳120的前端滑动移动的同时,滚柱固定架110的一个侧端部的上面、侧面、下面与外壳120的上面框123、壁面框121、下面框125进行面接触,滚柱固定架110的另一个侧端部的上面、侧面、下面与导轨240的上面轨道243、壁面轨道241、下面轨道245进行面接触。此时,在外壳120的下面框125形成的凸出轨道127与在导轨240的下面轨道245形成的凸出轨道247分别位于在两侧端部的下面形成的引导槽1300中,引导滚柱固定架110的滑动移动。图10c是显示在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商品移送部件200中一对外壳120与导轨240结合于滚柱固定架110的状态的立体主视图。如图10c所示,滚柱固定架110的侧端部的上面与下面之间的高度略微小于外壳120的上面框123与下面框125之间的高度(或导轨240的上面轨道243与下面轨道245之间的高度),滚柱固定架110的侧端部的引导槽1300与侧面之间的长度略微小于外壳120的凸出轨道127与壁面框121之间的长度(或导轨240的凸出轨道247与壁面轨道241之间的长度),这在使滑动移动更容易方面更为优选。

如果参照图10a至图10c,在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商品移送部件200中,具体说明一对滚柱固定架110与一对外壳120及导轨240的结合结构,一对滚柱固定架110相对于商品移送部件200的前后方向延长,并沿左右方向并排地配置。即,如图10c所示,以中央的导轨240为中心,在左右侧中一侧,一个滚柱固定架110沿长度方向配置,在左右侧中另一侧,另一滚柱固定架110沿长度方向配置。各个滚柱固定架110的两侧端部中的一个侧端部结合于导轨240,其余的一个侧端部结合于外壳120。即,各个滚柱固定架110是在左右的侧端部中被外壳120与导轨240支撑的结构。另一方面,如图10b及图10c所示,各滚柱固定架110在一端和另一端分别形成有凸型紧固件1100及凹型紧固槽1200,沿左右方向并排地配置的两滚柱固定架110配置得使各一端沿相互相反方向配向。例如,配置于导轨240的左右侧中一侧的滚柱固定架110配向得使一端朝向商品移送部件200的前方,配置于导轨240的左右侧中另一侧的另一滚柱固定架110配置得使一端朝向商品移送部件200的后方。另外,在导轨240的左右侧中一侧与另一侧的空间,2个以上的滚柱固定架110可以沿商品移送部件200的前后方向串行配置,此时,就各空间的滚柱固定架110而言,各一端沿相同的配向配置。

然后,一对端盖230在一对外壳120的长度方向的两端,插入于外壳120与导轨240的前后两端。结合于外壳120与导轨240的端部的端盖230紧固于被一对外壳120和导轨240支撑的滚柱固定架110。图11a是第二实施例的商品移送部件200的端盖230的俯视图,图11b是图11a的端盖230的立体图,图11c是图11a的端盖230的立体主视图。如果参照图11a至图11c,端盖230包括第1结合部231、第2结合部232、连接于这些结合部的盖主体132、从盖主体132向端盖230的长度方向凸出的凸出部133构成。第1结合部231及第2结合部232作为插入于一对外壳120的端部并固定的构成,从盖主体132向朝向外壳120的一侧凸出。在第1结合部231形成有凹型紧固槽1200,在第2结合部232形成有凸型紧固件1100,这些结合部在端盖230的一端,沿端盖230的宽度方向并排地配置。端盖230的第2结合部232的凸型紧固件1100由从第2结合部232向端盖230的长度方向凸出的弹性片1110、在该弹性片1110的端部形成并折向上方凸出的挂接片1120构成。另外,端盖230的第1结合部231的凹型紧固槽1200可以是在与相向的特定部件(例如,滚柱固定架110)的凸型紧固件1100对应的位置形成的开口。端盖230作为结合于对沿左右方向并排地配置的一对滚柱固定架110进行支撑的一对外壳120及导轨240的形态,端盖230的宽度与一对外壳120之间的距离对应。

第1结合部231插入于借助一对外壳120中一个的端部与导轨240端部而构成的插入口,第2结合部232插入于借助一对外壳120中另一个端部与导轨240的端部而构成的插入口。此时,在第1及第2结合部的宽度方向的两端,与外壳120和导轨240的端部形状对应地加工,以便各结合部可以匹配结合于各插入口。如前所述,由位于导轨240的长度方向的左右侧一方或另一方的上面轨道243、壁面轨道241、下面轨道245构成的结构,其形状及尺寸实质上与由外壳120的上面框123、壁面框121、下面框125构成的结构相同,因此,外壳120与导轨240的端部的形状实质上相同。因此,各结合部的宽度方向两端的加工形状也相互相同。具体而言,在各结合部的宽度方向两端,形成有与外壳120的壁面框121(或导轨240的壁面轨道241)的形状对应地加工的壁面结合部236、分别与外壳120的上面框123(或导轨240的上面轨道243)和下面框125(或导轨240的下面轨道245)形状对应地加工的上面结合部237及下面结合部238。另外,在下面结合部238,在与外壳120的凸出轨道127(或导轨240的凸出轨道247)对应的位置加工有引导结合部239。如此一来,当第1结合部231及第2结合部232插入结合于外壳120的端部时,各结合部的壁面结合部236、上面结合部237及下面结合部238分别与外壳120的壁面部、上面部、下面部、导轨240的壁面轨道241、上面轨道243、下面轨道245进行面接触。此时,优选结合部的上面结合部237与下面结合部238之间的高度对应于外壳120的上面框123与下面框125之间的高度(或导轨240的上面轨道243与下面轨道245之间的高度),结合部的引导结合部239与壁面结合部236之间的长度对应于外壳120的凸出轨道127与侧面框之间的长度(或导轨240的凸出轨道247与侧面轨道之间的长度),以便结合部能够匹配结合于外壳120与导轨240的端部。此时,如果第1及第2结合部231、232按预先决定的长度插入于外壳120的前端,则外壳120的前端接触盖主体132,从而插入中断。即,盖主体132发挥一种止动器的作用。

另一方面,盖主体132和凸出部133与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端盖230相同,因而援引第一实施例的说明。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2实施例,一个滚柱固定架110配置于导轨240与一个外壳120之间,另一滚柱固定架110配置于导轨240与另一外壳120之间,配置于各个空间的滚柱固定架110使得各一端朝向相反方向地配向,在一对外壳120的长度方向的各端,滚柱固定架110的凸型紧固件1100与凹型紧固件沿商品移送部件200的宽度方向并排地配向。例如,如果参照图10c,在商品移送部件200的前方,以导轨240为基准,滚柱固定架110的形成有凸型紧固件1100的一端配向于左侧,滚柱固定架110的形成有凹型紧固槽1200的另一端配向于右侧。在该状态下,当端盖230紧固于外壳120的前端时,端盖230的第1结合部231的凹型紧固槽1200和第2结合部232的凸型紧固件1100可以能拆装地结合在支撑于导轨240左侧的滚柱固定架110的凸型紧固件1100和支撑于导轨240右侧的滚柱固定架110的凹型紧固槽1200。图12a是第二实施例的商品移送部件200的分解立体图,图12b是第二实施例的商品移送部件200的结合立体图。如果参照图12a至图12b,当端盖230与左侧滚柱固定架110及右侧滚柱固定架110紧固时,在第2结合部232的弹性片1110弯曲的同时,在弹性片1110端部形成的挂接片1120强制插入于在对应的右侧滚柱固定架110形成的凹型紧固槽1200,在插入后,弹性片1110弹性复原。同时,在左侧滚柱固定架110的弹性片1110弯曲的同时,在弹性片1110端部形成的挂接片1120强制插入于在对应的第1结合部231形成的凹型紧固槽1200,在插入后,弹性片1110弹性复原。另一方面,在端盖230与滚柱固定架110上形成的凸型紧固件1100上,为了进一步提高弹性片1110的弹力,在弹性片1110的两端还可以形成缝隙。

另一方面,就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商品移送部件200而言,在导轨240与一侧的外壳120之间,2个以上的滚柱固定架110可以沿第1方向(例如从前往后)相同地配向并串行配置,在导轨240与另一侧外壳120之间,2个以上的滚柱固定架110沿与第1方向相反的第2方向(例如从后往前)相同地配向并串行配置,一个滚柱固定架110的一端的凸型紧固件1100可以能拆装地紧固于接续的另一滚柱固定架110的另一端的凹型紧固槽1200并连接。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只要是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便可以在不超出权利要求书记载的本实用新型思想的范围内,借助于构成要素的附加、变更、删除或追加等而多样地修订及变更本实用新型,这也应理解为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