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开窗密封胶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01260阅读:800来源:国知局
内开窗密封胶条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门窗密封条,具体涉及内开窗密封胶条。



背景技术:

现有的窗扇和窗框之间都需要采用密封胶条,起到防风和防尘作用。如图1和图2所示,现有技术在内开窗中,窗扇2与窗框1之间的密封胶条3多为半圆形或半椭圆形,当外部风压比较大的时候,窗扇2的大变形会与密封胶条3之间产生缝隙,导致密封胶条3的密封失效,从而导致大量雨水进入室内,并向室内灌风。

由此可见,目前的门窗密封条存在窗扇受压变形时会造成窗扇与密封胶条之间开缝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目前的门窗密封条存在窗扇受压变形时会造成窗扇与密封胶条之间开缝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了一种内开窗密封胶条,包括:

卡接部,通过挤压变形卡接在窗框的条形卡槽内;

密封部,截面为半圆形,设置在所述卡接部远离所述条形卡槽的一侧;

风挡部,由所述密封部向外延伸,并与窗扇相互抵顶。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风挡部包括延伸片,且所述延伸片沿所述密封部的切向延伸。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延伸片的末端设有贴片,所述贴片与窗扇的底面贴合。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贴片相对窗扇的接触面上设有用于防滑的点状突起。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延伸片的末端设有止推槽,所述止推槽的横截面呈直角,其相互垂直的两内侧面分别与窗扇的底面和外侧面契合。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延伸片的末端设有两个挡片,两所述挡片分别与窗框的外侧面、窗扇的外侧面契合,两所述挡片之间形成锐角。

本实用新型,在现有的密封胶条上设置了风挡部,与窗扇抵顶,在窗扇受到大风压时,即使其产生偏移,风挡部与窗扇之间仍然保持抵顶,不会产生缝隙,因此能有效防止风雨进入室内,密封性好,牢固性高。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在正常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在大风压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在大风压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予以详细说明。

如图3和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内开窗密封胶条30,包括卡接部31、密封部32和风挡部。卡接部31通过挤压变形卡接在窗框1的条形卡槽内;密封部32的截面为半圆形,设置在卡接部31远离条形卡槽的一侧;风挡部由密封部32向外延伸,并与窗扇2相互抵顶。

在正常状态或受到较小的风压时,风扇2不发生偏移或移动较小,密封部32、风挡部与窗扇2抵靠,此时具有双重防护;当受到大风压时,窗扇2发生偏移,但风挡部与窗扇2抵顶,因此不会产生缝隙,即使密封部32与窗扇2之间产生缝隙也没有影响,风雨无从进入,仍然具有防护作用,从而有效解决了由于窗扇变形而造成雨水渗漏的问题。

优选地,风挡部包括延伸片33,且延伸片33沿密封部32的切向延伸,防止窗扇2与内开窗密封胶条30之间开缝,风挡部的结构可以有多重形式,以下为几个优选的实施例:

实施例一

如图5所示,延伸片33的末端设有贴片34,贴片34与窗扇2的底面贴合。在受到大风压时,贴片34只会与窗扇2之间发生相对滑动,但并不会产生缝隙,而且窗扇2在贴片34的摩擦力的作用下会减小偏移。进一步地,可以在贴片34相对窗扇2的接触面上设有用于防滑的点状突起,也能设置其他防滑结构,能有效增大摩擦力,提高防风强度。

实施例二

如图6所示,延伸片33的末端设有止推槽35,止推槽35的横截面呈直角,其相互垂直的两内侧面分别与窗扇2的底面和外侧面契合。由于止推槽35与窗扇2契合,在受到大风压时,延伸片33会发生轻微变形,对止推槽35产生拉力,从而使得止推槽35与窗扇2的贴合更紧密,风雨无从进入,且风力越大,稳定性更高。

实施例三

如图7所示,延伸片33的末端设有两个挡片36,两挡片36分别与窗框1的外侧面、窗扇2的外侧面契合,两挡片36之间形成锐角。当受到大风压时,两个挡片36的夹角处受到风压,那么两个挡片36与窗框1的外侧面、窗扇2的外侧面的贴合度更紧密,而且此时风雨都无法接触到延伸片33,有效降低老化程度,延长使用时间,而且灰尘也不会进入到窗框1和窗扇2之间,更卫生,更换时也更易清理。

除了上述几个实施例,还可以在延伸片33的末端设置其他结构,能实现大风压状态下仍与风扇2之间不产生缝隙即可。

本实用新型,在现有的密封胶条上设置了风挡部,与窗扇抵顶,在窗扇受到大风压时,即使其产生偏移,风挡部与窗扇之间仍然保持抵顶,不会产生缝隙,因此能有效防止风雨进入室内,密封性好,牢固性高。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最佳实施方式,任何人应该得知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作出的结构变化,凡是与本实用新型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技术方案,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