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具及烹饪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91615发布日期:2018-06-15 20:38阅读:144来源:国知局
锅具及烹饪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用具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锅具及一种烹饪设备。



背景技术:

现有的复合底锅具进行打底时容易出现困气,这会造成复合层有空心、鼓包等不良影响,容易引起复合底离层、脱落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至少之一,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锅具。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上述锅具的烹饪设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锅具,包括:锅身;锅底,包括底壁及过渡连接在所述锅身与所述底壁之间的弧形壁;包底片,所述底壁及所述弧形壁的外表面设有所述包底片,所述底壁及所述弧形壁与所述包底片压力焊接成一体,其中,所述包底片上对应所述弧形壁的位置处设有筋位,所述筋位用于当所述包底片与所述锅底进行所述压力焊接时在所述包底片与所述锅底之间限定出适于排气的通道。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锅具,在锅底的底壁及其弧形壁的外表面设置有包底片进行包覆,以形成对锅底同时从侧面和底面包覆的高位复底结构,其中,在包底片上对应弧形壁的部位设置筋位,以当包底片与锅底进行压力焊接时,利用筋位在包底片与锅底之间限定出适于排气的通道,该弧形壁上的通道可在包底片与底壁加压贴合时将从包底片与底壁之间逼出的气体向外引导出,解决困气问题,防止复合层有空心、鼓包,保证包底片与锅底之间的连接可靠性和导热高效性。

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实施例中的锅具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筋位向外的延伸长度为3mm~50mm。

在本方案中,设置筋位向外的延伸长度为3mm~50mm,这样可使得由筋位所限定出的通道对气体在向外的方向上具有良好的引导效果,防止通道向外的延伸长度过短或过长而对气体向外的导流效果不明显。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筋位的内端向内延伸至与所述弧形壁相对应的位置处。

在本方案中,设置筋位的内端向内延伸至与弧形壁相对应的位置处,这样可更利于将底壁与包底片之间的气体导出,避免底壁与包底片之间困气的问题。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筋位相对于其所在表面的凸出高度为0.5mm~5mm。

在本方案中,设置筋位相对于其所在表面的凸出高度为0.5mm~5mm,这可相应使压力焊接时在弧形壁与包底片之间限定出高度尺寸大致在0.5mm~5mm的通道,以对气体具有良好的容纳能力和导流效果,防止通道的高度过窄而使来不及排出的气体被困于筋位与弧形壁之间,同时防止通道过高而引起包底片和/或弧形壁局部的内应力增大的问题。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筋位呈内凹外凸状,所述弧形壁上成型有凸起部,所述凸起部与所述筋位上呈内凹的部位适配并贴合。

在本方案中,设置筋位呈内凹外凸状,在包底片与锅底进行压力焊接时,筋位的内凹部分与弧形壁之间的受压贴合过程略晚于包底片的非筋位部位与锅底之间的受压贴合过程,这样可以充分的时间使包底片的非筋位部位与锅底之间的气体被逼入筋位的内凹部分与弧形壁之间,并经筋位的内凹表面导流最终从包底片的口部位置处排出,实现对层间排气的作用,该设计的结构简单,便于加工,且在最终成型的产品中,弧形壁上可一体成型凸起部以与筋位上呈内凹的部位适配并贴合,以形成包底片的筋位部位与锅底相互咬合的结构,这可以加强包底片与锅底之间的复合强度,进一步防止包底片离层、脱落,提高产品质量。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筋位的数量为多个,且多个所述筋位沿周向相间隔地排布。

在本方案中,设置筋位的数量为多个,且使多个筋位沿周向相间隔地排布,这样可以在压力焊接过程中构造出在周向上排布的多个通道,以利用该多个通道将底壁与包底片之间的气体自底壁中心向四周排出,利于底壁与包底片之间的气体排尽,提升防困气的效果。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锅底为单层结构,所述包底片设于所述锅底的外表面上;或所述锅底为复合底,包括与所述锅身相连的内底层及设于所述内底层与所述包底片之间的中间层。

在本方案中,设置锅底为单层结构,包底片设于锅底的外表面上,例如,进一步设置锅底及锅身为一体且为质地较为柔软、导热性好的铝质体,设置包底片为质地较硬的导磁不锈钢质体(例如为430不锈钢),可以通过压力焊接处理使铝质体与导磁不锈钢质体复合,以使包底片与锅底形成牢固地复合连接,且在进行压力焊接时,筋位的内凹部位与铝质体的复合过程略晚于包底片的非筋位部位与铝质体之间的受压贴合过程,这样可以提供充分的时间使包底片的非筋位部位与铝质体之间的气体被逼入筋位的内凹部分与弧形壁之间,并经筋位的内凹表面导流最终从包底片的口部位置处排出,实现对层间排气的作用,该设计的结构简单,便于加工,且在最终成型的产品中,铝质体的弧形壁位置上可一体成型凸起部以与筋位上呈内凹的部位适配并贴合,以形成包底片的筋位部位与铝质体相互咬合的结构,可以加强包底片与铝质体之间的复合强度,进一步防止包底片离层、脱落,提高产品的质量;设置锅底为复合底,在该复合底的厚度方向上包括与锅身相连的内底层(例如为304不锈钢质体)及设于内底层与包底片(例如为430不锈钢质体)之间的中间层,例如中间层为导热性良好、质地较柔软的铝层,铝层可在内底层与包底片之间起到热量均化和蓄存的效果,提高锅内热分布均匀性,且在进行压力焊接时,筋位的内凹部位与铝层的复合过程略晚于包底片的非筋位部位与铝层之间的受压贴合过程,这样可以提供充分的时间使包底片的非筋位部位与铝层之间的气体被逼入筋位的内凹部分与弧形壁之间,并经筋位的内凹表面导流最终从包底片的口部位置处排出,实现对层间排气的作用,该设计的结构简单,便于加工,且在最终成型的产品中,铝层的弧形壁位置上可一体成型凸起部以与筋位上呈内凹的部位适配并贴合,以形成包底片的筋位部位与铝层相互咬合的结构,可以加强包底片与铝层之间的复合强度,进一步防止包底片离层、脱落,提高产品的质量。

当然,本方案并不局限于此,根据具体需求,也可设计锅底为单层结构,例如为锅底整体为铝质体,将包底片通过压力焊接与铝质的锅底构造为一体。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锅身与所述内底层为一体成型结构。

在本方案中,对于所述锅底为复合底的情况,设置锅身与内底层为一体成型结构,例如,锅身和内底层组成的锅本体通过拉伸工艺一体构造出,具有连接强度高、加工方便快捷的优点。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包底片上通过所述压力焊接处理构造出与之一体的所述筋位。

在本方案中,设置包底片上通过压力焊接处理构造出与之一体的筋位,即利用模具使包底片与锅底压力焊接的同时打出该筋位结构,具有加工方便的优点,当然,本方案并不局限于此,也可在包底片上通过冲压等方式先构造出筋位,再对包底片与锅底进行压力焊接处理也可使筋位发挥同样的排气效果。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烹饪设备,包括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的锅具。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烹饪设备,因设置有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的锅具,从而具有以上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可选地,所述烹饪设备为电饭煲、电炖锅、电压力锅或电磁炉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锅具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所示的锅具的剖视结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其中,图1和图2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锅身,20锅底,21底壁、22弧形壁,23内底层,24中间层,30包底片,31筋位。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和图2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述锅具。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锅具,包括锅身10、锅底20和包底片30,具体地,锅底20包括底壁21及过渡连接在锅身10与底壁21之间的弧形壁22;底壁21及弧形壁22的外表面设有包底片30,底壁21及弧形壁22与包底片30压力焊接成一体,其中,包底片30上对应弧形壁22的位置处设有筋位31,筋位31用于当包底片30与锅底20进行压力焊接时在包底片30与锅底20之间限定出适于排气的通道。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锅具,在锅底20的底壁21及其弧形壁22的外表面设置有包底片30进行包覆,以形成对锅底20同时从侧面和底面包覆的高位复底结构,其中,在包底片30上对应弧形壁22的部位设置筋位31,以当包底片30与锅底20进行压力焊接时,利用筋位31与锅底20抵靠以在包底片30与锅底20之间限定出适于排气的通道,该弧形壁22上的通道可在包底片30与底壁21加压贴合时将从包底片30与底壁21之间逼出的气体向外引导出,解决困气问题,防止复合层有空心、鼓包,保证包底片30与锅底20之间的连接可靠性和导热高效性。

更具体而言,包底片30覆盖底壁21的整个外表面,同时覆盖弧形壁22的整个或部分外表面,当然,甚至可设置包底片30上延并覆盖锅身10的外表面。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优选筋位31向外的延伸长度L为3mm~50mm。

在本方案中,设置筋位31向外的延伸长度L为3mm~50mm,这样可使得由筋位31所限定出的通道对气体在向外的方向上具有良好的引导效果,防止通道向外的延伸长度过短或过长而对气体向外的导流效果不明显。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筋位31的内端向内延伸至与弧形壁22相对应的位置处,可具体理解为,筋位31的内端位于与弧形壁22相对应的位置即可,甚至筋位31可在对应于弧形壁22与底壁21衔接的位置处。

在本方案中,设置筋位31的内端向内延伸至与弧形壁22相对应的位置处,这样可更利于将底壁21与包底片30之间的气体导出,避免底壁21与包底片30之间困气的问题。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优选筋位31相对于其所在表面的凸出高度H为0.5mm~5mm。

在本方案中,设置筋位31相对于其所在表面的凸出高度H为0.5mm~5mm,这可相应使压力焊接时在弧形壁22与包底片30之间限定出高度尺寸大致在0.5mm~5mm的通道,以对气体具有良好的容纳能力和导流效果,防止通道的高度过窄而使来不及排出的气体被困于筋位31与弧形壁22之间,同时防止通道过高而引起包底片30和/或弧形壁22局部的内应力增大的问题。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筋位31呈内凹外凸状,弧形壁22上成型有凸起部,凸起部与筋位31上呈内凹的部位适配并贴合。

在本方案中,设置筋位31呈内凹外凸状,在包底片30与锅底20进行压力焊接时,筋位31的内凹部分与弧形壁22之间的受压贴合过程略晚于包底片30的非筋位部位与锅底20之间的受压贴合过程,这样可以充分的时间使包底片30的非筋位部位与锅底20之间的气体被逼入筋位31的内凹部分与弧形壁22之间,并经筋位31的内凹表面导流最终从包底片30的口部位置处排出,实现对层间排气的作用,该设计的结构简单,便于加工,且在最终成型的产品中,弧形壁22上可一体成型凸起部以与筋位31上呈内凹的部位适配并贴合,以形成包底片30的筋位31部位与锅底20相互咬合的结构,这可以加强包底片30与锅底20之间的复合强度,进一步防止包底片30离层、脱落,提高产品质量。

当然,本方案并不局限于此,可以理解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设置筋位为包底片上的向弧形壁所在一侧凸出的凸起,以当包底片与锅底贴合进行压力焊接时,利用凸起止抵于弧形壁上以在包底片表面与弧形壁表面之间限定出该适于排气的通道,而在成型后的产品中,凸起部可嵌于弧形壁中形成咬合连接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筋位31的数量为多个,且多个筋位31沿周向相间隔地排布。

在本方案中,设置筋位31的数量为多个,且使多个筋位31沿周向相间隔地排布,这样可以在压力焊接过程中构造出在周向上排布的多个通道,以利用该多个通道将底壁21与包底片30之间的气体自底壁21中心向四周排出,利于底壁21与包底片30之间的气体排尽,提升防困气的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锅底20为复合底,包括与锅身10相连的内底层23及设于内底层23与包底片30之间的中间层24。

在本方案中,设置锅底20为复合底,在该复合底的厚度方向上包括与锅身10相连的内底层23及设于内底层23与包底片30之间的中间层24,例如中间层24为导热性良好、质地较柔软的铝层,铝层可在内底层23与包底片30之间起到热量均化和蓄存的效果,提高锅内热分布均匀性,且在进行压力焊接时,筋位31的内凹部位与铝层的复合过程略晚于包底片30的非筋位部位与铝层之间的受压贴合过程,这样可以提供充分的时间使包底片30的非筋位部位与铝层之间的气体被逼入筋位31的内凹部分与弧形壁22之间,并经筋位31的内凹表面导流最终从包底片30的口部位置处排出,实现对层间排气的作用,该设计的结构简单,便于加工,且在最终成型的产品中,铝层的弧形壁22位置上可一体成型凸起部以与筋位31上呈内凹的部位适配并贴合,以形成包底片30的筋位31部位与铝层相互咬合的结构,可以加强包底片30与铝层之间的复合强度,进一步防止包底片30离层、脱落,提高产品的质量。

当然,本方案并不局限于此,根据具体需求,也可设计锅底20为单层结构,例如为锅底20与锅身10为一体成型结构且整体为铝质体,将包底片30通过压力焊接与铝质的锅底20构造为一体。

在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中,进一步优选设置锅身10与内底层23为一体成型结构。

在本方案中,设置锅身10与内底层23为一体成型结构,例如,锅身10和内底层23组成的锅本体通过拉伸工艺一体构造出,具有连接强度高、加工方便快捷的优点。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包底片30上通过压力焊接处理构造出与之一体的筋位31。

在本方案中,设置包底片30上通过压力焊接处理构造出与之一体的筋位31,即利用模具使包底片30与锅底20压力焊接的同时打出该筋位31结构,具有加工方便的优点,当然,本方案并不局限于此,也可在包底片30上通过冲压等方式先构造出筋位31,再对包底片30与锅底20进行压力焊接处理也可使筋位31发挥同样的排气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锅具包括锅身10、设于锅身10底端的锅底20及设于锅底20外表面上的包底片30,锅底20包括底壁21及过渡连接在底壁21与锅身10之间的弧形壁22,该弧形壁22构造出锅具的R角,其中,在包底片30上对应R角的部位设有筋位31,该筋位31用于当包底片30与锅底20进行压力焊接时在包底片30与锅底20之间限定出适于排气的通道,以在打底时有助排气,防止复合层有空心、避免打底层结合不牢脱落。更具体而言,先按常用拉伸工艺将锅体制作出来,锅本体包括一体的锅身10及内底层23,再把锅本体的内底层23、铝片制的中间层24及包底片30定位点焊到一起,然后使用压力焊打出如图1和图2所示的带筋位31的复合锅底20形状,其R角位置处的筋位31有助于复合层内气体流动并排出,易形成如图2所示的实心复合底锅具,锅具复合底的筋位31高度H的取值范围为0.5~5mm,筋位31长度L的取值范围为3~50mm。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烹饪设备,包括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的锅具。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烹饪设备,因设置有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的锅具,从而具有以上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可选地,烹饪设备为电饭煲、电炖锅、电压力锅或电磁炉组件。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锅具,在锅底的底壁及其弧形壁的外表面设置有包底片进行包覆,以形成对锅底同时从侧面和底面包覆的高位复底结构,其中,在包底片上对应弧形壁的部位设置筋位,以当包底片与锅底进行压力焊接时,利用筋位在包底片与锅底之间限定出适于排气的通道,该弧形壁上的通道可在包底片与底壁加压贴合时将从包底片与底壁之间逼出的气体向外引导出,解决困气问题,防止复合层有空心、鼓包,保证包底片与锅底之间的连接可靠性和导热高效性。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