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穿透式加热蒸煮多用锅及其烹饪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5844851发布日期:2018-11-07 08:53阅读:15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烹饪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穿透式加热蒸煮多用锅及其烹饪方法。

背景技术

蒸在中国是一种极为常见的烹饪方法,它是指把经过调味后的食品原料放在器皿中,再置入蒸笼中利用蒸汽使其成熟的过程。根据食品原料的不同,蒸具体可分为猛火蒸,中火蒸和慢火蒸三种,例如“蒸鲜鱼”、“蒸水蛋”等。蒸看似是一种简单的烹饪方法,但却能将食物本身所具有的鲜味保留在菜肴中,给人带来鲜、香、嫩、滑的滋味。

但是传统的蒸制方式存在蒸汽温度较低,所需的蒸煮时间较长,蒸煮过程中热量散失较多的缺点。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型的蒸汽烹饪器具不断涌现,利用蒸汽进行烹饪的蒸锅开始被逐渐推广。该类大型蒸锅由外部锅炉、蒸具、罩体、蒸汽管路和蒸汽喷嘴等组成,通过产生的高温蒸汽对事物进行瞬间加热,既保存了食物本身的鲜味,也加快了蒸煮速度。

但是这类蒸锅存在缺点在于,蒸具与锅炉分开设置,热量损失问题严重;锅体内部密闭空间蒸汽产生的压力使蒸具存在安全隐患;锅炉内电热管结垢后易损坏,锅炉进水量大导致消耗的电力多,预热时间长,结构复杂安装不变,不易清洗。此外,一般蒸具只具备蒸的功能,无法在同一套烹饪用具上实现蒸、煮、炒、炖、涮等多种烹饪功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根据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穿透式加热蒸煮多用锅及其烹饪方法,该蒸煮多用锅通过导磁内锅设置于不导磁外锅内以围合形成加热腔,利用电磁感应原理产生热量对食物进行烹饪,并通过调节加热腔内水体的高度来选择不同的烹饪功能。

本发明目的实现由以下技术方案完成:

一种穿透式加热蒸煮多用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多用锅包括自下而上依次设置的电磁加热器、不导磁外锅以及导磁内锅;所述导磁内锅可拆卸式设置于所述不导磁外锅内,且两者围合构成封闭式的加热腔,所述加热腔可加热其中的水体;所述导磁内锅的锅顶外缘部圆周方向上间隔分布有若干蒸汽孔,所述蒸汽孔与所述加热腔相连通。

所述加热腔的竖向截面呈“凹”字型。

所述不导磁外锅上方对应设置有与其相适配的罩体,所述罩体盖合于所述不导磁外锅的锅顶外缘部上的环形凹槽内,所述环形凹槽内间隔分布有若干回流孔,所述回流孔与所述加热腔相连通。

所述导磁内锅中设置有与其相适配的蒸屉。

所述加热腔底部连通有进水管路和排水管路,所述进水管路中沿进水方向依次设置有进水电磁阀和限流阀,所述排水管路中设置有排水电磁阀。

所述加热腔内设置有水位监测装置,所述水位监测装置包括自下而上依次设置的低水位探头、中水位探头和高水位探头,所述低水位探头标高低于所述导磁内锅的锅底标高,所述中水位探头标高与所述导磁内锅的锅底标高持平,所述高水位探头标高高于所述导磁内锅的锅底标高。

所述导磁内锅的锅底为复合导磁锅底。

一种涉及任一所述的穿透式加热蒸煮多用锅的烹饪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烹饪方法为:位于不导磁外锅下方的电磁加热器隔层加热导磁内锅的锅底,通过调节所述导磁内锅与所述不导磁外锅之间加热腔内的水位高度以选择是否通过所述导磁内锅的锅底加热所述加热腔内的水体。

所述烹饪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通过进水管路向所述加热腔内输送水体,当所述水位监测装置监测到所述加热腔内的水位位于所述导磁内锅的锅底下方时,所述电磁加热器隔层加热所述导磁内锅的锅底,所述导磁内锅通过其发热的锅底进行烹饪;当所述水位监测装置监测到所述加热腔内的水位位于所述导磁内锅的锅底或以上时,所述电磁加热器隔层加热所述导磁内锅的锅底并通过所述锅底加热水体产生蒸汽,所述加热腔内的蒸汽经所述导磁内锅上的蒸汽孔进入所述导磁内锅内进行烹饪。

本发明的优点是:(1)加热腔内进水量少,能够快速产生蒸汽,无需预热,能量损耗少,锅内外气压差小,不存在安全隐患;(2)锅体结构简单,组装维护方便,内锅可拆卸,清洗方便;(3)自动化程度高,可实现水量的自动控制、水位的实时监测等,可灵活选择蒸、煮、炒、涮、炖等多种烹饪功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中隔层加热式蒸煮多用锅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中导磁内锅的俯视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中不导磁外锅的俯视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中智能控制系统的示意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的特征及其它相关特征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以便于同行业技术人员的理解:

如图1-4,图中标记1-24分别为:电磁加热器1、进水管2、进水电磁阀3、限流阀4、进水连接管5、低水位探头6、中水位探头7、高水位探头8、环形凹槽9、罩体10、罩体连接件11、蒸屉12、蒸汽孔13、回流孔14、导磁内锅15、复合导磁锅底16、不导磁外锅17、排水连接管18、排水电磁阀19、排水管20、加热腔21、水位监测装置22、罩体驱动电机23、工控机24。

实施例: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具体涉及一种穿透式加热蒸煮多用锅及其烹饪方法,该多用锅包括自下而上依次设置的电磁加热器1、不导磁外锅17、导磁内锅15以及罩体10。导磁内锅14设置于不导磁外锅17内,两者围合构成封闭式的加热腔21;罩体10设置于不导磁外锅17的上方通过连接件11与罩体驱动电机23连接,可在罩体驱动电机23的驱动下自动升降盖合。该多用锅利用电磁加热器1对导磁内锅15的复合导磁锅底16进行隔层加热,加热方式环保安全效率高,并通过调节加热腔21内水的不同高度以选择蒸、煮、炒、炖、涮多种烹饪功能,简单快捷。

如图1、2、3所示,导磁内锅15具有复合导磁锅底16,锅体呈常规的盆状,其壁面包括底壁、侧壁以及自侧壁顶部向外延伸的外缘部;不导磁外锅17与导磁内锅15相适配,同样呈常规的盆状,整体采用不可导磁材料制成,其壁面包括底壁、侧壁以及自侧壁顶部向外延伸的外缘部,该外缘部上表面开设有环形凹槽9;导磁内锅15可拆卸式设置于不导磁外锅17内,使导磁内锅15的外缘部搭设于不导磁外锅17的环形凹槽9上,两者紧密贴合使导磁内锅15与不导磁外锅17之间围合的空间形成封闭式的加热腔21,加热腔21的竖向截面呈“凹”字型,使加热腔21在不缩小复合导磁锅底16传热面积的同时减少了加热腔21内热量的散失。导磁内锅15与不导磁外锅17之间呈可拆卸式的分体结构,可便于在使用后将导磁内锅15从不导磁外锅17中取出进行清洗,并可降低制造难度和制造成本。

如图1、4所示,加热腔21的底部连通有进水管路用于向其内部进行自动供水,进水管路包括进水管2和进水连接管5,进水管路上沿进水方向依次设置有进水电磁阀3和限流阀4,进水电磁阀3以及限流阀4均由工控机24连接控制,可实时自由调节进水速度和进水量。加热腔21的底部还连接有排水管路用于排出其内部的自来水,排水管路包括排水管20和排水连接管18,排水管路上设置有排水电磁阀19,排水电磁阀19由工控机24连接控制,用以实时控制排水管路的通/断。

如图1、4所示,加热腔21内设置有水位监测装置22,水位监测装置22包括自下而上依次设置的低水位探头6、中水位探头7和高水位探头8,其中低水位探头6的标高低于复合导磁锅底16的标高,中水位探头7的标高则与复合导磁锅底16的标高相持平,而高水位探头8的标高则高于复合导磁锅底16的标高。水位监测装置22由工控机24连接控制,可检测低、中、高三种水位并将数据实时反馈给工控机24,工控机24可根据所反馈的水位情况对进水管路上的进水电磁阀3和限流阀4发出相应的控制指令,例如继续进水或停止进水,又或是减小进水量或加大进水量;工控机24同样可对排水管路上的排水电磁阀19发出相应的控制指令,例如继续排水或停止排水。如:当低水位探头6检测到无水时将数据传送至工控机24,工控机24控制进水电磁阀3和限流阀4通过进水管路向加热腔21内进水;当高水位探头8检测到有水时将数据传送至工控机24,工控机24控制进水电磁阀3和限流阀4关闭,停止进水;使用过程中当水位降至中水位探头7时,工控机24自动控制进水电磁阀3启动对加热腔21内进行补水,直至水位达到高水位探头8标高处,如此循环往复工作。

如图1、2、3所示,导磁内锅15设置于不导磁外锅17内,导磁内锅15顶部具有向外延伸的外缘部,该外缘部沿圆周方向上均匀开设有若干个与加热腔21相连通的蒸汽孔13;不导磁外锅17的外缘部具有环形凹槽9,罩体10在盖合时正好盖合在该环形凹槽9中,且在蒸汽冷凝水的作用下与环形凹槽9共同构成水密封,从而使不导磁外锅17与罩体10围合下的空间形成密封空间;而环形凹槽9内间隔分布有若干个与加热腔21相连通的回流孔14,蒸汽孔13和回流孔14将上述密封空间与加热腔21相连通,形成一条水蒸气回路,即加热腔21内的水受热蒸发形成高温水蒸气,水蒸气沿蒸汽孔13进入不导磁外锅17与罩体10围合形成的密封空间对食物进行蒸制,部分水蒸气受冷液化成水珠附着于罩体10内壁面并汇流下环形凹槽9内,并沿着回流孔14重新进入加热腔21内,再次受热变成水蒸气,如此循环往复。需要指出的是,水蒸气液化回流不但补充了加热腔21内的水达到节省水资源的目的,而且由于水蒸气液化之后仍然具有较高的温度,只需吸收少量的热量变可再次汽化,达到节约能源目的的同时还缩短了烹饪所需的时间,使食客的用餐体验更佳。

如图1、4所示,电磁加热器1由工控机24连接控制,可对导磁内锅15的复合导磁锅底16进行隔层加热。调节加热腔21内的水位高度以选择是否通过复合导磁锅底16对加热腔21内的水体进行加热,从而实现不同的烹饪功能。具体的,通过进水管路向加热腔21内输送水体,当水位监测装置22监测到加热腔21内的水位位于复合导磁锅底16的下方时,工控机24控制电磁加热器1加热复合导磁锅底16,通过复合导磁锅底16便可对食物进行烹饪,可实现煮、炒、炖、涮等烹饪功能;当水位监测装置22监测到加热腔21内的水位位于复合导磁锅底16标高或以上时,工控机24控制电磁加热器1加热复合导磁锅底16并通过复合导磁锅底16加热水体以产生水蒸气,水蒸气经过导磁内锅15上的蒸汽孔14进入导磁内锅15中对食物进行烹饪,实现蒸烹饪功能。

如图1、4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多用锅的具体烹饪方法步骤如下:

(1)通过复合导磁锅底16加热水体进行烹饪(即蒸)

将待蒸的食材置于蒸屉12内,并将蒸屉12放置于导磁内锅15上,工控机24控制罩体升降电机23通过罩体连接件11带动罩体10盖合在不导磁外锅17的环形凹槽9中;同时,工控机24控制进水电磁阀3和限流阀4通过进水管路向加热腔21中进水,当水位监测装置22监测到加热腔21中的水位达到中水位探头7标高处时,工控机24控制电磁加热器1开启工作,对复合导磁锅底16进行加热,当水位监测装置22监测到加热腔21中的水位达到高水位探头8标高处时,工控机控制进水电磁阀3和限流阀4关闭,停止向加热腔21中供水。复合导磁锅底16由于电磁加热器1的加热而迅速升温,加热腔21中的水受热迅速汽化成高温水蒸气,通过蒸汽孔13进入罩体10和不导磁外锅17形成的空间,对蒸屉12上的食材进行蒸制使食材迅速变熟,在这过程中部分水蒸气遇冷液化成水滴附着于罩体10的内壁面,汇流至环形凹槽9中形成水密封,避免水蒸气以及热量外漏,过多的水则通过回流孔14回流至加热腔21内,由于该部分水仍具有较高的温度,故只需吸收少量热量便再次汽化水蒸气,如此循环往复。由于有少量水蒸气液化附着于食物上,加热腔21中的水位将下降,故当水位监测装置22监测到加热腔21中的水位下降至中水位探头7标高处时,工控机24控制进水电磁阀3和限流阀4通过进水管路继续向加热腔21内供水,直至水位达到高水位探头8标高。

(2)通过复合导磁锅底16直接进行烹饪(即煮、炒、炖、涮)

撤去蒸屉12,将食材放置于导磁复合锅底16上,工控机24控制排水电磁阀19将加热腔21中的水通过排水管路排出,当水位监测装置22检测到加热腔21中的水位下降至低水位探头6标高处时,工控机24控制排水电磁阀19关闭使其停止排水,同时控制电磁加热器1启动,对复合导磁锅底16进行加热,热量通过复合导磁锅底16直接传递给食材使其变熟,此时便相当于常见的电磁炉对炒锅的加热,从而实现煮、炒、炖、涮的功能。

当就餐结束时,工控机24控制排水电磁阀19开启,将加热腔21中的水全部排出,取出导磁内锅15进行清洗,方便快捷。

本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在于:(1)多用锅结构简单,组装维护方便,内锅可拆卸,清洗方便;(2)加热腔内进水量少,能够快速产生蒸汽,无需预热,能量损耗少,锅内外气压差小,不存在安全隐患;(3)自动化程度高,可实现水量的自动控制、水位的实时监测等,可灵活选择蒸、煮、炒、涮、炖等多种烹饪功能。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