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炒菜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441779发布日期:2020-12-29 09:40阅读:53来源:国知局
一种炒菜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家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炒菜机。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以及机电一体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目前市面上出现了很多原理不同、构造不同的炒菜机,虽然其种类纷繁复杂,但其功能比较单一,仅仅实现翻炒的动作,并且由炒菜所产生的油烟未能得到有效的去除,而使得炒出来的菜肴口感不佳,使得用机器代替人工进行炒菜从而解放双手的构想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炒菜机,以解决现有炒菜机无法实现油烟吸收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炒菜机,包括圆弧锅体、壳体、壳盖、搅拌部、加热装置、油烟吸收部;

所述壳盖转动连接于所述壳体,用于与所述壳体配合形成一封闭腔体;

所述圆弧锅体设于所述壳体的内腔内,且所述圆弧锅体与所述壳体的内腔壁面配合形成一加热装置容置腔;

所述加热装置设于所述加热装置容置腔内并与所述圆弧锅体相接触;

所述搅拌部连接于所述壳盖与所述壳体的连接处,用于搅拌容置于所述圆弧锅体内的菜品。

所述油烟吸收部设于所述封闭腔体内,用于吸收所述圆弧锅体内产生的油烟。

本实用新型的炒菜机,所述油烟吸收部包括油烟吸收装置、油烟管路和油烟收纳盒;

所述油烟吸收装置设于所述壳盖的内壁面上;

所述油烟收纳盒可拆卸连接所述壳体的外壁面上,且贴合于所述壳体的面上开有开口;

所述油烟管路设于所述壳体和所述壳盖的壁面内,且所述油烟管路的第一端连通所述壳盖的内壁面,第二端连通所述油烟收纳盒的所述开口。

本实用新型的炒菜机,所述油烟吸收部还包括油烟过滤器,所述油烟过滤器为圆弧板,所述圆弧板上开有用于使油烟通过的若干通孔;所述圆弧板设于所述壳盖的内壁面上,并与所述壳盖配合形成油烟腔,所述油烟吸收装置位于所述油烟腔内,所述油烟管路的第一端连通于所述油烟腔。

本实用新型的炒菜机,所述搅拌部包括驱动件、联轴器、圆弧形搅拌扇叶;

所述驱动件设于所述壳盖与所述壳体的连接处,且所述驱动件的输出端伸入于所述封闭腔体内;

所述联轴器的输入端与所述驱动件的输出端相连;

所述圆弧形搅拌扇叶的输入端与所述联轴器的输出端相连,且圆弧形搅拌扇叶的转动区域与所述圆弧锅体不发生干涉。

本实用新型的炒菜机,所述加热装置与所述圆弧锅体相接触的面上设有一卡块;所述圆弧锅体的底面上设有与所述卡块相对应的卡槽;安装状态下,所述卡块卡入所述卡槽。

本实用新型的炒菜机,所述加热装置为圆盘形加热件,且所述圆盘形加热件的上表面上开设有同心的若干环形加热槽。

本实用新型的炒菜机,所述油烟收纳盒背离所述壳体的面上开有一槽口,用于便于使用者拆除所述油烟收纳盒。

本实用新型的炒菜机,还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所述搅拌部电连接,且用于接收外部控制信号。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使其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

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通过设置转动连接的壳体和壳盖,并在壳体内设置圆弧锅体和加热装置,由加热装置对圆弧锅体进行加热,设置搅拌部对圆弧锅体内的菜品进行翻炒,同时设置了油烟吸收部,在翻炒时对产生的油烟进行吸收,保证菜品的口感不被油烟影响,解决了现有炒菜机无法实现油烟吸收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炒菜机的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炒菜机的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炒菜机的正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炒菜机的圆弧锅体的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炒菜机的加热装置的上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炒菜机的加热装置的剖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炒菜机的加热装置的正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炒菜机的壳体的剖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炒菜机的壳盖的下视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炒菜机的壳盖的剖视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炒菜机的油烟收纳盒的剖视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的炒菜机的圆弧形搅拌扇叶的正视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的炒菜机的圆弧形搅拌扇叶的侧视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的炒菜机的圆弧形搅拌扇叶的上视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的炒菜机的圆弧形搅拌扇叶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1:圆弧锅体;2:壳体;3:圆弧形搅拌扇叶;4:壳盖;5:油烟吸收装置;6:油烟过滤器;7:全变速电机;8:油烟收纳盒;9:加热装置;10:油烟管路;11:联轴器;12:螺栓;13:六角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炒菜机作进一步详细说明。根据下面说明和权利要求书,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将更清楚。

参看图1至图15,在一个实施例中,一种炒菜机,包括圆弧锅体1、壳体2、壳盖4、搅拌部、加热装置9、油烟吸收部。

壳盖4转动连接于壳体2,用于与壳体2配合形成一封闭腔体。具体可通过合页的方式或者转轴的方式连接壳盖4与壳体2,以实现两者之间的转动连接,还可在壳体2和壳盖4的外壁面上设置相对应的卡扣,使得在两者闭合时可通过卡扣进行锁定。同时,当壳盖4与壳体2扣合形成封闭腔体时,也具有保温的功能,可对内部的菜品进行保温。

圆弧锅体1设于壳体2的内腔内,且圆弧锅体1与壳体2的内腔壁面配合形成一加热装置9容置腔。加热装置9设于加热装置9容置腔内并与圆弧锅体1相接触。加热装置9具体可为电加热板或其他具有加热功能的器件,在此不作具体限制。

搅拌部连接于壳盖4与壳体2的连接处,用于搅拌容置于圆弧锅体1内的菜品。

油烟吸收部则设于封闭腔体内,具体可以是安装在壳盖4的内壁面上,用于吸收圆弧锅体1内产生的油烟。

本实施例通过设置转动连接的壳体2和壳盖4,并在壳体2内设置圆弧锅体1和加热装置9,由加热装置9对圆弧锅体1进行加热,设置搅拌部对圆弧锅体1内的菜品进行翻炒,同时设置了油烟吸收部,在翻炒时对产生的油烟进行吸收,保证菜品的口感不被油烟影响,解决了现有炒菜机无法实现油烟吸收的问题。

下面对本实施例的具体结构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例中,油烟吸收部包括油烟吸收装置5、油烟管路10和油烟收纳盒8、油烟过滤器6。

油烟吸收装置5设于壳盖4的内壁面上。油烟收纳盒8可拆卸连接壳体2的外壁面上,且贴合于壳体2的面上开有开口。油烟管路10设于壳体2和壳盖4的壁面内,且油烟管路10的第一端连通壳盖4的内壁面,第二端连通油烟收纳盒8的开口。

油烟过滤器6具体可为圆弧板,圆弧板上开有用于使油烟通过的若干通孔。圆弧板设于壳盖4的内壁面上,并与壳盖4配合形成油烟腔,油烟吸收装置5位于油烟腔内,油烟管路10的第一端连通于油烟腔。

参看图11,具体地,油烟收纳盒8为可拆卸连接于壳体2外壁面上设置的一槽口内,油烟收纳盒8背离壳体2的面上也可开设一槽口,用于便于使用者拆除油烟收纳盒8,这样可便于使用者取出嵌于壳体2内油烟收纳盒8;而油烟管路10则为开设在壳盖4和壳体2的壁面内的通道,通道的两端分别连通至安装油烟收纳盒8的槽口以及油烟腔内。

进一步地,可将油烟管路10设置为多个,形成多孔环形圆筒结构,即均布在壳体2和壳盖4内的多个油烟管路10,以实现对油烟的充分收集。

在本实施例中,搅拌部包括驱动件、联轴器11、圆弧形搅拌扇叶3、螺栓12。

驱动件设于壳盖4与壳体2的连接处,且驱动件的输出端伸入于封闭腔体内。联轴器11的输入端与驱动件的输出端相连。圆弧形搅拌扇叶3的输入端则通过螺栓12实现与联轴器11的输出端的连接,且圆弧形搅拌扇叶3的转动区域与圆弧锅体1不发生干涉。其中,驱动件具体可为全变速电机7,能够针对不同的菜品调节不同的搅拌速度,防止将菜品搅得细碎而影响口感。

具体地,驱动件和联轴器11的数量均可为两个,分别水平设置在壳体2的对角,驱动件与相对应的联轴器11的连接关系同上,而圆弧形搅拌扇叶3则可两端分别连接至两侧的联轴器11上。

参看图12至图15,圆弧形搅拌扇叶3,其结构采用与圆弧锅体1相差较小的弧形结构,并且与锅体之间具有几毫米之间的间隙,能够有效地防止菜品与锅体附着而糊掉,极大地提高了所炒菜品的口感和观感,其稳定性能较为优良,能够适应在相应温度下的多种工作状况。还能够实现无干涉的搅拌,使得其工作时处于静音状态

在本实施例中,加热装置9与圆弧锅体1相接触的面上设有一卡块。圆弧锅体1的底面上设有与卡块相对应的卡槽。安装状态下,卡块卡入卡槽。卡块具体可为一六角螺母13,卡槽即为六角方孔,连接时两者紧密贴合,将热量传递给食物,从而将食物转化为熟食供使用者实用,当然,其材料可选相应的食品级的材料。

参看图5至图7,加热装置9具体可为圆盘形加热件,且圆盘形加热件的上表面上开设有同心的若干环形加热槽。即有环形加热槽的同时,也形成了若干环形加热环,能够使得其所产生的热量均匀分配,从而达到与之相连的锅体的理想的加热效果,提高整体的工作效率,缩短炒菜的时间。

在本实施例中,炒菜机还可包括控制器,控制器与全变速电机7电连接,且用于接收外部控制信号以控制全变速电机7的转速,进而控制不同菜肴的转速。

本实施例的主要工作原理如下:

当使用者将切好的菜品放进圆弧锅体1内部并启动加热装置9后,盖上壳盖4,将根据用户选择相应的转速致使全变速电机7驱动弧形搅拌扇叶转动将菜品进行翻炒,而与此同时,油烟吸收装置5将启动并将吸收的油烟通过内置的由油烟过滤器6、壳盖4、壳体2、油烟管路10送至油烟吸纳盒,吸纳盒将油烟的沉淀物收集,再由使用者将其取出之后倒掉。整个过程实现了相应菜肴的烹饪目标,并且防止了油烟渗入菜品,保证了菜肴的美味与健康,符合智慧生活、智能家居的美好生活的设计理念。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即使对本实用新型作出各种变化,倘若这些变化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仍落入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