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连接元件及具有该连接元件结构的集水支撑槽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39546阅读:327来源:国知局
一种连接元件及具有该连接元件结构的集水支撑槽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雨水回收利用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连接元件及具有该连接元件结构的集水支撑槽。



背景技术:

目前,城市化建设迅速发展,硬化地面面积急剧增加,不仅阻断了雨水对地下水的补充,而且还加大了雨洪峰值,导致城市洪涝频发;同时,我国城市缺水问题日趋严重。如果能够在雨水充分时储存雨水,并在雨水稀少时加以利用,把我们的城市改造为“海绵城市”,必然可以减少城市洪涝,缓解城市供水压力。集水支撑槽是实现雨水回收利用必不可少的装置,连接元件则能够实现多个集水支撑槽之间的稳定连接,建立空间更大的集水支撑槽群。现有连接元件大多采用连接头与连接主体组成,且连接元件的高度与集水支撑槽上设置的连接槽的深度一致,只能用于连接同一平面左右两个集水支撑槽,当集水支撑槽上下叠加时,则无法进行连接,导致集水支撑槽的稳定性较弱。如果要在集水支撑槽上下时进行连接,则需要另行制造相应的连接元件或使用连接侧板,制造成本较高,安装难度较高,对安装人员的技术要求也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方案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连接元件及具有该连接元件结构的集水支撑槽,能够使用同一个连接元件实现集水支撑槽左右、上下连接,提高集水支撑槽群的稳定性,降低制造成本和安装难度,普通技术人员也能够轻松安装。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连接元件,包括:连接主体(1)、与所述连接主体(1)两端分别对称相连的连接头(2),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头(2)的宽度大于所述连接主体(1)的宽度,所述连接头(2)的高度大于所述连接主体(1)的高度,所述连接头(2)上沿其高度方向开设通槽(3)。

为了加强连接头与集水支撑槽之间的嵌合程度,在连接头(2)设置有至少一根齿状筋(2a)。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主体(1)的形状为长方体。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主体(1)的形状也可以为圆柱体。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头(2)的形状为弧形。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头(2)的形状也可以为工字形。

以及一种集水支撑槽,包括:本实用新型所述连接元件,连接板(4)和开设于所述连接板(4)同一侧的支撑槽体(5),其特征在于:连接板(4)边缘位置设置第一连接槽(6)、与第一连接槽(6)呈90度设置的第二连接槽(7),第一连接槽(6)、第二连接槽(7)形状与本实用新型所述连接元件的连接主体(1)形状、连接头(2)形状相匹配,第一连接槽(6)的深度不小于连接头(2)的高度,第二连接槽(7)的深度小于连接头(2)的高度,第二连接槽(7)上设有凸起(8),凸起(8)的宽度为通槽(3)宽度的一半,凸起(8)的高度与第二连接槽(7)的深度一致。

优选的,第一连接槽(6)的深度与连接头(2)的高度相同,第二连接槽(7)的深度为连接头(2)的高度的一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取得的有益效果为:只需制造相同规格的连接元件、集水支撑槽,降低制造成本,当连接元件嵌入第一连接槽(6)时能够实现集水支撑槽的左右稳定连接,当连接元件嵌入第二连接槽(7)时能够实现集水支撑槽的上下稳定连接,安装方式简单,集水支撑槽群的稳定性有所提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连接元件的一种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连接元件的另一种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连接元件的另一种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连接元件的另一种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集水支撑槽。

图6为图5中A部放大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集水支撑槽的一种连接形态。

图8为图7中B部放大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集水支撑槽的另一种连接形态。

图10为图9中C部放大图。

图中:1-连接主体;2-连接头;2a-齿状筋;3-通槽;4-连接板;5-支撑槽体;6-第一连接槽;7-第二连接槽;8-凸起。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一

请结合参照图1-6及图7-8。

在本实施例中,连接元件包括:连接主体(1)、与所述连接主体(1)两端分别对称相连的连接头(2),在加工制造过程中,连接头(2)的宽度大于所述连接主体(1)的宽度,连接头(2)的高度大于所述连接主体(1)的高度,连接主体(1)的形状为长方体,在连接主体(1)两端连接有弧形的连接头(2),在连接头(2)上沿其高度方向开设通槽(3),用于在连接时与集水支撑槽第二连接槽的凸起(8)相匹配。

在本实施例中,连接元件的形状可以如图2、图3、图4中任意一种形状,只要满足连接头(2)的宽度大于所述连接主体(1)的宽度,连接头(2)的高度大于所述连接主体(1)的高度,以及集水支撑槽上设置与连接元件形状匹配的连接槽即可,连接头(2)上设置有若干条齿状筋(2a),以增加连接元件与集水支撑槽之间的嵌合程度。

在本实施例中,集水支撑槽包括:本实用新型所述连接元件,连接板(4)和开设于所述连接板(4)同一侧的支撑槽体(5),连接板(4)边缘位置设置第一连接槽(6)、与第一连接槽(6)呈90度设置的第二连接槽(7),第一连接槽(6)、第二连接槽(7)形状与本实用新型所述连接元件的连接主体(1)形状、连接头(2)及其齿状筋(2a)形状相匹配,第一连接槽(6)的深度与连接头(2)的高度相同,第二连接槽(7)的深度为连接头(2)高度的一半,第二连接槽(7)上设有凸起(8),凸起(8)的宽度为通槽(3)宽度的一半,凸起(8)的高度与第二连接槽(7)的深度一致。

当连接元件放置在集水支撑槽的第一连接槽(6)中时,由于第一连接槽(6)的深度等于连接头(2)的高度,不会产生连接元件凸起于集水支撑槽群平面的情况,能够实现集水支撑槽在同一平面上的稳定连接。

实施例二

请结合参照图1-6及图9-10。

本实施例中的连接元件、集水支撑槽与实施例一中完全一致,在此不再赘述。

当连接元件放置在集水支撑槽的第二连接槽(7)中时,集水支撑槽上的凸起(8)嵌入连接元件的通槽(3)中,由于第二连接槽(7)的深度为连接头(2)高度的一半,此时连接元件的一半凸起于集水支撑槽群平面,当在该平面上方以连接板(4)对接的方式叠加集水支撑槽时,连接元件的凸起部分正好能够与上方的集水支撑槽实现上下稳定连接。

以上所述实施方式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并非本实用新型可行实施的穷举。对于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和精神的前提下对其所作出的任何显而易见的改动,都应当被认为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