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和工程建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地下支护装置和一种交通防护钢构桥。
背景技术:
近年来,国内大中城市交通拥堵情况不断恶化,政府为此大量兴建地铁轨道交通,地铁轨道伴随着城市的高速发展,在城市不断覆盖、延伸,现已成为城市人们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地铁沿线也逐渐成为了人们居住的首选地段。在地铁沿线兴建的大量建筑,其地下结构较多紧邻地铁站及地铁区间隧道,有些商业用房地下结构更是直接与地铁站台连通,为确保地铁及地铁站运营安全,防止地铁站地下结构受力破坏,对深基坑支护体系的位移、变形、施加支撑预应力的控制要求非常高,现有的深基坑支护体系采用钢筋混凝土组合内支撑方式,需待混凝土养护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方可进行土方开挖,施工周期较长,且实施拆除难度大,极大影响地下结构施工速度,且施工成本将大幅增加。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搭建交通轨道刚构桥时施工速度慢和周边路边变形不容易控制的技术缺陷。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地下支护装置,包括:
相对设置的两排复合隔离桩,所述复合隔离桩包括桩孔和沿着所述桩 孔长度方向设置在所述桩孔内的填充物;
两条冠梁,两条所述冠梁分别设置在所述复合隔离桩的顶部;
土钉墙,包括土钉、钢筋网和喷射在所述钢筋网上水泥层,所述钢筋网覆盖所述复合隔离桩和冠梁所构成的框架外部;所述土钉墙内还设置有间隔布置的内支撑钢管。
上述的地下支护装置中,所述复合隔离桩的顶部距离位于地面以下600-750mm,所述复合隔离桩桩长3.59-6.42m,嵌固深度1.8-2.2m。
上述的地下支护装置中,所述复合隔离桩的顶部位于地面以下690mm,其嵌固深度为2m。
上述的地下支护装置中,横撑梁,所述横撑梁间隔固定设置在两条所述冠梁之间,一侧的所述冠梁面向所述横撑梁的一侧固定设置有槽钢;
所述横撑梁为工字钢,所述工字钢的一端与所述槽钢焊接相连,所述工字钢的另一端与另一侧的所述冠梁焊接相连。
上述的地下支护装置中,所述复合隔离桩和所述冠梁焊接相连,且在所述横撑梁、冠梁和复合隔离桩三者之间通过角钢焊接固定。
上述的地下支护装置中,相邻所述横撑梁之间间距3.5m,其使用规格25a的工字钢。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交通防护刚构桥,包括上述的地下支护装置,还包括:
分别高于两侧的所述冠梁且设置在所述冠梁外侧的C20素混凝土垫层、铺设在所述C20素混凝土垫层钢筋混凝土基础;
设置在所述钢筋混凝土基础上的工字钢支撑结构;
设置在所述工字钢支撑结构上的厚带防滑凹槽钢板。
上述的交通防护刚构桥中,还包括暗挖雨水通道,设置在两排所述复合隔离桩之间。
上述的交通防护刚构桥中,还包括雨水方沟,设置在两排所述复合隔离桩之间,且位于所述横撑梁下方。
上述的交通防护刚构桥中,所述厚带防滑凹槽钢板的两侧成型有弯折的延边。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地下支护装置中,复合隔离桩的施工过程大致为:将复合隔离桩的本体嵌固在土层中,嵌固深度约为1.8-2.2m,从而使其顶部距地面处于600-750mm的深度的深度之间,再将混凝土或其他填充物填充至桩孔中,即可完成复合隔离桩1的施工。相比于现有的复合隔离桩施工过程,本实施例提供的复合隔离桩施工难度低,其结构设计合理,使得在保证施工速度快的同时,还能够保持足够的支撑强度,并且对周边路边的变形程度影响很小,特别适用于市区施工使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复合隔离桩和冠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两排复合隔离桩和冠梁相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土钉墙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的交通防护刚构桥不包含实施例1的地下支护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的交通防护刚构桥厚带防滑凹槽钢板上的延边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暗挖施工时交通防护刚构桥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明挖施工时交通防护刚构桥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复合隔离桩;2-冠梁;4-土钉墙;41-土钉;42-钢筋网;43-内支撑钢管;3-横撑梁;5-厚带防滑凹槽钢板;6-暗挖雨水通道;7-雨水方沟;51-延边。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 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地下支护装置,以下结合图1和3对本实施例的地下支护装置进行详细说明,所述地下支护装置包括:相对设置的两排复合隔离桩1,通常来说其设置在道路的两侧,复合隔离桩1包括其本体上成型的桩孔和沿着所述桩孔长度方向设置在桩孔内的填充物,本实施例中优选填充物为混凝土。复合隔离桩1本体优选采用钢管制成,优选的,埋设于其顶部距地面以下600-750mm的深度,例如600mm或750mm,其中本实施例中优选其埋设深度为690mm。所述复合隔离桩1的桩长优选采用3.59-6.42m,例如是3.59m、5m、或6.42m,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工况 应能够对复合隔离桩1的桩长进行选择。同时优选其嵌固深度为1.8-2.2m,以保证其能够提供可靠地支撑,例如嵌固深度为1.8m、2m或2.2m。
上述实施方式中,复合隔离桩1的施工过程大致为:将复合隔离桩1的本体嵌固在土层中,嵌固深度约为1.8-2.2m,从而使其顶部距地面处于600-750mm的深度的深度之间,再将混凝土或其他填充物填充至桩孔中,即可完成复合隔离桩1的施工。相比于现有的复合隔离桩施工过程,本实施例提供的复合隔离桩施工难度低,其结构设计合理,使得在保证施工速度快的同时,还能够保持足够的支撑强度,并且对周边路边的变形程度影响很小,特别适用于市区施工使用。
本实施例的地下支护装置中,在复合隔离桩1的顶部还设置有两条冠梁2,冠梁2对于提高复合隔离桩1的支撑稳定性和结构稳定性有重要作用。参考图2,其还包括土钉墙4,土钉墙4包括土钉41、钢筋网42和喷射在钢筋网42上的水泥层,所述钢筋网42覆盖在复合隔离桩1和冠梁2所构成的框架外部,土钉墙4内还设置有间隔不知的内支撑钢管43。
以上实施方式是本实施例的核心技术方案,复合隔离桩1、冠梁2和土钉墙4构成的支护装置具有施工速度快、刚度和支撑强度高、对周边路边变形程度影响较小的优点。
进一步的,参考图2,本实施例的地下支护装置还包括横撑梁3,横撑梁3间隔固定设置在两条冠梁2之间,所述冠梁面向所述横撑梁3的一侧固定设置有槽钢;其中,所述横撑梁3为工字钢,工字钢的一端与槽钢焊接相连,工字钢的另一端与其同侧的冠梁2焊接相连。通过上述实施方式的设置,使得横撑梁3能够将复合隔离桩1、冠梁2紧固连接,从而构成一 个稳定的支撑结构。
进一步优选的,复合隔离桩1和冠梁2之间采用焊接方式相连,且在横撑梁3、冠梁2和复合隔离桩1三者之间通过角钢焊接固定,角钢自身的结构为三角形,通过角钢将三者焊接相连后有助于提高横撑梁3、冠梁2和复合隔离桩1三者之间的连接强度,使本实施例的地下支护装置的支撑强度进一步提高。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交通防护刚构桥,其使用实施例1中所述的地下支护装置,以下结合图4对本实施例的交通支护刚构桥进行详细说明。
本实施例的交通防护刚构桥包括:
分别高于两侧的所述冠梁2且设置在所述冠梁2外侧的C20素混凝土垫层、铺设在所述C20素混凝土垫层钢筋混凝土基础,C20素混凝土垫层钢筋混凝土基础为其上设置的结构提供支撑和缓冲,并且有助于缓解或消除应力影响。
设置在所述钢筋混凝土基础上的工字钢支撑结构,以及设置在所述工字钢支撑结构上的厚带防滑凹槽钢板5。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根据施工长度和宽度对工字钢支撑结构的尺寸和数量进行选择,厚带防滑凹槽钢板5设置在工字钢支撑结构的上方,也即是构成了临时搭建的临时路面。参考图5,为了使厚带防滑凹槽钢板5的强度更高,受压不容易出现变形或翘起,在厚带防滑凹槽钢板5的两侧还成型有弯折的延边51,通过预先成型的延边51,使厚带防滑凹槽钢板5具备向受压弯折方向的反方向的弯折的内应力,从而有助于提高厚带防滑凹槽钢板5的强度使其不容易受压变形,这样厚 带防滑凹槽钢板5构成的临时路面行车则更为通畅。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参考图6,在进行暗挖施工时,两排复合隔离桩1之间还设置有暗挖雨水通道6,暗挖施工中,实施例1中的地下支护装置可以不包含横撑梁3.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参考图7,在进行明挖施工时,还包括雨水方沟7,设置在两排所述复合隔离桩1之间,且位于所述横撑梁3下方。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