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冲击阻挡流体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07255阅读:217来源:国知局
抗冲击阻挡流体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抗冲击阻挡流体装置,用于抗冲击子堤的快速搭建。



背景技术:

在防治水害的过程中,经常遇到流体治理的问题,无论是下水道喷涌,还是汛期来临的防洪防汛,都会面临流体阻挡的问题。传统的流体阻挡材料是沙袋,近些年来吸水膨胀袋也在部分地区得以采用,吸水膨胀袋是以吸水树脂为主要原料的一种新型挡水装置,通过对现有技术文献的研究和对其实际使用效果发现,现有的以吸水材料为主的子堤主要存在以下缺点:

通常情况下,吸水膨胀袋需淋水或者浸泡以后使用。受自身吸水效率较低的影响,特别是对于喷淋,时间较久,影响抗冲击子堤的快速搭建;为了吸水以后携带的方便,其设计尺寸也受到了限制;由于大多采用普通的麻袋造型,快速搭建条件下的结构稳定性相对较差,导致抗冲击性较为薄弱。

例如中国专利文献CN202755349U,其所公开的吸水膨胀袋直接在外袋内填充吸水膨胀剂,单袋结构决定了其水平稳定性相对较差,并且其吸水膨胀后的重量偏重,不利于抗冲击子堤的快速搭建。

为了提高快速搭建的抗冲击子堤的稳定性,在例如中国专利文献CN102535394A中,其在具有单袋结构的吸水膨胀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供了具有T型结构的锚连结构,T型结构存在大量的锚刺,尽管有利于提高快速搭建的抗冲击子堤的稳定性,但其运输也会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尤其是在拆掉T型结构时,可能有部分锚刺遗留在吸水膨胀袋中。

而在中国专利文献CN1600993A中,则基于连接带实现吸水膨胀袋间连接,用以提高吸水膨胀袋的整体强度和抗水流冲击性能。然而,对于最好单元的吸水膨胀袋,其本质上并没有产生任何变化,整体的运输和堆砌难度都很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抗冲击阻挡流体装置,该抗冲击阻挡流体装置能够进一步提高抗冲击子堤的搭建效率,并具有比较高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抗冲击阻挡流体装置,包括:

保护层,具有两层,两保护层连接形成袋状结构;

内衬层,形成保护层内面,构成袋装结构的的内衬;

内层限位线,将两内衬层之间的空间分割成行列矩阵排列的容置单元;以及

吸水材料层,填充在容置单元内。

上述抗冲击阻挡流体装置,可选地,还包括在保护层上围绕容置单元设置的外层加固线。

可选地,所述行列矩阵的行数和列数均为奇数。

可选地,容置单元的形状为正方形、长方形或者正六边形。

可选地,内层限位线连同保护层、内衬层所构建的行列矩阵是框架结构。

可选地,所述框架结构为长方体结构,长方体结构的高是两倍的容置单元的高。

可选地,吸水材料层为亲水性材料层。

可选地,亲水性材料选自亲水性树脂、绒毛浆中的一种或两种。

可选地,内衬层为无纺布层,且无纺布层的孔径小于吸水材料层所使用吸水材料的粒径。

可选地,所述保护层为尼龙网袋结构。

依据本实用新型,将由保护层和内衬层所形成的袋内空间,分割成容置单元,容置单元内用于填充吸水材料层。在填充了吸水材料层后,不容易产生吸水材料的团聚,能够形成一个大致的长方体结构,而不像现有的简单的袋装结构所形成的圆柱结构,从而所堆砌的抗冲击子堤的稳定性更好。此外,由于不会产生团聚,各个方向上的吸水率差不多,更有利于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抗冲击阻挡流体装置的分解状态示意图。

图2为相应于图1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保护层,2.内衬层,3.吸水材料层,4.外层加固线,5.蓄水单元,6.内层限位线。

具体实施方式

对于吸水材料,目前应用到抗冲击子堤快速砌筑的膨胀袋,普遍采用树脂类吸水材料,该类材料普遍是颗粒物,在没有膨胀前,所占用的袋内空间相对较小,因此在例如运输途中,容易使颗粒物团聚在位置较低的部位。

依据本实用新型,参见说明书附图1和2所示的一种抗冲击阻挡流体装置,其基本结构包括:

保护层1,具有两层,两保护层1连接形成袋状结构,基于袋状结构的概念可知,所说的连接应当是保护层1边缘的连接,在此称为第一连接。

保护层1主要用于保护内部结构,因此应当选用强度比较高的材质制作,例如高强度纤维材料,常见的,例如高强尼龙丝网袋,或者其他具有良好机械性能和良好耐磨损、耐撕裂材质所制作的袋子。

高强度纤维材料所制作的袋子密封性能相对较差,但有利于透水,而吸水材料普遍是颗粒物,为了避免吸水材料从高强度纤维材料中泄漏出去,在保护层1的内表面设置内衬层2,内衬层的主要作用就是避免颗粒物漏出,同时依据此类袋子的属性,其应当具有比较好的透水性。

因此,对于内衬层2,优选无纺布等这类亲水性材料支座的面料。

例如无纺布类的面料具有良好的吸水性,能够迅速吸水,并且也具备一定的强度,在保护层1的支撑下,能够对所包的吸水材料层形成有效的保护,并且防止吸水材料的颗粒掉出。

内衬层的孔径应当小于吸水材料颗粒的最小粒径。

进而,如图2所示,图2所示的是一个三行三列的矩阵,每一个矩阵的元素成为一个容置单元,矩阵之间的分割是通过图中所示的内层限位线5和外层加固线4,其中内层限位线5用于容置单元间的限位,减轻吸水材料团聚的影响。

吸水材料填充到容置单元内,受内层限位线5的影响,产生团聚的效应被降低。

使用时,沿阻挡流体的设计路线铺好子堤,向上述的矩阵单元内注水即可。由于产生不容易产生团聚,因此,受水面积大,水不宜流失,从而膨胀速度更快。

尤其是经过内层限位线5的限位,所约束的袋体可以是一个大致的长方体,因此,所砌筑的子堤稳定性会比较好。

相对而言,内衬层2的强度相对较低,保护层1的强度相对较高,对于内层限位线6,在构造上,主要连接在内衬层2上,为了加强单元分割的强度,还包括在保护层1上围绕容置单元设置的外层加固线4。

关于所述行列矩阵的行数和列数均为奇数,整体上可以看做是最中心的单元为中心的若干个环装单元,例如图2中所示的结构,中心有一个单元,外围由8个单元形成的环。在此类结构中,可以认为是一所回形结构,可以先就最中心的单元注水,进行初步的储水,其储水功能为后续的吸水提供帮助,提高了吸水阻挡流体的效率。

关于容置单元的形状,如图2中所示,是正方形,可选地,还可以选择容易分割的长方形或者正六边形。同时,基于前述的内容可知,回形结构在于前述容置单元的排列,形成套环。

内层限位线连同保护层1、内衬层2所构建的行列矩阵是框架结构,吸水材料在其中的分布相对均匀,砌筑后可以直接向框架内注水,吸水效率比较高。

诸如前述的内容可知,所述框架结构为长方体结构,长方体结构的高是一倍的容置单元的高,从而容易砌筑出稳定性比较好的抗冲击子堤。

对于三行三列的单元,其矩阵的边长优选为120cm,内部容置单元采用正方形设置,边长为40cm。注水后所形成的结构,是一个大致的40X40X120的砌块,所形成的抗冲击子堤稳定性比较好。

关于吸水材料层,可以选择传统的亲水性树脂,与已知的抗冲击子堤所使用膨胀袋一样的材质。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选择成本更低的绒毛浆。

此外,由于各种吸水材料的形态并不一样,为了获得良好的组织形态,例如某些吸水材料是纤维状,有些是颗粒状,纤维状的形态更容易保持,不容易产生团聚,因此,两种吸水材料可以一同使用,一方面降低成本,另一方面可以有效的降低团聚现象。

吸水材料主要选择具有比较大的比表面积的材料,可以选择无机材料,也可以选择有机材料或者复合材料。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