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折叠和整体行走的建筑基桩分力试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16201阅读:186来源:国知局
能折叠和整体行走的建筑基桩分力试压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物的桩基检测技术领域,特别是对预应力建筑基桩的试压方法及所用的装置。



背景技术:

现在对预应力建筑基桩的试压方法都是在预应力建筑基桩的上面用混泥土重物堆成试压需要的重量,常常在一根预应力建筑基桩的上面要堆压几百吨上千吨重物对预应力建筑基桩进行试压,确定预应力建筑基桩的耐压能力。这种方法要搭建很宽行牢的承重架,在重物太重又稍不平衡时,承重架还很易倒塌而发生事故。

本专利发明人在已授权专利《用周边建筑基桩分力测量预应力建筑基桩的试压装置》公开了一种在待测量的预应力建筑基桩周围,用预应力建筑基桩或其它桩作为地锚,不用搭高架、不用施压重物,只用一套放射形状支架,就能进行测定预应力建筑基桩不下沉的承重力试压方法,以及该方法所用的放射形状分力试压支架装置。但这套放射形状分力试压支架装置不仅又高又重,而且地平面上的各支架很长,在一个施工工地要把这个“放射形状分力试压支架装置”整体移动到另一个被测量的建筑基桩位置非常困难。所以在一个施工工地,如果先后被测量的两个建筑基桩只有几米远的距离,进行后一个建筑基桩不下沉的承重力试压测量时,也要把这套放射形状分力试压支架装置拆分成各组件后,在后一个建筑基桩位置重新组装成一套放射形状分力试压支架装置。这在一个施工工地不同位置进行多个建筑基桩不下沉的承重力试压测量时要多次拆、装“放射形状分力试压支架装置”,造成人力浪费,延误工期,工程成本增加。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在一个施工工地不同位置进行多个建筑基桩不下沉的承重力试压测量时,一套放射形状分力试压支架装置,用液压装置进行自动折叠,减少占地面积,而不用拆装工序,直接用带动力的履带轮在同一工地进行整体搬运,减少拆装和搬运人力浪费,缩短施工的工期,工程成本降低的建筑基桩分力试压装置。

本实用新型有两种结构是:第一种结构是斜拉杆18分为两段或多段,这两或多段之间用框形长度调节件37连接,并且两或多段之间还设有用于折叠的转动连接件;第二种结构是斜拉杆18是一根液压斜拉杆58,用液压杆的伸缩功能代替框形长度调节件37和转动连接件。

第一种结构的能折叠和整体行走的建筑基桩分力试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三角形框架的放射状立体组合结构,每个三角形框架包括一根立管17、一根斜拉杆18和一个平面受力杆19相连接而成;多个三角形框架共用同一根立管17为中心柱成放射状立体组合结构;多个三角形框架中的多个平面受力杆19是连为一体的同平面放射状组合式结构,多个平面受力杆19放射状结构中心的上面连接一根立管17,多根斜拉杆18的上端都与唯一的一根立管17连接,多根斜拉杆18的下端分别与不同位置的平面受力杆19相连接,组成多个三角形框架的放射状立体组合结构;

[1]平面受力杆19组合式结构:

平面受力杆19包括中心夹板1、分力夹板2,和连接中心夹板1与分力夹板2的钢梁8;

[1-1]、平面受力杆19的钢梁8结构:钢梁8包括转动连接的靠中心夹板段钢梁50和靠分力夹板段钢梁51这两段,在靠中心夹板段钢梁50和靠分力夹板段钢梁51的连接位置,在这两段的连接位置的靠中心夹板段钢梁50端,靠中心夹板段钢梁50的端头52有上方53是开放的连接槽54;靠分力夹板段钢梁51的一端卡在靠中心夹板段钢梁50的连接槽54中,靠分力夹板段钢梁51卡在连接槽54中,并与连接槽54的侧板55转动连接;

在钢梁8的靠中心夹板段钢梁50和靠分力夹板段钢梁51这两段连接位置还设有液压动力杆56,该液压动力杆56的两端分别与靠中心夹板段钢梁50和靠分力夹板段钢梁51转动连接;液压动力杆56可设在上面、或下面、或侧面;

钢梁8一端为带夹板端,另一端为不带夹板端;钢梁8带夹板端的结构是:钢梁8靠分力夹板段钢梁51的放射端端头的两侧分别固定有钢梁夹板23,两块钢梁夹板23分别都在钢梁8的上面伸出钢梁8,两块钢梁夹板23伸出钢梁8的部分用一根短柱24连接。

把钢梁8分段成转动连接的靠中心夹板段钢梁50和靠分力夹板段钢梁51这两段,目的是在同一个工地进行不同建筑基桩分力试压施工时,用液压动力杆56自动折叠钢梁8减少长度,使试压装置能使用中心夹板1下面机动轮自动整体行走,一套放射形状分力试压支架装置.,不用拆装工序,减少人力浪费,缩短工期,工程成本降低的建筑基桩分力试压装置。

[1-2]、平面受力杆19的中心夹板1结构:中心夹板1包括中心上夹板3和中心下夹板4,中心上夹板3和中心下夹板4之间有间隔距离;中心上夹板3和中心下夹板4之间用多根支撑柱16连接;中心上夹板3的中心位置设有一个中心上夹板孔,中心下夹板4面向中心上夹板孔的对应位置上设有下位大螺帽20;一根定位螺杆21穿过中心上夹板孔与中心下夹板4下位大螺帽20连接,使定位螺杆21的下面与中心下夹板4紧密接触,中心下夹板4的下位大螺帽20螺距大于所连接定位螺杆21部位的螺距;一个上位大螺帽22在中心上夹板3的上面与定位螺杆21连接,定位螺杆21的上端伸出上位大螺帽22,即定位螺杆21的上端有一定长度凸出在上位大螺帽22的上面;定位螺杆21上端有一定长度伸入到立管17下面的内空之中,紧密相套或螺丝连接,上位大螺帽22的外径大于立管17的外径;

在中心夹板1的中心下夹板4下面设有至少两组能被动力驱动的履带轮57;

一根定位螺杆21穿过中心上夹板孔与中心下夹板4下位大螺帽20连接;下位大螺帽20作用是增加中心下夹板4中心的厚度,从而增加中心下夹板4的强度。,使定位螺杆21的下面与中心下夹板4紧密接触;限止定位螺杆21左右摆动。中心下夹板4的下位大螺帽20螺距大于所连接定位螺杆21部位的螺距;在中心上夹板3受力有微小变形时,使定位螺杆21仍然紧密接触到下面的中心下夹板4或下位大螺帽20。一个上位大螺帽22在中心上夹板3的上面与定位螺杆21连接,定位螺杆21的上端伸出上位大螺帽22,即定位螺杆21的上端有一定长度凸出在上位大螺帽22的上面;定位螺杆21上端有一定长度伸入到立管17下面的内空之中,紧密相套或螺丝连接;套在立管17内空之中的定位螺杆21可稳定在安装时的立管17不倒下。上位大螺帽22的外径大于立管17的外径。使于上位大螺帽22先接受立管17的下压力,上位大螺帽22再把立管17的向下压力分散,使中心上夹板3不易损坏,达到定位螺杆21和多根支撑柱16都匀均平衡向中心下夹板4传导立管17的压力。下位大螺帽20用于保护中心下夹板4,上位大螺帽22用于保护中心上夹板3,定位螺杆21用于方便安装立管17时定位立管17和稳定立管17。

用动力驱动的履带轮57目的是在松软泥土的施工工地能把巨大重量的建筑基桩分力试压装置从一个建筑基桩位置,直接整体的移动到另一个建筑基桩位置。如果在前后两个建筑基桩之前铺设轨道太费人力和时间,所费人力和时间比把整套建筑基桩分力试压装置拆散再装还更多,所以用铺设轨道的方法直接整体移动建筑基桩分力试压装置没有实用性,而用动力驱动的履带轮57直接整体移动建筑基桩分力试压装置具有很好的实用性。

[1-3]、平面受力杆19的分力夹板2结构:分力夹板2包括分力上夹板6和分力下夹板7,分力上夹板6和分力下夹板7上分设有至少两组位置对应的穿螺杆孔5,位置对应的穿螺杆孔5中用带螺帽的螺杆14连接,不同组的穿螺杆孔5成平行排列,每组穿螺杆孔5至少有两个穿螺杆孔5;分力上夹板6和分力下夹板7之间有间隔距离;分力下夹板7上还设有连接分力桩的孔9。

分力夹板2用于把在测量的一个建筑基桩与周围的多个辅助建筑基桩连接,用周围的多个辅助建筑基桩抗向上拉力的合力作为在测量建筑基桩的向下压力,从而不再用试力水泥块或其它配重物提供重量来压在测量的建筑基桩,大量减少试力水泥块或其它配重物的运输和搬动的人力物力。

[1-4]、多个平面受力杆19同平面放射状组合结构:多个分力夹板2在一个中心夹板1的周围分别都用钢梁8连接成同平面放射状组合结构;多根钢梁8都以靠中心夹板段钢梁50插入在中心夹板1不同部位,多根钢梁8的靠中心夹板段钢梁50插入到中心上夹板3和中心下夹板4之间的间隔之中,多根钢梁8的靠分力夹板段钢梁51的放射端连接有钢梁夹板23;钢梁8的靠分力夹板段钢梁51穿过分力夹板2的分力上夹板6和分力下夹板7之间的间隔空间;以中心夹板1为中心,多根钢梁8和所穿过的分力夹板2成同平面放射状分布,钢梁夹板23在放射状分布的钢梁8最外端位置;使该同平面放射状分布结构最外端位置有钢梁夹板23;

该短柱24用于与斜拉杆18转动连接。

使钢梁8的钢梁夹板23便于与斜拉杆18连接,钢梁夹板23尽量远离中心夹板1更适合分散力量的分力结构。中心夹板1用于承受测试的力量,多个分力夹板2用于与分力建筑基桩连接,把试基桩的力量分散到多个分力建筑基桩分散承受力量。钢梁8用于连接中心夹板1和多个分力夹板2,并传递力量,钢梁8用于将平面受力杆19与斜拉杆18连接,并传递力量。

[2]立管17的结构:接近立管17上端的内空之中固定有一个轴承25,轴承25的内圈中设有一个“T”形杆26,“T”形杆26的横板27位于轴承25下面,“T”形杆26的中心柱28穿过轴承25的内圈孔,中心柱28的顶端位于接近立管17的顶端开口位置,中心柱28的顶端有顶端孔29。

“T”形杆26的顶端孔29用于与吊车的吊绳连接,使吊车在吊起立管17时,确保立管17垂直的与中心夹板1上的定位螺杆21,从而保证的试压过程中,立管17对被测桩的压力是垂直的。虽然轴承25和“T”形杆26只在安装立管17时有用,而在测试过程中不用,但轴承25和“T”形杆26能使安装正确,保证测试过程不出事故,且测试数据正确。

[3]立管17顶盖30的结构:包括一个短套管31和密封短套管31上端开口的厚盖板32,厚盖板32大于短套管31的横截面,短套管31外周围放射状的固定连接有多个侧拉板33,每个侧拉板33还与厚盖板32固定连接,每个侧拉板33上设有侧拉板孔34;厚盖板32盖在立管17的顶端。

侧拉板33分别与厚盖板32和短套管31连接目的是,在侧拉板33在接受斜拉力的状下,厚盖板32获得向下垂直的拉力,短套管31获得平行的压力,但短套管31周围放射状的分布有侧拉板33,平行的压力被消除而使立管17不会左右摆动,保持其垂直状态。

[4]斜拉杆18的结构:包括上拉杆35和下拉杆36,上拉杆35和下拉杆36之间用一个框形长度调节件37连接,框形长度调节件37的相对两边分别与上拉杆35的一端和下拉杆36的一端螺纹连接;与上拉杆35和下拉杆36连接的框形长度调节件37相对两边螺纹方向相反;上拉杆35的另一端连接有一个凹形夹38;

斜拉杆18中的上拉杆35或下拉杆36分为两段,该两段之间转动连接,使上拉杆35成为两段组成的转动连接结构,或者下拉杆36成为两段组成的转动连接结构。

使转动框形长度调节件37时,对上拉杆35和下拉杆36是同时拉紧,或同时延长。

斜拉杆18中的转动结构是为了配合平面受力杆19的钢梁8转动折叠,使钢梁8分成的两段能实现折叠。

[5]三角形框架的结构:三角形框架包括立管17、顶盖30、斜拉杆18和平面受力杆19的组合结构;平面受力杆19的钢梁8端头的两块钢梁夹板23之间用短柱24连接,该短柱24与斜拉杆18的下拉杆36下端转动连接,下拉杆36上端与框形长度调节件37连接;斜拉杆18的上拉杆35上端的凹形夹38与顶盖30的厚盖板32用销接的方式转动连接;顶盖30的短套管31套在立管17上端;立管17的下端套在平面受力杆19的中心夹板1上面的定位螺杆21的外面以相套的方式连接,立管17的下端接触中心夹板1的大螺帽22。

斜拉杆18的上端与顶盖30转动连接,斜拉杆18的下端与平面受力杆19转动连接,这两个转动连接的作用在于能承受三角形框架在受力状态的微小变形,使受三角形框架在受力变形时不会损坏。三角形框架的作用在于:把测定被测桩的力量传递并分散给分力桩,并且使向上拉分力桩的力是竖直向上的力,这样不会拉断分力桩。而现有技术的三角形框架中的斜拉杆直接连接分力桩,斜拉杆用斜向的力拉分力桩,现有技术很容易拉断分力桩。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不损坏分力桩是本实用新型最重要的技术效果。

[6]多个三角形框架的放射状立体组合结构:多根平面受力杆19组合式结构是一个平面放射状的结构,多根平面受力杆19组合式结构中心的定位螺杆21上面与立管17的下面相以套方式连接,立管17上面套有顶盖30,每个平面受力杆19的钢梁夹板23上的短柱24与斜拉杆18的下端转动连接,立管17上面的顶盖30侧拉板33与斜拉杆18的上端凹形夹38转动连接,组成多个三角形框架的放射状立体组合结构。

在中心夹板1的中心下夹板4下面设有履带轮57,便于要搬离工地或同一个工地中不同建筑基桩.之间搬动或运输。但在同一个工地,最好不撤卸而整体的从一个测桩点搬运到另一个测桩点。履带轮57就是用于在同一个工地,地面是松软土也能进行不撤卸而整体搬运的功能部件。在同一个工地进行整体搬运的优点是减少了对该试压装置的撤卸和重新安装,节约人力、时间和费用。

用履带轮57代替轨道,使本装置移动非常方便。因为测量预应力建筑基桩的工地都是烂泥地面,不平整又不能承重,特别是有雨水的工地地面更不能承重,只有履带轮57能使用。

用上述立体三角架式周边建筑基桩分力测量预应力建筑基桩的试压装置,借助被测建筑基桩周围的分力用建筑基桩,对被测建筑基桩试压的方法,即用立体三角架式用周边建筑基桩分力测量预应力建筑基桩的试压方法,在测定建筑物基础的预应力建筑基桩载荷不下沉的承重力时,用被测预应力建筑基桩10周围的测预应力建筑基桩作为辅助测定用的分力建筑基桩11,分力建筑基桩11至少为2个,其对被测预应力建筑基桩10进行不下沉的承重力测定步骤如下:

[1]在被测预应力建筑基桩10的顶面重叠放置千斤顶和位移记录仪12。

[2]在千斤顶和位移记录仪12的顶面放置中心夹板1:把中心夹板1的中心下夹板4与千斤顶和位移记录仪12接触,使千斤顶和位移记录仪12夹在中心夹板1与被测预应力建筑基桩10之间,中心夹板1的中心上夹板3向上,中心上夹板3和中心下夹板4之间有间隔距离。中心夹板1的结构为:中心夹板1包括中心上夹板3和中心下夹板4,中心上夹板3和中心下夹板4上分设有至少两组位置对应的穿螺杆孔5,位置对应的穿螺杆孔5中用带螺帽的螺杆14连接,不同组的穿螺杆孔5关于一个中心点成放射状分布,每组穿螺杆孔5至少有两个穿螺杆孔5。或者在中心上夹板3和中心下夹板4之间直接用多根支撑柱16焊接固定连接。

[3]选定分力建筑基桩11:选择离被测预应力建筑基桩10最近的至少两个预应力建筑基桩作为分力建筑基桩11,被测预应力建筑基桩10不下沉的承重力为F,任何一个分力建筑基桩11被向上拔起时,不会有任何向上移动的向上拔力为f,分力建筑基桩11的数量为n,必需满足:f1+f2+f3……+fn>F,和F/n<f。

[4]在分力建筑基桩11的顶面连接分力夹板2:用凸出于分力建筑基桩11自有的顶面竖向承重主钢筋13穿过分力夹板2的分力下夹板7上的连接分力桩的孔9,将穿过连接分力桩的孔9的竖向承重主钢筋13用焊接或螺帽把两者固定连接;通过分力下夹板7,将分力建筑基桩11的顶面固定连接分力夹板2。分力夹板2的结构为:分力夹板2包括分力上夹板6和分力下夹板7,分力上夹板6和分力下夹板7上分设有至少两组位置对应的穿螺杆孔5,位置对应的穿螺杆孔5中用带螺帽的螺杆14连接,不同组的穿螺杆孔5成平行排列,每组穿螺杆孔5至少有两个穿螺杆孔5;分力上夹板6和分力下夹板7之间有间隔距离;分力下夹板7上还设有连接分力桩的孔9。

[5]用钢梁8将被测预应力建筑基桩10与分力建筑基桩11连接:将钢梁8的一端放置于中心夹板1的中心上夹板3与中心下夹板4之间的间隔之中,并用中心上夹板3与中心下夹板4上的螺杆穿过该两个夹板的穿螺杆孔5加螺帽压紧连接成一体;钢梁8的另一部份放置于分力夹板2的分力上夹板6与分力下夹板7之间的间隔之中,并用分力上夹板6与分力下夹板7上的螺杆穿过该两个夹板的穿螺杆孔5加螺帽压紧连接成一体;这样,每根钢梁8将中心夹板1的一部份与一个分力夹板2固定连接,每个分力建筑基桩11上面的分力夹板2都通过钢梁8和中心夹板1,使两个或多个分力建筑基桩11都与一个被测预应力建筑基桩10紧连接成一体。

[6]安装整个试压装置:按权利要求3所述的试压装置结构将立管17、顶盖30、斜拉杆18和平面受力杆19组合安装成整个立体三角架式用周边建筑基桩分力测量预应力建筑基桩的试压装置。

[7]测定被测预应力建筑基桩10的不下沉的承重力:将夹在中心夹板1与被测预应力建筑基桩10之间的千斤顶和位移记录仪12与千斤顶压力记录仪15连接,并通电开始记录压力;再通电启动千斤顶和位移记录仪12中的千斤顶,观察被测预应力建筑基桩10在承受规定承重力时间内有无下沉,或下沉尺寸是否在规定范围内。

下面是第二种结构的能折叠和整体行走的建筑基桩分力试压装置,第二种结构的斜拉杆18是一根液压斜拉杆58,用液压杆的伸缩功能代替第一种结构的框形长度调节件37和转动连接件。第二种结构优于第一种结构的是:对液压斜拉杆58的长短调节更方便、更精确,并且在折叠钢梁(50)的靠分力夹板段钢梁(51)时,不仅能用最小的折叠靠分力夹板段钢梁(51),而且可使折叠状态的靠分力夹板段钢梁(51)和液压斜拉杆58成为一根直杆结构,与立管(17)和靠中心夹板段钢梁(50)合成折叠状态的三角形结构,使其在折叠后整个分力试压装置结构稳固,整个分力试压装置在不平整的工地上用履带轮57整体行走时,不会出现折叠形状变形,重心不稳的问题。

第二种结构的能折叠和整体行走的建筑基桩分力试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三角形框架的放射状立体组合结构,每个三角形框架包括一根立管(17)、一根斜拉杆(18)和一个平面受力杆(19)相连接而成;多个三角形框架共用同一根立管(17)为中心柱成放射状立体组合结构;多个三角形框架中的多个平面受力杆(19)是连为一体的同平面放射状组合式结构,多个平面受力杆(19)放射状结构中心的上面连接一根立管(17),多根斜拉杆(18)的上端都与唯一的一根立管(17)连接,多根斜拉杆(18)的下端分别与不同位置的平面受力杆(19)相连接,组成多个三角形框架的放射状立体组合结构;

[1]平面受力杆(19)组合式结构:

平面受力杆(19)包括中心夹板(1)、分力夹板(2),和连接中心夹板(1)与分力夹板(2)的钢梁(8);

[1-1]、平面受力杆(19)的钢梁(8)结构:钢梁(8)包括转动连接的靠中心夹板段钢梁(50)和靠分力夹板段钢梁(51)这两段,在靠中心夹板段钢梁(50)和靠分力夹板段钢梁(51)的连接位置,在这两段的连接位置的靠中心夹板段钢梁(50)端,靠中心夹板段钢梁(50)的端头(52)有上方(53)是开放的连接槽(54);靠分力夹板段钢梁(51)的一端卡在靠中心夹板段钢梁(50)的连接槽(54)中,靠分力夹板段钢梁(51)卡在连接槽(54)中,并与连接槽(54)的侧板(55)转动连接;

钢梁(8)一端为带夹板端,另一端为不带夹板端;钢梁(8)带夹板端的结构是:钢梁(8)靠分力夹板段钢梁(51)的放射端端头的两侧分别固定有钢梁夹板(23),两块钢梁夹板(23)分别都在钢梁(8)的上面伸出钢梁(8),两块钢梁夹板(23)伸出钢梁(8)的部分用一根短柱(24)连接;

[1-2]、平面受力杆(19)的中心夹板(1)结构:中心夹板(1)包括中心上夹板(3)和中心下夹板(4),中心上夹板(3)和中心下夹板(4)之间有间隔距离;中心上夹板(3)和中心下夹板(4)之间用多根支撑柱(16)连接;中心上夹板(3)的中心位置设有一个中心上夹板孔,中心下夹板(4)面向中心上夹板孔的对应位置上设有下位大螺帽(20);一根定位螺杆(21)穿过中心上夹板孔与中心下夹板(4)下位大螺帽(20)连接,使定位螺杆(21)的下面与中心下夹板(4)紧密接触,中心下夹板(4)的下位大螺帽(20)螺距大于所连接定位螺杆(21)部位的螺距;一个上位大螺帽(22)在中心上夹板(3)的上面与定位螺杆(21)连接,定位螺杆(21)的上端伸出上位大螺帽(22),即定位螺杆(21)的上端有一定长度凸出在上位大螺帽(22)的上面;定位螺杆(21)上端有一定长度伸入到立管(17)下面的内空之中,紧密相套或螺丝连接,上位大螺帽(22)的外径大于立管(17)的外径;

在中心夹板(1)的中心下夹板(4)下面设有至少两组能被动力驱动的履带轮(57);

[1-3]、平面受力杆(19)的分力夹板(2)结构:分力夹板(2)包括分力上夹板(6)和分力下夹板(7),分力上夹板(6)和分力下夹板(7)上分设有至少两组位置对应的穿螺杆孔(5),位置对应的穿螺杆孔(5)中用带螺帽的螺杆(14)连接,不同组的穿螺杆孔(5)成平行排列,每组穿螺杆孔(5)至少有两个穿螺杆孔(5);分力上夹板(6)和分力下夹板(7)之间有间隔距离;分力下夹板(7)上还设有连接分力桩的孔(9);

[1-4]、多个平面受力杆(19)同平面放射状组合结构:多个分力夹板(2)在一个中心夹板(1)的周围分别都用钢梁(8)连接成同平面放射状组合结构;多根钢梁(8)都以靠中心夹板段钢梁(50)插入在中心夹板(1)不同部位,多根钢梁(8)的靠中心夹板段钢梁(50)插入到中心上夹板(3)和中心下夹板(4)之间的间隔之中,多根钢梁(8)的靠分力夹板段钢梁(51)的放射端连接有钢梁夹板(23);钢梁(8)的靠分力夹板段钢梁(51)穿过分力夹板(2)的分力上夹板(6)和分力下夹板(7)之间的间隔空间;以中心夹板(1)为中心,多根钢梁(8)和所穿过的分力夹板(2)成同平面放射状分布,钢梁夹板(23)在放射状分布的钢梁(8)最外端位置;使该同平面放射状分布结构最外端位置有钢梁夹板(23);

[2]立管(17)的结构:接近立管(17)上端的内空之中固定有一个轴承(25),轴承(25)的内圈中设有一个“T”形杆(26),“T”形杆(26)的横板(27)位于轴承(25)下面,“T”形杆(26)的中心柱(28)穿过轴承(25)的内圈孔,中心柱(28)的顶端位于接近立管(17)的顶端开口位置,中心柱(28)的顶端有顶端孔(29);

[3]立管(17)顶盖(30)的结构:包括一个短套管(31)和密封短套管(31)上端开口的厚盖板(32),厚盖板(32)大于短套管(31)的横截面,短套管(31)外周围放射状的固定连接有多个侧拉板(33),每个侧拉板(33)还与厚盖板(32)固定连接,每个侧拉板(33)上设有侧拉板孔(34);厚盖板(32)盖在立管(17)的顶端;

[4]斜拉杆(18)的结构:斜拉杆(18)是一根液压斜拉杆(58),液压斜拉杆(58)的两端分别与顶盖(30)和靠分力夹板段钢梁(51)转动连;

[5]三角形框架的结构:三角形框架包括立管(17)、顶盖(30)、斜拉杆(18)和平面受力杆(19)的组合结构;平面受力杆(19)的钢梁(8)端头的两块钢梁夹板(23)之间用短柱(24)连接,该短柱(24)与斜拉杆(18)的下拉杆(36)下端转动连接,下拉杆(36)上端与框形长度调节件(37)连接;斜拉杆(18)的上拉杆(35)上端的凹形夹(38)与顶盖(30)的厚盖板(32)用销接的方式转动连接;顶盖(30)的短套管(31)套在立管(17)上端;立管(17)的下端套在平面受力杆(19)的中心夹板(1)上面的定位螺杆(21)的外面以相套的方式连接,立管(17)的下端接触中心夹板(1)的大螺帽(22);

[6]多个三角形框架的放射状立体组合结构:多根平面受力杆(19)组合式结构是一个平面放射状的结构,多根平面受力杆(19)组合式结构中心的定位螺杆(21)上面与立管(17)的下面相以套方式连接,立管(17)上面套有顶盖(30),每个平面受力杆(19)的钢梁夹板(23)上的短柱(24)与斜拉杆(18)的下端转动连接,立管(17)上面的顶盖(30)侧拉板(33)与斜拉杆(18)的上端凹形夹(38)转动连接,组成多个三角形框架的放射状立体组合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

利用被测预应力建筑基桩周围还有的预应力建筑基桩作为地锚,不用搭承载测试用的几十吨到几百吨重物用的载货架、不用施压的重物,只用放射形状支架试压装置就能测定预应力建筑基桩不下沉的承重力,大大节约了用几百吨上千吨重物试压成本,完全避免了用重物重叠太高试压时倒塌的事故风险,而测量试压力的时间大大缩短,节约了施工时间。

本实用新型的试压装置的各部件部可撤卸,适应不同工地之间搬运本试压装置,并且同一个工地不同位置的建筑基桩之间如有位置不同时,可以不用撤卸本试压装置,直接把整个试压装置移动到另一个建筑基桩位置,以满足安全地进行同一工地不同建筑基桩之间快速测试问题。由于预应力建筑基桩的不下沉的承重力都在泥烂的工地,所以不撤卸直接把整个试压装置移动到另一个建筑基桩位置方便搬运很重要。

把钢梁分段成转动连接的靠中心夹板段钢梁和靠分力夹板段钢梁这两段,目的是在同一个工地进行不同建筑基桩分力试压施工时,用液压动力杆自动折叠沉重的钢梁,减少钢梁占用地用,整体移动本试压装置更方便。有动力的履带轮使试压装置在泥烂的工地、松软泥土的工地自动整体行走,一套放射形状分力试压支架装置.,不用拆装工序,减少人力浪费,缩短工期,工程成本降低。

除上述优点外,还具有的优点:

1、立管17内空之中的“T”形杆26,使安装立管17时可用吊车吊起立管17,使吊车在吊起立管17时,确保立管17垂直,保证测试数据正确,加上定位螺杆21使安装更方便。

2、上位大螺帽22和下位大螺帽20增加了中心夹板1的强度,节约中心夹板1的用材料费用。

3、顶盖30与立管17的分离结构,提高立管17顶端的受力能力,使本立体三角架式试压装置能测定更大力量的基桩。

4、斜拉杆18分散立管17的受力给钢梁8,使本立体三角架式试压装置能测定更大力量的基桩。

5、把分力夹板2放在中心夹板与钢梁夹板之面的钢梁上,用中心夹板与钢梁夹板把分力夹板竖直的向上拉抬,竖直向上的拉抬力量不会拉断分力夹板下面连接的分力桩。而现有技术的三角形框架中的斜拉杆直接连接分力桩,斜拉杆用斜向的力拉分力桩,很容易拉断分力桩。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不损坏分力桩是本实用新型最重要的技术效果。

6、用履带轮57非常方便在于同一个工地进行不撤卸而整体搬运的功能部件。在同一个工地进行整体搬运的优点是减少了对该试压装置的撤卸和重新安装,节约人力、时间和费用。

附图说明

图1是平面受力杆和建筑基桩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从上向下观察平面受力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在测量建筑基桩试压状态的建筑基桩分力试压装置和建筑基桩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各转动结构,和行走部件的建筑基桩分力试压装置和建筑基桩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各转动结构在折叠状态,和行走部件在行走状态的建筑基桩分力试压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6是平面受力杆的靠中心夹板段钢梁、靠分力夹板段钢梁和液压动力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在测量建筑基桩试压状态的液压斜拉杆式建筑基桩分力试压装置和建筑基桩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各转动结构,和行走部件的液压斜拉杆式建筑基桩分力试压装置和建筑基桩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各转动结构在折叠状态,和行走部件在行走状态的液压斜拉杆式建筑基桩分力试压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10是与液压斜拉杆式配合的平面受力杆的靠中心夹板段钢梁、靠分力夹板段钢梁和液压动力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是中心夹板、2是分力夹板、3是中心上夹板、4是中心下夹板、5是穿螺杆孔、6是分力上夹板、7是分力下夹板、8是钢梁、9是连接分力桩的孔、10是被测预应力建筑基桩、11是分力建筑基桩、12是千斤顶和位移记录仪、13是竖向承重主钢筋、14是带螺帽的螺杆、15是千斤顶压力记录仪、16是支撑柱、17是立管、18是斜拉杆、19是平面受力杆、20是下位大螺帽、21是定位螺杆、22是上位大螺帽、23是钢梁夹板、24是短柱、25是轴承、26是“T”形杆、27是横板、28是中心柱、29是顶端孔、30是顶盖、31是短套管、32是厚盖板、33是侧拉板、34是侧拉板孔、35是上拉杆、36下拉杆、37是框形长度调节件、38是凹形夹、50是靠中心夹板段钢梁、51是靠分力夹板段钢梁、52是端头、53是上方、54是连接槽、55是侧板、56是液压动力杆、57是履带轮、58是液压斜拉杆58。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第一种结构的能折叠和整体行走的建筑基桩分力试压装置

如图1、2、3、4、5、6,

第一种结构的能折叠和整体行走的建筑基桩分力试压装置,包括多个三角形框架的放射状立体组合结构,每个三角形框架包括一根立管17、一根斜拉杆18和一个平面受力杆19相连接而成;多个三角形框架共用同一根立管17为中心柱成放射状立体组合结构;多个三角形框架中的多个平面受力杆19是连为一体的同平面放射状组合式结构,多个平面受力杆19放射状结构中心的上面连接一根立管17,多根斜拉杆18的上端都与唯一的一根立管17连接,多根斜拉杆18的下端分别与不同位置的平面受力杆19相连接,组成多个三角形框架的放射状立体组合结构;

[1]平面受力杆19组合式结构:

平面受力杆19包括中心夹板1、分力夹板2,和连接中心夹板1与分力夹板2的钢梁8;

[1-1]、平面受力杆19的钢梁8结构:钢梁8包括转动连接的靠中心夹板段钢梁50和靠分力夹板段钢梁51这两段,在靠中心夹板段钢梁50和靠分力夹板段钢梁51的连接位置,在这两段的连接位置的靠中心夹板段钢梁50端,靠中心夹板段钢梁50的端头52有上方53是开放的连接槽54;靠分力夹板段钢梁51的一端卡在靠中心夹板段钢梁50的连接槽54中,靠分力夹板段钢梁51卡在连接槽54中,并与连接槽54的侧板55转动连接;

在钢梁8的靠中心夹板段钢梁50和靠分力夹板段钢梁51这两段连接位置还设有液压动力杆56,该液压动力杆56的两端分别与靠中心夹板段钢梁50和靠分力夹板段钢梁51转动连接;液压动力杆56可设在上面、或下面、或侧面;

钢梁8一端为带夹板端,另一端为不带夹板端;钢梁8带夹板端的结构是:钢梁8靠分力夹板段钢梁51的放射端端头的两侧分别固定有钢梁夹板23,两块钢梁夹板23分别都在钢梁8的上面伸出钢梁8,两块钢梁夹板23伸出钢梁8的部分用一根短柱24连接;

[1-2]、平面受力杆19的中心夹板1结构:中心夹板1包括中心上夹板3和中心下夹板4,中心上夹板3和中心下夹板4之间有间隔距离;中心上夹板3和中心下夹板4之间用多根支撑柱16连接;中心上夹板3的中心位置设有一个中心上夹板孔,中心下夹板4面向中心上夹板孔的对应位置上设有下位大螺帽20;一根定位螺杆21穿过中心上夹板孔与中心下夹板4下位大螺帽20连接,使定位螺杆21的下面与中心下夹板4紧密接触,中心下夹板4的下位大螺帽20螺距大于所连接定位螺杆21部位的螺距;一个上位大螺帽22在中心上夹板3的上面与定位螺杆21连接,定位螺杆21的上端伸出上位大螺帽22,即定位螺杆21的上端有一定长度凸出在上位大螺帽22的上面;定位螺杆21上端有一定长度伸入到立管17下面的内空之中,紧密相套或螺丝连接,上位大螺帽22的外径大于立管17的外径;

在中心夹板1的中心下夹板4下面设有至少两组能被动力驱动的履带轮57;

[1-3]、平面受力杆19的分力夹板2结构:分力夹板2包括分力上夹板6和分力下夹板7,分力上夹板6和分力下夹板7上分设有至少两组位置对应的穿螺杆孔5,位置对应的穿螺杆孔5中用带螺帽的螺杆14连接,不同组的穿螺杆孔5成平行排列,每组穿螺杆孔5至少有两个穿螺杆孔5;分力上夹板6和分力下夹板7之间有间隔距离;分力下夹板7上还设有连接分力桩的孔9;

[1-4]、多个平面受力杆19同平面放射状组合结构:多个分力夹板2在一个中心夹板1的周围分别都用钢梁8连接成同平面放射状组合结构;多根钢梁8都以靠中心夹板段钢梁50插入在中心夹板1不同部位,多根钢梁8的靠中心夹板段钢梁50插入到中心上夹板3和中心下夹板4之间的间隔之中,多根钢梁8的靠分力夹板段钢梁51的放射端连接有钢梁夹板23;钢梁8的靠分力夹板段钢梁51穿过分力夹板2的分力上夹板6和分力下夹板7之间的间隔空间;以中心夹板1为中心,多根钢梁8和所穿过的分力夹板2成同平面放射状分布,钢梁夹板23在放射状分布的钢梁8最外端位置;使该同平面放射状分布结构最外端位置有钢梁夹板23;

[2]立管17的结构:接近立管17上端的内空之中固定有一个轴承25,轴承25的内圈中设有一个“T”形杆26,“T”形杆26的横板27位于轴承25下面,“T”形杆26的中心柱28穿过轴承25的内圈孔,中心柱28的顶端位于接近立管17的顶端开口位置,中心柱28的顶端有顶端孔29;

[3]立管17顶盖30的结构:包括一个短套管31和密封短套管31上端开口的厚盖板32,厚盖板32大于短套管31的横截面,短套管31外周围放射状的固定连接有多个侧拉板33,每个侧拉板33还与厚盖板32固定连接,每个侧拉板33上设有侧拉板孔34;厚盖板32盖在立管17的顶端;

[4]斜拉杆18的结构:包括上拉杆35和下拉杆36,上拉杆35和下拉杆36之间用一个框形长度调节件37连接,框形长度调节件37的相对两边分别与上拉杆35的一端和下拉杆36的一端螺纹连接;与上拉杆35和下拉杆36连接的框形长度调节件37相对两边螺纹方向相反;上拉杆35的另一端连接有一个凹形夹38;

斜拉杆18中的上拉杆35或下拉杆36分为两段,该两段之间转动连接,使上拉杆35成为两段组成的转动连接结构,或者下拉杆36成为两段组成的转动连接结构;

[5]三角形框架的结构:三角形框架包括立管17、顶盖30、斜拉杆18和平面受力杆19的组合结构;平面受力杆19的钢梁8端头的两块钢梁夹板23之间用短柱24连接,该短柱24与斜拉杆18的下拉杆36下端转动连接,下拉杆36上端与框形长度调节件37连接;斜拉杆18的上拉杆35上端的凹形夹38与顶盖30的厚盖板32用销接的方式转动连接;顶盖30的短套管31套在立管17上端;立管17的下端套在平面受力杆19的中心夹板1上面的定位螺杆21的外面以相套的方式连接,立管17的下端接触中心夹板1的大螺帽22;

[6]多个三角形框架的放射状立体组合结构:多根平面受力杆19组合式结构是一个平面放射状的结构,多根平面受力杆19组合式结构中心的定位螺杆21上面与立管17的下面相以套方式连接,立管17上面套有顶盖30,每个平面受力杆19的钢梁夹板23上的短柱24与斜拉杆18的下端转动连接,立管17上面的顶盖30侧拉板33与斜拉杆18的上端凹形夹38转动连接,组成多个三角形框架的放射状立体组合结构。

实施例2、第二种结构的能折叠和整体行走的建筑基桩分力试压装置

如图1、2、7、8、9、10,

第二种结构的能折叠和整体行走的建筑基桩分力试压装置,包括多个三角形框架的放射状立体组合结构,每个三角形框架包括一根立管(17)、一根斜拉杆(18)和一个平面受力杆(19)相连接而成;多个三角形框架共用同一根立管(17)为中心柱成放射状立体组合结构;多个三角形框架中的多个平面受力杆(19)是连为一体的同平面放射状组合式结构,多个平面受力杆(19)放射状结构中心的上面连接一根立管(17),多根斜拉杆(18)的上端都与唯一的一根立管(17)连接,多根斜拉杆(18)的下端分别与不同位置的平面受力杆(19)相连接,组成多个三角形框架的放射状立体组合结构;

[1]平面受力杆(19)组合式结构:

平面受力杆(19)包括中心夹板(1)、分力夹板(2),和连接中心夹板(1)与分力夹板(2)的钢梁(8);

[1-1]、平面受力杆(19)的钢梁(8)结构:钢梁(8)包括转动连接的靠中心夹板段钢梁(50)和靠分力夹板段钢梁(51)这两段,在靠中心夹板段钢梁(50)和靠分力夹板段钢梁(51)的连接位置,在这两段的连接位置的靠中心夹板段钢梁(50)端,靠中心夹板段钢梁(50)的端头(52)有上方(53)是开放的连接槽(54);靠分力夹板段钢梁(51)的一端卡在靠中心夹板段钢梁(50)的连接槽(54)中,靠分力夹板段钢梁(51)卡在连接槽(54)中,并与连接槽(54)的侧板(55)转动连接;

钢梁(8)一端为带夹板端,另一端为不带夹板端;钢梁(8)带夹板端的结构是:钢梁(8)靠分力夹板段钢梁(51)的放射端端头的两侧分别固定有钢梁夹板(23),两块钢梁夹板(23)分别都在钢梁(8)的上面伸出钢梁(8),两块钢梁夹板(23)伸出钢梁(8)的部分用一根短柱(24)连接;

[1-2]、平面受力杆(19)的中心夹板(1)结构:中心夹板(1)包括中心上夹板(3)和中心下夹板(4),中心上夹板(3)和中心下夹板(4)之间有间隔距离;中心上夹板(3)和中心下夹板(4)之间用多根支撑柱(16)连接;中心上夹板(3)的中心位置设有一个中心上夹板孔,中心下夹板(4)面向中心上夹板孔的对应位置上设有下位大螺帽(20);一根定位螺杆(21)穿过中心上夹板孔与中心下夹板(4)下位大螺帽(20)连接,使定位螺杆(21)的下面与中心下夹板(4)紧密接触,中心下夹板(4)的下位大螺帽(20)螺距大于所连接定位螺杆(21)部位的螺距;一个上位大螺帽(22)在中心上夹板(3)的上面与定位螺杆(21)连接,定位螺杆(21)的上端伸出上位大螺帽(22),即定位螺杆(21)的上端有一定长度凸出在上位大螺帽(22)的上面;定位螺杆(21)上端有一定长度伸入到立管(17)下面的内空之中,紧密相套或螺丝连接,上位大螺帽(22)的外径大于立管(17)的外径;

在中心夹板(1)的中心下夹板(4)下面设有至少两组能被动力驱动的履带轮(57);

[1-3]、平面受力杆(19)的分力夹板(2)结构:分力夹板(2)包括分力上夹板(6)和分力下夹板(7),分力上夹板(6)和分力下夹板(7)上分设有至少两组位置对应的穿螺杆孔(5),位置对应的穿螺杆孔(5)中用带螺帽的螺杆(14)连接,不同组的穿螺杆孔(5)成平行排列,每组穿螺杆孔(5)至少有两个穿螺杆孔(5);分力上夹板(6)和分力下夹板(7)之间有间隔距离;分力下夹板(7)上还设有连接分力桩的孔(9);

[1-4]、多个平面受力杆(19)同平面放射状组合结构:多个分力夹板(2)在一个中心夹板(1)的周围分别都用钢梁(8)连接成同平面放射状组合结构;多根钢梁(8)都以靠中心夹板段钢梁(50)插入在中心夹板(1)不同部位,多根钢梁(8)的靠中心夹板段钢梁(50)插入到中心上夹板(3)和中心下夹板(4)之间的间隔之中,多根钢梁(8)的靠分力夹板段钢梁(51)的放射端连接有钢梁夹板(23);钢梁(8)的靠分力夹板段钢梁(51)穿过分力夹板(2)的分力上夹板(6)和分力下夹板(7)之间的间隔空间;以中心夹板(1)为中心,多根钢梁(8)和所穿过的分力夹板(2)成同平面放射状分布,钢梁夹板(23)在放射状分布的钢梁(8)最外端位置;使该同平面放射状分布结构最外端位置有钢梁夹板(23);

[2]立管(17)的结构:接近立管(17)上端的内空之中固定有一个轴承(25),轴承(25)的内圈中设有一个“T”形杆(26),“T”形杆(26)的横板(27)位于轴承(25)下面,“T”形杆(26)的中心柱(28)穿过轴承(25)的内圈孔,中心柱(28)的顶端位于接近立管(17)的顶端开口位置,中心柱(28)的顶端有顶端孔(29);

[3]立管(17)顶盖(30)的结构:包括一个短套管(31)和密封短套管(31)上端开口的厚盖板(32),厚盖板(32)大于短套管(31)的横截面,短套管(31)外周围放射状的固定连接有多个侧拉板(33),每个侧拉板(33)还与厚盖板(32)固定连接,每个侧拉板(33)上设有侧拉板孔(34);厚盖板(32)盖在立管(17)的顶端;

[4]斜拉杆(18)的结构:斜拉杆(18)是一根液压斜拉杆(58),液压斜拉杆(58)的两端分别与顶盖(30)和靠分力夹板段钢梁(51)转动连;

[5]三角形框架的结构:三角形框架包括立管(17)、顶盖(30)、斜拉杆(18)和平面受力杆(19)的组合结构;平面受力杆(19)的钢梁(8)端头的两块钢梁夹板(23)之间用短柱(24)连接,该短柱(24)与斜拉杆(18)的下拉杆(36)下端转动连接,下拉杆(36)上端与框形长度调节件(37)连接;斜拉杆(18)的上拉杆(35)上端的凹形夹(38)与顶盖(30)的厚盖板(32)用销接的方式转动连接;顶盖(30)的短套管(31)套在立管(17)上端;立管(17)的下端套在平面受力杆(19)的中心夹板(1)上面的定位螺杆(21)的外面以相套的方式连接,立管(17)的下端接触中心夹板(1)的大螺帽(22);

[6]多个三角形框架的放射状立体组合结构:多根平面受力杆(19)组合式结构是一个平面放射状的结构,多根平面受力杆(19)组合式结构中心的定位螺杆(21)上面与立管(17)的下面相以套方式连接,立管(17)上面套有顶盖(30),每个平面受力杆(19)的钢梁夹板(23)上的短柱(24)与斜拉杆(18)的下端转动连接,立管(17)上面的顶盖(30)侧拉板(33)与斜拉杆(18)的上端凹形夹(38)转动连接,组成多个三角形框架的放射状立体组合结构。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