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础底板表面的渗水处理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375046阅读:425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础底板表面的渗水处理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基础底板防水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基础底板表面渗水处理构造。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高层建筑及超高层建筑越来越多,现代高层建筑及超高层建筑往往都因建筑功能上的要求设置一层或多层地下室,从而基坑深度不断增加,超深基坑越来越多。随着基坑开挖深度的增加,基础底板处的水压力越来越大,从而导致基础底板表面渗水概率增大。

由于大深基坑基础底板为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缝处理不当、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冷缝和混凝土不密实处等问题都是造成基础底板表面(尤其是格构柱、底板加强带、后浇带等区域)容易渗水的原因。基础底板渗水不仅影响建筑物的使用功能,而且维修困难,长期渗水,维修成本极高,同时极大地影响建筑地面的耐久性。再加上大深基坑底板的建筑地面厚度一般为150~250mm,如果发生渗水将很难处理。因此在基础底板建筑地面面层施工之前做渗水处理变得极为重要。

传统的堵漏方法是将裂缝或渗水处凿开进行注浆或重新浇筑,但是由于水压较大,新旧混凝土接茬处很难做到百分百紧密无缝结合,堵漏的困难相对较大,并且不利于施工质量的控制;而且后期返修可能性较大,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础底板表面的渗水处理结构,要解决传统的施工方法制作的渗水处理构造结构质量差,堵漏效果差、后期返修可能性较大和成本较高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基础底板表面的渗水处理结构,设置在基础底板上、渗水区域位置处;包括有浇筑在渗水区域两侧的混凝土找坡层,铺设在基础底板上、混凝土找坡层之间的第一填充层,填充在混凝土找坡层与第一填充层之间的填充材料,覆盖在第一填充层与填充材料顶部的耐碱网格布,铺设在耐碱网格布上的第二填充层以及浇筑在混凝土找坡层与第二填充层顶部的混凝土面层;所述混凝土找坡层沿着渗水区域的长度方向通长设置;所述第一填充层的顶面低于混凝土找坡层的顶面,第一填充层的两侧与混凝土找坡层之间均留有间隙;所述填充材料填充在第一填充层与混凝土找坡层之间的间隙中,且填充材料的顶面与第一填充层的顶面平齐;所述第二填充层的顶面与混凝土找坡层顶面平齐;所述混凝土面层与其下方渗水区域位置两侧的混凝土找坡层构成一条盲沟,所述盲沟与地下集水坑联通。

优选的,所述渗水区域为基础底板上的后浇带所在的区域或者施工缝所在的区域。

优选的,所述混凝土找坡层的厚度为100~250mm。

优选的,所述第一填充层为卵石层或者碎石层,其中卵石或者碎石的粒径在30~50mm之间;所述第一填充层的顶部比混凝土找坡层的顶部低为20~40mm。

优选的,所述第一填充层的宽度为100mm~200mm。

优选的,所述填充材料与第一填充层的材料相同,为卵石或者碎石,其中卵石或者碎石的粒径在30~50mm之间。

优选的,所述填充材料的宽度为50mm~100mm。

优选的,所述第二填充层为碎石或者为粒径不小于0.15mm的较小碎石或者粗砂;所述第二填充层的厚度为20~40m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特点和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能够有效解决基础底板表面渗水问题,尤其针对解决了格构柱、底板加强带、后浇带等薄弱区域地带渗漏的问题,防水效果好,施工简单且针对性强。

2、本实用新型通过在薄弱地带设置盲沟,可有效的将可能渗出的水通过盲沟有组织的排至地下集水坑后外排,保证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和安全性能。

3、本实用新型缓冲疏通的方法明显优于堵漏,难度系数低,并减少后期的维修费用,降低成本。

4、本实用新型操作简单、实施方便,既可保证基础底板表面防渗的施工质量问题,又能减少后期的维修费用,而且在施工过程中使用的挡板还可以重复利用,减少挡板的使用,节省物力、财力,绿色环保。

5、 本实用新型中的耐碱网格布具有强度高、粘结性好、服帖性、 定位性极佳的特性,并可以减少上层物质渗入卵石或碎石层(粒径30~50mm)内,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基础底板表面的渗水处理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基础底板表面的渗水处理结构施工的过程图。

附图标记:1-基础底板、2-第一填充层、3-第二填充层、4-混凝土面层、5-混凝土找坡层、6-耐碱网格布、7-挡板。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这种基础底板表面的渗水处理结构,设置在基础底板1上、渗水区域位置处;包括有浇筑在渗水区域两侧的混凝土找坡层5,铺设在基础底板1上、混凝土找坡层5之间的第一填充层2,填充在混凝土找坡层5与第一填充层2之间的填充材料8,覆盖在第一填充层2与填充材料8顶部的耐碱网格布6,铺设在耐碱网格布6上的第二填充层3以及浇筑在混凝土找坡层5与第二填充层3顶部的混凝土面层4;所述混凝土找坡层5沿着渗水区域的长度方向通长设置;所述第一填充层2的顶面低于混凝土找坡层5的顶面,第一填充层2的两侧与混凝土找坡层5之间均留有间隙;所述填充材料8填充在第一填充层2与混凝土找坡层5之间的间隙中,且填充材料8的顶面与第一填充层2的顶面平齐;所述第二填充层3的顶面与混凝土找坡层5顶面平齐;所述混凝土面层4与其下方渗水区域位置两侧的混凝土找坡层5构成一条盲沟,所述盲沟与地下集水坑联通。

本实施例中,所述渗水区域为基础底板1上的后浇带所在的区域或者施工缝所在的区域。

本实施例中,所述混凝土找坡层5的厚度为180mm。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混凝土找坡层5的厚度还可以在100~250mm之间选取。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填充层2为卵石层或者碎石层,其中卵石或者碎石的粒径在30~50mm之间;所述第一填充层2的顶部比混凝土找坡层5的顶部低20mm。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填充层2的顶部到混凝土找坡层5的顶部的距离根据第二填充层3的厚度而定,可以在20 mm~40mm之间选取。

本实施例中,所述填充材料8与第一填充层2的材料相同,为卵石或者碎石,其中卵石或者碎石的粒径在30~50mm之间。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填充层3为碎石或者为粒径不小于0.15mm的较小碎石或者粗砂;所述第二填充层3的厚度为20mm。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填充层3的厚度可以根据要求在20mm ~40mm中选取。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填充层2的宽度为150mm;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填充层2的宽度可以在100mm~200mm之间选取。

本实施例中,所述填充材料8的宽度为50mm~100mm;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填充材料8的宽度还可以在50mm~100mm中选取尺寸。

这种基础底板表面的渗水处理结构的施工方法,包括步骤如下。

步骤一:在基础底板1上、渗水区域的两侧,沿着渗水区域的长轴方向分别通长设置挡板7,使两侧挡板7之间的渗水区域与地下集水坑相联通,挡板7的顶部超出待浇筑的混凝土找坡层5的顶部。

步骤二:在渗水区域上方、两侧挡板7之间铺设第一填充层2。

步骤三:分别在挡板7外侧浇筑混凝土找坡层5,并使混凝土找坡层5的顶部高出第一填充层2的顶部20mm。

步骤四:取出两侧的挡板7,所述第一填充层2的两侧面与其两侧的混凝土找坡层5之间分别形成凹槽。

步骤五:在第一填充层2与混凝土找坡层5之间的凹槽中满填与第一填充层2的材料相同的填充材料8,并使填充材料8的顶部与第一填充层2顶部平齐。

步骤六:在第一填充层2的顶部和填充材料8的顶部满铺耐碱网格布6。

步骤七:在耐碱网格布6上铺设第二填充层3,使第二填充层3的顶面与两侧的混凝土找坡层5的顶面平齐。

步骤八:进行混凝土面层4的浇筑,在第二填充层3与混凝土找坡层5的顶部施工混凝土面层4,混凝土面层4与其下方渗水区域位置两侧的混凝土找坡层5构成一条盲沟,所述盲沟与地下集水坑联通。

本实施例中,步骤一中的渗水区域两侧的挡板7之间的净间距为150mm;所述挡板7的宽度为50mm。

在其他实施例中,步骤二和步骤三也可以互换顺序,即步骤二为分别在挡板7外侧浇筑混凝土找坡层5;步骤三为在渗水区域上方、两侧挡板7之间铺设第一填充层2,并使第一填充层2的顶部到混凝土找坡层5顶部的距离为20mm。

本实施例中,所述挡板7为木方或者C型钢或者槽钢。

上述实施例并非具体实施方式的穷举,还可有其它的实施例,上述实施例目的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非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所有由本实用新型简单变化而来的应用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