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种再生型路面结构,包括路床、基层、面层,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层包括由下至上排列的水泥稳定渣土底基层、水泥稳定再生骨料基层和泡沫沥青冷再生混合料柔性基层,所述面层包括温拌再生沥青混合料下面层和温拌橡胶沥青混合料上面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再生型路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泥稳定渣土底基层所用材料包括渣土和水泥,所述水泥稳定再生骨料基层所用材料包括再生骨料和水泥,所述泡沫沥青冷再生混合料柔性基层所用材料包括废旧沥青路面再生骨料、新集料、泡沫沥青和水泥,所述温拌再生沥青混合料下面层所用材料包括废旧沥青路面再生骨料、新集料和新沥青,所述温拌橡胶沥青混合料上面层所用材料包括废胎胶粉、新沥青、新集料和矿粉。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再生型路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泥稳定渣土底基层中渣土含量为93%~96%,水泥含量为4%~7%;所述水泥稳定再生骨料基层中再生骨料含量为94%~96%,水泥含量为4%~6%;所述泡沫沥青冷再生混合料柔性基层中废旧沥青路面再生骨料含量为70%~80%,新骨料含量为20%~30%,泡沫沥青含量为1.5%~3.5%,水泥含量为1%~1.5%;所述温拌再生沥青混合料下面层中废旧沥青路面再生骨料含量为10%~40%,新集料含量为60%~90%,新沥青含量为3%~6%;所述温拌橡胶沥青混合料上面层,废胎胶粉掺量为橡胶沥青的18%~25%,油石比为5.5%~6.5%,拌制温度为140℃~16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再生型路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层厚度范围为50cm~70cm,所述面层厚度范围为10cm~20cm。
5.根据权利要求1或4中所述的一种再生型路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泥稳定渣土底基层厚度为32cm,所述水泥稳定再生骨料基层厚度为18cm,所述泡沫沥青冷再生混合料柔性基层厚度为12cm,所述温拌再生沥青混合料下面层厚度为8cm,所述温拌橡胶沥青混合料上面层厚度为4cm。
6.一种铺筑权利要求1至5所述任一项中的一种再生型路面结构的筑路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
步骤一,路床处理;
步骤二,在路床上铺设水泥稳定渣土混合料并碾压平实,形成水泥稳定渣土底基层,并养护至7天无侧限抗压强度至少达到1.5MPa;
步骤三,在所述水泥稳定渣土底基层上铺设水泥稳定再生骨料混合料并碾压平实,形成水泥稳定再生骨料基层,并养护至7天无侧限抗压强度至少达到3.0MPa;
步骤四,在所述水泥稳定再生骨料基层上铺设泡沫沥青冷再生混合料并碾压平实,形成泡沫沥青冷再生混合料柔性基层;
步骤五,在泡沫沥青冷再生混合料柔性基层上表面喷洒透层油;
步骤六,在所述泡沫沥青冷再生混合料柔性基层上铺设泡沫沥青温再生混合料并碾压平实,形成泡沫沥青温再生混合料下面层;
步骤七,在所述泡沫沥青温再生混合料下面层上铺设泡沫沥青温拌橡胶沥青混合料并碾压平实,形成泡沫沥青温拌橡胶沥青混合料上面层。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再生型路面结构的筑路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二、三、四、六、七之前还包括再生骨料破碎、取样试验、筛选骨料、拌制的步骤。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再生型路面结构的筑路工艺,其特征在于,若所述水泥稳定渣土底基层、水泥稳定再生骨料基层、泡沫沥青冷再生混合料柔性基层的厚度大于20cm,则将厚度大于20cm的所述水泥稳定渣土底基层、水泥稳定再生骨料基层、泡沫沥青冷再生混合料柔性基层分为两层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