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自行走的栈桥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51128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一种基于自行走的栈桥装置,其特征是:包含有设置在仰拱施工位置上的栈桥本体、设置在栈桥本体的一端端面部上的从动行走装置(4)、设置在栈桥本体的另一端端面部上并且产生牵引力的主动行走装置(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自行走的栈桥装置,其特征是:按照实现自行走的方式把从动行走装置(4)和主动行走装置(8)与栈桥本体联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自行走的栈桥装置,其特征是:还包含有翻转缸(3),栈桥本体设置为包含有主桥(1)、前引桥(2)、前桥墩(5)、后桥墩(7)和后引桥(9), 在主桥(1)的前后两端端面部分别设置有前引桥(2)和后引桥(9)并且前引桥(2)和后引桥(9)分别设置为与主桥(1)翻转式联接,在前引桥(2)与主桥(1)之间和后引桥(9)与主桥(1)之间分别设置有翻转缸(3),在主桥(1)的前后两端端面部的下端端面部分别设置有前桥墩(5)和后桥墩(7)并且在前桥墩(5)的侧面部设置有从动行走装置(4),在后桥墩(7)的侧面部设置有主动行走装置(8)并且从动行走装置(4)和主动行走装置(8)分别设置为与主桥(1)联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自行走的栈桥装置,其特征是:主桥(1)设置为以纵梁、横梁和桥面板组成的桥底板和设置在桥底板侧面部的桁架式的护栏的组合桥状体,主桥(1)设置为包含有中间部(11)、前过渡部(12)、前尾部(13)、后过渡部(14)和后尾部(15)并且前过渡部(12)和后过渡部(14)分别设置为通过螺栓与中间部(11)的前后两端端面部联接,中间部(11)的底端端面部、前过渡部(12)的底端端面部和后过渡部(14)的底端端面部设置在同一个平面上并且前过渡部(12)和前尾部(13)设置为一体式框架体,前尾部(13)的底端端面部设置为与前过渡部(12)的底端端面部呈角度分布并且后过渡部(14)和后尾部(15)设置为一体式框架体,后尾部(15)的底端端面部设置为与后过渡部(14)的底端端面部呈角度分布并且中间部(11)设置为框架体,前引桥(2)、翻转缸(3)、从动行走装置(4)和前桥墩(5)设置在前尾部(13)上并且后桥墩(7)、主动行走装置(8)和后引桥(9)设置在后尾部(15)上。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自行走的栈桥装置,其特征是:翻转缸(3)的一端端面部设置为与主桥(1)铰接式联接并且翻转缸(3)的另一端端面部分别设置为与前引桥(2)和后引桥(9)铰接式联接。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自行走的栈桥装置,其特征是:从动行走装置(4)设置为包含有滚轮(41)、支架(42)和顶起缸(43)并且顶起缸(43)的一端端面部设置为与主桥(1)联接、顶起缸(43)的另一端端面部设置为与支架(42)联接,滚轮(41)设置为与支架(42)转动式联接并且滚轮(41)设置为与地基面接触式联接,在滚轮(41)的圆周侧面部设置有尼龙的层状体并且支架(42)设置为条状板体。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自行走的栈桥装置,其特征是:前引桥(2)设置为以纵梁、横梁和桥面板组成的桥状板,

或前桥墩(5)设置为包含有支撑柱Ⅰ(151)、支撑柱Ⅱ(152)和加强筋(153)并且在主桥(1)的前端端面部的下端端面部的两侧面部分别设置有支撑柱Ⅰ(151)和支撑柱Ⅱ(152),支撑柱Ⅰ(151)和支撑柱Ⅱ(152)设置为并列排列分布并且在支撑柱Ⅰ(151)的侧面部与主桥(1)之间和支撑柱Ⅱ(152)的侧面部与主桥(1)之间设置有加强筋(153),加强筋(153)设置为矩形条状板,

或后桥墩(7)设置为包含有支撑柱Ⅲ(71)、支撑柱Ⅳ(72)和支撑柱Ⅴ(73)并且在主桥(1)的后端端面部的下端端面部的两侧面部分别设置有支撑柱Ⅲ(71)、支撑柱Ⅳ(72)和支撑柱Ⅴ(73),支撑柱Ⅲ(71)、支撑柱Ⅳ(72)和支撑柱Ⅴ(73)设置为并列排列分布并且支撑柱Ⅲ(71)、支撑柱Ⅳ(72)和支撑柱Ⅴ(73)设置在主动行走装置(8)的外侧面部。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自行走的栈桥装置,其特征是:主动行走装置(8)设置为履带底盘式行走装置并且主动行走装置(8)设置为包含有横梁(81)、左竖梁(82)、右竖梁(83)、罩板(84)、履带式驱动装置(85)、双摆牵引座(86)或耳板座(87),在横梁(81)的两端端面部分别设置有左竖梁(82)和右竖梁(83)并且横梁(81)、左竖梁(82)和右竖梁(83)设置为呈工字形分布,在左竖梁(82)和右竖梁(83)分别设置有履带式驱动装置(85)并且罩板(84)设置为罩装在履带式驱动装置(85)的马达减速器上,双摆牵引座(86)或耳板座(87)设置在横梁(81)上,

或履带式驱动装置(85)设置为包含有驱动轮(51)、支重轮(52)、弹簧(53)、涨紧伸缩缸(54)、引导轮(55)和履带(56)并且在左竖梁(82)和右竖梁(83)的两端端面部分别设置有驱动轮(51)和引导轮(55),在左竖梁(82)和右竖梁(83)的底端端面部设置有支重轮(52)并且支重轮(52)分别设置为沿左竖梁(82)和右竖梁(83)的底端端面部排列分布,支重轮(52)、驱动轮(51)和引导轮(55)分别设置为与左竖梁(82)和右竖梁(83)转动式联接并且马达减速器的输出轴设置为与驱动轮(51)联接,引导轮(55)的转动轴分别设置为与左竖梁(82)和右竖梁(83)滑动式联接并且在引导轮(55)的转动轴与左竖梁(82)和右竖梁(83)之间分别设置有涨紧伸缩缸(54),弹簧(53)设置为串接在涨紧伸缩缸(54)上并且弹簧(53)的一端端面部设置为与引导轮(55)的转动轴接触式联接、弹簧(53)的另一端端面部分别设置为与左竖梁(82)和右竖梁(83)接触式联接,履带(56)设置为按照缠绕方式分布在支重轮(52)、驱动轮(51)和引导轮(55)的周边侧面部。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自行走的栈桥装置,其特征是:后引桥(9)设置为包含有桥板(91)和支腿(92)并且在桥板(91)的下端端面部设置有支腿(92),桥板(91)设置为以纵梁、横梁和桥面板组成的桥状板并且支腿(92)设置为矩形柱状体。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自行走的栈桥装置,其特征是:主桥(1)的中心线、前引桥(2)的中心线、翻转缸(3)的中心线和后引桥(9)的中心线设置在同一条直线上并且从动行走装置(4)和主动行走装置(8)分别设置为对称分布在主桥(1)的中心线的两侧面部。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