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压起道拨道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34416阅读:694来源:国知局
液压起道拨道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铁路维修设备,具体涉及一种液压起道拨道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铁定维修用液压起道拨道器工作时只有一个速度,到达目标工作点时间长、费劲,同时下沉量大,影响作业的效率和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液压起道拨道器的技术方案。

所述的液压起道拨道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底盘、缸座、活塞缸、油路机构、设置在底盘左端的后轴、设置在底盘右端的前轴,后轴上设有后轮,缸座下部与后轴铰接配合,缸座上设有油箱、第一柱塞泵和第二柱塞泵,第一柱塞泵包括第一柱塞泵套和第一柱塞,第二柱塞泵包括第二柱塞泵套和第二柱塞;所述油箱上设有与油箱轴接配合的摇臂,摇臂左端通过第一连杆与第一柱塞上端连接,摇臂右端通过第二连杆与第二柱塞上端连接;所述活塞缸设置在缸座右部上,活塞缸内设有与活塞缸滑动配合的大活塞,大活塞内设有与大活塞滑动配合的小活塞,小活塞与缸座右部固定连接,大活塞与缸座右部间隙配合,小活塞内设有轴向设置的通孔;所述大活塞右端设有中轴,中轴上设有拨杆和起道轮,拨杆左端与中轴铰接配合,拨杆右端与前轴铰接配合。

所述的液压起道拨道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油路机构包括第一油口、第二油口、第三油口、第四油口、第五油口、第六油口、第七油口、第八油口、第九油口和通孔,第一油口、第二油口、第三油口、第四油口、第五油口、第六油口和第七油口均设置在缸座上,第八油口和第九油口均设置在油箱上,第一油口与所述油箱连通,第二油口分别与第一油口和第一柱塞泵套内腔连通,第三油口分别与通孔和第一柱塞泵套内腔连通,第四油口分别与第一油口和第二柱塞泵套内腔连通,第五油口分别与通孔和第二柱塞泵套内腔连通,第六油口与通孔连通,第七油口与第九油口连通,第八油口分别与通孔和油箱连通,第九油口分别与通孔和油箱连通。

所述的液压起道拨道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油口和所述第三油口均设置在所述缸座与所述第一柱塞泵套下端的接触位置上;所述第四油口和所述第五油口均设置在缸座与所述第二柱塞泵套下端的接触位置上;所述第六油口和所述第七油口均设置在缸座与所述大活塞相对的位置上。

所述的液压起道拨道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油口上设有第一单向阀,所述第三油口上设有第二单向阀,所述第四油口上设有第三单向阀,所述第五油口上设有第四单向阀,所述第六油口上设有第五单向阀,所述第八油口上设有安全阀,所述第九油口上设有第一阀门。

所述的液压起道拨道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缸右部设有与所述大活塞左部上设置的第一限位块配合的第二限位块,所述小活塞左部设有与大活塞左部上设置的第三限位块配合的第四限位块。

所述的液压起道拨道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块与所述活塞缸接触位置设有第一密封圈,所述第三限位块与所述小活塞接触位置设有第二密封圈,所述第二限位块与所述大活塞接触位置设有第三密封圈。

所述的液压起道拨道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大活塞与所述小活塞间隙配合。

活塞缸内设有大活塞,大活塞内设有小活塞,小活塞上设有轴向通孔,液压顶起机构工作时,油体首先进入通孔,推动大活塞向右移动,快速顶起拨杆;当拨杆受力大于油体对大活塞的推力时,油体在通孔内蓄压,当油压大于第六油口上的第五单向阀的开启压力时,第五单向阀开启,油体流向第六油口,缓慢推动大活塞继续向右移动,如此设计使得本实用新型有两个工作速度,先快后慢,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第八油口上设有安全阀,当通孔内油压过大时,安全阀打开,使油体回流至油箱,释放液压,达到保护机具和作业安全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活塞缸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缸座,2-活塞缸,3-大活塞,4-小活塞,5-油箱,6-第一柱塞泵套,7-第一柱塞,8-第二柱塞泵套,9-第二柱塞,10-摇臂,11-第二连杆,12-第一连杆,13-后轴,14-前轴,15-底盘,16-中轴,17-拨杆,18-第一油口,19-第三油口,20-第二油口,21-第四油口,22-第五油口,23-第六油口,24-通孔,25-第三密封圈,26-第二密封圈,27-第一密封圈,28-第一限位块,29-第二限位块,30-第三限位块,31-第四限位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说明。

本实用新型包括底盘15、缸座1、活塞缸2、油路机构、设置在底盘15左端的后轴13、设置在底盘15右端的前轴14,后轴13上设有后轮,缸座1下部与后轴13铰接配合,缸座1能绕后轴13转动;底盘15平整设置,能减少起道拨道器的下沉量;缸座1上设有油箱5、第一柱塞泵和第二柱塞泵,第一柱塞泵包括第一柱塞泵套6和第一柱塞7,第二柱塞泵包括第二柱塞泵套8和第二柱塞9;油箱5上设有与油箱5轴接配合的摇臂10,摇臂10左端通过第一连杆12与第一柱塞7上端连接,摇臂10右端通过第二连杆11与第二柱塞9上端连接。摇臂10逆时针转动时,第二柱塞9上升,第一柱塞7下压;摇臂10顺时针转动时,第二柱塞9下压,第一柱塞7上升。

活塞缸2设置在缸座1右部,活塞缸2内设有与活塞缸2滑动配合的大活塞3,大活塞3内设有与大活塞3滑动配合的小活塞4,小活塞4与缸座1右部固定连接,大活塞3与缸座1右部间隙配合,间隙配合设置可使油体更容易推动大活塞;小活塞4内设有轴向设置的通孔24,大活塞3右端设有中轴16,中轴16上设有拨杆17和起道轮,拨杆17左端与中轴16铰接配合,拨杆17右端与前轴14铰接配合;当大活塞3受到油体压迫向右移动时,拨杆17绕前轴14转动,使拨杆17左端上升。

油路机构包括第一油口18、第二油口20、第三油口19、第四油口21、第五油口22、第六油口22、第七油口、第八油口、第九油口和通孔24,第一油口18、第二油口20、第三油口19、第四油口21、第五油口22、第六油口22和第七油口均设置在缸座1上,第八油口和第九油口均设置在油箱5上,第一油口18与油箱5连通,第二油口20分别与第一油口18和第一柱塞泵套6内腔连通,第三油口19分别与通孔24和第一柱塞泵套6内腔连通,第四油口21分别与第一油口18和第二柱塞泵套8内腔连通,第五油口22分别与通孔24和第二柱塞泵套8内腔连通,第六油口22与通孔24连通,第七油口与第九油口连通,第八油口与通孔24和油箱5连通,第九油口与通孔24和油箱5连通。第二油口20和第三油口19均设置在缸座1与第一柱塞泵套6下端的接触位置上;第四油口21和第五油口22均设置在缸座1与第二柱塞泵套8下端的接触位置上;第六油口22和第七油口均设置在缸座1与大活塞3相对的位置;第二油口20上设有第一单向阀,第三油口19上设有第二单向阀,第四油口21上设有第三单向阀,第五油口22上设有第四单向阀,第六油口22上设有第五单向阀,当拨杆17受力大于油体对大活塞3的推力时,油体在通孔24内蓄压,当油压大于第六油口22上的第五单向阀的开启压力时,第五单向阀开启,油体流向第六油口22,推动大活塞3继续向右移动;第八油口上设有安全阀,当通孔24内油压过大时,安全阀打开,使油体回流至油箱5,释放液压,达到保护机具和作业安全的效果;第九油口上设有第一阀门。

作为优选方案,活塞缸2右部设有与大活塞3左部上设置的第一限位块28配合的第二限位块29,小活塞4左部设有与大活塞3左部上设置的第三限位块30配合的第四限位31块,几个限位块能够限制大活塞3左、右移动的范围。

作为优选方案,第一限位块28与活塞缸2接触位置设有第一密封圈27,第三限位块30与小活塞4接触位置设有第二密封圈26,第二限位块29与大活塞3接触位置设有第三密封圈25,三个密封圈均可加强设备的密封性能。

作为优选方案,大活塞3与小活塞4间隙配合,可使油体容易推动大活塞。

使用时,摇臂10转动,把油体从油箱5压进通孔24内,当摇臂10逆时针旋转时,第一柱塞7下压,第一柱塞泵套6内的油体从第三油口19上的第二单向阀流出,流向通孔24内,快速推动大活塞3向右移动;此时第二柱塞9上升,第二柱塞泵套8开始蓄油,油箱5内的油通过第一油口18流出,经第四油口21上的第三单向阀流入第二柱塞泵套8内。当摇臂10顺时针旋转时,第二柱塞9下压,第二柱塞泵套8内的油体从第五油口22上的第四单向阀流出,流向通孔24内,快速推动大活塞3向右移动;此时第一柱塞7上升,第一柱塞泵套6开始蓄油,油箱5内的油通过第一油口18流出,经第二油口20上的第一单向阀流入第一柱塞泵套6内。摇臂10如此反复逆时针、顺时针转动,把油压进通孔24内。

当拨杆17受力大于油体对大活塞3的推力时,油体在通孔24内蓄压,当油压大于第六油口22上的第五单向阀的开启压力时,第五单向阀开启,油体流向第六油口22,缓慢推动大活塞3继续向右移动,如此设计使得本实用新型有两个工作速度,先快后慢,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工作完成后,油箱5上的第一阀门打开,小活塞4的通孔24内的油体经第九油口回流至油箱5,活塞缸2、大活塞3和小活塞4形成的腔体内的油体依次经第七油口和第九油口后,也回流至油箱5。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