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专利涉及悬挂式单轨轨道梁应用技术领域,也可引申应用于其他混凝土施工领域,具体来说,本专利是一种用于连接支座与悬挂式单轨轨道梁的底座。
背景技术:
现有的悬挂式单轨交通轨道梁采用的是下部开口的箱型钢轨道梁,存在运量小、耐腐蚀性差、噪声污染严重、变形较大等问题,影响了悬挂式单轨交通的推广。轨道梁具有运量大、耐久性好、刚度大等优点,将会是未来悬挂式单轨轨道梁的发展方向。针对悬挂式单轨轨道梁与支座的连接形式,需要采取在轨道梁中设置底座的形式,所以需要对底座的结构形式和与轨道梁的连结方式进行设计,使之能够满足使用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专利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
提供一种用于悬挂式单轨交通轨道梁的底座,综合考虑底座与轨道梁和支座的连接方式,从整体上保证了底座与轨道梁的可靠连接,并能够满足支座与轨道梁的连接和定位需要。
本专利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用于悬挂式单轨交通轨道梁的底座,包括底座主体1、定位块2、拉索孔道3、纵筋孔道4、箍筋孔道5、抗剪连接件6、纵筋抗剪套环7和箍筋抗剪套环8,其特征在于:在底座主体1的上部设置定位块2,底座主体1内部沿轨道梁纵向设置纵筋孔道4;底座主体1内部沿轨道梁横向设置拉索孔道3和箍筋孔道5;在底座主体1侧面设置抗剪连接件6,在底座主体1的侧面纵筋孔道口 处设置纵筋抗剪套环7,在底座主体1的侧面箍筋孔道口处设置箍筋抗剪套环8;以达到承受来自轨道梁的各种荷载作用,保证底座与轨道梁可靠连接的目的;
底座主体1的尺寸L×W×H=1800mm×900mm×300mm~2000mm×1100mm×450mm,定位块2的尺寸a×b=100mm×100mm~150mm×150mm,拉索孔道3的直径D1=30mm~80mm,纵筋孔道4的直径D2=35mm~50mm,箍筋孔道5的直径D3=15mm~35mm,纵筋抗剪套环7的长度L1=100mm~150mm,箍筋抗剪套环8的长度L2=100mm~150mm;
拉索孔道3的数量为3~5条,纵筋孔道4的数量为10~16条,箍筋孔道5的数量为6~10条,抗剪连接件6的数量为18~22个,纵筋抗剪套环7的数量为20~32个,箍筋抗剪套环8的数量为12~20个。
本专利的有益效果是:
通过综合考虑底座与轨道梁和支座体系的连接要求,从结构形式上对底座进行了合理设计,保证了悬挂式单轨轨道梁运营过程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一种用于悬挂式单轨交通轨道梁的底座整体示意图
图2一种用于悬挂式单轨交通轨道梁的底座顶面示意图
图3一种用于悬挂式单轨交通轨道梁的底座正面示意图
图4一种用于悬挂式单轨交通轨道梁的底座侧面示意图
图中符号:1—底座主体;2—定位块;3—拉索孔道;4—纵筋孔道;5—箍筋孔道;6—抗剪连接件;7—纵筋抗剪套环;8—箍筋抗剪套环;L—底座主体1的长度;W—底座主体的宽度;H—底座主体的高度;a—定位块的长度;b—定位块的宽度;D1—拉索孔道的直径;D2—纵筋孔道的直径;D3—箍筋孔道的直径;L1—纵筋抗剪套环的长度;L2—箍筋抗剪套环的长度。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对本专利做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某悬挂式单轨交通轨道梁,使用了底座主体1、定位块2、拉索孔道3、纵筋孔道4、箍筋孔道5、抗剪连接件6、纵筋抗剪套环7和箍筋抗剪套环8,其中底座主体1的尺寸L×W×H=1800mm×900mm×300mm,定位块2的尺寸a×b=100mm×100mm,拉索孔道3的直径D1=30mm,纵筋孔道4的直径D2=35mm,箍筋孔道5的直径D3=15mm,纵筋抗剪套环7的长度L1=100mm,箍筋抗剪套环8的长度L2=100mm,拉索孔道3的数量为3条,纵筋孔道4的数量为10条,箍筋孔道5的数量为6条,抗剪连接件6的数量为18个,纵筋抗剪套环7的数量为20个,箍筋抗剪套环8的数量为12个。
步骤一在轨道梁两端预留底座的位置,在钢筋绑扎时将纵筋穿过纵筋孔道4和纵筋抗剪套环7,将箍筋穿过箍筋孔道5和箍筋抗剪套环8,精确定位底座主体1的位置;
步骤二浇筑混凝土,将底座主体1固定在轨道梁中,使二者结合成一个整体;
步骤三架设轨道梁,将支座体系的拉索穿过拉索孔道3,将支座体系与定位块2连接起来成为一个整体,以达到连接轨道梁与支座体系的目的。
以上所述,仅是本专利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专利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专利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作出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专利技术方案的范围内。本专利具有新颖性、实用性,符合要求,故依法提出专利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