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夹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71691阅读:11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旋转夹持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管件弯曲设备,特别是涉及一种安装于弯管机上的旋转夹持装置。
背景技术
如图1及图2所示,现有一种双弯式的弯管机(中国台湾申请案号第92105312号专利案),包含有一机台1、一固设在该机台1中间的固定模座2及二分别设置在该固定模座2两侧的弯管机头3。该固定模座2具有一固定夹块201及一可相对于该固定夹块201产生靠合以夹制—管件的活动夹块202。前述弯管机头3各具有一活动模轮301、一可相对于该活动模轮301产生旋摆的曲手机构302及一设于该曲手机构302上且相对于该活动模轮301呈偏心设置的弯模轮303。当管件中段受该固定模座2夹制定位,而两端也夹持在弯管机头3的活动模轮301与该弯模轮303之间,且驱动该曲手机构302摆动并带动弯模轮303相对于活动模轮301旋摆时,就可使该管件两端完成弯管作业。
虽然这种弯管机,可同时在管件两端进行弯管作业,但是因为在弯管时,管件中段受该固定模座2夹制定位,所以只能弯出在同一个平面延伸(二度空间)的管件。
再如图3所示,另一种双弯式的弯管机(美国专利第4,843,861号案),其包含一设于中间的旋转夹持装置4及二设于该旋转夹持装置4两侧的弯管装置5。如图4、图5及图6所示,该旋转夹持装置4具有一壳座401及安装在该壳座401内部的一动力单元402、一传动单元403、一刹车单元404、一用以驱动该刹车单元404的驱动单元405、一扣合单元406及一惰轮单元407。该传动单元403及刹车单元404各具有一内齿轮403’、404’及二设于该内齿轮403’、404’外侧的外齿轮403”、404”,该扣合单元406也具有一与前述内齿轮403’、404’啮合的内夹轮408及二可与外齿轮403”、404”啮合的外夹轮409,该内夹轮408内部具有一内夹弧面408’,前述外夹轮409内部则各具有一相对于该内夹弧面408’呈偏心设置的外夹弧面409’。当启动该驱动单元405的一马达405’,是可使该刹车单元404的内齿轮404’刹住定位,该扣合单元406的内夹轮408也产生定位,且当动力单元402输入动力,并利用该传动单元403及刹车单元404的外齿轮403”、404”连动该扣合单元406的外夹轮409相对于该内夹轮408产生偏心旋转时,利用该外夹弧面409’呈偏心的旋转就可与该内夹弧面408’配合而将一管件夹制。当释放刹车,外夹轮409就可带动内夹轮408及管件一起旋转,以达到调整相位目的。
虽然,这种弯管机的旋转夹持装置4可将管件夹持定位,也可在二次弯管作业之间,进行相位调整,以达到立体弯管目的。
但是,这种弯管机的旋转夹持装置4仍有二大缺失,其一是在调整相位时,该内夹轮408并没有受到该动力单元402的直接驱动,而是因为管件的夹制摩擦力而被动地被拖动,容易发生管件松脱的危险。其二是构成组件多,会造成整体体积大。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调整相位且传动确实、结构简单、体积小的旋转夹持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旋转夹持装置,是安装在一弯管机的机台上,并包含一壳座及安装在该壳座内部的一动力单元、一传动单元、一刹车单元、一扣合单元及一惰轮单元。该壳座具有一可界定出一空间的周壁,该周壁一侧设有一由外部贯通至该空间的开口部。该动力单元具有一伸设在该空间中的输入轴件。该传动单元具有一轴设在该周壁上的第一轴件、一固设在该第一轴件上且受该输入轴件驱动的第一驱动轮、二固设在该第一轴件上的传动轮及一活动套设在该第一轴件上的第一活动轮。该刹车单元是位在该传动单元一侧,并具有一固设在该周壁上的第二轴件、一固设在该周壁上的刹车板、一活动套设在该第二轴件上的第二活动轮及一设置在该刹车板与该第二活动轮之间的离合器,该离合器具有一与该刹车板相对的第一刹车面、一与该第二活动轮相对的第二刹车面及一设于一外环面且与该第一活动轮啮合的连动轮件,该离合器可与该刹车板咬合而产生刹车状态,或与该第二活动轮咬合而解除刹车。该扣合单元是位在该传动单元另一侧,并具有二轴设在该周壁上且同时受前述传动轮驱动的外夹轮及一介于前述外夹轮之间且与该连动轮件啮合的内夹轮,前述外夹轮各具有一围绕一外轴线且呈缺圆状的外夹弧面及一可由该外夹弧面贯通至外部的外缺口,该内夹轮具有一围绕一内轴线且呈缺圆状的内夹弧面及一可由该内夹弧面贯通至外部的内缺口,前述外轴线相对于该内轴线呈偏心设置,且外夹弧面至该内轴线的距离小于至外轴线的距离,外夹轮可以该内轴线为转动中心,带动该外夹弧面由一对应该内夹弧面的松释位置转动至一与该内夹弧面相对的夹扣位置,在松释位置时,外缺口对称于该内缺口,在夹扣位置时,外缺口与该内缺口呈错开。该惰轮单元是位在该刹车单元与该扣合单元之间,并具有一轴设在该周壁上的第三轴件、二固设在该第三轴件上的且与外夹轮及第二活动轮啮合的连动惰轮及一活动套设在该第三轴件上且与该连动轮件及内夹轮啮合的第三活动轮。
借此,利用该旋转夹持装置是可产生调整相位、传动确实结构简单、减少体积的功效,
图1是现有一种双弯式弯管机的立体示意图;图2是该种弯管机的弯管操作示意图;图3是现有另一种双弯式弯管机的平面示意图;图4是沿图3中的直线4-4所取的剖视示意图;图5是沿图4中的直线5-5所取的剖视示意图;图6是沿图4中的直线6-6所取的剖视示意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平面组合图;图8是沿图7中的直线8-8所取的剖视示意图;图9是沿图8中的直线9-9所取的剖视示意图;图10是沿图8中的直线10-10所取的剖视示意图;图11是沿图8中的直线11-11所取的剖视示意图;图12是本实用新型上述较佳实施例的扣合单元侧视示意图,说明二外夹轮的外夹弧面相对于一内夹轮的内夹弧面产生偏心设置;图13是本实用新型上述较佳实施例的弯管装置的平面组合图,说明一掣动臂在一第一位置;图14是沿图13中的直线14-14所取的剖视示意图;图15是沿图14中的直线15-15所取的剖视示意图;图16是本实用新型上述较佳实施例的扣合单元的夹扣示意图,说明前述外夹轮的外夹弧面相对于该内夹轮的内夹弧面产生旋转并对一管件产生扣夹;图17是本实用新型上述较佳实施例的刹车单元操作示意图,说明一刹车单元由刹车状态操作呈解除刹车的连动状态;
图18是本实用新型上述较佳实施例的弯管操作示意图,说明该掣动臂由第一位置旋摆至一第二位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最佳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旋转夹持装置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旋转夹持装置20的较佳实施例,是安装在一机台10上,并可与二分别设置在该旋转夹持装置20两侧的弯管装置30及一设置在该机台10内部的升降装置40互相配合,且可对一管件100进行弯管作业。
该机台10是沿一长方向X延伸,并具有一第一端部11、一与该第一端部11呈相反设置的第二端部12、一由该第一端部11延伸至该第二端部12的顶面13及二设置在该顶面13上且沿该长方向X延伸的导轨14。
如图8所示,该旋转夹持装置20是设置在该机台10的第一、二端部11、12之间,并具有一设于该顶面13上方的壳座21及安装在该壳座21上的一动力单元22、一受该动力单元22驱动的传动单元23、一受该传动单元23连动的刹车单元24、一受该传动单元23连动的扣合单元25、一介于该扣合单元25与刹车单元24之间的惰轮单元26。
该壳座21具有一可界定出一空间211的周壁212,该周壁212一侧设有一由外部贯通至该空间211的开口部213。
该动力单元22具有一安装在该周壁212外部的马达221、一受该马达221驱动且伸设在该空间211中的输入轴件222,该输入轴件222具有一蜗杆部223。
如图9所示,该传动单元23具有一与该输入轴件222垂直设置且轴设在该周壁212上的第一轴件231、一固设在该第一轴件231上且受该输入轴件222的蜗杆部223驱动的第一驱动轮232、二固设在该第一轴件231上且位在该第一驱动轮232两侧的传动轮233及一活动套设在该第一轴件231上的第一活动轮234。该第一驱动轮232是以蜗轮为例且与该蜗杆部223啮合。
如图8、图10所示,该刹车单元24是位在该传动单元23一侧,并具有一固设在该周壁212上的第二轴件241、一固设在该周壁212上且衔接该第二轴件241的刹车板242、一活动套设在该第二轴件241上的第二活动轮243、一设置在该刹车板242与该第二活动轮243之间的离合器244及一与该刹车板242相对的刹车蹄245。该第二轴件241具有一第一导油孔241’及一与该第一导油孔241’沿轴向间隔设置的第二导油孔241”。该刹车板242具有二与该第一、二导油孔241’、241”相通的第一、二入油孔242’、242”。该离合器244具有一固设在该第二轴件241上且介于该第一、二导油孔242’、242”之间的分隔盘244’、一对应该刹车板242而设置在该分隔盘244’一侧的第一缸套244”、一对应该第二活动轮243而设置在该分隔盘244’另一侧的第二缸套246、一介于该刹车板242与该第二活动轮243之间的连动轮套247、一介于该分隔盘244’与该第一缸套244”之间的第一缸室I及一介于该分隔盘244’与该第二缸套246之间的第二缸室II,该第一、二导油孔241’、241”分别贯通至该第一、二缸室I、II,且第一、二缸套244”、246分别受该第一、二导油孔242’、242”导送的压力油驱动可沿轴向产生位移,该连动轮套247是环套在该第一、二缸套244”、246及该分隔盘244’外部,并具有一与该刹车板242相对的平面247’、一与该第二活动轮243相对的第二刹车面247”及一设于一外环面且与该第一活动轮234啮合的连动轮件248。该刹车蹄245是固设在该平面247’上且具有一与该第二刹车面247”相背设置的第一刹车面245’。且该刹车板242、第二活动轮243、该第一刹车面245’及该第二刹车面247”上均刻制有咬花纹。
如图8、图9、图11及图12所示,该扣合单元25是相对于该刹车单元24而位在该传动单元23另一侧,并具有二轴设在该周壁212上且同时受传动轮223驱动的外夹轮251及一介于前述外夹轮251之间且与该第一活动轮234啮合的内夹轮252。外夹轮251各具有一围绕一外轴线L1且呈缺圆状的外夹弧面251’及一可由该外夹弧面251’贯通至外部且对称于该开口部213的外缺口251”,该内夹轮252具有一围绕一内轴线L2且呈缺圆状的内夹弧面252’及一可由该内夹弧面252’贯通至外部且对称于该开口部213的内缺口252”,前述外轴线L1相对于该内轴线L2呈偏心设置,且外夹弧面251’至该内轴线L2的距离小于至外轴线L1的距离。且外夹轮251一内侧端面各设有一以该内轴线L2为转动中心所产生的弧槽253,且该内夹轮252具有二可伸设在前述弧槽253中的导销254。
如图8、图9、图10及图11所示,该惰轮单元26具有一轴设在该周壁212上的第三轴件261、二固设在该第三轴件261上的且与外夹轮251及第二活动轮243啮合的连动惰轮262及一活动套设在该第三轴件261上且与该连动轮件248及内夹轮252啮合的第三活动轮263。
如图13、图14及图15所示,前述弯管装置30是可沿该导轨14产生位移,并各具有一设置在该顶面13上的基座31、一设置在该基座31内部的第一旋转缸32、一连结在该基座31后方的第二旋转缸32’、一轴设在该基座31中且受该第一旋转缸32驱动的中空轴套33、一轴设在该中空轴套33内部且受该第二旋转缸32’驱动的转轴34、一受该转轴34驱动的夹模座35、一安装在该基座31上且与该夹模座35配合可夹持管件100的夹持件36、一与该中空轴套33固结且与该夹模座35呈偏心设置的掣动臂37及一对应该夹持件36设于该掣动臂37上的导推块38。该第一旋转缸32是在一对缸室321中分别设有一活塞322,其等相对面上各设有一齿排323,该中空轴套33具有一伸设在前述缸室321中的齿轮部331,该齿轮部331与该活塞32的齿排323互相啮合。该转轴34是沿一轴线L3延伸,并具有一对应该掣动臂37的操作端部341及一相对于该轴线L3呈偏心设置的偏心轴杆342,该偏心轴杆342是供该夹模座35安装定位,且该夹模座35与该夹持件36、导推块38构成一弯管模。该转轴34并具有一相反于该操作端部341的驱动端部343,该驱动端部343也是利用齿轮与该第二旋转缸32’的齿排(图未示)互相囓合,因为与上述结构类似,所以不再详细说明。
如图8所示,该升降装置40具有一可驱动该旋转夹持装置20沿一垂直于该长方向X的直立方向Y产生升降的升降压缸41及二与该升降压缸41平行设置且可在该机台10内部产生滑动的导杆42。
当欲利用上述构成组件所组成的弯管机进行弯管作业时,如图12所示,该旋转夹持装置20的扣合单元25是在一松释状态,此时,外夹弧面251’位在一松释位置并与该内夹弧面252’对应,而前述外缺口251”也对称于该内缺口252”,使得管件100可以由外、内缺口251”、252”套入。再如图8至图11所示,当启动刹车,且使压力油自该第一入油孔242’经第一导油孔241’而注入至介于该分隔盘244’与该第一缸套244”之间的第一缸室I中时(如图10的虚线箭头所示),是会推动该第一缸套244”,并连动该连动轮套247及刹车蹄245相对于该刹车板242产生靠合,就可使得该连动轮件248被刹住而无法转动,且使与该连动轮件248啮合的第一活动轮234、第三活动轮263及内夹轮252也会静止不动。当启动马达221,且使该输入轴件222驱动该第一驱动轮232转动,该第一驱动轮232又连动该传动轮233、第二活动轮243、连动惰轮262及外夹轮251产生转动,再如图16所示,外夹轮251可以该内轴线L2为转动中心,带动外夹弧面251’由一对应该内夹弧面252’的松释位置转动至一与该内夹弧面252’相对的夹扣位置,且使外缺口251”与该内缺口252”呈错开,就可使得该管件100被紧紧扣住。
接着,如图17所示,当压力油自该第二入油孔242”经第二导油孔241”而注入至介于该分隔盘244’与该第二缸套246之间的第二缸室II中时(如实线箭头所示),是会推动该第二缸套246,并连动该连动轮套247朝该第二活动轮243靠合,而该刹车蹄245则远离于该刹车板242。如此一来,如图9所示该传动轮233转动的转动动力就可经该第二活动轮243,而带动该连动轮件248、惰轮单元26及外夹轮251、内夹轮252同步转动,而达到调整相位的目的。
又如图13、图14及图15所示,弯管装置30是利用该第二旋转缸32’驱动该转轴34,而带动该夹模座35产生偏心旋摆并相对该夹持件36产生靠合,以使该管件100获得径向限位。再利用该第一旋转缸32掣动该中空轴套33转动,且如图18所示,该掣动臂37随即产生旋动,且使得该导推块38可由一趋近该夹持件36的第一位置(图13的状态),摆动至一远离于该夹持件36的第二位置,就可使该管件100达到弯管的目的。
因此,利用该旋转夹持装置20调整相位以及弯管装置30的弯管操作,是可使得该管件100两端同时进行立体的弯管操作。
兹再将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归纳如下一、在调整相位时,该传动轮233转动的动力是经该第二活动轮243,而带动该连动轮件248、惰轮单元26、外夹轮251、内夹轮252同步转动,因此该内夹轮252是受到该动力单元22的直接驱动,不会发生管件100松脱的危险。
二、整体构成组件较为简化,相对于现有弯管机的结构,整体体积较小。
值得一提的是,当弯管装置30欲弯折出不同曲率半径的管件,而欲更换具有不同尺寸的夹模座35时,利用操作该升降装置40的升降压缸41,就可配合所更换的夹模座35而调整该旋转夹持装置20的高度。
权利要求1.一种旋转夹持装置,是安装在一弯管机的机台上,并包含一壳座及安装在该壳座内部的一动力单元、一传动单元、一刹车单元、一扣合单元及一惰轮单元,其特征在于该壳座,具有一界定出一空间的周壁,该周壁一侧设有一由外部贯通至该空间的开口部;该动力单元,具有一伸设在该空间中的输入轴件;该传动单元,具有一轴设在该周壁上的第一轴件、一固设在该第一轴件上且受该输入轴件驱动的第一驱动轮、二固设在该第一轴件上的传动轮及一活动套设在该第一轴件上的第一活动轮;该刹车单元,是位在该传动单元一侧,并具有一固设在该周壁上的第二轴件、一固设在该周壁上的刹车板、一活动套设在该第二轴件上的第二活动轮及一设置在该刹车板与该第二活动轮之间的离合器,该离合器具有一与该刹车板相对的第一刹车面、一与该第二活动轮相对的第二刹车面及一设于一外环面且与该第一活动轮啮合的连动轮件,该离合器是与该刹车板咬合而产生刹车状态,或与该第二活动轮咬合而解除刹车;该扣合单元,是设置在该壳座中且相对于该刹车单元而位在该传动单元另一侧,并具有二轴设在该周壁上且同时受传动轮驱动的外夹轮及一介于前述外夹轮之间且与该连动轮件啮合的内夹轮,外夹轮各具有一围绕一外轴线且呈缺圆状的外夹弧面及一由该外夹弧面贯通至外部的外缺口,该内夹轮具有一围绕一内轴线且呈缺圆状的内夹弧面及一由该内夹弧面贯通至外部的内缺口,前述外轴线相对于该内轴线呈偏心设置,且外夹弧面至该内轴线的距离小于至外轴线的距离,外夹轮以该内轴线为转动中心,带动该外夹弧面由一对应该内夹弧面的松释位置转动至一与该内夹弧面相对的夹扣位置,在松释位置时,外缺口对称于该内缺口,在夹扣位置时,外缺口与该内缺口呈错开;该惰轮单元,是位在该刹车单元与该扣合单元之间,并具有一轴设在该周壁上的第三轴件、二固设在该第三轴件上的且与外夹轮及第二活动轮啮合的连动惰轮及一活动套设在该第三轴件上且与该连动轮件及内夹轮啮合的第三活动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刹车单元的第二轴件具有一第一导油孔及一与该第一导油孔沿轴向间隔设置的第二导油孔,该离合器还具有一固设在该第二轴件上且介于该第一、二导油孔之间的分隔盘、一对应该刹车板而设置在该分隔盘一侧的第一缸套、一对应该第二活动轮而设置在该分隔盘另一侧的第二缸套、一介于该刹车板与该第二活动轮之间的连动轮套、一介于该分隔盘与该第一缸套之间的第一缸室及一介于该分隔盘与该第二缸套之间的第二缸室,该第一、二导油孔分别贯通至该第一、二缸室,且第一、二缸套分别受该第一、二导油孔导送的压力油驱动沿轴向产生位移,该连动轮套是环套在该第一、二缸套及该分隔盘外部,并具有设于一外环面且与该第一活动轮啮合的该连动轮件。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旋转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刹车单元的刹车板具有二与该第一、二导油孔相通的第一、二入油孔。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旋转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刹车单元还具有一与该刹车板相对且固设在该连动轮套上的刹车蹄,该刹车蹄具有一与该刹车板相对的该第一刹车面,该连动轮套还具有一与该第二活动轮相对的第二刹车面。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旋转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刹车单元的刹车板、第二活动轮及该第一、二刹车面上均刻制有咬花纹。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扣合单元的外夹轮一内侧端面设有一以该内轴线为转动中心所产生的弧槽,且该内夹轮具有二伸设在前述弧槽中的导销。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旋转夹持装置,包含一壳座及安装在该壳座内部的一动力单元、一传动单元、一刹车单元、一扣合单元及一惰轮单元,该刹车单元可使该扣合单元对一管件夹制后,再带动该管件产生转动,以达到调整相位目的。
文档编号B25B11/00GK2855567SQ20052014670
公开日2007年1月10日 申请日期2005年12月22日 优先权日2005年12月22日
发明者林志远 申请人:和和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