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控制单元的扭力扳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30071阅读:14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具有控制单元的扭力扳手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扳手,特别是涉及一种借由控制单元的控制环的转动 切换,不但操作方便、快速且定位明确,还可避免控制单元意外摔坏的具 有控制单元的扭力扳手。
背景技术
请参阅图1、图2所示,图1是现有的一种可预设锁紧扭力值的扳手的 外观立体示意图,图2是该现有的板手的组合结构局部剖视图。现有的一种 可预设锁紧扭力值的扳手,包含一个管件l、 一个与该管件1枢接且在常态 下对正该管件1的扳动件2、 一个装设于该管件1内且与扳动件2末端抵接 的作动块3、 一个与该作动块3抵接的压缩弹簧4、 一个与该管件1螺接的 扭力旋套5、 一个两端抵接于该压缩弹簧4与扭力旋套5末端之间的推进件 6,以及一个设置于该扭力旋套5末端的控制装置7。该推进件6的末端具 有数个等间隔设置的凹孔601,该控制装置7具有一个与该推进件6相螺接 的控制钮701,以及二个可移动地装设于该扭力旋套5末端内的卡栓702。
藉此,当使用者未锁紧该控制钮701时,该控制钮701并不会迫使所 述卡栓702的前端嵌卡于该推进件6的凹孔601内,因此,使用者即可旋 动该扭力旋套5前进,迫使该压缩弹簧4以一预压力量推压该作动块3,而 使该作动块3抵紧该扳动件2,此时,使用者即可锁紧该控制钮701,而迫 使所述卡栓702的前端凸出至嵌卡于该推进件6的凹孔601内,用以防止 该扭力旋套5再被旋动。此后,当该扳手对外界的一个工件(例如螺栓)施 加的扭力大于该预压力量时,该扳动件2的对正状态即会被破坏,而歪斜 至撞击该管件1,以让使用者知道其施力已达所欲锁紧的扭力值。
虽然,上述的此种扳手可以利用该控制装置7来锁定或释放该扭力旋 套5,但是在实际使用时,该控制装置7却存在有以下的缺失
一、 该控制钮701是与该推进件6相螺接,使用者必须一圏一圏持续 地将该控制钮701旋紧到底或反向旋松,才能锁定或释放该扭力旋套5,因 此,该控制钮701在操作上较费时,并且,使用者并无法明确感知是否已将该 控制钮701旋紧或旋松至定位。
二、 该控制4丑701是与该推进件6相螺接,若使用者不慎将该控制钮701 过度旋紧,则可能会发生该控制钮701被锁死,而无法反向旋松的问题。
三、 该控制钮701是凸出于该扭力旋套5的末端,若使用者不慎将该扳手摔落地面,该控制钮701往往会直接撞击地面,造成该控制钮701与该推
进件6的螺接处崩牙损坏。
由此可见,上述现有的扭力扳手在结构与使用上,显然仍存在有不便 与缺陷,而亟待加以进一步改进。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相关厂商莫 不费尽心思来谋求解决之道,但是长久以来一直未见适用的设计被发展完 成,而一般产品又没有适切结构能够解决上述问题,此显然是相关业者急欲 解决的问题。因此如何能创设一种新型结构的具有控制单元的扭力扳手,实 属当前重要研发课题之一,亦成为当前业界极需改进的目标。
有鉴于上述现有的扭力扳手存在的缺陷,本发明人基于从事此类产品 设计制造多年丰富"实务经验及专业知识,并配合学理的运用,积极加以研 究创新,以期创设一种新型结构的具有控制单元的扭力扳手,能够改进一般 现有的扭力扳手,使其更具有实用性。经过不断的研究、设计,并经过反复 试作样品及改进后,终于创设出确具实用价值的本发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扭力扳手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新 型结构的具有控制单元的扭力扳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使其具有控制 装置操作方便、定位明确,并且不容易损坏的功效,非常适于实用。
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具有控制单元的扭力扳手,该具有控制单元的扭力扳手
包含 一个本体单元,具有一个驱动头部,及一个沿一轴向相反于该驱动 头部的管部,该管部具有一个外管面,及数个间隔地凹设于该外管面上且 分別沿该轴向延伸的浅凹槽; 一个握把单元,具有一个围绕出一个沿该轴 向延伸的容置空间的内周面、 一个外周面、至少一个贯穿该内、外周面的 作动孔,及一个形成于该外周面上的卡合孔,该握把单元是可转动地设置 于该管部上,该管部是延伸至该容置空间内;以及一个控制单元,具有一个 可转动地设置于该握把单元上的控制环、 一个设置于该控制环与该握把单 元之间的弹性元件,及至少一个设置于该作动孔的限位件,该控制环相对 于该握把单元在一第一位置与一第二位置之间转动,该控制环具有一个内 环面、至少一个凹设于该内环面上且沿该轴向延伸的让位槽,及二个间隔 地凹设于该内环面上且沿该轴向延伸的定位槽,该弹性元件具有一个将该 限位件迫压于该管部上的第一端部、 一个与该卡合孔卡接的卡合部,及一个 定位部,当该控制环在该第一位置时,该让位槽是对应于该第一端部与该限 位件,该内环面是远离该第 一端部,该定位部是与其中 一个定位槽衔接,当 该控制环在该第二位置时,该让位槽是错开该第一端部与该限位件,该内 环面是邻近该第一端部,该定位部是与另一个定位槽衔接。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
前述的具有控制单元的扭力扳手,其中所述的握把单元具有二个间隔 设置的作动孔,该控制单元具有二个分别设置于所述的作动孔的限位件,该 弹性元件还具有一个相反于该第一端部的第二端部,该卡合部是位于该第 一、第二端部之间,该定位部是位于该第一、第二端部之间,该弹性元件 的第一、第二端部是分別将所述限位件迫压于该管部上,该控制环具有二 个间隔设置的让位槽,当该控制环在该第一位置时,所述的让位槽是分别对 应于该第一、第二端部,该内环面是远离该第一、第二端部,当该控制环在 该第二位置时,所述让位槽是分别错开该第一、第二端部,该内环面是邻近 该第一、第二端部。—
前述的具有控制单元的扭力扳手,其中所述的握把单元的作动孔之间 实质上是间隔180° ,该卡合孔是位于所述作动孔之间。
前述的具有控制单元的扭力扳手,其中所述的控制环的让位槽实质上 是呈相对设置,所述定位槽是位于所述让位槽之间。
前述的具有控制单元的扭力扳手,其中所述的弹性元件的定位部是位 于该卡合部与该第二端部之间,并且该定位部是沿径向朝外凸出。
前述的具有控制单元的扭力扳手,其中所述的握把单元的卡合孔是贯 穿该内、外周面,该弹性元件的卡合部是沿径向朝内嵌入该卡合孔。
前述的具有控制单元的扭力扳手,其中所述的握把单元还具有一个小 径段、 一个大径段,及一个形成于该大、小径段之间的肩部,该握把单元的 作动孔与卡合孔是位于该小径段上,该控制单元的控制环是可转动地设置
于该小径段上,该弹性元件是设置于该控制环与该小径段之间。
前述的具有控制单元的扭力扳手,其中所述的具有控制单元的扭力扳
手还包含一个刻度指示环,该刻度指示环设置于该握把单元的小径段上,该
控制环是介于该刻度指示环与该握把单元的肩部之间。
前述的具有控制单元的扭力扳手,其中所述的控制单元的控制环还具
有一个相反于该内环面的外环面,及数个间隔地凹设于该外环面上并沿该
轴向延伸的止滑槽。
前述的具有控制单元的扭力扳手,其中所述的控制单元的弹性元件是
一种片簧。
前述的具有控制单元的扭力扳手,其中所述的控制单元的限位件是一 种滚珠。
前述的具有控制单元的扭力扳手,其中所述的控制单元的限位件是一 种滚柱。
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依据本 发明提出的一种具有控制单元的扭力扳手,该具有控制单元的扭力扳手包含 一个本体单元,具有一个驱动头部,及一个沿一轴向相反于该驱动头部 的管部,该管部具有一个外管面,及数个间隔地凹设于该外管面上且分别
沿该轴向延伸的浅凹槽; 一个握把单元,具有一个围绕出一个沿该轴向延 伸的容置空间的内周面、 一个外周面、至少一个贯穿该内、外周面的作动 孔,及一个形成于该外周面上的卡合孔,该握把单元是可转动地设置于该管 部上,该管部是延伸至该容置空间内;及一个控制单元,具有一个可转动 地设置于该握把单元上的控制环,及一个设置于该控制环与该握把单元之 间的弹性元件,该控制环相对于该握把单元在一第一位置与一第二位置之 间转动,该控制环具有一个内环面、至少一个凹设于该内环面上且沿该轴 向延伸的让位槽,及二个间隔地凹设于该内环面上且沿该轴向延伸的定位 槽,该弹性元件具有一个延伸入该作动孔而迫压于该管部上的第一端部、一 个与该卡合孔卡接的卡合部,以及一个定位部,当该控制环在该第一位置 时,该让位槽是对应于该第 一端部,该内环面是远离该第 一端部,该定位部 是与其中一个定位槽衔接,当该控制环在该第二位置时,该让位槽是错开该 第一端部,该内环面是邻近该第一端部,该定位部是与另 一个定位槽衔接。
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
前述的具有控制单元的扭力扳手,其中所述的握把单元具有二个间隔 设置的作动孔,该弹性元件还具有一个相反于该第一端部的第二端部,该卡 合部是位于该第一、第二端部之间,该定位部是位于该第一、第二端部之 间,该弹性元件的第一、第二端部是分别延伸入所述作动孔而迫压于该管部 上,该控制环具有二个间隔设置的让位槽,当该控制环在该第一位置时,所 述让位槽是分别对应于该第一、第二端部,该内环面是远离该第一、第二 端部,当该控制环在该第二位置时,所述让位槽是分别错开该第一、第二端 部,该内环面是邻近该第一、第二端部。
前述的具有控制单元的扭力扳手,其中所述的控制单元还具有二个限 位件,该弹性元件的第一、第二端部是分别围绕出一个沿该轴向延伸的安 装孔,所述限位件分别设置于所述安装孔内。
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另外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依 据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具有控制单元的扭力扳手,该具有控制单元的扭力扳 手包含 一个本体单元,具有一个驱动头部,及一个沿一轴向相反于该驱 动头部的管部,该管部具有一个外管面,及数个间隔地凹设于该外管面上且 分别沿该轴向延伸的浅凹槽; 一个握把单元,具有一个围绕出一个沿该轴 向延伸的容置空间的内周面、 一个外周面、至少一个贯穿该内、外周面的 作动孔,及一个形成于该外周面上的卡合孔,该握把单元是可转动地设置 于该管部上,该管部是延伸至该容置空间内;以及一个控制单元,具有一个 可转动地设置于该握把单元上的控制环、 一个设置于该控制环与该握把单
9元之间的弹性元件,及至少一个设置于该作动孔的限位件,该控制环相对 于该握把单元在一第一位置与一第二位置之间转动,该控制环具有一个内 环面、至少一个凹设于该内环面上且沿该轴向延伸的让位槽,及二个间隔地 凹设于该内环面上且沿该轴向延伸的定位槽,该让位槽具有一个深槽部,及 一个浅槽部,该弹性元件具有一个与该卡合孔卡接的卡合部,及一个定位 部,当该控制环在该第 一位置时,该让位槽的深槽部是对应该限位件,该内 环面是远离该限位件,该定位部是与其中一个定位槽衔接,当该控制环在该 第二位置时,该让位槽的深槽部是错开该卩良位件,该让位槽的浅槽部是对应 该限位件,该内环面是邻近该限位件,该定位部是与另一个定位槽衔接。
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
前述的具有控制单元的扭力扳手,其中所述的控制环还具有一个凹设 于该内环面上且沿该轴向延伸的限位槽,该限位槽与该让位槽间隔设置,该 弹性元件还具有一个第一端部,及一个相反于该第一端部的第二端部,该卡 合部是位于该第一、第二端部之间,该定位部是位于该第一、第二端部之 间,该弹性元件的第 一 端部是位于该限位槽内,当该控制环在该第 一 位置 时,该第 一端部是与该限位槽的其中 一旁侧抵接,当该控制环在该第二位置 时,该第一端部是与该限位槽的另一旁侧抵接。
前述的具有控制单元的扭力扳手,其中所述的控制环的让位槽与限位 槽实质上是呈相对设置,所述的定位槽是位于该让位槽与该限位槽之间。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借由上述技术方
案,本发明具有控制单元的扭力扳手至少具有下列优点及有益效果本发明 借由该控制单元的控制环的转动切换,不但操作方便、快速且定位明确,并 可以避免控制单元意外摔坏,所以确实能达到发明的目的及功效。
综上所述,本发明是有关一种具有控制单元的扭力扳手,包含一个具 有一个管部的本体单元、 一个可转动地设置于该管部上且具有至少一个作 动孔、 一个卡合孔的握把单元,及一个具有一个可转动地设置于该握把单 元上的控制环、 一个设置于该控制环与该握把单元之间的弹性元件、至少 一个设置于该作动孔的限位件的控制单元,该管部具有数个间隔凹设且分 别沿一轴向延伸的浅凹槽,该控制环具有一个内环面、至少一个凹设于该 内环面上且沿该轴向延伸的让位槽,及二个间隔地凹设于该内环面上且沿 该轴向延伸的定位槽,该弹性元件具有一个将该限位件迫压于该管部上的 第一端部、 一个与该卡合孔卡接的卡合部,及一个定位部,当该控制环在 一第一位置时,该让位槽是对应于该第一端部,该内环面是远离该第一端 部,该定位部是与其中一个定位槽衔接,当该控制环在一第二位置时,该让 位槽是^"开该第一端部,该内环面是邻近该第一端部,该定位部是与另 一个 定位槽衔接。本发明的控制装置操作方便、快速且定位明确,并可有效防止控制装置意外摔坏。本发明具有上述诸多优点及实用价值,其不论在产 品结构或功能上皆有较大改进,在技术上有显著的进步,并产生了好用及 实用的效果,且较现有的扭力扳手具有增进的突出功效,从而更加适于实 用,诚为一新颖、进步、实用的新设计。
上述说明仅是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发明的 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发明的上迷和 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 图,详细说明如下。


图1是现有的一种可预设锁紧扭力值的扳手的外观立体示意图。
图2是该现有的板手的组合结构局部剖视图。
图3是本发明具有控制单元的扭力扳手一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外观立体 示意图。
图4是该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局部分解立体示意图。 图5是该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组合结构剖视图,说明该第一较佳实施例的 一个控制单元的一个控制环转动至一第一位置。
图6是一类似图5的视图,说明该第一较佳实施例的一个握把单元相对 于一个本体单元旋动。
图7是一类似图5的视图,说明该控制环转动至一第二位置。 图8是一类似图4的视图,说明本发明的具有控制单元的扭力扳手一第 二较佳实施例。
图9是一类似图5的视图,说明该第二较佳实施例的一个控制单元的一
个控制环转动至一第一位置。
图IO是一类似图9的视图,说明该控制环转动至一第二位置。
图11是本发明具有控制单元的扭力扳手一第三较佳实施例的组合结构
剖视示意图,说明该第三较佳实施例的一个控制单元的一个控制环转动至
一第一位置。
图12是一类似图11的视图,说明该第三较佳实施例的一个握把单元相 对于一个本体单元旋动。
图13是一类似图11的视图,说明该控制环转动至一第二位置。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发明为达成预定发明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 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发明提出的具有控制单元的扭力 扳手其具体实施方式
、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有关本发明的前述及其他技术内容、特点及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图 式的较佳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呈现。为了方便说明,在以下的实 施例中,相同的元件以相同的编号表示。
请参阅图3、图4、图5所示,图3是本发明具有控制单元的扭力扳手 一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外观立体示意图,图4是局部分解立体示意图,图5 是组合结构剖视图,说明该第一较佳实施例的一个控制单元的一个控制环 转动至一第一位置。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具有控制单元的扭力扳手,包 含一个本体单元IO、 一个握把单元20、 一个控制单元30,以及一个刻度 指示环40。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在该本体单元10内也可设置有类似现有的作 动块3、压缩弹簧4之类的元件(图未示);再者,本实施例为了使该握把单 元20可相对于该本体单元10螺动,本实施例是在该本体单元10末端设置 一个固定的圓形螺帽100,及一个与该圆形螺帽100螺接的螺杆200,并藉由 一个嵌固于该握把单元20内的固定螺帽300与一个从该握把单元20末端 锁入的固定螺帽400,使该握把单元20与该螺杆200锁固在一起,如此,该 握把单元20/该螺杆200即可同步相对于该本体单元10/该圓形螺帽100螺 动,使该螺杆200推压该本体单元10内的压缩弹簧(图未示),然而,此并非 是本案的请求重点,所以不再详细地说明。
上述的本体单元10,具有一个驱动头部ll,及一个沿一轴向X相反于该 驱动头部11的管部12;
该管部12,具有一个外管面121,及数个等间隔地凹设于该外管面121 上且分别沿该轴向X延伸的浅凹槽122。
该驱动头部11,在本实施例中,其是一种棘轮头,该管部12的外管面 121上并标示有扭力刻度。
上述的握把单元20,具有一个小径段21、 一个大径段22、 一个形成于 该大、小径段22、 21之间的肩部23、 一个围绕出一个沿着该轴向X延伸的 容置空间241的内周面24、 一个外周面25、 二个分别贯穿该内、外周面 24、 25且位于该小径段21上的作动孔26、 一个贯穿该内、外周面24、 25 且位于该小径段21上的卡合孔27,及一个凹设于该外周面25上且延伸于 所述作动孔26之间的避位凹槽28。
该握把单元20是可转动地套设于该管部12上,该管部12是延伸至容 置空间241内。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作动孔26之间实质上是间隔180° ,该 卡合孔27在圆周方向上是位于所述作动孔26之间。
上述的控制单元30,具有一个可转动地套设于该握把单元20的小径段 21上的控制环31、 一个设置于该控制环31与该小径段21之间且嵌置于该 避位凹槽28的弹性元件32,及二个分别设置于该握把单元20的作动孔26的限位件33。
该控制环31,可相对于该小径段21在一第一位置(如图5所示)与一第 二位置(如图7所示)之间转动。该控制环31具有一个内环面310、 一个相 反于该内环面310的外环面311、 二个间隔地凹设于该内环面310上且沿该 轴向X延伸的让位槽312、 313、 二个间隔地凹设于该内环面310上且沿该 轴向X延伸的定位槽314,及数个等间隔地凹设于该外环面311上并沿该轴 向X延伸的止滑槽315。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让位槽312、 313实质上是呈 相对设置,所述定位槽314是位于所述让枉槽312、 313之间。
该弹性元件32,具有一个将其中一个限位件33迫压于该管部12上的 第一端部321、 一个相反于该第一端部321而将另一个限位件33迫压于该 管部12上的第二端部322、 一个位于该第一、第二端部321、 322之间且与 该握把单元20的卡合孔27卡接的卡合部323,及一个位于该卡合部323与 该第二端部322之间的定位部324。该卡合部323是沿径向朝内嵌入该卡合 孔27,该定位部324是沿径向朝外凸出。在本实施例中,该弹性元件32是 一种片簧,所述限位件33是一种滚珠,当然,所述限位件33也可采用滚柱。
上述的刻度指示环40,是设置于该握把单元20的小径段21上,而可 随该握把单元20旋动,该控制环31是介于该刻度指示环40与该握把单元 20的肩部23之间。
请参阅图5所示,藉此,当使用者将控制环31转动至第一位置时,该控 制环31的内环面310是远离该第一、第二端部321、 322,该控制环31的让 位槽312是对应于该弹性元件32的第一端部321与其中一个限位件33,而 提供该第一端部321与该限位件33沿径向朝外移动的自由空间,该控制环 31的让位槽313是对应于该弹性元件32的第二端部322与另一个限位件 33,而提供该第二端部322与该限位件33沿径向朝外移动的自由空间,该弹 性元件32的定位部324则是与该控制环31的其中一个定位槽314衔接;
此时,请参阅图3、图6所示,图6是一类似图5的-见图,说明该第一 较佳实施例的一个握^^单元相对于一个本体单元旋动,若使用者旋动该握 把单元20沿该轴向X前进,该握把单元20即会带动该控制单元30、该刻 度指示环40相对于该本体单元10的管部12同步转动,并沿着该沿该轴向 X前进,在此过程中,由于所述的让位槽312、 313是始终分别对应于该第 一、第二端部321、 322与所述限位件33,因此,当所述的限位件33跳开 该管部12的浅凹槽122,而被该管部12的外管面121朝外顶出时,所述的 第一、第二端部321、 322与所述的限位件33即可以分别沿着径向避入所 述的让位槽312、 313,如此,在该握把单元20的旋动过程中,所述的限位件 33即会依序跳开所述浅凹槽122并沿径向内、外跳动,而不会限制该握把 单元20相对于该管部12旋动。相反地,请参阅图7所示,是一类似图5的视图,说明该控制环转动
至一第二位置。当使用者将该控制环31反向转动至该第二位置时,该位槽 312是错开该第一端部321与其中一个限位件33,该让位槽313是错开该 第二端部322与另一个限位件33,该内环面310是邻近该第一、第二端部 321、 322,该定位部324则是与另一个定位槽314衔接,此时,该内环面 310会迫抵该第一、第二端部321、 322,而使所述限位件33嵌卡定位于所 述浅凹槽122内,如此,由于该握把单元20的作动孔26也是分别与所述 限位件33嵌卡,因此,使用者即无法再旋动该握把单元20。 经由以上的说明,现再将本发明的优点归纳如下
一、 使用者只需将该控制单元30的控制环31转动至该第一、第二位 置(如图5、 7所示)这两个定位,即可马上释放或锁定该握把单元20,因此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控制环31的操作不但更加方便、快速,并且,使用 者更可明确感知该控制环31是否已转动至定位。
二、 本发明的控制单元30的控制环31是可转动地套设于该握把单元 20的小径段21上,而并非与该小径段21螺接,因此,该控制环31并不会发 生现有控制钮701过度旋紧的锁死问题。
三、 本发明的控制单元30是设置于该握把单元20的小径段21上,而 位于该本体单元10的驱动头部11与该握把单元20的末端之间,并不会凸 出于扳手的头尾两端之外,因此,若使用者不慎将该本发明摔落地面,本发 明可以避免该控制环31直接撞击到地面,而能够有效的防止该控制单元30 发生意外撞击损坏的情形。
请参阅图8、图9、图IO所示,图8是一类似图4的视图,说明本发 明的具有控制单元的扭力扳手一第二较佳实施例。图9是一类似图5的视 图,说明该第二较佳实施例的 一个控制单元的 一个控制环转动至 一第 一位 置。图IO是一类似图9的视图,说明该控制环转动至一第二位置。本发明 的第二较佳实施例,是类似于该第一较佳实施例,其差异之处在于
该控制单元30的弹性元件32,具有一个延伸入其中一个作动孔26而迫 压于该管部12上的第一端部325、 一个延伸入另一个作动孔26而迫压于该 管部12上的第二端部326,并且,该弹性元件32的第一、第二端部325、 326 是分别围绕出一个沿该轴向X延伸的安装孔327、 328。
该控制单元30,具有二个限位件34,所述限位件34是分别设置于所 述安装孔327、 328内,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限位件34是一种滚柱,当然,所 述限位件34也可采用滚珠。
当该控制环31在该第一位置(如图9所示)时,所述让位槽312、 313 是分别对应于该第一、第二端部325、 326,该内环面310是远离该第一、第 二端部325、 326;当该控制环31在该第二位置(如图10所示)时,所述让位槽312、 313是分别错开该第一、第二端部325 、 326,该内环面310是邻近 该第一、第二端部325、 326。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一、第二端部325、 326的安装孔 327、 328内也可不装设所述限位件34。
如此,本发明该第二较佳实施例也可以达到与上述第 一较佳实施例相 同的目的与功效。
请参阅图ll、图12、图13所示,图11是本发明具有控制单元的扭力 扳手一第三较佳实施例的组合结构剖视示意图,说明该第三较佳实施例的 一个控制单元的一个控制环转动至一第一位置。图12是一类似图11的视 图,说明一个握把車元相对于一个本体单元旋动。图13是一类似图11的视 图,说明该控制环转动至一第二位置。本发明的该第三较佳实施例,是类似 于该第一较佳实施例,其差异之处在于
该握把单元20,具有一个作动孔26,及一个实质上与该作动孔26呈相 对设置的卡合孔27。
该控制单元30,具有一个设置于该作动孔26的限位件33。
该控制环31,具有二个间隔地凹设于该内环面310上且沿该轴向X延 伸的定位槽314、 一个凹设于该内环面310上且沿该轴向X延伸的让位槽 316、 一个凹设于该内环面310上且沿该轴向延伸的限位槽317,该让位槽 316具有一个深槽部318,及一个浅槽部319。在本实施例中,该让位槽316 与该限位槽317实质上是呈相对设置,所述定位槽314是位于让位槽316 与该限位槽317之间。
该弹性元件32的第一端部321,是位于该限位槽317内;该弹性元件 32的卡合部323,是邻近于该第一端部321并嵌卡于该卡合孔27内。
如图11所示,当该控制环31在该第一位置时,该第一端部321是与 该限位槽317的其中一旁侧抵接,该让位槽316的深槽部318是对应该限 位件33,该内环面310是远离该限位件33,该定位部324则是与其中一个 定位槽314衔接。如此,如图11、图12所示,当该握把单元20相对于该 本体单元10的管部12旋动时,该限位件33会跳开该浅凹槽122,并被该 管部12的外管面121沿径向推入该让位槽316的深槽部318内,而不会限 制该握把单元20相对于该管部12旋动。
如图13所示,当该控制环31在该第二位置时,该第一端部321是与 该限位槽317的另一旁侧抵接,该让位槽316的深槽部318是错开该限位 件33,该让位槽316的浅槽部319是对应该限位件13,该内环面310是邻 近该限位件33,该定位部324则是与另一个定位槽314衔接,此时,该内环 面310会限制该限位件33嵌卡定位于该浅凹槽122内,如此,由于该握把 单元20的作动孔26也是与该限位件33嵌卡,因此,使用者即无法再旋动该握把单元20。
如此,本发明该第三较佳实施例也可以达到与上述第 一较佳实施例相 同的目的与功效。
归纳上述,本发明的具有控制单元的扭力扳手,不但控制装置的操作 方便、快速且定位明确,并且可以有效的防止控制装置意外摔坏,所以确 实能达到发明的目的及功效。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 上的限制,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发 明,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 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 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 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 内。
权利要求
1、一种具有控制单元的扭力扳手,其特征在于该具有控制单元的扭力扳手包含一个本体单元,具有一个驱动头部,及一个沿一轴向相反于该驱动头部的管部,该管部具有一个外管面,及数个间隔地凹设于该外管面上且分别沿该轴向延伸的浅凹槽;一个握把单元,具有一个围绕出一个沿该轴向延伸的容置空间的内周面、一个外周面、至少一个贯穿该内、外周面的作动孔,及一个形成于该外周面上的卡合孔,该握把单元是可转动地设置于该管部上,该管部是延伸至该容置空间内;以及一个控制单元,具有一个可转动地设置于该握把单元上的控制环、一个设置于该控制环与该握把单元之间的弹性元件,及至少一个设置于该作动孔的限位件,该控制环相对于该握把单元在一第一位置与一第二位置之间转动,该控制环具有一个内环面、至少一个凹设于该内环面上且沿该轴向延伸的让位槽,及二个间隔地凹设于该内环面上且沿该轴向延伸的定位槽,该弹性元件具有一个将该限位件迫压于该管部上的第一端部、一个与该卡合孔卡接的卡合部,及一个定位部,当该控制环在该第一位置时,该让位槽是对应于该第一端部与该限位件,该内环面是远离该第一端部,该定位部是与其中一个定位槽衔接,当该控制环在该第二位置时,该让位槽是错开该第一端部与该限位件,该内环面是邻近该第一端部,该定位部是与另一个定位槽衔接。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控制单元的扭力扳手,其特征在于其中所 述的握把单元具有二个间隔设置的作动孔,该控制单元具有二个分别设置 于所述作动孔的限位件,该弹性元件还具有一个相反于该第一端部的第二 端部,该卡合部是位于该第一、第二端部之间,该定位部是位于该第一、第 二端部之间,该弹性元件的第一、第二端部是分别将所述的限位件迫压于 该管部上,该控制环具有二个间隔设置的让位槽,当该控制环在该第一位 置时,所述的让位槽是分别对应于该第一、第二端部,该内环面是远离该 第一、第二端部,当该控制环在该第二位置时,所述让位槽是分别错开该第 一、第二端部,该内环面是邻近该第一、第二端部。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控制单元的扭力扳手,其特征在于其中所 述的握把单元的作动孔之间实质上是间隔180° ,该卡合孔是位于所述作动 孔之间。
4、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控制单元的扭力扳手,其特征在于其中所 述的控制环的让位槽实质上是呈相对设置,所述定位槽是位于所述让位槽之间。
5、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控制单元的扭力扳手,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弹性元件的定位部是位于该卡合部与该第二端部之间,并且该定位部 是沿径向朝外凸出。
6、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控制单元的扭力扳手,其特征在于其中所 述的握把单元的卡合孔是贯穿该内、外周面,该弹性元件的卡合部是沿径向 朝内嵌入该卡合孔。
7、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控制单元的扭力扳手,其特征在于其中所 述的握把单元还具有一个小径段、 一个大径段,及一个形成于该大、小径 段之间的肩部,该握把单元的作动孔与卡合孔是位于该小径段上,该控制 单元的控制环是可转动地设置于该小径段上,该弹性元件是设置于该控制 环与该小径段之间。
8、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具有控制单元的扭力扳手,其特征在于其中所 述的具有控制单元的扭力扳手还包含一个刻度指示环,该刻度指示环设置 于该握把单元的小径段上,该控制环是介于该刻度指示环与该握把单元的 肩部之间。
9、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控制单元的扭力扳手,其特征在于其中所 述的控制单元的控制环还具有 一 个相反于该内环面的外环面,及数个间隔 地凹设于该外环面上并沿该轴向延伸的止滑槽。
10、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控制单元的扭力扳手,其特征在于其中所 述的控制单元的弹性元件是一种片簧。
11、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控制单元的扭力扳手,其特征在于其中所 述的控制单元的限位件是一种滚珠。
1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控制单元的扭力扳手,其特征在于其中所 述的控制单元的限位件是 一种滚柱。
13、 一种具有控制单元的扭力扳手,其特征在于该具有控制单元的扭力 扳手包含一个本体单元,具有一个驱动头部,及一个沿一轴向相反于该驱动头部 的管部,该管部具有一个外管面,及数个间隔地凹设于该外管面上且分别 沿该轴向延伸的浅凹槽;一个握把单元,具有一个围绕出 一个沿该轴向延伸的容置空间的内周 面、 一个外周面、至少一个贯穿该内、外周面的作动孔,及一个形成于该 外周面上的卡合孔,该握把单元是可转动地设置于该管部上,该管部是延 伸至该容置空间内;及一个控制单元,具有一个可转动地设置于该握^^单元上的控制环,及一 个设置于该控制环与该握把单元之间的弹性元件,该控制环相对于该握把单元在一第一位置与一第二位置之间转动,该控制环具有一个内环面、至少 一个凹设于该内环面上且沿该轴向延伸的让位槽,及二个间隔地凹设于该 内环面上且沿该轴向延伸的定位槽,该弹性元件具有一个延伸入该作动孔 而迫压于该管部上的第一端部、 一个与该卡合孔卡接的卡合部,及一个定 位部,当该控制环在该第一位置时,该让位槽是对应于该第一端部,该内 环面是远离该第一端部,该定位部是与其中一个定位槽衔接,当该控制环 在该第二位置时,该让位槽是错开该第一端部,该内环面是邻近该第一端 部,该定位部是与另 一个定位槽衔接。
14、 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具有控制单元的扭力扳手,其特征在于其中 所述的握把单元具有二个间隔设置的作动孔,该弹性元件还具有一个相反 于该第一端部的第二端部,该卡合部是位于该第一、第二端部之间,该定 位部是位于该第一、第二端部之间,该弹性元件的第一、第二端部是分别 延伸入所述作动孔而迫压于该管部上,该控制环具有二个间隔设置的让位 槽,当该控制环在该第一位置时,所述让位槽是分别对应于该第一、第二端 部,该内环面是远离该第一、第二端部,当该控制环在该第二位置时,所述 让位槽是分别错开该第一、第二端部,该内环面是邻近该第一、第二端部。
15、 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具有控制单元的扭力扳手,其特征在于其中 所述的控制单元还具有二个限位件,该弹性元件的第一、第二端部是分别围 绕出一个沿该轴向延伸的安装孔,所述限位件分别设置于所述安装孔内。
16、 一种具有控制单元的扭力扳手,其特征在于该具有控制单元的扭力 扳手包含一个本体单元,具有一个驱动头部,及一个沿一轴向相反于该驱动头 部的管部,该管部具有一个外管面,及数个间隔地凹设于该外管面上且分别 沿该轴向延伸的浅凹槽;一个握把单元,具有一个围绕出 一个沿该轴向延伸的容置空间的内周 面、 一个外周面、至少一个贯穿该内、外周面的作动孔,及一个形成于该 外周面上的卡合孔,该握把单元是可转动地设置于该管部上,该管部是延 伸至该容置空间内;以及一个控制单元,具有一个可转动地设置于该握^t巴单元上的控制环、 一个 设置于该控制环与该握把单元之间的弹性元件,及至少一个设置于该作动 孔的限位件,该控制环相对于该握把单元在一第一位置与一第二位置之间 转动,该控制环具有一个内环面、至少一个凹i殳于该内环面上且沿该轴向延 伸的让位槽,及二个间隔地凹设于该内环面上且沿该轴向延伸的定位槽,该 让位槽具有一个深槽部,及一个浅槽部,该弹性元件具有一个与该卡合孔 卡接的卡合部,及一个定位部,当该控制环在该第一位置时,该让位槽的深 槽部是对应该限位件,该内环面是远离该限位件,该定位部是与其中一个定位槽衔接,当该控制环在该第二位置时,该让位槽的深槽部是错开该限位 件,该让位槽的浅槽部是对应该限位件,该内环面是邻近该限位件,该定位 部是与另一个定位槽衔接。
17、 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具有控制单元的扭力扳手,其特征在于其中 所述的控制环还具有 一 个凹设于该内环面上且沿该轴向延伸的限位槽,该 限位槽是与该让位槽间隔设置,该弹性元件还具有一个第一端部,及一个相 反于该第一端部的第二端部,该卡合部是位于该第一、第二端部之间,该定 位部是位于该第一、第二端部之间,该弹性元件的第一端部是位于该限位 槽内,当该控制环在该第一位置时,该第一端部是与该限位槽的其中一旁侧 抵接,当该控制环在该第二位置时,该第一端部是与该限位槽的另一旁侧抵 接。
18、 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具有控制单元的扭力扳手,其特征在于其中 所述的控制环的让位槽与限位槽实质上是呈相对设置,所述的定位槽是位 于该让位槽与该限位槽之间。
全文摘要
本发明是有关一种具有控制单元的扭力扳手,包含一本体单元、一可转动设于管部上且具有至少一作动孔、卡合孔的握把单元,及一控制环、一设于控制环与握把单元间的弹性元件、至少一控制单元,该管部具有数个浅凹槽,该控制环具有一内环面、至少一凹设于内环面让位槽,及二凹设于内环面定位槽,该弹性元件具有将限位件迫压于管部上第一端部、一与卡合孔卡接卡合部,及一定位部,当控制环在第一位置时让位槽是对应第一端部,内环面远离第一端部,定位部与其中一定位槽衔接,当控制环在第二位置时让位槽是错开该第一端部,内环面邻近该第一端部,定位部与另一定位槽衔接。本发明借由控制单元的控制环的转动切换,不但操作方便、快速且定位明确,并可避免控制单元意外摔坏。
文档编号B25B23/14GK101468458SQ20071030714
公开日2009年7月1日 申请日期2007年12月27日 优先权日2007年12月27日
发明者刘圳雄 申请人:史丹利七和国际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