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辆闩锁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文档序号:11971465阅读:294来源:国知局
电动车辆闩锁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车门的电闩锁,特别是利用了双棘爪布置的类型的电闩锁。

背景技术:
如已知的,电动门闩的定义性特征中的一个特征为不存在与门外把手以及门内把手的机械联动装置。反而,门通过致动器响应来自手柄的电信号而释放。利用了双棘爪布置的电动门闩通常包括:-通过弹簧偏斜到释放位置的棘齿,其中,该棘齿被定位成接收或释放固定至门柱的撞件,并且该撞件能够被移动到部分锁定位置或首次卡合位置以及完全锁定位置或二次卡合(click)位置,其中,撞件逐渐被保持在棘齿内并且被防止拉出;-能够在棘齿检查位置与棘齿释放位置之间运动的主棘爪,其中,在棘齿检查位置中,主棘爪定位成将棘齿保持在部分锁定或完全锁定位置中,在棘齿释放位置中,主棘爪允许棘齿移动出部分锁定位置或完全锁定位置;-辅助棘齿,该辅助棘齿可操作性地连接至主棘爪并且能够在使能位置与禁用位置之间运动,其中,在使能位置中,能够使主棘爪移动到主棘爪的棘齿检查位置,并且在禁用位置中,辅助棘齿将主棘爪定位到主棘爪的棘齿释放位置;-第二棘爪,该第二棘爪能够在辅助棘齿保持位置与辅助棘齿释放位置之间运动,其中,在辅助棘齿保持位置中,第二棘爪定位成将辅助棘齿保持在辅助棘齿的使能位置中,并且在辅助棘齿释放位置中,第二棘爪被定位成允许辅助棘齿移动到辅助棘齿的禁用位置中;以及-电操作的致动器,该电操作的致动器能够被选择性地激活以将所述第二棘爪移动到所述辅助棘齿释放位置以及将所述辅助棘齿移动到所述使能位置。该双棘爪布置在于建立了由棘齿和主棘爪形成的第一组与由辅助棘齿和第二棘爪形成的第二组的连接。该连接构造成使得第一组经受的力的仅仅一部分施加到第二组,因而仅需要花费相对较小的力来释放闩锁。万一致动器故障或者万一车辆中无能量可用,则通常可以通过内侧及外侧紧急释放机构(其也能够表示为内侧及外侧备用机构)来打开已知的电闩锁。这两个机构都能够由使用者手动操作以从撞件释放棘齿。已知的电闩锁也能够设置有外侧紧急锁定机构,该外侧紧急锁定机构用于即使在紧急状况下仍允许车门关闭。该外侧紧急释放及锁定机构能够通过沿相反方向作用在例如外部钥匙的同一外侧控制元件上来激活。在外侧紧急释放操作期间,将第二棘爪移动到辅助棘齿释放位置的动作施加到第二棘爪,从而允许辅助棘齿在弹簧的作用下到达禁用位置以及允许从棘齿释放主棘爪。以不同的方式,为了在紧急状况下获得闩锁从车辆外侧的完全锁定,必须在棘齿已经达到撞件上的部分锁定位置之后将辅助棘齿移动到使能位置的作用施加到辅助棘齿上。这意味着首先需要将车门拉到门柱,随后将辅助棘齿移动到作用在外部钥匙上的使能位置。然而,在紧急状况下,使用者可能会在车门仍打开时沿锁定方向移动外部钥匙;在该假想情况下,如果从车门上的相对座部取出钥匙并将钥匙放置在车内,则车门的意外关闭会导致无法再次打开车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辆闩锁,该车辆闩锁被设计成提供了对已知闩锁的上述缺点的简单、廉价的解决方案。根据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解决上述问题的车辆闩锁。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辆闩锁,该车辆闩锁被设计成使湿气可能蔓延到闩锁电器部件的风险降至最低。根据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解决上述问题的车辆闩锁。附图说明将参照附图借助于示例来描述本发明的优选的、非限制性的实施方式,在附图中:图1为根据本发明的处于完全锁定位置的车辆闩锁的前视立体图;图2为与图1中的闩锁的立体图相同的闩锁的立体图,其中为清楚起见移除了前盖;图3为图1和图2的闩锁的后视立体图;图4为与图3中的闩锁的立体图相同的闩锁的立体图,其中该闩锁处于开口的部分致动状态;图5为与图2中的闩锁的立体图相同的闩锁的立体图,其中为清楚起见移除了若干零件并且该闩锁处于与图4中闩锁的状态相同的状态;图6为与图4中的闩锁的立体图相同的闩锁的立体图,其中为清楚起见移除了若干零件并且该闩锁处于闩锁的锁定操作的终止阶段;图7为图2的闩锁的更大比例的前视图,其中为清楚起见移除了若干零件并且该闩锁处于通过手动操作备用机构而达到的释放位置;图8为与图7中的闩锁的前视图相同的闩锁的前视图,其中为清楚起见移除了一些杆;图9为与图7中的闩锁的前视图相同的闩锁的前视图,其中为清楚起见移除了一些杆并且该闩锁处于锁定闩锁的部分致动状态;以及图10为图9的闩锁的后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图1至图4中的附图标记1总体上表示用于车门(未图示)的电闩锁。闩锁1包括:-支承本体2,该支承本体2以已知的方式并在图1和图2的位置中固定到车门;-关闭组件3,该关闭组件3由支承本体2承载并适于可释放地接合与固定的门柱(未图示)结合成一体的撞件4(仅在图1中部分地示出);-电操作的释放及锁定组件6,该电操作的释放及锁定组件6能够被选择性地激活以从撞件4释放关闭组件3或者将关闭组件6锁定在与撞件4接合的状态下;-内侧紧急释放杆5,该内侧紧急释放杆5能够由使用者从车内手动操作,以在释放及锁定组件6出现故障的情况下释放闩锁1;以及-备用机构7,该备用机构7能够由使用者从车外手动操作,以在释放及锁定组件6出现故障的情况下释放或锁定闩锁1。在未示出的替代性实施方式中,撞件4可以固定到车门,并且支承本体2与闩锁1可以一起固定到门柱。参照图1至图4,支承本体2一体地包括两块板8、9,这两块板8、9垂直于彼此设置并且从共同的端部边缘延伸以限定沿着垂直于两块板8、9的平面观察时大致L形的轮廓。从该共同的端部边缘开始,板8具有比板9更大的范围。如图1至图4中可观察到的,每块板8、9均由面向另一块板9、8的第一面8a、9a以及相反面8b、9b定界。支承本体2具有周缘10,该周缘10从板8、9的除在使用中在下部定位的部分之外的面8b、9b凸起(图1)。具有大致L形轮廓的前盖11通常在其平行于两块板8、9的面8b、9b延伸并与凸起边缘10周缘地配合的位置中固定到支承本体2。支承本体2限定了C形侧向开口12,该侧向开口12从所述共同的端部边缘沿着两块板8、9延伸并且适于在关闭车门时容纳撞件4。更具体地,开口12包括延伸穿过板9的大致四边形的进口部12a以及沿着板8延伸并在与进口部12a相对的侧部上关闭的容纳部12b(图1和图2)。如图3和图4中所示,在板8的面8a上,开口12由固定至两块板8、9并限定了用于容纳撞件4的座部的壳体13覆盖。在示出的示例中,开口12和壳体13均大致设置在支承本体2的中部上。以十分类似的方式,盖11设置有开口14,该开口14大致具有与开口12相同的轮廓并且与开口12大致对齐。如图1至图4中可观察到的,关闭组件3和备用机构7均设置在板8的面8b上,以被容纳在支承本体2与盖11之间的间隙中,同时,释放及锁定组件6和内侧紧急释放杆5布置在板8的面8a上。参照图1、图2以及图5至图10,关闭组件3主要包括叠合在开口12上以容纳撞件4的棘齿15,以及与棘齿15配合以防止撞件4与棘齿15分离的可释放的锁定机构16。特别地,棘齿15被绕固定销17铰接,该固定销17正交地延伸穿过板8,从板8的两个面8a、8b凸起并且具有轴线A。更具体地,棘齿15由压型板限定,该压型板绕销17铰接在中部处并且具有由两个齿部19、20侧向限制并适于容纳撞件4的C形周缘座部18。围绕销17缠绕在板8的面8a侧上的弹簧21(图3和图4)以已知的方式将棘齿15推到释放位置中(图7和图8),其中,座部18与支承本体2和盖11中的开口12、14面对相同的方式,并因此允许撞件4的接合与释放。弹簧21具有与壳体13配合的一端21a以及紧固至棘齿15的相对端21b。当车门被猛地关闭时,棘齿15通过撞件4绕轴线A旋转以如以下详细说明的在两个不同的位置中锁定或卡合到锁定组件16上,所述两个不同的位置为:部分锁定或首次卡合位置(未图示),以及完全锁定或二次卡合位置(图1、图2和图6),在完全锁定或二次卡合位置中,撞件4被锁定在座部18内并且被防止由齿部19逐渐拉出从而封死开口12的容纳部12b。在图2、图5、图7、图8和图9的取向上,棘齿15将逆时针旋转以进入释放位置。更详细地,在完全锁定位置中,撞件4被紧固地安置在棘齿15的座部18中,使得车门完全关闭并且门密封条(未图示)被压缩。在部分锁定位置中,撞件4松弛地紧固在棘齿15的座部18中,使得车门被锁但未完全紧靠车门的密封条关闭。由于棘齿15旋转成卡合到锁定机构16上,因此部分锁定位置位于释放位置与完全锁定位置之间。如图2、图5和图9中可观察到的,完全锁定位置和部分锁定位置通过由锁定机构16分别接合肩部22、23(同样可在图7、图8和图10中观察到)来限定,肩部22、23沿着棘齿15的周缘形成在于与座部18相反的相反侧上为齿部20定界的侧部上。参照图2、图7、图9和图10,锁定机构16设置在棘齿15以及开口12的容纳部12b的一侧,在闩锁1固定至车门的位置中(图1和图2),锁定机构16设置在比棘齿15更低的位置处。参照图2、图7、图9和图10,锁定机构16主要包括:-能够在棘齿检查位置(图2和图5)与棘齿释放位置(图7)之间运动的主棘爪25,其中,在棘齿检查位置中,主棘爪25定位成将棘齿15保持在部分锁定位置或完全锁定位置中,并且在棘齿释放位置中,主棘爪25允许棘齿15移动出锁定位置;-辅助棘齿26,该辅助棘齿25操作性地连接至主棘爪25并且能够在使能位置(图2)与禁用位置(图7、图9和图10)之间运动,其中,在使能位置中,能够使主棘爪25移动到主棘爪25的棘齿检查位置,并且在禁用位置中,辅助棘齿26将主棘爪25定位到主棘爪25的棘齿释放位置;以及-第二棘爪27,该第二棘爪27能够在辅助棘齿保持位置(图2)与辅助棘齿释放位置(图7)之间运动,其中,在辅助棘齿保持位置中,第二棘爪27定位成将辅助棘齿26保持在辅助棘齿26的使能位置中,并且在辅助棘齿释放位置中,第二棘爪27被定位成允许辅助棘齿26移动到辅助棘齿26的禁用位置中。主棘爪25、辅助棘齿26和第二棘爪27全都由大致沿着与棘齿15相同的平面延伸的压型板限定。辅助棘齿26被围绕固定销28铰接,该固定销28正交地延伸穿过板8,从板8的两个面8a、8b凸起并且具有平行于轴线A的轴线B。主棘爪25由辅助棘齿26以围绕平行于轴线B的轴线C旋转的方式承载并且与辅助棘齿26间隔开;特别地,主棘爪25由辅助棘齿15承载在销28的一侧并且被通过弹簧(本身已知且未图示)以已知的方式偏置到棘齿检查位置。主棘爪25主要包括圆柱形短突出部29(图5)以及检查臂部30,其中,圆柱形短突出部29与轴线C同轴并且枢转地安装到形成在辅助棘齿26的周向部上的圆柱形内孔(不可见)中,检查臂部30从短突出部29径向地延伸并且适于在棘齿检查位置与棘齿释放位置之间枢转,其中,在棘齿检查位置中,检查臂部30使棘齿15的打开驱动停止,如图2中所示,并且在棘齿释放位置中,检查臂部30不抑制棘齿15旋转到其释放位置。在图2、图7和图9的取向上,主棘爪25将逆时针旋转以移动到棘齿释放位置中。特别地,主棘爪25的检查臂部30在使用中与棘齿15的肩部22、23相互作用,以分别限定完全锁定位置和部分锁定位置。辅助棘齿26能够绕销28在使能位置与禁用位置之间旋转,其中,在使能位置中,辅助棘齿26通过主棘爪25而邻接棘齿15,如图2中所示,并且在禁用位置中,辅助棘齿26使主棘爪25保持与棘齿15分离,如图7和图9中所示。在图2、图7和图9的取向上,辅助棘齿26将逆时针旋转以进入禁用位置。辅助棘齿26进一步设置有凸起的短突出部31,该短突出部31设置在销28的相对于主棘爪25而言的相反侧,平行于销28延伸以及接合形成在板8中的穿通的开口;如图3和图4中可观察到的,短突出部31具有自由端部,该自由端部从板8的面8a突出并且适于接收来自释放及锁定组件6的致动力,这稍后将会更加详细地说明。特别是如图2、图7、图9和图10中所示,辅助棘齿26一体地包括第一上部部分26a和第二底部部分26b,其中,第一上部部分26a与棘齿15相邻地定位并且承载主棘爪25、销28和短突出部31,第二底部部分26b位于部分26a的相对于棘齿15而言的相反部上;第二底部部分26在一个侧部端处限定了适于在使用中与第二棘爪27配合的齿部36,并且在相对的侧部端以及在接近短突出部31的位置中限定了适于在使用中与备用机构7配合的侧向边缘37,这稍后将会说明。围绕从板8的面8b平行于销28延伸的固定柱缠绕的弹簧38(图2)使辅助棘齿26偏置到禁用位置。弹簧38具有紧固至板8的一端38a以及与辅助棘齿26的侧向边缘37配合的相对端38b。参照图2、图5、图7、图9和图10,第二棘爪27设置在面向辅助棘齿26的设置有齿部36的边缘的位置中并且被围绕固定销40铰接,该固定销40正交地延伸穿过板8,从板8的两个面8a、8b凸起并且具有平行于轴线A、B和C的轴线D。特别地,如在图7、图9和图10中可清楚地观察到的,销40设置在主棘爪25的相对于销28而言的相反侧。第二棘爪27具有长形构型并且具有与棘齿15相邻并铰接至销40的一个上部部分41以及与支承本体2的在使用中下部地定位的边缘相邻的一个相对的自由端部42。第二棘爪27具有用于接合辅助棘齿26的齿部36的中间凸起齿部43。第二棘爪27通过弹簧45(图2和图5)朝向辅助棘齿26的齿部36偏置,该弹簧45围绕销40缠绕并且具有紧固至板8的一个柄脚(不可见)以及与第二棘爪27配合的一个相对的柄脚(同样不可见)。特别地,弹簧45朝向辅助棘齿保持位置推动第二棘爪27。参照图3、图4、图6和图7,释放及锁定组件6主要包括电动马达46、同轴地联接至马达46的旋转构件49的蜗轮48、与蜗轮38啮合的第一齿轮50、适于与辅助棘齿26的短突出部31相互作用的致动杆51以及与齿轮50啮合并适于与第二棘爪27以及与致动杆51相互作用的第二齿轮52。特别地,电动马达46固定至板8的限定了这种板在使用位置(图1至图4)中的上部部分的部分。如图3和图4中可观察到的,在使用位置中,电动马达46具有相邻于并面向开口12和壳体13的封闭侧定位的底部部分46a以及相对于壳体13在高处延伸的上部部分46b;蜗轮48,齿轮50、52以及致动杆51全都相对于壳体13在下部设置。应当指出的是,在支承本体2的使用位置中,电动马达46设置在与棘齿15相邻的位置中;特别地,电动马达46和棘齿15在支承本体2上设置在大致同一高度处。齿轮50被安装用于围绕轴线D的固定销40旋转,同时,齿轮52被安装用于围绕柱56旋转,柱56具有平行于轴线A、B、C、D的轴线F并且正交地固定到板8的面8a。致动杆51被围绕固定销28铰接。齿轮52被功能地设置在齿轮50与致动杆51之间,这意味着齿轮52由齿轮50驱动并且驱动致动杆51。如图3至图5中清楚地示出的,齿轮52包括盘58、多个齿部59以及第一凸轮装置60和第二凸轮装置61,其中,盘58被安装用于围绕柱56旋转,所述多个齿部59沿着盘58的周缘延伸并且与齿轮50的对应的齿啮合,第一凸轮装置60和第二凸轮装置61设置在盘58的相反面上以分别与第二棘爪27和致动杆51相互作用。特别地,参照图5,第一凸轮装置60包括设置在盘58的面向板8的面8a的面上的定形的推动块62,并且穿过板8的相对的开口在板8的另一侧凸出,以在由电动马达46施加到齿轮52的释放旋转运动(图3和图4取向上的逆时针)的起始阶段期间与第二棘爪27相互作用。更具体地,推动块62适于与第二棘爪27的设置在齿部43的下方——即,位于齿部43与板8的面8b之间——的操作部64(图5)相互作用,以将第二棘爪27移动到辅助棘齿释放位置(在图1、图2和图5取向上绕销40的顺时针)。参照图3和图4,第二凸轮装置61包括两个定形的推动块65、66,所述两个定形的推动块65、66从盘58的与承载推动块62的面相反的面沿平行于轴线F的方向凸起,绕轴线F彼此成角度地间隔开以及适于沿着相反的方向与致动杆51的臂部67配合。特别地,推动块65、66大致位于盘50上在直径方向上对置的位置处并且具有不同的外部构型。更具体地,推动块65适于在由电动马达46施加到齿轮52的释放旋转运动(图3和图4取向上的逆时针)的终止阶段期间与致动杆51的臂部67相互作用。推动块66反而适于在由电动马达46沿与释放旋转运动的方向相反的方向施加到齿轮52的锁定旋转运动(图4和图6取向上的顺时针)期间与致动杆51的臂部67相互作用。特别是参照图3、图4和图6,致动杆51主要包括臂部67和叉形部68,该叉形部68绕轴线B与臂部67成角度地间隔开并且限定了用于容纳辅助棘齿26的短突出部31的自由端部。特别地,叉形部68绕轴线B、沿成角度的方向以具有游隙的方式容纳短突出部31。叉形部68由两个相对的推动表面69、70(图6)定界,所述两个相对的推动表面69、70面向彼此,设置在短突出部31的相反两侧并且适于在致动杆51绕销28的相对的旋转运动期间将各自的推动作用施加在短突出部31上。更具体地,在推动块65于齿轮52的释放旋转运动期间作用在臂部67上时,致动杆51沿着第一方向(图3和图4中的顺时针方向)绕轴线B旋转,从而产生推动表面69与短突出部31的相互作用;结果辅助棘齿26旋转到禁用位置中。由于辅助棘齿26在第二棘爪27移动到辅助棘齿释放位置时通过弹簧38偏置到禁用位置,因此推动块65与臂部67的相互作用仅用来在弹簧作用不足的情况下使辅助棘齿26移动到这种禁用位置中。以不同的方式,在推动块66于齿轮52的锁定旋转运动期间作用在臂部67上时,致动杆51沿着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图6中的逆时针方向)绕轴线B旋转,从而产生推动表面70与短突出部31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辅助棘齿26旋转到使能位置中。致动杆51通过围绕平行于销28的固定柱缠绕的弹簧53而偏置到静止位置中,在该静止位置中,致动杆51不能使辅助棘齿26产生任何运动。参照图3、图4和图6,内侧紧急释放杆5为摇杆型的并且包括绕固定销28铰接的中部5a以及从中部5a径向凸起并关于轴线B彼此成角度地间隔开的两个臂部5b、5c。特别地,臂部5b以具有游隙的方式穿过形成在板9上的开口9c延伸并且具有自由端,该自由端从板9外部地凸起并且适于连接至手动操作的传动装置(本身已知其未图示),例如系杆或博登电缆传输,该传动装置能够由设置在车门上的内侧控制元件(本身已知且未图示)激活。臂部5c具有端部槽5d,该端部槽5d由从主棘爪25的检查臂部30的自由端正交地凸起的短突出部35接合并且以具有游隙的方式穿过形成在板8上的开口延伸。通过作用在臂部5b上,能够将旋转施加到内侧紧急释放杆5,使得臂部5c能够与主棘爪25的短突出部35相互作用,以从棘齿15释放主棘爪25并且允许闩锁1紧急打开。在图3和图4中示出的示例中,施加到内侧紧急释放杆5的旋转位于顺时针方向。内侧紧急释放杆5通过弹簧(本身已知且未图示)偏置到将主棘爪25保持在棘齿检查位置中的位置。参照图2以及图7至图10,备用机构7大致设置在锁定机构16的相对于棘齿15的相反侧;在闩锁1被固定到车门的位置中(图1和图2),备用机构7设置在比锁定机构16更低的位置处。备用机构7包括外侧紧急释放杆71和外侧紧急锁定杆72,其中,外侧紧急释放杆71能够从车外手动操作以将第二棘爪27移动到辅助棘齿释放位置中从而允许闩锁1紧急打开,外侧紧急锁定杆72能够从车外手动操作以将辅助棘齿26移动到辅助棘齿26的使能位置从而允许闩锁1紧急锁定。外侧紧急释放杆71为摇杆型的并且包括绕固定销(未图示)铰接的中部71a,该固定销从板8的面8b正交地延伸并且具有平行于轴线A至轴线G的轴线H。外侧紧急释放杆71还包括两个臂部71b、71c,所述两个臂部71b、71c从中部71a径向地凸起并且关于轴线H彼此成角度地间隔开。臂部71b具有自由端,该自由端适于连接至手动操作的传动装置(本身已知其未图示),例如系杆或博登电缆传输,该传动装置能够由例如外部钥匙的外侧控制元件(本身已知且未图示)激活。臂部71b的自由端能够通过传动装置接收相反的激活力T1、T2,从而导致外侧紧急释放杆71绕轴线H的相反的旋转。特别地,由图1至图4以及图7至图10中的箭头T表示的第一激活力产生了沿着外侧紧急释放杆71的第一方向S1(图7至图9中的逆时针方向)的旋转运动;以不同的方式,与激活力T1相反的第二激活力T2产生了沿着与第一方向S1相反的外侧紧急释放杆71的第二方向S2(图7至图9中的顺时针方向)的旋转运动。臂部71c设置有第一传动装置76和第二转动装置79,其中,第一传动装置76用于因外侧紧急释放杆71在方向S1上的旋转(或因在外侧紧急释放杆71上沿方向T1的作用)而与第二棘爪27的自由端部42相互作用,第二传动装置79用于因外侧紧急释放杆71在方向S2上的旋转(或因在外侧紧急释放杆71上沿方向T2的作用)而与外侧紧急锁定杆72相互作用。特别地,第一传动装置76由臂部71c的砧状端部限定;当激活力T1施加到壁部71b的自由端时,外侧紧急释放杆71沿方向S1绕轴线H旋转,从而使第一传动装置76的砧状端部与第二棘爪27的自由端部42相互作用,以及使第二棘爪27的自由端部42旋转到辅助棘齿释放位置中。外侧紧急释放杆71通过围绕相对销缠绕的弹簧77而偏置到静止位置中,在该静止位置中,外侧紧急释放杆71不能使第二棘爪27或外侧紧急锁定杆72产生任何运动。弹簧77具有紧固至外侧紧急释放杆71的本体的第一柄脚77a以及沿着臂部71c(图10)延伸并与外侧紧急锁定杆72的容纳部78配合以致动外侧紧急锁定杆72的第二柄脚77b,这稍后将会更加详细地说明。特别地,弹簧77的柄脚77b限定了第二传动装置79。外侧紧急锁定杆72同样为摇杆型的并且包括绕固定销(未图示)铰接的中部72a,其中,该固定销从板8的面8b正交地延伸并且具有平行于轴线A至轴线H的轴线L。外侧紧急锁定杆72还包括两个臂部72b、72c,所述两个臂部72b、72c从中部72a凸起并且关于轴线L彼此成角度地间隔开。臂部72b与外侧紧急释放杆71相邻地定位并且具有侧向凸起的短突出部,该短突出部限定了与外侧紧急释放杆71的弹簧77的柄脚77b配合的部分78。臂部72c与辅助棘齿26相邻地定位并且适于与辅助棘齿26的侧向边缘37相互作用,以因通过将激活力T2施加在外侧紧急释放杆71的臂部71b的自由端上而产生的外侧紧急锁定杆72的旋转而将辅助棘齿26移动到使能位置中。外侧紧急锁定杆72通过弹簧(本身已知且未图示)而偏置到静止位置中,在该静止位置中,外侧紧急锁定杆72与辅助棘齿26间隔开。参照图5以及图7至图10,闩锁1有利地包括约束杆81,该约束杆81在棘齿15朝向释放位置移动时被设定到禁用状态(图7和图8),在该禁用状态下,约束杆81防止备用机构7与辅助棘齿26的相互作用。特别地,约束杆81为摇杆型的并且被设置在棘齿15与外侧紧急锁定杆72之间。约束杆81包括围绕销28铰接的中部81a,以及两个臂部81b、81c,所述两个臂部81b、81c从中部81a凸起、关于轴线B彼此成角度地间隔开以及适于在使用中分别与棘齿15和外侧紧急锁定杆72相互作用。更具体地,约束杆81大致沿着与板8的面8b以及棘齿15和辅助棘齿26的平面平行并被设置在板8的面8b以及棘齿15和辅助棘齿26的平面之间的平面延伸;以此方式,辅助棘齿26大致叠合在约束杆81的本体的大部分上,并且棘齿15大致叠合在臂部81b的端部部分82上。如图5中可观察到的,臂部81c具有一个端部部分83,该端部部分83适于在约束杆81处于禁用位置中时被置于辅助棘齿26的侧向边缘37与外侧紧急锁定杆72的臂部72c之间。臂部81b的端部部分82反而适于与从棘齿15的齿部20朝向板8的面8b凸起的推动块84相互作用。约束杆81通过弹簧85偏置到使能位置(图2、图5、图9和图10)中,在该使能位置中,约束杆81使臂部81c定位在外侧紧急锁定杆72的臂部72c所遵从的路径外以作用在辅助棘齿26的侧向边缘37上,并且在棘齿15朝向释放位置移动时,约束杆81被推到禁用位置(图7、图8),在该禁用位置中,约束杆81使端部部分83保持被置于辅助棘齿26的侧向边缘37与外侧紧急锁定杆72的臂部72c之间,从而防止外侧紧急锁定杆72在辅助棘齿26上的任何作用。更详细地,棘齿15的推动块84构造成在棘齿15于闩锁1打开期间到达部分锁定位置之前开始与约束杆81的臂部81b的端部部分82相互作用,使得在部分锁定位置中,约束杆81已经能够防止外侧紧急锁定杆72在辅助棘齿26上的任何作用。更具体地,推动块84构造成在棘齿15从部分锁定位置到释放位置的整个旋转期间将约束杆81的端部部分83保持在设置在辅助棘齿26的侧向边缘37与外侧紧急锁定杆72的臂部72c之间的位置中。在棘齿15的释放运动结束时,约束杆81被设定到图7和图8中示出的最终禁用位置。弹簧85围绕从板8的面8b沿相对于约束杆81的臂部81b的侧向位置正交地突出的柱(未图示)缠绕;弹簧85具有紧固至板8的第一柄脚85a以及与约束杆81的臂部81b配合的第二柄脚85b。在实际使用中,从图1至图3的关闭状态开始,闩锁1通过激活电动马达46而被释放,以获得齿轮52绕轴线F的逆时针旋转(通过对照图3和图4可见)。在该旋转的起始阶段,凸轮装置61的推动块65朝向致动杆51的臂部67移动,并且凸轮装置60(图5)的推动块60与第二棘爪27的操作部64相互作用,从而将第二棘爪27移动到辅助棘齿释放位置中。在弹簧38的推力的作用下,辅助棘齿26因此免于绕轴线B旋转到其禁用位置中。如果弹簧作用不足,则凸轮装置61的推动块65与致动杆51的臂部67的相互作用会产生致动杆51绕轴线B的顺时针旋转,使得随后叉形部68的表面与辅助棘齿26的短突出部31相互作用。因此,由电动马达46的激活施加的运动的结果是辅助棘齿26旋转到禁用位置中。该旋转产生了主棘爪25绕轴线C的相应旋转以释放棘齿15,棘齿15能够在弹簧21的推力的作用下旋转到释放位置(图7和图8)中。在这种情况下,棘齿15与撞件4能够分离。紧接闩锁1打开之后,电动马达46被沿相反方向再次激活,以产生齿轮52的顺时针旋转,使得随后凸轮装置61的推动块66与致动杆51的臂部67相互作用(图6)。以此方式,致动杆51的叉形部68的表面70在辅助棘齿26的短突出部31上施加推力以将辅助棘齿26移动到使能位置中。在该旋转期间,通过弹簧45朝向辅助棘齿26偏置的第二棘爪27移动到辅助棘齿保持位置;特别地,辅助棘齿26通过其齿部36与第二棘爪27的齿部43的接合而保持在辅助棘齿26的使能位置中。当车门被猛地关闭时,在棘齿15的齿部20上产生对撞件4的碰撞,使得随后棘齿15与弹簧21相反地绕轴线A顺时针旋转。由于棘齿15的肩部22被推动越过主棘爪25,因此主棘爪25进一步朝向棘齿卡合,使得主棘爪的自由端定位在肩部22的前部中;因而,棘齿15通过紧靠主棘爪25的自由端安置的肩部22而被防止通过弹簧21弹回到释放位置中,并因此保持锁定在完全锁定位置中,在该完全锁定位置中,齿部19封死支承本体2的开口12以防止撞件4从开口12退出(图1和图2)。在电动马达46发生故障的情况下或在车辆无能量可用的情况下,闩锁1的打开可以通过从车内作用在内侧紧急释放杆5上——例如通过手动操作内侧控制元件——或者通过从车外作用在外侧紧急释放杆71上——例如通过外部钥匙——来执行。在第一种情况下(从车内打开),通过绕轴线B顺时针旋转内侧紧急释放杆5,臂部5c沿相同方向推动短突出部35,从而使主棘爪25从与棘齿15的接合中释放,棘齿15能够在弹簧21的作用下移动到释放位置。在第二种情况下(从车外打开),通过将激活力T1(图9和图10)施加在外侧紧急释放杆71的自由端上,该杆沿方向S1(图9中的逆时针方向)绕轴线H旋转,从而使第一传动装置76的砧状端部与第二棘爪27的自由端部部分42相互作用以及使第二棘爪27旋转到辅助棘齿释放位置(图7)中。在弹簧38的推力的作用下,辅助棘齿26因此免于绕轴线B旋转到辅助棘齿26的禁用位置中。该旋转产生了主棘爪25绕轴线C的相应旋转以释放棘齿15,该棘齿15能够在弹簧21的推力的作用下旋转到释放位置(图7和图8)中。在棘齿15绕轴线A运动期间,棘齿15通过推动块84而与约束杆81的端部部分82相互作用,从而产生约束杆81与弹簧85相反地并朝向最终禁用位置(图7和图8)绕轴线B旋转。特别地,棘齿15的推动块84在棘齿15到达部分锁定位置之前开始与约束杆81的臂部81b的端部部分82相互作用,使得在部分锁定位置中,约束杆81已经能够防止外侧紧急锁定杆72在辅助棘齿26上的任何作用(禁用状态)。更具体地,在棘齿15从部分锁定位置到释放位置的整个旋转期间,推动块84将约束杆81的端部部分83保持在设置在辅助棘齿26的侧向边缘37与外侧紧急锁定杆72的臂部72c之间的位置中。约束杆81的最终禁用位置在棘齿15处于释放位置时被达到。明显的是,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将激活力T2施加在外侧紧急释放杆71的自由端上以使外侧紧急锁定杆72朝向辅助棘齿26的侧向边缘37绕轴线L旋转,仅导致在外侧紧急锁定杆72没发生任何移位的情况下增大了弹簧85上的张力,该外侧紧急锁定杆72抵接约束杆81的端部部分83。事实上,约束杆81沿方向S2绕轴线H的旋转趋于产生弹簧85的柄脚85b的相应移位,然而,该柄脚85b由于由外侧紧急锁定杆72的部分78停止转而保持与约束杆81的端部部分83抵接而不能跟随臂部71c。以此方式,在由外侧紧急释放杆71、外侧紧急锁定杆72、约束杆81和棘齿15形成的链中产生不期望的拉紧。只有当棘齿15达到其完全锁定位置从而产生推动块84与端部部分82的脱离时,约束杆81才能在弹簧85的推力作用下返回到其使能位置。在这种情况下,外侧紧急释放杆71在方向S2上的旋转产生了外侧紧急锁定杆72与辅助棘齿26的侧向边缘37的相互作用,从而使辅助棘齿26移动到使能位置中并导致闩锁1的相应的锁定。前述内容中清楚的是,约束杆81允许在车门打开时避免辅助棘齿26在禁用位置中的任何不期望的移位,所述任何不期望的移位在车门在钥匙在车内的情况下意外关闭时可能导致不能再次打开车门。此外,闩锁1的特殊布置——其中,电动马达46设置在支承本体2的上部部分上——允许使可能通过开口12进入闩锁1的湿气蔓延到电动马达46的风险降至最小。清楚地,在不背离如所附权利要求限定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如文中所描述和示出的车辆闩锁1做出改变。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