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车及其后舱铰链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41730阅读:601来源:国知局
客车及其后舱铰链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客车配件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客车及其后舱铰链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客车的后舱门在进行安装调节非常的不方便,后舱门使用的气支撑必须另外增加上支座的零件、安装螺栓等部件,而且需要在后舱门内表面预埋上支座安装埋板,同时必须钻孔攻牙,使用工序繁琐,而且,后舱门的装配非常的不方便,影响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目前的客车的后舱门不便于调节的问题,提供一种便于客车的后舱门调节的后舱铰链装置,同时还提供了一种含有上述后舱铰链装置的客车。

上述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后舱铰链装置,包括:

铰链安装固定板,所述铰链安装固定板上开设有第一调节孔;

第一铰链板,安装于所述铰链安装固定板上,所述第一铰链板上开设有第二调节孔,且所述第一调节孔的轴线与所述第二调节孔的轴线错位设置;

固定件,安装于所述第一铰链板与所述铰链安装固定板上,并穿设所述第一调节孔与所述第二调节孔中;及

铰链机构,所述铰链机构的一端铰接于所述第一铰链板上,所述铰链机构的另一端铰接于客车的后舱门上;

其中,所述铰链机构带动所述第一铰链板通过所述固定件沿所述第一调节孔及所述第二调节孔的轴线方向运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调节孔的轴线与所述第二调节孔的轴线之 间存在夹角。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调节孔的轴线与所述第二调节孔的轴线相垂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后舱铰链装置还包括第二铰链板,所述第二铰链板安装于所述后舱门上,所述铰链机构的另一端铰接于所述第二铰链板上;

所述第二铰链板上开设有第三调节孔,所述铰链机构运动带动所述第二铰链板沿所述第三调节孔的轴线方向运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铰链机构包括至少两组铰链组,至少两组所述铰链组的一端铰接于所述第一铰链板上,至少两组所述铰链组的另一端铰接于所述第二铰链板上;

且,相邻的两组所述铰链组铰接设置并联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铰链机构上开设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远离所述铰链安装固定板设置,所述安装孔用于连接所述客车的气支撑。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铰链安装固定板上还开设有安装缺口,所述铰链安装固定板固定于所述后舱门的横梁上;

所述安装缺口与所述横梁相对应,并通过焊接固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安装缺口为直角缺口;

所述固定件为螺纹连接件;

所述第一调节孔、所述第二调节孔及所述第三调节孔的数量均为至少两个;

所述第一调节孔的数量等于所述第二调节孔的数量;

所述第一调节孔、所述第二调节孔及所述第三调节孔均为长圆孔或者长条形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调节孔、所述第二调节孔及所述第三调节孔均为四个;

四个所述第一调节孔成两列设置于所述铰链安装固定板上;且四个所述第二调节孔在所述第一铰链板上分别与四个所述第一调节孔对应设置;

四个所述第三调节孔成两列设置于所述第二铰链板上。

还涉及一种客车,包括本体、后舱门、横梁及如上述任一技术特征所述的 后舱铰链装置;

所述后舱门与所述横梁均安装于所述本体上,所述后舱铰链装置安装于所述本体中,并与所述后舱门及所述横梁相配合。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的客车及后舱铰链装置,结构设计简单合理,铰链安装固定板上的第一调节孔与第一铰链板上的第二调节孔错位设置,这样,铰链机构运动时能够带动第一铰链板通过固定件沿第一调节孔与第二调节孔的轴线方向运动,由于客车后舱铰链装置的一端固定于客车的横梁上,另一端与客车的后舱门铰接,调节后舱门时,能够使得铰链机构运动,进而带动第一铰链板运动。由于第一调节孔与第二调节孔是错位设置的,第一铰链板通过固定件沿着第一调节孔的轴线方向往复运动,也能够沿着第二调节孔的轴线方向往复运动,进而实现铰链机构能够实现四个方向的运动,进而实现后舱门能够进行四个方向的运动。后舱门在安装时,可以根据后舱铰链装置进行缝隙调节,结构简单,减少操作工序,便于用户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后舱铰链装置的立体图;

图2为图1所示的后舱铰链装置的主视图;

图3为图1所示的后舱铰链装置的俯视图;

图4为图1所示的后舱铰链装置的左视图;

图5为图1所示的后舱铰链装置安装于横梁上的立体图;

图6为图5所示的后舱铰链装置安装于横梁上的另一方向的立体图;

图7为图5所示的后舱铰链装置安装于横梁上的俯视图;

其中:

100-后舱铰链装置;

110-铰链安装固定板;

111-第一调节孔;112-安装缺口;

120-第一铰链板;

121-第二调节孔;

130-固定件;

140-铰链机构;

141-安装孔;

150-第二铰链板;

151-第三调节孔;

200-横梁。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客车及后舱铰链装置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参见图1至图7,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后舱铰链装置100,应用于客车的后舱中,以便于客车的后舱门的安装。当然,也可以应用于其他设备的后舱门的安装。后舱铰链装置100能够便于后舱门的安装与调节,以调节后舱门的缝隙,使得后舱门的装配能够满足要求。

在本实用新型中,后舱铰链装置100包括铰链安装固定板110、第一铰链板120、固定件130及铰链机构140。铰链安装固定板110安装于铰链安装固定板110上,固定件130安装于第一铰链板120与铰链安装固定板110上,并连接铰链安装固定板110与第一铰链板120,铰链机构140的一端铰接于第一铰链板120上,铰链机构140的另一端铰接于客车的后舱门上。后舱门进行调节时,能够带动铰链机构140运动,进而铰链机构140带动第一铰链板120相对于铰链安装固定板110运动,以实现后舱门的调节,便于后舱门的装配。

具体的,铰链安装固定板110上开设有第一调节孔111,第一铰链板120上开设有第二调节孔121,且第一调节孔111的轴线与第二调节孔121的轴线错位设置。同时,固定件130穿设于第一调节孔111与第二调节孔121中。第一铰链板120相对于铰链安装固定板110的运动由固定件130起到引导作用,以保 证第一铰链板120的运动轨迹准确,用户可以使后舱门沿预设的估计运动,进而使得铰链机构140带动第一铰链板120通过固定件130沿第一调节孔111与第二调节孔121运动,进而保证后舱门的调节可靠性高,使得后舱门的调节具有可预期性。

固定件130能够沿第一调节孔111的轴线方向往复运动,还能够沿第二调节孔121的轴线方向往复运动,由于第一调节孔111与第二调节孔121是错位设置的,也就是说,第一调节孔111的轴线方向与第二调节孔121的轴线方向是不同的。这样,固定件130能够超四个方向运动,即第一铰链板120具有四个方向的运动。在对后舱门进行调节时,后舱门会产生一定的运动,后舱门带动铰链机构140运动,并能够进行四个方向的运动。同时,铰链机构140带动第一铰链板120通过固定件130沿第一调节孔111及第二调节孔121的轴线方向运动,便于后舱门进行缝隙调节,进而便于后舱门的装配。

目前,客车的后舱门在进行安装调节非常的不方便,后舱门使用的气支撑还必须另外增加上支座的零件、安装螺栓等部件,而且还需要在后舱门内表面预埋上支座安装埋板,还必须钻孔攻牙,使用工序繁琐,而且,后舱门的装配非常的不方便,影响使用。本实用新型的后舱铰链装置100的铰链安装固定板110上的第一调节孔111与第一铰链板120上的第二调节孔121错位设置,这样,铰链机构140运动时能够带动第一铰链板120通过固定件130沿第一调节孔111与第二调节孔121的轴线方向运动,由于客车后舱铰链装置100的一端固定于客车的横梁200上,另一端与客车的后舱门铰接,调节后舱门时,能够使得铰链机构140运动,进而带动第一铰链板120运动。由于第一调节孔111与第二调节孔121是错位设置的,第一铰链板120通过固定件130沿着第一调节孔111的轴线方向往复运动,也能够沿着第二调节孔121的轴线方向往复运动,进而实现铰链机构140能够实现四个方向的运动,进而实现后舱门能够进行四个方向的运动。后舱门在安装时,可以根据后舱铰链装置100进行缝隙调节,结构简单,减少操作工序,便于用户使用。

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第一调节孔111的轴线与第二调节孔121的轴线之间存在夹角。也就是说,第一调节孔111的轴线方向与第二调节孔121的轴线方 向不同,这样,能够保证第一铰链板120能够进行四个方向的运动,使得后舱门能够进行四个方向的调节,以调节后舱门的间隙,进而便于后舱门的装配。

在本实施例,第一调节孔111的轴线与第二调节孔121的轴线相垂直。为了便于说明,引入X轴方向与Y轴方向,记第一铰链板120的表面为XY平面,若第一调节孔111的轴线方向为X轴方向,则第二调节孔121的轴线方向为Y轴方向,固定件130在第一调节孔111中往复运动即沿正负X轴方向运动,固定件130在第二调节孔121中往复运动即沿正负Y轴方向运动。这样能够进一步保证后舱门的调节具有可操作性,便于后舱门进行间隙的调节,如果后舱门在某处存在间隙,只需要使后舱门沿着第一调节孔111或者第二调节孔121的预定方向运动即可,便于用户使用。

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后舱铰链装置100还包括第二铰链板150,第二铰链板150安装于后舱门上,铰链机构140的另一端铰接于第二铰链板150上。也就是说,铰链机构140的通过第二铰链板150与后舱门连接。并且,第二铰链板150上开设有第三调节孔151,铰链机构140运动带动第二铰链板150沿第三调节孔151的轴线方向运动。

第二铰链板150通过固定件130固定于后舱门上,后舱门能够时固定件130沿着第三调节孔151的轴线方向运动。对后舱门进行调节时,后舱门沿第三调节孔151运动,并带动铰链机构140运动,进而使铰链机构140带动第一铰链板120运动。固定件130能够沿第三调节孔151的轴线方向往复运动,即第二铰链板150具有两个方向的调节,通过与第一铰链板120的配合进一步保证后舱门调节的准确性,便于后舱门进行装配。

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铰链机构140包括至少两组铰链组,至少两组铰链组的一端均铰接于第一铰链板120上,至少两组铰链组的另一端均铰接于第二铰链板150上,相邻的两组铰链组铰接设置并联动,以保证铰链机构140传动的平稳性。

在本实施例中,铰链机构140包括两组铰链组,且分别为第一铰链组与第二铰链组,第一铰链组与第二铰链组的一端均铰接于第一铰链板120上,第一铰链组与第二铰链组的另一端均铰接于第二铰链板150上,并且,第一铰链组 与第二铰链组之间通过铰轴铰接,使得第一铰链组与第二铰链组能够同步运动,进而便于后舱门的调节。

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后舱铰链装置100铰链安装固定板110上还开设有安装缺口112,铰链安装固定板110固定于后舱门的横梁200上;安装缺口112与横梁200相对应,并通过焊接固定。铰链固定板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于客车的横梁200上,并且,安装缺口112能够便于横梁200的固定。安装缺口112与横梁200相对应,横梁200安装于安装缺口112中,能够限定横梁200的位置,保证横梁200的固定位置准确,再通过焊接进行固定。在本实施例中,缺口为直角缺口,直角缺口的两个表面能够分别与横梁200的表面相接触,更便于横梁200的定位。

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铰链机构140上开设有安装孔141,安装孔141远离铰链安装固定板110设置,安装孔141用于连接客车的气支撑。具体的,安装孔141设置在两组铰链组中的一组上,并远离安装固定板,以便于气支撑的安装。安装孔141是用来安装气支撑的,进而使得后舱门能够快速装配,便于用户使用。

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固定件130为螺纹连接件,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螺纹连接件连接铰链安装固定板110与第一铰链板120及后舱门与第二铰链板150,以保证连接固定可靠,同时,还能够保证螺纹连接件在第一调节孔111及第二调节孔121中运动。

第一调节孔111、第二调节孔121及第三调节孔151的数量均为至少两个;第一调节孔111的数量等于第二调节孔121的数量,固定件130的数量等于第一调节孔111数量加上第三调节孔151的数量,第一调节孔111与第二调节孔121错位设置,因此,第一调节孔111等于第二调节孔121的数量。并且,固定件130分别安装于第一调节孔111及第三调节孔151中,因此,固定件130的数量等于第一调节孔111数量加上第三调节孔151的数量。

进一步地,第一调节孔111、第二调节孔121及第三调节孔151均为长圆孔或者长条形孔,这样能够便于固定件130在第一调节孔111、第二调节孔121及第三调节孔151中运动,进而实现后舱门缝隙的调节,便于装配。同时,用户 可以根据不同的后舱门的装配需求,使得铰链机构140沿第一调节孔111、第二调节孔121及第三调节孔151的不同方向运动,以调整后舱门的缝隙。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调节孔111、第二调节孔121及第三调节孔151均为四个;四个第一调节孔111成两列设置于铰链安装固定板110上;且四个第二调节孔121在第一铰链板120上分别与四个第一调节孔111对应设置;四个第三调节孔151成两列设置于第二铰链板150上。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客车,包括本体、后舱门、横梁200及如上述任一技术特征的后舱铰链装置100;后舱门与横梁200均安装于本体上,后舱铰链装置100安装于本体中,并与后舱门及横梁200相配合。通过后舱铰链装置100使得后舱门能够调整间隙,并且,沿着后舱铰链装置100的第一调节孔111与第二调节孔121进行四个方向的遇到弄调节,保证后舱门的调节精度,便于使用。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