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车、公交车侧窗自动启闭或升降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96808阅读:1116来源:国知局
客车、公交车侧窗自动启闭或升降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车辆控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客车、公交车侧窗自动启闭或升降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客车、公交车侧窗有两种安装形式,一种为全密封固定式,基本在客车上安装;另一种推拉式,基本上在公交车上安装。在车辆发生事故时,乘客在逃生方面,因逃生方式不正确或安全锤等逃生设备的缺失等原因,造成客车、公交车侧窗没有打开或无法打开,因此堵死了乘客逃生通道。另外旅游巴士车辆,热天的时候车辆在等待游客的时间段,车内往往被晒得发烫,车内的温度往往高达六七十度,游客上车时难以忍受、且对身体有较大危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客车、公交车侧窗自动启闭或升降装置。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客车、公交车侧窗自动启闭或升降装置,其包括驱动装置及与所述驱动装置匹配的执行机构;所述执行机构一端安装在客车或公交车侧窗的底部或侧边上,另一端接所述驱动装置;所述侧窗与车体活动连接;所述执行机构个数为N,N为不下于1的自然数;所述驱动装置与一控制开关连接;所述控制开关与车载电脑连接;所述车载电脑还与安装在客车或公交车上的消防检测装置连接;所述锁止结构安装在执行机构上。

进一步的,所述执行机构为推拉杆。

进一步的,所述驱动装置为气缸、液压泵或电机。

进一步的,所述消防感应装置包括火灾自动检测装置、有毒有害气体检测装置。

进一步的,还包括一与所述车载电脑连接的语音播报系统。

进一步的,还包括一锁止结构,所述锁止结构安装执行机构上。

进一步的,所述消防感应装置包括火灾自动检测装置、有毒有害气体检测装置。

进一步的,还包括一与所述车载电脑连接的语音播报系统。

进一步的,所述车载电脑与客车或公交车的电动车门电源控制开关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装置,在车辆发生事故时,能有效、快速打开侧窗玻璃,同时控制开关也可连接至乘客门,在开关控制开关的同步开启乘客门,扩大乘客逃生通道。以解决在车辆发生事故后打开乘客逃生通道所困扰的问题。该装置同时也可以为旅游巴士解决因太阳暴晒而造成车内高温现象之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工作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控制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解释说明。

一种客车、公交车侧窗自动启闭或升降装置,其包括驱动装置2及与所述驱动装置匹配的执行机构3;所述执行机构一端安装在客车或公交车侧窗1的底部或侧边上,另一端接所述驱动装置;所述侧窗与车体活动连接;所述执行机构个数为N,N为不下于1的自然数;(N根据侧窗大小选择)所述驱动装置与一控制开关连接;所述控制开关与车载电脑连接;所述车载电脑还与安装在客车或公交车上的消防检测装置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执行机构为推拉杆。可以采用目前市场上比较通用的电液推杆。

进一步的,所述驱动装置为气缸、液压泵或电机。

在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还包括一锁止结构,所述锁止结构安装执行机构上。锁止结构用于限位自锁,可以采用接触式限位开关(活塞型、摆杆型)或非接触式限位开关(干簧管、光电式、感应式)。

进一步的,所述消防感应装置包括火灾自动检测装置、有毒有害气体检测装置。

进一步的,所述车载电脑与客车或公交车的电动车门电性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1-3。其中图1表示侧窗玻璃向外或向内表示侧窗启闭,图2表示侧窗玻璃向上或向下表示侧窗升降。图3为图1的工作示意图。图3中的执行机构为推拉杆。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控制原理图。

简要阐述上述的客车、公交车侧窗自动启闭或升降装置的工作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1:当需要应急打开或透气或通风时,驾驶员开启控制开关,控制所述驱动装置带动执行机构运动,从而带动侧窗向外向上、向外向下、一端向外展开或一端向外展开下降打开一定距离d1,d1由车载电脑预先设定;步骤S2:需要关紧侧窗时,驾驶员再次按下按钮,语音播报系统进行语音提示,防止乘客将身体伸出车外,所述驱动装置带动执行机构运动,从而带动侧窗向内向下、向内向上、一端向内收回或一端向上升,从而关紧窗户;步骤S3:当车载电脑接收到消防检测装置检测的灾情时,由车载电脑控制所述驱动装置带动带动执行机构运动,执行机构带动侧窗向外向上、向外向下、一端向外展开或一端向外展开下降打开一定距离d2,d2由车载电脑预先设定,d1<d2;语音播报系统提示乘客逃生,通过车载电脑控制客车或公交车的电动车门。d1要小一些,目的是防止有人翻出车外,d2要大一些目的是为了利于逃生。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