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铰链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实现车门开启与关闭的旋转式铰链件。
背景技术:
目前的汽车车门旋转装置多为盒子状结构的铸造铰链或冲压铰链;而采用这种结构具有以下缺陷:盒子状铰链结构两端的销孔较远,同心度不好,用铰链销将固定铰链与旋转铰链连接起来配合同心度比较难配合,所以要加衬套来调整同心度,而如果配合不好会经常容易卡死的现象;同时,铰链加工厂商报废率比较高且工作效率较低,且其运动摩擦力很大,再者,盒子状铰链结构占据空间较大;故市场上亟需一种既能够容易配合、占据空间小又能够实现旋转的旋转开合铰链。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适应现实需要,提供一种适用于各类车门与车身连接的,尤其针对空间较小车型上进行使用的、且实现车门开启与关闭的旋转式铰链件。
为了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设计一种旋转式铰链件;它包括为板状结构且呈倒置T形结构的支柱座,还包括与所述支柱座结构相同的活动件,所述活动件的中间垂直板与所述支柱座的中间支撑板通过铰接轴铰接。
优选的,所述活动件的中间垂直板的中部与所述支柱座的中间支撑板铰接,在所述支柱座的中间支撑板上还设置有挡件,且在所述活动件绕所述铰接轴旋转时,所述活动件的中间垂直板的前端可顶在所述挡件上。
优选的,在所述挡件上设置有限位台,所述限位台为平面,且与该限位台接触的所述活动件的中间垂直板的前端下表面亦为平面。
优选的,所述活动件包括两个均呈L状结构的连接件,两个连接件上的中间垂直板相向间隔设置,且所述支柱座的中间支撑板位于两个连接件的中间垂直板之间的间隔内。
优选的,在所述活动件的中间垂直板左右两侧的面板上分别开设有至少一个安装孔。
优选的,在所述支柱座的中间支撑板左右两侧的面板上分别开设有至少一个固定孔。
优选的,所述支柱座包括两个均呈L状结构的支撑板,两个支撑板通过铆接背对贴合固定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设计的旋转式铰链件其结构设计新颖、简单、旋转配合度好、制造成本低、易于实现,且在使用中提高了铰链配合的合格率,并且不影响车门的操作力;尤其适用于重量较大的汽车旋转开合铰链式车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状态之一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状态之二结构示意图;
图中:
1.支柱座;2、3.固定孔;4.支柱座的中间支撑板;5.活动件;6.活动件的中间垂直板;7.铰接轴;8、9.安装孔;10.挡件;11.限位台;12.活动件的中间垂直板的前端下表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一种旋转式铰链件,参见图1、图2;它包括为板状结构且呈倒置T形结构的支柱座1,还包括与所述支柱座1结构相同的活动件5,所述活动件的中间垂直板6与所述支柱座的中间支撑板4通过铰接轴铰接;本设计中,所述活动件的中间垂直板6的中部与所述支柱座的中间支撑板4铰接,同时,本设计还在所述支柱座的中间支撑板4上还设置有挡件,且在所述活动件绕所述铰接轴旋转时,所述活动件的中间垂直板6的前端可顶在所述挡件上。优选的,本设计在所述挡件10上设置有限位台11,所述限位台11为平面,且与该限位台11接触的所述活动件的中间垂直板的前端下表面12亦为平面。
进一步的,本设计中的所述活动件5包括两个均呈L状结构的连接件,两个连接件上的中间垂直板相向间隔设置,且所述支柱座的中间支撑板位于两个连接件的中间垂直板之间的间隔内,还在所述活动件的中间垂直板左右两侧的面板上分别开设有安装孔8、9。进一步的,本设计中的所述支柱座包括两个均呈L状结构的支撑板,两个支撑板通过铆接背对贴合固定设置;优选的,本设计还在所述支柱座的中间支撑板左右两侧的面板上分别开设有至少一个固定孔2、3。
综上,本设计的旋转式铰链件其结构设计新颖、简单、旋转配合度好、制造成本低、易于实现,且在使用中提高了铰链配合的合格率,并且不影响车门的操作力;尤其适用于重量较大的汽车旋转开合铰链式车门。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公布的是较佳的实施例,但并不局限于此,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极易根据上述实施例,领会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并做出不同的引申和变化,但只要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