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扣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39170阅读:266来源:国知局
一种扣锁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锁具,具体涉及一种扣锁。该扣锁应用于高振动复杂环境,对设备或车辆中的电气柜、电磁箱等装置的门板进行锁附。



背景技术:

在工程设备、工程车辆上需要使用锁具来对设备或车辆中的电气柜、电磁箱等装置的门板进行锁附,如工程车辆座椅下,以座椅的座板为箱门的电磁箱的锁附。由于锁具应用的场合受振动的影响较大,造成其对锁定的要求比静止物体高,因此锁定可靠、使用方便和结构简单便成为衡量此类锁具好坏的重要标准。

现有的锁具在长期使用中发现存在结构设计不合理的问题,不仅使用不便且锁定时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有待提高。

因此,如何设计一款锁定可靠以及使用方便,而且适合于运动物体底板上的扣锁成为本实用新型研究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扣锁,其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结构不合理导致使用不便及可靠性低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扣锁,包括前盖板、后盖板、锁杆、锁舌以及把手;

所述前盖板和后盖板之间形成一装配腔体,该装配腔体供所述锁舌及把手装配设置,且装配腔体的上端和下端呈敞口状;所述锁杆对应所述装配腔体的上端敞口设置;

所述扣锁具有锁定和解锁两个状态,在锁定状态下,所述锁杆向下进入装配腔体并通过所述锁舌与所述把手的共同配合锁定;在解锁状态下,所述锁杆向上脱离装配腔体,所述锁舌与把手抵靠定位;

所述锁舌及所述把手均转动设置于所述装配腔体内;所述锁舌的上端为转动端,锁舌的下端为一作用头部;所述把手的上端为一锁钩,下端为一解锁手柄,该解锁手柄伸出装配腔体的下端敞口,把手的中部为转动支点,构成所述把手为一杠杆,锁钩与解锁手柄分列该杠杆的两端;其中,所述把手的锁钩对应所述锁舌设置,与所述锁舌配合在扣锁的锁定状态下对所述锁杆进行锁定,所述锁舌朝向把手的一侧为一作用侧;

所述装配腔体内还设有两弹性部件;第一弹性部件作用于所述锁舌,使锁舌的作用头部以转动端为轴保持对所述把手的运动趋势;第二弹性部件作用于所述把手,使把手的锁钩以转动支点为轴保持对所述锁舌的运动趋势;两所述弹性部件共同作用驱使所述锁舌与所述把手配合,以达成扣锁的锁定、解锁状态;

还包括至少三个限位点;第一限位点为一凸起部,该凸起部形成于所述把手的锁钩上朝向所述锁舌的一侧;所述锁舌的作用头部上则设有一凹部,以与所述凸起部适配;第二限位点及第三限位点均设于所述装配腔体中;其中,所述第二限位点抵靠作用于把手,避免把手的锁钩在扣锁的锁定状态下由于第二弹性部件的作用过位移;所述第三限位点亦抵靠作用于把手,避免把手的锁钩在扣锁的解锁状态下由于锁舌的作用过位移;

在扣锁的解锁状态下,所述锁杆未进入装配腔体内,所述锁舌由所述第一弹性部件作用,锁舌的作用头部朝向所述把手的锁钩由下向上转动,构成锁舌的作用侧朝上转动,挡在锁杆的下移路径上;同时所述把手由所述第二弹性部件作用,把手的锁钩朝向所述锁舌转动,构成把手的凸起部与锁舌的凹部卡扣配合,达成锁舌与把手的定位,且把手通过所述第三限位点限位;

锁定时,所述锁杆向下朝向装配腔体内移动,锁杆挤压锁舌的作用侧,使锁舌的作用头部向下转动,以解除锁舌的凹部与把手凸起部的卡扣配合,所述把手的锁钩得以由所述第二弹性部件的作用继续朝向锁舌转动,对继续向下移动的锁杆发生卡扣;此时所述把手对锁杆的卡扣由所述第二弹性部件保持,同时锁舌由所述第一弹性部件作用,使得所述锁舌的作用侧配合把手的锁钩共同将锁杆定位;而把手通过所述第二限位点限位,至此构成扣锁的锁定状态。

上述技术方案中的有关内容解释如下:

1.上述方案中,所述弹性部件为扭簧;第一扭簧的一端作用于所述锁舌,另一端抵靠于装配腔体内的一第四限位点;第二扭簧的一端作用于所述把手,另一端抵靠于装配腔体内的一第五限位点。也可以是拉簧等其他能够实现同样效果的弹性部件。

2.上述方案中,所述把手上朝向锁舌的一侧具有一延伸部,该延伸部与所述第二限位点抵靠配合。

3.上述方案中,所述锁杆的移动路径与所述把手的转动支点在同一条直线上,或者,所述锁杆的移动路径偏向于所述把手的转动支点的右侧,所述锁舌位于所述把手的左侧。

4.上述方案中,当锁杆的移动路径位于把手转动支点的右侧时,在锁定状态下,锁杆对把手产生的是逆时针扭矩。如果此时并非通过转动把手解锁锁杆,而是通过对锁杆施加向上的拉力强行解锁锁杆时,该拉力越大,锁杆对把手产生的逆时针扭矩越大,因此,除非这个拉力足够巨大,能对扣锁的结构造成破环,否则锁杆不会脱离其锁定状态。借此设计,进一步保证了扣锁在复杂环境下工作的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优点如下:

本实用新型一种扣锁,包括前、后盖板以及锁杆、锁舌和把手;前、后盖板间形成装配腔体,供锁舌及把手装配;锁舌的上端为转动端,下端为作用头部;把手的上端为锁钩,下端为解锁手柄,中部为转动支点;把手的锁钩与锁舌配合对锁杆进行锁定;装配腔体内还设有两弹性部件,一者作用于锁舌,另一者作用于把手,两者共同作用驱使锁舌与把手配合,以达成扣锁的锁定、解锁状态;以及至少三个限位点,第一限位点为把手锁钩上的凸起部,与锁舌作用头部上的凹部配合;第二、第三限位点均抵靠作用于把手的不同位置,分别避免把手的锁钩在扣锁的不同状态下过位移。相比现有技术而言,本实用新型设计更为合理,不仅便于操作,且扣锁的可靠性大幅提高,能够满足在振动环境下工作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锁定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图1去除前盖板之后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解锁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4为图3去除前盖板之后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分解爆炸图;

附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使用状态参考图。

以上附图中:1.前盖板;2.后盖板;3.锁杆;4.锁舌;5.把手;6.装配腔体;7.转动端;8.作用头部;9.锁钩;10.解锁手柄;11.转动支点;12.作用侧;13.第一扭簧;14.第二扭簧;15.第一限位点;16.第二限位点;17.第三限位点;18.第四限位点;19.第五限位点;20.凹部;21.延伸部;22.座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参见附图1~5所示,一种扣锁,包括前盖板1、后盖板2、锁杆3、锁舌4以及把手5;

所述前盖板1和后盖板2之间形成一装配腔体6,该装配腔体6供所述锁舌4及把手5装配设置,且装配腔体6的上端和下端呈敞口状;所述锁杆3对应所述装配腔体6的上端敞口设置;

所述扣锁具有锁定和解锁两个状态,在锁定状态下,所述锁杆3向下进入装配腔体6并通过所述锁舌4与所述把手5的共同配合锁定;在解锁状态下,所述锁杆3向上脱离装配腔体6,所述锁舌4与把手5抵靠定位;

所述锁舌4及所述把手5均转动设置于所述装配腔体6内;所述锁舌4的上端为转动端7,锁舌4的下端为一作用头部8;所述把手5的上端为一锁钩9,下端为一解锁手柄10,该解锁手柄10伸出装配腔体6的下端敞口,便于操作者进行解锁操作,把手5的中部为转动支点11,构成所述把手5为一杠杆,锁钩9与解锁手柄10分列该杠杆的两端;其中,所述把手5的锁钩9对应所述锁舌4设置,与所述锁舌4配合在扣锁的锁定状态下对所述锁杆3进行锁定,所述锁舌4朝向把手5的一侧为一作用侧12;

所述装配腔体6内还设有两扭簧13、14;第一扭簧13作用于所述锁舌4,使锁舌4的作用头部8以转动端7为轴保持对所述把手5的运动趋势;第二扭簧14作用于所述把手5,使把手5的锁钩9以转动支点11为轴保持对所述锁舌4的运动趋势;两所述扭簧13、14共同作用驱使所述锁舌4与所述把手5配合,以达成扣锁的锁定、解锁状态;

还包括五个限位点15~19;第一限位点15为一凸起部,该凸起部形成于所述把手5的锁钩9上朝向所述锁舌4的一侧;所述锁舌4的作用头部8上则设有一凹部20,以与所述凸起部适配;第二限位点16及第三限位点17均设于所述装配腔体6中;其中,所述第二限位点16抵靠作用于把手5的一延伸部21,该延伸部21朝向锁舌4的一侧延伸设置,避免把手5的锁钩9在扣锁的锁定状态下由于第二扭簧14的作用过位移;所述第三限位点17亦抵靠作用于把手5,避免把手5的锁钩9在扣锁的解锁状态下由于锁舌4的作用(即第一扭簧13的作用)过位移;第四限位点18及第五限位点19均设于所述装配腔体6中;所述第四限位点18作用于第一扭簧13的一端,第一扭簧13的另一端作用于锁舌4;所述第五限位点19作用于第二扭簧14的一端,第二扭簧14的另一端作用于所述把手5。

其中,所述锁杆3的移动路径除了可如图中所示,于把手的转动支点11同直线设置之外,还可偏向于把手5转动支点11的右侧设置。因此在锁定状态下,锁杆3对把手5产生的是逆时针扭矩。如果此时并非通过转动把手5的解锁手柄10解锁锁杆3,而是通过对锁杆3施加向上的拉力强行解锁锁杆3时,该拉力越大,锁杆3对把手5产生的逆时针扭矩越大,因此,除非这个拉力足够巨大,能对扣锁的结构造成破环,否则锁杆3不会脱离其锁定状态。借此设计,进一步保证了扣锁在复杂环境下工作的可靠性。

在扣锁的解锁状态下,所述锁杆3未进入装配腔体6内,所述锁舌4由所述第一扭簧13作用,锁舌4的作用头部8朝向所述把手5的锁钩9由下向上转动,构成锁舌4的作用侧12朝上转动,挡在锁杆3的下移路径上;同时所述把手5由所述第二扭簧14作用,把手5的锁钩9朝向所述锁舌4转动,构成把手5的凸起部与锁舌4的凹部20卡扣配合,达成锁舌4与把手5的定位,且把手5通过所述第三限位点17限位;

锁定时,所述锁杆3向下朝向装配腔体6内移动,锁杆3挤压锁舌4的作用侧12,使锁舌4的作用头部8向下转动,以解除锁舌4的凹部20与把手5凸起部的卡扣配合,所述把手5的锁钩9得以由所述第二扭簧14的作用继续朝向锁舌4转动,对继续向下移动的锁杆3发生卡扣;此时所述把手5对锁杆3的卡扣由所述第二扭簧14保持,同时锁舌4由所述第一扭簧13作用,使得所述锁舌4的作用侧12配合把手5的锁钩9共同将锁杆3定位;而把手5通过所述第二限位点16限位,至此构成扣锁的锁定状态。

解锁时,拉动所述把手5的解锁手柄10,使把手5克服所述第二扭簧14的作用,将锁钩9从锁杆3的接触卡扣;同时在第一扭簧13的作用下,所述锁舌4的作用侧12向上抬起,配合锁钩9的让位将锁杆挤出装配腔体6,完成解锁。

如图6所述,本实用新型可应用于工程车辆座椅下,以座椅的座板22为箱门的电磁箱的锁附。所述锁杆3设置于该座板22一侧的底部。

本实用新型一种扣锁,包括前、后盖板以及锁杆、锁舌和把手;前、后盖板间形成装配腔体,供锁舌及把手装配;锁舌的上端为转动端,下端为作用头部;把手的上端为锁钩,下端为解锁手柄,中部为转动支点;把手的锁钩与锁舌配合对锁杆进行锁定;装配腔体内还设有两弹性部件,一者作用于锁舌,另一者作用于把手,两者共同作用驱使锁舌与把手配合,以达成扣锁的锁定、解锁状态;以及至少三个限位点,第一限位点为把手锁钩上的凸起部,与锁舌作用头部上的凹部配合;第二、第三限位点均抵靠作用于把手的不同位置,分别避免把手的锁钩在扣锁的不同状态下过位移。相比现有技术而言,本实用新型设计更为合理,不仅便于操作,且扣锁的可靠性大幅提高,能够满足在振动环境下工作的稳定性。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