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子防盗窃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71121阅读:262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子防盗窃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涉及安防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子防盗窃装置。



背景技术:

现在的门锁大多是机械弹子式的,这种机械弹子的锁具在有专业开锁工具的情况下,很快就能打开,对使用者的财产起不到有利的保障作用。后来也有研发的电子机械锁,相比原来的机械弹子锁具安全有保障。

现有的电子防盗窃装置存在以下缺点:一、结构不够稳定;二、如果发生密码失效的情况下,就绝对锁死,无法从外界打开,唯一的进入方法只有将整个防盗门破坏掉,这样的经济损失较大;三、智能程度不够,不便于操作;四、不具有保护电路来确保装置稳定工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电子防盗窃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电子防盗窃装置,包括防盗门体,所述防盗门体的一侧设有正连接块,所述防盗门体的另一侧设有副连接块,所述正连接块上设有箱体,所述箱体的上端设有远程通讯端,所述箱体远离防盗门体的一侧设有手写输入模块、控制按键模块、钥匙插入孔、指纹输入模块和手写笔,所述钥匙插入孔内设有电子钥匙,所述箱体内设有单片机、蜂鸣器、控制器和专变采集终端,所述副连接块内设有信号方法器,且信号方法器固定与防盗门体上,所述箱体外设有保护罩体,且保护罩体通过弹簧卡合结构与正连接块连接。

优选地,所述正连接块和副连接块之间设有防盗螺栓,所述防盗螺栓的一端设有外固定头,所述防盗螺栓远离外固定头的一端设有内固定头,且外固定头和内固定头均与防盗门体相抵,且防盗螺栓贯穿防盗门体,所述外固定头、防盗螺栓和内固定头采用一体成型结构。

优选地,所述弹簧卡合机构由卡块、弹簧和抵块组成,所述正连接块上对称设有卡槽,每个所述卡槽的内壁上对称设有两个凹槽,每个所述凹槽内均设有弹簧,位于同一所述凹槽内的弹簧上共同设有抵块,所述卡槽内设有卡块,所述卡块上对称设有两个半圆型槽,且抵块抵设在半圆型槽内,所述卡块与保护罩体采用一体成型结构。

优选地,所述控制按键模块、语音输入模块、电子钥匙、手写输入模块和指纹输入模块的输出端与单片机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蜂鸣器和控制器的输入端与单片机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控制器的输出端与专变采集终端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专变采集终端的输出端与远程通讯端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远程通讯端的输出端通过gprs通讯网络与主站控制中心无线电连接。

优选地,所述控制器上连接有供电端,所述供电端分别与第一供电电源和第二供电电源连接,有第一继电器km1串联在第一供电电源上,第一继电器km1的常闭触点km1-1串联在第二供电电源与供电端之间,有一电流继电器ka与所述的第一继电器km1的常闭触点km1-1并联,电流继电器ka的第一常闭触点ka-1与第二继电器km2串联后与第一继电器km1并联,第二继电器km2的第一常开触点km2-1与第一继电器km1串联,电流继电器ka的第一常开触点ka-2串联在第一供电电源与供电端之间,所述的第一供电电源为市电,所述的第二供电电源为ups电源。

优选地,所述的电流继电器ka与第一工作指示灯l1并联。

优选地,所述第二继电器km2的第二常开触点km2-2与第二工作指示灯l2串联后与第二继电器km2并联,所述第二继电器km2的第一常闭触点km2-3与一带电指示灯l3串联后与第二继电器km2并联。

本发明中,若发生密码失效,装置绝对锁死后,只需利用工具将外固定头、防盗螺栓和内固定头缓慢破坏掉即可,无需将整个防盗门体全部破坏,从而减小经济损失,保护罩体的设置,可对箱体进行保护,避免灰尘落至箱体上,弹簧卡合机构的设置,使得保护罩体便于拆装,用力拔出保护罩体将卡块从卡槽中拔出即可将保护罩体拆下,将卡块插入卡槽,使得抵块抵设在半圆型槽内即可将保护罩体安装上;信号方法器的设置,可将装置发出的信号进行放大处理;使用者可利用多种方式打开门体,利用控制按键模块、语音输入模块、电子钥匙、手写输入模块和指纹输入模块,如果输入的信息正确则防盗门体则会打开,如果多次输入错误或发生剧烈震动时,箱体内的单片机会将信息进行快速处理,随后传输给蜂鸣器和控制器,蜂鸣器开始发出警报声,控制器将控制装置进行锁死处理,与此同时,控制器将信息传输给专变采集终端,经专变采集终端处理后传输给远程通讯端,随后远程通讯端通过gprs通讯网络给远处的主站控制中心发出信息,主站控制中心接到信息后可迅速派人进行现场处理。本发明结构稳定,成本低廉,工作可靠,防窃系数高,智能化程度高,便于操作,密码失效锁死时,无需将整体防盗门破坏,且该装置具有保护电路来确保整个装置稳定的运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电子防盗窃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电子防盗窃装置中箱体部分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电子防盗窃装置中弹簧卡合机构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电子防盗窃装置的原理图;

图5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电子防盗窃装置的保护电路图。

图中:1防盗门体、2箱体、3远程通讯端、4外固定头、5正连接块、6防盗螺栓、7内固定头、8副连接块、9信号方法器、10手写输入模块、11控制按键模块、12指纹输入模块、13手写笔、14保护罩体、15弹簧、16抵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5,一种电子防盗窃装置,包括防盗门体1,防盗门体1的一侧设有正连接块5,防盗门体1的另一侧设有副连接块8,正连接块5上设有箱体2,箱体2的上端设有远程通讯端3,箱体2远离防盗门体1的一侧设有手写输入模块10、控制按键模块11、钥匙插入孔、指纹输入模块12和手写笔13,钥匙插入孔内设有电子钥匙,箱体2内设有单片机、蜂鸣器、控制器和专变采集终端,副连接块8内设有信号方法器9,且信号方法器9固定与防盗门体1上,箱体2外设有保护罩体14,且保护罩体14通过弹簧卡合结构与正连接块5连接,正连接块5和副连接块8之间设有防盗螺栓6,防盗螺栓6的一端设有外固定头4,防盗螺栓6远离外固定头4的一端设有内固定头7,且外固定头4和内固定头7均与防盗门体1相抵,且防盗螺栓6贯穿防盗门体1,外固定头4、防盗螺栓6和内固定头7采用一体成型结构,弹簧卡合机构由卡块、弹簧15和抵块16组成,正连接块5上对称设有卡槽,每个卡槽的内壁上对称设有两个凹槽,每个凹槽内均设有弹簧15,位于同一凹槽内的弹簧15上共同设有抵块16,卡槽内设有卡块,卡块上对称设有两个半圆型槽,且抵块16抵设在半圆型槽内,卡块与保护罩体14采用一体成型结构,弹簧卡合机构的设置,便于保护罩体14的拆装,控制按键模块、语音输入模块、电子钥匙、手写输入模块和指纹输入模块的输出端与单片机的输入端电连接,蜂鸣器和控制器的输入端与单片机的输出端电连接,控制器的输出端与专变采集终端的输入端电连接,专变采集终端的输出端与远程通讯端的输入端电连接,远程通讯端的输出端通过gprs通讯网络与主站控制中心无线电连接,控制器上连接有供电端,供电端分别与第一供电电源和第二供电电源连接,有第一继电器km1串联在第一供电电源上,第一继电器km1的常闭触点km1-1串联在第二供电电源与供电端之间,有一电流继电器ka与的第一继电器km1的常闭触点km1-1并联,电流继电器ka的第一常闭触点ka-1与第二继电器km2串联后与第一继电器km1并联,第二继电器km2的第一常开触点km2-1与第一继电器km1串联,电流继电器ka的第一常开触点ka-2串联在第一供电电源与供电端之间,的第一供电电源为市电,的第二供电电源为ups电源,的电流继电器ka与第一工作指示灯l1并联,第二继电器km2的第二常开触点km2-2与第二工作指示灯l2串联后与第二继电器km2并联,第二继电器km2的第一常闭触点km2-3与一带电指示灯l3串联后与第二继电器km2并联。

本发明中,若发生密码失效,装置绝对锁死后,只需利用工具将外固定头4、防盗螺栓6和内固定头7缓慢破坏掉即可,无需将整个防盗门体1全部破坏,从而减小经济损失,保护罩体14的设置,可对箱体2进行保护,避免灰尘落至箱体2上,弹簧卡合机构的设置,使得保护罩体14便于拆装,用力拔出保护罩体14将卡块从卡槽中拔出即可将保护罩体14拆下,将卡块插入卡槽,使得抵块16抵设在半圆型槽内即可将保护罩体14安装上;信号方法器9的设置,可将装置发出的信号进行放大处理。

原理图:使用者可利用多种方式打开门体,利用控制按键模块、语音输入模块、电子钥匙、手写输入模块和指纹输入模块,如果输入的信息正确则防盗门体则会打开,如果多次输入错误或发生剧烈震动时,箱体2内的单片机会将信息进行快速处理,随后传输给蜂鸣器和控制器,蜂鸣器开始发出警报声,控制器将控制装置进行锁死处理,与此同时,控制器将信息传输给专变采集终端,经专变采集终端处理后传输给远程通讯端,随后远程通讯端通过gprs通讯网络给远处的主站控制中心发出信息,主站控制中心接到信息后可迅速派人进行现场处理。

保护电路:利用第一供电电源或第二供电电源通过保护电路和供电端给控制器供电,第一指示灯l1,可以用于指示第二电源即ups电源处于工作状态,第二指示灯l2用于指示第一供电电源即市电是否给给控制器供电;如果第二供电电源对控制器供电时,如果第一供电电源有电,则第三指示灯l3亮,这样便于使用者调整供电电源;工作时,有电流继电器ka和第一继电器km1等继电器,可以控制第一供电电源和第二供电电源分别给供电端供电,保证控制器的顺利工作。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