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支撑工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96572阅读:347来源:国知局
一种支撑工装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安装工装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支撑工装。



背景技术:

支撑作为一种专用的支持辅助工装,能起到增加被支持物体平衡性,确保安全。

现在厂里在建船舶分段的总组搭载定位时,因为使用支撑,大大增加分段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现在大部分船厂使用的支撑大致分两类:固定高度式支撑、可调高度式支撑。固定高度式支撑顾名思义就是支撑制作完成后不可以另行调节高度,通用性极差,不仅定位时支撑管经常被割补,报废率极高,而且现场支撑管顶部经常被用槽钢焊补,安全强度不够。对于可调高度式支撑,船厂现用可调式支撑调节原理大致分更换支撑管和通过可调搁墩等装置调节自身高度带动支撑管高度改变。采用通过更换不同高度支撑管达到更改高度目的原理的支撑在更换支撑管时需要占用吊车资源,费时费力,而且更换支撑管只可以大范围调节高度,无法细微调节到需要的高度;采用搁墩等装置调节的支撑,因为可调搁墩成本高,因此此类支撑成本高,并且厂里普通总组垫置分段对搁墩需求已经紧张。而且搁墩自我调节高度有限,因此此类支撑可以调节高度范围有限。由于船型不同以及支撑座高度生产设计不固化,造成不同分段需求的支撑高度相差极大。因此此类支撑通用性也有限,也会出现普遍的割补支撑管现象,增加报废率并降低安全强度系数。

目前厂里的支撑大部分还需要液压车配合以将支撑管的顶部固定,固定用的垫板还有坠落的危险,而且液压车的申请及使用增加定位时间,目前,还没有一种适合厂里生产现状,可以实现集大范围和细微调节于一身的安全有效支撑。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支撑工装,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支撑工装不具有通用性,不能进行大范围以及细微范围的调节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支撑工装,至少包括:支撑管、顶板、支撑架、固定管、固定板,所述顶板安装在所述支撑架的上端面且其板面水平放置,所述顶板的板面上开有第一通孔,所述固定管穿过所述第一通孔,所述固定板固定连接在所述固定管的侧面以及顶板的上板面,所述支撑管套在所述固定管内并可相对所述固定管进行上下移动。

优选地,所述支撑管的下端侧面安装有施力杆。

优选地,所述固定板为多块,沿所述固定管的圆周方向均匀分布。

优选地,还包括千斤顶罩以及放置在千斤顶罩内的千斤顶,所述千斤顶罩放置在所述支撑管的下方,所述千斤顶罩为一下端开口的中空圆柱体,其侧面开有第二通孔,用于将千斤顶放入所述千斤顶罩内,其上端面上开有第三通孔,千斤顶的柱塞通过所述第三通孔支撑位于其上方的支撑管的下端面。

优选地,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千斤顶罩的下端开口相通。

优选地,还包括调节架,放置在所述支撑管的下方,其外廓为长方体结构,且其长度、宽度以及高度各不相同。

优选地,所述调节架是由多个安装板构成的井字架。

优选地,还包括支撑盖,放置在所述井字架的上端面。

优选地,所述支撑架为中空的棱台结构,底端安装有一底板,多个斜向支撑件连接所述顶板与所述底板,所述支撑架的侧面安装有多个横向支撑件,且横向支撑件间隔设置。

优选地,所述支撑架的斜向支撑件为角钢,横向支撑件为槽钢。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支撑工装,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支撑工装通过支撑管的上下移动定位调节高度,并通过在支撑管下方设置千斤顶罩以及调节架,能够实现大范围和细微范围的双重高度调节功能,并且制作简单、使用方便,具有广泛的通用性。

附图说明

图1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支撑工装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支撑工装的支撑管安装结构主视图。

图3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支撑工装的支撑管安装结构侧视图。

图4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支撑工装的支撑管安装结构俯视图。

图5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支撑工装的支撑管结构示意图。

图6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支撑工装的千斤顶罩结构示意图。

图7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支撑工装的千斤顶罩结构主视图。

图8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支撑工装的千斤顶罩结构侧视图。

图9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支撑工装的千斤顶罩结构俯视图。

图10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支撑工装的调节架结构示意图。

图11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支撑工装的调节架结构主视图。

图12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支撑工装的调节架结构侧视图。

图13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支撑工装的调节架结构俯视图。

图14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支撑工装的支撑盖结构示意图。

图15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支撑工装的支撑盖结构主视图。

图16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支撑工装的支撑盖结构侧视图。

图17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支撑工装的支撑盖结构俯视图。

元件标号说明

1 支撑管

2 顶板

3 支撑架

4 固定管

5 固定板

6 第一通孔

7 施力杆

8 千斤顶罩

9 第二通孔

10 第三通孔

11 调节架

12 支撑盖

13 底板

14 斜向支撑件

15 横向支撑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请参阅图1至图17。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所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如图1-图17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支撑工装,至少包括:支撑管1、顶板2、支撑架3、固定管4、固定板5,顶板2安装在支撑架3的上端面且其板面水平放置,顶板2的板面上开有第一通孔6,固定管4穿过第一通孔6,固定板5固定连接在固定管4的侧面以及顶板2的上板面,支撑管1套在固定管4内并可相对固定管4进行上下移动。本实用新型的支撑工装通过上下移动支撑管1实现支撑工装的高度调节,并且根据支撑管1长度的大小可实现大范围以及细微范围的调节。使用时,支撑管1的上端面作为支撑面,通过对下端施加向上或向下的作用力,即可实现支撑管1的高度调节。

如图1、图2、图5所示,支撑管1的下端侧面安装有施力杆7,通过对施力杆7施加向上或向下的作用力,来实现支撑管1的高度调节,更加方便快捷。固定板5为多块,沿固定管4的圆周方向均匀分布,通过固定板5将固定管4的侧面以及顶板2的上板面固定连接,固定管4相对顶板2固定,套在固定管4内的支撑管1沿固定管4的轴线方向上下移动,能够保证支撑管1上下移动的稳定性。

如图1、图6-图9所示,还包括千斤顶罩8以及放置在千斤顶罩8内的千斤顶,千斤顶罩8放置在支撑管1的下方,千斤顶罩8为一下端开口的中空圆柱体,其侧面开有第二通孔9,用于将千斤顶放入千斤顶罩8内,其上端面上开有第三通孔10,千斤顶的柱塞通过第三通孔10支撑位于其上方的支撑管1的下端面。千斤顶通过第二通孔9放入千斤顶罩8内,千斤顶的柱塞通过第三通孔10支撑位于其上方的支撑管1的下端面,由此可将支撑管1撑起。千斤顶罩8由一段高280mm的钢管和厚20mm的钢板焊接而成,钢板焊接在钢管的上端面。可以在千斤顶罩8的上端面和支撑管1的下端面之间添加钢板、钢块等小物体,实现额外0~100mm范围的细微调节,组合起来可实现300~400mm范围调节。支撑工作完成后,千斤顶柱塞回落,取出千斤顶,进行下个支撑调节。第二通孔9与千斤顶罩8的下端开口相通,由此可方便将千斤顶放入千斤顶罩8内或从千斤顶罩8内取出。

如图1、图10-图13所示,还包括调节架11,放置在支撑管1的下方,其外廓为长方体结构,且其长度、宽度以及高度各不相同。优选地,调节架11是由多个安装板构成的井字架,还包括支撑盖12,放置在井字架的上端面,支撑盖12可增加支撑管1下端面的受力面积,以提高支撑工装的稳定性以及使用寿命,支撑盖12的结构如图14-图17所示。由于调节架11三个立体方向的高度各不相同,可实现三个高度的调节。设计三个立体方向长度分别为600mm、450m、350mm,支撑盖12厚20mm,因此大范围可以实现620mm、470mm、370mm的调节,细微可以通过在支撑盖12上端放置钢板或楞木实现0~100mm范围调节,组合起来便可达到370~720mm范围的调节。

如图1所示,千斤顶罩8和调节架11可进行组合使用,以实现更多高度范围的调节。并且由于千斤顶罩8和调节架11均独立于支撑架3的存在,可根据调节高度的需要选择使用,具有使用方便快捷的优点。

支撑架3为中空的棱台结构,底端安装有一底板13,多个斜向支撑件14连接顶板2与底板13,支撑架3的侧面安装有多个横向支撑件15,且横向支撑件15间隔设置。如图2-图4所示,支撑架3的侧面的横向支撑件15可根据需要进行设置,其中一侧面需留有足够的空间供操作用,如放置千斤顶、调节架、支撑铲等。支撑架3的斜向支撑件14为角钢,横向支撑件15为槽钢,横向放置的槽钢可增强支撑架3的稳定性。顶板2与斜向支撑件14之间也通过角钢进行连接,以加强顶板2的安装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的支撑工装可选用钢材质,可以利用车间剩余材料制造,制作简单,从而能够降低成本。

以船舶分段的总组搭载定位为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支撑工装的操作流程作如下说明:铲车铲齿进入支撑架3的侧面的空隙,把支撑工装运到分段支撑座正下方,然后铲齿抬动施力杆7,使支撑管1上升,直到支撑管1的上端面接触到分段支撑座面,然后根据支撑管1下端面距离底板13的高度差,确定千斤顶罩8以及调节架11的使用:

1、当高度差在300mm以下,可以通过在支撑管1下端放置楞木或钢板填补空隙,实现0~300mm范围的高度调节;

2、当高度差在300~370mm之间时,可以通过在支撑管1下方放置千斤顶罩8或调节架11调节高度;

3、当高度差在370~400mm之间时,可以通过在支撑管1下方放置千斤顶罩8或调节架11调节高度;

4、当高度差在400~720mm之间时,可以通过在支撑管1下方放置调节架11调节高度;

5、当高度差在720~1000mm之间时,可以通过在支撑管1下方放置千斤顶罩8和调节架11进行组合调节高度。

当铲车抬起施力杆7时,施工人员可以从支撑架3的侧面进入支撑架3中放置千斤顶罩8,并将千斤顶放置在千斤顶罩8内,或摆放调节架11,并盖上支撑盖12,或先放置好调节架11,并在其上放置支撑盖12,再在支撑盖12上放置千斤顶罩8,并将千斤顶放置在千斤顶罩8内,以完成千斤顶罩8和调节架11的组合。

由此可见,本实用新型的支撑工装可实现调节范围从0~1米的跨越,兼具大范围和细微调节双重特点,只需要铲车配合,并且调节速度快,节约吊车资源,节省人工;尤其是调节过程中采用千斤顶罩后,只需要铲车配合抬高,放入千斤顶罩后既可以撤走铲车,利用千斤顶配合调节,极大程度减少定位时铲车资源占用;施工人员只需在支撑管底部工作便可实现高度的调节,节约液压车资源;并且避免了割补支撑管和在支撑管顶部放置铁垫板现象的发生。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支撑工装通过支撑管的上下移动定位调节高度,并通过在支撑管下方设置千斤顶罩以及调节架,能够实现大范围和细微范围的双重高度调节功能,并且制作简单、使用方便,具有广泛的通用性。

所以,本实用新型有效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种种缺点而具高度产业利用价值。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