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漂移窗滑轮装置的型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961834阅读:713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漂移窗滑轮装置的型材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门窗型材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用于漂移窗滑轮装置的型材。



背景技术:

漂移窗系统是经过门窗专家精心设计试验,研制成功的一种平开推拉的先进窗型,它克服了推拉窗密封不严,配件易损,和平开窗占用空间坠扇等缺点。

但是,由于受现有型材的影响,不便于平开推拉的漂移窗的滑轮装置的安装设置,因此,制约了漂移窗的推广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漂移窗滑轮装置的型材,以便于漂移窗滑轮装置的安装设置,使其有利于促进漂移窗的推广使用。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用于漂移窗滑轮装置的型材,其包括:外框型材;所述外框型材包括第一型材左框、第一隔热断桥和第一型材右框;所述第一隔热断桥的相对两侧分别与所述第一型材左框的内侧面和所述第一型材右框的内侧面连接;所述第一型材左框的外侧面向上延伸形成第一上侧板,且所述第一上侧板的顶部的内侧面设置有第一密封条卡槽;所述第一隔热断桥的顶面设置有第一固定柱,所述第一型材左框的顶面设置有第二固定柱,所述第一型材右框的顶面设置有第三固定柱,所述第一固定柱与所述第二固定柱间形成密封条安装口,所述第一固定柱与所述第三固定柱间形成框压线卡槽;所述第一型材右框的顶面还设置有滑轮轨道槽,且所述滑轮轨道槽位于所述第三固定柱背离所述第一固定柱的一侧。

进一步,所述滑轮轨道槽内的底面沿所述滑轮轨道槽长度方向设置有楞状凸起。

进一步,所述楞状凸起位于所述滑轮轨道槽内的底面的中间位置,且所述楞状凸起的截面形状为弧形。

进一步,所述第一固定柱的形状为T字形,所述第二固定柱的顶部的内侧面和所述第三固定柱的顶部的内侧面均设置有第一凸起。

进一步,所述第一上侧板的内侧面设置有角片固定槽,且所述角片固定槽位于所述第一密封条卡槽的下方。

进一步,所述第一型材左框的外侧面向下延伸形成第一下侧板,且所述第一下侧板的底部的内侧面设置有第二密封条卡槽;所述第一隔热断桥的底面设置有第四固定柱,所述第一型材左框的底面设置有第五固定柱,所述第一型材右框的底面设置有第六固定柱,所述第四固定柱与所述第五固定柱间形成密封条安装口,所述第四固定柱与所述第六固定柱间形成框压线卡槽。

进一步,所述第四固定柱的形状为倒T字形,所述第五固定柱的底部的内侧面和所述第六固定柱的底部的内侧面均设置有第一凸起。

进一步所述用于漂移窗滑轮装置的型材还包括内扇型材;所述内扇型材包括第二型材左框、第二隔热断桥以及第二型材右框;所述第二隔热断桥的相对两侧分别与所述第二型材左框的内侧面和所述第二型材右框的内侧面连接;所述第二型材左框的外侧面向上延伸形成第二上侧板,所述第二型材右框的外侧面向下延伸形成第二下侧板,且所述第二上侧板的内侧面和所述第二下侧板的内侧面均设置有第一内扇压线卡槽;所述第二隔热断桥的顶面设置有滚轮安装槽;所述第二隔热断桥的底面设置有第七固定柱,所述第二型材左框的底面设置有第八固定柱,且所述第七固定柱与所述第八固定柱间形成第二内扇压线卡槽。

进一步,所述第一内扇压线卡槽内设置有第三密封条卡槽。

进一步,所述第一隔热断桥和所述第二隔热断桥内设置有若干根加强筋。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用于漂移窗滑轮装置的型材,通过第一型材右框的顶面设置的滑轮轨道槽,并使滑轮轨道槽位于第三固定柱背离所述第一固定柱的一侧,从而可以将漂移窗滑轮装置安装设置于滑轮轨道槽内,便于其与漂移窗的配套使用,进而有利于促进漂移窗的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实施例1中所述的外框型材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2中所述的中梃型材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3中所述的内扇型材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3中所述的内扇型材与第一内扇压线和第二内扇压线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5是实施例中所述的内扇型材与外框型材的配合关系示意图。

图中标号为:

第一型材左框101,第一隔热断桥102,第一型材右框103,第一上侧板104,第一密封条卡槽105,角片固定槽106,第一固定柱107,第二固定柱108,第三固定柱109,滑轮轨道槽110,楞状凸起111,第一下侧板112,第二密封条卡槽113,第四固定柱114,第五固定柱115,第六固定柱116,第二型材左框117,第二隔热断桥118,第二型材右框119,第二上侧板120,第一内扇压线卡槽121,第二下侧板122,滚轮安装槽123,第七固定柱124,第八固定柱125,第一内扇压线126,第二内扇压线127,玻璃固定板128,第三密封条卡槽129。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漂移窗滑轮装置的型材,其包括外框型材;如图1所示,外框型材包括第一型材左框、第一隔热断桥和第一型材右框;第一隔热断桥的相对两侧分别与第一型材左框的内侧面和第一型材右框的内侧面连接;第一型材左框的外侧面向上延伸形成第一上侧板,且第一上侧板的顶部的内侧面设置有第一密封条卡槽;第一隔热断桥的顶面设置有第一固定柱,第一型材左框的顶面设置有第二固定柱,第一型材右框的顶面设置有第三固定柱,第一固定柱与第二固定柱间形成密封条安装口,第一固定柱与第三固定柱间形成框压线卡槽;第一型材右框的顶面还设置有滑轮轨道槽,且滑轮轨道槽位于第三固定柱背离第一固定柱的一侧。

基于上述结构的外框型材,通过第一型材右框的顶面设置的滑轮轨道槽,并使滑轮轨道槽位于第三固定柱背离第一固定柱的一侧,从而可以将漂移窗滑轮装置安装设置于滑轮轨道槽内,便于其与漂移窗的配套使用,进而有利于促进漂移窗的推广使用。

其中,为了便于安装与滑轮轨道槽内的漂移窗滑轮能够稳定、顺畅地沿滑轮轨道槽滑动,在滑轮轨道槽内的底面沿滑轮轨道槽长度方向设置有楞状凸起,从而通过楞状凸起与漂移窗滑轮的凹槽配合起到限位作用,有利于漂移窗滑轮沿滑轮轨道槽滑动。

具体地,楞状凸起位于滑轮轨道槽内的底面的中间位置,且楞状凸起的截面形状优选为弧形,更优选为优弧形。

第一固定柱的形状为T字形,第二固定柱的顶部的内侧面和第三固定柱的顶部的内侧面均设置有第一凸起。

同时,第一上侧板的内侧面设置有角片固定槽,且角片固定槽位于第一密封条卡槽的下方。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漂移窗滑轮装置的型材,其包括外框型材;如图2所示,外框型材包括第一型材左框、第一隔热断桥和第一型材右框;第一隔热断桥的相对两侧分别与第一型材左框的内侧面和第一型材右框的内侧面连接;第一型材左框的外侧面向上延伸形成第一上侧板,且第一上侧板的顶部的内侧面设置有第一密封条卡槽;第一隔热断桥的顶面设置有第一固定柱,第一型材左框的顶面设置有第二固定柱,第一型材右框的顶面设置有第三固定柱,第一固定柱与第二固定柱间形成密封条安装口,第一固定柱与第三固定柱间形成框压线卡槽;第一型材右框的顶面还设置有滑轮轨道槽,且滑轮轨道槽位于第三固定柱背离第一固定柱的一侧。

同时,第一型材左框的外侧面向下延伸形成第一下侧板,且第一下侧板的底部的内侧面设置有第二密封条卡槽;第一隔热断桥的底面设置有第四固定柱,第一型材左框的底面设置有第五固定柱,第一型材右框的底面设置有第六固定柱,第四固定柱与第五固定柱间形成密封条安装口,第四固定柱与第六固定柱间形成框压线卡槽。

基于上述结构的外框型材可以作为中梃型材使用,且在使用过程中无需区分顶端和底端,使其安装使用更加方便、灵活。

其中,为了便于安装与滑轮轨道槽内的漂移窗滑轮能够稳定、顺畅地沿滑轮轨道槽滑动,在滑轮轨道槽内的底面沿滑轮轨道槽长度方向设置有楞状凸起,从而通过楞状凸起与漂移窗滑轮的凹槽配合起到限位作用,有利于漂移窗滑轮沿滑轮轨道槽滑动。

具体地,楞状凸起位于滑轮轨道槽内的底面的中间位置,且楞状凸起的截面形状优选为弧形,更优选为优弧形。

第一固定柱的形状为T字形,第二固定柱的顶部的内侧面和第三固定柱的顶部的内侧面均设置有第一凸起。

第四固定柱的形状为倒T字形,第五固定柱的底部的内侧面和第六固定柱的底部的内侧面均设置有第一凸起。

第一上侧板的内侧面设置有角片固定槽,且角片固定槽位于第一密封条卡槽的下方;第一下侧板的内侧面也设置有角片固定槽,且角片固定槽位于第二密封条卡槽的上方。

实施例3

实施例1中或实施例2中的用于漂移窗滑轮装置的型材还包括内扇型材;如图3所示,内扇型材包括:第二型材左框、第二隔热断桥以及第二型材右框;第二隔热断桥的相对两侧分别与第二型材左框的内侧面和第二型材右框的内侧面连接;第二型材左框的外侧面向上延伸形成第二上侧板,第二型材右框的外侧面向下延伸形成第二下侧板,且第二上侧板的内侧面和第二下侧板的内侧面均设置有第一内扇压线卡槽;第二隔热断桥的顶面设置有滚轮安装槽;第二隔热断桥的底面设置有第七固定柱,第二型材左框的底面设置有第八固定柱,且第七固定柱与第八固定柱间形成第二内扇压线卡槽。

基于上述结构的内扇型材,便于内扇型材与实施例1中的外框型材或实施例2的中梃型材的配合使用。优选地,第一内扇压线卡槽内设置有第三密封条卡槽,从而使得第二上侧板的内侧面可以用于安装密封条或者用于安装第一内扇压线卡槽。

其中,内扇型材与第一内扇压线和第二内扇压线的连接结构如图4所示;其中,第一内扇压线为现有结构不做详细介绍;第二内扇压线在现有结构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在第二内扇压线的底板的位于玻璃口处的端部设置了玻璃固定板,玻璃固定板位于底板的内侧并与底板垂直,从而使得玻璃固定板的板面抵住玻璃口内的玻璃,不仅提高了玻璃固定的稳定性,而且有利于作用力的分散,避免第二内扇压线变形。

本实施例中,内扇型材与实施例1中的外框型材在使用时的配合关系如图5所述。

上述实施例中,可以在第一隔热断桥和第二隔热断桥内设置有若干根加强筋,从而提高第一隔热断桥和第二隔热断桥的结构强度。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