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双用功能的车门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672214发布日期:2020-05-08 17:27阅读:188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双用功能的车门锁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门锁,特别是一种具有双用功能的车门锁。



背景技术:

车门锁是一种用于开启或锁闭车门的装置,汽车门框边沿都会设置有一个与车门锁位置相对应的锁扣,关闭车门时,锁扣则会直接滑入到车门锁的锁槽内,并对车门锁的卡板进行撞击,此时卡板则会发生旋转,在卡板旋转时,卡板则会通过挤压带动棘爪转动,直至棘爪的爪头卡于卡板的卡槽槽口,此时棘爪的爪头将锁扣限制在卡槽内,从而起到锁闭的效果。

由于不同车辆的使用情况不同,因此不同车辆上的车门锁所安装的车门锁也不相同,有的车门锁只需单拉一下便能够开启,而有的车门锁则需要双拉两下才能够开启,而传统的双拉车门锁与单拉车门锁内部的结构有着实质性的区别,因此若是要将单拉开门方式变成双拉开门方式或是双拉开门方式变成单拉开门方式,则需要将车门上的整个车门锁进行更换,才能够转变成截然不同的开门方式,而两个完好的车门锁进行更换替换,不仅导致更换成本极高,且需要将车门锁完全从车门上拆卸下来才能进行更换,显得极为麻烦,严重增加了更换时的工作量,导致更换效率极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现有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具有双用功能的车门锁,它能够快速的实现单拉开门方式与双拉开门方式之间的转变,实现双用功能,有效降低更换成本。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本发明公开一种具有双用功能的车门锁,包括壳体、设于壳体下部内的电机以及与电机相连接的丝杆,壳体上部内设有第一固定轴、第二固定轴,第一固定轴铰接有卡板,卡板一侧设有卡槽,第二固定轴上铰接有与卡板位置相对应的棘爪,第二固定轴上铰接有与棘爪相连接的拨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下部内设有第三固定轴;所述第三固定轴铰接有与丝杆相啮合的传动轮;所述传动轮前侧壁面设有第一铰接轴;所述壳体中部内设有第四固定轴;所述第四固定轴铰接有与传动轮相铰接的第一摆臂;所述第四固定轴铰接有位于第一摆臂前侧的第二摆臂;所述第二摆臂上端设有一解锁头;所述第一摆臂上设有与第二摆臂右部相匹配的导向机构;所述第二摆臂上设有与第一铰接轴位置相对应的第二铰接轴;所述第一铰接轴与第二铰接轴之间通过一双拉传动臂相连接;所述壳体上部设有一位于拨动件左侧的铰接机构;所述铰接机构铰接有第三摆臂,第三摆臂与拨动件互为垂直;所述第三摆臂左端设有与拨动件相对的拨动臂;所述第三摆臂上设有与第一摆臂相匹配的第一腰型孔;所述第二摆臂前侧设有下部与导向机构相匹配的第四摆臂;所述第四摆臂中部设有第一拉线孔;所述第二摆臂上部设有与第一拉线孔位置相对应的第二拉线孔。

所述第二铰接轴前端设有一限位头,限位头直径大于第二铰接轴直径;所述双拉传动臂上部设有与第二铰接轴相匹配的第二腰型孔,第二腰型孔宽度小于限位头直径;所述双拉传动臂下端设有与第一相铰接轴相匹配的轴孔;所述第二铰接轴抵于第二腰型孔上侧孔壁上;所述第二腰型孔下侧孔壁设有一扩增槽,扩增槽直径大于限位头直径。

所述第一摆臂一侧设有与传动轮后侧壁面相对的第一延长臂;所述第一延长臂端部与传动轮后侧壁面之间通过一连轴相铰接。

所述第一摆臂右端上侧设有向右倾斜的第二延长臂;所述第二延长臂端部设有与第一腰型孔相匹配的滑杆。

所述导向机构包括设于第一摆臂右部前侧壁面上的导向轴;所述导向轴中部设有一限位板;所述第二摆臂右部设有一与导向轴后部的相匹配的第三腰型孔,第三腰型孔宽度小于限位板直径;所述第三腰型孔右侧孔壁设有一挤压槽。

所述壳体上部左侧内设有与第四摆臂上端相匹配的限位台阶,限位台阶呈弧状;所述第四摆臂下部设有与导向轴前部相匹配的第四腰型孔;所述限位板位于第二摆臂与第四摆臂之间。

所述第四固定轴铰接有一位于第四摆臂与第二摆臂之间的外开门臂;所述外开门臂左端铰接于第四固定轴上,外开门臂右端设有第三拉线孔;所述外开门臂中部设有与导向轴前部相匹配的横向腰型孔、与横向腰型孔相贯通的纵向腰型孔,横向腰型孔与纵向腰型孔之间呈t字型;所述外开门臂位于第四摆臂与限位板之间。

所述铰接机构包括设于壳体上部内的支架板;所述支架板前端设有一铰接板,支架板前端左侧设有向外延伸出一与解锁头位置相对应的辅助件;所述第三摆臂左端设有与铰接板相匹配的铰接孔,铰接孔呈8字型;所述铰接板厚度小于铰接孔中部宽度,铰接板宽度小于铰接孔横向长度。

所述双拉传动臂前侧壁面上部设有一上润滑槽,双拉传动臂前侧壁面下部设有一下润滑槽,双拉传动臂前侧壁面中部设有一润滑油道,上润滑槽通过润滑油道与下润滑槽相贯通;所述上润滑槽将第二腰型孔围合在内;所述下润滑槽将轴孔围合在内;所述上润滑槽通过一上出油孔与第二腰型孔上侧内壁相贯通;所述下润滑槽通过一下出油孔与轴孔相贯通;所述双拉传动臂前侧壁面盖合有一密封盖,密封盖将上润滑槽、下润滑槽以及润滑油道密封遮盖;所述密封盖与双拉传动臂之间通过螺丝相固定;所述上润滑槽、下润滑槽以及润滑油道内充满有固化油脂;所述润滑油道中部放置有一钢珠。

所述第一铰接轴与第二铰接轴外壁皆设有若干均匀分布的球型嵌孔;所述球型嵌孔内设有与其相匹配的滚珠,滚珠一端凸出至球型嵌孔外与轴孔内壁或第二腰型孔上部内壁相贴合。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本发明结构的具有双用功能的车门锁可通过双拉传动臂实现双拉解锁方式与单拉解锁方式的转变,当第一铰接轴与第二铰接轴通过双拉传动臂相连接时,可实现双拉解锁的效果,当第一铰接轴与第二铰接轴通过双拉传动臂相连接时,第一铰接轴与第二铰接轴互不干涉,此时可实现单拉解锁的效果,最终实现双用功能,由于单拉解锁方式与双拉解锁方式只需拆装一个双拉传动臂便能够快速转变,有效减少了需要更换整个车门锁来改变解锁方式导致的麻烦,从而有效提高更换效率,且当无需两个不同的车门锁进行互相更换时,有效降低了更换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具有双用功能的车门锁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具有双用功能的车门锁去除壳体后的第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具有双用功能的车门锁去除壳体后的第二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具有双用功能的车门锁去除壳体后的第三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具有双用功能的车门锁去除壳体后的局部的分解图。

图6是双拉传动臂上设有润滑油道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双拉传动臂上盖合有密封盖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第一铰接轴上设有滚珠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请参阅图1至图8,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双用功能的车门锁,包括壳体1、设于壳体1下部内的电机2以及与电机2相连接的丝杆3,壳体1上部内设有第一固定轴4、第二固定轴5,第一固定轴4铰接有卡板6,卡板6一侧设有卡槽7,第二固定轴5上铰接有与卡板6位置相对应的棘爪8,第二固定轴5上铰接有与棘爪8相连接的拨动件9,所述壳体1下部内设有第三固定轴10;所述第三固定轴10铰接有与丝杆3相啮合的传动轮11;所述传动轮11前侧壁面设有第一铰接轴12;所述壳体1中部内设有第四固定轴13;所述第四固定轴13铰接有与传动轮11相铰接的第一摆臂14;所述第四固定轴13铰接有位于第一摆臂14前侧的第二摆臂15;所述第二摆臂15上端设有一解锁头16;所述第一摆臂14上设有与第二摆臂15右部相匹配的导向机构;所述第二摆臂15上设有与第一铰接轴12位置相对应的第二铰接轴17;所述第一铰接轴12与第二铰接轴17之间通过一双拉传动臂18相连接;所述壳体1上部设有一位于拨动件9左侧的铰接机构;所述铰接机构铰接有第三摆臂19,第三摆臂19与拨动件9互为垂直;所述第三摆臂19左端设有与拨动件9相对的拨动臂20;所述第三摆臂19上设有与第一摆臂14相匹配的第一腰型孔21;所述第二摆臂15前侧设有下部与导向机构相匹配的第四摆臂22;所述第四摆臂22中部设有第一拉线孔23;所述第二摆臂15上部设有与第一拉线孔23位置相对应的第二拉线孔24。

所述第二铰接轴17前端设有一限位头25,限位头25直径大于第二铰接轴17直径;所述双拉传动臂18上部设有与第二铰接轴17相匹配的第二腰型孔26,第二腰型孔26宽度小于限位头25直径;所述双拉传动臂18下端设有与第一铰接轴12相匹配的轴孔27;所述第二铰接轴17抵于第二腰型孔26上侧孔壁上;所述第二腰型孔26下侧孔壁设有一扩增槽28,扩增槽28直径大于限位头25直径。

所述第一摆臂14一侧设有与传动轮11后侧壁面相对的第一延长臂29;所述第一延长臂29端部与传动轮11后侧壁面之间通过一连轴30相铰接。

所述第一摆臂14右端上侧设有向右倾斜的第二延长臂31;所述第二延长臂31端部设有与第一腰型孔21相匹配的滑杆32。

所述导向机构包括设于第一摆臂14右部前侧壁面上的导向轴33;所述导向轴33中部设有一限位板34;所述第二摆臂15右部设有一与导向轴33后部的相匹配的第三腰型孔35,第三腰型孔35宽度小于限位板34直径;所述第三腰型孔35右侧孔壁设有一挤压槽36。

所述壳体1上部左侧内设有与第四摆臂22上端相匹配的限位台阶37,限位台阶37呈弧状;所述第四摆臂22下部设有与导向轴33前部相匹配的第四腰型孔38;所述限位板34位于第二摆臂15与第四摆臂22之间。

所述第四固定轴13铰接有一位于第四摆臂22与第二摆臂15之间的外开门臂39;所述外开门臂39左端铰接于第四固定轴13上,外开门臂39右端设有第三拉线孔40;所述外开门臂39中部设有与导向轴33前部相匹配的横向腰型孔41、与横向腰型孔41相贯通的纵向腰型孔42,横向腰型孔41与纵向腰型孔42之间呈t字型;所述外开门臂39位于第四摆臂22与限位板34之间。

所述铰接机构包括设于壳体1上部内的支架板43;所述支架板43前端设有一铰接板44,支架板43前端左侧设有向外延伸出一与解锁头16位置相对应的辅助件45;所述第三摆臂19左端设有与铰接板44相匹配的铰接孔46,铰接孔46呈8字型;所述铰接板44厚度小于铰接孔46中部宽度,铰接板44宽度小于铰接孔46横向长度。

所述双拉传动臂18前侧壁面上部设有一上润滑槽47,双拉传动臂18前侧壁面下部设有一下润滑槽48,双拉传动臂18前侧壁面中部设有一润滑油道49,上润滑槽47通过润滑油道49与下润滑槽48相贯通;所述上润滑槽47将第二腰型孔26围合在内;所述下润滑槽48将轴孔27围合在内;所述上润滑槽47通过一上出油孔50与第二腰型孔26上侧内壁相贯通;所述下润滑槽48通过一下出油孔51与轴孔27相贯通;所述双拉传动臂18前侧壁面盖合有一密封盖52,密封盖52将上润滑槽47、下润滑槽48以及润滑油道49密封遮盖;所述密封盖52与双拉传动臂18之间通过螺丝53相固定;所述上润滑槽47、下润滑槽48以及润滑油道49内充满有固化油脂;所述润滑油道49中部放置有一钢珠54。

所述第一铰接轴12与第二铰接轴17外壁皆设有若干均匀分布的球型嵌孔55;所述球型嵌孔55内设有与其相匹配的滚珠56,滚珠56一端凸出至球型嵌孔55外与轴孔27内壁或第二腰型孔26上部内壁相贴合。

本发明的使用方法如下:

需要对车门锁进行锁闭时,则可启动电机2,此时电机2则会通过自身电机轴带动丝杆3旋转,从而带动与丝杆3相啮合的传动轮11旋转,而传动轮11通过连轴30与第一摆臂14的第一延长臂29相铰接,当传动轮11转动时,传动轮11则会通过第一延长臂29带动第一摆臂14以第四固定轴13为中心发生摆动,当第一摆臂14摆动时,第一摆臂14上的第二延长臂31随之发生摆动,而第二延长臂31端部设有滑杆32,当滑杆32随着第二延长臂31摆动,滑杆32便会顺着第三摆臂19上的第一腰型孔21发生滑动并对第一腰型孔21下侧孔壁向下挤压,此刻第三摆臂19则会以铰接板44为中心向着右下方摆动,设于第三摆臂19左端的拨动臂20随之向着右下方摆动,当拨动臂20发生移位后,拨动臂20不再与拨动件9相对,即使拨动臂20受到左侧的解锁头16的推压也无法按压到拨动件9,在拨动件9无法被干涉的情况下,棘爪8始终保持将卡板6锁闭的状态,从而实现车门锁锁闭的状态。

在实际解锁过程中,无论单拉解锁还是双拉解锁,又分为电控解锁与手拉解锁,电控解锁则依靠电机2解锁,而手拉解锁则依靠手动拉动第四摆臂22来实现。

进行双拉手动解锁时,需保持第一铰接轴12与第二铰接轴17之间通过双拉传动臂18相连接的状态,然后便可对固定于第四摆臂22上的第一拉线孔23内的拉线进行第一次拉动,当拉线拉动第四摆臂22时,第四摆臂22上端则会顺着限位台阶37的弧形轨迹发生旋转,而第四摆臂22下端则会随之发生旋转,当第四摆臂22下端旋转时,第四摆臂22上的第四腰型孔38则会顺着导向轴33前部发生滑动,当第四腰型孔38滑动至一定程度时,第四腰型孔38孔壁则会对导向轴33前部进行挤压,而导向轴33设于第一摆臂14上,第一摆臂14随之发生摆动,此时第一摆臂14以第四固定轴13为中心摆动,并带动第二延长臂31上抬,紧接着第二延长臂31端部上的滑杆32随之上抬并对顺着第一腰型孔21孔壁的轨迹滑动,滑杆32则会在滑动过程中对第一腰型孔21孔壁向下挤压,从而带动第三摆臂19向上旋转复位,拨动臂20再次恢复成与拨动件9相对的状态,在第一摆臂14摆动时,第二摆臂15上的第三腰型孔35则会顺着导向轴33进行滑动并滑动至挤压槽36内,当导向轴33挤压在挤压槽36内时,第二摆臂15则会进一步摆动,而在第一摆臂摆动时,第一摆臂14的第一延长臂29则会通过连轴30带动传动轮11旋转,而第一铰接轴12设于传动轮11上,第一铰接轴12与设于第二摆臂15上的第二铰接轴17通过双拉传动臂18相连接,传动轮11则会通过双拉传动臂18对第二摆臂15的摆动进行辅助,使其向着辅助件45方向摆动,随着第二摆臂15摆动,第二摆臂15上端端部的解锁头16处于与辅助件45相对的位置,此时第一次拉动动作完成。

紧接着则可再次通过第一拉线孔23内的拉线进行第二次拉动,此刻第二摆臂15则会继续带动解锁头16向着辅助件45靠近,最终压在辅助件45上,随着辅助件45被向着右侧推压,最终辅助件45则会向右变形弯折并碰触到第三摆臂19左端,从而将第三摆臂19向右推动,由于铰接板44宽度小于铰接孔46横向长度,第三摆臂19能够横向向右一定距离,此时第三摆臂19带动拨动臂20撞击在拨动件9上,当拨动件9被撞击时,拨动件9则会以第二固定轴5为中心带动棘爪8进行旋转,从而实现棘爪8的复位,当棘爪8复位后,卡板6便会随之复位解锁,最终实现双拉解锁的效果。

需要进行单拉解锁时,只需将双拉传动臂18从第一铰接轴12与第二铰接轴17上拆卸下来即可,然后将拉线从第一拉线孔23牵引到第二拉线孔24上,当拉线拉动时,则会同时拉动第四摆臂22与第二摆臂15,当第四摆臂22发生摆动时,能够最终实现第一摆臂14带动第二延长臂31上的滑杆32的摆动,使第三摆臂19带动拨动臂20处于与拨动件9相对的位置,当第二摆臂15被拉线直接拉动时,则无需双拉传动臂18的动作辅助,能够有效减少一个步骤,直接一次摆动到位,通过解锁头16向右推压辅助件45,最终使拨动臂20推动拨动件,利用拨动件9完成棘爪的复位,如此实现单拉解锁的效果。

综上所述可知,本发明可通过双拉传动臂18实现双拉解锁方式与单拉解锁方式的转变,当第一铰接轴12与第二铰接轴17通过双拉传动臂18相连接时,可实现双拉解锁的效果,当第一铰接轴12与第二铰接轴17通过双拉传动臂18相连接时,第一铰接轴12与第二铰接轴17互不干涉,此时可实现单拉解锁的效果,最终实现双用功能,由于单拉解锁方式与双拉解锁方式只需拆装一个双拉传动臂18便能够快速转变,有效减少了需要更换整个车门锁来改变解锁方式导致的麻烦,从而有效提高更换效率,且当无需两个不同的车门锁进行互相更换时,有效降低了更换成本。

第二铰接轴17前端设有限位头25,限位头25直径大于第二铰接轴17直径,双拉传动臂18上部设有与第二铰接轴17相匹配的第二腰型孔26,第二腰型孔26宽度小于限位头25直径,双拉传动臂18下端设有与第一铰接轴12相匹配的轴孔27,第二铰接轴17抵于第二腰型孔26上侧孔壁上,第二腰型孔26下侧孔壁设有扩增槽28,扩增槽28直径大于限位头25直径,在需要通过双拉传动臂18对第一铰接轴12与第二铰接轴17进行连接时,可先握住双拉传动臂18,然后将扩增槽28对准限位头,随后移动双拉传动臂18,使限位头25穿过扩增槽28,并使限位头25移动至双拉传动臂18的前侧,然后则可拉动双拉传动臂18,使第二铰接轴17顺着第二腰型孔26的轨迹滑动至第二腰型孔26上侧孔壁位置,此时双拉传动臂18下端的轴孔刚好与第一铰接轴12相对,然后使第一铰接轴12穿过轴孔27即可,当壳体1闭合时,壳体1内壁则会有效限制第一铰接轴12从轴孔27内脱出。

第四固定轴13铰接有位于第四摆臂22与第二摆臂15之间的外开门臂39,外开门臂39左端铰接于第四固定轴13上,外开门臂39右端设有第三拉线孔40,外开门臂39中部设有与导向轴33前部相匹配的横向腰型孔41、与横向腰型孔41相贯通的纵向腰型孔42,横向腰型孔41与纵向腰型孔42之间呈t字型,外开门臂39位于第四摆臂22与限位板34之间,外开门臂39能够实现在外侧开门的效果,需要进行外开门时,可通过另一拉线连在第三拉线孔40对外开门臂39进行拉动,使外开门臂39以第四固定轴13为中心旋转摆动,此时外开门臂39则会通过横向腰型孔41孔壁、纵向腰型孔42孔壁对导向轴33进行挤压,最终实现第一摆臂14与第二摆臂15的摆动,从而实现棘爪8的复位,完成车门锁的解锁。

双拉传动臂18前侧壁面上部设有上润滑槽47,双拉传动臂18前侧壁面下部设有下润滑槽48,双拉传动臂18前侧壁面中部设有润滑油道49,上润滑槽47通过润滑油道49与下润滑槽48相贯通,上润滑槽47将第二腰型孔26围合在内,下润滑槽48将轴孔27围合在内,上润滑槽47通过上出油孔50与第二腰型孔26上侧内壁相贯通,下润滑槽48通过下出油孔51与轴孔27相贯通,双拉传动臂18前侧壁面盖合有密封盖52,密封盖52与双拉传动臂18之间通过螺丝53相固定,上润滑槽47、下润滑槽48以及润滑油道49内充满有固化油脂,润滑油道49中部放置有钢珠54,当双拉传动臂18发生摆动时,受摆动力的影响位于润滑油道49内的钢珠54则会发生滚动,滚动的钢珠54则会对充满于润滑油道49内的固化油脂进行挤压,在密封盖将上润滑槽47、下润滑槽48以及润滑油道49密封遮盖的情况下,当钢珠54发生滚动,润滑油道49内被挤压的固化油脂只能向着上润滑槽47或下润滑槽48内流动,此时原本上润滑槽47内或下润滑槽48内的固化油脂则会被新进入的固有油脂推动,最终上润滑槽47内的固化油脂通过上出油孔50流动至第二腰型孔26上侧内壁上,下润滑槽48内的固化油脂则会通过下出油孔51流动至轴孔27内壁上,随着双拉传动臂18摆动,第二腰型孔26上侧内壁的固化油脂则会均匀的布满第二铰接轴17表面,轴孔27内壁上的固化油脂则会均匀的布满第一铰接轴12表面,使第一铰接轴12与第二铰接轴17得到充分的润滑,有效避免双拉传动臂18在摆动时出现滞塞卡顿的情况,保证力传递时的稳定性和顺畅性。

第一铰接轴12与第二铰接轴17外壁皆设有若干均匀分布的球型嵌孔55,球型嵌孔55内设有与其相匹配的滚珠56,滚珠56一端凸出至球型嵌孔55外与轴孔27内壁或第二腰型孔26上部内壁相贴合,滚珠56的存在能够有效降低第一铰接轴12与轴孔27之间的摩擦性、第二铰接轴17与第二腰型孔26上侧内壁之间的摩擦性,从而有效保证双拉传动臂18摆动时的顺畅性。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