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捻或并捻机的工作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17184阅读:387来源:国知局
倍捻或并捻机的工作站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倍捻或并捻机的工作站,其包括可旋转安装的锭子和能够借助驱动器调节高度的气圈线导纱眼。



背景技术:

由于在进一步处理期间或在成品中单根纱线在强度和/或一致性方面常常不能满足需求,纺织工业常规做法是通过将两根或更多根纱线捻在一起来启动纱线整理。纱线整理的该纺织过程一般称为纱线加捻,其中,然而,不同类型的纱线加捻之间,例如,倍捻和并捻之间会产生差别。

在倍捻情况下,例如,两根纱线通常以S或Z捻彼此连接,其中两根纱线均接受额外的加捻。相反,在并捻方法中,第二纱线绕喂给纱线卷绕,其中单根纱线的捻度基本保持不变。

此外,在倍捻情况下,关于纱线被供给至纱线加捻机的方式存在着不同的喂给类型。例如,喂给纱线能够源于合并(folded)的喂给筒管,其安装在纱线加捻锭子的保护罐内,或者喂给纱线分别从彼此叠放地布置在纱线加捻锭子保护罐内的两个喂给筒管上退绕。

在本申请中,术语纱线包括所有线性结构,例如纱线、箔带、管和带状纺织品和类似物。为了简化,在本申请的范围内,术语“纱线”用于所有可行的替代实施方式。

在纺织机工业中,在纱线加捻整理过程的背景下,倍捻或并捻机的不同实施方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是众所周知的,并且在很多专利说明书中有详细描述。

在所有这些已知的倍捻或并捻机中,在所有情况下,在每个工作站的区域中,至少一根呈线气圈形式的行进的纱线,在其借助卷绕设备绕制到卷绕筒管上之前,围绕纱线加捻或并捻锭子环行。

因为存在发生断线的风险,特别是就摩擦敏感的纱线材料来说,例如聚丙烯、聚酯或聚丙烯酸物,如果在纱线加捻或并捻过程期间,线气圈与静止的锭子保护罐接触的话,最初常规做法是在该倍捻或并捻机中以超过静止保护罐直径可靠布置的方式调节线气圈的直径。

然而,因为已知大的线气圈导致相对大的流通损耗(ventilation loss),并且因此导致倍捻或并捻机工作站的能量需求增大,过去已经做出了各种各样的尝试,尤其是结合更小的摩擦敏感纱线材料(例如棉)来减小或相应地限制线气圈的直径。

例如,DE4404555C1描述了倍捻锭子,除了容纳喂给筒管的静止保护罐之外,其还包括环绕保护罐的圆柱气圈限制器。

在这类倍捻锭子情况下,有效防止出现具有相对大直径的线气圈,这是因为,在离开锭子的相对大直径的纱线放出板之后,该纱线立即朝向气圈限制器内侧行进。

在根据DE-OS1813801所述的倍捻纱线锭子情况下,喂给筒管例如未被保护地布置在静止保护罐内,而是敞开地布置在构造为筒管支架的倍捻纱线锭子的部件上。为避免支承在圆柱气圈限制器外部的环行的线气圈与喂给筒管之间的接触,在该已知的倍捻加捻锭子内还提供布置在气圈限制器与喂给筒管之间的圆柱形的纱线导引件,其在气圈限制器的上边缘高度处环绕喂给筒管。

然而,具有这些已知的倍捻纱线锭子的缺点在于旋转的线气圈与静止气圈限制器之间相对长时间的物理接触。

由于因该静止气圈限制器而作用在纱线上的应力相对较大,因此该倍捻锭子仅能够用于相对不敏感的纱线。

因此已经给出的建议是,线气圈的尺寸能够通过实施关于在倍捻或并捻机工作站内形成线气圈的纱线的纱线张力方面的控制或调节来影响。

该倍捻或并捻机,例如在DE102008033849A1中所描述的,按照惯例包括多个通常一致构成的并排布置的工作站,这些工作站每个均包括用于容纳至少一个喂给筒管的静止保护罐、纱线加捻或并捻锭子和用于影响纱线张力的设备。

在根据倍捻方法操作的工作站中,例如,单根或多根合并纱线从布置在保护罐中的喂给筒管向上抽出,并且经由布置在纱线加捻锭子筒管轴上的可控纱线供给单元引入纱线加捻锭子的中空筒管轴的上端中。

也就是说,合并纱线在纱线供给单元内向下偏转,并且延伸至布置在保护罐下方的可旋转安装的、可驱动的线捻提供元件,例如,其构造为所谓的纱线捻板。行进的、合并的纱线经由纱线捻板内布置的径向开孔离开纱线捻板(例如其构造为具有存储盘的放出板)并且随后被导引至布置在保护罐上方的静止气圈线导纱眼。在本文中,因为纱线捻板旋转,合并纱线在纱线捻板与布置在保护罐上方的气圈线导纱眼之间形成环绕保护罐旋转的线气圈,其中在纱线捻过程期间设定线气圈的尺寸能够通过纱线供给单元进行调节。

就根据并捻方法操作的工作站来说,使用两个单独布置的喂给筒管。据此,第一喂给筒管按照惯例布置在工作站保护罐内,而第二喂给筒管布置在相关筒管架内。

通过以规定方法控制的纱线供给单元,从存储在筒管架内的该喂给筒管抽出所谓的外纱线,并且从下方引入至以可旋转方式安装的可驱动线捻提供元件的中空筒管轴内,例如,其构造为纱线捻板。

行进的外纱线经由径向开口离开存储盘,并且随后例如在纱线捻板上方被导引至布置在保护罐上方的静止气圈线导纱眼。

在本文中,因为纱线捻板的旋转,在纱线捻板与布置在保护罐上方的气圈线导纱眼之间,外纱线还形成环绕保护罐旋转的线气圈,其中在纱线加捻过程期间设置的线气圈尺寸能够通过纱线供给单元进行调节。

在穿过气圈线导纱眼之后,经过加捻或并捻的纱线通过卷绕设备卷绕至卷绕筒管。

就上述的倍捻或并捻机工作站来说,其中旋转线气圈的高度在所有情况下通过气圈线导引件或相应的气圈线导纱眼得以限定,在工作站操作期间,改变线气圈高度常常是不可能的或相应地至少是极端困难的。

然而,纺织机器工业中线气圈高度可调的纺织装备是众所周知的。

例如,在DE3739175A1中,描述了筒管架,其中喂给筒管的行进性能得以优化,因为相关喂给筒管与关联的气圈线导引件之间的距离在操作期间不断地改变,在所有情况下,取决于喂给筒管的重量。

这意味着,具有该已知的筒管架,喂给筒管或气圈线导纱眼以可移动的方式安装。

气圈线导纱眼的高度调节还在DE10103892A1有所提及。然而,该参考文献描述了一种方法和设备,使用该方法和设备,从布置在整经机架中的喂给筒管的抽线速率得以优化。

具有气圈线导引件或更具体的以可移动方式安装的气圈线导纱眼的纺织机器在环锭纺纱机的文献中也是已知的。

例如,DE4402582A1描述了环锭纺纱机,其气圈线导引件以高度可调节的方式安装,对于该类纺纱机其是常规布置。这意味着,环锭纺纱机包含若干机器导轨,在所有情况下,在其纵向的机械侧上彼此叠放,其中,如众所周知的,其它的以竖向可移动的方式安装的机器导轨安装在静止锭子导轨上方。在本文中,环锭纺纱机的多个工作站的气圈线导引件布置在这些机器导轨的最顶端,以竖向可移动的方式安装。采用这种配置,机器一侧上的所有气圈线导引件在纺纱操作期间一起移位,单个工作站的气圈线导引件的单独控制是不可行的。

在根据EP1071837B1的环锭纺纱机的实例中,给出了类似配置,然而,本文中的气圈线导引件是额外可倾斜的并且布置在其竖向可移位的机器轨道上。该气圈线导引件的倾斜配置改善了至环锭纺纱锭子的通路,并且,据此,显著地有利于环锭纺纱机的筒管更换过程的自动化。

EP2260132B1描述了一种纱线加捻或并捻机,其工作站中的每个均安装有竖向可调节的线气圈导引件。采用这种已知的纺纱机,工作站的生产速度通过线气圈导引件的相应定位可预期地得以提高,其中纱线质量得以维持。该文献中参考内容未包含关于定位线气圈导引件的方法和装置的指示。



技术实现要素:

从上文所述的现有技术出发,本发明基于提供一种倍捻或并捻机工作站的目的,其以通过驱动器可调节高度的工作站气圈线导纱眼能够一直定位在优化的操作位置的方式进行构造。

根据本发明该目的如此实现,即,驱动器联接至控制设备,控制设备如此控制驱动器,使得驱动器使气圈线导纱眼在取决于生产参数的操作位置和在生产中断时有利的静止位置以及相关的过渡操作阶段之间移位,并且存在用于检测测量值的设备,其适用于控制设备并且控制驱动器改变气圈线导纱眼的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设备在工作站操作期间具有特殊的有利效果,其始终确保了气圈线导纱眼一直有利地定位。即,根据由相关设备提供的测量值,控制设备确保驱动器在所有情况下将气圈线导纱眼定位在优化的操作位置。例如,在生产中断的情况下,气圈线导纱眼位于操作人员容易接触到工作站锭子的静止位置。

在第一有利实施方式中,进一步提出了,用于检测测量值的设备是测量设备,其在工作站操作期间监测锭子驱动器的能量消耗。

即,借助测量设备,检测锭子驱动器所消耗的电流,并且从测量设备产生能够推断工作站过渡操作状态的测量值,尤其是线气圈的尺寸并且据此推断出气圈线导纱眼的位置。

这意味着,通过测量锭子的驱动单元的输出或相应的扭矩,测量设备产生能够供控制设备使用以借助相关驱动器有利地定位气圈线导纱眼的测量值。

然而,用于检测能够供控制设备处理的测量值的测量设备还可以包含不同的实施方式。

例如,还可以使用时间测量设备,例如,其在给定时间间隔(在停止之后工作站需要该时间间隔来重新加速至操作速度)之后提供测量值,控制设备处理该测量值,从而使驱动器致使气圈线导纱眼移位出静止位置进入操作位置。

在进一步有利的实施方式中,用于检测测量值的设备还能够构造为在工作站操作期间检测环绕锭子旋转的线气圈尺寸的传感器设备。在本文中,例如,传感器设备构造为光栅,其包含光源和光接收器,并且其以光束扫描环行的线气圈。

在这样的传感器设备情况下,形成线气圈的纱线在每次环行时因遮挡光束而产生信号,该信号由传感器设备处理,形成测量值并发送至控制设备。

然而,纱线张力传感器还能够用作用于检测测量值的单元,其布置在加捻或并捻纱线的通路区域内,优选位于气圈线导纱眼的静止位置与布置在绕线和卷绕设备上游的纱线供给单元之间。

连接至控制设备的纱线张力传感器也能够从测量到的纱线张力产生测量值,基于该测量值,控制设备致使气圈线导纱眼的驱动器优化定位工作站的气圈线导纱眼。

在有利的实施方式中,倍捻或并捻机的工作站中的每个工作站均具有可控制的纱线张力影响设备,其优选构造为纱线供给单元或纱线制动器。

在纱线供给单元和纱线制动器中,环行的线气圈的纱线张力均能够得以非常精确地调节,即,该可控制的纱线张力影响设备连同气圈线导纱眼的有利操作位置能够始终优化旋转的线气圈的尺寸和形状,并且据此,相关工作站的能量需求得以显著降低。

在有利的实施方式中,控制设备进一步构造成,使得在工作站操作期间,连同纱线张力影响设备一起,确保气圈线导纱眼移位出第一操作位置进入第二操作位置,以便降低锭子驱动器的能量消耗,其中气圈线导纱眼的第二操作位置优选布置在气圈线导纱眼的第一操作位置与静止位置之间。

优选地,控制设备被构造成,使得与相关工作站内的给定事件(例如,锭子启动、断线、行进阶段结束或批次更换)相关的信号立即用于气圈线导纱眼的驱动器的限定控制并且相应地用于在静止位置或操作位置中的有利定位。通过该控制设备的实施方式,因此始终确保在工作站工作期间气圈线导纱眼有利地定位。

这意味着,通过该控制设备,取决于由相关设备提供的并且与相关工作站内给定事件相关的测量值,总是立即确保驱动器根据所述事件将气圈线导纱眼优化地进行定位。

附图说明

本发明进一步的细节在下文中参考附图中示出的典型实施方式进行描述。

图1示意性地以侧视视角示出了具有根据本发明的借助驱动器可调节高度并定位在静止位置的气圈线导纱眼的并捻机工作站,其中控制设备连接至气圈线导纱眼驱动器,该驱动器连接至时间测量设备;工作站处于停止状态;

图2示出了根据图1的操作期间的工作站,其中气圈线导纱眼已经从静止位置降低至操作位置;

图3示出了具有连接至气圈线导纱眼驱动器的控制设备和在工作站操作期间监测锭子驱动器能量消耗的设备的并捻机工作站的第二实施方式;

图4示出了具有连接至气圈线导纱眼驱动器的控制设备和在工作站操作期间监测旋转的线气圈直径的构造为光栅的传感器设备的并捻机工作站的进一步实施方式;

图5示出了具有连接至气圈线导纱眼驱动器的控制设备和用于监测,例如,帘线的纱线张力的纱线张力传感器的并捻机工作站的第三实施方式;

图6示出了具有连接至气圈线导纱眼驱动器的控制设备,用于提供由控制设备处理用来定位气圈线导纱眼的测量值的设备和供外纱线连接至控制设备的纱线供给单元的并捻机工作站;

图7示出了具有能够使气圈线导纱眼受限地从第一操作位置移位至第二操作位置的控制设备的工作站;以及

图8示意性地以侧视视角示出了具有能够借助驱动器调节高度的气圈线导纱眼的倍捻机的工作站,其中驱动器连接至控制设备,控制设备进一步连接至纱线张力传感器和纱线供给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意性地以侧视视角示出了具有能够借助驱动器18调节高度的气圈线导纱眼9的并捻机的工作站1。驱动器18连接至控制设备20。工作站1处于停机状态,即,锭子驱动器3关停;锭子2未旋转。

如图1所提出的,一般用于容纳多个喂给筒管7的筒管架4(未更加详细示出)定位于工作站1的上方或后方。

所谓的外纱线5从这些喂给筒管7中的至少一个喂给筒管抽出,下文中称为第一喂给筒管7。

显而易见,在进入锭子2的旋转轴线35的区域内的锭子驱动器3的中空旋转轴之前,从第一喂给筒管7抽出的外纱线5被偏转数次。

外纱线5离开锭子驱动器3的中空旋转轴穿过径向朝外的略低于保护罐19布置的所谓的纱线放出孔并且到达纱线偏转设备8的外部区域。

在纱线偏转设备8的区域内,外纱线5向上偏转并且到达气圈线导纱眼9,在此外纱线与内纱线16相遇。

在锭子停止的情况下,外纱线5抵靠保护罐19的外壁布置,如图1所示。

如在上文中提出的,工作站1包括可旋转安装的锭子2和纱线偏转设备8,纱线偏转设备围绕旋转轴线35旋转。

保护罐19(其包括具有纱线制动器10的罩6)布置在纱线偏转设备8上。第二喂给筒管15安装在保护罐19内,从该第二喂给筒管15顶部抽出所谓的内纱线16,其经过纱线制动器10延伸至布置在锭子2上方的气圈线导纱眼9,在此处与外纱线5接触。

容纳第二喂给筒管15并且安装在可旋转的纱线偏转设备8上的保护罐19被保护防止旋转,优选借助磁性设备(未示出)。锭子2的旋转安装的纱线偏转设备8由驱动器加载。即,提供了锭子驱动器3形式的直接驱动器,如本发明典型实施方式中那样,或者提供间接驱动器设备,例如图8中示出的那样。

气圈线导纱眼9内相遇的纱线(外纱线5和内纱线6)经由纱线输送设备11到达绕线和卷绕设备12,其在此处卷绕在卷绕筒管14上。

即,在行进操作过程中在气圈线导纱眼9的区域内并捻,例如,构成帘线13的纱线5和16卷绕在绕线和卷绕设备12上,以形成卷绕筒管14,该卷绕筒管构造为例如交叉卷绕筒管。在本文中,加捻、并捻或高捻的纱线理解为帘线。

出于这个目的,绕线和卷绕设备12提供尤其是驱动辊17,该驱动辊在操作过程期间经由摩擦驱动方式驱动卷绕筒管14。

如在图1中示意性地示出的那样,气圈线导纱眼9以竖向可移位的方式安装,并且连接至驱动器18,驱动器本身又连接至控制设备20,该控制设备连接至时间测量设备23。控制设备20确保了,当工作站1处于停机时,驱动器18将气圈线导纱眼9定位在静止位置RS,在该静止位置中气圈线导纱眼9略微提升。即,气圈线导纱眼9定位成,在气圈线导纱眼9与保护罐19的罩6之间给出相对大的距离,这对锭子2或保护罐19相应的可触及性产生积极影响。

图2示出了操作期间(即,例如当帘线13在工作站上并捻时)的上述工作站1。

如已经结合图1阐述的那样,被偏转数次的外纱线5从布置在筒管架4内的第一喂给筒管7抽出,进入锭子2的旋转轴线35区域内的锭子驱动器3的中空旋转轴。

如已经知的那样,外纱线5离开锭子驱动器3的中空旋转轴穿过径向朝外的所谓纱线放出孔(它是旋转的纱线偏转设备8的部件),其略低于保护罐19布置。

在离开纱线偏转设备8时,行进的外纱线5向上偏转并且在形成线气圈B(线气圈B的形状和尺寸尤其是通过气圈线导纱眼9的位置预定的,并且线气圈围绕保护罐19环行)的情况下延伸至气圈线导纱眼9,在此处与内纱线16相遇,该内纱线16从第二喂给筒管15顶部同时向上抽出,该第二喂给筒管15安装在锭子2的保护罐19内。在气圈线导纱眼9的区域内,外纱线5和内纱线16并捻,以形成帘线13,其通过纱线传输设备11被运送至绕线和卷绕设备12并且在此卷绕形成卷绕筒管14。

在操作过程的开始阶段,能够借助驱动器18进行竖向调节的气圈纱线导纱眼9最初定位在静止位置RS。线气圈B1因此具有相对大的高度和相对大的直径D1。就大气摩擦而言,该实施方式是非常不利的并且导致锭子驱动器3相对大的能量需求。

连接至气圈线导纱眼9的驱动器18的控制设备20与时间测量设备23相连,相应地确保了锭子2只要已经达到其操作速度或在锭子2到达其操作速度之前气圈线导纱眼9便被降低至操作位置AP,在该位置处,线气圈B2包括显著减小的高度以及同样显著减小的直径D2。以这种方式,显著减小工作站1的锭子驱动器3的能量需求成为可能。

锭子2达到其操作速度所需要的时间借助时间测量设备23进行监测。这意味着时间测量设备23产生可用于控制电路20的测量值i,其稍后用于控制驱动器18。然而,时间测量设备23还能够以固定设定的值进行操作,在该固定设定的值期满之后,其产生可用于控制电路20的测量值i。

图3中示出的并捻机工作站1的实施方式在其构造的实施方式方面与参考图1和2上述的实施方式仅有轻微的区别。图3的以下描述因此基本上限制在不同点的清楚阐述上。

在图3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对于气圈线导纱眼9的定位来说,驱动器18联接至控制设备20,控制设备本身连接至用于检测测量值的设备,该设备是实施方式中示出的测量设备21,其在工作站1操作期间监测锭子驱动器3的能量消耗。

这意味着测量设备21产生可用于控制设备20的测量值i,控制设备20使用该测量值i控制驱动器18锭子2何时达到其操作速度,并且,据此,锭子驱动器3的能量消耗达到给定水平。

例如,驱动器18被如此控制,即驱动器18移位气圈线导纱眼9离开其静止位置RS进入其操作位置AP,在操作位置AP处,线气圈B2包含明显降低的高度和同样显著减小的直径D2。以这种方式,显著减小工作站1的锭子驱动器3的能量需求是可行的。

图4和图5中示出的并捻机的工作站1的实施方式与图3中示出的工作站的区别仅在于用于检测测量值i的设备构造方面。

在根据图4的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用于检测测量值i的设备是传感器设备25,其构造为光栅,即,包括光源26和光接收器27。

该光学方式工作的光栅被线气圈B的环行的纱线遮挡,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源自第一喂给筒管7的外纱线5,在线气圈B的每次旋转中间歇性地遮挡光束28,其能够推断锭子2的瞬时旋转速度和线气圈B的尺寸。

在形成为连接至控制设备20的光栅的该传感器设备25情况下,不仅线气圈B的直径因此得以确定,而且锭子2的旋转速度还能够相对简单地得以监测,并且当已经达到操作速度时,测量值i能够通信至控制设备20。控制设备20随后确保驱动器18对气圈线导纱眼9的位置进行优化,即驱动器18将气圈线导纱眼9转移出静止位置RS进入操作位置AP。

在根据图5的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用于检测测量值i的设备是纱线张力传感器24,该纱线张力传感器在帘线13的纱线通路内布置在绕线和卷绕设备12前不远处。

采用该纱线张力传感器24,帘线13的纱线张力得以监测,并且当纱线张力达到特定阈值时产生测量值i。

当其达到该测量值i时,控制设备20则确保,如常规的那样,驱动器18将气圈线导纱眼9转移至操作位置AP,这导致了更小的线气圈,并且据此减小纱线张力。

图6示出了并捻机的工作站1,其包括连接至用于气圈线导纱眼9的驱动器18的控制设备20、用于检测测量值i的各种设备和连接在外纱线5的纱线通路中的纱线张力影响设备22。

优选地,连接至控制设备20的用于检测测量值i的设备中的一个是测量设备21,其如已经参考图3阐述的一样,在工作站1的操作期间监测锭子驱动器3的能量消耗。在图6的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纱线张力传感器24(其扫描帘线13并且例如安装在纱线传输设备11的正下方)同样用作用于检测测量值i的另外的设备。在本文中,连接在外纱线5的纱线通路中的纱线张力影响设备22例如是可控纱线供给单元或可控纱线制动器。

如上所述工作站1的实施方式保证了控制设备20根据设备21和/或24的测量值i,不仅总是确保驱动器18始终有利地定位气圈线导纱眼9并且还确保了纱线张力影响设备22将线气圈B2的纱线张力保持在最佳值。

图7以稍微更大的比例示出了并捻机工作站1。

显而易见,在该工作站1中,气圈线导纱眼9能够在静止位置RS(在生产中断的情况下是有利的)和取决于纺纱参数的第一或第二操作位置AP1,AP2以及相关的过渡操作阶段的之间移位。

即,控制设备20被构造成,根据例如由测量设备21提供的测量值i,用于气圈线导纱眼9的驱动器18被控制成,使得气圈线导纱眼9最初移位离开其静止位置RS进入有利的操作位置AP1。随后,气圈线导纱眼转移至优化的操作位置AP2,其中在几乎同时地,借助纱线张力影响设备22,例如,纱线供给单元,外纱线5的纱线张力稍微增大,并且相应地形成具有优化直径D3的线气圈B3。

在优化线气圈B的调节操作过程期间,与气圈线导纱眼9的操作位置相关的多个操作位置(其位于第一操作位置AP1与第二操作位置AP2之间)当然同样可以获得。

图8示意性地以侧视视角示出了倍捻机的工作站1。该工作站1包括尤其是构造为具有用于容纳至少一个喂给筒管15的保护罐19的纱线加捻锭子的锭子2、可旋转安装的纱线偏转设备8和竖向可调节的气圈线导纱眼9。

在此,气圈线导纱眼9能够通过驱动器设备29(其连接至控制设备20)有选择地定位于静止位置RS,或定位于操作位置AP1和AP2或相应中间位置中的一者。

显而易见,除了纱线张力传感器24以外,纱线供给单元31和用于锭子2或其纱线偏转设备8的驱动器设备30同样连接至控制设备20。

从喂给筒管15抽出的纱线28从上方引入至布置在锭子2的旋转轴线35区域内的纱线偏转设备8的中空旋转轴中并且穿过纱线供给单元31。

纱线28离开中空旋转轴穿过略低于保护罐19布置的径向朝外的所谓纱线放出孔,并且到达纱线偏转设备8的外部区域。

纱线28如常见的那样在纱线偏转单元8处向上偏转,形成线气圈B1,到达气圈线导纱眼9,在该时间点,即,当锭子2达到操作速度时或之前,气圈线导纱眼9定位在静止位置RS。

纱线28(其构造为双根纱线)经由纱线传输设备11行进至绕线和卷绕设备12,在此处捻线被卷绕至卷绕筒管14。

在当前的示例性实施方式中,锭子2包括间接驱动器设备30。即,纱线偏转设备8包括受驱动带33施加作用的滑轮32,驱动带同样支配,例如,机器长驱动轴36的驱动器滑轮34。驱动轴36例如,经由带驱动37,连接至驱动器38。

一旦连接至驱动器38的、例如监测驱动器38能量消耗的测量设备21指示出,例如锭子2以操作速度运转,测量值i就被发送至控制设备20,控制设备则确保驱动器设备29使气圈线导纱眼9转移离开静止位置RS进入操作位置AP1

为进一步增加倍捻机的收益,在气圈线导纱眼9借助纱线供给单元31移位至操作位置AP1之后,作为线气圈B2环行的合并纱线28的纱线张力增大,并且与此同时,气圈线导纱眼9转移至最佳的操作位置AP2,其中形成具有最佳直径D3的线气圈B3。

在气圈线导纱眼9转移离开操作位置AP1进入操作位置AP2过程期间,位于操作位置AP1与操作位置AP2之间的多个其它操作位置当然也是可以获得的。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