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蚝纤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093069发布日期:2020-11-27 12:48阅读:76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纺织纤维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蚝纤维。
背景技术
:聚酯及纤维的改性过程中,添加各种无机微粒是一种常见的方法。加入不同的无机微粒,改性得到的聚酯或纤维会产生不同的功能。添加碳酸钙(caco3)微粒制成的聚酯,其特点是:①聚合物粒子表面特性得到改善,便于聚酯成膜加工;②用碳酸钙改性聚酯制成的薄膜,具有更高介电性能,可满足一些场合应用要求;③用该改性聚酯制得的合成纤维,在保证纤维光泽的前提下,结晶性能和拉伸性能得到改善;④在不影响强度的情况下使纤维的表面微孔化,使纤维具有导湿、透气等新功能;⑤碳酸钙粒子来源广,易加工,改性过程加工成本低。蚝是一种著名的海产贝类,在我国沿海地区广泛生长,蚝肉肥美,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但是目前蚝肉食用后,蚝壳一般被直接丢弃或者焚烧处理,不仅污染环境,且造成了严重的生物资源浪费。蚝壳的主要成分为碳酸钙,蚝壳作为碳酸钙的一种丰富的生物质原料,具有很高的利用价值。碳酸钙的常见形态包括有方解石、文石和球霰石这三种无水结晶形态,还包括有一水合碳酸钙、六水合碳酸钙以及不稳定的无定形相碳酸钙这三种含水非结晶形态。不同形态的碳酸钙因其性质之间存在的差异而适用于不同的应用场景,然而,在自然界之中,很多生物质原料往往含有不同形态的碳酸钙,一般来说,难以将来自同一生物质原料的碳酸钙按照其各自的形态进行严格的切割、分类,由此,限制了生物质原料中的碳酸钙的普遍推广应用。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提供一种蚝纤维,按照以下方法制备:步骤一:将蚝壳粉和壳聚糖溶于乙酸溶液中,得到反应液;步骤二:向反应液中加入用于碳酸根供应源物质,调节反应液的ph值至7~8,反应液转化为凝胶状溶液;步骤三:将凝胶状溶液加热至80~120℃,保温10~15小时,然后加入ω-氨基链烷酸,继续保温5~10小时,本步骤过程中持续搅拌;步骤四:调节步骤三完成后得到的混合液的ph值至大于7.5,然后向混合液中添加氯乙酸,至壳聚糖转化为羧甲基壳聚糖;步骤五:加入去离子水,超声使羧甲基壳聚糖充分溶解,过滤,使用去离子水对滤渣进行冲洗,滤去洗液,保留滤渣备用;步骤六:向滤渣中添加分散剂研磨,充分分散,将研磨后的混合浆液与聚酯充分混合,经过造粒、纺丝,制得成品。步骤二中,碳酸根供应源物质为受热后分解释放co2的化合物。本发明以蚝壳作为碳酸钙的原料,利用壳聚糖构建凝胶态的柔性模板,在柔性模板的调控和导引下,合成球霰石相碳酸钙,球霰石相碳酸钙为亚稳态物质,容易向其他形态的碳酸钙转化,ω-氨基链烷酸的使用有效地使球霰石相碳酸钙转化为针状的碳酸钙。在制得针状碳酸钙之后,将模板剂壳聚糖转化为羧甲基壳聚糖,然后水洗除去,避免因模板剂的引入而对聚酯纤维的强度、弹性、耐久性产生不利影响。通过上述操作蚝壳粉转化为形态统一的针状碳酸钙,颗粒均匀、细小,能够对聚酯纤维产生明显的补强增韧作用。特别地,通过本法将蚝壳粉转化为纳米级的颗粒,使蚝壳粉充分细化,有利其与聚酯的均匀混合,避免在均质中混入异质大颗粒而使聚酯纤维产生应力集中。优选地,在步骤一制得的反应液中,壳聚糖的浓度为0.2~0.8g/ml。优选地,在步骤一制得的反应液中,壳聚糖的浓度为0.4g/ml。在上述过程中,步骤一的反应液中的壳聚糖浓度和步骤二的酸碱度控制是生成球霰石相碳酸钙的关键,优选地,ω-氨基链烷酸为氨基和羧基之间包括至少三个亚甲基基团的化合物。优选地,在步骤三中,按照在步骤一中蚝壳粉的投料量的2~8%添加ω-氨基链烷酸;ω-氨基链烷酸为7-氨基庚酸。优选地,在步骤三中,凝胶状溶液的反应温度设置为100℃。在步骤三过程中,温度控制以及ω-氨基链烷酸的种类是球霰石相碳酸钙转化为针状碳酸钙的关键。优选地,蚝壳粉由蚝壳经过煅烧、粉碎所制得。通过煅烧处理去除蚝壳所含有的有机质,使蚝壳更容易粉碎,并能够达到更均匀、细腻的颗粒状态,有利于进一步的复合或反应。优选地,蚝壳粉和聚酯的投料质量比为1~10:90~99。优选地,碳酸根供应源物质为尿素。本发明提供的蚝纤维以蚝壳作为生物质资源,为聚酯纤维提供填料,对聚酯纤维进行改性得到蚝纤维,与传统的聚酯纤维相比,蚝纤维既具有高强的强度和韧性,还具有抗菌、除臭、保暖、抗静电、抗紫外线等功能,能够适应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具有很大的推广应用潜力。另一方面,本发明实现蚝壳的资源化利用,解决了生蚝的副产品处理的问题,缓解了城市餐厨垃圾的处理压力,同时所制得的蚝纤维能够重复回收利用,符合绿色环保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实施例1在本实施例中以聚酰胺树脂作为原料中的聚酯,以丁酮作为的分散剂,但是在其他实施例方式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其他种类的聚酯,可以采用其他易挥发的醇类、酮类、或芳香族化合物等作为分散剂,而不限于采用聚酰胺树脂作为原料中的聚酯或采用丁酮作为分散剂。1.蚝壳的预处理步骤将蚝壳清洗干净后进行高温煅烧,冷却后,进行粉碎处理,得到蚝壳粉。2.配料准确称取蚝壳粉3份、聚酰胺树脂97份、甘氨酸0.15份。3.蚝纤维的制备步骤一:将蚝壳粉和壳聚糖溶于乙酸水溶液中,形成壳聚糖浓度为0.4g/ml的反应液;步骤二:向反应液中加入尿素,将反应液的ph调节至7.5±0.1,此时,反应液转化为凝胶状溶液;步骤三:加热凝胶状溶液至100℃,保温12小时,加入甘氨酸,继续保温8小时,本步骤过程中持续搅拌;步骤四:将步骤三得到的混合液的ph值调节至8±0.1,然后向混合液中添加氯乙酸,使壳聚糖转化为羧甲基壳聚糖;步骤五:加入去离子水,超声使羧甲基壳聚糖充分溶解,过滤,使用去离子水对滤渣进行冲洗,滤去洗液,保留滤渣备用;步骤六:向滤渣中添加丁酮,进行研磨,充分分散,将研磨后的混合浆液与聚酯充分混合,经过造粒、纺丝,制得成品。实施例2在本实施例中以聚酰胺树脂作为原料中的聚酯,以丁酮作为分散剂,但是在其他实施例方式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其他种类的聚酯,可以采用其他易挥发的醇类、酮类、或芳香族化合物等作为分散剂,而不限于采用聚酰胺树脂作为原料中的聚酯或采用丁酮作为分散剂。1.蚝壳的预处理步骤将蚝壳清洗干净后进行高温煅烧,冷却后,进行粉碎处理,得到蚝壳粉。2.配料准确称取蚝壳粉3份、聚酰胺树脂97份、3-氨基丙酸0.15份。3.蚝纤维的制备步骤一:将蚝壳粉和壳聚糖溶于乙酸水溶液中,形成壳聚糖浓度为0.4g/ml的反应液;步骤二:向反应液中加入尿素,将反应液的ph调节至7.5±0.1,此时,反应液转化为凝胶状溶液;步骤三:加热凝胶状溶液至100℃,保温12小时,加入3-氨基丙酸,继续保温8小时,本步骤过程中持续搅拌;步骤四:将步骤三得到的混合液的ph值调节至8±0.1,然后向混合液中添加氯乙酸,使壳聚糖转化为羧甲基壳聚糖;步骤五:加入去离子水,超声使羧甲基壳聚糖充分溶解,过滤,使用去离子水对滤渣进行冲洗,滤去洗液,保留滤渣备用;步骤六:向滤渣中添加丁酮,进行研磨,充分分散,将研磨后的混合浆液与聚酯充分混合,经过造粒、纺丝,制得成品。实施例3在本实施例中以聚酰胺树脂作为原料中的聚酯,以丁酮作为分散剂,但是在其他实施例方式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其他种类的聚酯,可以采用其他易挥发的醇类、酮类、或芳香族化合物等作为分散剂,而不限于采用聚酰胺树脂作为原料中的聚酯或采用丁酮作为分散剂。1.蚝壳的预处理步骤将蚝壳清洗干净后进行高温煅烧,冷却后,进行粉碎处理,得到蚝壳粉。2.配料准确称取蚝壳粉3份、聚酰胺树脂97份、5-氨基戊酸0.15份。3.蚝纤维的制备步骤一:将蚝壳粉和壳聚糖溶于乙酸水溶液中,形成壳聚糖浓度为0.4g/ml的反应液;步骤二:向反应液中加入尿素,将反应液的ph调节至7.5±0.1,此时,反应液转化为凝胶状溶液;步骤三:加热凝胶状溶液至100℃,保温12小时,加入5-氨基戊酸,继续保温8小时,本步骤过程中持续搅拌;步骤四:将步骤三得到的混合液的ph值调节至8±0.1,然后向混合液中添加氯乙酸,使壳聚糖转化为羧甲基壳聚糖;步骤五:加入去离子水,超声使羧甲基壳聚糖充分溶解,过滤,使用去离子水对滤渣进行冲洗,滤去洗液,保留滤渣备用;步骤六:向滤渣中添加丁酮,进行研磨,充分分散,将研磨后的混合浆液与聚酯充分混合,经过造粒、纺丝,制得成品。实施例4在本实施例中以聚酰胺树脂作为原料中的聚酯,以丁酮作为的分散剂,但是在其他实施例方式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其他种类的聚酯,可以采用其他易挥发的醇类、酮类、或芳香族化合物等作为分散剂,而不限于采用聚酰胺树脂作为原料中的聚酯或采用丁酮作为分散剂。1.蚝壳的预处理步骤将蚝壳清洗干净后进行高温煅烧,冷却后,进行粉碎处理,得到蚝壳粉。2.配料准确称取蚝壳粉3份、聚酰胺树脂97份、7-氨基庚酸0.15份。3.蚝纤维的制备步骤一:将蚝壳粉和壳聚糖溶于乙酸水溶液中,形成壳聚糖浓度为0.4g/ml的反应液;步骤二:向反应液中加入尿素,将反应液的ph调节至7.5±0.1,此时,反应液转化为凝胶状溶液;步骤三:加热凝胶状溶液至100℃,保温12小时,加入7-氨基庚酸,继续保温8小时,本步骤过程中持续搅拌;步骤四:将步骤三得到的混合液的ph值调节至8±0.1,然后向混合液中添加氯乙酸,使壳聚糖转化为羧甲基壳聚糖;步骤五:加入去离子水,超声使羧甲基壳聚糖充分溶解,过滤,使用去离子水对滤渣进行冲洗,滤去洗液,保留滤渣备用;步骤六:向滤渣中添加丁酮,进行研磨,充分分散,将研磨后的混合浆液与聚酯充分混合,经过造粒、纺丝,制得成品。实施例5在本实施例中以聚酰胺树脂作为原料中的聚酯,以丁酮作为分散剂,但是在其他实施例方式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其他种类的聚酯,可以采用其他易挥发的醇类、酮类、或芳香族化合物等作为分散剂,而不限于采用聚酰胺树脂作为原料中的聚酯或采用丁酮作为分散剂。1.蚝壳的预处理步骤将蚝壳清洗干净后进行高温煅烧,冷却后,进行粉碎处理,得到蚝壳粉。2.配料准确称取蚝壳粉3份、聚酰胺树脂97份、8-氨基辛酸0.15份。3.蚝纤维的制备步骤一:将蚝壳粉和壳聚糖溶于乙酸水溶液中,形成壳聚糖浓度为0.4g/ml的反应液;步骤二:向反应液中加入尿素,将反应液的ph调节至7.5±0.1,此时,反应液转化为凝胶状溶液;步骤三:加热凝胶状溶液至100℃,保温12小时,加入8-氨基辛酸,继续保温8小时,本步骤过程中持续搅拌;步骤四:将步骤三得到的混合液的ph值调节至8±0.1,然后向混合液中添加氯乙酸,使壳聚糖转化为羧甲基壳聚糖;步骤五:加入去离子水,超声使羧甲基壳聚糖充分溶解,过滤,使用去离子水对滤渣进行冲洗,滤去洗液,保留滤渣备用;步骤六:向滤渣中添加丁酮,进行研磨,充分分散,将研磨后的混合浆液与聚酯充分混合,经过造粒、纺丝,制得成品。实施例6在本实施例中以聚酰胺树脂作为原料中的聚酯,以丁酮作为分散剂,但是在其他实施例方式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其他种类的聚酯,可以采用其他易挥发的醇类、酮类、或芳香族化合物等作为分散剂,而不限于采用聚酰胺树脂作为原料中的聚酯或采用丁酮作为分散剂。1.蚝壳的预处理步骤将蚝壳清洗干净后进行高温煅烧,冷却后,进行粉碎处理,得到蚝壳粉。2.配料准确称取蚝壳粉3份、聚酰胺树脂97份、7-氨基庚酸0.15份。3.蚝纤维的制备步骤一:将蚝壳粉和壳聚糖溶于乙酸水溶液中,形成壳聚糖浓度为0.4g/ml的反应液;步骤二:向反应液中加入尿素,将反应液的ph调节至5.5±0.1,此时的反应液转化为溶胶状溶液;步骤三:加热凝胶状溶液至100℃,保温12小时,加入7-氨基庚酸,继续保温8小时,本步骤过程中持续搅拌;步骤四:将步骤三得到的混合液的ph值调节至8±0.1,然后向混合液中添加氯乙酸,使壳聚糖转化为羧甲基壳聚糖;步骤五:加入去离子水,超声使羧甲基壳聚糖充分溶解,过滤,使用去离子水对滤渣进行冲洗,滤去洗液,保留滤渣备用;步骤六:向滤渣中添加丁酮,进行研磨,充分分散,将研磨后的混合浆液与聚酯充分混合,经过造粒、纺丝,制得成品。实施例7在本实施例中以聚酰胺树脂作为原料中的聚酯,以丁酮作为分散剂,但是在其他实施例方式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其他种类的聚酯,可以采用其他易挥发的醇类、酮类、或芳香族化合物等作为分散剂,而不限于采用聚酰胺树脂作为原料中的聚酯或采用丁酮作为分散剂。1.蚝壳的预处理步骤将蚝壳清洗干净后进行高温煅烧,冷却后,进行粉碎处理,得到蚝壳粉。2.配料准确称取蚝壳粉3份、聚酰胺树脂97份、7-氨基庚酸0.15份。3.蚝纤维的制备步骤一:将蚝壳粉和壳聚糖溶于乙酸水溶液中,形成壳聚糖浓度为0.4g/ml的反应液;步骤二:向反应液中加入尿素,将反应液的ph调节至9.0±0.1,此时的反应液转化为凝胶状溶液;步骤三:加热凝胶状溶液至100℃,保温12小时,加入7-氨基庚酸,继续保温8小时,本步骤过程中持续搅拌;步骤四:将步骤三得到的混合液的ph值调节至8±0.1,然后向混合液中添加氯乙酸,使壳聚糖转化为羧甲基壳聚糖;步骤五:加入去离子水,超声使羧甲基壳聚糖充分溶解,过滤,使用去离子水对滤渣进行冲洗,滤去洗液,保留滤渣备用;步骤六:向滤渣中添加丁酮,进行研磨,充分分散,将研磨后的混合浆液与聚酯充分混合,经过造粒、纺丝,制得成品。实施例8在本实施例中以聚酰胺树脂作为原料中的聚酯,以丁酮作为分散剂,但是在其他实施例方式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其他种类的聚酯,可以采用其他易挥发的醇类、酮类、或芳香族化合物等作为分散剂,而不限于采用聚酰胺树脂作为原料中的聚酯或采用丁酮作为分散剂。1.蚝壳的预处理步骤将蚝壳清洗干净后进行高温煅烧,冷却后,进行粉碎处理,得到蚝壳粉。2.配料准确称取蚝壳粉3份、聚酰胺树脂97份、7-氨基庚酸0.15份。3.蚝纤维的制备步骤一:将蚝壳粉和壳聚糖溶于乙酸水溶液中,形成壳聚糖浓度为0.4g/ml的反应液;步骤二:向反应液中加入尿素,将反应液的ph调节至7.5±0.1,此时,反应液转化为凝胶状溶液;步骤三:加热凝胶状溶液至180℃,保温12小时,加入7-氨基庚酸,继续保温8小时,本步骤过程中持续搅拌;步骤四:将步骤三得到的混合液的ph值调节至8±0.1,然后向混合液中添加氯乙酸,使壳聚糖转化为羧甲基壳聚糖;步骤五:加入去离子水,超声使羧甲基壳聚糖充分溶解,过滤,使用去离子水对滤渣进行冲洗,滤去洗液,保留滤渣备用;步骤六:向滤渣中添加丁酮,进行研磨,充分分散,将研磨后的混合浆液与聚酯充分混合,经过造粒、纺丝,制得成品。对比例1在本实施例中以聚酰胺树脂作为原料中的聚酯,以丁酮作为分散剂,但是在其他实施例方式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其他种类的聚酯,可以采用其他易挥发的醇类、酮类、或芳香族化合物等作为分散剂,而不限于采用聚酰胺树脂作为原料中的聚酯或采用丁酮作为分散剂。1.蚝壳的预处理步骤将蚝壳清洗干净后进行高温煅烧,冷却后,进行粉碎处理,得到蚝壳粉。2.配料准确称取蚝壳粉3份、聚酰胺树脂97份。3.蚝纤维的制备向蚝壳粉中添加丁酮,进行研磨,充分分散,将研磨后的混合浆液与聚酯充分混合,经过造粒、纺丝,制得成品。对比例2在本实施例中以聚酰胺树脂作为原料中的聚酯,以丁酮作为分散剂,但是在其他实施例方式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其他种类的聚酯,可以采用其他易挥发的醇类、酮类、或芳香族化合物等作为分散剂,而不限于采用聚酰胺树脂作为原料中的聚酯或采用丁酮作为分散剂。1.蚝壳的预处理步骤将蚝壳清洗干净后进行高温煅烧,冷却后,进行粉碎处理,得到蚝壳粉。2.配料准确称取蚝壳粉3份、聚酰胺树脂97份。3.蚝纤维的制备步骤一:将蚝壳粉和壳聚糖溶于乙酸水溶液中,形成壳聚糖浓度为0.4g/ml的反应液;步骤二:向反应液中加入尿素,将反应液的ph调节至7.5±0.1,此时,反应液转化为凝胶状溶液;步骤三:加热凝胶状溶液至100℃,保温20小时,本步骤过程中持续搅拌;步骤四:将步骤三得到的混合液的ph值调节至8±0.1,然后向混合液中添加氯乙酸,使壳聚糖转化为羧甲基壳聚糖;步骤五:加入去离子水,超声使羧甲基壳聚糖充分溶解,过滤,使用去离子水对滤渣进行冲洗,滤去洗液,保留滤渣备用;步骤六:向滤渣中添加丁酮,进行研磨,充分分散,将研磨后的混合浆液与聚酯充分混合,经过造粒、纺丝,制得成品。对比例3在本实施例中以聚酰胺树脂作为原料中的聚酯,以丁酮作为分散剂,但是在其他实施例方式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其他种类的聚酯,可以采用其他易挥发的醇类、酮类、或芳香族化合物等作为分散剂,而不限于采用聚酰胺树脂作为原料中的聚酯或采用丁酮作为分散剂。1.蚝壳的预处理步骤将蚝壳清洗干净后进行高温煅烧,冷却后,进行粉碎处理,得到蚝壳粉。2.配料准确称取蚝壳粉3份、聚酰胺树脂97份、7-氨基庚酸0.15份。3.蚝纤维的制备步骤一:将蚝壳粉溶于乙酸水溶液中,形成反应液;步骤二:向反应液中加入尿素,将反应液的ph调节至7.5±0.1;步骤三:加热凝胶状溶液至100℃,保温12小时,加入7-氨基庚酸,继续保温8小时,本步骤过程中持续搅拌;步骤四:过滤,使用去离子水对滤渣进行冲洗,滤去洗液,保留滤渣备用;步骤五:向滤渣中添加丁酮,进行研磨,充分分散,将研磨后的混合浆液与聚酯充分混合,经过造粒、纺丝,制得成品。测试例1.x射线衍射分析(xrd)取样:在上述实施例4、6、7的蚝纤维制备过程中,在壳聚糖与蚝壳粉溶解加热保温12小时后、加入ω-氨基链烷酸之前取反应液,将ph值调节至8±0.1,然后向混合液中添加氯乙酸,使壳聚糖转化为羧甲基壳聚糖,然后加入去离子水,超声使羧甲基壳聚糖充分溶解,过滤,使用去离子水对滤渣进行冲洗,滤去洗液,其滤渣进行干燥、粉碎,然后进行xrd测试。作为参照,取经过破碎处理的蚝壳粉进行xrd测试。测试结果显示,参试样品皆明显出峰,证明了在各参试实施例中截至取样阶段的反应液中都形成了结晶态的碳酸钙。实施例6提供的参试样品主要形成了方解石相的碳酸钙,在ph过低的反应条件中,壳聚糖构建溶胶态的刚性模板,在刚性模板的调控和导引下,合成方解石相碳酸钙。实施例4和实施例7提供的参试产品主要形成了球霰石相的碳酸钙,在ph高达6.5甚至更高的反应条件中,壳聚糖构建凝胶态的柔性模板,在柔性模板的调控和导引下,合成球霰石相碳酸钙。仅进行了破碎处理的蚝壳粉的xrd谱图也显现出明显的衍射峰,然而,衍射峰较多,峰型较杂,推断蚝壳粉中含有不同相态的碳酸钙,其中方解石的峰型较为明显,证明蚝壳粉中含有天然的方解石相碳酸钙,另外,也能够观察到文石相碳酸钙的峰型。实际上,实施例1~3、5、8的蚝纤维制备过程中,截至本章节取样时机之前的步骤都与实施例4完全相同,结合本章节xrd测试结果可以证明实施例1~5、7、8都通过利用壳聚糖构建模板调控合成了球霰石相碳酸钙。2.扫描电镜分析(sem)取样:在实施例1~8、对比例2的步骤五得到的滤渣经过干燥后得到的颗粒、对比例3的步骤四得到的滤渣经过干燥后得到的颗粒,作为参照,以经过煅烧、粉碎处理后的蚝壳粉作为本章节的对照样品。利用sem对参试产品进行表面形貌分析,具体的结果在表1中列出。实施例1提供的参试蚝纤维表面几乎观察不到针状的碳酸钙,颗粒主要为球形的碳酸钙颗粒,原因有可能是甘氨酸的加入提高了呈球形的球霰石相碳酸钙的稳定性。实施例2~实施例4都能够明显观察到针状的,随着采用的ω-氨基链烷酸的碳链增长,其所制得的针状碳酸钙增多,而相较实施例4而言,实施例5制得的碳酸钙中的针状碳酸钙明显较少,有可能是实施例5所采用的8-氨基辛酸的碳链过长,在反应过程中难以附着于壳聚糖所构建的模板中从而不易与球霰石相碳酸钙发生相互作用。实施例6提供的参试样品中的立方体颗粒应该是方解石相碳酸钙,在实施例6的全过程中,方解石相碳酸钙皆为优势的碳酸钙形态。实施例7提供的参试样品中的碳酸钙以球形颗粒为主,可能是在以壳聚糖作为模板合成碳酸钙的过程中ph过高,使所形成的呈球形的球霰石相碳酸钙的稳定性增强,不易转化。在球霰石相碳酸钙的转化温度过高的情况下,实施例8提供的参试样品中基本观察不到针状碳酸钙。通过与对比例1~3进行比对,实施例1~8中引入壳聚糖和ω-氨基链烷酸,对蚝壳粉的主要成分形貌进行了有效的调控。对比例2的制备过程中,没有采用ω-氨基链烷酸,因此,以壳聚糖作为模板合成的球霰石相碳酸钙无法得到有效地转化。对比例3的制备过程中,没有采用壳聚糖作为模板,因此,制得的碳酸钙主要为呈立方状的方解石相碳酸钙,因为ω-氨基链烷酸的引入导致部分的方解石相碳酸钙转化为球形的球霰石相碳酸钙。表1各参试实施例所制得的蚝纤维的sem观察结果3.断裂强度测试参试样品:实施例1~8、对比例1~3所制得的蚝纤维;作为空白参照,利用聚酰胺树脂造粒、纺丝,制得的成品为本章节的空白对照。对参试产品进行断裂强度测试,比较参试产品的力学性能,具体的结果在表2中列出,通过测试结果可以得出,表面附着有针状碳酸钙的蚝纤维的断裂强度相较其他实施例而言明显更高。表2参试产品的断裂强度测试结果参试产品断裂强度cn/dtex参试产品断裂强度cn/dtex实施例13.3实施例73.7实施例23.9实施例83.7实施例34.3对比例12.1实施例45.2对比例22.4实施例54.5对比例32.9实施例63.4空白对照1.5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作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