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体喷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84503阅读:9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液体喷出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从液体喷出头对片材喷出墨等液滴的液体喷出装置。
技术背景作为以往的液体喷出装置,已知有通过使喷出墨滴的液体喷出头(喷 墨头)相对于纸张等被印刷物(即片材)移动,在片材上进行印刷处理的 喷墨打印机。当利用这样的喷墨打印机进行印刷时,有时喷出到片材上的墨滴会使 纸张膨润(润湿膨胀)起伏,发生所谓称为"起皱"的现象。而且,如果 产生此种起铍,则纸张与印字头接触,有可能弄脏纸张或产生卡住故障。因此,已知一种印刷装置,其传送机构通过从形成有多个吸引口的真 空带内进行吸引,将纸张吸附在该真空带上传送,使纸张向印字压板侧吸 引(例如参照专利文献l)。此外,还已知一种印刷装置,其通过多条排列长方条状的环形带,从 设在环形带间的空气吸引口吸引空气,将纸张压紧在环形带上传送(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319579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2902150号公报但是,在具备真空带的印刷装置中,因在纸张上产生的起皱,在真空 带的吸引口以外的地方发生纸张的浮起。在此种情况下,可考虑增加吸引 口的数量或在配置上下功夫,但要抑制纸张的起皱,需要非常大的吸引力。 如果增大吸引力,则真空带和带的支座部之间的摩擦力增大,传送负荷加 大,不仅难以进行流畅且高精度的纸张传送,而且需要大型、昂贵的吸引 装置,导致成本上升。此外,在纸张薄的情况下,因吸引力提高,反而会 产生皱纹,使印刷质量下降。此外,在将空气吸引口设在多条长方条状的环形带间的印字压板上的
印刷装置的情况下,产生起皱的纸张也被空气吸引口吸附,产生摩擦,难 以进行流畅而高精度的纸张传送。在此种情况下,考虑到纸张的起皱,只 要相对于传送带的表面使吸引口远离纸张就可以,但在此种情况下,空气 吸引口的吸引力难以作用于纸张,不能充分拉近纸张,因此不能充分防止 纸张与印字头的接触或卡住故障。发明内容为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防止片材与液体喷出头的接触 或卡住故障的发生,同时可流畅且高精度地传送片材,良好地喷出液体的 液体喷出装置。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液体喷出装置,具备在第l方向上传送片 材的传送机构和对所述片材喷出液体的液体喷出头,其中,所述传送机构 具备多个传送带,其用于传送所述片材,排列在与所述第l方向正交的 第2方向,所述多个传送带分别具备向所述第1方向延伸并传送的所述片 材接触的传送面,凹部,其被配置于沿所述第2方向相邻的所述传送带之间,吸引口,其在所述第2方向被配置于所述凹部的两侧,用于吸引所述 片材;所述液体喷出头和所述吸引口的吸引面之间的距离比所述液体喷出 头和所述传送面之间的距离长;所述液体喷出头和所述凹部的底部之间的 距离比所述液体喷出头和所述吸引面之间的距离长。根据这种构成的液体喷出装置,由于通过设在传送带的宽度方向(第 2方向)两侧的吸引口吸引片材,因此,即使因液滴喷出在片材上产生起 皱的松弛,也将片材在传送带的宽度方向两侧通过吸引口向远离液体喷出 头的方向(即印字压板侧)拉近而弯曲。因此,以朝传送带压紧的方式吸 引片材,同时能够不使其与液体喷头接触地传送片材。此外,由于吸引口处于比传送带的传送面远离液体喷出头的位置,因 此,通过吸引口被拉近的片材不与吸引口接触。而且,在传送带间相邻的 吸引口之间,吸引形成的弯曲容易加大,但由于凹部处于比吸引口远离液 体喷出头的位置,因而可通过凹部吸收片材。因此,能够防止弯曲的片材 与印字压板等形成传送路的部件接触。所以,能够消除被吸引口拉近的片 材与吸引口及形成传送路的部件接触而增大传送阻力的不良现象。而且,
通过将吸引口设定在不影响吸引的程度地接近传送面的位置,能够可靠地 吸引产生起皱的片材,使其向远离液体喷出头的方向的间隙扩大部弯曲。由此,能够防止片材与液体喷出头的接触或卡住故障的发生,同时能 够流畅且高精度地传送片材,从而良好地进行液体喷出。这种液体喷出装置还可以具备与所述液体喷出头对置的印字压板,在 所述印字压板上形成所述吸引口和所述凹部。所述凹部的所述底部也可以 具有平坦的平底面,所述液体喷出头和所述平底面之间的距离比所述液体 喷出头和所述吸引面之间的距离长。此外,所述吸引口也可以在所述第2方向上设在所述传送带的两侧端 部。从而能够高效率地使片材吸附在传送带的传送面上。此外,所述传送机构,也可以相对于所述液体喷出头在所述第1方向 上的下游侧配置朝所述凹部按压所述片材的按压辊。根据此构成,由于通过在片材的传送方向(第l方向)的下游侧的传 送带相互间的按压辊按压片材,在传送带间向远离液体喷出头的方向按压 片材,所以能够更加可靠地防止片材的浮起。此外,所述传送带,也可以按照在传送第2方向的尺寸不同的多种 片材时用于传送所述多种片材的所述传送带被配置在该多种片材中各种片材的至少两侧端部附近的方式,排列在第2方向。而且,被配置在所述多种片材中各种片材的所述两侧端部附近的用于传送所述多种片材的所 述传送带,也可以相对于所述多种片材中各种片材的所述两侧端部配置在 均等的位置上。根据此种构成的液体喷出装置,能够使片材的左右两侧端部的负荷均 匀,非常平衡地传送各种片材。由此,能够防止片材与液体喷出头的接触或卡住故障的发生,同时能 流畅且高精度地传送各种片材,能够更好地进行印刷等。此外,也可以沿着共用的对位基准物分别传送尺寸相互不同的所述多 种片材,从而容易使从侧端部的位置均等地配置各种片材的侧端部附近的 传送带。另外,在所述凹部上形成支承部,所述支承部沿着所述第1方向设置, 以支承传送的所述片材的方式构成。
根据此构成,由于至少在液体喷出头的喷出区域中的传送带相互间设 置支承部,因此即使在附着液体片材的起皱周期加大的情况下,也能够用 支承部在传送带间支承片材。由此,能够縮短片材的起皱周期,能够减小 片材表面的起伏造成的高低差,能够确保良好的印刷状态。也就是说,能 够抑制片材与液体喷出头的接触或卡住故障的发生以及起皱形成的起伏 的高低差,可流畅且高精度地传送片材,良好地进行印刷。此外,所述支承部也可以由朝向所述液体喷出头突出的凸肋构成。此外,所述支承部也可以由通过沿所述第2方向延伸的轴可转动地支承的多 个辊构成。根据此种构成的液体喷出装置,能够通过由凸肋或辊构成的支承部, 良好地支承在喷出区域中的传送带间弯曲的片材,能够减小片材表面的起 伏造成的高低差,确保良好的印刷状态。此外,所述传送带之一和所述吸引口之一之间的距离,也可以比所述 支承部和所述吸引口之一之间的距离短。根据此种构成的液体喷出装置,能够良好地发挥吸引口对片材的吸引 效果,同时能够得到利用支承部抑制起伏的效果。此外,所述液体喷出头和所述支承部之间的距离,也可以比所述液体 喷出头和所述传送面之间的距离长。根据此种构成的液体喷出装置,由于能够使支承部比传送带的片材传 送面远离印字头,因此能够抑制在液体的附着前几乎没有产生起皱的片材 等与支承部的不需要的接触,能够良好地传送片材。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另一液体喷出装置,具备在第l方向上 传送片材的传送机构和对所述片材喷出液体的液体喷出头,其中,所述传送机构具备多个传送带,其用于传送所述片材,排列在与所述第1方向 正交的第2方向,所述多个传送带分别具备沿所述第1方向延伸并与传送的所述片材接触的传送面,开口,其被配置于在所述第2方向相邻的所述 传送带之间,吸引口,其在所述第2方向上被配置于所述开口的两侧,用 于吸引所述片材;所述液体喷出头和所述吸引口的吸引面之间的距离比所 述液体喷出头和所述传送面之间的距离长。另外,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再一液体喷出装置,具备在第l 方向上传送片材的传送机构、和对所述片材喷出液体的液体喷出头,其中, 所述传送机构具备多个传送带,其用于传送所述片材,排列在与所述第 1方向正交的第2方向上,所述多个传送带分别具备沿所述第1方向延伸 并与传送的所述片材接触的传送面,凹部,其被配置于沿所述第2方向相 邻的所述传送带之间,吸引区域,其以朝所述凹部吸引所述片材的方式被 配置于沿所述第2方向相邻的所述传送带之间;所述液体喷出头和所述吸 引区域的吸引面之间的距离比所述液体喷出头和所述传送面之间的距离 长;所述液体喷出头和所述凹部的底部之间的距离比所述液体喷出头和所 述吸引面之间的距离长。


图1是本发明的印刷装置的实施方式的例子即打印机的外观立体图。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打印机的内部构成的简要侧面剖视图。图3是表示图1所示的打印机的内部构成的简要平面剖视图。图4是表示可从主纸盒供纸的状态的打印机的简要侧面剖视图。图5是表示可从主纸盒供纸的状态的打印机的简要平面剖视图。图6是印刷处理部的立体图。图7是印刷处理部的宽度方向的剖视图。图8是印刷处理部处的吸引口部分的纸张传送方向的剖视图。图9是印刷处理部处的传送带部分的纸张传送方向的剖视图。图IO是传送机构的俯视图。图11是传送带部分的放大侧视图。图12是表示传送机构的变形例的印刷处理部的宽度方向的剖视图。 图13是印刷处理部的宽度方向的剖视图。图14是表示纸张的起伏状态的印刷处理部的宽度方向的简要剖视图。 图15是表示传送机构的变形例的印刷处理部的宽度方向的剖视图。 图16是表示传送机构的变形例的印刷处理部中的传送带之间的纸张 的传送方向的剖视图。图17是表示传送机构的变形例的印刷处理部的宽度方向的剖视图。 图18是表示传送机构的变形例的印刷处理部的宽度方向的剖视图。
符号说明l一喷墨打印机(印刷装置),22 —喷墨头(印字头),70、 120、 130 —传送机构,80—传送带,80a—齿,85 —按压辊,102、 102a—吸引口, 103 —凹部,103a—底面,110—凸肋(支承部),112 —支承辊(辊、支承 部),A、 B —距离,C一对位基准,P—纸张(片材、被印刷物),WO—尺 寸,W1 W5 —宽度尺寸。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液体喷出装置的实施方式的例子进行说明。再有,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液体喷出装置以喷墨打印机为例进行说明。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的外观立体图,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打印 机的内部构成的简要侧面剖视图,图3是表示图1所示的打印机的内部构成 的简要平面剖视图,图4是表示可从主纸盒供纸的状态的打印机的简要侧面 剖视图,图5是表示可从主纸盒供纸的状态的打印机的简要平面剖视图,图 6是印刷处理部的立体图,图7是印刷处理部的宽度方向的剖视图,图8是 印刷处理部中的吸引口部分的纸张传送方向的剖视图,图9是印刷处理部中 的传送带部分的纸张传送方向的剖视图,图IO是传送机构的俯视图,图ll 是传送带部分的放大侧视图。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l,作为一例是从前面供纸、从后面出纸式的喷墨 打印机,如图1所示,在装置外壳4的前面(图1中左侧端面)的中央,形 成有副纸盒装填口5。如图2所示,在该副纸盒装填口5中装卸自由地装填 有将片状的大开(大号)的被印刷物即纸张(片材)P收纳在收容空间S内 的副纸盒6。该副纸盒6,其后半部分被装填在装置外壳4的内部,前半部 分从装置外壳4突出来。此外,如图1所示,在装置外壳4的侧面(图1中前侧面)设有窗部8, 其具有可向外侧开关的开关门7,在打开开关门7的状态下,主纸盒42可 以出入(取出放入)。如图2所示,在该主纸盒42中,小开的被印刷物即纸 张P以层叠状态被收纳在收容空间S内。此外,在装置外壳4的后面(图1 中右侧端面)设有出纸托盘9,用于接收结束印刷的纸张P。如图2及图3所示,在装置外壳4内,在前部设有纸盒设置部40,在 纸盒设置部40的下游侧(即后方)设有供纸部10。在供纸部10的下游侧 设有印刷处理部20,还设有出纸部50。在纸盒设置部40,在副纸盒装填口 5设有可向内侧转动的开关盖5a, 该开关盖5a通过向副纸盒装填口 5插入副纸盒6,与副纸盒6碰接,向内 侧转动打开副纸盒装填口 5,通过从副纸盒装填口 5拉出副纸盒6,向副 纸盒装填口 5侧转动,关闭副纸盒装填口 5。此外,在副纸盒装填口 5上设有根据开关盖5a的开关而接通或断开 的开关盖检测传感器5b。此外,在装填有副纸盒6的打印机1内的装填方向前方侧的位置上设 有根据副纸盒6相对于打印机1的装卸而接通或断开的副纸盒检测传感器 5c。此外,在装置外壳4内设有主纸盒设置部41,在该主纸盒设置部41 中可装卸地收纳主纸盒42。该收纳主纸盒42,在其内部具有用于层叠收纳小开纸张P的收容空 间S,在该收容空间S内设有纸张升降机构43,通过该纸张升降机构43 以层叠状态收纳在收容空间S内的小开纸张P的最上部达到规定的高度位 置。主纸盒设置部41,具备载置主纸盒42的升降板44,该升降板44可 通过升降机构44a升降。此外,在该升降板44上设有根据销子45的出没(露出消失)而接通 或断开的主纸盒检测传感器46,该销子45随着纸盒42相对于主纸盒设置 部41的装卸而出没。而且,在该主纸盒设置部41,以拆下副纸盒6的状态,通过用升降机 构44a上升,如图4及图5所示,升降板44上的主纸盒42被配置在给纸 位置上,以此状态可利用抽纸辊13抽出纸张P。此外,如果与此相反地通过升降机构44a降下升降板44,则将主纸盒 42配置在从给纸位置脱离的待机位置,在此状态下可从装置外壳4的窗部 8取出主纸盒42。而且,在主纸盒42被配置在待机位置的状态下,能从
副纸盒装填口 5装填副纸盒6。而且,在主纸盒设置部41中,设有用于检测主纸盒42被配置在给纸 位置上的给纸位置检测传感器47及用于检测主纸盒42被配置在待机位置 上的待机位置检测传感器48。在供纸部10中设有抽纸辊13,其支承在机架12的前端,该机架12 被摆动自如地支承在装置外壳4内,该抽纸辊13通过与配置在下方的纸 张P碰接,逐张地向后方(在图2及图3中向右侧)抽出纸张P的最上面 的纸,送入后侧的印刷处理部20。在印刷处理部20,沿着与给纸方向正交设置的导轴21、 21可移动地 设有喷墨头(印字头)22,其一边相对于供给的纸张P向纸张P的宽度方 向移动、 一边喷出墨的液滴(墨滴),印刷所希望的图像。如图6所示,在通过驱动电机61旋转的驱动轮62和从动轮63上巻 绕着驱动带64,该喷墨头22被固定在驱动带64局部,通过由驱动电机 61驱动驱动轮62旋转,使驱动带64移动,喷墨头22沿着导轴21、 21 移动。再有,本实施方式的喷墨头22,形成有墨喷嘴的区域的纸张传送方 向的长度为2英寸,作为喷墨打印机是比较大型的喷墨头。此外,在喷墨头22的下方设有传送机构70,其一边从下方支承被印 刷物即纸张P—边传送。如图6 图IO所示,传送机构70具有以上表面作为印刷基准面的印 字压板71和与喷墨头22对置的吸引模块72。该吸引模块72为内部形成 了空间部S1的箱状,在下部设有用于吸出空间部S1内的空气的吸引风机 74。在构成传送机构70的吸引模块72的上游侧的端部,间隔地支承多个 张紧轮75及导轮73 (参照图ll)。此外,在吸引模块72的下游侧附近, 在吸引模块72的整个宽度方向形成有朝下方开口的槽部76,在该槽部76 上设有旋转轴78。在该旋转轴78上的与张紧轮75对置的位置上设有与张 紧轮75同数量的驱动轮79。而且,在这些驱动轮79与张紧轮75及导轮 73上分别巻绕着传送带80,传送带80间隔排列在吸引模块72的宽度方 向。再有,驱动轮79和导轮73分别在外周面具有齿,但在张紧轮75上 不设置齿。
这里,打印机1可对宽度尺寸不同的多种纸张P进行印刷。为此,在宽度方向间隔地配置的多个传送带80与宽度尺寸不同的各种纸张P对应 配置。以下,对该传送带80的配置进行说明。如图10所示,传送机构70的吸引模块72的上表面的印刷基准面即 印字压板71,在一侧部侧(图IO中的右侧)设有对位基准C。而且,在 该传送机构70中,将宽度尺寸不同的任意纸张P都以其一侧部与对位基 准C对齐的状态送入,沿着对位基准C传送。作为打印的纸张P为特定的规格,例如有宽度尺寸W1的名片尺寸、 宽度尺寸W2的名信片尺寸、宽度尺寸W3的A4尺寸、宽度尺寸W4的 A3尺寸、宽度尺寸W5的宽A3尺寸等。而且,在传送机构70中,在上述任意纸张P的两侧端部附近位置都 配置有传送带80。再有,配置在各种纸张P的两侧端部附近的传送带80被配置在左右 均等的位置上,从各种纸张P的两侧端部到附近的传送带80边缘部的尺 寸WO被设定为大约10mm。而且,从该两侧端部附近的传送带80向侧 方突出来的纸张P的边缘部的下方配置有后述的吸引口 102。如图11所示,传送带80是在其内周面侧具有多个齿80a的同步带, 该传送带80的齿80a与导轮73及驱动轮79的齿73a、 79a啮合。再有, 张紧轮75向远离驱动轮79的方向(图8、图9、图ll中的右侧)作用弹 性力,由此对传送带80附加规定的张力。在传送带80的上游侧的上部设有与导轮73对置的压紧辊81 。压紧辊 81可旋转地支承在机架82上,向导轮73侧作用力。此外,在传送带80的下游侧的上部设有多对沿着传送带80间隔地配 置在传送带80的对置位置的进给辊83、 84及设在各传送带80间的按压 辊85。进给辊83、 84及按压辊85可旋转地支承在托盘86上。进给辊83 被配置在驱动轮79的正上方,经由传送带80在与驱动轮79之间夹持纸 张P。进给辊84被配置在进给辊83的上游侧,在传送带80上防止到达进 给辊83之前的纸张P的浮起。此外,按压辊85在驱动轮79的上游侧, 用于在传送带80相互间防止纸张P的浮起。
在设有驱动轮79的旋转轴78的一端部设有传递轮91,在该传递轮 91上巻绕着有传递带94,该传递带94被巻绕在传送电机92的旋转轮93 上。再有,在旋转轴78上,与传递轮91一同设有圆板状的编码板95,通 过用检测器96检测在该编码板95的外周附近沿着圆周方向形成的多个缝 隙(图示省略),而可检测旋转轴78的旋转位置。如图7所示,在吸引模块72的上表面,在传送带80的宽度方向两侧, 以比传送带80的上表面高度位置即纸张P的传送面80b稍低的方式,沿 着传送带80形成比传送面80b远离喷墨头22的吸引面101。在该吸引面 101上,在整个传送方向上形成多个与空间部Sl连通的吸引口 102。此外, 在传送带80的宽度方向相邻的吸引口 102之间,形成间隙扩大部即凹部 103。该凹部103被配置在其底面103a比吸引口 101更远离喷墨头22的 低位置上。如图7所示,凹部103被配置于在传送带80的宽度方向(与 传送带80正交的方向)相邻的传送带80之间,吸引口 102被配置在该凹 部103的两侧。换句话讲,吸引口 102被配置在相邻的传送带80之间。 但是,为了朝凹部103吸引纸张P,也可以将吸引口 102在与传送方向正 交的方向形成在凹部103的一侧。此外,也可以在传送方向将形成吸引口 102的吸引区域形成在凹部103的两侧,也可以在传送方向将该吸引区域 形成在凹部103的一侧。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由于喷墨头22是比较大型的,因此在喷 墨头22的上游侧和下游侧夹持纸张P的间隔(即从导轮73到驱动轮79 的距离)长,如果不向下方吸引纸张P就容易引起纸张P浮起。而且,在上述传送机构70中,如果驱动传送电机72,就通过传递带 94将旋转轮93的旋转力传递给传递轮91,旋转轴78旋转。由此,巻绕 在驱动轮79与张紧轮75及导轮73上的多个传送带80分别移动。于是,送入传送带80和压紧辊81之间的纸张P,被传送带80和压 紧辊81夹持,向后方送出,然后通过传送带80向下游侧传送,在此期间, 通过喷墨头22进行印刷处理。此时,纸张P有时因从喷墨头22喷出的墨滴而膨润起伏,产生起皱。 在本实施方式的传送机构70中,如果通过吸引风机74吸引空间部Sl内 的空气,就通过设于传送带80的宽度方向两侧的吸引口 102将纸张P向
下方吸引,即使纸张P产生起皱造成松弛,纸张P也因在传送带80的宽 度方向两侧被拉向下方而弯曲。因此,纸张P—边以从传送带80的宽度 方向两侧朝传送带80被压紧的方式,伴随着传送带80的移动被传送,一 边在传送带80相互间抑制浮起,可防止与喷墨头22接触的不良现象。此外,由于吸引面101处于相对于传送面80b稍微降低的位置,因此 能够防止与纸张P的接触,同时縮短纸张P和吸引口 102的距离,不用大 幅度增大吸引风机74的吸引力也能有效地发挥对纸张P的吸引力。而且, 由于纸张P以传送带80的两侧端为基点,朝其两侧附近的吸引口 102倾 斜弯曲,因而在传送带80相互间的宽度方向中央部,纸张P容易以山谷 状被加大弯曲,但由于传送带80相互间的凹部103的底面103a被配置在 比吸引面101更低的位置,因而能可靠地防止纸张P的接触。因此,被拉 向下方的纸张P不会与吸引口 102及凹部103的底面103a接触,从而也 不会增大传送阻力。这里,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l,由于传送机构70中,在不同的宽度尺 寸W1 W5的纸张P的两侧端附近位置均等地配置传送带80,且以纸张 P的端部即边缘部不载置在传送带80上或纸张P的边缘部不过度离开传 送带80的方式,高平衡地流畅传送不同宽度尺寸W1 W5的纸张P,因 此难以产生因平衡性差而发生的卡住故障等。然后,纸张P由传送带80及进给辊83、 84夹持,向出纸托盘排出。另外,此时,通过配置在传送带80中间的按压辊85在传送带80间 向下方按压纸张P。由此,可在传送带80间更可靠地使产生起皱的纸张P 向下方弯曲。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l,由于通过设置位置比设在传 送带80的宽度方向两侧的传送面80b稍低的吸引口 102吸引纸张P,因此 即使用比较弱的吸引力也能有效地吸引纸张P,尽管喷墨头22是大型的, 也能在传送带80的整个传送区域防止纸张P的浮起,防止纸张P与喷墨 头22的接触,从而能够防止卡住故障的发生。而且,由于位于传送带80 间的凹部103的底面103a处于比吸引口 102更低的位置,因此能够以吸 引弯曲的纸张P不与印字压板侧接触,不增加传送阻力的方式,高精度传 送纸张P。所以,可进行高精度的印刷。 此外,在传送机构70中,由于在传送方向的下游侧的夹持纸张P的 位置的上游侧,在与凹部103对置的位置用按压辊85按压纸张P,因此能 够在传送带80间更可靠地防止纸张P的浮起。此外,作为传送带80采用同步带,不论传送带80的厚度如何都可高 精度控制传送,传送带80也不空转,可提高纸张P的传送精度,能够高 精度地进行印刷。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l,由于将传送带80配置在宽度尺寸 不同的各种纸张P的至少两侧端部附近,用包括配置在这些纸张P的两侧 端部附近的传送带的多个传送带80传送纸张P,因此能够非常平衡地传送 宽度尺寸不同的各种纸张P。尤其,由于配置在传送的纸张P的两侧端部附近位置上的传送带80, 相对于纸张P被配置宽度方向的均等位置上,所以能够更加平衡地传送宽 度尺寸不同的各种纸张P。由此,能够防止纸张P与喷墨头22的接触或卡住故障的发生,同时流畅且高精度地传送各种纸张P,良好地进行印刷。另外,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进行多种变更。例如,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与宽度尺寸不同的多种纸张P的宽度一致地左右均 等地配置多个传送带80,但也可以按等间隔配置。即使在这样的构成中, 即使在被印刷物产生起皱的松弛,由于被印刷物在传送带的宽度方向两侧 通过吸引口被拉向远离印字头的方向而弯曲,能够不与印字头接触地传送 被印刷物。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与传送带80相邻的位置沿着传送方向形 成与空间部S1连通的吸引口 102,但吸引口的位置并不仅限于此,具体参 照图12进行说明。如图12所示,在该传送机构120中,在传送带80的宽度方向中央部 的下方位置,形成有与空间部S1连通的多个连通孔121。而且,该连通孔 121通过传送带80的齿80a的间隙,在传送带80的两侧端部连通到外部。 该连通到外部的开口为位置比传送面80b稍低的吸引口 102a。在该传送机构120中,如果通过吸引风机74吸引空间部S1内的空气, 就可通过连通孔121及传送带80的齿80a的间隙,从传送带80的两侧端
部的吸引口 102a吸引空气。也就是说,在该传送机构120中,形成有在传送带80的传送方向连 续的吸引口 102a,易于在整个传送方向上得到更均匀的吸引效果。这样,根据具备上述传送机构120的打印机,由于使传送带80的内 面的齿80a的间隙与吸引口 102a连通,因而不需要在传送带80的两侧设 置另外的吸引口,能够通过结构的简化谋求降低成本。在图12中,对设在传送带80的宽度方向中央部的下方位置的与空间 部Sl连通的一个连通孔121与设在传送带80的两端部分上的2个吸引口 102a连通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图12的各个吸引口 102a也可以直接与空 间部S1连通,在此种情况下,由于传送带80没有必要是同步带,吸引的 空气的流路也因吸引口 102a和空间部Sl为直线而没有损失,因此效率高。此外,凹部103没有必要具有带底面103a的形状,如图18所示,也 可以是由单一的曲面103b构成的凹部。而且,也可以在印字压板71上形 成无底面103a的开口。但在此种情况下,为了开口不与空间部S1连通, 需要在其它地方形成空间部Sl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于传送带80间的凹部103单纯为凹部 形状,但如果该传送带80的间隔扩大,则纸张的起皱的周期加大,纸张 表面的起伏的高低差就容易增大。如果该纸张表面的起伏的高低差增大,则从印字头喷出的墨滴的落点 位置产生偏差,成为印刷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因此本发明作为其对策, 也可以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另一例子设置支承被印刷物的支承部件,采用图 13及图14对该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关于图及说明,对于具有与上述实施 方式相同或同一功能的部件等,附加相同符号,并省略其说明。图13是 印刷处理部的宽度方向的剖视图,图14是表示纸张的起伏状态的印刷处 理部的宽度方向的简要剖视图。如图13所示,与所述图7同样地,在吸引模块72的上表面沿着传送 带80形成吸引面101,在该吸引面101上,在整个传送方向形成多个与空 间部S1连通的吸引口 102。此外,在传送带80的宽度方向相邻的吸引口 102之间形成有凹部103。在此实施方式中,在传送带80相互间,至少在喷墨头22的印刷区域,
形成有沿着传送带80的纸张P传送方向的凸肋(支承部)110。此凸肋110 朝上方立设于凹部103的底面103a上。这里,凸肋110的上端的高度位置比传送带80的传送面80b低,且 比吸引面101高。此外,凸肋110形成于传送带80相互的中间,吸引口 102的中心和 凸肋110的中心的距离B比吸引口 102的中心和传送带80的中心的距离 A长。而且,在传送带80和凸肋110之间配置有按压辊85。在按如上所述在纸张P上进行印刷时,纸张P有时因从喷墨头22喷 出的墨滴而膨润,产生起伏的起皱,但由于纸张P在吸引口 102被朝下方 吸引,因而可抑制从传送带80浮起。在没有凸肋110时,如果纸张P的 起伏大,则纸张P的表面的高低差增大,从喷墨头22喷出的墨滴的落点 位置产生偏差,成为印刷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可是,在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中,由于在传送带80间设置凸肋110, 因此可用传送带80间的凸肋IIO支承纸张P。图14是表示纸张P的起伏状态,图14中虚线表示没有凸肋110时的 纸张P的状态,图中实线表示设置凸肋IIO时的纸张P的状态。如图14所示,在没有凸肋UO时,纸张P的起皱的周期变长,纸张P 表面的起伏形成的高低差增大,但在设置凸肋110时,纸张P的起皱的周 期縮短,纸张P表面的起伏形成的高低差降低。这样,当在设置凸肋110的传送机构中传送纸张P的情况下,由于至 少在喷墨头22的印刷区域中的传送带80相互间,沿着纸张P的传送方向 设置由凸肋IIO构成的支承部,因此即使在因墨的附着纸张P的起皱的周 期变长的情况下,也能用凸肋110在传送带80间支承纸张P。由此,能够 縮短纸张P的起皱的周期,能够降低纸张P的表面的起伏形成的高低差, 从而能够确保良好的印刷状态。也就是说,能够抑制纸张P与喷墨头22的接触或卡住故障的发生、 及起皱形成的起伏的高低差,能够流畅且高精度地传送纸张P,良好地进 行印刷。此外,位于传送带80和凸肋IIO之间的凹部103的底面103a处于比
引口 102更低的位置,因此能够以不使因吸引而弯曲的纸张P与印字压板 侧接触,不增加传送阻力的方式,高精度地传送纸张P。所以,可进行高 精度的印刷。此外,由于传送带80和吸引口 102间的距离A比凸肋110和吸引口 102间的距离B短,因此能够良好地发挥吸引口 102的对纸张P的吸引效 果,同时能够得到利用凸肋IIO抑制纸张P起伏的效果。而且,由于凸肋110的高度比传送带80的纸张P的传送面80b低, 因此能够抑制在墨附着前几乎没有产生起皱的纸张P等与凸肋110的不需 要的接触,能够良好地传送纸张P。此外,在传送机构70中,由于在传送方向的下游侧的夹持纸张P的 位置的上游侧,在与凹部103对置的位置用按压辊85按压纸张P,因此能 够更加可靠地防止纸张P在传送带80和凸肋110之间的浮起。此外,通过作为传送带80采用同步带,不论传送带80的厚度如何都 可高精度控制传送,传送带80也不空转,可提高纸张P的传送精度,能 够高精度地进行印刷。再有,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为了抑制起皱造成的纸张P的起伏,在传 送带80间作为支承纸张P的支承部形成了凸肋IIO,但作为纸张P的支承 部,不局限于凸肋,也可以沿着纸张P的传送方向排列以与纸张P的传送 方向正交的轴线为中心转动的支承辊,此外,也可以组合凸肋和支承辊。另外,不局限于设置凸肋的上述实施方式,可进行多种变更。参照图 15 图17说明其一例。图15是表示传送机构的变形例的印刷处理部的宽 度方向的剖视图,图16是表示传送机构的变形例的印刷处理部中的传送 带间的纸张的传送方向的剖视图。图15及图16表示组合凸肋和支承辊的例子。如图15及图16所示,在此传送机构130中,在凸肋110的形成位置 的局部上形成朝下方凹下去的收纳孔111,在该收纳孔111内设有以与纸 张P的传送方向正交的轴线为中心转动的支承辊112。再有,支承辊112 的上端与凸肋IIO的上端一致。而且,具备如此构成的传送机构130的打印机1,通过至少设在喷墨 头22的印刷区域中的传送带80相互间的由支承辊112构成的支承部,能
够在传送带80间良好地支承纸张P。由此,能够缩短纸张P的起皱周期, 能够降低纸张P表面的起伏形成的高低差,从而能够确保良好的印刷状态。 图17表示适于上述打印机1的传送机构的另一个例子。 如图17所示,在该传送机构120中,在传送带80的宽度方向中央部 的下方位置上,形成有与空间部S1连通的多个连通孔121。而且,该连通 孔121经由传送带80的齿80a的间隙,在传送带80的两侧端部连通到外 部。该连通到外部的开口为位置比传送面80b稍低的吸引口 102a。
权利要求
1. 一种液体喷出装置,具备在第1方向上传送片材的传送机构和对所述片材喷出液体的液体喷出头,其中,所述传送机构具备多个传送带,其用于传送所述片材,排列在与所述第1方向正交的第2方向上,所述多个传送带分别具备沿所述第1方向延伸并与传送的所述片材接触的传送面,凹部,其配置于沿所述第2方向相邻的所述传送带之间,吸引口,其在所述第2方向上配置于所述凹部的两侧,用于吸引所述片材;所述液体喷出头和所述吸引口的吸引面之间的距离比所述液体喷出头和所述传送面之间的距离长;所述液体喷出头和所述凹部的底部之间的距离比所述液体喷出头和所述吸引面之间的距离长。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喷出装置,其中,还具备与所述液体喷出 头对置的印字压板,在所述印字压板上形成有所述吸引口和所述凹部。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喷出装置,其中, 所述凹部的所述底部具有平坦的平底面,所述液体喷出头和所述平底面之间的距离比所述液体喷出头和所述 吸引面之间的距离长。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喷出装置,其中,所述吸引口在所述第2方向上设在所述传送带的两侧端部。
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喷出装置,其中,所述传送机构设有朝向所述凹部按压所述片材的按压辊,该按压辊在 所述第1方向上相对于所述液体喷出头配置在下游侧。
6.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液体喷出装置,其中,所述传送带在第2方向上被排列成,在传送第2方向上的尺寸不同的 多种片材时,用于传送所述多种片材的所述传送带分别被配置在所述多种 片材中各种片材的至少两侧端部附近。
7.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体喷出装置,其中,配置在所述多种片材中各种片材的所述两侧端部附近的用于传送所 述多种片材的所述传送带,相对于所述多种片材中各种片材的所述两侧端 部被配置在均等的位置上。
8.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体喷出装置,其中, 尺寸相互不同的所述多种片材分别沿着共用的对位基准物传送。
9.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喷出装置,其中,在所述凹部形成有沿着所述第1方向设置且用于支承被传送的所述片 材的支承部。
10. 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液体喷出装置,其中, 所述支承部由朝向所述液体喷出头突出的凸肋构成。
11. 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液体喷出装置,其中,所述支承部由多个辊构成,所述多个辊由沿所述第2方向延伸的轴支 承且能够转动。
12. 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液体喷出装置,其中,所述传送带之一和所述吸引口之一之间的距离比所述支承部和所述 吸引口之一之间的距离短。
13. 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液体喷出装置,其中,所述液体喷出头和所述支承部之间的距离比所述液体喷出头和所述 传送面之间的距离长。
14. 一种液体喷出装置,具备在第1方向上传送片材的传送机构和对 所述片材喷出液体的液体喷出头,其中,所述传送机构具备多个传送带,其用于传送所述片材,排列在与所述第1方向正交的第2方向上,所述多个传送带分别具备沿所述第1方向延伸并与传送的所述片材接触的传送面,开口 ,其被配置于沿所述第2方向相邻的所述传送带之间, 吸引口,其在所述第2方向上配置于所述开口的两侧,用于吸引所述片材; 所述液体喷出头和所述吸引口的吸引面之间的距离比所述液体喷出 头和所述传送面之间的距离长。
15. —种液体喷出装置,具备在第1方向上传送片材的传送机构和对 所述片材喷出液体的液体喷出头,其中, 所述传送机构具备多个传送带,其用于传送所述片材,排列在与所述第1方向正交的 第2方向上,所述多个传送带分别具备沿所述第1方向延伸并与传送的所 述片材接触的传送面,凹部,其配置于沿所述第2方向相邻的所述传送带之间, 吸引区域,其配置在沿所述第2方向相邻的所述传送带之间,朝向 所述凹部吸引所述片材;所述液体喷出头和所述吸引区域的吸引面之间的距离比所述液体喷 出头和所述传送面之间的距离长;所述液体喷出头和所述凹部的底部之间的距离比所述液体喷出头和 所述吸引面之间的距离长。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液体喷出装置。传送机构在第1方向上传送片材,液体喷出头对所述片材喷出液体。所述传送机构具备多个传送带,其用于传送所述片材,排列在与所述第1方向正交的第2方向上,所述多个传送带分别具备沿所述第1方向延伸并与传送的所述片材接触的传送面,凹部,其配置于沿所述第2方向相邻的所述传送带之间,和吸引口,其在所述第2方向上配置于所述凹部的两侧,用于吸引所述片材。所述液体喷出头和所述吸引口的吸引面之间的距离比所述液体喷出头和所述传送面之间的距离长。所述液体喷出头和所述凹部的底部之间的距离比所述液体喷出头和所述吸引面之间的距离长。
文档编号B41J2/01GK101396907SQ200810165788
公开日2009年4月1日 申请日期2008年9月23日 优先权日2007年9月28日
发明者荒井健一郎 申请人: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