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体喷射头、液体喷射记录装置以及液体喷射头的液体填充方法

文档序号:2498514阅读:22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液体喷射头、液体喷射记录装置以及液体喷射头的液体填充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从液体喷射口喷射液体而将图像或文字记录在被记录介质的液体喷射头、液体喷射记录装置以及液体喷射头的液体填充方法。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诸如进行各种印刷的喷墨打印机的液体喷射记录装置具备搬送被记录介质的搬送装置和喷墨头。作为在此使用的喷墨头,已知一种喷墨头,该喷墨头具备具有由多个喷嘴孔(喷射孔)构成的喷嘴列(喷射孔列)的喷嘴体(喷射体)、与各喷嘴孔成对且与上述喷嘴孔连通的多个压力产生室、将墨水供给至上述压力产生室的墨水供给系以及与压力产生室邻接配置的压电致动器,驱动压电致动器而对压力产生室进行加压,使压力产生室内的墨水从喷嘴孔的喷嘴吐出口吐出。作为这样的喷墨打印机的一种,已知一种喷墨打印机,该喷墨打印机设有使上述喷墨头沿与记录纸(被记录介质)的搬送方向正交的方向移动的滑架(carriage),在记录纸施行印刷。在这种喷墨打印机中,在喷墨头的可动范围内设有用于维护的服务站,使喷墨头移动至该服务站,清洁喷嘴孔或将帽盖在喷墨头并进行负压吸引而将墨水初始填充(所谓的吸引填充)至喷嘴孔。例如,在下述专利文献1、2中,公开了这样的构成在使记录头和帽抵接的状态下,由连接至帽的吸引泵吸引记录头的墨水吐出口内的墨水。另外,作为与上述喷墨打印机不同的一种,存在着一种喷墨打印机,该喷墨打印机用于箱体等比较大型的被记录介质,固定喷墨头而在被搬送的被记录介质施行印刷。在这种喷墨打印机中,不能使喷墨头移动,另外,在喷墨头和被记录介质之间或者在喷墨头的下方设置服务站的空间较少。因此,在将墨水初始填充至压力产生室时,通常从墨水供给系侧加压并填充墨水。在该加压填充中,为了防止从喷嘴孔随意排放的剩余墨水污染喷墨头和喷墨打印机附近,另外,为了防止墨水填充后的墨水的吐出变得不稳定,必须采取除去剩余墨水的手段。作为这样的手段,例如,如专利文献2所示,公开了这样的构成在喷墨头的下部,设有由板状多孔质吸收体构成且比喷嘴形成面更突出至外侧的墨水导向部件以及与该墨水导向部件连接的块型吸收体,剩余墨水由墨水导向部件阻挡并引导至墨水吸引体,使该引导的剩余墨水被吸收体吸收。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平6-218938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平5-11633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然而,在专利文献2的构成中,由于在喷墨头的下部设有墨水导向部件和吸收体, 因而存在着不能有效利用喷射头的下部的问题。因此,存在着不能在被记录介质的下部进行印刷的问题。另外,还存在着剩余墨水的回收能力不够而污染喷墨头周边的问题。本发明是考虑到这样的情况而做出的,其目的如下。(1)提高液体喷射头的空间系数,提高液体喷射记录装置的设计的自由度。(2)以简单的构成提高剩余液体的回收能力,防止剩余液体所导致的污染,并且, 实现液体喷射记录装置的初始填充,使液体填充后的液体喷射稳定。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的手段。作为液体喷射头的解决手段,采用这样的手段具备具有由多个喷射孔构成的喷射孔列的喷射体、与所述各喷射孔成对且与所述喷射孔连通的多个压力产生室、将第一液体供给至所述压力产生室和所述喷射孔的液体供给系以及与所述压力产生室邻接配置的致动器,驱动所述致动器而对所述压力产生室加压,使所述第一液体从所述喷射孔的液体喷射口喷射,其中,该液体喷射头具备壁部,以包围所述喷射体的周围的方式设置,具有与所述喷射孔相对的开口部;开闭机构,具有能够将该壁部所形成的开口部开闭的盖部件,在关闭状态下,将所述开口部闭塞,在所述壁部的内侧构成关闭空间,另一方面,在打开状态下,将所述开口部开放,使所述喷射孔露出于外部;吸收体,设在所述盖部件的背面,吸收从所述喷射孔溢出的所述第一液体;吸引流路,在所述壁部的内侧开口有吸引口,与所述关闭空间连通,并且,与外部的吸引器连接;以及大气开放部,能够切换所述关闭空间向外部的开放和截断。依照该构成,通过由开闭机构将壁部的开口部闭塞,从而只要由吸引部经由设于喷射孔列的下方的吸引流路而进行吸引,就能够进行第一液体的填充和从喷射体流出的剩余液体的回收。即,在将开口部闭塞而使壁部和喷射体之间成为关闭空间的状态下,如果由吸引器吸引关闭空间的空气,那么,关闭空间被减压而成为负压室。由此,由于第一液体从第一液体的供给源流入喷射体,因而能够吸引填充第一液体。而且,通过预先将开口部闭塞,从而在第一液体的填充时,能够防止从喷射体流出的剩余液体从开口部流出。然后,在填充第一液体之后,在将大气开放部开放的状态下,如果由吸引器经由吸引流路而吸引关闭空间内的空气,那么,由于空气经由大气开放部而从外部向着关闭空间流通,因而供给源的第一液体不被吸引,关闭空间内的压力恢复。随后,从外部流入关闭空间的空气经由吸引流路而排出至外部。此时,从喷射体流出并滞留于关闭空间内的剩余液体与流通于关闭空间内的空气一起排出至外部。并且,由于在盖部件的背面设有吸收体,例如,在第一液体的吸引填充时飞散的剩余液体和吸引器不能完全吸引的剩余液体被吸收体吸收。由此,能够在盖部件的开闭时抑制剩余液体流出至外部。所以,与在盖部件的背面不设置吸收体的情况相比,能够进一步提高剩余液体的回收能力,并且,能够更可靠地防止剩余液体所导致的污染。所以,能够不像现有技术那样设置复杂的服务站,而是以简单的构成防止剩余液体所导致的污染,并实现液体喷射记录装置的初始填充。因此,也能够使液体填充后的液体喷射稳定。另外,由于能够在壁部的内侧空间(关闭空间)进行剩余液体的回收,因而提高剩余液体的回收能力,且回收剩余液体的空间极小,能够提高液体喷射头的空间系数。由此,能够提高液体喷射记录装置的设计的自由度。
另外,作为液体喷射头的解决手段,采用这样的手段在沿着铅垂方向配置所述喷射孔列的情况下,所述吸引口在所述喷射体的所述喷射孔列的下方开口,所述大气开放部设于沿着所述喷射孔列的排列方向的上方。依照该构成,由于通过将大气开放部设在上方并将吸引口设在下方,使得空气从关闭空间内的上方向着下方(吸引口)流通,因而能够可靠地吸引关闭空间内的剩余液体。 另外,由于从喷射体流出的剩余液体从喷射体垂下至重力方向下方,因而通过将大气开放部设在上方,从而即使在剩余液体滞留于关闭空间内的情况下将大气开放部开放,也防止了剩余液体从大气开放部流出,且能够使关闭空间和外部连通。另外,作为液体喷射头的解决手段,采用这样的手段所述开闭机构具备支撑所述盖部件的铰链部,所述盖部件能够以所述铰链部为转动中心而将所述开口部开闭。依照该构成,通过经由铰链部而使盖部件转动,从而能够顺利地进行盖部件的开闭动作。在该状态下,通过对壁部和喷射体之间的关闭空间进行减压,从而能够可靠地使关闭空间成为负压室,能够提高剩余液体的回收能力。另外,作为液体喷射头的解决手段,采用这样的手段所述开闭机构,以能够使所述盖部件沿着所述喷射体的液体喷射口的开口面滑动的方式构成。依照该构成,由于能够通过使盖部件滑动而进行开口部的开闭,因而与使盖部件转动而进行开口部的开闭的构成相比,液体喷射口的开口面的法线方向上的开闭机构的可动范围小。即,由于能够缩小开闭机构的设置空间,另外,能够缩小被记录介质和液体喷射口的距离,因而能够进一步提高空间系数,能够提高液体喷射记录装置的设计的自由度。另外,作为液体喷射头的解决手段,采用这样的手段所述盖部件,以能够沿与所述喷射孔列的排列方向交叉的方向滑动的方式构成。依照该构成,在将喷射孔列沿着铅垂方向配置的情况下,盖部件不移动至下方。由此,不必在喷射体的下方设置盖部件移动的空间。所以,与将盖部件构成为能够沿喷射孔列的排列方向滑动的情况相比,能够使喷射孔列位于更下方。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空间系数,提高液体喷射记录装置的设计的自由度。另外,作为液体喷射头的解决手段,采用这样的手段所述开闭机构,以能够使所述盖部件沿所述喷射孔列的排列方向滑动的方式构成。依照该构成,也能够是在滑动途中卡止盖部件并以仅将开口部的上端部分开放的状态进行保持的构成。在该情况下,通过从将开口部完全地闭塞的状态起仅使开口部的上端部分开放,使得壁部和喷射体之间的关闭空间与外部连通而进行大气开放。即,能够由开闭机构实现大气开放部,没有必要另外设置大气开放部。因此,能够不设置用于进行大气开放的阀等且不使滞留于关闭空间的剩余液体漏出,并能够使关闭空间进行大气开放。由此, 能够使液体喷射头成为更简单的构成,能够降低制造成本。另外,作为液体喷射头的解决手段,采用这样的手段所述盖部件具有可挠性,所述开闭机构构成为能够使所述盖部件在重力方向上的所述喷射体的下方沿与所述喷射孔列的排列方向交叉的方向滑动,并且,能够使所述盖部件从重力方向的下方向着上方滑动。依照该构成,即使构成为能够使盖部件沿喷射孔列的排列方向滑动,也能够在喷射体的下方侧,使盖部件的可动空间最小。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液体喷射头的空间系数, 能够提高液体喷射记录装置的设计的自由度。
另外,作为液体喷射头的解决手段,采用这样的手段所述吸收体设于所述盖部件的背面中的、在所述开闭机构的关闭状态下露出于所述关闭空间的面的整个表面。依照该构成,由于吸收体设于盖部件的背面中的露出于关闭空间的面的整个表面,因而尤其是在第一液体的吸引填充时向盖部件飞散的所有剩余液体由吸收体吸收。由此,能够以更好的效果抑制在盖部件的开闭时剩余液体流出至外部。所以,能够进一步提高剩余液体的回收能力,并且,能够更可靠地防止剩余液体所导致的污染。另外,作为液体喷射头的解决手段,采用这样的手段所述吸收体,具备在开闭动作时能够与所述喷射体的所述液体喷射口的周围滑动接触的擦拭器部。依照该构成,由于擦拭器部追随盖部件的滑动动作(开闭动作)而与喷射体的表面滑动接触,因而在盖部件的开闭的同时,能够回收附着于喷射体的表面的剩余液体和由于表面张力而从喷射孔的喷射口突出的剩余液体。由此,能够有效利用壁部的内侧空间而提高空间系数。另外,由于在盖部件的开闭动作的同时,能够起到擦拭效果,因而在第一液体的填充之后,不另外设置擦拭工序,能够提高作业效率。作为液体喷射头的解决手段,采用这样的手段在所述吸收体的与所述盖部件接触的接触面,设有与所述盖部件的背面形成排液流路的槽部,所述吸引口的至少一部分在该槽部开口。依照该构成,由于吸引口的至少一部分在槽部开口,因而在形成于壁部的内侧的关闭空间中,与盖部件的背面形成排液流路的槽部比其他部位更成为负压。由此,被吸收体吸收的剩余液体在流出至环状流路后,在该环状流路内向着吸引口流动并快速地向外部排
出ο所以,由于能够使吸收体的液体吸收能力快速地恢复,因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剩余液体的回收能力,并且,能够更可靠地防止剩余液体所导致的污染。另外,作为液体喷射头的解决手段,采用这样的手段所述槽部,在所述开闭机构的关闭状态的情况下,从所述喷射孔的开口方向观看时,以包围所述喷射孔列的方式形成为环状。依照该构成,由于排液流路以包围喷射孔列的方式形成为环状,因而吸收体的剩余液体从面方向的全方位流出至排液流路并向外部排出。由此,能够使吸收体的液体吸收能力遍及广范围地高效地恢复。另外,作为液体喷射头的解决手段,采用这样的手段所述槽部,在所述开闭机构的关闭状态的情况下,从所述喷射孔的开口方向观看时,以与所述喷射孔列重叠的方式形成为直线状。依照该构成,由于槽部以与喷射孔列重叠的方式形成为直线状,因而吸收体中的与液体喷射口相对而容易吸收剩余液体的部位的剩余液体集中地流出至排液流路,向外部快速地排出。由此,能够使吸收体的液体吸收能力快速地恢复。另外,作为液体喷射头的解决手段,采用这样的手段所述槽部,在所述开闭机构的关闭状态的情况下,从所述喷射孔的开口方向观看时,以包围所述喷射孔列的方式形成为U形。依照该构成,由于排液流路以包围喷射孔列的方式构成为U形,因而从吸收体中的与液体喷射口相对而容易吸收剩余液体的部位垂下的剩余液体流出至排液流路,向外部排出。由此,能够使吸收体的液体吸收能力高效地恢复。另外,作为液体喷射头的解决手段,采用这样的手段所述吸收体,在所述开闭机构的关闭状态的情况下,以填埋所述盖部件和所述喷射体之间的整个区域的方式配置,并且,在与所述喷射孔列相对的部位设有与所述大气开放部连通的连通部。依照该构成,由于吸收体以填埋盖部件和喷射体之间的整个区域的方式配置,因而吸收体吸收大量的液体。由此,能够极力增大吸收体的液体吸收能力,能够进一步提高剩余液体的回收量,并且,能够更可靠地防止剩余液体所导致的污染。另外,由于在吸收体的与喷射孔列相对的位置形成有连通部,因而液体喷射口和吸收体不接触。由此,能够防止被吸收体吸收的剩余液体倒流至喷射孔,并且,防止液体喷射口受损,使液体填充后的液体喷射稳定。并且,能够使液体填充后的液体喷射口的液体表面形状(弯液面)稳定地形成,使液体填充后的液体喷射稳定。作为液体喷射记录装置的解决手段,采用这样的手段具备上述中的任意一个液体喷射头,具备向所述液体供给系供给所述第一液体的液体供给部。依照该构成,由于具备上述任一个液体喷射头,因而能够满足对于液体喷射记录装置的设计的各种要求,例如,能够作为可以在被记录介质的下部进行记录的液体喷射记
录装置。另外,由于剩余液体的回收能力极高,即使在大量的剩余液体流出的情况下也防止了剩余液体所导致的污染,使液体填充后的液体喷射稳定,因而能够使对于被记录介质的记录高品质且高效率。另外,由于不需要利用擦拭器清扫喷射口的形成面,不设置服务站,利用壁部件、 开闭机构、吸引流路、外部的吸引器就能够回收剩余液体,因而以简单的构成就能够实现初始填充,使整个装置构成紧凑。另外,作为液体喷射记录装置的解决手段,采用这样的手段所述液体供给部构成为能够将所述第一液体和第二液体切换并供给至所述液体供给系。依照该构成,由于将两个种类的液体供给至液体供给系,因而例如能够将墨水和清洗液切换并供给至液体供给系,降低针对液体喷射头的清扫的劳力,并且,能够效率良好地进行清扫。另外,作为液体喷射记录装置的解决手段,采用这样的手段在采用上述解决手段的任意一个液滴喷射记录装置中,具有再次利用液体供给系,该再次利用液体供给系通过吸引在负压室内溢出的第一液体而进行回收,将该第一液体供给至压力产生室。依照本发明,能够再次利用在负压室内溢出的第一液体。另外,作为液体喷射记录装置的解决手段,采用这样的手段在采用上述解决手段的任意一个液滴喷射记录装置中,在再次利用液体供给系,具有过滤器部或脱气装置。依照本发明,能够再次利用恰当的状态的液体。另外,作为液体喷射头的液体填充方法的解决手段,采用这样的手段该液体喷射头具备具有由多个喷射孔构成的喷射孔列的喷射体、与所述各喷射孔成对且与所述喷射孔连通的多个压力产生室、将第一液体供给至所述压力产生室和所述喷射孔的液体供给系以及与所述压力产生室邻接配置的致动器,驱动所述致动器而对所述压力产生室加压,使所述第一液体从所述喷射孔的液体喷射口喷射,其中,该液体喷射头具备壁部,以包围所述喷射体的周围的方式设置,具有与所述喷射孔相对的开口部;开闭机构,具有能够将该壁部所形成的开口部开闭的盖部件,在关闭状态下,将所述开口部闭塞,在所述壁部的内侧构成关闭空间,另一方面,在打开状态下,将所述开口部开放,使所述喷射孔露出于外部;吸收体,设在所述盖部件的背面,吸收从所述喷射孔溢出的所述第一液体;吸引流路,在所述壁部的内侧开口有吸引口,与所述关闭空间连通,并且,与外部的吸引器连接;以及大气开放部,能够切换所述关闭空间向外部的开放和截断,该液体喷射头的液体填充方法,具有在所述开闭机构的关闭状态下,将所述大气开放部截断,经由所述吸引流路而由外部的吸引器将所述第一液体从所述供给源吸引填充至所述压力产生室和所述喷射孔的工序;在所述第一液体的填充之后,在所述开闭机构的关闭状态下,将所述大气开放部开放,由所述外部的吸引器吸引存在于所述关闭空间的剩余的所述第一液体的工序。依照该构成,通过由开闭机构将壁部的开口部闭塞,从而只要由吸引器经由设于喷射孔列的下方的吸引流路而进行吸引,就能够进行第一液体的填充和从喷射体流出的剩余液体的回收。S卩,在将开口部闭塞而使壁部和喷射体之间成为关闭空间的状态下,如果由吸引器吸引关闭空间的空气,那么,关闭空间被减压而成为负压室。由此,由于第一液体从第一液体的供给源流入喷射体,因而能够吸引填充第一液体。而且,通过预先将开口部闭塞,从而在第一液体的填充时,能够防止从喷射体流出的剩余液体从开口部流出。然后,在填充第一液体之后,在将大气开放部开放的状态下,如果由吸引器经由吸引流路而吸引关闭空间内的空气,那么,由于空气经由大气开放部而从外部向着关闭空间流通,因而供给源的第一液体不被吸引,关闭空间内的压力恢复。随后,从外部流入关闭空间的空气经由吸引流路而排出至外部。此时,从喷射体流出并滞留于关闭空间内的剩余液体与流通于关闭空间内的空气一起排出至外部。并且,由于在盖部件的背面设有吸收体,例如,在第一液体的吸引填充时飞散的剩余液体和吸引器不能完全吸引的剩余液体被吸收体吸收。由此,能够在盖部件的开闭时抑制剩余液体流出至外部。所以,与在盖部件的背面不设置吸收体的情况相比,能够进一步提高剩余液体的回收能力,并且,能够更可靠地防止剩余液体所导致的污染。所以,能够不像现有技术那样设置复杂的服务站,而是以简单的构成防止剩余液体所导致的污染,并实现液体喷射记录装置的初始填充。因此,也能够使液体填充后的液体喷射稳定。另外,由于能够在壁部的内侧空间(关闭空间)进行剩余液体的回收,因而提高剩余液体的回收能力,且回收剩余液体的空间极小,能够提高液体喷射头的空间系数。由此,能够提高液体喷射记录装置的设计的自由度。发明的效果依照本发明,通过由开闭机构将壁部的开口部闭塞,从而只要由吸引器经由设于喷射孔列的下方的吸引流路而进行吸引,就能够进行第一液体的填充和从喷射体流出的剩余液体的回收。S卩,在将开口部闭塞而使壁部和喷射体之间成为关闭空间的状态下,如果由吸引器吸引关闭空间的空气,那么,关闭空间被减压而成为负压室。由此,由于第一液体从第一液体的供给源流入喷射体,因而能够吸引填充第一液体。而且,通过预先将开口部闭塞,从而在第一液体的填充时,能够防止从喷射体流出的剩余液体从开口部流出。然后,在填充第一液体之后,在将大气开放部开放的状态下,如果由吸引器经由吸引流路而吸引关闭空间内的空气,那么,由于空气经由大气开放部而从外部向着关闭空间流通,因而供给源的第一液体不被吸引,关闭空间内的压力恢复。随后,从外部流入关闭空间的空气经由吸引流路而排出至外部。此时,从喷射体流出并滞留于关闭空间内的剩余液体与流通于关闭空间内的空气一起排出至外部。并且,由于在盖部件的背面设有吸收体,例如,在第一液体的吸引填充时飞散的剩余液体和吸引器不能完全吸引的剩余液体被吸收体吸收。由此,能够在盖部件的开闭时抑制剩余液体流出至外部。所以,与在盖部件的背面不设置吸收体的情况相比,能够进一步提高剩余液体的回收能力,并且,能够更可靠地防止剩余液体所导致的污染。所以,能够不像现有技术那样设置复杂的服务站,而是以简单的构成防止剩余液体所导致的污染,并实现液体喷射记录装置的初始填充。因此,也能够使液体填充后的液体喷射稳定。另外,由于能够在壁部的内侧空间(关闭空间)进行剩余液体的回收,因而提高剩余液体的回收能力,且回收剩余液体的空间极小,能够提高液体喷射头的空间系数。由此,能够提高液体喷射记录装置的设计的自由度。


图1是显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喷墨记录装置1的立体图。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喷墨记录装置1的概略构成图。图3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喷墨头10的正面图。图4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从右侧面观看时的喷墨头10的概略构成图,是显示构成的一部分的剖面的图。图5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图4中的I-I线剖面图。此外,显示后述的开闭机构60为打开状态的喷墨头10。图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喷墨头芯片20的分解立体图。图7是显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陶瓷压电板21和墨水室板22的详细情况的分解立体图。图8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喷墨头10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面图,是相当于图 5的放大图。图9是显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吸引泵16和大气开放阀、开闭机构(门)的动作时机以及与空间S(负压室R)的关系的图。图10是显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初始填充时的动作的喷墨头芯片20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面图。图11是显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初始填充时的动作的喷墨头芯片20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面图,图11(a)是图10的IIa-IIa线剖面图,图11(b)是图10的nb_nb线剖面图。图12是显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图,图12(a)是喷墨头70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面图,图12(b)是喷墨头80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面图。 图13是显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喷墨头10的变形例的图,是喷墨头90 (95)的正面图。图14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喷墨头90(95)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面图,图14(a)是图13的Illa-IIIa线剖面图,图14(b)是图13的Inb-IIIb线剖面图。图15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喷墨头100的从右侧面观看时的概略构成,是显示构成的一部分的剖面的图。图16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喷墨头100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面图,是图15 的IV-IV线剖面图。图17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喷墨头200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面图。图18是显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喷墨头200的变形例的图,是喷墨头270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面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一实施方式)(液体喷射记录装置)图1是显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喷墨记录装置(液体喷射记录装置)1的立体图,图2是喷墨记录装置1的概略构成图。该喷墨记录装置1连接至指定的个人计算机, 基于从该个人计算机发送的印刷数据,吐出(喷射)墨水(第一液体)1,在箱体D施行印刷。 喷墨记录装置1具备带式输送机2、墨水吐出部3、墨水供给部5以及吸引泵(吸引器)16, 其中,带式输送机2沿单方向搬送箱体D,墨水吐出部3具备多个喷墨头10,如图2所示,墨水供给部5将墨水I和清洁用清洗液(第二液体)W供给至喷墨头10,吸引泵16连接至喷墨头10。墨水吐出部3将墨水I吐出至箱体D,如图1所示,具有四个长方体形状的筐体6, 在这些筐体6内分别内装有喷墨头10 (参照图2、。各筐体6在带式输送机2的宽度方向两侧分别以墨水吐出面6a向着带式输送机2侧的状态各配设两个。分别配置在带式输送机 2的宽度方向两侧的两个筐体6沿上下方向并列设置,分别由支撑部件7支撑。此外,在筐体6的墨水吐出面6a,形成有开口部6b。(液体喷射头)图3是喷墨头10的正面图,图4是从右侧面观看时的喷墨头10的概略构成图,图 5是图4的I-I线剖面图。此外,在图3和图5中,显示了后述的开闭机构60为打开状态的喷墨头10,在图4中,显示了开闭机构60为关闭状态的喷墨头10。如图4所示,喷墨头10具备外壳11、液体供给系12、喷墨头芯片20、驱动电路基板 14(参照图5)、吸引流路15以及大气开放流路(大气开放部)33。外壳11是在正面部Ila形成有露出孔lib的薄箱形状的外壳,厚度方向向着水平方向,另外,露出孔lib向着开口部6b而固定于筐体6内。如图4和图5所示,该外壳11 在背面部Ilc形成有与内部空间连通的贯通孔,具体而言,在高度方向上部形成有大气连通孔llh,在大致中间的位置形成有墨水注入孔lld,在下部形成有墨水吸引孔lie。该外壳 11在其内部空间具备立设并固定于外壳11的底板Ilf,并且,容纳有喷墨头10的各构成物品。
液体供给系12经由墨水注入孔Ild而与墨水供给部5连通,由阻尼器17和墨水流路基板18概略地构成。如图5所示,阻尼器17用于调整墨水I的压力变动,具备存积墨水I的存积室17a。 该阻尼器17固定于底板Ilf,具备经由管部件17d而与墨水注入孔Ild连接的墨水取入孔 17b和经由管部件17e而与墨水流路基板18连接的墨水流出孔17c。如图4所示,墨水流路基板18是形成为纵长的部件,如图5所示,墨水流路基板18 是在其内部形成有流通路18a的部件,安装于喷墨头芯片20,该流通路18a与阻尼器17连通且墨水I流通于该流通路18a。如图5所示,驱动电路基板14具备图中未显示的控制电路和柔性基板14a。将柔性基板Ha的一端接合至后述的板状电极观,将另一端接合至驱动电路基板14上的图中未显示的控制电路,由此,该驱动电路基板14根据印刷图案而将电压施加至陶瓷压电板(致动器)21。该驱动电路基板14固定于底板llf。(喷墨头芯片)图6是喷墨头芯片20的分解立体图,图7是显示陶瓷压电板21和墨水室板22的详细情况的分解立体图。此外,在图6中,省略后述的开闭机构60和吸收体40。如图6所示,喷墨头芯片20具备陶瓷压电板21、墨水室板22、喷嘴体(喷射体)23 以及壁部24。陶瓷压电板21是由PZT(钛酸锆酸铅)构成的大致矩形板状的部件,如图6和图 7所示,在两个板面21a、21b中的一方的板面21a并列设置有多个长槽(压力产生室)26, 各长槽沈由侧壁27隔离。如图6所示,长槽沈沿陶瓷压电板21的横向方向延伸设置,遍及陶瓷压电板21 的纵向方向的整个长度而并列设置多个。如图7所示,各长槽沈的沿着压电致动器的厚度方向的剖面形成为矩形状。另外,各长槽26的底面由前方平坦面^a、倾斜面^b以及后方平坦面26c构成,其中,前方平坦面26a从陶瓷压电板21的前侧面21c延伸至横向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倾斜面26b的槽深从该前方平坦面26a的后部向着后侧面侧逐渐变浅,后方平坦面26c从该倾斜面^b的后部向着后侧面侧延伸。此外,利用圆盘状的模切刀来形成各长槽26。侧壁27遍及陶瓷压电板21的纵向方向而并列设置多个,将长槽沈分别区分。在这些各侧壁27的两壁面的长槽沈的开口侧(板面21a侧),遍及陶瓷压电板21的横向方向而延伸设置有驱动电压施加用的板状电极观。通过众所周知的来自倾斜方向的蒸镀而形成该板状电极观。该板状电极观接合有上述的柔性基板14a。关于这样的陶瓷压电板21,如图5所示,板面21b中的后侧面侧固定于底板Ilf的缘部,长槽沈的延伸方向向着露出孔lib。返回图6和图7,墨水室板22与陶瓷压电板21同样地为大致矩形板状的部件,与陶瓷压电板21的尺寸相比,形成为纵向方向的尺寸大致相同,横向方向的尺寸较短。该墨水室板22具备开放孔22c,该开放孔22c沿厚度方向贯通,而且,遍及墨水室板22的纵向方向而形成。此外,该墨水室板22能够由陶瓷板、金属板等形成,但考虑到与陶瓷压电板21接合之后的变形,使用热膨胀率近似的陶瓷板。
如图6所示,这样的墨水室板22,以构成前侧面2 与陶瓷压电板21的前侧面21c 成为同一平面的对接面2 的方式,从板面21a侧接合至陶瓷压电板21。在该接合状态下, 开放孔22c遍及整体地使陶瓷压电板21的多个长槽沈露出,所有长槽沈向外侧开放,成为各长槽沈分别连通的状态。如图5所示,在墨水室板22,以覆盖开放孔22c的方式装配有墨水流路基板18,墨水流路基板18的流通路18a和各长槽沈连通。如图5所示,通过将喷嘴板31贴附于喷嘴帽32而构成喷嘴体23。如图6所示,喷嘴板31是由聚酰亚胺等构成的薄板状且细长状的部件,排列设置有沿厚度方向贯通的多个喷嘴孔31a而构成喷嘴列31c。更具体而言,在喷嘴板31的横向方向的中间的位置,与长槽沈数目相同的喷嘴孔31a在同一线上且以与长槽沈相同的间隔形成。在喷嘴板31的两个板面中的吐出墨水I的喷嘴吐出口(液体喷射口)31b所开口的板面(开口面)31d,涂敷有用于防止墨水的附着等的具有憎水性的图中未显示的憎水膜,另一方的板面成为与上述对接面2 和喷嘴帽32接合的接合面。此外,使用准分子激光器装置来形成喷嘴孔31a。喷嘴帽32是将框板状的部件所具有的两个框面中的一方的框面的外周缘削去的形状的部件,是具备外框部32a、中框部32h、内框部32b、长孔32c以及排出孔32d的部件, 其中,外框部3 成为薄板状,中框部32h比外框部3 更厚,内框部32b比中框部3 更厚,长孔32c在内框部32b的横向方向的中间部沿厚度方向贯通,并且,沿纵向方向延伸,排出孔32d在中框部32h的一端部沿厚度方向贯通。换言之,中框部3 和内框部32b从外框部3 所具有的外框面3 沿厚度方向突出成阶梯状,厚度方向的剖面轮廓成为向着长孔32c按照外框部32a、中框部32h、内框部32b的顺序变高的台阶状。喷嘴板31以堵塞长孔32c的方式贴附在沿与外框面3 相同的方向延伸的内框面32f,壁部M抵接在从外框面3 沿外框面32e的法线方向延伸的中侧面32i和外框面 32e。这样的喷嘴体23以喷嘴帽32的排出孔32d位于下侧的方式(参照图3)容纳于外壳11的内部空间,固定于外壳11和底板Ilf (参照图5)。在该状态下,陶瓷压电板21和墨水室板22的一部分插入长孔32c,对接面2 与喷嘴板31对接。另外,由粘接剂将喷嘴板31粘接于内框面32f,并且,如果与内框面32f的面积相比,那么,喷嘴板31的面积形成为较大,喷嘴板31从内框面32f超出一些而设置。通过这样的构成,如果将规定量的墨水I从阻尼器17内的存积室17a供给至墨水流路基板18,那么,该供给的墨水I经由开放孔22c而被送入长槽沈内。此外,在长槽沈的后方平坦面26c侧(参照图7)产生的墨水室板22和长槽沈的间隙由封闭材料封闭。(壁部)如图6所示,壁部对是由不锈钢构成的大致框型形状的部件,以嵌入有中框部32h 的状态固定于喷嘴帽32。如图5所示,壁部M的一方缘Mp(以下,称为后端部Mp)侧的后端部24p抵接并由粘接剂等固定于外框面32e。另外,壁部M的另一方缘以下,为前端部Mq)侧沿与喷嘴板31大致正交的方向从后端部24p侧延伸,壁部M成为包围喷嘴板31的形状。在该状态下,使壁部M的内表面Me中的后端部24p侧抵接在中侧面32i。 而且,壁部M的前端部24q侧形成至与外壳11的正面部Ila相同的面为止,并且,形成与中框部3 所具有的中框面32j的面积大致同等的壁部开放口 Mn。所以,上述的喷嘴板 31的整个面从壁部开放口 2 露出(参照图3)。而且,被壁部M包围的区域构成壁部M 的内侧空间S(以下,称为空间S)。此外,壁部M在其内表面2 形成有由钛涂层形成的亲水膜24g (参照图6),在与该内表面2 背向的外表面24f和前端部Mq的端面,形成有由氟树脂涂层或特氟隆(注册商标)镀层形成的憎水膜参照图6)。(开闭机构)图8是喷墨头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是相当于图5的放大图。在此,如图8所示,在壁部开放口 2 的侧方,S卩外壳11的侧面11k,设有开闭机构60。该开闭机构60由设于外壳11的侧面Ilk的铰链部61支撑,具备门(盖部件)62、 施力装置(图中未显示)以及密封部件63,其中,门62构成为能够以铰链部61为转动中心而将壁部M的壁部开放口 2 开闭,施力装置沿关闭方向(将壁部开放口 2 闭塞的方向)对门62施力,密封部件63对将壁部开放口 2 闭塞的状态的门62和壁部M的前端部24q侧的端面之间进行密封。铰链部61在外壳11的侧面Ilk沿着外壳11的纵向方向排列多个(例如,3个), 其一端联接至外壳11的侧面11k,另一端联接至门62。门62是具有比壁部开放口 2 的开口面积更大的面积的平面视图呈矩形状的平板,由金属等构成。门62构成为,在其正面62a(在门62的关闭状态下位于外侧的面)联接有铰链部61的另一端,以铰链部61为转动中心而转动约270度(参照图8中的箭头)。 而且,沿关闭方向对门61施力的扭转弹簧等施力装置介于铰链部62和门62之间。另外, 在门62的背面62b (在门62的关闭状态下位于内侧的面),形成有上述的由氟树脂涂层或特氟隆(注册商标)镀层形成的憎水膜(图中未显示)。密封部件63由橡胶等弹性材料构成,遍及门62的背面62b的外周部分的整周而形成(参照图幻。而且,密封部件63配置成在门62的关闭状态下,抵接于壁部M的前端部Mq的端面的整周,包围壁部开放口 Mn。另外,在外壳11的侧面11k,配置有能够吸附门62的磁铁64 (参照图5)。该磁铁64,在门62的打开状态下,吸附门62的正面6 并将门62固定成打开状态,沿着外壳11的纵向方向配置。S卩,门62构成为,在打开状态下,将壁部开放口 2 开口,使喷嘴孔31a和喷嘴板 31在外部露出,另一方面,在关闭状态下,将壁部开放口 2 闭塞,壁部M和喷嘴板31之间的空间S形成关闭空间。(吸收体)如图3、图4、图8所示,吸收体40贴附于门62的背面62b中的、在开闭机构60的关闭状态下露出于空间S的面的整个表面,换言之,贴附于被密封部件63围绕的内方的面。 即,该吸收体40是具有与壁部M的壁部开放口 2 的开口方向的开口剖面大致相同的尺寸的平面视图呈矩形状的部件,在开闭机构60为关闭状态的情况下,经由间隙而与喷嘴板 31相对。如图4所示,该吸收体40具有槽部40b和圆孔40c,其中,槽部40b形成于与门62的背面62b接触的接触面40a,圆孔40c贯通接触面40a的相反侧的面和槽部40b。槽部40b以在开闭机构60的关闭状态下,从喷嘴孔31a的开口方向观看时,包围喷嘴列31c的方式形成(参照图3和图11)。通过这样的构成,该槽部40b通过接触面40a 与门62的背面62b紧贴,从而与背面62b —起构成管状的排液流路F。如图3和图4所示,圆孔40c具有与构成后述的吸引流路15的筒管的管剖面大致等大的剖面,形成于吸收体40的下方。作为吸收体40的材料,适合使用PVA(聚乙烯醇)(例如,Kanebo Beruita A系列) 或高密度聚乙烯粉末(例如,旭化成制造的sunfine)等多孔质膜。另外,也可以使用粘接剂来贴附吸收体40。在这种情况下,例如,优选点涂由环氧树脂等构成的高粘度的粘接剂而粘接。如图4所示,关于吸引流路15,成为吸引口 1 的筒管的一端嵌合插入并固定于排出孔32d,另一端连接至墨水吸引孔lie而构成。该吸引流路15以在开闭机构60的关闭状态下成为吸引口 15a的筒管的一端插入圆孔40c的方式从喷嘴帽32突出,在关闭状态下,吸引口 1 在排液流路F开口。另外,搭载于喷墨头10的外部的吸引泵16经由管而连接至墨水吸引孔lie。在工作时,该吸引泵16吸引空间S内的空气和墨水I,使空间S成为负压室R。此外,该吸引泵 16存积被吸引至废液罐E(参照图2)的墨水I。也可以将该吸引泵16搭载于喷墨头10,也可以像本实施方式那样另外在装置侧具备该吸引泵16以作为喷墨记录装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装置侧设置吸引泵16,因而没有必要在喷墨头10侧安装吸引泵16,能够进行喷墨头10的构成的简单化,并且,能够进行喷墨头10的小型化。如图3和图4所示,大气开放流路33设在中框部32h的上部(排出孔32d的相反侧),一端侧嵌合插入并固定于沿中框部3 的厚度方向贯通的开放孔32η,另一方面,另一端侧连接至上述的外壳11的大气连通孔llh。具体而言,大气开放流路33比排列在喷嘴列 31c的最上端的喷嘴孔31a更形成于上方,一端侧构成在壁部M的空间S露出的大气开放口 33a。由此,壁部M的空间S以能够经由大气开放流路33和外壳11的大气连通孔Ilh 而与外部连通的方式构成。返回图2,墨水供给部5具备存积有墨水I的墨水罐51、存积有清洗液W的清洗液罐52以及能够切换两个流路的切换阀53。墨水罐51经由供给管57a、切换阀53以及供给管57c而连接至墨水注入孔lld, 清洗液罐52经由供给管57b、切换阀53以及供给管57c而连接至墨水注入孔lid。S卩,在切换阀53,连接有供给管57a、57b以作为流入管,连接有供给管57c以作为流出管。另外,在外壳11的大气连通孔llh,连接有管Ma,经由该管5 而连接有大气开放阀55。在该大气开放阀55,连接有成为流出管的管5 和经由大气开放阀55而与管5 连通并成为流入管的管Mb。而且,大气开放阀55,在打开状态下,能够经由管Ma、Mb、大气连通孔Ilh以及大气开放口 33a而将空间S和外部连通,另一方面,在关闭状态下,将外部和空间S截断。即,利用上述的外壳11的大气连通孔llh、喷嘴帽32的大气开放流路33 以及大气开放阀阳而构成为能够切换空间S向外部的连通和截断。接着,对由上述构成形成的喷墨记录装置1的动作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对将墨水I初始填充至喷墨头10之后在箱体D施行印刷的情况进行了说明,而且,对清洁喷墨头10的情况进行了说明。(墨水初始填充)图9是显示吸引泵16和大气开放阀55、开闭机构60 (门62)的动作时机以及与空间S(负压室R)的关系的图,图10是显示初始填充时的动作的喷墨头芯片20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面图,图11是图10中的IIa-IIa线剖面图、IIb-IIb线剖面图。首先,如图4和图9所示,使吸引泵16工作,该吸引泵16经由吸引流路15而从吸引口 15a吸引空间S的空气(图9中的时间TO)。此时,预先将大气开放阀55和开闭机构 60的门62关闭,并将关闭空间和外部截断。于是,从吸引口 1 经由吸收体40吸引空间S 的空气,由此,对空间S进行减压。此时,吸引口 1 所开口的排液流路F比空间S的其他部分更成为负压。然后,在经过规定时间Tl之后,空间S成为比大气压更充分地成为负压的负压室 R0如果空间S成为负压室R,那么,从墨水供给部5的墨水罐51吸引填充墨水I。具体而言,如图2所示,成为由切换阀53将供给管57a和供给管57c连通的状态,由此,从墨水罐51填充的墨水I从墨水罐51流通于供给管57a、57c而注入喷墨头10的墨水注入孔 lid。如图4和图5所示,注入墨水注入孔Ild的墨水I在经由阻尼器17的墨水取入孔 17b而流入存积室17a之后,经由墨水流出孔17c而流出至墨水流路基板18的流通路18a。 然后,流入流通路18a的墨水I经由开放孔22c而流入各长槽沈内。流入各长槽沈的墨水I在流动至喷嘴孔31a侧而到达喷嘴孔31a之后,如图10 (a) 所示,成为剩余墨水Y而从喷嘴孔31a流出。在剩余墨水Y开始流出时,其量为少量,因而剩余墨水Y在喷嘴板31上向着下方流动。到达至负压室R的下方的剩余墨水Y被吸收体40—次吸收。然后,如图10(b)、图 11(a)所示,流出至在负压室R中比其他部分更成为负压的排液流路F,从吸引口 1 被吸引,通过吸引流路15而向废液罐E排出。在该过程中,由于将大气开放阀55和门62闭塞,负压室R构成关闭空间,并且,由吸引泵16从负压室R继续地吸引空气,因而剩余墨水Y不从壁部开放口 2 流出至外部, 另外,也不存积在负压室R。如果剩余墨水Y的流出量为大量,那么,如图10(c)所示,剩余墨水Y从喷嘴吐出口 31b向着前方飞散,或在流下至喷嘴板31上的过程中与吸收体40接触(参照图10 (c))。 这样的剩余墨水Y在吸收体40中的与喷嘴孔31a相对的区域附近被大量地吸收,随后,如图11(b)所示,流出至在负压室R中比其他部分更成为负压的排液流路F,在该排液流路F 向着下方流动,从吸引口 1 被快速地排出。此时,即使剩余墨水Y在吸收体40的一部分被局部地吸收,在该部位到达背面62b附近的剩余墨水Y也以被背面62b弹开的方式沿面方向扩散,因而剩余墨水Y容易流出至排液流路F。这样,将剩余墨水Y连续排出至废液罐E。然后,在将某种程度的墨水I填充至长槽沈内之后,暂且将吸引泵16停止(图9 中的T2)。于是,负压室R的内部的压力环境依然维持在负压状态。由于维持负压状态,因而如图10(c)所示,剩余墨水Y从各喷嘴孔31a中的墨水I的填充完成的喷嘴孔31a溢出, 另一方面,在墨水I的填充未完成的喷嘴孔31a,使墨水I填充至喷嘴孔31a的前端。而且, 由于利用负压室R的内部的压力(负压)填充墨水I,因而伴随着墨水I的填充而使用负压室R的内部的压力,缓缓地解除负压(图9的T2 T3)。利用该机理,负压室R的内部的压力环境缓缓接近大气压,以与大气压大致等同的状态,成为平衡状态。由此,将墨水I填充至整个长槽沈和喷嘴孔31a内。然后,在经过规定时间T3之后,负压室R恢复压力而再次成为与大气压大致相同的压力。此时,从喷嘴孔31a溢出的剩余墨水Y滞留于空间S内。于是,在空间S内成为大气压之后(图9中的T4),将大气开放阀55开放,并且,再次使吸引泵16工作。在将大气开放阀阳开放的状态下,如果由吸引泵16吸引空间S内的空气,那么,空气从大气开放阀55 经由管Ma、54b和大气连通孔Ilh而从外部向着空间S流通。因此,墨水罐51 (参照图2) 内的墨水I不被吸引,负压室R的压力恢复。然后,从外部流入空间S的空气经由吸收体40 而从吸引口 1 排出至废液罐E。此时,如图10(d)所示,由于滞留于吸收体40内的剩余墨水Y流出至槽部40b,从吸引口 15a向废液罐E排出(参照图11(b)),因而吸收体40的墨水吸收能力恢复。随后,如图9所示,在经过规定时间T5之后,将吸引泵16停止,结束墨水I的吸引填充。而且,伴随着吸引泵16的停止,不再从喷嘴孔31a流出剩余墨水Y,吸收体40将残存于负压室R的所有剩余墨水Y吸收。在墨水I的填充完成之后,如图10(e)所示,成为将墨水I填充至喷嘴孔31a和长槽沈的状态。与此同时,通过使开闭机构60的门62为打开状态,将壁部开放口 2 开口,从而成为可印刷状态。此时,由于在空间S内不存在剩余墨水Y,或者即使存在,也被吸收体40 吸收,因而剩余墨水Y不垂落至外部。这样,墨水I的初始填充完成。(印刷时)接下来,对在箱体D施行印刷的情况的动作进行说明。最初,对墨水供给部5的设定进行说明。即,如图2所示,成为由切换阀53将供给管57a和供给管57c连通的状态,由此,墨水I经由供给管57a、57c而注入喷墨头10的墨水注入孔lid。在如上所述地设定墨水供给部5的状态下,驱动带式输送机2(参照图1),沿单方向搬送箱体D,并且,在所搬送的箱体D通过筐体6之前的时候,即,在通过喷嘴板31 (喷嘴孔31a)之前的时候,墨水吐出部3向着箱体D吐出墨滴。具体而言,基于从外部的个人计算机输入的印刷数据,驱动电路基板14选择性地将电压施加至与该印刷数据相对应的指定的板状电极观。由此,与该板状电极观相对应的长槽26的容积缩小,填充至长槽沈内的墨水I从喷嘴吐出口 31b向着箱体D吐出。由于如果吐出墨水I,则长槽沈成为负压,因而经由上述的供给管57a、57c而将墨水I填充至长槽26。这样,根据图像数据而驱动喷墨头10的陶瓷压电板21,从喷嘴孔31a吐出墨滴并使墨滴命中在箱体D。这样,使箱体D移动,同时,使墨滴从喷墨头10连续地吐出,由此,将图像(文字)印刷在箱体D的期望的位置。(清洁时)接下来,对喷墨头10的清洁时的动作进行说明。最初,对墨水供给部5的设定进行说明。即,如图2所示,由切换阀53将供给管57b和供给管57c连通。在该状态下,使吸引泵16工作,由此,将清洗液W从清洗液罐52经由供给管57b、57c而注入喷墨头10的墨水注入孔lid。此外,在该状态下,预先将大气开放阀55和开闭机构60的门62关闭。
然后,与上述初始填充时同样地使清洗液W经由长槽沈等而从喷嘴孔31a流出, 从吸引口 1 吸引该流出的清洗液W。 此外,如果长时间不使用喷墨记录装置1,那么,填充至长槽沈的墨水I干燥硬化。 在该情况下,如果与清洁时同样地以清洗液W充满喷墨头10内,则能够在长时间保存喷墨记录装置1。如以上所说明的,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具备在壁部M和喷嘴板31之间构成空间 S(关闭空间)的开闭机构60和使空间S和外部连通的大气开放流路33的构成。依照该构成,由开闭机构60将壁部M的壁部开放口 Mn闭塞,由此,只要经由吸引流路15而由吸引泵16吸引,就能够进行墨水I的填充和从喷嘴孔31a流出的剩余墨水 Y的回收。S卩,如果将壁部开放口 2 闭塞并由吸引泵16吸引壁部M和喷嘴板31之间的空间S内的空气,那么,对空间S进行减压而形成负压室R。由此,能够从墨水罐51经由液体供给系12而吸引填充至长槽沈和喷嘴孔31a内。而且,通过预先将壁部开放口 2 闭塞, 从而在墨水I的填充时,能够防止从喷嘴孔31a流出的剩余墨水Y从壁部开放口 2 流出。 然后,在填充墨水I之后,在将大气开放流路33 (大气开放阀55)开放的状态下,如果经由吸引流路15而由吸引泵16吸引空间S内的空气,那么,空气经由大气开放流路33而从外部向着空间S流通,因而墨水罐51的墨水不被吸引,空间S内的压力恢复。随后,从外部流入空间S的空气经由吸引流路15而排出至外部。此时,从喷嘴孔31a流出并滞留于空间S 内的剩余墨水Y与流通于空间S内的空气一起排出至废液罐E。并且,由于在门62的背面62b设置吸收体40,因而在墨水I的吸引填充时飞散的剩余墨水Y和吸引泵16不能完全吸引的剩余墨水Y由吸收体40吸收。由此,能够在门62 的开闭时抑制剩余墨水Y流出至外部。所以,与在门62的背面62b不设置吸收体40情况相比,能够进一步提高剩余墨水Y的回收能力,并且,能够更可靠地防止剩余墨水Y所导致的污染。所以,能够不像现有技术那样设置复杂的服务站,而是以简单的构成防止剩余墨水Y所导致的污染,并实现喷墨记录装置1的初始填充。因此,也能够使墨水填充后的墨水 I的吐出稳定。另外,由于能够在成为关闭空间的空间S进行剩余墨水Y的回收,因而提高了剩余墨水Y的回收能力,且回收剩余墨水Y的空间极小,能够提高喷墨头10的空间系数。 由此,能够提高喷墨记录装置1的设计的自由度。另外,由于通过将大气开放流路33设在上方并将吸引口 1 设在下方,使得空气从空间S内的上方向着下方(吸引口 15a)流通,因而能够可靠地吸引空间S内的剩余墨水 Y。由于从喷嘴孔31a流出的剩余墨水Y从喷嘴孔31a垂下至重力方向下方,因而通过将大气开放流路33 (大气开放口 33a)设在喷嘴列31c的上方,从而即使在剩余墨水Y滞留于空间S内的情况下将大气开放口 33a开放,也防止了剩余墨水Y从大气开放流路33流出,且能够将空间S和外部连通。另外,通过经由铰链部61而使门62转动,从而能够顺利地进行门62的开闭动作。而且,在将壁部开放口 2 闭塞的状态下,通过对空间S进行减压,从而能够可靠地使空间S 成为负压室R,能够提高剩余墨水Y的回收能力。另外,通过预先沿关闭方向对门62施力, 从而能够顺利地进行门62的关闭动作,并且,在门62为关闭状态的情况下,向着壁部M对门62施力。因此,能够确保壁部M和门62的紧贴性。而且,通过将密封部件63配置于门 62的背面62b,从而能够提高门62和壁部M的前端部Mq的端面之间的紧贴性。所以,能够可靠地防止剩余墨水Y从壁部开放口 2 流出。由此,由于能够防止来自壁部开放口 2 的空气漏泄,能够可靠地使空间S成为负压室R,因而与在将壁部开放口 2 开口的状态下进行吸引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剩余墨水Y的回收能力,并且,能够迅速地进行初始填充。另外,由于吸收体40设于门62的背面62b中的、在开闭机构60的关闭状态下露出于空间S的面的整个表面,因而,尤其是在墨水I的吸引填充时吸收体40将向着喷嘴体 23飞散的所有剩余墨水Y吸收。由此,能够以更好的效果抑制在门62的开闭时剩余墨水Y 流出至外部。所以,能够进一步提高剩余墨水Y的回收能力,并且,能够更可靠地防止剩余墨水Y所导致的污染。另外,通过在形成排液流路F的槽部40b开口有吸引口 15a,从而在空间S(负压室 R)中,排液流路F比其他部位更成为负压。由此,被吸收体40吸收的剩余墨水Y在流出至排液流路F后,在该排液流路F内向着吸引口 1 流动并快速地向废液罐E排出。所以,由于能够使吸收体40的墨水吸收能力快速地恢复,因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剩余墨水Y的回收能力,并且,能够更可靠地防止剩余墨水Y所导致的污染。并且,通过排液流路F以包围喷嘴列31c的方式构成为环状,从而使吸收体40的剩余墨水Y从面方向的全方位流出至排液流路F,向废液罐E排出。由此,能够使吸收体40 的墨水吸收能力遍及较广范围地有效恢复。另外,由于墨水供给部5构成为能够切换并供给墨水I和清洗液W,将墨水I和清洗液W供给至液体供给系12,因而能够降低针对喷墨头10的清扫的劳力,并且,能够效率良好地清扫喷墨头10。(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接下来,对本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进行说明。此外,对与喷墨头10同样的构成的部件标记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说明。图12是显示喷墨头10的变形例的图,图12(a)显示喷墨头70的主要部分,图 12(b)显示喷墨头80的主要部分。与喷墨头10的构成相比,这些喷墨头70、80的吸收体的排液槽部的形状不同。如图12(a)所示,喷墨头70在吸收体41形成有槽部41b。该槽部41b,以在开闭机构60的关闭状态的情况下,从喷嘴孔31a的开口方向观看时包围喷嘴列31c的方式形成为U形。依照该构成,由于排液流路F以包围喷嘴列31c的方式构成为U形,因而在墨水I 的初始填充时,能够使从吸收体41中的与喷嘴吐出口 31b相对而容易吸收剩余墨水Y的部位垂下的剩余墨水Y流出至排液流路F,向废液罐E排出。由此,能够使吸收体41的墨水吸收能力高效地恢复。如图12(b)所示,喷墨头80在吸收体42形成有槽部42b。该槽部42b,以在开闭机构60的关闭状态的情况下,从喷嘴孔31a的开口方向观看时与喷嘴列31c重叠的方式形成为直线状。依照该构成,由于排液流路F以与喷嘴列31c重叠的方式构成为直线状,因而在墨水I的初始填充时,使与喷嘴吐出口 31b相对而容易吸收剩余墨水Y的部位的墨水集中地流出至排液流路F,向废液罐E快速地排出。即,由于与上述部位邻接而形成有槽部42b,因而能够使吸收的剩余墨水Y直接地流出至排液流路F,向外部快速地排出。由此,能够使吸收体42的墨水吸收能力快速地恢复。图13是显示喷墨头10的不同的变形例的图,是显示喷墨头90、95的正面图的图, 图14是喷墨头90、95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面图(图13的Illa-IIIa线剖面图、IIIb-IIIb 线剖面图)。这些喷墨头90、95与喷墨头10的构成相比,不同点在于,在开闭机构60的关闭状态的情况下,在吸收体和喷嘴体23之间不设置间隙,而将吸收体配置在空间S的整个区域。如图13、图14(a)所示,喷墨头90构成为在开闭机构60的关闭状态的情况下,将由与吸收体40同样的材料构成的吸收体43配置于空间S的整个区域。在该吸收体43形成有狭缝连通部(连通部)43a,该狭缝连通部43a沿与喷嘴孔31a的开口方向相同的方向贯通,并且,沿吸收体43的纵向方向延伸。狭缝连通部43a的构成为,在开闭机构60的关闭状态的情况下,从喷嘴孔31a的开口方向观看时,形成于与喷嘴列31c重叠的位置,该狭缝连通部43a和大气开放流路33 连通。依照该构成,由于吸收体43以填埋门62和喷嘴体23之间的整个区域的方式配置,因而吸收体43吸收大量的剩余墨水Y。由此,能够极力地增大吸收体43的墨水吸收量, 能够进一步提高剩余墨水Y的回收能力,并且,能够更可靠地防止剩余墨水Y所导致的污
^fe ο并且,由于在吸收体43的与喷嘴列31c相对的位置形成有狭缝连通部43a,因而喷嘴板31的板面31d的喷嘴孔31a附近和吸收体43不接触。由此,能够防止被吸收体43吸收的剩余墨水Y倒流至喷嘴孔31a,并且,防止喷嘴吐出口 31b受损,使墨水填充后的墨水I 的吐出稳定。并且,能够稳定地形成墨水I的填充后的喷嘴吐出口 31b的液体表面形状(弯液面),能够使墨水I填充后的墨水I的吐出稳定。另外,由于剩余墨水Y能够在狭缝连通部43a内垂下,因而能够将剩余墨水Y快速地排出至废液罐E。如图13、图14(b)所示,喷墨头95构成为在开闭机构60的关闭状态的情况下,将由与吸收体40同样的材料构成的吸收体44配置于空间S的整个区域。在该吸收体44中, 在与喷嘴板31相对的面,形成有凹陷连通部44c,该凹陷连通部Mc遍及吸收体44的纵向方向而在吸收体44的内方侧凹陷为大致半圆形。凹陷连通部44c的构成为,在开闭机构60的关闭状态的情况下,从喷嘴孔31a的开口方向观看时,在与喷嘴列31c重叠的位置形成为直线状,该凹陷连通部Mc和大气开放口 33a连通。依照该构成,也能够得到与上述的喷墨头90同样的效果,此外,由于能够使吸收体的体积比喷墨头90的吸收体43更大,因而能够使墨水I的吸收量更大。(第二实施方式)接着,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5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喷墨头100的从右侧面观看时的概略构成图,图16是图15的IV-IV线剖面图。相对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开闭机构构成为门式的喷墨头,喷墨头100的不同点在于,开闭机构构成为开闭器式,具备开闭机构110和设在该开闭机构110的吸收体140。此外,对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构成的部件标记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说明。如图15、1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喷墨头100的开闭机构110具备一对导向部101、 开闭器105以及密封部件63,其中,开闭器105被支撑在这些导向部101间,密封部件63设在该开闭器105的背面105c,将对壁部开放口 2 进行了闭塞的状态的开闭器105和壁部 24的前端部24q侧的端面之间密封。导向部101利用外壳11的形成有露出孔lib的处所向内侧突出的部分,从外壳11 的上部至外壳11的下面地设置。在导向部101的内侧空间,S卩,在壁部M和外壳11之间,容纳有开闭器105。该开闭器105由具有可挠性的薄板构成,由覆盖壁部开放口 2 的开闭器本体10 和开闭器本体10 的宽度方向两侧弯曲形成并卡合在导向部101的卡合部10 构成。而且,开闭器105由导向部101引导其卡合部10 而以能够向着上下方向(壁部开放口 2 的下端至上端)从外壳11的下面滑动至壁部M的上部的方式构成。即,在开闭器105配置于导向部101的内侧空间中的外壳11的下部的状态下,开闭器105成为打开状态,壁部开放口 24η连通,喷嘴孔31a露出于外部。另一方面,在开闭器105配置成从壁部M的前端部Mq 侧覆盖的状态下,开闭器105成为关闭状态,构成为,将壁部开放口 2 闭塞,壁部M和喷嘴板31之间的空间S形成关闭空间。在开闭器105的正面的一端侧,设有把持部106,操作该把持部106而使上述的开闭器105滑动。另外,在开闭器105的正面中的关闭状态下的与喷嘴板31相对的面,形成有上述的由氟树脂涂层或特氟隆(注册商标)镀层形成的憎水膜(图中未显示)。吸收体140贴附于开闭器105的背面105c中的、在开闭机构110的关闭状态下露出于空间S的面的整个表面,换言之,贴附于被密封部件63围绕的内侧的面。该吸收体140 具有擦拭器部140a,该擦拭器部140a在前端部(导向部101的关闭状态下的上方侧)从吸收体140的整个宽度(图12的左右方向)沿法线方向延伸,其前端部分与喷嘴板31的板面31d接触。即,通过进行开闭器105的滑动动作(开闭动作),使得擦拭器部140a以追随该动作的方式在喷嘴板31的板面31d上沿上下方向滑动。由此,构成为,擦拭器部140a的前端部分滑动接触喷嘴板31的板面31d的喷嘴孔31a的周围。这样,依照本实施方式,由于能够通过使开闭器105滑动而进行壁部开放口 2 的开闭,因而与像第一实施方式那样使门62(参照图8)转动而进行壁部开放口 2 的开闭的构成相比,喷嘴帽32的表面的法线方向上的开闭机构110的可动范围较小。即,由于能够缩小开闭机构110的设置空间,因而能够进一步提高空间系数,能够提高喷墨记录装置的设计的自由度。另外,即使构成为能够使开闭器105沿喷嘴列31c的排列方向滑动,也能够在喷嘴体23的下方侧使开闭器105的可动空间最小。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喷墨头100的空间系数,能够提高喷墨记录装置的设计的自由度。另外,由于擦拭器部140a追随开闭器105的滑动动作(开闭动作)而与喷嘴体23 的表面滑动接触,因而在开闭器105的开闭的同时,能够回收附着于喷嘴体23的表面的剩余墨水Y和由于表面张力而从喷嘴孔31a的喷嘴吐出口 31b突出的剩余墨水Y。由此,能够有效利用壁部M的空间S而提高空间系数。另外,由于在开闭器105的开闭动作的同时, 能够起到擦拭效果,因而在墨水I的填充之后,不另外设置擦拭工序,能够提高作业效率。此外,作为上述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也能够是在滑动途中卡止开闭器105 并以仅将壁部开放口 2 的上端部分开放的状态进行保持的构成。在该情况下,通过从将壁部开放口 2 完全地闭塞的状态起仅使壁部开放口 2 的上端部分开放,使得壁部M和喷嘴板31之间的空间S与外部连通而进行大气开放。即,能够由开闭机构实现大气开放部,没有必要另外设置大气开放部。因此,能够不设置如第一、二实施方式那样的大气连通孔Ilh和大气开放流路33、大气开放阀55且不使滞留于空间S的剩余墨水Y漏出,并能够使空间S进行大气开放。由此,能够使喷墨头100成为更简单的构成,能够降低制造成本。(第三实施方式)接着,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对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构成的部件标记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说明。图17是第三实施方式的喷墨头200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面图。喷墨头200,与上述的开闭机构60、110相比,不同点在于,开闭机构构成为拉门式,具备开闭机构210和吸收体M0。如图17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喷墨头200的开闭机构210由被图中未显示的导向部支撑的开闭器205和密封部件63构成。开闭器205是形成为比壁部开放口 2 的开口面积更大的薄板,被设于外壳11的上下部的导向部(图中未显示)引导而以能够沿着壁部M的宽度方向(图17中的箭头方向)滑动的方式构成。即,在开闭器205处于打开状态的情况下,将壁部开放口 2 开放, 喷嘴孔31a露出于外部。另一方面,在开闭器205处于关闭状态的情况下,开闭器205以覆盖壁部开放口 2 的方式配置,构成为,将壁部开放口 Mn闭塞,在壁部M和喷嘴板31之间的空间S形成关闭空间。在开闭器205的正面,设有把持部202,操作该把持部202而使上述的开闭器205 滑动。另外,在开闭器205的背面,形成有上述的由氟树脂涂层或特氟隆(注册商标)镀层形成的憎水膜(图中未显示)。吸收体240贴附于开闭器205的背面20 中的、在开闭机构210的关闭状态下露出于空间S的面的整个表面,换言之,贴附于被密封部件63围绕的内侧的面。该吸收体MO 具有擦拭器部240a,该擦拭器部MOa以沿着宽度方向的一端部边缘的方式遍及纵向方向而设置,沿法线方向延伸,前端部分与喷嘴板31的板面31d接触。这样,依照本实施方式,在将喷嘴列31c沿着铅垂方向配置的情况下,开闭器205 不移动至下方。由此,不必在喷嘴体23的下方设置开闭器205移动的空间。所以,与将开闭器构成为能够沿喷嘴列31c的排列方向滑动的情况相比,能够使喷嘴列31c位于更下方。 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空间系数,提高喷墨记录装置1的设计的自由度。
另外,由于擦拭器部MOa追随开闭器205的开闭动作而与喷嘴板31的板面31d 滑动接触,因而在开闭器205的开闭的同时,能够回收附着于喷嘴板31的表面的剩余墨水 Y和由于表面张力而从喷嘴孔31a的喷嘴吐出口 31b突出的剩余墨水Y。由此,能够有效利用壁部M的空间S而提高空间系数。另外,由于在开闭器205的开闭动作的同时,能够起到擦拭效果,因而在墨水I的填充之后,不另外设置擦拭工序,能够提高作业效率。另外,依照本实施方式,由于吸收体240追随开闭器205的开闭动作而与喷嘴板31 的板面31d滑动接触,因而在开闭器205的开闭的同时,能够回收附着于喷嘴板31的板面 31d的剩余墨水Y和由于表面张力而从喷嘴孔31a的喷嘴吐出口 31b突出的剩余墨水Y。由此,能够有效利用空间S而提高空间系数。另外,由于在开闭器205的开闭动作的同时,能够起到擦拭效果,因而在墨水I的填充之后,不另外设置擦拭工序,能够提高作业效率。(第三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接下来,对本第三实施方式的变形例进行说明。此外,对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和喷墨头200同样的构成的部件标记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说明。图18是作为喷墨头200的变形例的喷墨头270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面图。该喷墨头270,与喷墨头10的构成相比,与喷墨头200的不同点在于,开闭机构构成为门式和拉门式的复合式,具备开闭机构280和吸收体M0。开闭机构观0由铰链部61、导向部观1、开闭器205以及密封部件63构成,其中, 铰链部61的一端联接至外壳11的侧面11m,导向部281设在外壳11的上下部,并且,联接至铰链部61的另一端,开闭器205被该导向部281支撑。依照该构成,由于通过经由铰链部61而使导向部281转动,从而能够顺利进行门 62的开闭动作,并且,吸收体240追随开闭器205的开闭动作而与喷嘴板31的板面31d滑动接触,因而在开闭器205的开闭的同时,能够回收附着于喷嘴板31的板面31d的剩余墨水Y和由于表面张力而从喷嘴孔31a的喷嘴吐出口 31b突出的剩余墨水Y。此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所显示的动作顺序或各构成部件的各形状和组合等是一个示例,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要旨的范围内,能够基于设计要求等而进行各种变更。例如,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由喷嘴板31和喷嘴帽32构成喷嘴体23,将壁部M设置于喷嘴帽32,但也可以以吸引口 1 在空间S开口为条件,设置于喷嘴板31。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成为将吸引口 1 嵌合插入于形成在喷嘴帽32的排出孔32d的构成,但也可以将排出孔32d形成在喷嘴板31,也可以将吸引流路15连接至排出孔32d并将该排出孔32d作为吸引口。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固定喷墨头而构成喷墨记录装置,但也能够使喷墨头可动而构成喷墨记录装置。即,如果采用本发明的喷墨头,则能够实现不需要用于负压吸引的帽的喷墨记录装置。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成为喷墨头10的喷嘴列31c的排列设置方向向着重力方向且喷嘴孔31a的开口方向向着水平方向的构成,但不限于这样的设置的方向。也可以成为喷嘴孔31a的开口方向向着重力方向的构成,也可以成为喷嘴列31c的延伸方向向着水平方向的构成。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在初始填充时和清洁时使吸引泵工作,但在印刷时, 墨水I有时候也从喷嘴孔31a滴流,也可以回收这样的墨水I。
另外,显示了上述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开闭机构60的铰链部61在与喷嘴板31大致正交的方向上比外壳11的正面部Ila和前端部24q更突出的方式,但也可以不成为铰链部 61突出的构成。即,也可以成为从外壳11的正面部Ila和前端部24q向箱体D的方向未形成构造物的状态。虽然图中未显示,但在该情况下,铰链部61形成于外壳11的侧面11k,而且,铰链部61不比外壳11更向箱体D侧突出。另外,也能够根据开闭动作的必要而变更门 62的形状。而且,在第二实施方式中,通过将卡合部10 所卡合的导向部101设于前端部 Mq,从而也能够实现开闭器105不比外壳11的正面部Ila更向箱体D侧超出的方式。另外,在第三实施方式中,也能够实现导向部(图中未显示)设于壁部对内且开闭器205不比外壳11的正面部Ila更向箱体D侧超出的方式。由于通过这样地构成,从而能够缩短从外壳11的正面部Ila至箱体D的距离,因而能够谋求印字精度的提高。另外,盖部件的开闭动作可以是自动的,也可以是手动的。另外,在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中,成为吸引口 1 在形成于吸收体40的排液流路F 开口的构成,但不必一定设置排液流路F。相反,也可以成为在第二实施方式的吸收体140、 第三实施方式的吸收体240设置排液流路F,使吸引口 1 开口的构成。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成为使吸引口 1 位移的构成,例如,使构成吸引流路15的筒管位移并扎入吸收体140、 240的构成。另外,关于本实施方式的喷墨头芯片20,如图6和7所示,显示了开放孔22c在各长槽沈整体开口的方式,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将与每隔1个长槽沈连通的狭缝形成于墨水室板22,形成导入有墨水I的长槽沈和不导入墨水I的长槽26。通过采用这样的形态,例如即使是导电性的墨水I,相邻的侧壁27的板状电极观也能够不短路,实现独立的墨水吐出。S卩,由于本实施方式中记载的喷墨头芯片不限于任何形态,因而可以使用非导电性的油性墨水、导电性的水性墨水、溶解性墨水或UV墨水等。通过这样构成地液体喷射头, 无论何种性质的墨水都能够分开使用。尤其是,即使是具有导电性的墨水,也能够没有问题地利用,能够提高液体喷射记录装置的附加价值。此外,其他能够起到同样的作用效果。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的构成那样,将由吸引泵16吸引的剩余墨水Y向废液罐E排出,但不限于该方式。例如,连接至吸引泵16的出口侧的流路的构成也能够不是废液罐,而是墨水罐51。即,也可以是这样的方式将由吸引泵16吸引的剩余墨水 Y向墨水罐51供给,作为墨水I而从墨水罐51向喷墨头10供给。通过采用这样的方式,从而能够将剩余墨水Y作为墨水I而再次利用。另外,除了该构成之外,当再次利用剩余墨水Y时,也可以在从吸引泵16通向墨水罐51的流路设置过滤器部件。通过采用这样的构成,从而能够将剩余墨水Y所含有的杂质除去,将恰当的状态的墨水向墨水罐51供给。而且,当再次利用剩余墨水Y时,也可以在从吸引泵16通向墨水罐51的流路设置脱气装置。通过采用这样的构成,从而能够将剩余墨水Y所含有的气泡脱气,将恰当的脱气状态的墨水向墨水罐51供给。但是,上述的这些构成不是必须使用的构成,根据液滴喷射记录装置的规格而适当使用即可c
符号说明
I...喷墨记录装置(液体喷射记录装置) 10、70、80、90、95、100、200、270...喷墨头(液体喷射头)
II...外壳
Ilh...大气连通孔(大气开放部)
12...液体供给系
15...吸引流路
15a···吸引口
16...吸引泵(吸引器)
21...陶瓷压电板(致动器)
23...喷嘴体(喷射体)
24...壁部
24n...壁部开放口(开口部)
26...长槽(压力产生室)
31a...喷嘴孔(喷射孔)
31b...喷嘴吐出口(液体喷射口)
31c...喷嘴列(喷射孔列)
31d...板面(开口面)
33...大气开放流路(大气开放部)
40、41、42、43、44、140、240.
吸收体
40a...接触面
40b、41b、42b. · ·槽部
43a. ·.狭缝连通部(连通部)
43c···凹陷连通部(连通部)
60、110、210、280···开闭机构
61...铰链部
62. · ·门(盖部件)
62b...背面
63...密封部件
105,205...开闭器(盖部件)
140a,240a...擦拭器部
D. ·.箱体(被记录介质)
F...排液流路
I...墨水(第一液体)
R. · ·负压室
W...清洗液(第二液体)
权利要求
1.一种液体喷射头,具备具有由多个喷射孔构成的喷射孔列的喷射体、与所述各喷射孔成对且与所述喷射孔连通的多个压力产生室、将第一液体供给至所述压力产生室和所述喷射孔的液体供给系以及与所述压力产生室邻接配置的致动器,驱动所述致动器而对所述压力产生室加压,使所述第一液体从所述喷射孔的液体喷射口喷射,其特征在于, 该液体喷射头具备壁部,以包围所述喷射体的周围的方式设置,具有与所述喷射孔相对的开口部; 开闭机构,具有能够将该壁部所形成的开口部开闭的盖部件,在关闭状态下,将所述开口部闭塞,在所述壁部的内侧构成关闭空间,另一方面,在打开状态下,将所述开口部开放, 使所述喷射孔露出于外部;吸收体,设在所述盖部件的背面,吸收从所述喷射孔溢出的所述第一液体; 吸引流路,在所述壁部的内侧开口有吸引口,与所述关闭空间连通,并且,与外部的吸引器连接;以及大气开放部,能够切换所述关闭空间向外部的开放和截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喷射头,其特征在于, 在沿着铅垂方向配置所述喷射孔列的情况下, 所述吸引口在所述喷射体的所述喷射孔列的下方开口, 所述大气开放部设于沿着所述喷射孔列的排列方向的上方。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体喷射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闭机构具备支撑所述盖部件的铰链部,所述盖部件能够以所述铰链部为转动中心而将所述开口部开闭。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体喷射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开闭机构,以能够使所述盖部件沿着所述喷射体的液体喷射口的开口面滑动的方式构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液体喷射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盖部件,以能够沿与所述喷射孔列的排列方向交叉的方向滑动的方式构成。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液体喷射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开闭机构,以能够使所述盖部件沿所述喷射孔列的排列方向滑动的方式构成。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体喷射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盖部件具有可挠性,所述开闭机构构成为能够使所述盖部件在重力方向上的所述喷射体的下方沿与所述喷射孔列的排列方向交叉的方向滑动,并且,能够使所述盖部件从重力方向的下方向着上方滑动。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液体喷射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收体设于所述盖部件的背面中的、在所述开闭机构的关闭状态下露出于所述关闭空间的面的整个表面。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液体喷射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收体,具备在开闭动作时能够与所述喷射体的所述液体喷射口的周围滑动接触的擦拭器部。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液体喷射头,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吸收体的与所述盖部件接触的接触面,设有与所述盖部件的背面形成排液流路的槽部,所述吸引口的至少一部分在该槽部开口。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液体喷射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槽部,在所述开闭机构的关闭状态的情况下,从所述喷射孔的开口方向观看时,以包围所述喷射孔列的方式形成为环状。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液体喷射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槽部,在所述开闭机构的关闭状态的情况下,从所述喷射孔的开口方向观看时,以与所述喷射孔列重叠的方式形成为直线状。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液体喷射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槽部,在所述开闭机构的关闭状态的情况下,从所述喷射孔的开口方向观看时,以包围所述喷射孔列的方式形成为U形。
1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体喷射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收体,在所述开闭机构的关闭状态的情况下,以填埋所述盖部件和所述喷射体之间的整个区域的方式配置,并且,在与所述喷射孔列相对的部位设有与所述大气开放部连通的连通部。
15.一种液体喷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权利要求1至1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液体喷射头,具备向所述液体供给系供给所述第一液体的液体供给部。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液体喷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供给部构成为能够将所述第一液体和第二液体切换并供给至所述液体供给系。
17.根据权利要求15或16所述的液体喷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再次利用液体供给系,该再次利用液体供给系通过吸引在所述负压室内溢出的所述第一液体而进行回收,将该第一液体供给至所述压力产生室。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液体喷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再次利用液体供给系,具有过滤器部或脱气装置。
19.一种液体喷射头的液体填充方法,该液体喷射头具备具有由多个喷射孔构成的喷射孔列的喷射体、与所述各喷射孔成对且与所述喷射孔连通的多个压力产生室、将第一液体供给至所述压力产生室和所述喷射孔的液体供给系以及与所述压力产生室邻接配置的致动器,驱动所述致动器而对所述压力产生室加压,使所述第一液体从所述喷射孔的液体喷射口喷射,其中,该液体喷射头具备壁部,以包围所述喷射体的周围的方式设置,具有与所述喷射孔相对的开口部;开闭机构,具有能够将该壁部所形成的开口部开闭的盖部件,在关闭状态下,将所述开口部闭塞,在所述壁部的内侧构成关闭空间,另一方面,在打开状态下,将所述开口部开放, 使所述喷射孔露出于外部;吸收体,设在所述盖部件的背面,吸收从所述喷射孔溢出的所述第一液体; 吸引流路,在所述壁部的内侧开口有吸引口,与所述关闭空间连通,并且,与外部的吸引器连接;以及大气开放部,能够切换所述关闭空间向外部的开放和截断, 其特征在于,具有在所述开闭机构的关闭状态下,将所述大气开放部截断,经由所述吸引流路而由外部的吸引器将所述第一液体从所述供给源吸引填充至所述压力产生室和所述喷射孔的工序;在所述第一液体的填充之后,在所述开闭机构的关闭状态下,将所述大气开放部开放, 由所述外部的吸引器吸引存在于所述关闭空间的剩余的所述第一液体的工序。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高液体喷射头的空间系数,提高液体喷射记录装置的设计的自由度。以简单的构成提高剩余液体的回收能力,防止剩余液体所导致的污染,并且,实现液体喷射记录装置的初始填充,使液体填充后的液体喷射稳定。其特征在于,具备壁部(24),包围喷射孔列的周围,向与喷射孔的开口方向相同的方向侧突出;开闭机构(60),具有能够将壁部(24)所形成的开口部(24n)开闭的盖部件(62),在关闭状态下,在壁部(24)和喷射体(23)之间构成关闭空间,另一方面,在打开状态下,使所述喷射孔露出于外部;吸收体(40),设在盖部件(62)的背面(62b),吸收从所述喷射孔溢出的液体;吸引流路(15),在所述关闭空间开口有吸引口(15a),并且,连接至外部的吸引器(8);以及大气开放部(33),能够切换所述关闭空间向外部的开放截断。
文档编号B41J2/175GK102256802SQ20098015180
公开日2011年11月23日 申请日期2009年10月16日 优先权日2008年12月17日
发明者加山文子, 坂田明史, 富永和由, 渡边俊显 申请人:精工电子打印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