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2518006阅读:88来源:国知局
记录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记录装置,其课题在于,在向被记录介质喷出油墨并具备以与被记录介质非接触方式而使被记录在该被记录介质上的油墨干燥的加热器的记录装置中,抑制因加热器而从该油墨中蒸发出的蒸气在介质支承部上结露的情况。所述记录装置具备:记录头(4),其向被记录介质(P)喷出油墨;加热器(7),其以与所述被记录介质(P)非接触的方式,而使通过所述记录头(4)而被喷出至所述被记录介质(P)上的所述油墨干燥;介质支承部(6),其上设置有使因所述加热器(7)而从所述油墨中蒸发出的蒸气通过的开口部(19);结露引导部(8),其使通过了所述开口部(19)的所述蒸气结露。
【专利说明】记录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记录装置,其具备使被记录在被记录介质上的油墨干燥的加热 器。

【背景技术】
[0002] -直以来,使用了一种如下的记录装置,所述记录装置具备使被记录在被记录介 质上的油墨干燥的加热器。其中,在向被记录介质喷出油墨来进行记录的喷墨式记录装置 中,为了使被记录在被记录介质上的油墨干燥,通常情况下使用具有加热器的记录装置,所 述加热器以与记录有该油墨的部分非接触方式使该油墨干燥。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 了一种如下的记录装置,其从作为介质支承部的压印板侧通过加热器进行加热而使被记录 介质升温,从而能够使被实施了记录的被记录介质的油墨干燥。
[0003] 此外,作为向被记录介质喷出油墨来进行记录以外的方式的记录装置,例如使用 转印式记录装置,例如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如下的装置,其具有除湿单元,所述除湿装 置使被转印在转印材料上的调色剂图像与相当于加热器的加热辊接触时的水蒸气冷凝。
[0004] 但是,在如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这种现有的、具备以与被记录有油墨的部分非接 触的方式使该油墨干燥的加热器的记录装置中,存在因加热器而从该油墨中蒸发出的蒸气 在介质支承部上结露,从而润湿被记录介质的情况。特别是,在具备从与介质支承部对置的 一侧使被记录在被记录介质上的油墨干燥的加热器的记录装置中,蒸气在介质支承部上结 露从而润湿被记录介质的情况较多。另外,在向被记录介质喷出油墨来进行记录的喷墨记 录装置中,无法采用专利文献2的技术。这是由于,当使用与记录有油墨的部分接触而使该 油墨干燥的加热器时,因该被实施了记录的部分与加热器之间的接触,而导致该被实施了 记录的部分的画质下降。
[0005] 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10-280828号公报
[0006] 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2000-75773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7]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向被记录介质喷出油墨并具备以与被记录介质非接 触方式而使被记录在该被记录介质上的油墨干燥的加热器的记录介质中,抑制因加热器而 从该油墨中蒸发出的蒸气在介质支承部上结露的情况。
[0008]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的本发明第一方式的记录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记录头,其向 被记录介质喷出油墨;加热器,其以与所述被记录介质非接触的方式,而使通过所述记录头 而被喷出至所述被记录介质上的所述油墨干燥;介质支承部,其上设置有因所述加热器而 从所述油墨中蒸发出的蒸气通过的开口部;结露引导部,其使通过了所述开口部的所述蒸 气结露。
[0009] 根据本方式,在介质支承部上设置有使从所述油墨中蒸发出的蒸气通过的开口 部,并具备使通过了所述开口部的所述蒸气结露的结露引导部。因此,能够在从所述油墨中 蒸发出的蒸气在介质支承部上结露之前,将该蒸气引导至结露引导部,从而使该蒸气在结 露引导部上结露。S卩,在向被记录介质喷出油墨并具备以与被记录有该油墨的部分非接触 方式使被记录在该被记录介质上的该油墨干燥的加热器的记录装置中,能够抑制因加热器 而从该油墨中蒸发出的蒸气在介质支承部上结露的情况。
[0010] 本发明的第二方式的记录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方式中,所述结露引导部 的温度传导率高于所述介质支承部的温度传导率。
[0011] 根据本方式,所述结露引导部的温度传导率高于所述介质支承部的温度传导率。 因此,与介质支承部相比,结露引导部更容易使蒸气结露,从而能够以较高的精度,在从所 述油墨中蒸发出的蒸气于介质支承部上结露之前,使该蒸气在结露引导部上结露,由此能 够抑制所述蒸气在介质支承部上结露的情况。
[0012] 本发明的第三方式的记录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或第二方式中,所述结露 引导部的热传导率高于所述介质支承部的热传导率。
[0013] 根据本方式,所述结露引导部的热传导率高于所述介质支承部的热传导率。因此, 容易使所述结露引导部的温度传导率高于所述介质支承部的温度传导率,从而容易制造出 预期的结露引导结构。
[0014] 本发明的第四方式的记录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至第三方式中的任一个方 式中,所述介质支承部的与所述蒸气结露而产生的液滴之间的接触角大于所述结露引导部 的与所述液滴之间的接触角。
[0015] 根据本方式,所述介质支承部的与所述蒸气结露而产生的液滴之间的接触角大于 所述结露引导部的与所述液滴之间的接触角。与所述液滴之间的接触角较大是指,容易排 斥所述液滴,从而不易使所述液滴结露。即,与介质支承部相比结露引导部容易使蒸气结 露,从而能够以较高的精度,在从所述油墨中蒸发出的蒸气于介质支承部上结露之前使该 蒸气在结露引导部上结露,由此能够抑制所述蒸气在介质支承部上结露的情况。另外,例 如,即使在所述介质支承部上所述蒸气结露而产生液滴,由于所述介质支承部的接触角较 大,因此也能够将该液滴引导至所述结露引导部。
[0016] 本发明的第五方式的记录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至第四方式中的任一种方 式中,所述结露引导部被配置为,与所述介质支承部之间的间隔在2mm以上且20mm以下。
[0017] 根据本方式,所述结露引导部被配置为,与所述介质支承部之间的间隔在2mm以 上且20mm以下。通过使结露引导部与介质支承部之间的间隔在2mm以上,从而能够抑制在 结露引导部上结露的液滴附着在介质支承部上的情况。此外,通过使结露引导部与介质支 承部之间的间隔在20mm以下,从而能够以较高的精度抑制蒸气在介质支承部上结露的情 况。
[0018] 本发明的第六方式的记录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至第五方式中的任一种方 式中,所述介质支承部的至少一部分由直径〇. 3mm以下的线状部件构成。
[0019] 根据本方式,由于所述介质支承部的至少一部分由直径0. 3mm以下的线状部件构 成,因此蒸气不易在与被记录介质之间的接触部分上结露,从而能够以较高的精度抑制蒸 气在介质支承部上结露的情况。
[0020] 本发明的第七方式的记录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至第六方式中的任一种方 式中,相对于所述介质支承部的所述开口部的开口率在40%以上。
[0021] 根据本方式,由于相对于所述介质支承部的所述开口部的开口率在40%以上而较 高,因此易于使蒸气通过而到达结露引导部,从而能够以较高的精度抑制蒸气在介质支承 部上结露的情况。
[0022] 本发明的第八方式的记录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至第七方式中的任一种方 式中,具备多个所述结露引导部。
[0023] 根据本方式,能够以各种结构配置所述结露引导部。例如,通过设置温度传导率不 同的多个结露引导部,并且以越被设置在远离介质支承部的位置上的结露引导部,其温度 传导率越高的方式而构成,从而能够以较高的精度抑制所述蒸气在介质支承部上结露的情 况。
[0024] 本发明的第九方式的记录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至第八方式中的任一种方 式中,所述介质支承部的至少一部分由不锈钢构成。
[0025] 根据本方式,由于所述介质支承部的至少一部分由不锈钢构成,因此能够形成所 述蒸气不易结露的介质支承部。
[0026] 本发明的第十方式的记录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至第九方式中的任一种方 式中,所述结露引导部的至少一部分由铝构成。
[0027] 根据本方式,由于所述结露引导部的至少一部分由铝构成,因此容易使所述蒸气 结露,从而能够以较高的精度抑制所述蒸气在介质支承部上结露的情况。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8] 图1为表示本发明实施例1所涉及的记录装置的概要侧视图。
[0029] 图2为表示本发明实施例1所涉及的记录装置中的介质支承部及结露引导部的概 要立体图。
[0030] 图3为表示本发明实施例2所涉及的记录装置中的介质支承部及结露引导部的概 要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1] 实施例1(图1?图2)
[0032]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涉及的记录装置进行详细说明。
[0033] 首先,对本发明的实施例1所涉及的记录装置进行说明。虽然该记录装置为能够 通过水性油墨而在被记录介质上进行记录的记录装置,但是并不限于能够使用水性油墨的 记录装置。
[0034] 图1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所涉及的记录装置1的概要侧视图。
[0035] 本实施例的记录装置1具备被记录介质P的安置部2,所述安置部2能够放卷用 于实施记录的被记录介质P的卷筒R1。另外,虽然本实施例的记录装置1使用了卷筒式的 被记录介质以作为被记录介质P,但并不限定于使用这种卷筒式的被记录介质的记录装置。 例如,也可以使用单页式的被记录介质。
[0036] 本实施例的记录装置1在输送方向A上对记录介质P进行输送时,安置部2在旋 转方向C上进行旋转。
[0037] 此外,本实施例的记录装置1具备输送机构15,所述输送机构15具备用于在输送 方向A上对卷筒式的被记录介质P进行输送的未图示的多个输送辊。
[0038] 此外,本实施例的记录装置1具备记录机构16,所述记录机构16使记录头4在与 被记录介质P的输送方向A交叉的扫描方向B上往返扫描以实施记录。记录头4向被记录 介质P喷出油墨。通过从记录头4喷出的油墨,从而在被记录介质P上形成(记录)了图像。 另外,虽然本实施例的记录装置1具备使记录头4往返扫描以实施记录的记录机构16,但是 也可以为具备所谓的行式头的记录装置,所述行式头在与输送方向A交叉的方向上设置有 多个喷出油墨的喷嘴。
[0039] 在记录头4的被记录介质P的输送方向A上的下游侧设置有干燥机构17,所述干 燥机构17通过由被设置在与介质支承部6对置的位置处的红外线加热器构成的加热器7, 而使被输送至介质支承部6上的被记录介质P干燥。在干燥机构17中,在介质支承部6的 下部设置有结露引导部8。另外,加热器7只要为对通过记录头4而被记录在被记录介质 P上的油墨以与被记录有该油墨的部分非接触的方式进行干燥的加热器,则其种类、形状以 及设置位置等并不被特别限定。换言之,只需为以与被记录介质非接触的方式使通过记录 头4而被喷出至被记录介质P上的油墨干燥的加热器即可。另外,虽然在与介质支承部对 置的位置上设置有加热器的结构的记录装置中,容易在介质支承部上产生结露,但本发明 在这种结构的记录装置中结露抑制的效果尤为显著。
[0040] 此外,在干燥机构17的被记录介质P的输送方向A上的下游侧,设置有发挥对收 卷被记录介质P时的该被记录介质P的张力进行调节的作用的张力调节部13。而且,在张 力调节部13的被记录介质P的输送方向A上的下游侧,设置有能够收卷被记录介质P的收 卷部14。另外,在本实施例的记录装置1中,在收卷被记录介质P时,收卷部14在旋转方向 C上进行旋转。
[0041] 接下来,对介质支承部6及结露引导部8进行详细说明。
[0042] 图2为,表示本发明实施例1所涉及的记录装置1的介质支承部6及结露引导部 8的概要立体图。
[0043] 在本实施例的介质支承部6中,设置有使因 加热器7而从油墨中蒸发出的蒸气通 过的开口部19。另外,只要设置有这种开口部19,则其形状等并不被限定。
[0044] 但是优选为,至少一部分由直径0. 3mm以下的线状部件构成。这是由于,能够以较 高的精度抑制蒸气在介质支承部6中的与被记录介质P之间的接触部分上结露的情况。
[0045] 下述表1为,在改变线状部件的直径的情况下,对从被记录在被记录介质P上的油 墨中蒸发出的蒸气是否在介质支承部6上结露进行评价的评价结果。在目视确认于介质支 承部6上未产生结露时为合格,而在介质支承部6上产生了结露时为不合格。
[0046] 表 1
[0047]

【权利要求】
1. 一种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记录头,其向被记录介质喷出油墨; 加热器,其以与所述被记录介质非接触的方式,而使通过所述记录头而被喷出至所述 被记录介质上的所述油墨干燥; 介质支承部,其上设置有使因所述加热器而从所述油墨中蒸发出的蒸气通过的开口 部; 结露引导部,其使通过了所述开口部的所述蒸气结露。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结露引导部的温度传导率高于所述介质支承部的温度传导率。
3.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结露引导部的热传导率高于所述介质支承部的热传导率。
4. 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介质支承部的与所述蒸气结露而产生的液滴之间的接触角大于所述结露引导部 的与所述液滴之间的接触角。
5. 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结露引导部被配置为,与所述介质支承部之间的间隔在2mm以上且20mm以下。
6. 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介质支承部的至少一部分由直径〇. 3mm以下的线状部件构成。
7. 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相对于所述介质支承部的所述开口部的开口率在40%以上。
8. 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多个所述结露引导部。
9. 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介质支承部的至少一部分由不锈钢构成。
10. 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结露引导部的至少一部分由铝构成。
【文档编号】B41J11/00GK104057701SQ201410100830
【公开日】2014年9月24日 申请日期:2014年3月18日 优先权日:2013年3月19日
【发明者】佐佐木恒之, 熊井英司, 双松保雄, 赤峰雅博 申请人: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