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形成装置、记录介质的输送控制方法

文档序号:2518004阅读:109来源:国知局
图像形成装置、记录介质的输送控制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图像形成装置、记录介质的输送控制方法。图像形成装置具有:输送部,向输送方向输送记录介质;宽度方向位置变更部,在宽度方向上变更记录介质的位置;检测器,在检测区域内检测宽度方向上的记录介质的端部的位置;控制部,执行宽度方向位置控制,在宽度方向位置控制中,根据检测器的检测结果来使宽度方向位置变更部动作从而对宽度方向上的记录介质的位置进行反馈控制;图像形成部,与记录介质对置配置并实施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控制部具有以与包含高频频带的频带对应的第一频率响应特性来执行宽度方向位置控制的第一控制模式、和以与从高频带偏移到了低频带的频带对应的第二频率响应特性来执行宽度方向位置控制的第二控制模式。
【专利说明】图像形成装置、记录介质的输送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输送方向上对作为图像形成对象的记录介质进行输送的技术, 尤其涉及一种在与输送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上对记录介质的位置进行调节的技术。

【背景技术】
[0002]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如下的图像形成装置,其在输送方向上对连续纸进 行输送的同时,通过与连续纸对置配置的印字部而在连续纸上形成图像。在这种图像形成 装置中,当连续纸相对于印字部而倾斜地被输送时,有可能无法在连续纸上形成适当的图 像。因此,在专利文献1的图像形成装置中,通过利用倾斜补正部而对宽度方向上的记录介 质的位置进行调节,从而对相对于印字部而被输送的连续纸的倾斜进行补正。
[0003] 然而,为了准确地在宽度方向上对连续纸这种记录介质的位置进行调节,而考虑 到根据对记录介质的端部的位置进行检测的结果而对记录介质的位置进行反馈控制。由 此,能够准确地对相对于实施图像形成的图像形成部而被输送的记录介质的位置进行调 节。此时,为了在记录介质上形成良好的图像,要求甚至对于记录介质的端部的微小的位置 变动也可灵敏地进行响应,从而使记录介质的位置稳定。但是,在将实施反馈控制的控制系 统的响应设为较为灵敏的情况下,具有能够形成良好的图像的优点,但也存在以下这种问 题。
[0004] 即,由于在图像形成的实行过程中所发生的记录介质的端部的位置变动比较小, 因此控制系统使记录介质的位置发生变化的量也比较小。但是,在图像形成装置中,还执行 与图像形成不同的其他动作。而且,在所涉及的其他动作的执行过程中,还存在与图像形成 时不同的急剧的信号被输入至控制系统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当控制系统的响应较为灵 敏时,控制系统会使记录介质的位置急剧地发生变化,从而有可能会使记录介质产生褶皱。
[0005] 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平10-086472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6]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发明,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执行图像形成时 对记录介质的位置变动灵敏地进行响应从而实现良好的图像形成,并且还能够抑制记录介 质的褶皱的产生的技术。
[0007]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输送部,其 在向记录介质施加张力的同时朝向输送方向对所述记录介质进行输送;宽度方向位置变更 部,其在与所述输送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上对所述记录介质的位置进行变更;检测器,其在 检测区域内对所述宽度方向上的所述记录介质的端部的位置进行检测;控制部,其执行宽 度方向位置控制,在所述宽度方向位置控制中,通过根据所述检测器的检测结果来使所述 宽度方向位置变更部进行动作,从而对所述宽度方向上的所述记录介质的位置进行反馈控 制;图像形成部,其与所述记录介质对置配置,并实施在所述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 成;所述控制部具有第一控制模式和第二控制模式,其中,所述第一模式为,在所述图像形 成的执行过程中,以与包含高频频带的频带相对应的第一频率响应特性来执行所述宽度方 向位置控制的模式,所述第二控制模式为,以与从所述高频频带偏移到了低频侧的频带相 对应的第二频率响应特性来执行所述宽度方向位置控制的模式。
[0008]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涉及的记录介质的输送控制方法的特征在于,朝向 输送方向而对记录介质进行输送,并包括:对与所述输送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上的所述记 录介质的端部的位置进行检测的工序;以在第一控制模式和第二控制模式之间进行切换的 方式执行宽度方向位置控制的工序,在所述宽度方向位置控制中,根据对所述记录介质的 所述端部的位置进行检测的结果,而对所述宽度方向上的所述记录介质的位置进行反馈控 制,所述第一控制模式为,在所述图像形成的执行过程中,以与包含高频频带的频带相对应 的第一频率响应特性来执行所述宽度方向位置控制的模式,所述第二控制模式为,以与从 所述高频频带偏移到了低频侧的频带相对应的第二频率响应特性来执行所述宽度方向位 置控制的模式。
[0009] 如此,在本发明(图像形成装置、记录介质的输送控制方法)中,执行根据对记录介 质的端部的位置进行检测的结果来对宽度方向上的记录介质的位置进行反馈控制的宽度 方向位置控制。并且,由于在记录介质上执行图像形成时,以与包含高频频带的比较高的频 带相对应的第一频率响应特性来执行宽度方向位置控制(第一控制模式),因此能够对记录 介质的位置变动灵敏地进行响应从而执行良好的图像形成。并且,在本发明中,除了这种第 一控制模式以外还能够执行第二控制模式,并且能够以与从高频频带偏移到了低频侧的比 较低的频带相对应的第二频率响应特性来执行宽度方向位置控制。因此,通过执行第二控 制模式,即使与图像形成时不同的急剧的信号被输入至控制系统(控制部),也能够抑制因 控制系统而产生的记录介质的位置的急剧变化,从而抑制记录介质的褶皱的产生。其结果 为,在本发明中,能够在执行图像形成时对记录介质的位置变动灵敏地进行响应从而实现 良好的图像形成,并且抑制记录介质的褶皱的产生。
[0010] 这种本发明对于如下的图像形成装置而言,尤其优选,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中,输 送部在输送方向上对具有阶梯部的记录介质进行输送,所述阶梯部因端部的位置在宽度方 向上发生变化而形成。即,在图像形成装置中,存在将宽度不同的记录介质连接在一起用于 图像形成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记录介质具有因端部的位置在宽度方向上发生变化而形 成的阶梯部。因此,由于在记录介质的阶梯部随着记录介质的输送而通过检测区域时,与记 录介质的阶梯部相对应的急剧的信号被输入至控制部,因此容易产生上述的记录介质的褶 皱的问题。因此,优选为,应用本发明来抑制记录介质的褶皱的产生。
[0011] 具体而言,只需以如下方式构成图像形成装置即可,即,控制部在记录介质的阶梯 部于输送方向上通过检测区域的期间内执行第二控制模式。由此,即使对记录介质的阶梯 部进行检测的结果为,急剧的信号被输入至控制部,也能够抑制因控制部而产生的记录介 质的位置的急剧变化,从而抑制记录介质的褶皱的产生。
[0012] 另外,可以以如下方式构成图像形成装置,即,控制部以使检测器所检测出的记录 介质的端部的位置接近目标位置的方式进行反馈控制,从而实施宽度方向位置控制。
[0013] 在所涉及的结构中,可以以如下方式构成图像形成装置,即,能够执行目标位置变 更处理,在所述目标位置变更处理中,通过根据与阶梯部相比靠输送方向上的下游侧和靠 输送方向上的上游侧之间的记录介质的端部的位置的不同,而在宽度方向上对目标位置进 行变更,从而在宽度方向上对朝向图像形成部而被输送的记录介质的位置进行调节由此, 通过根据隔着阶梯差的记录介质的宽度的不同,而在宽度方向上对记录介质的目标位置进 行变更,从而能够在宽度方向上对向图像形成部被输送的记录介质的位置适当地进行调 整。
[0014] 但是,由于目标位置的变更实质上成为急剧的信号向控制部的输入,因此上述这 种记录介质的褶皱的产生有可能成为问题。因此,可以以如下方式构成图像形成装置,即, 控制部在执行目标位置变更处理的期间内执行第二控制模式。由此,即使对记录介质的端 部的目标位置进行变更的结果为,急剧的信号被输入至控制部,也能够抑制因控制部而产 生的记录介质的急剧变化,从而抑制记录介质的裙皱的产生。
[0015] 或者,可以以如下方式构成图像形成装置,即,检测器的检测区域在宽度方向上移 动自如。但是,由于检测区域的位移实际上成为急剧的信号向控制部的输入,因此上述这种 记录介质的褶皱的产生有可能成为问题。因此,可以以如下方式构成图像形成装置,即,控 制部在检测区域于宽度方向上进行位移的期间内执行第二控制模式。由此,即使检测区域 位移的结果为,急剧的信号被输入至控制部,也能够抑制因控制部而产生的记录介质的急 剧的变化,从而抑制记录介质的褶皱的产生。
[0016] 此外,可以以如下方式构成图像形成装置,即,控制部在执行了第二控制模式之 后,将宽度方向位置控制的频率响应特性变更为第一频率响应特性。如此,通过预先将频率 响应特性由第二频率响应特性变更为第一频率响应特性,从而能够在第二控制模式之后, 迅速地转换为第一控制模式,进而流畅地开始图像形成。
[0017] 具体而言,可以以如下方式构成图像形成装置,即,还具备收卷辊,所述收卷辊在 与所述图像形成部相比靠所述输送方向上的下游侧的位置处对所述记录介质进行收卷,所 述控制部在执行了所述第二控制模式之后所述记录介质的所述阶梯部被收卷至所述收卷 辊后,再将所述宽度方向位置控制的频率响应特性变更为第一频率响应特性。
[0018] 此外,可以以如下方式构成图像形成装置,即,还具备输入设定部,所述输入设定 部为,操作者能够设定执行第二控制模式的时刻的构件,控制部于在输入设定部中所设定 的时刻执行第二控制模式。由此,例如能够在操作者设定的任意的时刻执行第二控制模式。
[0019] 此外,可以以如下方式构成图像形成装置,即,控制部通过对在宽度方向位置控制 中实施的反馈控制的反馈增益进行变更,从而在第一频率响应特性和第二频率响应特性之 间对宽度方向位置控制的频率响应特性进行变更。如此,通过对反馈增益进行变更,从而能 够容易地对宽度方向位置控制的频率响应特性进行变更。
[0020] 此外,可以以如下方式构成图像形成装置,即,控制部通过对输送部进行控制,从 而使执行第二控制模式的过程中的记录介质的张力小于执行第一控制模式的过程中的记 录介质的张力。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1] 图1为表示出能够应用本发明的打印机所具备的装置结构的主视图。
[0022] 图2为模式化地表示被设置在放卷部上的转向机构的一个示例的图。
[0023] 图3为模式化地表示对如图1所示的打印机进行控制的电结构的框图。
[0024] 图4为例示执行宽度方向移动控制的电结构的概要的框图。
[0025] 图5为表示宽度方向移动控制中的反馈控制的频率响应特性的图。
[0026] 图6为表示在图1的印刷装置中所执行的动作的一个示例的流程图。
[0027] 图7为表示转向机构的动作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8] 图1为,模式化地表示能够应用本发明的打印机所具备的装置结构的主视图。如 图1所示,在打印机1中,两端以卷筒状被卷绕在放卷轴20及收卷轴40上的一张薄片S (卷筒纸)被张设于放卷轴20和收卷轴40之间,薄片S沿着以这种方式被张设的输送路径 Pc,而从放卷轴20向收卷轴40被输送。而且,在打印机1中,对沿着该输送路径Pc而被 输送的薄片S记录图像。薄片S的种类被大致分为纸类和薄膜类。列举具体例,在纸类中 具有高品质纸、高光泽纸、铜版纸、涂布纸等,在薄膜类中具有合成纸、PET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P (Polypropylene :聚丙烯)等。概略而言,打 印机1具备:放卷部2 (放卷区域),其从放卷轴20放卷出薄片S ;处理部3 (处理区域),其 在从放卷部2放卷出的薄片S上记录图像;收卷部4(收卷区域),其将通过处理部3而记录 了图像的薄片S收卷至收卷轴40。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薄片S的两面中的记录有图像 的面称为表面,而将其相反侧的面称为背面。
[0029] 放卷部2具有卷绕薄片S的端部的放卷轴20、和卷绕从放卷轴20放卷出的薄片S 的从动辊21。放卷轴20以使薄片S的表面朝向外侧的状态而卷绕并支承薄片S的端部。 而且,放卷轴20通过向图1中的顺时针方向进行旋转,从而使被卷绕在放卷轴20上的薄片 S经由从动辊21而向处理部3被放卷。另外,薄片S经由相对于放卷轴20拆装自如的芯 管22而被卷绕在放卷轴20上。因此,能够在放卷轴20上的薄片S用尽时,将卷绕有卷筒 状的薄片S的新的芯管22安装于放卷轴20上,从而更换放卷轴20上的薄片S。
[0030] 处理部3为如下的构件,S卩,在通过压纸滚筒30而对从放卷部2放卷出的薄片S 进行支承的同时,通过沿着压纸滚筒30的外周面而配置的各个功能部51、52、61、62、63来 适当地实施处理,从而在薄片S上记录图像。在该处理部3中,在压纸滚筒30的两侧设置 有前驱动辊31和后驱动辊32,从前驱动辊31向后驱动辊32被输送的薄片S被支承在压纸 滚筒30上,并接受图像记录。
[0031] 前驱动辊31在外周面上具有通过喷镀而形成的多个微小突起,并从背面侧卷绕 从放卷部2放卷出的薄片S。而且,前驱动辊31通过向图1的顺时针方向进行旋转,从而向 输送路径的下游侧输送从放卷部2放卷出的薄片S。另外,相对于前驱动辊31而设置有夹 持辊31η。该夹持辊31η以向前驱动辊31侧被施力的状态而与薄片S的表面抵接,从而在 其与前驱动辊31之间对薄片S进行夹持。由此,确保了前驱动辊31与薄片S之间的摩擦 力,从而能够可靠地实施前驱动辊31对薄片S的输送。
[0032] 压纸滚筒30通过省略图示的支承机构以旋转自如的方式而被支承,例如为具有 400[_]直径的圆筒形状的滚筒,并从背面侧卷绕从前驱动辊31向后驱动辊32被输送的薄 片S。该压纸滚筒30为,在受到与薄片S之间的摩擦力而在薄片S的输送方向Ds上进行 从动旋转的同时,从背面侧对薄片S进行支承的构件。另外,在处理部3中,设置有使薄片 S在向压纸滚筒30进行卷绕的卷绕部的两侧折返的从动辊33、34。其中,从动辊33在前驱 动辊31和压纸滚筒30之间卷绕薄片S的表面,从而使薄片S折返。另一方面,从动辊34 在后驱动辊31和压纸滚筒30之间卷绕薄片S的表面,从而使薄片S折返。如此,通过相对 于压纸滚筒30而在输送方向Ds上的上、下游侧分别使薄片S折返,从而能够将薄片S向压 纸滚筒30进行卷绕的卷绕部的长度确保得较长。
[0033] 后驱动辊32在外周面上具有通过喷镀而形成的多个微小突起,并从背面侧卷绕 从压纸滚筒30经由从动辊34而被输送的薄片S。而且,后驱动辊32通过向图1的顺时针 方向进行旋转,从而向收卷部4输送薄片S。另外,相对于后驱动辊32而设置有夹持辊32η。 该夹持辊32η以向后驱动辊32侧被施力的状态而与薄片S的表面抵接,从而在其与后驱动 辊32之间对薄片S进行夹持。由此,确保了后驱动辊32与薄片S之间的摩擦力,从而能够 可靠地实施后驱动辊32对薄片S的输送。
[0034] 如此,从前驱动辊31向后驱动辊32被输送的薄片S被支承在压纸滚筒30的外周 面上。而且,在处理部3中,为了对被支承在压纸滚筒30上的薄片S表面记录彩色图像,而 设置有多个与互不相同的颜色相对应的记录头51。具体而言,与黄色、蓝绿色、品红色以及 黑色相对应的四个记录头51以该颜色顺序而在输送方向Ds上排列。各个记录头51相对 于被卷绕在压纸滚筒30上的薄片S的表面以隔开少许间隙的方式而对置,并从喷嘴以喷墨 方式喷出相对应的颜色的油墨。而且,通过各个记录头51对朝向输送方向Ds被输送的薄 片S喷出油墨,从而在薄片S的表面上形成了彩色图像。
[0035] 另外,作为油墨,可以使用通过照射紫外线(光)而发生固化的UV (ultraviolet : 紫外线)油墨(光固化型油墨)。因此,在处理部3中,为了使油墨固化并定影在薄片S上,而 设置有UV照射器61、62 (光照射部)。另外,该油墨固化被分为预固化和完全固化两个阶段 而执行。在多个记录头51的各个记录头之间,设置有预固化用的UV照射器61。即,UV照 射器61为,通过照射较弱的紫外线,从而以油墨的形状不会被破坏的程度而使油墨发生固 化(预固化)的构件,而并非使油墨完全固化的构件。另一方面,相对于多个记录头51在输 送方向Ds上的下游侧,设置有完全固化用的UV照射器62。即,UV照射器62为,通过照射 与UV照射器61相比较强的紫外线,从而使油墨完全地固化(完全固化)的构件。
[0036] 如此,被配置在多个记录头51的各个记录头之间的UV照射器61使从输送方向Ds 上的上游侧的记录头51被喷出至薄片S上的有色油墨进行预固化。因此,由一个记录头51 喷出到薄片S上的油墨在到达于输送方向Ds上的下游侧与该一个记录头51邻接的记录头 之前被预固化。由此,抑制了不同颜色的有色油墨混合在一起的混色的发生。在以这种方 式抑制了混色的状态下,多个记录头51喷出互不相同的颜色的有色油墨,从而在薄片S上 形成彩色图像。并且,在与多个记录头51相比靠输送方向Ds上的下游侧的位置处,设置有 完全固化用的UV照射器62。因此,由多个记录头51而形成的彩色图像通过UV照射器62 而被完全固化并定影在薄片S上。
[0037] 并且,相对于UV照射器62在输送方向Ds上的下游侧,设置有记录头52。该记录 头52相对于被卷绕在压纸滚筒30上的薄片S的表面以隔开少许间隙的方式而对置,并从 喷嘴以喷墨方式向薄片S的表面喷出透明的UV油墨。即,还对通过与四种颜色的量相对应 的记录头51而形成的彩色图像喷出透明油墨。该透明油墨被喷出至彩色图像的整个表面 上,从而对彩色图像赋予光泽感或者粗糙感等的质感。此外,相对于记录头52在输送方向 Ds上的下游侧设置有UV照射器63。该UV照射器63为,通过照射较强的紫外线,从而使记 录头52所喷出的透明油墨完全地固化(完全固化)的构件。由此,能够使透明油墨被定影于 薄片S的表面上。
[0038] 如此,在处理部3中,对被卷绕在压纸滚筒30的外周部上的薄片S,适当地实施油 墨的喷出及固化,从而形成由透明油墨实施了涂敷的彩色图像。而且,该形成了彩色图像的 薄片S通过后驱动辊32而向收卷部4被输送。
[0039] 收卷部4除了卷绕薄片S的端部的收卷轴40以外,还具有在收卷轴40和后驱动 辊32之间从背面侧卷绕薄片S的从动辊41。收卷轴40以使薄片S的表面朝向外侧的状 态,收卷并支承薄片S的端部。即,当收卷轴40向图1的顺时针方向进行旋转时,从后驱动 辊32被输送来的薄片S将经由从动辊41而被收卷到收卷轴40上。另外,薄片S经由相对 于收卷轴40拆装自如的芯管42而被卷绕于收卷轴40上。因此,能够在被卷绕在收卷轴40 上的薄片S达到上限时,将薄片S与芯管42 -起取出。
[0040] 但是,如上所述,在记录头51、52对被输送至压纸滚筒30上的薄片S实施图像形 成的结构中,当薄片S (的各端部)以相对于输送方向Ds而发生了倾斜的状态被输送至压 纸滚筒30上时,图像将相对于薄片S而倾斜地被形成,从而无法执行良好的图像形成。因 此,打印机1在放卷部2中具备转向机构2s。
[0041] 图2为,模式化地表示被设置在放卷部上的转向机构的一个示例的图。在图2中, 图示了将转向机构2s在输送方向Ds上展开后的状态。转向机构2s除了上述的放卷轴20 及从动辊21以外,还具有宽度方向驱动机构A20、A21及边缘传感器Se (图1)。另外,在图 2中,代替边缘传感器Se,而图示了边缘传感器Se的检测区域Re。该转向机构2s为,实施 在与输送方向Ds正交的宽度方向Dw (与图1的纸面正交的方向)上对薄片S的位置进行 调节的宽度方向移动控制(转向控制)的构件。
[0042] 宽度方向驱动机构A20为,通过利用电机的驱动力而使放卷轴20在宽度方向Dw (轴方向)上进行位移,从而使薄片S在向放卷轴20进行卷绕的卷绕部处于宽度方向Dw上 进行位移的驱动机构。此外,宽度方向驱动机构A21为,通过利用电机的驱动力而使从动辊 21在宽度方向Dw (轴方向)上进行位移,从而使薄片S在向从动辊21进行卷绕的卷绕部分 处于宽度方向Dw上进行位移的驱动机构。转向机构2s通过使宽度方向驱动机构A20、A21 协同动作,而对各自的卷绕部分处的薄片S的宽度方向Dw上的位置进行调节,从而以相对 于输送方向Ds平行的状态朝向压纸滚筒30对薄片S进行输送。
[0043] 在与从动辊21相比靠输送方向Ds上的下游侧的位置处(图1所示的从动辊21与 前驱动辊31之间),以与薄片S的宽度方向Dw上的端部E对置的方式而设置有边缘传感器 Se。该边缘传感器Se在宽度方向Dw上具有预定的检测宽度的检测区域Re,并在检测区域 Re内对宽度方向Dw上的薄片S的端部E的位置进行检测。具体而言,可以由对距处于检测 区域Re中的对象物的距离进行测定的距离传感器等来构成边缘传感器Se。该边缘传感器 Se以在宽度方向Dw上移动自如的方式而构成,例如通过操作者使边缘传感器Se在宽度方 向Dw上进行移动,从而使边缘传感器Se的检测区域Re在宽度方向Dw上进行移动,由此能 够使薄片S的端部E与检测区域Re之间的位置关系适当化。
[0044] 而且,如后文所述,转向机构2s通过根据由边缘传感器Se对薄片S的端部E的位 置进行检测的结果,而对宽度方向驱动机构A20、A21进行反馈控制,从而在宽度方向Dw上 将薄片S的端部E的位置调节至目标位置Xo。由此,薄片S以相对于输送方向Ds平行的状 态朝向压纸滚筒30而被输送。另外,基本上,以压纸滚筒30的中心线的位置X30与薄片S 的中心线一致的方式来设定目标位置Xo。
[0045] 以上为打印机1的装置结构的概要。接下来,对控制打印机1的电结构进行说明。 图3为,模式化地表示对图1所示的打印机进行控制的电结构的框图。上述的打印机1的 动作通过图3所示的主机10而被控制。在主机10中,对控制动作进行综合控制的主控制 部100由CPU (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及存储器构成。此外,在主机10 中设置有驱动器120,该驱动器120从媒介122中读取程序124。另外,媒介122可以使用 ⑶(光盘)、DVD (数字多功能光盘)、USB (通用串行总线)存储器等各种媒介。而且,主控制 部100根据从媒介122读取出的程序124,而实施主机10的各个部分的控制及打印机1的 动作的控制。
[0046] 并且,在主机10上,作为与操作者之间的接口,而设置有由液晶显示器等构成的 显示器130、和由键盘或鼠标等构成的操作部140。在显示器130上,除了显示有印刷对象的 图像以外还显示有菜单画面。因此,操作者通过在确认显示器130的同时对操作部140进 行操作,从而能够从菜单画面中打开印刷设定画面,并设定印刷介质的种类、印刷介质的尺 寸、印刷品质等各种印刷条件。另外,与操作者之间的接口的具体结构能够进行各种改变, 例如可以使用触摸面板式的显示器以作为显示器130,并由该显示器130的触摸面板来构 成操作部140。
[0047] 另一方面,在打印机1中设置有打印机控制部200,所述打印机控制部200根据来 自主机10的指令而对打印机1各个部分进行控制。而且,记录头、UV照射器以及输送系统 的装置各个部分通过打印机控制部200而被控制。打印机控制部200对针对这些装置各个 部分的控制的详细内容如下。
[0048] 打印机控制部200根据薄片S的输送,而对形成彩色图像的各个记录头51的油墨 喷射时刻进行控制。具体而言,该油墨喷射的时刻的控制根据滚筒编码器E30的输出(检测 值)而执行,所述滚筒编码器E30被安装在压纸滚筒30的旋转轴上,并对压纸滚筒30的旋 转位置进行检测。即,由于压纸滚筒30随着薄片S的输送而进行从动旋转,因此只要参照 对压纸滚筒30的旋转位置进行检测的滚筒编码器E30的输出,便能够掌握薄片S的输送位 置。因此,打印机控制部200通过根据滚筒编码器E30的输出而生成pts (print timing signal :打印时刻信号)信号,并根据该pts信号而对各个记录头51的油墨喷射时刻进行 控制,从而使各个记录头51所喷出的油墨喷落于被输送的薄片S的目标位置上,由此形成 彩色图像。
[0049] 此外,记录头52喷出透明油墨的时刻也同样根据滚筒编码器E30的输出而被打印 机控制部200控制。由此,能够向通过多个记录头51而形成的彩色图像准确地喷出透明油 墨。并且,UV照射器61、62、63的点亮和熄灭的时刻以及照射光量也通过打印机控制部200 而被控制。
[0050] 此外,打印机控制部200发挥对使用图1而详细叙述的薄片S的输送进行控制的 功能。即,构成薄片输送系统的部件中的放卷轴20、前驱动辊31、后驱动辊32以及收卷轴 40上分别连接有电机。而且,打印机控制部200在使这些电机进行旋转的同时,对各个电机 的速度或转矩进行控制,从而对薄片S的输送进行控制。该薄片S的输送控制的详细内容 如下。
[0051] 打印机控制部200使对放卷轴20进行驱动的放卷电机M20进行旋转,从而从放卷 轴20向前驱动辊31供给薄片S。此时,打印机控制部200对放卷电机M20的转矩进行控 制,从而对从放卷轴20到前驱动辊31为止的薄片S的张力(放卷张力Ta)进行调节。艮P, 在被配置于放卷轴20与前驱动辊31之间的从动辊21上,安装有对放卷张力Ta进行检测 的张力传感器S21。该张力传感器S21可以由例如对从薄片S受到的力进行检测的测力传 感器构成。而且,打印机控制部200根据张力传感器S21的检测结果,而对放卷电机M20的 转矩进行反馈控制,从而对薄片S的放卷张力Ta进行调节。
[0052] 此外,打印机控制部200使对前驱动辊31进行驱动的前驱动电机M31、和对后驱动 辊32进行驱动的后驱动电机M32进行旋转。由此,从放卷部2放卷出的薄片S通过处理部 3。此时,对前驱动电机M31执行速度控制,而对后驱动电机M32执行转矩控制。即,打印机 控制部200根据前驱动电机M32的编码器输出,而将前驱动电机M31的旋转速度调节为固 定。由此,薄片S通过前驱动棍31而以固定速度被输送。
[0053] 另一方面,打印机控制部200对后驱动电机M32的转矩进行控制,从而对从前驱动 辊31到后驱动辊32为止的薄片S的张力(处理张力Tb)进行调节。即,在被配置于压纸 滚筒30与后驱动辊32之间的从动辊34上,安装有对处理张力Tb进行检测的张力传感器 S34。该张力传感器S34可以由例如对从薄片S受到的力进行检测的测力传感器构成。而 且,打印机控制部200根据张力传感器S34的检测结果,而对后驱动电机M32的转矩进行反 馈控制,从而对薄片S的处理张力Tb进行调节。
[0054] 此外,打印机控制部200使对收卷轴40进行驱动的收卷电机M40进行旋转,从而 将后驱动辊32所输送的薄片S收卷至收卷轴40上。此时,打印机控制部200对收卷电机 M40的转矩进行控制,从而对从后驱动辊32到收卷轴40为止的薄片S的张力(收卷张力Tc) 进行调节。即,在被配置于后驱动辊32与收卷轴40之间的从动辊41上,安装有对收卷张 力Tc进行调节的张力传感器S41。该张力传感器S41可以由例如对从薄片S受到的力进行 检测的测力传感器构成。而且,打印机控制部200根据张力传感器S41的检测结果,而对收 卷电机M40的转矩进行反馈控制,从而对薄片S的收卷张力Tc进行调节。
[0055] 并且,打印机控制部200还承担上述转向机构2s中的控制功能,根据边缘传感器 Se的检测结果,而对宽度方向驱动机构A20、A21进行反馈控制。具体而言,如图4所示,打 印机控制部200使用内置的转向控制模块210及存储部220,来实施宽度方向移动控制(转 向控制)。
[0056] 图4为,例示执行宽度方向移动控制的电结构的概要的框图。被设置于打印机控 制部200中的转向控制部210,对边缘传感器Se所检测出的薄片S的端部E的宽度方向 Dw上的位置Xe (即,检测结果)、与存储于存储部220中的目标位置Xo之间的偏差ΔΧ (= Xo - Xe)进行计算,并将其输入至内置的反馈电路211中。然后,反馈电路211将该偏差乘 以反馈增益K而得到的操作量Q (=ΚΧΛΧ)提供给宽度方向驱动机构A20、A21。由此,宽 度方向驱动机构A20、A21分别在宽度方向Dw上位移与操作量Q相对应的量,以使偏差ΛΧ 收敛为〇 (即,使检测位置Xe向目标位置Xo接近),从而对薄片S的宽度方向Dw上的位置 进行调节。
[0057] 被设置在打印机控制部200中的存储部220由存储器构成,并对目标位置Xo进行 存储。向存储部220的目标位置Xo的设定既可以通过操作者对操作部140进行操作从而 经由主控制部100来实施,也可以通过转向控制模块210访问存储部220来实施。
[0058] 在以这种方式构成的打印机控制部200中,反馈电路211通过根据边缘传感器的 检测结果,来对宽度方向驱动机构A20、A21进行反馈控制,从而实行宽度方向移动控制。此 时,反馈电路211所执行的反馈控制的频率响应特性能够在与高频频带相对应的第一频率 响应特性和与低频频带相对应的第二频率响应特性之间选择性地进行切换。
[0059] 图5为,表示宽度方向移动控制中的反馈控制的频率响应特性的伯德图的图。第 一频率响应特性RPh具有比较高的截止频率fh,并对截止频率fh以下的频带Wh进行响应。 第二频率响应特性RP1具有与截止频率fh相比较低的截止频率fl (< fh),并对截止频率 fl以下的频带W1进行响应,而对高于截止频率fl的频带Δ W (截止频率fl、fh之间的频 带)无响应。
[0060] 在这种结构中,在反馈电路211以第一频率响应特性RPh执行宽度方向移动控制 的期间内,即使相对于表示高于截止频率fl的急剧的变化的输入偏差Λ X,反馈电路211也 进行响应,从而使薄片S的位置在宽度方向Dw上进行移动。与之相对,在反馈电路211以 第二频率响应特性RP1执行宽度方向移动控制的期间内,由于对于表示高于截止频率fl的 急剧的变化的输入偏差Λ X,反馈电路211不进行响应,因此薄片S的位置不会马上在宽度 方向Dw发生变化,而表现为与截止频率fl相对应的缓慢的变化。
[0061] 另外,在第一频率响应特性RPh和第二频率响应特性RP1之间的切换是通过对反 馈电路211的反馈增益K进行变更而执行的。如此,通过对反馈增益K进行变更,从而能够 容易地对宽度方向位置控制的频率响应特性进行变更。
[0062] 而且,反馈电路211在通过记录头51、52而在薄片上执行图像形成的期间内,以第 一频率响应特性RPh来执行宽度方向移动控制(第一控制模式)。由此,反馈电路211能够 对薄片S的位置变动灵敏地进行响应,从而执行良好的图像形成。另一方面,在图像形成的 执行过程中之外,反馈电路211适当地以第二频率响应特性RP1来执行宽度方向移动控制 (第二控制模式)。另外,第一控制模式和第二控制模式均在于输送方向Ds上对薄片S进行 输送的同时被执行。此时的薄片S的输送速度在第一控制模式和第二控制模式之间既可以 相等,也可以不同。
[0063] 作为执行这种第二控制模式的时刻,可以考虑各种方式。特别是,在对将宽度不同 的多个薄片连接在一起而构成的一张薄片S执行图像形成的情况下,会产生优选执行第二 控制模式的各种时刻。接下来,对在这种薄片S实施图像形成的打印机1中,执行第二控制 模式的具体的时刻进行说明。
[0064] 图6为,表示由图1的印刷装置所执行的动作的一个示例的流程图。图7为,模式 化地表示按照图6的流程图所执行的转向机构的动作的一个示例的图。在图7中,图示了 将转向机构2s在输送方向Ds上展开后的状态。如图7所示,在将宽度互不相同的介质S1、 S2连接在一起而构成了一张薄片S的情况下,在薄片SI、S2的结合处,产生因薄片S的端 部E的位置在宽度方向Dw上发生变化而形成的阶梯部g。由于以阶梯部g为边界,输送方 向Ds的下游侧的薄片S1的宽度与输送方向Ds的上游侧的薄片S2的宽度不同,因此,在将 薄片S1向压纸滚筒30进行输送时、和将薄片S2向压纸滚筒30进行输送时,需要对薄片S 的端部E的位置控制进行变更。因此,例如在对薄片S1结束了图像形成之后,对薄片S2实 施图像形成时等,操作者经由操作部140而将薄片S的纸宽从薄片S1的纸宽变更为薄片S2 的纸宽这一情况,输入至打印机控制部200 (步骤S101)。
[0065] 当存在由操作者进行的输入时(在步骤S101中为"是"时),印刷控制部200对各 种电机]?20、]\01、]\02、]\140进行控制,从而在将预定的张力施加于薄片3的同时开始薄片3 在输送方向Ds上的输送(步骤S102)。在步骤S103中,反馈电路211的控制模式被切换为 第二控制模式,所述反馈电路211在先前所实施的对薄片S1的图像形成的执行过程中,以 第一控制模式执行宽度方向位置控制。如图7的"tl"栏所示,在切换为第二控制模式的时 刻tl处,薄片S的阶梯部g处于与检测区域Re相比靠输送方向Ds上的上游侧的位置处, 边缘传感器Se对薄片S1的端部E进行检测。
[0066] 而且,如图7的"t2"栏所示,当在时刻t2 (>tl)处,随着薄片S而在输送方向Ds 上进行移动的阶梯部g到达检测区域Re时,通过边缘传感器Se而检测到阶梯部g,从而表 示急剧的变化的偏差ΛΧ被输入至反馈电路211。但是,由于反馈电路211的控制模式为第 二控制模式,因此反馈电路211不会对急剧的输入偏差ΛΧ马上进行响应,而是表现出与截 止频率fl相对应的缓慢的变化。因此,在步骤S105中,在宽度方向Dw上使薄片S的位置 缓慢地进行移动,从而执行转向。其结果为,如图7的"t3"栏所示,在时刻t3 (>t2)处, 薄片S中的薄片S2的端部E与目标位置Xol -致。另外,在时刻t3处,薄片S的阶梯部g 完全通过检测区域Re,而位于与检测区域Re相比靠输送方向Ds上的下游侧的位置处,边缘 传感器Se对薄片S2的端部E进行检测。
[0067] 但是,目标位置Xol为,与之前供图像形成的薄片S1的宽度相对应的目标位置Xo。 因此,当将薄片S2的端部E调节为目标位置Xol时,在宽度方向Dw上,薄片S的中心的位 置将偏离压纸滚筒30的中心的位置X30。为了对此进行修正,在步骤S106中,通过操作者 经由操作部140来进行设定、或者通过转向控制模块210访问存储部220,从而将目标位置 X〇从目标位置Xol变更为目标位置X〇2(目标位置变更处理)。此处,目标位置X〇2为,与薄 片S2的宽度相对应的目标位置Xo。由此,如图7的"t4"栏所示。在时刻t4 (>t3)处, 在宽度方向Dw上,薄片S2的端部E的位置相对于新的目标位置X〇2而偏移距离d。
[0068] 因此,在目标位置Xo被变更的时刻t4处,表示急剧的变化的偏差Λ X实际上被输 入至反馈电路211。但是,由于反馈电路211的控制模式为第二控制模式,因此反馈电路211 不会对急剧的输入偏差ΛΧ进行响应,而表现出与截止频率fl相对应的缓慢的变化。因此, 在步骤S107中,在宽度方向Dw上使薄片S的位置缓慢地进行移动,从而执行转向。其结果 为,薄片S中的薄片S2的端部E将与目标位置X 〇2 -致。
[0069] 另外,步骤S107的转向的结果为,薄片S2的端部E与检测区域Re之间的位置关 系在宽度方向Dw上发生偏移。因此,在步骤S108中,例如操作者移动边缘传感器Se来变 更检测区域Re的位置,从而使薄片S2的端部E与检测区域Re之间的位置关系在宽度方向 Dw上适当化。由于当以这种方式对检测区域Re的位置进行变更时,检测区域Re与薄片S 的端部E之间的位置将发生变化,因此表示急剧的变化的偏差ΛΧ实际上被输入至反馈电 路211。但是,由于反馈电路211的控制模式为第二控制模式,因此反馈电路211不会对急 剧的输入偏差ΛΧ马上进行响应,而表现出与截止频率fl相对应的缓慢的变化。因此,在 步骤S109中,在宽度方向Dw上使薄片S的位置缓慢地进行移动,从而执行转向。
[0070] 然后,当在步骤S110中,阶梯部g被收卷至收卷轴40上(S卩,当成为被支承在收卷 轴40上的卷筒的一部分时),在步骤S111中,反馈电路211的反馈增益K被变更(增大),从 而反馈电路211的频带从频带W1变更为频带Wh。另外,阶梯部g被收卷至收卷轴40上的 时刻例如能够根据从检测到阶梯部g的时刻t2起是否经过了如下时间来进行判断,所述时 间为,将从输送路径Pc中的边缘传感器到收卷轴40为止的薄片S的长度除以薄片S的输 送速度而得到的时间。
[0071] 接下来,在步骤S122中,在反馈电路211的控制模式被切换为第一控制模式的状 态下,执行对薄片S2的图像形成。由于在该图像形成的期间中,以第一频率响应特性RPh 来执行宽度方向移动控制,因此反馈电路211能够对薄片S2的位置变动灵敏地进行响应, 从而执行良好的图像形成。然后,当对薄片S2的图像形成结束后,在步骤S113中停止薄片 S的输送。
[0072]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执行根据对薄片S的端部E的位置Xe进 行检测的结果,来对宽度方向Dw上的薄片S的位置进行反馈控制的宽度方向位置控制。并 且,由于当在薄片S上执行图像形成时,以与包含高频频带AW在内的比较高的频带Wh相 对应的第一频率响应特性RPh来执行宽度方向位置控制(第一控制模式),因此能够对薄片 S的位置变动灵敏地进行响应,从而执行良好的图像形成。并且,在该实施方式中,除了这种 第一控制模式以外还能够执行第二控制模式,从而能够以与从高频频带AW偏移到了低频 侧的低频频带W1相对应的第二频率响应特性RP1来执行宽度方向位置控制。因此,通过执 行第二控制模式,从而即使与图像形成时不同的急剧的偏差ΛΧ被输入至反馈电路211,也 能够抑制因反馈电路211而产生的薄片S的位置的急剧变化,从而能够抑制薄片S的褶皱 的产生。其结果为,在该实施方式中,能够在执行图像形成时对薄片S的位置变动灵敏地进 行响应,从而执行良好的图像形成,并且还能够抑制薄片S的褶皱的产生。
[0073] 此外,如该实施方式所示,于在输送方向上对具有因端部E的位置在宽度方向Dw 上发生变化而形成的阶梯部g的薄片S进行输送的打印机1中,在阶梯部随着薄片S的输 送而通过检测区域Re时,与薄片S的阶梯部g相对应的急剧的偏差Λ X将被输入至反馈电 路211。因此,容易产生上述的薄片S的褶皱的问题。与之相对,在该实施方式中,在薄片S 的阶梯部g通过检测区域Re的期间(例如,时刻tl?t3的期间)内执行第二控制模式。由 此,即使对薄片S的阶梯部g进行检测的结果为,急剧的偏差Λ X被输入至反馈电路211,也 能够抑制因反馈电路211而产生的薄片S的位置的急剧变化,从而抑制薄片S的褶皱的产 生。
[0074] 此外,在该实施方式中,根据与阶梯部g相比靠输送方向上的上游侧和靠输送方 向上的下游侧之间的薄片S的端部E的位置的不同,而在宽度方向Dw上对目标位置Xo进行 变更(步骤S106)。如此,通过根据隔着阶梯部g的薄片S的宽度的不同,而在宽度方向Dw 上对薄片S的端部的目标位置Xo进行变更,从而能够在宽度方向Dw上对朝向记录头51、52 而被输送的薄片S适当地进行调节。
[0075] 但是,由于目标位置Xo的变更实际上成为急剧的偏差ΛΧ向反馈电路211的输 入,因此上述这种记录介质的褶皱的产生有可能成为问题。因此,反馈电路211在变更目标 位置X〇的期间内执行第二控制模式。由此,即使对薄片S的端部E的目标位置Xo进行变 更的结果为,急剧的偏差ΛΧ被输入至反馈电路211,也能够抑制因反馈电路211而产生的 薄片S的位置的急剧变化,从而抑制薄片S的褶皱的产生。
[0076] 此外,在该实施方式中,边缘传感器Se的检测区域Re在宽度方向Dw上移动自如。 但是,由于检测区域Re的位移实际上成为急剧的偏差ΛΧ向反馈电路211的输入,因此上 述这种薄片S的褶皱的产生有可能成为问题。因此,反馈电路211在检测区域Re于宽度方 向Dw上进行位移的期间内(步骤S108),执行第二控制模式。由此,即使检测区域Re位移的 结果为,急剧的偏差ΛΧ被输入至反馈电路211,也能够抑制因反馈电路211而产生的薄片 S的位置的急剧变化,从而抑制薄片S的褶皱的产生。
[0077] 此外,在该实施方式中,在步骤S103?步骤S110中执行了第二控制模式之后,宽 度方向位置控制的频率响应特性被变更为第一频率响应特性RPh (步骤S111)。如此,通过 预先将频率响应特性从第二频率响应特性RP1变更为第一频率响应特性RPh,从而能够在 第二控制模式之后,迅速地转换为第一控制模式,进而流畅地开始步骤S112的图像形成。
[0078] 此外,在该实施方式中,设置有操作者能够设定执行第二控制模式的时刻的操作 部140,从而反馈电路211能够在通过操作部140而设定的时刻执行第二控制模式。由此, 例如能够在操作者设定的任意的时刻执行第二控制模式。
[0079] 其他
[0080] 如上所述,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打印机1相当于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一个 示例,放卷轴20、前驱动辊31、后驱动辊32以及收卷轴40协同动作从而作为本发明的"输 送部"的一个示例而发挥功能,放卷轴20、从动辊21以及宽度方向驱动机构A20、A21协同 动作从而作为本发明的"宽度方向位置变更部"的一个示例而发挥功能,边缘传感器Se相 当于本发明的"检测器"的一个示例,反馈电路211相当于本发明的"控制部"的一个示例, 记录头51、52相当于本发明的"图像形成部"的一个示例,收卷轴40相当于本发明的"收卷 辊"的一个示例,操作部140相当于本发明的"输入设定部"的一个示例,薄片S相当于本发 明的"记录介质"的一个示例。
[0081] 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能够对上述方 式施加各种变更。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反馈电路211所执行的反馈控制的频率响应特 性的切换,是通过对反馈电路211的反馈增益K进行变更而执行的。但是,也可以采用如下 方式,即,在反馈电路211中内置通过仅传递预定的频率(例如,上述的频率fl)以下的频带 的低通滤波器的路径、和不通过低通滤波器的路径,通过对这些路径进行切换从而来执行 频率响应特性的切换。
[0082] 此外,执行第二控制模式的时刻不限定于在上述中所例示的时刻。因此,只需在存 在急剧的偏差ΛΧ被输入至反馈电路211的可能性的情况下,不限定于上述时刻而以第二 控制模式来执行宽度方向位置控制即可。
[0083] 此外,虽然在上述说明中并未特别指出,但是在第一控制模式和第二控制模式下, 既可以使施加于薄片S上的张力相同,也可以进行变更。在这种情况下,优选为,使在第一 控制模式下施加于薄片上的张力小于在第二控制模式下施加于薄片上的张力。
[0084]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使薄片S的中心线与压纸滚筒30的中心线的位置X30 一致的方式执行薄片S的位置控制。但是,并不一定需要以使薄片S的中心线与压纸滚筒 30的中心线的位置X30 -致的方式执行薄片S的位置控制。
[0085] 对于边缘传感器Se的结构、配置、个数等也可以进行适当改变。此外,对于使薄 片S的位置在宽度方向Dw上进行移动的具体结构而言,也并不限定于在上述中所例示的结 构。因此,可以通过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倾斜补正部这种结构而使薄片S的位置在宽度 方向Dw上发生变化,也能够将对薄片的蜿蜒进行控制等所使用的各种结构用于使薄片S的 位置在宽度方向Dw上发生变化。
[0086] 符号说明
[0087] 1…打印机;2s···转向机构;20…放卷轴;21···从动棍;Se···边缘传感器;A20… 宽度方向驱动机构;A21…宽度方向驱动机构;31…前驱动辊;32···后驱动辊;40…收卷 轴;51···记录头;52···记录头;200…打印机控制部;210…转向控制模块;211…反馈电路; 220…存储部;140…操作部;S…薄片;E…薄片S的端部;Xo、Xol、X〇2…目标位置;Xe…检 测位置;RPh···第一频率响应特性;RP1···第二频率响应特性;AW···高频频带。
【权利要求】
1. 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输送部,其在向记录介质施加张力的同时朝向输送方向对所述记录介质进行输送; 宽度方向位置变更部,其在与所述输送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上对所述记录介质的位置 进行变更; 检测器,其在检测区域内对所述宽度方向上的所述记录介质的端部的位置进行检测; 控制部,其执行宽度方向位置控制,在所述宽度方向位置控制中,通过根据所述检测器 的检测结果来使所述宽度方向位置变更部进行动作,从而对所述宽度方向上的所述记录介 质的位置进行反馈控制; 图像形成部,其与所述记录介质对置配置,并实施在所述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的图像 形成; 所述控制部具有第一控制模式和第二控制模式,其中,所述第一模式为,在所述图像形 成的执行过程中,以与包含高频频带的频带相对应的第一频率响应特性来执行所述宽度方 向位置控制的模式,所述第二控制模式为,以与从所述高频频带偏移到了低频侧的频带相 对应的第二频率响应特性来执行所述宽度方向位置控制的模式。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输送部在所述输送方向上对具有阶梯部的记录介质进行输送,所述阶梯部因所述 端部的位置在所述宽度方向上发生变化而形成。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部在所述记录介质的所述阶梯部于所述输送方向上通过所述检测区域的期 间内执行所述第二控制模式。
4. 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部以使所述检测器所检测出的所述记录介质的所述端部的位置接近目标位 置的方式进行反馈控制,从而实施所述宽度方向位置控制。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部能够执行目标位置变更处理,在所述目标位置变更处理中,通过根据与所 述阶梯部相比靠输送方向上的下游侧和靠输送方向上的上游侧之间的所述记录介质的所 述端部的位置的不同,而在所述宽度方向上对所述目标位置进行变更,从而在所述宽度方 向上对朝向所述图像形成部而被输送的所述记录介质的位置进行调节,在执行所述目标位 置变更处理的期间内执行所述第二控制模式。
6. 如权利要求2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检测器的所述检测区域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移动自如, 所述控制部在所述检测区域于所述宽度方向上进行位移的期间内执行所述第二控制 模式。
7. 如权利要求2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部在执行了所述第二控制模式之后,将所述宽度方向位置控制的频率响应特 性变更为所述第一频率响应特性。
8.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还具备收卷辊,所述收卷辊在与所述图像形成部相比靠所述输送方向上的下游侧的位 置处对所述记录介质进行收卷, 所述控制部在执行了所述第二控制模式之后所述记录介质的所述阶梯部被收卷至所 述收卷辊后,再将所述宽度方向位置控制的频率响应特性变更为第一频率响应特性。
9. 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还具备输入设定部,所述输入设定部为,操作者能够设定执行所述第二控制模式的时 刻的构件, 所述控制部于在所述输入设定部中所设定的所述时刻执行所述第二控制模式。
10. 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部通过对在所述宽度方向位置控制中实施的反馈控制的反馈增益进行变更, 从而在所述第一频率响应特性和所述第二频率响应特性之间对所述宽度方向位置控制的 频率响应特性进行变更。
11. 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部通过对所述输送部进行控制,从而使执行所述第二控制模式的过程中的所 述记录介质的张力小于执行所述第一控制模式的过程中的所述记录介质的张力。
12. -种记录介质的输送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朝向输送方向而对记录介质进行输 送,并包括: 对与所述输送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上的所述记录介质的端部的位置进行检测的工 序; 以在第一控制模式和第二控制模式之间进行切换的方式执行宽度方向位置控制的工 序,在所述宽度位置方向控制中,根据对所述记录介质的所述端部的位置进行检测的结果, 而对所述宽度方向上的所述记录介质的位置进行反馈控制, 所述第一控制模式为,在所述图像形成的执行过程中,以与包含高频频带的频带相对 应的第一频率响应特性来执行所述宽度方向位置控制的模式,所述第二控制模式为,以与 从所述高频频带偏移到了低频侧的频带相对应的第二频率响应特性来执行所述宽度方向 位置控制的模式。
【文档编号】B41J15/04GK104057726SQ201410100824
【公开日】2014年9月24日 申请日期:2014年3月18日 优先权日:2013年3月19日
【发明者】大场将史, 德岛大己 申请人: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