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体喷射头以及液体喷射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2518959阅读:350来源:国知局
液体喷射头以及液体喷射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可实现小型化的液体喷射头以及液体喷射装置。该液体喷射头具备液体喷出单元(1001),液体喷出单元(1001)具备:压力产生室组,其由与设置于喷嘴面上的喷嘴(21)以成对的方式连通且在第一方向上设置有多个的压力产生室(12)构成;外壳部件(40),其与压力产生室组连通且保持液体,外壳部件在液体喷出方向的相反侧且在从该相反侧俯视观察压力产生室组时的第一方向上的两端的压力产生室之间的位置处,具有至少一个以上的液体导入口(44),第一液体喷出单元(1001A)与第二液体喷出单元(1001B)在与第一方向(X)正交的第二方向(Y)上,被配置于彼此的第一方向实质平行的位置处,并且外壳部件的分别与第一液体喷出单元以及第二液体喷出单元对应的液体导入口的位置在第二方向上不重叠。
【专利说明】液体喷射头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从喷嘴喷射液体的液体喷射头以及液体喷射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作为液体而喷出油墨的喷墨式记录头以及喷墨式记录装置。

【背景技术】
[0002]作为喷出液滴的液体喷射头的代表例,可以列举出喷出油墨滴的喷墨式记录头。作为该喷墨式记录头,例如提出有如下的记录头,所述记录头具备:头芯片,其具备形成有与喷嘴连通的压力产生室的流道形成基板;外壳部件,其对与被设置于头芯片中的压力产生单元连接的配线基板进行保持;流道部件,其被设置于该外壳部件的液体导入口上(例如,参照专利文献0。
[0003]然而,虽然外壳部件与流道部件的连接是通过在被设置于外壳部件的导入口上连接流道部件来实施的,但如果相邻的导入口较近,则无法充分地确保形成与两者连通的流道的流道部件的壁厚,从而存在无法确保流道部件的必要强度,或无法充分地取得外壳部件与流道部件之间的粘合余量等问题,而且,还存在在流道部件内的流道的形成或配置等中产生限制,特别是对实现头整体的小型化方面造成限制的问题。
[0004]另外,这种问题并不限定于喷墨式记录头,在喷射其他液体的液体喷射头中也同样存在。
[000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115918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6]本发明鉴于这种实际情况,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小型化的液体喷射头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0007]解决上述课题的本发明的方式在于一种液体喷射头,其特征在于,具备液体喷出单元,所述液体喷出单元具备:压力产生室组,其由与被设置于喷嘴面上的喷嘴以成对的方式连通且在第一方向上被设置有多个的压力产生室构成;外壳部件,其与所述压力产生室组连通且对液体进行保持,所述外壳部件在液体喷出方向的相反侧,且在从所述相反侧俯视观察所述压力产生室组时的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两端的压力产生室之间的位置处,具有至少一个以上的液体导入口,第一液体喷出单元和第二液体喷出单元在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上,被配置于彼此的第一方向实质上平行的位置处,并且所述外壳部件的分别与所述第一液体喷出单元以及所述第二液体喷出单元对应的液体导入口的位置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不重叠。
[0008]在所涉及的方式中,由于分别与第一液体喷出单元以及第二液体喷出单元对应的液体导入口的位置在第二方向上不重叠,因此能够在将喷嘴列的间隔保持得较小且充分地确保了形成与第一液体喷出单元以及第二液体喷出单元的液体导入口连接的流道的流道部件的壁厚的同时,实现小型化。
[0009]在此,优选为,具备如下流道的流道部件以跨越所述第一液体喷出单元与所述第二液体喷出单元的方式而被设置,其中,所述流道为,分别与所述第一液体喷出单元的液体导入口和所述第二液体喷出单元的液体导入口连通且合流的流道。由此,能够实现头的进一步的小型化。
[0010]此外,优选为,被设置于与所述第一液体喷出单元的液体导入口连通的流道的上游处的过滤器,和被设置于与所述第二液体喷出单元的液体导入口连通的流道的上游处的过滤器成为一体。据此,能够实现头的进一步的小型化,而且还能够实现组装作业的效率化。
[0011]此外,优选为,在将所述第一液体喷出单元与所述第二液体喷出单元设为单元对,且单元对排列存在有多对的情况下,一方单元对的另一方单元对侧的液体导入口与所述另一方单元对的所述一方单元对侧的液体导入口的位置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不重叠。据此,由于一方单元对的另一方单元对侧的液体导入口与所述另一方单元对的所述一方单元对侧的液体导入口的位置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不重叠,因此能够在将喷嘴列的间隔保持得较小且充分地确保了形成流道的流道部件的壁厚的同时,实现小型化。
[0012]此外,优选为,具备如下流道的流道部件以跨越所述一方单元对与所述另一方单元对的所有的所述第一液体喷出单元和所述第二液体喷出单元的方式而被设置,其中,所述流道为,分别与所述一方单元对的所述第一液体喷出单元的液体导入口和所述第二液体喷出单元的液体导入口,以及所述另一方单元对的所述第一液体喷出单元的第一液体导入口和所述第二液体喷出单元的液体导入口连通且合流的流道。据此,能够实现头的进一步的小型化。
[0013]此外,优选为,被设置于与所述一方单元对以及所述另一方单元对中的所有的所述第一液体喷出单元的液体导入口连通的流道的上游处的过滤器,和被设置于与所述第二液体喷出单元的液体导入口连通的流道的上游处的过滤器成为一体。据此,能够实现头的进一步的小型化,而且还能够实现组装作业的效率化。
[0014]此外,优选为,所述第一液体喷出单元的液体导入口与所述第二液体喷出单元的液体导入口被设置于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两端的压力产生室之间的中央处。据此,不用变更部件的设计,而仅通过变更配置便能够使分别与第一液体喷出单元和第二液体喷出单元对应的液体导入口的位置在第二方向上不重叠,从而能够将喷嘴列的间隔保持得较小且充分地确保了形成流道的流道部件的壁厚的同时,实现小型化。
[0015]此外,优选为,所述外壳部件为在所述第一液体喷出单元与所述第二液体喷出单元中分体的部件,所述第一液体喷出单元的第一外壳部件的液体导入口与所述第二液体喷出单元的第二外壳部件的液体导入口被设置于,从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两端的压力产生室之间的中央错开的位置上,且所述第一外壳部件与所述第二外壳部件为通用的部件。据此,能够在不增加部件件数的条件下,使分别与第一液体喷出单元和第二液体喷出单元对应的液体导入口的位置在第二方向上不重叠,从而能够在将喷嘴列的间隔保持得较小且充分地确保了形成流道的流道部件的壁厚的同时,实现小型化。
[0016]此外,本发明的其他方式在于一种液体喷射装置,其具备上文所述的液体喷射头。
[0017]在所涉及的方式中,能够实现具有如下头的的液体喷射装置,即,在将喷嘴列的间隔保持得较小且充分地确保了形成与第一液体喷出单元以及第二液体喷出单元的液体导入口连接的流道的流道部件的壁厚的同时,实现了小型化的头。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一所涉及的第一液体喷出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0019]图2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一所涉及的第一液体喷出单元的俯视图。
[0020]图3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一所涉及的第一液体喷出单元的剖视图。
[0021]图4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一所涉及的第二液体喷出单元的俯视图。
[0022]图5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一所涉及的喷墨式记录头的分解立体图。
[0023]图6为喷墨式记录头的8-8,线首I』视图。
[0024]图7为将喷墨式记录头的主要部分放大后的剖视图。
[0025]图8为模式化地表示喷墨式记录头的导入口的配置的俯视图。
[0026]图9为模式化地表示喷墨式记录头的导入口的配置的俯视图。
[0027]图10为模式化地表示喷墨式记录头的导入口的配置的俯视图。
[0028]图11为模式化地表示喷墨式记录头的导入口的配置的俯视图。
[0029]图12为模式化地表示喷墨式记录头的导入口的配置的俯视图。
[0030]图13为模式化地表示喷墨式记录头的导入口的配置的俯视图。
[0031]图14为模式化地表示喷墨式记录头的导入口的配置的俯视图。
[0032]图15为表示喷墨式记录装置的一个示例的概要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3]以下,根据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0034]实施方式一
[0035]首先,对被设置于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一所涉及的记录头的一个示例的喷墨式记录头(以下,仅称为记录头)中的液体喷出单元的一个示例进行说明。另外,图1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一所涉及的第一液体喷出单元的分解立体图,图2为第一液体喷出单元的俯视图,图3为第一液体喷出单元的剖视图。
[0036]如图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出单元为,被搭载于作为液体喷射头的一个示例的喷墨式记录头上的第一液体喷出单元1001八、10018,且由液体喷出单元1001八以及10018这两个单元构成了液体喷出单元对1001。第一液体喷出单元1001八、10018具备头主体11、被固定于头主体11的一面侧的外壳部件40等多个部件。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头主体11具备:流道形成基板10 ;连通板15,其被设置于流道形成基板10的一面侧;喷嘴板20,其被设置于连通板15的与流道形成基板10相反的面侧;保护基板30,其被设置于流道形成基板10的与连通板15相反的一侧;可塑性基板45,其被设置于连通板15的设置有喷嘴板20的面侧。
[0037]构成头主体11的流道形成基板10能够使用不锈钢或附等金属、以21~02或八1203为代表的陶瓷材料、玻璃陶瓷材料、如180、1^\103这样的氧化物等。在本实施方式中,流道形成基板10由单晶硅基板构成。通过从一面侧对该流道形成基板10进行各向异性蚀刻,从而并排设置有由多个隔壁划分形成的压力产生室12。以后,将该方向称为压力产生室12的并排设置方向或第一方向X。
[0038]一个液体喷出单元1001八以及10018具备一个被并排设置为列状的多个压力产生室12的组。此外,在流道形成基板10上,于第一方向X上并排设置压力产生室12而成的列被设置有与多个单兀对应的多列,在本实施方式中,被设置有与一对液体喷出单兀对应的两列。以下,将设置有多列该压力产生室12沿着第一方向X而形成的压力产生室12的列的排列设置方向称作第二方向V。而且,将与第一方向X以及第二方向V正交的方向称作油墨滴(液滴)的喷出方向或第三方向2。顺便说明一下,流道形成基板10、连通板15、喷嘴板20在第三方向2上被层叠。
[0039]此外,可以在流道形成基板10上,于压力产生室12的第二方向V上的一端部侧,设置有与该压力产生室12相比开口面积较小从而对向压力产生室12流入的油墨施加流道阻力的供给通道等。
[0040]此外,在流道形成基板10的一面侧依次层叠有连通板15和喷嘴板20。即,具备被设置于流道形成基板10的一面上的连通板15,和被设置于连通板15的与流道形成基板10相反的面侧的具有喷嘴21的喷嘴板20。
[0041]在连通板15上设置有将压力产生室12与喷嘴21连通的喷嘴连通通道16。连通板15具有大于流道形成基板10的面积,喷嘴板20具有小于流道形成基板10的面积。由于通过以此种方式设置连通板15而使喷嘴板20的喷嘴21与压力产生室12分离,因此处于压力产生室12中的油墨不易受到因喷嘴21附近的油墨产生的油墨中的水分的蒸发而引发的增稠的影响。此外,由于喷嘴板20只需对连通压力产生室12与喷嘴21的喷嘴连通通道16的开口进行覆盖即可,因此能够使喷嘴板20的面积比较小,从而能够实现成本的降低。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喷嘴板20的喷嘴21被开口且油墨滴被喷出的面称为液体喷射面203。
[0042]此外,在连通板15上设置有构成歧管100的一部分的第一歧管部17和第二歧管部18。
[0043]第一歧管部17被设置为,在厚度方向(连通板15与流道形成基板10的层叠方向)上贯穿连通板15。
[0044]此外,第二歧管部18被设置为,未在厚度方向上贯穿连通板15,而是在连通板15的喷嘴板20侧开口。
[0045]而且,在连通板15上,针对各个压力产生室12而独立地设置有与压力产生室12的第二方向V上的一端部连通的供给连通通道19。该供给连通通道19将第二歧管部18与压力产生室12连通。即,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与喷嘴21和第二歧管部18连通的独立流道,而设置有供给连通通道19、压力产生室12和喷嘴连通通道16。
[0046]作为这种连通板15,能够使用不锈钢或镍(附)等金属,或者锆(26等的陶瓷等。另外,连通板15优选使用线膨胀系数与流道形成基板10相等的材料。即,在作为连通板15而使用了线膨胀系数与流道形成基板10具有较大差异的材料的情况下,在被加热或冷却的条件下,将因流道形成基板10与连通板15的线膨胀系数的不同而产生翘曲。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连通板15使用与流道形成基板10相同的材料、即单晶硅基板,从而能够抑制由于热而产生的翘曲或由于热而产生的裂缝、剥离等的发生。
[0047]在喷嘴板20上,形成有经由喷嘴连通通道16而与各个压力产生室12连通的喷嘴21。即,在喷嘴21中,喷射相同种类的液体(油墨)的喷嘴在第一方向X上被并排设置,并且在该第一方向X上并排设置而成的喷嘴21的列在第二方向X上形成有两列。
[0048]即,在本实施方式中,被设置于液体喷射面203上的喷嘴组在本实施方式中是指,在第一方向X上并排设置而成的喷嘴列。该喷嘴列(喷嘴组)针对每个第一液体喷出单元1001八、10018而设置,且在液体喷出单元对1001中,在作为基准方向的第二方向V上设置有两列。在此,喷嘴组并不限定于在第一方向X上并排设置为直线状的结构,例如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即,在第一方向X上并排的喷嘴21交替地被配置于在第二方向V上错开的位置上的结构,即被配置为所谓的交错状的结构。此外,喷嘴组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即,在第一方向X上并排的每多个喷嘴21在第二方向V上错开配置的结构。即,喷嘴组只需由被设置于液体喷射面203上的多个喷嘴21构成即可,其配置并不被特别限定。但是,通常情况下,如果欲高密度地配置多个喷嘴21 (多喷嘴化),则会使喷嘴21在并排设置的方向(第一方向父)上长条化。即,在液体喷出单元对1001中,通常情况下,第一方向X为长边方向,第二方向V为短边方向。而且,由于对应于喷嘴21而配置压力产生室12,并且对应于压力产生室12而设置使油墨产生压力变化的压力产生单元,因此在第一方向X上并排设置有多个压力产生室12以及多个作为压力产生单元的压电致动器130。而且,虽然详细情况将在后文中叙述,但向多个以高密度被形成的压电致动器130供给电信号的配线部件121充分利用基板上的压电致动器130的并排设置方向、即第一方向长边方向)上的空间,而与压电致动器130连接。因此,薄片状的配线部件121的宽度将沿着压电致动器130的并排设置方向而配置。即,通过将薄片状的配线部件121的宽度方向设为压电致动器130的并排设置方向,从而即使以高密度配置众多压电致动器130,也能够良好地实施压电致动器130与配线部件121的连接。
[0049]作为这种喷嘴板20,例如能够使用不锈钢(%?等金属、聚酰亚胺树脂之类的有机物或者单晶娃基板等。另外,通过使用单晶娃基板以作为喷嘴板20,从而使喷嘴板20与连通板15的线膨胀系数相等,由此能够抑制由于被加热或冷却而产生的翘曲或由于热而产生的裂缝、剥离等的发生。
[0050]另一方面,在流道形成基板10的与连通板15相反的面侧形成有振动板50。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振动板50而设置了弹性膜51和绝缘体膜52,所述弹性膜51被设置于流道形成基板10侧且由氧化硅构成,所述绝缘体膜52被设置于弹性膜51上且由氧化锆构成。另外,压力产生室12等液体流道通过从一面侧(接合有喷嘴板20的面侧)对流道形成基板10进行各向异性蚀刻而被形成,压力产生室12等液体流道的另一面通过弹性膜51而被形成。
[0051]此外,在振动板50的绝缘体膜52上层叠形成有第一电极60、压电体层70和第二电极80,从而构成了压电致动器130。在此,压电致动器130是指,包括第一电极60、压电体层70以及第二电极80的部分。通常情况下,以如下方式构成,即,将压电致动器130的任意一方的电极设为共用电极,并针对每个压力产生室12而对另一方的电极以及压电体层70进行图案形成。而且,在此,将由被进行了图案形成的任意一方的电极以及压电体层70构成,且通过向两个电极施加电压而产生压电变形的部分称为压电体有源部。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第一电极60设为压电致动器130的共用电极,将第二电极80设为压电致动器130的独立电极,但也可以根据驱动电路、配线的情况进行相反设置。另外,虽然在上述示例中,由于第一电极60跨多个压力产生室12而连续设置,因此第一电极60作为振动板的一部分而发挥功能,但显然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不设置上述的弹性膜51以及绝缘体膜52,而仅由第一电极60作为振动板来发挥作用。此外,压电致动器130本身也可以实质上兼作振动板。但是,在于流道形成基板10上直接设置第一电极60的情况下,优选为,用绝缘性的保护膜来保护第一电极60,以避免第一电极60与油墨导通的情况。即,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在基板(流道形成基板10)上隔着振动板50而设置了第一电极60的结构,但并不特别限定于此,也可以不设置振动板50而将第一电极60直接设置于基板上。换言之,第一电极60可以作为振动板而发挥作用。即,所谓的基板上既包括基板的紧上方,也包括在与基板之间存在有其他部件的状态(上方)。
[0052]而且,在这种压电致动器130的作为独立电极的各个第二电极80上,分别连接有引线电极90的一端部,所述引线电极90例如由金(如)等构成,并从第二电极80的与供给连通通道19相反的一侧的端部附近被引出,且延伸设置至振动板50上。此外,在引线电极90的另一端部上连接有设置了驱动电路120的配线部件121,所述驱动电路120用于对后文叙述的作为压力产生单元的压电致动器130进行驱动。配线部件121为挠性(柔性)的薄片状部件,例如能够使用⑶? 011 覆晶薄膜)基板等。另外,也可以不在配线部件121上设置驱动电路120。即,配线部件121并不限定于⑶?基板,也可以为叩0
?1已1: (^16,柔性扁平电缆)、011X1111:,挠性印刷电路板)等。此夕卜,也可以在配线部件121上设置驱动电路120(与前文重复,应删除^
[0053]另外,引线电极90的与配线部件121连接的另一端部在第一方向X上被并排设置。顺便说明一下,虽然也考虑将引线电极90的另一端部延伸设置至流道形成基板10的第一方向X上的一端部侧,并将引线电极90的另一端部在第二方向V上并排设置,但这将需要引导引线电极90的空间,从而致使记录头大型化并升高成本。此外,如果高密度且数量众多地设置压电致动器130从而实施多喷嘴化,则引线电极的宽度将变窄,从而电阻将变高。因此,由于对引线电极90进行引导,从而电阻将进一步升高,由此存在无法正常驱动压电致动器130的可能性。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引线电极90的另一端部侧延伸设置于在第二方向V上并排设置的压电致动器130的两列之间,并将引线电极90的另一端部在第一方向X上并排设置,从而记录头1不会大型化,由此能够实现小型化以及低成本化,并且能够抑制引线电极90的电阻升高的情况,从而能够实施高密度且数量众多地设置压电致动器130的多喷嘴化。
[0054]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第二方向X上,于压电致动器130的列之间设置引线电极90的另一端部,并于压电致动器130的列之间连接引线电极90与配线部件121,因此一个配线部件121经由引线电极90而与两列压电致动器130连接。当然,配线部件121的数量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针对压电致动器130的每列而设置配线部件121。如本实施方式这样,通过针对压电致动器130的两列而设置一个配线部件121,从而能够减小连接配线部件121与引线电极90的空间,由此能够实现记录头1的小型化。顺便说明一下,在针对压电致动器130的每列而设置配线部件121的情况下,虽然也考虑将引线电极90延伸设置至与压电致动器130的列之间相反的一侧,但在这种结构中,由于额外需要连接引线电极与配线部件的空间,并且在外壳部件等上引出配线部件121的区域也变为两处,因此将使记录头1大型化。即,如本实施方式这样,通过将引线电极90设置于两个压电致动器130的列之间,从而能够用一个配线部件121同时连接两列的压电致动器130。如此与引线电极90连接的薄片状的配线部件121的宽度方向,沿着第一方向X而被配置。
[0055]此外,在流道形成基板10的作为压力产生单元的压电致动器130侧的面上,接合有与流道形成基板10具有大致相同的大小的保护基板30。保护基板30具有保持部,所述保持部为用于保护压电致动器130的空间。保持部31针对由在第一方向X上并排设置的压电致动器130构成的每列而独立设置,在两个保持部31之间(第二方向”设置有在厚度方向上贯穿的贯穿孔32。引线电极90的另一端部以露出于该贯穿孔32内的方式而延伸设置,引线电极90与配线部件121在贯穿孔32内电连接。
[0056]另外,在这种结构的头主体11上固定有外壳部件40,所述外壳部件40与头主体11 一起划分形成了与多个压力产生室12连通的歧管100。外壳部件40八、408针对每个液体喷出单元1001八、10018而被设置,且一对外壳部件40八、408具有在俯视观察时与上述的连通板15大致相同的形状,并且在与保护基板30接合的同时也与上文所述的连通板15接合。具体而言,外壳部件401408在保护基板30侧具有可收纳流道形成基板10以及保护基板30的深度的凹部41八、418。该凹部41八、418具有与保护基板30的被接合于流道形成基板10上的面相比较宽的开口面积。而且,在流道形成基板10等被收纳于凹部41八、418中的状态下,凹部41八、418的喷嘴板20侧的开口面通过连通板15而被密封。由此,在流道形成基板10的外周部,通过外壳部件40八、408与头主体11而划分形成了对液体进行保持的第三歧管部42。而且,通过被设置于连通板15上的第一歧管部17以及第二歧管部18,和由外壳部件401408与头主体11划分形成的第三歧管部42而构成了本实施方式的歧管100。即,歧管100具备第一歧管部17、第二歧管部18以及第三歧管部42。此外,本实施方式的歧管100在第二方向V上被配置于两列压力产生室12的两外侧,并且,被设置于两列压力产生室12的两外侧的两个歧管100以在液体喷出单元对1001内未连通的方式而分别独立地设置。即,针对本实施方式的压力产生室12的每列(在第一方向X上并排设置而成的列)以连通的方式而设置有一个歧管100。换言之,针对每个喷嘴组而设置有歧管100。当然,两个歧管100也可以连通。
[0057]此外,在各外壳部件40八、408上设置有导入口 44八、448,所述导入口 44八、448与歧管100连通并用于向各个歧管100供给油墨。在本实施方式中,导入口 44八、448针对与液体喷出单元1001八、10018分别对应的每个歧管100而设置。即,具备第一导入口 44八和第二导入口 448,所述第一导入口 44八经由一方歧管100而与对应于液体喷出单元1001八的一方喷嘴组连通,所述第二导入口 448经由另一方歧管100而与对应于液体喷出单元10018的另一方喷嘴组连通。另外,将第一导入口 44八与第二导入口 448统称为导入口 44。
[0058]此外,外壳部件401408隔开如下间隔而配置,所述间隔为,与保护基板30的贯穿孔32连通且供配线部件121插穿的间隔,该间隔成为与贯穿孔32连通的连接口 43。即,在第二方向^上,于连接口 43(贯穿孔32)的两侧设置有第一导入口 44八与第二导入口 448。也就是说,在作为基准方向的第二方向V上,于第一导入口 44八与第二导入口 448之间,配线部件121的一端部经由引线电极90而与作为压力产生单元的压电致动器130连接。而且,配线部件121的另一端部在贯穿孔32以及连接口 43的贯穿方向、即第三方向2上,向与油墨滴的喷出方向相反的一侧延伸设置。另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外壳部件40八、408设为分体部件,但也可以将两者设为一体,并在供配线部件121插穿的区域处设置开口。
[0059]在此,第一导入口 44八的位置与第二导入口 448的位置沿着第一方向X而错开,第一导入口 44八与第二导入口 448之间的距离与未沿着第一方向X而错开配置的情况相比而增大。该距离在后文叙述的流道基板的设计上具有重大意义,优选为,在充分地确保了配置分别与外壳部件40八、408的第一导入口 44八以及第二导入口 448连通的流道的流道部件的壁厚从而确保了机械强度,并充分地确保了粘合余量且实现了小型化的基础上,尽量拉开距离。另一方面,如果欲将第一导入口 44八以及第二导入口 448配置于外壳部件40八以及408的第一方向长边方向)上的中央处来增大距离,则喷嘴列的第二方向X上的间隔将变大,结果难以实现头的小型化。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第一导入口 44八与第二导入口 448的位置沿着第一方向X错开而沿着第二方向V不重叠,从而在将喷嘴列的间隔保持得较小且充分地确保了流道部件的流道的壁厚的同时,实现小型化。
[0060]虽然第一导入口 44八以及第二导入口 448的位置为,从第一方向X上的两端的压力产生室12的中间位置起沿着第一方向X而分别向相反方向错开的位置,但错开量并未被特别限定。虽然第一导入口 44八、第二导入口 448的错开量既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但优选将错开量设为相同。在错开量相同的情况下,能够将外壳部件40八与外壳部件408设为通用的部件,从而能够反转使用相同部件来作为外壳部件40八、408,由此能够实现部件件数的减少。
[0061]另外,作为这种外壳部件40的材料,例如能够使用树脂或金属等。顺便说明一下,作为外壳部件40,能够通过对树脂材料进行成形从而以低成本进行量产。
[0062]此外,在连通板15的第一歧管部17以及第二歧管部18所开口的面上设置有可塑性基板45。该可塑性基板45具有在俯视观察时与上文所述的连通板15大致相同的大小,且设置有使喷嘴板20露出的第一露出开口部453。而且,该可塑性基板45在通过第一露出开口部453而使喷嘴板20露出的状态下,对第一歧管部17与第二歧管部18的液体喷射面203侧的开口进行密封。
[0063]即,可塑性基板45划分形成歧管100的一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这种可塑性基板45具有密封膜46和固定基板47。密封膜46由具有挠性的膜状的薄膜(例如,由聚苯硫醚等形成的厚度在200 0以下的薄膜)构成,固定基板47由不锈钢(%?等金属等的硬质的材料形成。由于该固定基板47的与歧管100对置的区域成为在厚度方向上被完全除去的开口部48,因此歧管100的一面成为可塑性部49,所述可塑性部49为仅通过具有挠性的密封膜46而被密封的挠性部。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应于一个歧管100而设置有一个可塑性部49。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歧管100被设置为两个,因此隔着喷嘴板20而在第二方向X的两侧设置有两个可塑性部49。
[0064]在这种结构的第一液体喷出单元1001八以及10018中,在喷射油墨时,经由导入口44而获取油墨,并且从歧管100直至喷嘴21的流道内部被油墨充满。之后,通过根据来自驱动电路120的信号,而向与压力产生室12相对应的各个压电致动器130施加电压,从而使振动板15同压电致动器130 —起挠曲变形。由此,压力产生室12内的压力升高从而油墨滴从预定的喷嘴21被喷射。
[0065]另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液体喷出单元的一个示例而例示了第一液体喷出单元1001八以及10018,但并不特别限定于此。在本实施方式的记录头1中,具有第一液体喷出单元1001八以及10018与第二液体喷出单元1002八以及10028,所述第二液体喷出单元1002八以及10028虽然具有与上文所述的第一液体喷出单元1001八以及10018大致相同的构造,但歧管100在第一方向X上被分割成三个。顺便说明一下,以下,将第一液体喷出单元1001八以及10018、第二液体喷出单元1002八以及10028统称为液体喷出单元1000。在此,参照图4对被搭载于本实施方式的喷墨式记录头1上的第二液体喷出单元1002八以及10028进行说明。另外,图4为表示第二液体喷出单元的俯视图。
[0066]第二液体喷出单元1002八以及10028在第二方向X上,于喷嘴21的两侧设置有歧管100。此外,被设置于第二方向V上的两侧的歧管100分别在第一方向X上被分割成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被分割成三个。由此,在第二液体喷出单元1002八以及10028上分别设置有三个歧管100,从而共计设置有六个歧管100。此外,可塑性部49(开口部48)针对被划分形成的每个歧管100而被设置。而且,导入口 44针对各个歧管100而被设置。即,本实施方式的第二液体喷出单元1002八以及10028分别具有在第一方向X上并排设置了三个歧管100的列,在液体喷出单元对1002中,在第二方向X上设置两列。而且,导入口 44被设置于各个歧管100的第一方向X上的中央部处。因此,各个液体喷出单元1002八以及10028的导入口 44在第一方向X上并排设置有三个而形成为列。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与第二液体喷出单元1002八相对应的导入口 44称为第一导入口 4扣、440、442,将与第二液体喷出单元10028相对应的导入口 44称为第二导入口 44?、44144!1。即,在本实施方式的第二液体喷出单元1002八、10028中,第一导入口 440与第二导入口 44?的沿着第二方向X的位置、第一导入口 440与第二导入口 4%的沿着第二方向V的位置以及第一导入口 442与第二导入口44?的沿着第二方向X的位置,并未沿第二方向V错开而是相一致,并且分别位于第一方向X上的两端的压力产生室12的中央处。
[0067]虽然仅通过由这种第二液体喷出单元1002八、10028构成的液体喷出单元对1002无法获得上文所述的本发明的效果,但能够通过与由上文所述的第一液体喷出单元1001八、10018构成的液体喷出单元对1001组合使用,而起到上文所述的效果。
[0068]即,如果将液体喷出单元对1001与液体喷出单元对1002邻接配置而作为液体喷出头,则第一液体喷出单元1001八与第二液体喷出单元10028,或者第一液体喷出单元10018与第二液体喷出单元1002八将被邻接配置,当设计在液体喷出单元对1001以及液体喷出单元对1002中共用的流道部件时,使第一液体喷出单元1001八的第一导入口 44八与第二液体喷出单元10028的第二导入口 44?、44144!1的沿着第二方向X的位置,或者第一液体喷出单元10018的第二导入口 448与第二液体喷出单元1002八的第一导入口 4扣、440、442的沿着第二方向X的位置不重叠,从而能够起到与上文所述的液体喷出单元对1001相同的效果。另外,这一点的详细情况将在后文叙述。
[0069]与第一液体喷出单元1001八、10018相同,在第二液体喷出单元1002八、10028中,也在作为基准方向的第二方向V上,于第一导入口 4扣?442与第二导入口 44??44?之间,配线部件121 (未图示)的一端部经由引线电极90而与作为压力产生单元的压电致动器130(未图示)连接。而且,配线部件121的另一端部在贯穿孔32以及连接口 43的贯穿方向、即第三方向2上,向与油墨滴的喷出方向相反的一侧延伸设置。另外,由于第二液体喷出单元1002八、10028的基本结构与第一液体喷出单元1001八、10018相同,因此省略重复的说明。
[0070]对作为具有这种第一液体喷出单元1001八、10018以及第二液体喷出单元1002八、10028的本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射头的一个示例的喷墨式记录头进行详细说明。另外,图5为,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一所涉及的液体喷射头的一个示例的喷墨式记录头的分解立体图,图6为喷墨式记录头的8-8,线剖视图,图7为将主要部分放大后的剖视图,图8为模式化地表示导入口的配置的俯视图。
[0071]如图所示,记录头1具备:两个液体喷出单元对1001,1002(第一液体喷出单元对1001、第二液体喷出单元对1002),其从喷嘴将油墨(液体)以油墨滴(液滴)的形式喷出;流道部件200,其对两个液体喷出单元对1001、1002进行保持且向液体喷出单元对1001、1002供给油墨(液体);配线基板300,其被保持于流道部件200上;罩盖400,其被设置于液体喷出单元1001八、10018、1002八、10028的液体喷射面203侧。
[0072]流道部件200具备设置有上游流道500的上游流道部件210、设置有下游流道600的下游流道部件220和密封部件230,所述密封部件230以密封了上游流道500与下游流道600的状态连接所述上游流道500与所述下游流道600。
[0073]在本实施方式中,上游流道部件210通过第一上游流道部件211、第二上游流道部件212和第三上游流道部件213在作为喷出油墨滴的方向的第三方向2(与第一方向X以及第二方向V正交的方向)上被层叠而构成。另外,上游流道部件210并未被特别限定,既可以为单个的部件,也可以由两个以上的多个部件构成。此外,构成上游流道部件210的多个部件的层叠方向也未被特别限定,也可以为第一方向X、第二方向X。
[0074]第一上游流道部件211在与下游流道部件220相反的面侧具有连接部214,所述连接部214与保持了油墨(液体)的墨罐、墨盒等液体保持部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连接部214而设置呈针状突出的部件。另外,在连接部214上,既可以直接连接有墨盒等液体保持部,而且也可以经由软管等供给管等而连接有墨罐等液体保持部。在这种连接部214的内部设置有被供给来自液体保持部的油墨的第一上游流道501。此外,在第一上游流道部件211的连接部214的周围设置有用于对液体保持部进行定位的引导壁215。另外,第一上游流道501由对应于后文叙述的第二上游流道502的位置而在第三方向2上延伸的流道、在包括与第三方向2正交的方向即第一方向X以及第二方向V在内的面内延伸的流道等构成。
[0075]第二上游流道部件212被固定于第一上游流道部件211的与连接部214相反的面侦牝且具有与第一上游流道501连通的第二上游流道502。此外,在第二上游流道502的下游侧(第三上游流道部件213侧),设置有与第一上游流道501相比内径被大幅扩宽的第一液体积存部5023。
[0076]第三上游流道部件213被设置于第二上游流道部件212的与第一上游流道部件211相反的一侧。此外,在第三上游流道部件213中设置有第三上游流道503。第三上游流道503的第二上游流道502侧的开口部分成为对应于第一液体积存部5023而被扩宽的第二液体积存部5031并且在第二液体积存部5033的开口部分(第一液体积存部5023与第二液体积存部5033之间)处,设置有用于去除油墨中所含的气泡或异物的过滤器216。由此,从第二上游流道502 (第一液体积存部5024被供给的油墨经由过滤器216而向第三上游流道503 (第二液体积存部5034被供给。
[0077]此外,第三上游流道503在与第二液体积存部5033相比靠下游侧(与第二上游流道502相反的一侧)的位置处被分叉为两个,并且第三上游流道503在第三上游流道部件213的下游流道部件220侧的面上被开口设置为第一排出口 504八以及第二排出口 5048。
[0078]即,与一个连接部214相对应的上游流道500具有第一上游流道501、第二上游流道502以及第三上游流道503,并且上游流道500在下游流道部件220侧开口为两个排出口504 (第一排出口 504八以及第二排出口 5048)。换言之,两个排出口 504 (第一排出口 504八以及第二排出口 5048)被设置为与共用的流道(共用流道)连通。
[0079]此外,在第三上游流道部件213的下游流道部件220侧,设置有朝向下游流道部件220侧突出的第一突起部217。第一突起部217针对被分叉的每个第三上游流道503而设置,并且在各个第一突起部217的顶端面上开口设置有排出口 504。
[0080]这种设置有上游流道500的第一上游流道部件211、第二上游流道部件212以及第三上游流道部件213例如通过粘合剂、熔敷等而被层叠为一体。另外,虽然能够通过螺钉或扣钉等对第一上游流道部件211、第二上游流道部件212以及第三上游流道部件213进行固定,但为了抑制油墨(液体)从第一上游流道501到第三上游流道503的连接部分漏出的情况,而优选通过粘合剂或熔敷等进行接合。
[0081]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一个上游流道部件210上设置有四个连接部214,并且在一个上游流道部件210上设置有四个独立的上游流道500。而且,由于各个上游流道500在下游流道部件220侧被分叉为两个,因此设置有共计八个排出口 504。顺便说明一下,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了上游流道500在与过滤器216相比靠下游(下游流道部件220侦0的位置处被分叉为两个的结构,但并不特别限定于此,上游流道500也可以在与过滤器216相比靠下游侧的位置处被分叉为三个以上。此外,一个上游流道500也可以不在与过滤器216相比靠下游的位置处分叉。
[0082]下游流道部件220具有与上游流道500连接的下游流道600。在下游流道部件220中,设置有向上游流道部件210侧突出的第二突起部221。第二突起部221对应于第一突起部217,而针对每个上游流道500、即每个第一突起部217而分别被设置。此外,被设置为,下游流道600的一端在第二突起部221的顶端面上开口,另一端在与上游流道部件210于第三方向2处于相反侧的面上开口。在本实施方式中,该下游流道600相当于本发明中的连接流道。另外,下游流道600针对各个上游流道500的每个排出口 504而独立设置。即,由于一个上游流道500具有第一排出口 504八以及第二排出口 5048这两个排出口,因此与第一排出口 504八连接的下游流道600成为第一连接流道600八,与第二排出口 5048连接的下游流道600成为第二连接流道6008。以下,也将第一连接流道600八以及第二连接流道6008统称为连接流道600。
[0083]此外,在下游流道部件220的与上游流道部件210相反的面侧固定有多个液体喷出单元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有两个液体喷出单元对1001、1002。在此,各液体喷出单元对1001、1002分别具备液体喷出单元1001八和10018、液体喷出单元1002八和10028,且如上所述在第二方向X上排列形成有喷嘴组(喷嘴列),并且在记录头1上,两个液体喷出单元对1001、1002在第二方向V上被并排设置。另外,以下,液体喷出单元对1001、1002的第一方向X、第二方向X以及第三方向2分别表不与记录头1的第一方向X、第二方向X以及第三方向2相同的方向。顺便说明一下,本实施方式的被设置于记录头1上的两个液体喷出单元对1001、1002如上所述那样,是由第一液体喷出单元对1001与第二液体喷出单元对1002构成的。在第一液体喷出单元对1001中设置有两个导入口 44( 一个第一导入口 44八和一个第二导入口 448),在第二液体喷出单兀对1002中设置有六个导入口 44 (第一导入口 4牝?442以及第二导入口 44??44?)。而且,被设置于下游流道部件220中的下游流道600 (第一连接流道600八以及第二连接流道6008),以与各个导入口 44的开口的位置相一致的方式而开口设置。
[0084]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液体喷出单元对1001以第一导入口 44八在第二方向X上处于第二液体喷出单元对1002侧的方式而被配置。同样地,第二液体喷出单元对1002以第一导入口 4牝?442在第二方向X上处于第一液体喷出单元对1001侧的方式而被配置。而且,作为下游流道600的第一连接流道600八连接第一排出口 504八与第一导入口 44八、44??4祖,第二连接流道6008连接第二排出口 5048与第二导入口 448、4牝?442。因此,连接第一液体喷出单元1001八的流道的第一连接流道600八,被配置于与第二连接流道6008相比靠第二液体喷出单元对1002侧的位置处。同样地,连接第二液体喷出单元对1002的流道的第一连接流道600八,被配置于与第二连接流道6008相比靠第一液体喷出单元对1001侧的位置处。
[0085]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流道600八沿着第三方向2而被形成为直线状。此夕卜,第二连接流道6008具有延伸设置流道,所述延伸设置流道从第二导入口 448朝向远离第一导入口 44八的作为基准方向的第二方向V而延伸设置。具体而言,第二连接流道6008具有:第一流道601,其与上游流道500(第二排出口 5048)连接;第二流道602,其为与第一流道601连接的延伸设置流道;第三流道603,其连接第二流道602与第二导入口 448。
[0086]第一流道601与第三流道603沿着第三方向2而被设置为直线状。当然,第一流道601与第三流道603也可以被设置在与第三方向2交叉的方向上。
[0087]此外,作为延伸设置流道的第二流道602朝向第二方向V延伸设置。在此,第二流道602 (延伸设置流道)朝向第二方向X延伸设置是指,在第二流道602的延伸设置方向上存在朝向第二方向V的成分(向量顺便说明一下,第二流道602的延伸设置方向是指,第二流道602内的油墨(液体)流动的方向。因此,第二流道602既包括被设置于水平方向(与第三方向2正交的方向)上的流道,也包括与第三方向2以及水平方向(第一方向X以及第二方向V的面内方向)交叉设置的流道。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第一流道601以及第三流道603沿着第三方向2设置,将第二流道602沿着水平方向(第二方向”设置。
[0088]显然,第二连接流道6008并不限定于此,既可以存在第一流道601、第二流道602、第三流道603以外的流道,而且,也可以不设置第一流道601或第三流道603。此外,虽然在上文所述的示例中,对仅第二流道602为延伸设置流道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并不特别限定于此,也可以将在第二方向V上具有成分的两个流道设为延伸设置流道。但是,由于延伸设置流道中容易有气泡滞留,因此与设置两个相比,优选为像本实施方式这样只设置一个(只有第二流道602)。由此,能够提高气泡排出性。此外,以直线状延伸设置的第二连接流道6008也可以被倾斜设置为相对于第三方向2而倾斜。即,可以使第二连接流道6008整体成为延伸设置流道。但是,由于设置垂直的第一流道601以及第三流道603与水平的第二流道602更能够减小第二连接流道6008独占的空间从而实现空间节约化,因此能够实现记录头1的小型化。
[0089]如此,通过在第二连接流道6008中设置作为延伸设置流道的第二流道602,从而能够在不增大液体喷出单元对1001、1002的第一导入口 44八、440?442与第二导入口 448、44??44?在第二方向V上的间隔的条件下,使第一连接流道600八与第一排出口 504八连通的区域,和第二连接流道6008与第二排出口 5048连通的区域在第二方向V上的间隔宽于第一导入口 44八、44(:?442与第二导入口 448、44??44?的间隔。
[0090]由此,能够在不使液体喷出单元对1001、1002大型化的条件下,在第一连接流道600八与第二连接流道6008之间,容易地连接配线部件121与配线基板300。
[0091]此外,通过在第二连接流道6008中设置作为延伸设置流道的第二流道602,从而能够拉开第一排出口 504八与第二排出口 5048之间的距离(第二方向”。由此,能够较大地确保作为共用流道的过滤器216 (第一液体积存部5023、第二液体积存部5034的面积。在此,由于设置过滤器216而增大了流道阻力,因此为了确保流量而需要将过滤器216设置为某种程度的大小。然而,在伴随于头芯片2的小型化而致使第一导入口 44八与第二导入口 448接近的情况下,如若在第二连接流道6008中未设置延伸设置流道,则设置同该第一导入口 44/1与第二导入口 448连通的共用流道的过滤器216的面积也将变小。即,在头芯片2较大且第一导入口 44八、第二导入口 448的距离较远(歧管100彼此较远)的情况下,也就是第一导入口 44八、第二导入口 448的位置在第一方向X上错开而在第二方向X上不重叠的情况下,还能够容易地确保设置过滤器216的区域(面积),从而不会产生这种问题。
[0092]在这种上游流道部件210与下游流道部件220之间设置有密封部件230,所述密封部件230为连接(接合)上游流道500与下游流道600的接头。
[0093]密封部件230能够使用相对于记录头1中所使用的油墨等液体而具有耐液体性且能够进行弹性变形的材料(弹性材料),例如使用橡胶或弹性体等。密封部件230针对每个下游流道600而具有管状部分231。在管状部分231的内部设置连通流道232。而且,经由管状部分231的连通流道232而使上游流道部件210的上游流道与下游流道部件220的下游流道被连通。另外,在管状部分231的上游流道部件210侧的端面上,设置有供第一突起部217插入的环状的第一凹部233。此外,在管状部分231的下游流道部件220侧的端面上,设置有供第二突起部221插入的第二凹部234。而且,在被插入到第一凹部233中的第一突起部217的顶端面与被插入到第二凹部234中的第二突起部221的顶端面之间,管状部分231以在第三方向2上被施加了预定的压力的状态而被保持。如此,上游流道500与连通流道232以在第三方向2上向密封部件230施加有压力的状态而被连接,并且连通流道232与下游流道600以在第三方向2上向密封部件230施加有压力的状态而被连接。因此,上游流道500与下游流道600在经由连通流道232而被密封的状态下被连通。
[0094]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管状部分231以相对于一个上游流道部件210而使多个成为一体的方式,在上游流道部件210侧通过板状部分而被连结。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一个上游流道部件210上设置有八个上游流道500的排出口 504,因此成为一体地设置有八个管状部分231的密封部件230。
[0095]此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三方向2上向密封部件230施加压力,而连接上游流道500与下游流道600,但并不特别限定于此,例如可以采用如下方式连接,即,使管状部分231的内壁面与第一突起部217以及第二突起部221中的至少一方的外周面紧贴,也就是说,可以在作为径向的第一方向X以及第二方向X的面方向上施加压力而连接流道。
[0096]此外,在密封部件230与下游流道部件220之间设置有与配线部件121连接的配线基板300。在配线基板300上设置有供配线部件121与密封部件230的管状部分231插入的插穿孔。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第一插穿孔301和第二插穿孔302,所述第一插穿孔301为供与第一连接流道600八对应设置的管状部分231和配线部件121插穿的开口部,所述第二插穿孔302为供与第二连接流道6008对应设置的管状部分231插穿的开口部。
[0097]本实施方式的第一插穿孔301以插穿两个配线部件121的大小而被形成。另外,由于在两个配线部件121之间,两个液体喷出单元对1001、1002的第一连接流道600八被设置有四个,因此与该第一连接流道600八相对应的密封部件230的管状部分231同配线部件121 一起被插穿在第一插穿孔301中。
[0098]此外,第二插穿孔302针对与第二连接流道6008对应设置的每个管状部分231而被设置。即,配线基板300被设置为,在第三方向2上于第二连接流道6008的从作为延伸设置流道的第二流道602向与第一导入口 44八相反的一侧,从同第一连接流道600八与第二连接流道6008之间对置的区域起超过第二连接流道6008而在第二方向X上延伸。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了两个液体喷出单元对1001、1002共用的一个配线基板300。因此,配线基板300在第二方向V上,从被设置为第一液体喷出单元对1001用的第二连接流道6008的与第一连接流道600八相反的一侧起,穿过同第一液体喷出单元对1001用的第一连接流道600八与第二液体喷出单元对1002用的第一连接流道600八之间对置的区域,并延伸设置至第二液体喷出单元对1002用的第二连接流道6008的与第一连接流道600八相反的一侧。当然,配线基板300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针对各液体喷出单元对1001、1002而分割设置。即使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将针对各液体喷出单元对1001、1002而被设置的配线基板300配置为,从同第一连接流道600八与第二连接流道6008之间对置的区域起超过第二连接流道6008而在第二方向X上延伸,从而也能够容易地连接配线部件121与配线基板300。另外,如本实施方式这样,通过使用两个头芯片2共用的一张配线基板300,从而能够减少部件件数并简化组装作业。
[0099]此外,通过在作为配线基板300的一个开口部的第一插穿孔301中插穿两个配线部件121和两个第一连接流道600八,从而与设置多个开口部的情况相比,能够以宽大的开口面积来设置第一插穿孔301。由此,易于从第一插穿孔301中引出配线部件121,从而能够提高组装性。换言之,虽然必须将配线部件121从配线基板300的头芯片2侧向上游流道部件210侧引出以连接配线部件121与配线基板300,但使具有挠性的配线基板300插穿狭小的开口是较为困难的。
[0100]此外,由于将被插穿在作为配线基板300的一个开口部的第一插穿孔301中的配线部件121设为在第三方向2上立起的状态,并且将被插穿至第一插穿孔301中的两个第一连接流道600八沿着第三方向2而设置为直线状,因此能够尽量缩小第一插穿孔301的开口面积。
[0101]此外,在配线基板300上,在上游流道部件210侧的面上且在第一插穿孔301的第二方向V上的两侧的开口边缘部处,设置有与配线部件121连接的端子部310。端子部310以在第一方向X上遍及与配线部件121的宽度大致相同的宽度的方式而被形成。这种端子部310以不超出供与第二连接流道6008对应设置的管状部分231插穿的第二贯穿孔302的方式而被形成。即,端子部310被设置于第一连接流道60(^(第一插穿孔301)与第二连接流道6008(第二插穿孔302)之间。
[0102]而且,配线部件121的另一端部从下游流道部件220侧被插穿至配线基板300的第一插穿孔301中。如此,被插穿至第一插穿孔301中的配线部件121的另一端部沿着配线基板300的表面(上游流道部件210侧的表面)即第二方向V弯曲,并在配线基板300的上游流道部件210侧的表面上与端子部310连接。即,配线部件121与配线基板300 (端子部310)的连接面成为第一方向X以及第二方向V的面内方向。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配线部件121的弯曲方向为远离第一导入口 44八的第二方向V。即,配线部件121的另一端部与配线基板300在第一连接流道600八与第二连接流道6008之间(第二方向”被连接。
[0103]如此,对配线部件121与配线基板300进行连接的区域能够通过在第二连接流道6008中设置作为延伸设置流道的第二流道602来确保。即,在将第二连接流道6008形成于第三方向2的直线上的情况下,第一连接流道600八与第二连接流道6008之间的第二方向V上的间隔变小,从而无法设置端子部310。此外,即使能够设置端子部310,也由于需要用于使配线部件121弯曲而进行连接的空间,因而无法良好地连接配线部件121与端子部310。此外,如果为了设置端子部310而增大液体喷出单元对1001、1002的第一导入口 44八与第二导入口 448在第二方向V上的间隔,则会导致液体喷出单元对1001、1002大型化并且导致记录头1大型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第二连接流道6008中设置作为延伸设置流道的第二流道602,从而能够在不增大液体喷出单元对1001、1002各自的外壳部件40八、408间的间隔的条件下,在第一连接流道600八与第二连接流道6008之间连接配线部件121与配线基板300。此外,通过将配线基板300设置在第一连接流道600八与第二连接流道6008之间,从而无需将配线部件121从第一连接流道600八与第二连接流道6008之间引向外侧,由此能够抑制由于薄片状的配线部件121的过度的弯曲而产生的断线等。
[0104]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两个液体喷出单元对1001、1002的第二连接流道6008配置于第二方向X上的外侧,从而能够缩小两个液体喷出单元对1001、1002的第二方向X上的间隔,由此能够实现记录头1的小型化。
[0105]另外,在配线基板300上搭载有未图示的配线与电子部件等,并且与端子部310连接的配线被连接于连接器320,所述连接器320被设置于第二方向V上的两端部侧。而且,在连接器320上连接有未图示的外部配线。另外,在下游流道部件220上设置有用于使连接器320露出的连接器连接口 222,外部配线与通过连接器连接口 222而被露出的连接器320连接。
[0106]如此,由于在流道部件200内设置有配线基板300的情况下,如果配线基板300接触到油墨则配线将发生短路,因此特别需要抑制油墨(液体)从上游流道500与下游流道600的连接部分漏出的情况。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用密封部件230来对上游流道500与下游流道600的连接部分进行密封,从而能够抑制油墨的漏出,由此抑制配线的短路等不良状况。顺便说明一下,上游流道部件210与下游流道部件220的固定方法可以为通过螺钉而实施的紧固、通过粘合剂而实施的粘合等。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未特别进行图示,但通过螺钉对上游流道部件210与下游流道部件220进行紧固,从而能够容易地分解上游流道部件210与下游流道部件220。因此,能够仅更换出现不良状况的上游流道部件210以及下游流道部件220中的任意一方,与更换流道部件200整体相比,能够提高成品率。此外,由于能够容易地相对于下游流道部件220而拆装上游流道部件210,因此能够容易地实施使清洗液逆流至上游流道部件210的上游流道500中以清洗上游流道500内或过滤器216上的异物的逆清洗等。顺便说明一下,在通过粘合剂来粘合上游流道部件210与下游流道部件220的情况下,可以不设置密封部件230而通过将第一突起部217与第二突起部221粘合在一起,从而使上游流道500与下游流道600连通。
[0107]另外,流道部件200与液体喷出单元对1001、1002的固定方法并未被特别限定,例如也可以为通过粘合剂而实施的粘合或通过螺钉等而实施的固定。但是,由于液体喷出单元对1001、1002为小型,且需要相对于一个流道部件200而安装多个液体喷出单元对1001、1002,因此难以通过由弹性材料构成的密封部件来进行固定。因此,优选为,液体喷出单元对1001、1002与流道部件200通过粘合剂而粘合在一起。
[0108]如上文所说明的那样,由于在外壳部件401408上连接具有非常复杂的构造且小型的流道部件、即上游流道部件210与下游流道部件220,因此在其设计上,导入口 44的配置尤为重要。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将第一导入口 44八与第二导入口 448的位置沿着第一方向X错开,因此能够在不增大喷嘴列间的距离的条件下,增大第一导入口 44八与第二导入口 448之间的距离,从而缓解了上游流道部件210以及下游流道部件220的设计上的制约。此外,由于第一导入口 44八与第二导入口 44??44?的位置也沿着第一方向X而错开,因此能够在不增大喷嘴列间的距离的条件下,增大第一导入口 44八与第二导入口 44??44?之间的距离,由此缓解了上游流道部件210以及下游流道部件220的设计上的制约。
[0109]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使第一导入口 44八与第二导入口 448的位置沿着第一方向而错开(在第二方向上不重叠),而且,使第一导入口 44八与第二导入口 44??44?的位置也在第二方向V不重叠,因此能够在将喷嘴列的间隔保持得较小且充分地确保形成流道的流道部件的壁厚从而确保机械强度的同时,充分地确保粘合余量,并且能够实现上游流道部件210以及下游流道部件220的小型化。
[0110]虽然模式化地图示了上文说明的实施方式中的被设置于外壳部件40上的导入口44的位置的附图为图8(4,但并不局限于此。另外,在图8(^中,模式化地图示了俯视观察时的过滤器216。如此,由于使得第一导入口 44八与第二导入口 448在第一方向X上错开而在第二方向V上不重叠,而且,使得第一导入口 44八与第二导入口 44??44?的位置也在第二方向X上不重叠,因此起到了如下的效果,即,增加了上游流道部件210以及下游流道部件220的设计的自由度,从而还能够容易地确保设置过滤器216的区域。顺便说明一下,如图8(13)所示,在代替液体喷出单元1001八、10018,而使用第一导入口 44八与第二导入口 448的位置在第二方向X上重叠的液体喷出单元1003八、10038的情况下,由于第一导入口 44八与第二导入口 44??44?的位置较近,因此存在液体喷出单元1003八、10038的过滤器216与液体喷出单元1002八、10028的过滤器216产生缓冲,而无法使过滤器216足够大的问题。
[0111]图9(3)为本实施方式的改变例,且为组合了两个液体喷出单元对1001的示例,图9 (幻为出于比较的目的而配置了两组上文所述的液体喷出单元1003八、10038的示例。在图9 (8)中,由于第一导入口 44八与第二导入口 448在第一方向X上错开而在第二方向X上不重叠,因此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起到如下的效果,即,能够在将喷嘴列的间隔保持得较小且充分地确保形成流道的流道部件的壁厚从而确保机械强度的同时,充分地确保粘合余量,并且实现上游流道部件210以及下游流道部件220的小型化。此外,起到如下的效果,即,增加了上游流道部件210以及下游流道部件220的设计的自由度,从而还能够容易地确保设置过滤器216的区域。
[0112]此外,在表示其他改变例的图10中,代替液体喷出单元对1002的液体喷出单元1002八、10028,而具备使导入口 440?442与导入口 44??44?的第一方向X上的位置错开的液体喷出单元1004八、10048。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与上文所述的实施方式相同,起到如下的效果,即,能够在将喷嘴列的间隔保持得较小且充分地确保形成流道的流道部件的壁厚从而确保机械强度的同时,充分地确保粘合余量,并且实现上游流道部件210以及下游流道部件220的小型化。另外,起到如下的效果,即,增加了上游流道部件210以及下游流道部件220的设计的自由度,从而还能够容易地确保设置过滤器216的区域。
[0113]此外,这种本发明的效果,不通过使设置于外壳部件上的导入口的位置沿着第一方向X而错开的结构,而通过将相邻的液体喷出单元的配置位置沿着第一方向X而错开的结构,或者通过将该两者合并的结构,也能够获得。在图11、图12中图示了这种示例的模式图。
[0114]图11为采用如下结构的示例,即,代替液体喷出单元1001八、10018,而具备液体喷出单元1003八、10038,并使液体喷出单元1003八、10038与液体喷出单元1002八、10028的第一方向X上的配置位置错开的结构,其中,所述液体喷出单元1003八、10038具备将导入口 44八、448的位置配置于第一方向X上的中央处的外壳部件40八、408。在该情况下,由于第一导入口 44八与第二导入口 44??44?的位置沿着第一方向X错开而在第二方向V上不重叠,因此起到上文所述的效果。
[0115]虽然图12与图10在具备液体喷出单元1001八、10018和液体喷出单元1004八、10048这一点上相同,但图12中还使液体喷出单元1001八、10018与液体喷出单元1004八、10048的沿着第一方向X的配置错开而在第二方向V上不重叠。由此,与图10相比,第一导入口 44八和第二导入口 44??44?之间的距离进一步增大,从而能够更为显著地起到上文所述的效果。
[0116]此外,虽然在上文所述的示例中,图示了第二方向V与液体喷出头的扫描方向相一致的示例,但也可以使第二方向V与扫描方向交叉,并使液体喷出单元被倾斜配置。在图13中图示了该示例。图13的结构除了将液体喷出单元倾斜配置以外均与图12相同,并且起到了相同的效果。
[0117]此外,在上文所述的实施方式中,在液体喷出单元1001八、10018的外壳部件40八与408中,使第一导入口 44八以及第二导入口 448的位置在第一方向X上向相反方向错开,但并不局限于此,如果向相同方向错开且使错开量不同,则也将得到相同的效果。在图14中图示了该示例。在该液体喷出单元1005八、10058中,通过使第一导入口 44八以及第二导入口 448的位置从第一方向X上的两端的压力产生室12的中央位置向相同方向、即图中下方向错开且改变错开量,从而起到与上文所述的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0118]此外,在流道部件200的设置有液体喷出单元对1001、1002的面侧,设置罩盖400。在本实施方式中,罩盖400具有覆盖多个液体喷出单元对的大小。此外,在罩盖400上,设置有使喷嘴21露出的第二露出开口部401。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露出开口部401具有使喷嘴板20露出的大小,即具有与可塑性基板45的第一露出开口部453大致相同的开口。
[0119]这种罩盖400被接合于可塑性基板45的与连通板15相反的面侧,从而对可塑性部49的与流道(歧管100)相反的一侧的空间进行密封。如此,通过使用罩盖400来覆盖可塑性部49,从而能够抑制可塑性部49因接触纸等被记录介质而被损坏的情况。此外,为抑制油墨(液体)附着于可塑性部49上的情况,而可以用例如擦拭片等擦拭附着于罩盖400的表面上的油墨(液体),由此能够抑制附着于罩盖400上的油墨等污染被记录介质的情况。另外,虽然未作特别图示,但罩盖400与可塑性部49之间的空间被大气开放。当然,罩盖400也可以针对每个液体喷出单元对1001、1002而独立设置。
[0120]其他实施方式
[0121]虽然上文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的基本结构并不限定于上述结构。
[0122]例如,虽然在上文所述的实施方式一中,对于设置有两个液体喷出单元对,作为液体喷出单元而设置有四个的记录头1进行了说明,但液体喷出单元的数量并不特别限定于此,既可以为具有一个液体喷出单元对的记录头1,也可以为具有五个以上的液体喷出单元的记录头1。此外,虽然在上文所述的实施方式一中,例示了在记录头1上设置了第一液体喷出单元对1001与第二液体喷出单元对1002的结构,但并不特别限定于此,也可以在记录头1上仅设置第一液体喷出单元对1001以及第二液体喷出单元对1002中的任意一方。当然,液体喷出单元对1001、1002的结构并不被限定于上文所述的结构。
[0123]此外,虽然在上文所述的实施方式一中,采用了如下方式,即,被连接于一个液体喷出单元的第一连接流道600八以及第二连接流道6008与共用的共用流道即上游流道500连接,但并不特别限定于此,第一连接流道600八以及第二连接流道6008也可以分别与独立的流道连通。
[0124]而且,虽然在上文所述的实施方式一中,例示了具有设置有上游流道500的上游流道部件210与设置有下游流道600的下游流道部件220的流道部件200,但例如在使油墨(液体)循环的情况下,只需使上游与下游颠倒即可。即,只需使向液体喷出单元对1001、1002被供给的油墨从下游流道600向上游流道500流动并向液体保持部或贮留有被排出的油墨的贮留部等排出(循环)即可。
[0125]此外,虽然在上文所述的实施方式一中,使用薄膜型的压电致动器130以作为使压力产生室12产生压力变化的压力产生单元,而进行了说明,但并不特别限定于此,例如能够使用如下的压电致动器,即,通过粘贴生片等的方法而形成的厚膜型的压电致动器,或交替层叠压电材料与电极形成材料并在轴向上伸缩的纵振动型的压电致动器等。此外,作为压力产生单元,能够使用如下单元,即,在压力产生室内配置发热元件并利用通过发热元件的发热而产生的泡沫来使液滴从喷嘴开口被喷出的单元,或使振动板与电极之间产生静电并利用静电力而使振动板变形从而使液滴从喷嘴开口被喷出的所谓的静电式致动器等。
[0126]此外,实施方式一的记录头1构成了具备与墨盒等连通的油墨流道的喷墨式记录头单元的一部分,且被搭载于喷墨式记录装置中。图15为表示该喷墨式记录装置的一个示例的概要图。
[0127]在图15所示的喷墨式记录装置I中,具有多个喷墨式记录头1的喷墨式记录头单元II (以下,也称作头单元11)以可拆装的方式设置有构成液体保持部的盒1八,并且搭载了该头单元II的滑架3以在轴向上移动自如的方式被设置于滑架轴5上,所述滑架轴5被安装在装置主体4上。该头单元II例如喷出黑色油墨组成物以及彩色油墨组成物。
[0128]而且,通过将驱动电机6的驱动力经由未图示的多个齿轮以及同步齿型带7而传递至滑架3,从而搭载了头单元II的滑架3沿着滑架轴5进行移动。另一方面,在装置主体
4上沿着滑架轴5而设置有压纸滚筒8,并且通过未图示的供纸辊等被供纸的纸等作为记录介质的记录薄片3被卷绕于压纸滚筒8上并被输送。
[0129]此外,虽然在上文所述的喷墨式记录装置I中,例示了记录头1(头单元11)被搭载于滑架3上并在主扫描方向上移动的结构,但并不特别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在喷墨式记录头1被固定,而仅通过使纸等记录薄片3在副扫描方向上移动来实施印刷的、所谓的行式记录装置中应用本发明。
[0130]此外,虽然在上文所述的示例中,喷墨式记录装置I采用了作为液体保持部的盒1八被搭载于滑架3上的结构,但并不特别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将墨罐等液体保持部固定于装置主体4上,并经由软管等供给管而将液体保持部与喷墨式记录头1连接在一起。此夕卜,液体保持部也可以不被搭载于喷墨式记录装置上。
[0131]而且,本发明为广泛地以所有液体喷射头为对象的发明,例如也可以应用于如下的喷射头中,所述喷射头包括:在打印机等图像记录装置中所使用的各种喷墨式记录头等记录头;在液晶显示器等的滤色器的制造中所使用的颜色材料喷射头;在有机此(电致发光)显示器、?£0(场致发光显示器)等的电极形成中所使用的电极材料喷射头;在生物芯片制造中所使用的生物体有机物喷射头等。
[0132]符号说明
[0133]I喷墨式记录装置(液体喷射装置):11喷墨式记录头单元(液体喷射头单元);1喷墨式记录头(液体喷射头);10流道形成基板;11头主体;15连通板;20喷嘴板;20^1液体喷射面;21喷嘴;30保护基板;40外壳部件;44导入口 ;45可塑性基板;50振动板;60第一电极;70压电体层;80第二电极;100歧管;120驱动电路;400罩盖;1001、1002液体喷出单元对;1001八?1005八、10018?10058液体喷出单元。
【权利要求】
1.一种液体喷射头,其特征在于, 具备液体喷出单元,所述液体喷出单元具备: 压力产生室组,其由与被设置于喷嘴面上的喷嘴以成对的方式连通且在第一方向上被设置有多个的压力产生室构成; 外壳部件,其与所述压力产生室组连通且对液体进行保持, 所述外壳部件在液体喷出方向的相反侧,且在从所述相反侧俯视观察所述压力产生室组时的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两端的压力产生室之间的位置处,具有至少一个以上的液体导入Π, 第一液体喷出单元和第二液体喷出单元在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上,被配置于彼此的第一方向实质上平行的位置处,并且所述外壳部件的分别与所述第一液体喷出单元以及所述第二液体喷出单元对应的液体导入口的位置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不重叠。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喷射头,其特征在于, 具备如下流道的流道部件以跨越所述第一液体喷出单元与所述第二液体喷出单元的方式而被设置,其中,所述流道为,分别与所述第一液体喷出单元的液体导入口和所述第二液体喷出单元的液体导入口连通且合流的流道。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体喷射头,其特征在于, 被设置于与所述第一液体喷出单元的液体导入口连通的流道的上游处的过滤器,和被设置于与所述第二液体喷出单元的液体导入口连通的流道的上游处的过滤器成为一体。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喷射头,其特征在于, 在将所述第一液体喷出单元与所述第二液体喷出单元设为单元对,且单元对排列存在有多对的情况下,一方单元对的另一方单元对侧的液体导入口与所述另一方单元对的所述一方单元对侧的液体导入口的位置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不重叠。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液体喷射头,其特征在于, 具备如下流道的流道部件以跨越所述一方单元对与所述另一方单元对的所有的所述第一液体喷出单元和所述第二液体喷出单元的方式而被设置,其中,所述流道为,分别与所述一方单元对的所述第一液体喷出单元的液体导入口和所述第二液体喷出单元的液体导入口,以及所述另一方单元对的所述第一液体喷出单元的第一液体导入口和所述第二液体喷出单元的液体导入口连通且合流的流道。
6.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液体喷射头,其特征在于, 被设置于与所述一方单元对以及所述另一方单元对中的所有的所述第一液体喷出单元的液体导入口连通的流道的上游处的过滤器,和被设置于与所述第二液体喷出单元的液体导入口连通的流道的上游处的过滤器成为一体。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喷射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液体喷出单元的液体导入口与所述第二液体喷出单元的液体导入口被设置于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两端的压力产生室之间的中央处。
8.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喷射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壳部件为在所述第一液体喷出单元与所述第二液体喷出单元中分体的部件,所述第一液体喷出单元的第一外壳部件的液体导入口与所述第二液体喷出单元的第二外壳部件的液体导入口被设置于,从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两端的压力产生室之间的中央错开的位置上,且所述第一外壳部件与所述第二外壳部件为通用的部件。
9.一种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喷射头。
【文档编号】B41J2/01GK104339860SQ201410392451
【公开日】2015年2月11日 申请日期:2014年8月11日 优先权日:2013年8月9日
【发明者】榎本胜己, 渡边峻介 申请人: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