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丝网印刷刮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17999阅读:312来源:国知局
一种丝网印刷刮头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刮头,尤其涉及一种丝网印刷刮头。



背景技术:

丝网印刷由五大要素构成,即丝网印版、刮印刮板、油墨、印刷台以及承印物。丝网印刷基本原理是:利用丝网印版图文部分网孔透油墨,非图文部分网孔不透墨的基本原理进行印刷。印刷时在丝网印版一端上倒入油墨,用刮印刮板在丝网印版上的油墨部位施加一定压力,同时朝丝网印版另一端移动。油墨在移动中被刮板从图文部分的网孔中挤压到承印物上。由于油墨的粘性作用而使印迹固着在一定范围之内,印刷过程中刮板始终与丝网印版和承印物呈线接触,接触线随刮板移动而移动,由于丝网印版与承印物之间保持一定的间隙,使得印刷时的丝网印版通过自身的张力而产生对刮板的反作用力,这个反作用力称为回弹力。由于回弹力的作用,使丝网印版与承印物只呈移动式线接触,而丝网印版其它部分与承印物为脱离状态。使油墨与丝网发生断裂运动,保证了印刷尺寸精度和避免蹭脏承印物。当刮板刮过整个版面后抬起,同时丝网印版也抬起,并将油墨轻刮回初始位置。至此为一个印刷行程。

在丝网印刷中,印刷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印刷压力,压力的均衡性是获得完美印刷质量很重要的方面,此外,刮板硬度的均匀性,刮板的形状,刮板与丝网接触的角度等都会对印刷质量产生影响。可见丝网印刷的刮头是丝网印刷中的核心部件,需要有一种易于调节的丝网印刷刮头,方便控制印刷的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丝网印刷刮头,具有压力、位置、角度等参数容易调节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为达到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丝网印刷刮头,包括主体固定架、设置于主体固定架前端的汽缸固定座、设置于汽缸固定座内的回墨刀汽缸组件、设置于汽缸固定座内的刮墨刀汽缸组件、设置于汽缸固定座下方且与回墨刀汽缸组件相连接的回墨刀组件、以及设置于汽缸固定座下方且与刮墨刀汽缸组件相连接的刮墨刀组件。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汽缸固定座包括与主体固定架相连接的竖杆以及与竖杆下端相连接的横杆,呈“L”形。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回墨刀汽缸组件包括分别设置于横杆上表面左端与右端的第一线性轴承、贯穿第一线性轴承以及横杆的第一导杆、连接两第一导杆的第一支撑架、贯穿设置于第一支撑架中间的回墨刀压力旋钮,以及设置于回墨刀压力旋钮底端且贯穿汽缸固定座的回墨刀汽缸,所述第一导杆与回墨刀汽缸还与回墨刀组件相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刮墨刀汽缸组件包括分别设置于横杆上表面左端与右端的第二线性轴承、贯穿第二线性轴承以及横杆的第二导杆、连接两第二导杆的第二支撑架、贯穿设置于第二支撑架中间的刮墨刀压力旋钮,以及设置于刮墨刀压力旋钮底端且贯穿汽缸固定座的刮墨刀汽缸,所述第二导杆与刮墨刀汽缸还与刮墨刀组件相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回墨刀组件包括与回墨刀汽缸组件相连接的回墨刀固定板,夹设于回墨刀固定板上的回墨刀固定夹、设置于回墨刀固定板底端且被回墨刀固定夹夹紧的回墨刀、以及贯穿设置于回墨刀固定板左端与右端且与回墨刀相贴合的回墨刀平衡调节旋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刮墨刀组件包括与刮墨刀汽缸组件相连接的刮墨刀固定板,夹设于刮墨刀固定板上的刮墨刀固定夹、设置于刮墨刀固定板底端且被刮墨刀固定夹夹紧的刮墨刀、以及贯穿设置于刮墨刀固定板左端与右端且与刮墨刀相贴合的刮墨刀平衡调节旋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主体固定架前端设置有固定槽,所述固定槽的左侧面贯穿设置有左调节旋钮,所述固定槽的右侧面贯穿设置有右调节旋钮,所述汽缸固定座通过左调节旋钮与右调节旋钮固定于固定槽内。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的丝网印刷刮头可以根据丝网印刷需要的工艺参数,简单地对丝网印刷刮头进行调整。通过旋动压力平衡旋钮调节回墨刀与刮墨刀的压力平衡,通过旋动压力旋钮调节回墨刀与刮墨刀的压力大小,通过左调节旋钮与右调节旋钮微调刮头的位置,通过汽缸控制回墨刀与刮墨刀的伸缩。此外回墨刀通过回墨刀固定夹进行固定,刮墨刀通过刮墨刀固定夹进行固定,可以简单地更换适合型号的回墨刀或刮墨刀。

上述是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以下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正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图。

其中,主体固定架1、汽缸固定座2、回墨刀汽缸组件3、刮墨刀汽缸组件4、回墨刀组件5、刮墨刀组件6、竖杆21、横杆22、第一线性轴承31、第一导杆32、第一支撑架33、回墨刀压力旋钮34、回墨刀汽缸35、第二线性轴承41、第二导杆42、第二支撑架43、刮墨刀压力旋钮44、刮墨刀汽缸45、回墨刀固定板51、回墨刀固定夹52、回墨刀53、回墨刀平衡调节旋钮54、刮墨刀固定板61、刮墨刀固定夹62、刮墨刀63、刮墨刀平衡调节旋钮64、固定槽11、左调节旋钮12、右调节旋钮13。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到预定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说明。

请参考图1至图3,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丝网印刷刮头,包括主体固定架1、设置于主体固定架1前端的汽缸固定座2、设置于汽缸固定座2内的回墨刀汽缸组件3、设置于汽缸固定座2内的刮墨刀汽缸组件4、设置于汽缸固定座2下方且与回墨刀汽缸组件3相连接的回墨刀组件5、以及设置于汽缸固定座2下方且与刮墨刀汽缸组件4相连接的刮墨刀组件6。回墨刀汽缸组件3控制回墨刀组件5的伸缩,刮墨刀汽缸组件4控制刮墨刀组件6的伸缩,实现刮墨印刷以及印刷后油墨的回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汽缸固定座2包括与主体固定架1相连接的竖杆21以及与竖杆21下端相连接的横杆22,呈“L”形。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回墨刀汽缸组件3包括分别设置于横杆22上表面左端与右端的第一线性轴承31、贯穿第一线性轴承31以及横杆22的第一导杆32、连接两第一导杆32的第一支撑架33、贯穿设置于第一支撑架33中间的回墨刀压力旋钮34,以及设置于回墨刀压力旋钮34底端且贯穿汽缸固定座2的回墨刀汽缸35,所述第一导杆32与回墨刀汽缸35还与回墨刀组件5相连接。回墨刀汽缸35实现回墨刀组件5的伸缩,第一导杆32与第一轴承稳固回墨刀组件5的运行方向,回墨刀压力旋钮34对回墨刀组件5的初始高度进行调整,实现调整回墨时回墨刀53与丝网板组件之间的接触压力的调整。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刮墨刀汽缸组件4包括分别设置于横杆22上表面左端与右端的第二线性轴承41、贯穿第二线性轴承41以及横杆22的第二导杆42、连接两第二导杆42的第二支撑架43、贯穿设置于第二支撑架43中间的刮墨刀压力旋钮44,以及设置于刮墨刀压力旋钮44底端且贯穿汽缸固定座2的刮墨刀汽缸45,所述第二导杆42与刮墨刀汽缸45还与刮墨刀组件6相连接。刮墨刀汽缸45实现刮墨刀组件6的伸缩,第二导杆42与第二轴承稳固刮墨刀组件6的运行方向,刮墨刀压力旋钮44对刮墨刀组件6的初始高度进行调整,实现调整刮墨时刮墨刀63与丝网板组件之间的接触压力的调整。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回墨刀组件5包括与回墨刀汽缸组件3相连接的回墨刀固定板51,夹设于回墨刀固定板51上的回墨刀固定夹52、设置于回墨刀固定板51底端且被回墨刀固定夹52夹紧的回墨刀53、以及贯穿设置于回墨刀固定板51左端与右端且与回墨刀53相贴合的回墨刀平衡调节旋钮54。回墨刀53可以通过松紧回墨刀53固定架进行更换,回墨刀53的压力平衡可以通过回墨刀平衡调节旋钮54进行调整。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刮墨刀组件6包括与刮墨刀汽缸组件4相连接的刮墨刀固定板61,夹设于刮墨刀固定板61上的刮墨刀固定夹62、设置于刮墨刀固定板61底端且被刮墨刀固定夹62夹紧的刮墨刀63、以及贯穿设置于刮墨刀固定板61左端与右端且与刮墨刀63相贴合的刮墨刀平衡调节旋钮64。刮墨刀63可以通过松紧刮墨刀63固定架进行更换,刮墨刀63的压力平衡可以通过刮墨刀平衡调节旋钮64进行调整。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主体固定架1前端设置有固定槽11,所述固定槽11的左侧面贯穿设置有左调节旋钮12,所述固定槽11的右侧面贯穿设置有右调节旋钮13,所述汽缸固定座2通过左调节旋钮12与右调节旋钮13固定于固定槽11内。通过左调节旋钮12与右调节旋钮13可以对汽缸固定座2进行左右微调,确保印刷时边缘的完整。

本实用新型的重点主要在于,可以根据丝网印刷需要的工艺参数,简单地对丝网印刷刮头进行调整。通过旋动压力平衡旋钮调节回墨刀与刮墨刀的压力平衡,通过旋动压力旋钮调节回墨刀与刮墨刀的压力大小,通过左调节旋钮与右调节旋钮微调刮头的位置,通过汽缸控制回墨刀与刮墨刀的伸缩。此外回墨刀通过回墨刀固定夹进行固定,刮墨刀通过刮墨刀固定夹进行固定,可以简单地更换适合型号的回墨刀或刮墨刀。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作任何限制,故采用与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相同或近似的技术特征,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