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网印刷机上料定位机构及丝网印刷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913556发布日期:2019-10-19 02:59阅读:238来源:国知局
丝网印刷机上料定位机构及丝网印刷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丝网印刷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丝网印刷机上料定位机构及包含该丝网印刷机上料定位机构的丝网印刷机。



背景技术:

丝网印刷是指用丝网作为版基,利用丝网印版图文部分网孔可透过油墨,非图文部分网孔不能透过油墨的基本原理进行印刷,印刷时用刮板对丝网印版上的油墨部位施加一定压力,同时朝丝网印版另一端匀速移动,油墨在移动中被刮板从图文部分的网孔中挤压到承印物上。目前,丝网印刷机的上料机构一般只能将层叠放置的承印物抓取到印刷平台上直接下放式定位,由于承印物堆放不可能完全整齐一致,抓取和放下到印刷平台时承印物位置不精确,自动对位丝网印刷平台目前只能在印刷平台的固定位置定位,造成小承印物只能靠一边印刷,靠一边印刷方式会造成样品印刷时一个丝网版制作多个色不能使用(打样时为了减少成本在一个丝网版上制作多个色的图),造成打样品印刷成本高,现有半自动机的上料和对位主要依靠操作工手工摆放承印物进行,用工劳动强度大,要求操作工具有一定技术水平才能摆放正确位置,增加了人工成本,同时,也容易造成对位不准确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丝网印刷机上料定位机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使用人工上料定位准确度难以把控且人工成本高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丝网印刷机上料定位机构,包括:设于印刷平台上的定位结构、用于在承印物堆垛中抓取单张承印物并带动承印物向印刷平台移动的上料机械手结构及设于上料机械手结构上且用于使承印物在印刷平台的台面上向所述定位结构移动并与所述定位结构接触定位的移动定位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定位结构包括设于所述印刷平台前侧的前定位块及沿垂直于前后方向的方向设于所述印刷平台上的侧定位块;所述移动定位结构包括用于与承印物接触并通过摩擦力使承印物移动的接触模块及分别与所述接触模块和所述上料机械手结构连接的升降模块。

进一步地,所述升降模块包括设于所述上料机械手结构上的第一升降驱动组件,所述接触模块包括与所述第一升降驱动组件连接的第一摩擦轮及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摩擦轮转动的第一驱动单元,所述第一摩擦轮用于使承印物向所述前定位块所在侧和所述侧定位块所在侧的交汇处移动。

进一步地,所述升降模块还包括设于所述上料机械手结构上的第二升降驱动组件,所述接触模块还包括与所述第二升降驱动组件连接的第二摩擦轮及用于驱动所述第二摩擦轮转动的第二驱动单元,所述第二摩擦轮用于使承印物向所述前定位块所在侧移动。

进一步地,所述升降模块包括设于所述上料机械手结构上的摩擦块升降组件,所述接触模块包括设于所述摩擦块升降组件下方的摩擦块及分别与所述摩擦块和所述摩擦块升降组件的连接的摩擦块驱动单元,所述摩擦块驱动单元用于驱动所述摩擦块使承印物沿预定路线向所述前定位块所在侧和所述侧定位块所在侧的交汇处移动。

进一步地,所述摩擦块驱动单元包括所述摩擦块升降组件连接的平移基础组件、与所述平移基础组件沿第一路径滑动配合的第一平移组件及与所述第一平移组件沿与所述第一路径垂直的第二路径滑动配合的第二平移组件,所述摩擦块与所述第二平移组件连接,所述第一路径垂直于前后方向,所述第二路径平行于前后方向。

进一步地,所述平移基础组件包括与所述摩擦块升降组件连接且沿所述第二路径相互平行分布的两个平移基础轨道;

所述第一平移组件包括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平移基础轨道沿所述第一路径滑动配合的两个第一平移轨道及用于使所述第一平移轨道沿第一路径移动的第一平移驱动单元;

所述第二平移组件包括与所述第一平移轨道沿第二路径滑动配合的连接座及用于使所述连接座沿第二路径移动的第二平移驱动单元,所述连接座下侧设有所述摩擦块;

所述第一平移驱动单元分别与所述平移基础轨道和所述连接座连接,且驱动方向平行于第一路径;所述第二平移驱动单元分别与所述平移基础轨道和所述第一平移驱动单元连接,且驱动方向平行于第二路径。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丝网印刷机上料定位机构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丝网印刷机上料定位机构,在印刷平台上设置定位结构,在上料机械手上设置能够使承印物在印刷平台上移动的移动定位结构,在上料后通过移动定位结构使承印物靠近定位结构,并最终于定位结构接触,接触后即实现承印物在印刷平台上的定位。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丝网印刷机上料定位机构,不仅能够实现上料,还能实现上料后的定位,定位准确度高,避免了操作人员手动定位劳动强度大且不准确的问题,降低了生产成本。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丝网印刷机,包括用于承托承印物堆垛的上料台、设于上料台外侧的印刷平台、设于所述印刷平台上方的印刷头、上述的丝网印刷机上料定位机构及用于从所述印刷平台上取下承印物的取料机械手机构。

进一步地,所述印刷平台上设有吹风孔,所述印刷平台下部设有与所述吹风孔通过开关阀连通的弯管,所述弯管通过电磁阀与气源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电磁阀与所述开关阀之间还设有调压阀。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丝网印刷机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丝网印刷机通过采用上述的丝网印刷机上料定位机构,避免了上料后手动定位准确度差且劳动强度高的问题,解放了生产力,提高了定位精确度,提高了丝网印刷机的自动化程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丝网印刷机上料定位机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仰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丝网印刷机上料定位机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仰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丝网印刷机上料定位机构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的A-A剖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采用的丝网印刷机的印刷平台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提供的丝网印刷机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提供的丝网印刷机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六采用的印刷平台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0的仰视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1-承印物;2-印刷平台;3-基座;4-吸嘴升降气缸;5-吸纸嘴;6-前定位块;7-侧定位块;8-第一升降驱动组件;9-第一摩擦轮;10-第二升降驱动组件; 11-第二摩擦轮;12-摩擦块升降组件;13-摩擦块;14-平移基础组件;1401- 平移基础轨道;15-第一平移组件;1501-第一平移轨道;1502-第一平移驱动单元;16-第二平移组件;1601-连接座;1602-第二平移驱动单元;17-取料机械手机构;18-吹风孔;19-开关阀;20-弯管;21-电磁阀;22-调压阀;23-万向节;24-竖向摆杆;25-摆动座;26-第一横移气缸;27-第二横移气缸;28-纵向伸缩气缸;30-预定位台;31-送料辊;32-上料台;33-上料导轨;34-通风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6,现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丝网印刷机上料定位机构进行说明。所述丝网印刷机上料定位机构,包括设于印刷平台上的定位结构、用于在承印物堆垛中抓取单张承印物1并带动承印物1向印刷平台2移动的上料机械手结构及设于上料机械手结构上且用于使承印物1在印刷平台2的台面上向定位结构移动并与定位结构接触定位的移动定位结构。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丝网印刷机上料定位机构,与现有技术相比,在印刷平台上设置定位结构,在上料机械手上设置能够使承印物1在印刷平台2上移动的移动定位结构,在上料后通过移动定位结构使承印物1靠近定位结构,并最终于定位结构接触,接触后即实现承印物1在印刷平台2上的定位。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丝网印刷机上料定位机构,不仅能够实现上料,还能实现上料后的定位,定位准确度高,避免了操作人员手动定位劳动强度大且不准确的问题,降低了生产成本。

请参阅图1至图6,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丝网印刷机上料定位机构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上料机械手结构包括基座3、设于基座3下方的吸嘴升降气缸4及与吸嘴升降气缸4的活塞杆连接的吸纸嘴5。在吸纸嘴5到达预定位置时将承印物1放下,再由移动定位结构移动承印物将承印物1向印刷平台2上的定位结构移动,并抵接,完成承印物1定位,印刷完成再由取料机械手17 取出承印物1完成全自动印刷。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6,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丝网印刷机上料定位机构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定位结构包括设于印刷平台2前侧的前定位块6及沿垂直于前后方向分方向设于印刷平台2外侧的侧定位块7。通过多个定位块使得印刷区域外周分布有至少两个定位点,进而能保证定位的准确性。

移动定位结构包括用于与承印物1接触并通过摩擦力使承印1物移动的接触模块及分别与接触模块和上料机械手结构连接的升降模块。通过升降模块控制接触模块的升降,在上料机械手结构整体移动的过程中不影响其移动过程,同时在上料机械手结构移动到印刷平台2上方指定位置后,再降下接触模块以保证后续定位过程能有效进行。

请参阅图1及图3,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丝网印刷机上料定位机构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为进一步保证定位的准确性,前定位6块和侧定位块7分别设有多个;前定位块6和侧定位块7上均设有粘接层,通过粘接的方式实现与印刷平台2的可拆卸连接。采用本实施例提供的定位结构,可以根据承印物1 及丝网版的尺寸及型号灵活调整定位结构的位置,提高通用性。前定位6块和侧定位块7与印刷平台2的可拆卸连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粘接方式。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丝网印刷机上料定位机构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前定位6块和侧定位块7还可以分别连接有伸缩组件,伸缩组件可以使前定位6 块和侧定位块7能沿垂直于印刷平台2台面的方向上伸出印刷平台2,或者回缩于印刷平台2的台面。

请参阅图1及图2,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丝网印刷机上料定位机构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升降模块包括设于上料机械手结构上的第一升降驱动组件8,接触模块包括与第一升降驱动组件8连接的第一摩擦轮9及用于驱动第一摩擦轮9转动的第一驱动单元,第一摩擦轮9用于使承印物1向前定位块6所在侧和侧定位块7所在侧的交汇处移动。其中,第一升降驱动组件8可为气缸。

在使用时,第一升降驱动组件8将第一摩擦轮9下降到与承印物1能进行挤压接触的高度。如图所示,第一摩擦轮9的转轴延长线分别与前定位块6所在侧和侧定位块7所在侧有交汇,承印物1在印刷平台2上的初始位置大致相同,通过转动直接带动承印物1移动,结构简单,定位方便可靠。

参阅图1及图2,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丝网印刷机上料定位机构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升降模块还包括设于上料机械手结构上的第二升降驱动组件 10,接触模块还包括与第二升降驱动组件10连接的第二摩擦轮11及用于驱动第二摩擦轮11转动的第二驱动单元,第二摩擦轮11用于使承印物1向前定位块6所在侧移动。通过设置第二摩擦轮11,能使承印物1在印刷平台2上向前定位块6移动。其中,第二升降驱动组件10可为气缸。其中,为保证承印物平稳移动,第二摩擦轮11的驱动力(即摩擦力)小于第一摩擦轮9的驱动力(即摩擦力)。

具体地,在前定位块6具有两个且侧定位块7具有一个的前提下,为了保证第二摩擦轮11的驱动力小于第一摩擦轮9的驱动力,第二摩擦轮11的面积小于第一摩擦轮9的面积,在共同接触承印物的时候,承印物在第二摩擦轮11 处有打滑,两个摩擦力共同驱动承印物沿斜向靠近定位点(前定位块6的两个前定位点和侧定位块7的一个侧定位点),在不同情况下均能保证承印物向斜前方移动:

1)若先接触到侧定位点,由于侧定位点阻挡承印物和第一摩擦轮9斜向驱动力,承印物将向前定位块6移动,同时承印物另一边由第二摩擦轮11驱动也向前定位块9移动,并最终同时接触到三个定位点;

2)若先接触到左前定位点,由于左前定位点阻挡承印物和第一摩擦轮9 斜向驱动力,承印物将向右前和侧向同时移动,若第二个接触到右前定位点,由于第一摩擦轮9驱动力大于第二摩擦轮力11驱动力和前定位摩擦阻力,承印物将侧向移动并最终同时接触到三个定位点;

3)若先接触到右前定位点,由于右前定位点阻挡承印物和第一摩擦轮9 斜向驱动力,承印物将侧向移动,若第二个接触到侧定位点,由于第二摩擦轮 11驱动力有右前定位点做为支持点,由于第二摩擦轮11距右前定位点较第一摩擦轮9距右前定位点距离大,由于杠杆原理第二摩擦轮11仍能驱动承印物向左前定位点移动并最终同时接触到三个定位点.

例如,第一摩擦轮9驱动力是第二摩擦轮11的5倍,第一摩擦轮9距左前定位点为50毫米,第二摩擦轮11距左前定位点为500毫米,有左前定位点做支点时第二摩擦轮可以移动承印物向右前定位点移动。

请参阅图3至图6,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丝网印刷机上料定位机构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升降模块包括设于上料机械手结构上的摩擦块升降组件12,接触模块包括设于摩擦块升降组件12下方的摩擦块13及分别与摩擦块13和摩擦块升降组件12连接的摩擦块驱动单元,摩擦块驱动单元用于驱动摩擦块13 使承印物1沿预定路线向前定位块6所在侧和侧定位块7所在侧的交汇处移动。在使用时,通过摩擦块升降组件12带动接触模块整体下降到指定高度后,摩擦块13能与承印物1进行挤压接触,随后摩擦块驱动单元驱动摩擦块13移动,进而带动承印物1移动,移动效率高,接触更加可靠。其中摩擦块升降组件12 可为气缸。实际上,摩擦块驱动单元用于驱动摩擦块13使承印物先向两个前定位块移动并接触两个前定位块6,再向侧定位块7方向移动并接触侧定位块7,摩擦块13通过调节压力调节摩擦力使承印物一侧接触到定位块时打滑另一侧继续向定位块移动,并与两个前定位块6同时接触定位块,第二路径平行于两个前定位点连线。

请参阅图3及图4,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丝网印刷机上料定位机构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摩擦块驱动单元包括摩擦块升降组件12连接的平移基础组件 14、与平移基础组件14沿第一路径滑动配合的第一平移组件15及与第一平移组件15沿与第一路径垂直的第二路径滑动配合的第二平移组件16,摩擦块13 与第二平移组件16连接,第一路径垂直于前后方向,第二路径平行于前后方向。平移基础组件14作为移动的基础平台,通过第一平移组件15和第平移组件16 的分别移动,能使摩擦块13在前后方向及垂直于前后方向的方向上灵活移动,进而控制承印物1的移动。

参阅图3及图4,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丝网印刷机上料定位机构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平移基础组件14包括与摩擦块升降组件12连接且沿第二路径相互平行分布的两个平移基础轨道1401。

第一平移组件15包括两端分别与两个平移基础轨道1401沿第一路径滑动配合的两个第一平移轨道1501及用于使第一平移轨道1501沿第一路径移动的第一平移驱动单元1502。

第二平移组件16包括与第一平移轨道1501沿第二路径滑动配合的连接座 1601及用于使连接座1601沿第二路径移动的第二平移驱动单元1602,连接座1601下侧设有摩擦块13。

第一平移驱动单元1502分别与平移基础轨道1401和连接座1601连接,且驱动方向平行于第一路径;第二平移驱动单元1602分别与平移基础轨道1401 和第一平移驱动单元1502连接,且驱动方向平行于第二路径。

第一平移驱动单元1502和第二平移驱动单元1602均为气缸,通过控制两个气缸分别伸缩,进而控制第一平移轨道1501和连接座1601的移动,结构简单,控制方便。

请参阅图5及图6,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丝网印刷机上料定位机构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摩擦块驱动单元还可以是垂直摆杆机构,包括通过万向节23 与上料机械手结构连接的多个竖向摆杆24分别与多个竖向摆杆24下端连接的摆动座25、与摆动座25前侧或后侧连接的第一横移气缸26及与摆动座25一侧连接的第二横移气缸27;第一横移气缸26的活塞杆与摆动座25铰接,缸体与上料机械手结构铰接,其伸缩方向基本平行于前后方向;第二横移气缸27 的活塞杆与摆动座25铰接,缸体与上料机械手结构铰接,其伸缩方向基本垂直于前后方向;升降模块包括设于摆动座25下方且用于与摩擦块13连接的纵向伸缩气缸28。上料机械手结构的基座3上可设置分别向下延伸的两个伸缩杆,以分别实现上料机械手结构与第一横移气缸26和第二横移气缸27的铰接。通过第一横移气缸26和第二横移气缸27的伸缩,能使摆动座25具有沿前后方向及垂直于前后方向的方向上的移动趋势,进而能使摩擦块13在平行于印刷平台 2的平面上移动,再通过纵向伸缩气缸28控制摩擦块13的高度,就能使承印物1被移动,结构简单,使用方便。。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丝网印刷机上料定位机构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或者,摩擦块驱动单元还可以是垂直摆杆机构,包括通过万向节23与上料机械手结构连接的多个竖向摆杆24分别与多个竖向摆杆24下端连接的摆动座25、与摆动座25连接的第三横移气缸,第三横移气缸的伸缩方向朝向前定位块6所在侧和侧定位块7所在侧的交汇处,第三横移气缸的活塞杆与摆动座25铰接,缸体与上料机械手结构铰接。与上述实施例类似的,通过一个第三移气缸的斜向伸缩使摆动座25斜向移动,进而实现摩擦块13的斜向移动。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丝网印刷机上料定位机构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摩擦块驱动单元还可以是水平两层摆杆构件。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丝网印刷机上料定位机构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摩擦块13、第一摩擦轮9和第二摩擦轮11可分别采用橡胶软材料制备,摩擦力较大,同时在打滑时不会擦坏已经干燥的图形。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的各个气缸也可以由伺服电机或步进电机驱动实现。

请参阅图7至图9,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丝网印刷机,所述丝网印刷机包括用于承托承印物堆垛的上料台32、设于上料台外侧的印刷平台2、设于印刷平台2上方的印刷头、上述的丝网印刷机上料定位机构及用于从印刷平台2 上取下承印物的取料机械手机构17。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丝网印刷机,通过采用上述的丝网印刷机上料定位机构,避免了上料后手动定位准确度差且劳动强度高的问题,解放了生产力,提高了定位精确度,提高了丝网印刷机的自动化程度和生产效率。

其中,上料台32为多层叠放设置构件,提高承印物1的容量,同时也方便对位。

参阅图7,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丝网印刷机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印刷平台上设有吹风孔18,印刷平台2下部设有与吹风孔18通过开关阀19连通的弯管20,弯管20通过电磁阀21与气源连通。

有一些丝网印刷机采用拉规定位的对位方式进行承印物的定位,由于拉规位置是固定的,因此材料位置必须固定在印刷平台的固定位置,造成印刷小面积承印物时刮刀在印刷机一侧边,造成刮刀压力平衡不好调节,印刷颜色控制难度高;同时,其要求丝网版上图形位置也是固定的,由于承印物位置固定,不能与丝网版上不同位置图形对应套印,造成不能通过一块丝网版印刷多个颜色的图形,需要每色印刷一块丝网版,打样费用升高,不利于降低生产成本。

在本实施例中,在设置吹风孔18后,通过高压吹风将承印物1吹起替代原有的气缸顶起,吹风孔18尺寸很小,不会影响印刷,从而可以在印刷平台2 任何位置设置,解决了顶起承印物气缸必须固定在材料边缘无图位置设置的问题,结构简单,使用成本更低,也适用于现有设备的低成本改造。

现有的印刷设备,在印刷完毕后,取料机械手机构必须要顶料气缸或印刷平台2设置缺口配合才能夹取承印物,而顶料气缸或印刷平台2设置缺口不能在平台中间设置,因为顶料气缸杠直径大且很难与印刷平台2在同一平面所以位置只能设置在承印物边缘,所以当承印物大小变化时只能在一侧印刷,无法实现大小承印物都在印刷平台中心进行。采用本实施例提供的结构,吹风孔18 很小,不影响印刷,通过吹风孔18高压吹风替换顶料气缸可以实现任意的位置吹起承印,从而物实现在任意点取料机械手结构17都能夹取承印物,同时,由于平台定位点可在任意位置粘贴,所以实现了在印刷平台任意点定位印刷并自动高速夹取承印物的效果,有效提高设备的工作效率。

具体地,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丝网印刷机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吹风孔 18设有多个,可以根据承印物1大小不同选择对应的吹风孔18吹起承印物1,以便取料机械手机构17夹取承印物1。

当然,对于有些易干版油墨高压吹风不适合使用时,仍然可以用气缸顶起承印物1,顶起承印物1的气缸在印刷区域内时,气缸杆缩回时要与印刷平台2 台面平齐。

请参阅图10,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丝网印刷机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电磁阀21与开关阀19之间还设有调压阀22。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丝网印刷机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印刷平台2上还可设置倾斜吹风孔,其出风口朝向前定位块6所在侧和侧定位块7所在侧的交汇处。倾斜吹风孔可加速承印物的定位,且可以在减小承印物与印刷平台摩擦力的同时定位更薄的承印物。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丝网印刷机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丝网印刷机还包括印刷头,印刷头与印刷平台扣合,印刷平台2有通风口34,通风口34连接有风机,通风口34负压吸附固定承印物1。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丝网印刷机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丝网印刷机旁设置有烘干机,取料机械手17将承印物1放入烘干机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丝网印刷机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上料台32上有分单张机构。

请参阅图10,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丝网印刷机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上料台32和印刷平台2之间还设有可以对承印物1进行预定位的预定位台30,进而可以降低后续通过丝网印刷机上料定位机构对承印物1进行定位的移动幅度和难度;预定位台30和上料台32之间还设有送料辊31。丝网印刷机上料定位机构可用于将承印物1从预定位台30上抓取移动至印刷平台2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丝网印刷机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丝网印刷机上的上料台32、印刷平台2、上料定位机构、取料机械手机构17、电磁阀21、开关阀19和调压阀22等部件均分别与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通讯连接,通过触摸屏控制可编程逻辑控制器。

上料机械手结构因为由伺服电机或步进电机驱动可以根据不同承印物1大小从触摸屏设置抓取及放置的位置,有PLC、单片机或工控机计算输出到伺服电机或步进电机,伺服电机或步进电机控制移动不同距离来实现承印物1始终在印刷平台2中央印刷,保证压力左右均等,保证色差最小化。

在使用时,料台旁有上料机械手,上料机械手结构吸取最上面一张承印物 1放到印刷平台2的预定位置,上料机械手结构上设置有摩擦块13或驱动轮结构,由摩擦块13或驱动轮结构移动承印物1靠近并接触印刷平台2上的前定位 6块和侧定位块7,完成定位,通过调节气缸压力或弹簧压力控制摩擦力使之及能驱动承印物1移动又能在承印物1接触到定位块时打滑,印刷平台2上设置的通风口吸气固定承印物1,丝网版与印刷平台2扣合完成印刷,由印刷平台上的吹风孔18吹起承印物1,再由取料机械手机构17夹取印刷完成的承印物1,并将承印物1放在烘干机上,完成印刷过程。

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还可以不改动现有半自动丝网机,只增加上料台32、丝网印刷机上料定位机构和取料机械手机构17,在印刷平台2增加吹风孔18,并与原半自动丝网印刷的控制模块通讯连接就可以将现有半自动丝网印刷机升级改造成全自动丝网印刷机,丝网印刷机上料定位机构可以定型批量制作,从而生产提高效率,降低改造及使用成本。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