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及液晶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03462阅读:25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液晶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及液晶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及适用于该液晶显示装置等的驱动方法,该液晶显示装置能够以称为OCB(Optical CompensatedBirefringence,即,光补偿双折射)模式的宽视角进行高速响应的显示。
背景技术
作为现有的能够以宽视角进行高速响应显示的液晶显示装置的一例,有众所周知的OCB模式液晶显示装置,已知其结构是在可弯曲取向的液晶单元上配置双轴性补偿薄膜和起偏镜。此外,作为可弯曲取向的液晶单元,采用使上下基板、和在这些上设置的取向膜中的液晶的初期倾斜角(pretilt angle)相互反向,在上下基板间夹持液晶而可弯曲取向的结构。
在上述可弯曲取向的液晶单元中,液晶的取向状态存在有喷射取向(spray tropism)状态和弯曲取向(bent tropism)状态,在进行通常显示的情况下,必须处于弯曲取向状态。但是,在该类型的液晶单元中,在液晶单元的电极间没有施加电压的状态下,液晶处于喷射取向状态。(例如,参照专利文件1)为了在这种结构的液晶单元中进行显示,有必要将喷射取向状态的液晶转换为弯曲取向状态的液晶。为此,在专利文件1中,为了将取向状态转换为弯曲取向状态,而采用在液晶单元内部设置施加偏转电场的驱动电路的技术。这是有关通过在液晶单元内施加常规驱动时的液晶显示中不采用的电压,而将取向状态转变为弯曲取向的技术。
例如根据前述的专利文件1中公开的技术,记载了在OCB单元中开始进行常规显示工作之前的阶段中,反复交替实施在夹持液晶而配置的电极间施加叠加了偏转电压的交流电压的工序、和施加0电压或低电压的工序,来进行液晶的弯曲取向转变。
此外,作为将喷射取向状态的液晶转变为弯曲取向状态的液晶的技术,如下面的专利文件2所公开,公开了控制液晶单元的薄膜晶体管的栅极导通·截止时间,在栅电极和公用电极之间施加强电场,同时在显示电极和公用电极之间施加大于等于连续弯曲取向所需电压的电压,从而在短时间内变为弯曲取向的技术。
特开2001-290127号公报;[专利文件2]特开平9-185037号公报。
如上述专利文件1所公开,由于将喷射取向状态的液晶变成弯曲取向状态,即使将来自液晶驱动电路的偏转电压施加到喷射取向状态的液晶上,从喷射取向状态向弯曲取向状态的转变核所产生的部位不同,转变核易产生于分散的空间周围或取向膜界面的不匀、损伤部或缺陷部,以至很难在液晶整体上同样地向弯曲取向状态进行转变。此外,在上述部分不能可靠产生转变核的产生本体,即使根据专利文件1中记载的技术也不容易实现均匀的转变。
而且,为了实现专利文件1中记载的结构,在通常液晶驱动电路的另一部分必须形成一个或多个相转变用的其它驱动电路,由此有可能使驱动电路结构变复杂。
此外,在上述专利文件2记载的技术中,记载了在薄膜晶体管的栅电极和液晶单元的公用电极之间加上强电场,由于其中没有具体记载在怎样的液晶单元上施加多长时间的多大的电压和、能否从喷射取向转变到弯曲取向,所以,是否能可靠地向弯曲取向转变并不明确。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液晶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及可实现此驱动方法的液晶显示装置,根据该技术,不用设置用于从液晶的喷射取向状态向弯曲取向状态等相转变的其它特别的电路,即使使用现有的常规电路也能实现,例如能够实现可将喷射取向状态的液晶转变为弯曲取向状态。
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该液晶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使用液晶单元,该液晶单元这样形成在基板上以矩阵形状设置多条栅极线和多条源极线,来排列形成多个像素区域,在各像素区域配备具有栅电极和源电极的薄膜晶体管及与该薄膜晶体管连接的像素电极,并设置与该基板成对的另一基板,在该另一基板侧设置公用电极,另一方面在上述成对的基板间夹持液晶,其特征在于,通过上述薄膜晶体管对上述像素电极进行通电,对液晶施加电场,在开始显示工作之前,将比用于液晶驱动的电压更高的电压并且是液晶驱动用的电源可产生的最大电压,从与上述所有薄膜晶体管连接的所有像素电极和上述公用电极同时施加到上述液晶上,并在初始化该液晶之后,开始液晶的驱动。
作为本发明的上述液晶,优选为获得喷射取向状态和弯曲取向状态的OCB模式的液晶、TN模式的液晶和STN模式的液晶中的任意一种。
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其特征在于,在使上述多个薄膜晶体管的栅极全部同时处于导通的状态下,从上述多个薄膜晶体管的所有源极,向液晶施加比用于液晶驱动的最大电压更高的电压,对液晶进行初始化。
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其特征在于,从用于驱动上述薄膜晶体管的电源选择自由施加到薄膜晶体管的最大电压,作为比上述液晶驱动时的最大电压更高的电压。
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其特征在于,通过上述薄膜晶体管对上述液晶施加与基准电压极性相反的电压,来进行驱动的情况下,将基准电压设为0,施加与极性相反的驱动电压的绝对值的合计值相当的电压,对液晶材料进行初始化。
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该液晶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使用液晶单元,该液晶单元这样形成在基板上以矩阵形状设置多条栅极线和多条源极线,来排列形成多个像素区域,在各像素区域配备具有栅电极和源电极的薄膜晶体管及与该薄膜晶体管连接的像素电极,并设置与该基板成对的另一基板,在该另一基板侧设置公用电极,另一方面在上述成对基板间夹持液晶,由此形成所述液晶单元,其特征在于,栅极驱动器连接到上述栅极线,且源极驱动器连接到上述源极线,另一方面上述栅极驱动器具有使上述多个薄膜晶体管的栅极同时全部导通的功能;并且,具备将比液晶驱动电压更高的电压,通过上述被导通的薄膜晶体管,同时自由地施加到所有像素区域的液晶材料上的电源和源极驱动器。
本发明的液晶优选上述液晶是获得喷射取向状态和弯曲取向状态的OCB模式的液晶、TN模式的液晶、STN模式的液晶中的任意一种。
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其特征在于,自由地施加用于驱动上述薄膜晶体管的电源的最大驱动电压,作为比上述液晶驱动时的最大电压更高的电压。
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其特征在于,通过上述薄膜晶体管对上述液晶施加与基准电压极性相反的电压,来进行自由驱动的结构中,将基准电压设为0,施加与极性相反的驱动电压的绝对值的合计值相当的电压,来对液晶自由地进行初始化。
发明效果在本发明中,由于在开始显示工作之前,对于OCB模式等的液晶单元的液晶施加由液晶驱动用电源产生获得的最大电压,进行液晶的取向状态的复位,因此,不需要追加其它特别的电源,且不需要设置其它特别的驱动电路,也能够将OCB模式等的液晶从喷射取向状态转变到弯曲取向状态。此外,在转变到弯曲取向状态后,通过施加比上述的最大电压低的常规液晶驱动电压就能够进行OCB模式的液晶驱动。此外,通过施加液晶驱动用的电源所得到的最大电压,就能够从喷射取向状态可靠转变到弯曲取向状态。并且,在此使用的液晶不仅限于OCB模式的液晶,也可以是TN模式的液晶、STN模式的液晶,在任意的液晶中,进行初始化后可平稳地进行其后的驱动,能够使液晶的取向状态复位。
在本发明中,由于在使薄膜晶体管的栅极全部同时处于导通状态下,将比来自多个薄膜晶体管的所有源极的用于液晶驱动的最大电压更高的电压施加到液晶上,进行液晶的初始化,所以不用附加特别的电路,使用常规液晶驱动电路就能够有效地复位所有液晶。此外,OCB模式液晶的情况下,由于从喷射取向状态转变到弯曲取向状态,所以不用附加特别的电路,使用常规液晶驱动电路就能够将所有液晶从喷射取向状态有效地转变到弯曲取向状态。
在本发明中,通过薄膜晶体管在液晶上施加与基准电压极性相反的电压,来进行驱动的情况下,将基准电位设为0,并施加与极性相反的驱动电压的绝对值的合计值相当于的电压,来初始化液晶材料,从而能够利用液晶驱动用的电源所得到的最大电压,使液晶从喷射取向状态转变到弯曲取向状态,因此就能够可靠地进行液晶取向状态的转变。


图1表示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的OCB模式的液晶单元基本结构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2为表示施加电场状态的OCB模式液晶的液晶分子排列的一例的图。
图3为表示没施加电场状态的OCB模式液晶的液晶分子排列的一例的图。
图4表示配备了图1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结构的液晶单元的液晶显示装置整体的等效电路图。
图5是驱动图4所示结构的等效电路时的时序图。
图6表示配备了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结构的液晶单元的液晶显示装置整体的等效电路图。
图7是驱动图6所示结构的等效电路时的时序图。
图8是表示按实施例制造的液晶显示装置的透射系数的测量结果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参照

有关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的的液晶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第1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上下相对设置一对基板1、2,虽在图中省略,但在基板1、2周边部填充密封剂,并在两基板1、2间夹持液晶3,在基板2的下方一侧设置光学补偿板K1和偏光板H1,在基板1的上方一侧设置光学补偿板K2和偏光板H2,由此大致构成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再有,也可省略偏光板H1来构成液晶显示装置。
此外,在实际的基板1、2中的一个基板上,例如在基板1的液晶侧,整面形成公用电极和取向膜,在另一个基板例如在基板2的液晶侧,形成以矩阵状配置有如图4所示的等效电路中表示的多个薄膜晶体管15和多条源极线6及多条栅极线7的矩阵驱动电路,从而构成液晶单元S。
更具体地,在另一个基板例如在基板2的液晶侧,通过图中省略的绝缘层相互交差地、按矩阵状配置多条源极线6和多条栅极线7,这些多条源极线6和栅极线7相交差的区域构成1个像素区域8,在各像素区域8中设置薄膜晶体管(以下,简称为TFT)15,该薄膜晶体管15的漏电极10连接到前述的源极线6的一部分,栅电极11连接到前述的栅极线7的一部分,且将源电极13连接到液晶驱动用像素电极14。再有,由于等效电路所示的液晶可表示为电容器,所以在图4中,用电容器符号来表示与TFT 15的源电极13连接的液晶。因此,图1简要地示出了与图4中所示的等效电路的一个像素区域8相对应的部分的液晶单元的截面结构。而且,到此为止说明的电路结构和面板结构,没有改变配备常规薄膜晶体管电路的TFT液晶面板的结构。
进一步地,上下的偏光板H1、H2的偏光轴的方向成90。交差的方向,由于在基板1、2的取向膜中液晶的初期倾斜角成相反方向,在图1所示的液晶单元中,未施加电压时如图3所示,液晶分子3a…成为喷射取向状态,并在通过后述的操作施加电压时,如图1和图2所示,液晶分子3a…成为弯曲取向状态。
此外,虽然作为OCB模式的液晶3可使用常规液晶,但也可以使用例如特许3183646号中记载的以LC1~LC6标记的液晶等。
如图4所示,上述多条栅极线7分别连接到栅极驱动器16,上述多条源极线6分别连接到源极驱动器17,在栅极驱动器16和源极驱动器17上连接控制电路18,且电源20连接到栅极驱动器16和源极驱动器17,从而构成向这些可供给必要电信号的结构,并且,该电源20连接到在基板上单独配置的供电线21上,该供电线21在前述基板上与前述的栅极线7大致平行、且处于与栅极线7和源极线6绝缘的状态,各供电线21连接到另一基板侧的公用电极上。
基于这种电路结构,电源20可向栅极驱动器16和源极驱动器17供给液晶驱动用电信号,且可向公用电极一侧单独通电。而且,在图4所示的等效电路中,在夹持液晶3的上下电极中,上面所述的电极是表示在各像素区域8中形成的像素电极4,下面所述的电极是表示公用电极5。虽然对于图4所示的等效电路中的该公用电极5,按每一像素区域来区分进行了说明,但该公用电极5是指例如在基板1的显示区域的液晶一侧形成的整面的电极。
在驱动图4所示的电路时,按照图5所示的时序图的一例进行驱动。
首先,如L1线升高电源20的功率,进行供给驱动栅极驱动器16和源极驱动器17所需的电信号的准备,同时对所有的栅极线Gn和Gn+1赋予大约1毫秒~100毫秒时间的驱动脉冲L3和L4,以导通所有的TFT15的栅极,由电源20通过源极驱动器17和多条供电线21进行通电,由此可从电源20直接向上下夹持液晶3的像素电极和公用电极之间施加所需的电压。再有,在常规液晶驱动中按时间差顺序扫描多条栅极线7,并进行驱动,在此,不进行扫描,而由电源20同时对所有的栅极线7进行大约1毫秒~100毫秒时间的通电,使TFT 15的栅极全部导通。
在此状态下,形成可将电源20的电压直接施加到所有的像素电极4和公用电极5的状态,因此,通过像素电极4和公用电极5,将电源20产生得到的最大电压施加到液晶3上,由此进行初始化操作。更具体地,如图5所示,在初始化时间中,在栅极导通期间,如果为交流驱动,那么就在初始化的时间内连续地施加交流脉冲,进行初始化。通过该初始化操作,使液晶从喷射取向状态转变为弯曲取向状态。
在此,作为施加初始化操作的施加电压,假定在公用电极5侧施加约+5V左右的电压,则由于液晶驱动中通常进行交流驱动,因此就在像素电极4一侧施加0V或10V左右。
在此,在如前所述结构的液晶单元中,未施加电压时,由于与基板1、2的初期倾斜角成相反的方向,因此液晶分子3a…呈现的初期倾斜方向不同,由于基板1、2的取向膜的取向方向的方向成平行状态,所以成为图3所示的喷射取向状态。基于该状态,即使单独施加液晶驱动用电压,喷射取向状态也必然变为图1和图2所示的弯曲取向状态。与此对应,若进行前述的初始化操作,强制地使一端成为弯曲取向状态之后,此后,在图5的栅极线Gn和Gn+1上施加如驱动脉冲L5、L6所示的驱动电压,并进行驱动,因此就能够驱动OCB模式的液晶。
图6是表示本发明第2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等效电路图,在此第2实施方式的等效电路中,与前述的第1实施方式的等效电路相同的结构要素上标注同一标记,省略对这些部分的说明。
在图6所示的等效电路中,与图4所示的等效电路的差异在于,在设置此开关SW1的同时,构成利用开关SW1可选择端子a、b、c的结构,其中当利用开关SW1选择端子a时可选择电源20产生的最大电位的绝对值的一半电位,当利用开关SW1选择端子b时,可选择电源20产生的最大电位的绝对值的电位,当利用开关SW1选择端子c时,可选择接地电位(0V)。
在驱动图6所示的电路时,按照图7所示的时序图的一例来进行驱动。
首先,如L1线那样升高电源20的功率,利用开关SW1选择端子c作为接地电位(0V),通过供电线21使基板的公用电极一侧成为0V,向栅极驱动器16、源极驱动器17供给驱动这些所需的电,同时对所有的栅极线Gn和Gn+1赋予大约1毫秒~100毫秒时间的驱动脉冲L3和L4,开启所有的TFT 15的栅极,由电源20通过源极驱动器17和多条供电线21的进行通电,可在上下夹持液晶3的像素电极和公用电极之间直接施加可由电源20的供给的最大电压。
再有,在常规液晶驱动中按时间差顺序依次扫描多条栅极线7,并进行驱动,在此,不进行扫描,同时对所有的栅极线7进行大约1毫秒~100毫秒时间的通电,使TFT 15的栅极全部导通。
在此状态下,通过像素电极和公用电极向液晶3施加由电源20产生得到的最大电压的绝对值。更具体地,如图7所示,在初始化时,在栅极导通期间,如果为交流驱动,则在初始化的时间内连续施加交流脉冲,进行初始化。利用该初始化操作,使液晶从喷射取向状态转变到弯曲取向状态。
在此,常规液晶驱动时,假设在公用电极5一侧施加+5V的电位,在像素电极4一侧施加0V~10V的电压而进行驱动,则在前述的初始化操作的情况下,通过将开关SW1连接到端子c,使公用电极一侧成为0V,在像素电极4一侧施加10V的电压,可进行初始化操作。
此外,利用交流驱动进行初始操作的情况下,通过操作开关SW1,使施加到像素电极4一侧的电位成为反相,即使在交流驱动的初始化操作中,也能够向液晶施加由电源产生得到的最大电位。例如,切换像素电极4一侧为+10V、公用电极5一侧为0V的情况与像素电极4一侧为0V、公用电极5一侧为+10V的情况,通过交流驱动进行初始化操作。
此外,进行常规液晶驱动时,通过将开关SW1连接到端子a,在公用电极5一侧赋予+5V的电位,在像素电极4一侧赋予0~10V范围的电位,能够实现图7所示的液晶驱动的交流驱动。
在此,在如前所述结构的液晶单元中,在未施加电压时,液晶分子3a…与基板1、2的初期倾斜角成相反的方向,呈现初期倾斜的方向不同,成为图3所示的喷射取向状态。基于该状态,即使单独施加液晶驱动用电压,喷射取向状态也必定变为图1和图2表示的弯曲取向状态。与此对应,若进行前述的初始化操作,使一端成为弯曲取向状态后,通过在图7的栅极线Gn和Gn+1上施加如驱动脉冲L5、L6所示的驱动电压,就能够驱动OCB模式的液晶。
再有,在到此为止的例子的说明中,对于OCB模式液晶显示装置和其驱动方法以适用本发明的例进行了说明,不用说TN模式液晶显示装置或STN模式的液晶显示装置也能适用本发明。在这些TN模式或STN模式的液晶中,也应考虑液晶取向状态的转变并不充分平滑的情况,因此,通过强制切换施加电压时和不施加电压时的液晶转变状态,就可平滑地进行液晶的转变。
实施例按单元间隙7μm或7μm以下使2片透明的玻璃基板相对,在基板间夹持OCB模式的液晶,并利用密封材料将两者粘贴在一起,来构成液晶单元。在此使用的OCB模式液晶使用向列液晶。
2片玻璃基板内的下侧基板上,隔着SiNx的层间绝缘膜,矩阵状地布置了640条宽3μm的钼钽合金制的栅极线和480条宽3μm的铝制的源极线,并划分90μm×90μm大小的像素区域,且在各像素区域设置反薄膜晶体管,作为在薄膜晶体管的源电极上设置由铝电极构成的像素电极的有源矩阵基板,在其上形成平坦化膜和聚酰亚胺的取向膜,并实施摩擦处理,使取向膜的初期倾斜角成为15°或15°以下。摩擦方向为平行于基板左右方向的平行方向。此外,薄膜晶体管利用反向交错型的常规结构,其形状是用铝制的栅电极和源电极夹持了渗杂有磷的类型的非晶硅层和n型非晶硅层的形状,并在薄膜晶体管的源电极上连接设置了由ITO的透明电极构成的像素电极。
另一玻璃基板在其液晶一侧的面上,形成由ITO构成的整面公用电极和聚酰亚胺的取向膜,将取向膜的摩擦方向设置为与前述基板平行的平行方向,初期倾斜角度为7°或7°以下,使该方向为前述基板的180°反转方向。
设这样组成的液晶单元的薄膜晶体管的源极电压为10V、栅极电压为20V、所有的薄膜晶体管的栅极导通10毫秒,在像素电极和公用电极之间,使像素电极为0V和10V,由电源对公用电极整面施加+5V的电压10毫秒,以进行液晶的初始化。
此后,将薄膜晶体管的源极电压设置为0V和10V、将栅极电压设置为15V、将像素电极和公用电极之间的像素电极电压设置为5V,由电源对公用电极整体施加+5V的电压,以进行液晶驱动时,可得到在基板整面上的显示状态无斑点的、具有再现性的常规液晶显示状态。
图8表示前述常黑OCB模式液晶显示装置的显示状态中白显示状态和黑显示状态的液晶单元对施加电压的透射系数。透射系数的测定是通过在液晶单元的上下配置与180°偏光轴的方向不同的偏光板,并使配置在下基板背面的背光灯发光,且在上基板的上方50cm的位置配置CCD受光器件,来测量透射系数的变化。重复5次依次显示白显示状态和黑显示状态来进行测量,并以测定的平均值示出测量结果。
在此实验中,没有反差100或100以上的斑点,能够得到无白空缺的优良的显示状态。
在图8中,同时示出了与上述相比未经初始化就进行液晶驱动的情况下的相同实验的结果。未进行初始化就进行液晶的驱动时,减弱了施加电压的效果,在白显示状态下以及黑显示状态下,光反差均成为10或10以下。此外,由于取向状态不稳定,通过光的双折射效果表现为被着色的斑点显示。
通过使用本实施例的液晶单元来进行图像的各种显示,判明了能够得到无显示斑点的优良的显示状态,而且,在液晶显示开始之前施加比常规液晶驱动电压更高的电压,预先进行液晶的初始化,由此就能够可靠得到OCB模式液晶的良好的驱动显示状态。
权利要求
1.一种液晶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该液晶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使用液晶单元,该液晶单元这样形成在基板上以矩阵形状设置多条栅极线和多条源极线,来排列形成多个像素区域,在各像素区域配备具有栅电极和源电极的薄膜晶体管及与该薄膜晶体管连接的像素电极,并设置与该基板成对的另一基板,在该另一基板侧设置公用电极,另一方面在上述成对的基板间夹持液晶,其特征在于,通过上述薄膜晶体管对上述像素电极进行通电,对液晶施加电场,在开始显示工作之前,将比用于液晶驱动的电压更高的电压并且是液晶驱动用的电源可产生的最大电压,从与上述所有薄膜晶体管连接的所有像素电极和上述公用电极同时施加到上述液晶上,并在初始化该液晶之后,开始液晶的驱动。
2.根据权利要求1记载的液晶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液晶是获得喷射取向状态和弯曲取向状态的OCB模式的液晶、TN模式的液晶和STN模式的液晶中的任意一种。
3.根据权利要求1记载的液晶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使上述多个薄膜晶体管的栅极全部同时处于导通的状态下,从上述多个薄膜晶体管的所有源极,向液晶施加比用于液晶驱动的最大电压更高的电压,对液晶进行初始化。
4.根据权利要求1记载的液晶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其特征在于,从用于驱动上述薄膜晶体管的电源选择自由施加到薄膜晶体管的最大电压,作为比上述液晶驱动时的最大电压更高的电压。
5.根据权利要求1记载的液晶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上述薄膜晶体管对上述液晶施加与基准电压极性相反的电压,来进行驱动的情况下,将基准电压设为0,施加与极性相反的驱动电压的绝对值的合计值相当的电压,对液晶材料进行初始化。
6.一种液晶显示装置,该液晶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使用液晶单元,该液晶单元这样形成在基板上以矩阵形状设置多条栅极线和多条源极线,来排列形成多个像素区域,在各像素区域配备具有栅电极和源电极的薄膜晶体管及与该薄膜晶体管连接的像素电极,并设置与该基板成对的另一基板,在该另一基板侧设置公用电极,另一方面在上述成对基板间夹持液晶,其特征在于,栅极驱动器连接到上述栅极线,且源极驱动器连接到上述源极线,另一方面上述栅极驱动器具有使上述多个薄膜晶体管的栅极同时全部导通的功能;并且,具备将比液晶驱动电压更高的电压,通过上述被导通的薄膜晶体管,同时自由地施加到所有像素区域的液晶材料上的电源和源极驱动器。
7.根据权利要求6记载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液晶是获得喷射取向状态和弯曲取向状态的OCB模式的液晶、TN模式的液晶、STN模式的液晶中的任意一种。
8.根据权利要求6记载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自由地施加用于驱动上述薄膜晶体管的电源的最大驱动电压,作为比上述液晶驱动时的最大电压更高的电压。
9.根据权利要求6记载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通过上述薄膜晶体管对上述液晶施加与基准电压极性相反的电压,来进行自由驱动的结构中,将基准电压设为0,施加与极性相反的驱动电压的绝对值的合计值相当的电压,来对液晶自由地进行初始化。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将喷射取向状态的液晶可靠转变为弯曲取向状态的驱动方法和驱动电路。本发明的特征在于,通过薄膜晶体管(15)对像素电极通电,并对液晶施加电场,在开始显示工作之前,作为比用于驱动液晶的电压更高的电压,将由液晶驱动用的电源(20)产生获得的最大电压,通过与所有薄膜晶体管(15)连接的所有像素电极和公用电极同时施加到液晶上,初始化液晶之后,开始驱动液晶。
文档编号G09G3/20GK1601340SQ2004100825
公开日2005年3月30日 申请日期2004年9月21日 优先权日2003年9月22日
发明者山田幸光 申请人: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