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教练车的双制动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54097阅读:22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用于教练车的双制动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双制动系统,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教练车的双制动系统。
背景技术
当驾驶员在学习或者练习汽车驾驶时,通常会因为技术水平较低、路况不佳或者 精神紧张等因素出现问题,尤其是忘记制动的情况。此时,位于副驾驶位置的教练员会提示 驾驶员制动,但是这样就会导致制动时间滞后,一旦错过最佳制动时间,往往容易引起行车 安全事故。目前,最为常用的方式就是使用教练车来供学员练习驾驶技术,教练车的副驾驶 位置上有一个辅助制动装置。这个辅助制动装置的原理很简单,就是通过简单的机械结构, 使副驾驶位置的人也可以对车辆进行制动操作,从而避免交通安全事故的发生。但是上述这种常用的机构的布置对于大型客货车来说具有一定难度,因此发明了 一种用于教练车的双制动系统。这种制动系统的特点在于驾驶员和教练员都能通过各自独 立的制动阀来实施制动,不仅能够应用于大型客货车,还提高了控制的可靠性。CN201120887Y公布了一种双制动总泵式汽车刹车装置,该装置包括两个制动总 泵,这两个制动总泵并联于差动式继动阀控制口与储气罐之间,因此,两个制动阀可以分别 实施制动。当驾驶员或教练员中任何一个踩下制动踏板时,从所述两个制动阀输出的压缩 气体都可以输入差动式继动阀的控制口,从而控制储气筒中的压缩气体进入制动气室;当 放开制动踏板时,差动式继动阀的控制口没有气体输入,因此该差动式继动阀的进气口关 闭,出气口与大气连通,从而起到快放阀的作用,将制动气室中的压缩气体排放出去,解除 制动。在此实用新型中,由于差动式继动阀的两个控制口分别与总泵相连,因而踩任何一个 制动踏板或者同时踩下两个制动踏板时都能起到制动作用,否则制动效果解除。上述实用新型虽然采用了两个能够单独控制的制动阀,但是两个制动阀的作用可 以叠加,也就是说如果驾驶员和教练员同时分别根据自己对行驶情况的判断对制动踏板进 行一定程度的操作时,两个分别符合当前情况的制动力将会叠加,从而产生大于当前情况 所需要的制动力,在某些情况下也会导致危险的发生,存在安全隐患。同时,上述实用新型 与国家制动法规关于前后轮制动系统为双回路制动系统的要求不符。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教练车的双制动系统,不仅使驾 驶员和教练员都能够控制汽车的制动,而且当驾驶员和教练员同时实施制动时,制动力不 会叠加。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教练车的双制动系统,该双制动 系统包括第一制动阀和第二制动阀,其中,所述双制动系统还包括二位三通换向阀,所述第 一制动阀和所述第二制动阀的出气口分别连接到所述二位三通换向阀的两个进气口上。通过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驾驶员和教练员可以分别控制车辆的制动,当
3驾驶员出现驾驶的错误或失误时,教练员能够控制汽车制动,避免事故的发生,并且当驾驶 员和教练员同时实施制动时,保证两个制动系统不会同时进行作用,所以制动力不会发生 叠加,从而进一步的避免了现有技术的双制动系统中由于制动力大于实际需要而导致的危险。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
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 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 图中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双制动系统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 空压机3 四回路保护阀5前制动储气筒6’第二制动阀7,第二二位三通换向阀9制动气室11弹簧制动气缸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 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
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用于教练车的双制动系统的一种实施方式,该双制动系统包括 第一制动阀6和第二制动阀6’,其中,所述第一制动阀6和所述第二制动阀6’的出气口分 别连接到二位三通换向阀7、7’的两个进气口上。所述第一和第二制动阀分别由驾驶员和 教练员控制,这样,就能使驾驶员和教练员都能够通过制动阀来控制汽车制动。所述二位三 通换向阀7、7’具有两个进气口和一个出气口,两个进气口之间设置有能够双向移动的阀芯 (未图示),所述阀芯在两个进气口的压力差的作用下移动,从而将一个进气口封闭,使另 一个进气口与出气口连通,并且在同一时刻只有两个进气口之一能与出气口连通。并且所 述二位三通换向阀的阀芯不会复位,也就是说,在上次制动操作之后,阀芯将一个进气口堵 塞,另一个进气口导通,操作结束之后该阀芯仍然处于这个位置,即使下一次进行制动操作 时,驾驶员和教练员对制动踏板操作的量正好相等,也就是说两个制动阀在该二位三通换 向阀的两个进气口处产生的压力刚好相等,那么阀芯就会保持在这个位置上,因此不会存 在当驾驶员和教练员对制动踏板的操作的量正好相等,而阀芯在两个进气口相等的压力作 用下位于使两个进气口都截止的中间位置的问题。根据上述实施方式,优选地,所述第一制动阀6和第二制动阀6’可以为双腔制动 阀。目前,汽车制动系统中普遍使用双腔制动阀,双腔制动阀的两个腔室各自的进出气口可 以在同一控制口的控制下分别工作,其目的在于当制动阀的某腔室或连接口发生故障时另
2空气干燥器 4后制动储气筒 6第一制动阀 7第一二位三通换向阀 8前快放阀 10后快放阀
4外一个腔室仍然能够工作,从而提高安全性能。在使用中,还可以将双腔制动阀的两个腔室 分开使用,使两个腔室分别控制前桥和后桥的制动。为了进一步提高制动性能,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在所述第一制动 阀6和第二制动阀6’选用双腔制动阀的基础上,将所述第一制动阀6的第一出气口 621和 所述第二制动阀6’的第一出气口 621’分别连接到第一二位三通换向阀7的两个进气口上; 所述第一制动阀6的第二出气口 622和所述第二制动阀6’的第二出气口 622’分别连接到 第二二位三通换向阀7 ’的两个进气口上。这样,第一和第二制动阀的两个第一出气口和两 个第二出气口分别经过二位三通换向阀的控制,产生两个控制气压,从而使制动力的控制 更加精确,并且在之后的气压制动管路中可以令两个管路直接分别控制前后制动气室的制 动。优选地,所述第一和第二二位三通换向阀7、7’的两个出气口分别连接到前快放阀 的进气口和后快放阀的进气口。在图1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二位 三通快放阀7的出气口连接到后快放阀10的进气口上,该后快放阀10的出气口连接到后 制动气室11上。这样,由第一二位三通快放阀7的出气口输出的压缩气体由后快放阀10 的进气口进入,使后快放阀10的排气口截止,其出气口与其进气口连通,因此压缩气体经 过后快放阀10的出气口进入后制动气室11产生制动,当驾驶员和教练员放松制动踏板解 除制动时,两个制动阀都没有压缩气体输出,因此后快放阀10的进气口没有气体输入,所 以该后快放阀的进气口截止,其出气口与排气口连通,后制动气室11中的压缩气体能够直 接通过后快放阀10排放到大气中,从而快速接触制动。同样,优选地,所述第二二位三通换向阀7’的出气口可以连接到前快放阀8的进 气口上,该前快放阀8的出气口连接到前制动气室9,其工作过程和优势如上所述,此处不 再赘述。根据上述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优选地,该双制动系统还可以包括后制 动储气筒4和前制动储气筒5,所述后制动储气筒4所连接的制动阀进气口与制动阀连接 后制动气室的出气口相对应,所述前制动储气筒5所连接的制动阀进气口与制动阀连接前 制动气室的出气口相对应。这种结构能够确保制动系统对前后制动器的压缩气体的供给充 足可靠。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由于第一控制阀6的第一出气口 621和第二控制阀’的第 一出气口 621’通过第一二位三通换向阀连接到后快放阀10并最终连接到后制动气室11, 所以后制动储气筒4分别与第一制动阀6的第一进气口 611和第二制动阀6’的第一进气 口 611’相连,前制动储气筒5分别与第一制动阀6的第二进气口 612和第二制动阀6’的 第二进气口 612,相连。下面结合图1对本实用新型的双制动系统的工作过程进行介绍。由空压机1产生的压缩空气经过空气干燥器2的干燥过滤之后,分别储存在后制 动储气筒4和前制动储气筒5中以备使用。并且,所述后制动储气筒4中的压缩气体分别 通过管路a连通到第一制动阀6的第一进气口 611,通过管路a’连通到第二制动阀6,的第 一进气口 611’ ;前制动储气筒5中的压缩气体分别通过管路b连通到第一制动阀6的第二 进气口 612,通过管路b’连通到第二制动阀6’的第二进气口 612’。第一制动阀6的第一 出气口 621通过管路c连接到第一二位三通换向阀7的一个进气口,第二制动阀6’的第一 出气口 621’通过管路C’连接到第一二位三通换向阀7的另一个进气口 ;第一制动阀6的
5第二出气口 622通过管路d连接到第二二位三通换向阀V的一个进气口,第二制动阀6’ 的第二出气口 622’通过管路d’连接到第二二位三通换向阀7’的另一个进气口。当驾驶员或教练员踩下制动踏板分别对第一制动阀6和第二制动阀6’进行操作, 下面分别介绍两个制动阀单独工作时的情况。当驾驶员踩下制动踏板时,第一制动阀6的控制口有气体输入,所以第一制动阀6 的第一进气口 611与第一出气口 621连通,第二进气口 612与第二出气口 622连通,因此管 路a和b中的压缩气体经制动阀进入管路c和d,而第二制动阀6’没有动作,管路a’和b’ 中的压缩气体不能进入管路c’和d’。接下来,由于管路c中有气体,管路C’中无气体,所以管路c中的气体通过第一二 位三通换向阀7连通到后快放阀10的进气口,并经过所述后快放阀10的出气口进入后制 动气室11产生制动力。同样,由于管路d中有气体,管路d’中无气体,所以管路d中的气 体通过第二二位三通换向阀7’连通到前快放阀8的进气口,并经过所述前快放阀8的出气 口进入前制动气室9产生制动力。同样,当教练员踩下制动踏板时,第二制动阀6’的控制口有气体输入,所以第二制 动阀6,的第一进气口 611,与第一出气口 621,连通,第二进气口 612,与第二出气口 622, 连通,因此管路a’和b’中的压缩气体经制动阀进入管路c’和d’,而第一制动阀6没有动 作,管路a和b中的压缩气体不能进入管路c和d。接下来,由于管路C’中有气体,管路c中无气体,所以管路C’中的气体通过第一二 位三通换向阀7连通到后快放阀10的进气口,并经过所述后快放阀10的出气口进入后制 动气室11产生制动力。同样,由于管路d’中有气体,管路d中无气体,所以管路d中的气 体通过第二二位三通换向阀7’连通到前快放阀8的进气口,并经过所述前快放阀8的出气 口进入前制动气室9产生制动力。当驾驶员和教练员同时踩下制动踏板时,具体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二者的制动踏板操作量不同,所以两个制动阀在第一和第二二位三通换向 阀的两个进气口产生的气压也不同,所以二位三通换向阀的阀芯在气压的作用下移动,从 而使其中一个进气口截止,另一个进气口导通;另一种是二者的制动踏板操作量刚好相同(实际上,在实践中这种情况几乎不存 在),那么两个制动阀在第一和第二二位三通换向阀的两个进气口处产生的气压相同,但是 由于正如上文所介绍的,二位三通换向阀的阀芯不会复位,而是停留在之前的制动操作所 处的位置,因此即使发生两个进气口压力刚好相等的情况,也不会使阀芯出于使两个进气 口都截止的中间位置,而是根据之前制动操作的状态,仍然只有一个制动系统工作,另一个 制动系统停止工作。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
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可以通过任 何合适的方式进行任意组合,其同样落入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范围之内。另外,本实用新型 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其同 样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内容。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 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 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一种用于教练车的双制动系统,该双制动系统包括第一制动阀(6)和第二制动阀(6’),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制动系统还包括二位三通换向阀(7、7’),所述第一制动阀(6)和所述第二制动阀(6’)的出气口分别连接到所述二位三通换向阀的两个进气口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制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制动阀(6)和所述第二 制动阀(6’ )为双腔制动阀。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制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二位三通换向阀包括第一二 位三通换向阀(7)和第二二位三通换向阀(7’),其中所述第一制动阀(6)的第一出气口(621)和所述第二制动阀(6’ )的第一出气口 (621’ )分别连接到所述第一二位三通换向阀(7)的两个进气口上;所述第一制动阀(6)的第二出气口(622)和所述第二制动阀(6’ )的第二出气口 (622’ )分别连接到所述第二二位三通换向阀(7’ )的两个进气口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制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二位三通换向阀(7)的 出气口连接到后快放阀(10)的进气口上,该后快放阀(10)的出气口连接到后制动气室 (11)。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制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二位三通换向阀(7’)的 出气口连接到前快放阀(8)的进气口上,该前快放阀(8)的出气口连接到前制动气室(9)。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制动系统,其特征在于该双制动系统包括后制动储气筒 (4)和前制动储气筒(5)。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制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制动储气筒(4)的出气口分别连接到所述第一制动阀(6)的第一进气口(611) 和所述第二制动阀的第一进气口(611,);所述前制动储气筒(5)的出气口分别连接到所述第一制动阀(6)的第二进气口(612) 和所述第二制动阀的第二进气口(612’)。
专利摘要一种用于教练车的双制动系统,该双制动系统包括第一制动阀和第二制动阀,其中,所述双制动系统还包括二位三通换向阀,所述第一制动阀和所述第二制动阀的出气口分别连接到所述二位三通换向阀的两个进气口上。通过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驾驶员和教练员可以分别控制车辆的制动,当驾驶员出现驾驶的错误或失误时,教练员能够控制汽车制动,避免事故的发生,并且当驾驶员和教练员同时实施制动时,保证两个制动系统不会同时进行作用,所以制动力不会发生叠加,从而进一步的避免了现有技术的双制动系统中由于制动力大于实际需要而导致的危险。
文档编号G09B9/042GK201754310SQ201020269278
公开日2011年3月2日 申请日期2010年7月21日 优先权日2010年7月21日
发明者宁江清 申请人: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