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山水循环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20296阅读:3605来源:国知局
假山水循环系统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假山,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假山水循环系统。



背景技术:

假山具有较强的造景功能,如构成园林的主景或地形骨架,划分和组织园林空间,布置庭院、驳岸、护坡、挡土,设置自然式花台。还可以与园林建筑、园路、场地和园林植物组合成富于变化的景致,借以减少人工气氛,增添自然生趣,使园林建筑融汇到山水环境中。

现有假山通常设有水循环系统,以增加假山的观赏性。如公开号为CN203920222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用于假山的瀑布循环水系统,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假山山体、抽水泵、山顶水潭、抽水管,所述假山山体的顶部上设有平台,所述平台的后部设有山顶水潭,位于山顶水潭下方的假山山体后侧外设有山底水潭,位于山顶水潭一侧的平台上设有抽水泵,所述抽水泵连接抽水管,所述抽水管的顶端连接抽水泵,抽水管的底端连接山底水潭。

这种瀑布循环水系统可以时在山顶水潭与山底水潭之间的假山山体上形成瀑布水道,从而增加了观赏性;然而通常在假山上还会种植景观植物,这些景观植物需要经常浇灌才能正常生长,因此需要大量的人力去维护管理;而利用瀑布的循环水来定期浇灌植物,既可以实现瀑布的造景功能,又可以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但目前还没有比较有效的利用瀑布水浇灌植物的方式。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假山水循环系统,具有可以将瀑布水流种植穴定时浇灌植物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假山水循环系统,包括假山山体、若干设置在假山山体上的种植穴以及形成于所述假山山体上瀑布水道,所述瀑布水道的两侧设有用于将所述瀑布水道中的水流引流至所述种植穴的引流装置;

所述引流装置包括固定在所述假山山体上且朝向所述种植穴倾斜向下设置的引流筒、固定在所述引流筒上背离所述瀑布水道一端的挡水板以及若干开设在所述挡水板上的渗水孔,所述引流筒的一端伸入所述瀑布水道中;

还包括用于定时灌溉植物的定时灌溉装置,所述定时灌溉装置包括固定在所述假山山体上的且上端开口的蓄水箱、固定在所述蓄水箱内的引流管以及与所述引流管相通的出水管且延伸至所述种植穴的;

所述引流管包括端部位于所述蓄水箱底壁上方的引流部、由蓄水箱底部延伸出的出水部、以及连通所述引流部和出水部的连接部,所述出水管固定在所述出水部的端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瀑布水道流动的水流经过引流筒时,从引流筒的开口处流入引流筒中,并将引流筒蓄满水,且只要有瀑布水道中有水流流过,引流筒都保持蓄满水的状态;

而引流筒中的水由渗水孔慢慢向外渗出并流入蓄水箱中,逐渐将蓄水箱蓄满,蓄水箱蓄水的过程中,蓄水箱中的水位低于连接部时,由于引流管中有空气的存在,而不会发生虹吸现象;

当蓄水箱内的水位高于连接部时,引流管中即充满了水,在大气压的作用下蓄水箱中的水会被强压至引流管中,由于出水部延伸出蓄水箱,即出水部的出水口低于蓄水箱的水位,从而产生了压强差,水即沿着引流管流出,并经出水管流至种植槽中,对植物进行有效的浇灌作用;

蓄水箱内的水位下降至引流部下方时,即完成一次灌溉过程,并继续进行下一次蓄水;循环重复上述过程即可实现对种植穴内的植物进行定时的灌溉作业;

渗水孔的孔径大小可以根据种植穴中植物需要的水分来设定,渗水孔的孔径不同,出水速度和出水量也不同,则蓄满蓄水箱内水量的时间也就不同,即相邻两次灌溉间隔的时间不同;

通过设置引流筒和定时灌溉装置,将瀑布水道中的水分引流至种植穴中并对植物进行定时灌溉,既保持了瀑布原有的观赏性,同时对植物进行有效的灌溉,减少了人工管理的的成本。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引流部包括与所述连接部相通的第一引流部、滑动套接于所述第一引流部的第二引流部、以及螺纹连接在所述第一引流部且抵触在所述第二引流部的第一紧固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第二引流部滑动套接于第一引流部,因此第二引流部可以沿着第一引流部上下伸缩移动,在上下滑移的过程中引流部的端部于蓄水箱底壁的距离即发生变化;

由于蓄水箱内的水位下降至引流部端部的下方时,引流管内即会流入空气,从而不会发生虹吸现象,因此在位于引流部下方的水就会滞留在蓄水箱中,而第二引流部上下伸缩后滞留在蓄水箱内的水位也就发生了改变,从而由引流管流出的水量也就发生了改变,即实现了每次灌溉水量的变化。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出水部包括与所述连接部相通的第一出水部、滑动套接与所述第一出水部的第二出水部以及螺纹连接在所述第一出水部且抵触在所述第二出水部的第二紧固件,所述第二出水部固定在所蓄水池的底壁上且与所述出水管相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第一出水部与第二出水部为滑动套接,因此可以将第一出水部沿着第二出水部上下伸缩移动,当第一出水部上下移动时,即会带动引流部和连接部同时上下移动,从而连接部与蓄水箱底壁的距离即发生改变;

由于蓄水箱中的水位高于连接部时才能发生虹吸现象,连接部高度的改变即改变了蓄水箱中的水覆盖连接部的时间,从而改变了两次灌溉之间的时间间隔。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蓄水箱上盖合有盖板,所述盖板上设有与所述蓄水箱相通的引水管,所述引水管位于所述渗水孔的正下方。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盖板可以将蓄水箱的上方开口封闭,防止外界的灰尘和杂物进入到蓄水箱中造成蓄水箱堵塞的情况发生;从渗水孔中渗出的水分由引水管流入蓄水箱中,从而实现蓄水箱的蓄水功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引水管的上端设有呈漏斗状的接水口。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接水口可以更加方便的将渗水孔中渗出的水分引流至蓄水箱中。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出水管延伸至所述种植穴的部分开设有多个分流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分流孔可以对出水管中流出的水进行分流,减少了从出水管的出水端流出的水流大小,减少了水流对种植穴的冲击力,同时可以使水流在种植穴中扩散的更加均匀,提高了灌溉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多个所述分流孔均连通有带有通孔的分流管,多根所述分流管埋设在所述种植穴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分流管可以使水流进一步在种植穴中扩散,提高水流在种植穴中分布的均匀程度,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灌溉效果;同时分流管埋设在种植穴中,可以使种植穴中的土壤浸润的更加透彻。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引流筒伸入所述瀑布水道的一端设有呈弧形设置且弧口向上的引水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引水板可以更加方便的将瀑布水道中的水流引流至引流筒中,从而使引流筒中时刻保持蓄满水的状态。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引流筒伸入所述瀑布水道的一端设有过滤网。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过滤网可以过滤随瀑布水道中水流下落的诸如泥沙、落叶等杂物,减少渗水孔堵塞的情况发生。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种植穴的底部设有与所述瀑布水道相通的溢流管。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种植穴中过多的水分可以由溢流管再次流入瀑布水道中,从而减少了植物因水分过多发生烂根的现象,同时可以减少雨天种植穴中水分聚集较多的现象发生。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其一,通过设置引流筒和定时灌溉装置,将瀑布水道中的水分引流至种植穴中并对植物进行定时灌溉,既保持了瀑布原有的观赏性,同时对植物进行有效的灌溉,减少了人工管理的的成本;

其二,引流部包括第一引流部、第二引流部和第一紧固件,调节第二引流部的高度,从而实现了灌溉水量的变化;

其三,出水部包括第一出水部、第二出水部和第二紧固件,调节第一出水部的高度,从而改变两次灌溉之间的时间间隔;

其四,设置溢流管,及时排出种植穴内集聚的水分,减少了植物烂根现象的发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施例引流装置和定时灌溉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施去除盖板后定时灌溉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假山山体;11、种植穴;12、瀑布水道;13、溢流管;2、引流装置;21、引流筒;211、引水板;212、过滤网;22、挡水板;23、渗水孔;3、定时灌溉装置;31、蓄水箱;311、盖板;312、引水管;313、接水口;32、引流管;321、引流部;3211、第一引流部;3212、第二引流部;3213、第一紧固件;322、连接部;323、出水部;3231、第一出水部;3232、第二出水部;3233、第二紧固件;33、出水管;331、分流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一种假山水循环系统,如图1所示,假山山体1上设有若干种植穴11,种植穴11中种植有景观植物以增加假山的观赏性;假山山体1上还设有多组由山顶延伸至山底的瀑布水道12,瀑布水道12中流动有水流,从而形成类似瀑布的景观效果;

种植穴11的底部设有与瀑布水道12相通的溢流管13,种植穴11中过多的水分可以由溢流管13再次流入瀑布水道12中,从而减少了种植穴11中水分聚集过多的现象发生。

如图1、图2所示,瀑布水道12的两侧设有多组引流装置2,引流装置2将瀑布水道12中的部分水流引流至个种植穴11上方,用于浇灌种植穴11中种植的景观植物;引流装置2包括固定在假山山体1上的引流筒21、固定在引流筒21上背离瀑布水道12一端的挡水板22以及若干开设在挡水板22上的渗水孔23;

如图2和图3所示,引流筒21的开口端伸入瀑布水道12中,且被挡水板22封闭的一端延伸至种植穴11的上方;在引流筒21的开口处设有呈弧形设置且弧口向上的引水板211,引水板211可以更加方便的将瀑布水道12中的水流引流至引流筒21中;引流筒21朝向种植穴11倾斜向下设置,从而引流筒21的端部可以保持蓄满水的状态;

挡水板22将引流筒21的一端封闭,渗水孔23的孔径大小可以根据种植穴11中植物需要的水分来设定,渗水孔23的孔径不同,出水速度和出水量也就不同;为了防止水流中的泥沙、树叶等杂物进入到引流筒21中将渗水孔23堵塞,在引流筒21的开口处设有过滤网212。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假山山体1上位于种植穴11的一侧设有定时灌溉装置3,定时灌溉装置3包括固定在假山山体1上的蓄水箱31、固定在蓄水箱31内的引流管32、以及位于蓄水箱31底部的出水管33;

如图2所示,蓄水箱31的上端盖合有盖板311,盖板311的上设有与蓄水箱31相通的引水管312,引水管312位于渗水孔23的正下方,这样从渗水孔23中渗出的水分可以直接流入蓄水箱31中;通常为了使渗水孔23中渗出的水分更容易流入蓄水箱31中,在引水管312的上端还设有漏斗状的接水口313;

如图2和图3所示,引流管32包括引流部321、连接部322和出水部323;引流部321包括第一引流部3211、滑动套接于第一引流部3211的第二引流部3212、以及螺纹连接在第一引流部3211且抵触在第二引流部3212上的第一紧固件3213,第一引流部3211与连接部322相通,第二引流部3212的端部位于蓄水箱31底壁的上方,且第一引流部3211和第二引流部3212均竖直设置,第一紧固件3213采用螺钉;

连接部322连通引流部321和出水部323,且水平设置;出水部323包括第一出水部3231、滑动套接于第一出水部3231的第二出水部3232、以及螺纹连接在第一出水部3231且抵触在第二出水部3232上的第二紧固件3233,第一出水部3231与连接部322相通,第二引流部3212固定在蓄水箱31的底部且延伸出蓄水箱31外,且第一出水部3231和第二出水部3232均竖直设置,第二紧固件3233采用螺钉;

如图1和图2所示,出水管33固定在第二出水部3232的端部并延伸至种植穴11内,且在延伸至种植穴11的部分开设有多个分流孔,每个分流孔均连接有带有通孔的分流管331,分流管331均埋设在种植穴11内,且均匀分布在种植穴11内,分流管331上带有若干通孔;

当出水管33中的水流流出时,会流入分流管331中,并从出水管33和和分流管331上的通孔流入种植穴11中,对种植穴11中的植物进行灌溉;同时分流管331可以使水流在种植穴11中分散,提高水流在种植穴11中分布的均匀程度,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灌溉效果。

如图1至图3所示,瀑布水道12流动的水流经过引流筒21时,从引流筒21的开口处流入引流筒21中,并将引流筒21蓄满水,且只要有瀑布水道12中有水流流过,引流筒21都保持蓄满水的状态;

而引流筒21中的水由渗水孔23慢慢向外渗出并流入蓄水箱31中,逐渐将蓄水箱31蓄满,蓄水箱31蓄水的过程中,蓄水箱31中的水位低于连接部322时,由于引流管32中有空气的存在,而不会发生虹吸现象;

当蓄水箱31内的水位高于连接部322时,引流管32中即充满了水,在大气压的作用下蓄水箱31中的水会被强压至引流管32中,由于出水部323延伸出蓄水箱31,即出水部323的出水口低于蓄水箱31的水位,从而产生了压强差,水即沿着引流管32流出,并经出水管33流至种植槽中,对植物进行有效的浇灌作用;

蓄水箱31内的水位下降至引流部321下方时,即完成一次灌溉过程,并继续进行下一次蓄水;循环重复上述过程即可实现对种植穴11内的植物进行定时的灌溉作业;

由于第二引流部3212滑动套接于第一引流部3211,因此第二引流部3212可以沿着第一引流部3211上下伸缩移动,在上下滑移的过程中引流部321的端部于蓄水箱31底壁的距离即发生变化;

由于蓄水箱31内的水位下降至引流部321端部的下方时,引流管32内即会流入空气,从而不会发生虹吸现象,因此在位于引流部321下方的水就会滞留在蓄水箱31中,而第二引流部3212上下伸缩后滞留在蓄水箱31内的水位也就发生了改变,从而由引流管32流出的水量也就发生了改变,即实现了每次灌溉水量的变化;

由于第一出水部3231与第二出水部3232为滑动套接,因此可以将第一出水部3231沿着第二出水部3232上下伸缩移动,当第一出水部3231上下移动时,即会带动引流部321和连接部322同时上下移动,从而连接部322与蓄水箱31底壁的距离即发生改变;

由于蓄水箱31中的水位高于连接部322时才能发生虹吸现象,连接部322高度的改变即改变了蓄水箱31中的水覆盖连接部322的时间,从而改变了两次灌溉之间的时间间隔;

渗水孔23的孔径大小可以根据种植穴11中植物需要的水分来设定,渗水孔23的孔径不同,出水速度和出水量也不同,则蓄满蓄水箱31内水量的时间也就不同,即相邻两次灌溉间隔的时间不同;通过设置引流筒21和定时灌溉装置3,将瀑布水道12中的水分引流至种植穴11中并对植物进行定时灌溉,既保持了瀑布原有的观赏性,同时对植物进行有效的灌溉,减少了人工管理的的成本。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